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語文教案 > 六年級 >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時間: 龔鍇 六年級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教案的編寫至關重要,它是教學活動的總體策劃和執行計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僅供參考。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體重等方面的數據;能選這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珍愛生命;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教學重、難點】

了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了解青少年身體發育的特點;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展特點,關注個人保健。

【教學準備】

準備自己不同年齡段的照片

課前觀察不同年齡段的人的身體特征,并記錄下來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

在進行第一個環節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身邊的動物、植物的生長變化提出問題——人的身體從小到大會發生什么變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從小到大身體、心理、語言行為等方面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2、猜想假設

學生根據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制定方案

分小組制定探究方案

4、實施探究

A、探究人的一生身體發展變化特征

(1)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搜集了一些“人從小到大身體發展變化”的資料,有的同學還準備了上學以來的體檢表。下面請你們小組內交流搜集的資料,看看能從資料中發現什么。

(2)學生小組交流合作,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3)除了身高和體重有變化之外,你們還發現了其他方面的變化嗎?

美麗青春痘、說話的聲音變粗、喉結突出……

同學們發現了很多人的身體的變化得特點。那么你認為人從小到老身體變化最明顯的階段有哪些?

人出生后,身體逐漸長大,直到長成健壯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體又會逐漸的衰老,直到死亡。這是一個客觀規律。一般來說,人的一生要經歷發育期(從出生到20歲)、成熟期(20道40歲)、漸衰期(40到60歲)和衰老期(60歲以后)等4個發展階段。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是人必然經歷的過程

人的身體特征發育比較緩慢,相鄰的兩個階段身體特征沒有明顯的界限。人的各個發展階段時間比較長短因人而異。

B、探究青春期身體變化特征

同學們已經查閱了自己的體檢表,從上面的數據你感覺到什么?如果利用這些數據制成表格或圖形,研究起來就會更明顯。你想用怎樣的方式研究呢?(統計表、條形碼統計圖生、折線圖)

請同學們先繪制圖表,然后再觀察圖表,看看有什么新的發現,請寫在下面:

(1)圖表

(2)發現

青少年在10~20歲時,身高體重增長較快,這個階段稱為青春期。青春期開始的年齡因人而異,一般女孩比男孩早兩年。青春期是由兒童發育到成人的過渡時期,是人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青春期是人的身體發展變化最快的時期,人的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等都增長的.很快,而且還有人會長出青春痘,男同學長喉結、長胡子等特征。

C、青春期的衛生保健教育

青春期是人的身體發展變化最快的時期,關系到以后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為了給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礎,我們在青春期應該注意什么?(加強鍛煉、合理飲食、保證睡眠、心理咨詢)寫出日常生活中你的做法:

5、展示交流

展示探究結果,全班交流。

6、拓展創新

請同學們課下繼續收集資料,了解不同國家和不同種族的人的外形特征。可以寫出研究報告在全班交流,也可以出一期專題研究。

7、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了解了青少年身體發育的特點:了解了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反展特點,注重個人保健。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鉆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得相關信息。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

教學準備: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并做好記錄,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鉆、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鉆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于鉆木取火的話題,導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鉆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二、猜想假設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設計實驗驗證

四、實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組進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后,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鉆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創新

摩擦生熱現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么辦呢?

說一說,機械能還能轉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

七、教學反思:

學習了本課后,學生知道了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選篇3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遺傳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難點: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做出合理的推測。

教學過程:

一、發現人類的遺傳現象。

1、分組做游戲。課前請小組內的一些同學從家里帶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與其他小組交換,看能不能為同學找到他的家人。

2、小組交流。用多媒體有選擇地展示遺傳遺傳特征明顯的組合。由學生本人驗證是否正確,大家再仔細觀察對照,說說到底哪里最像。

3、老師講解什么是遺傳。

4、學生把各自的照片與父母的照片進行對照觀察,然后思考并交流:遺傳了父母的哪些特征?

5、活動:在課文中,用連線的方法幫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認識動物的'遺傳現象。

1、學生分別觀察小狗、小兔、獵豹、企鵝、長頸鹿等家庭的圖片,找找它們的相似點。

2、小組討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整理好。

3、小組交流。

4、師生小結:動物界也有遺傳現象。

三、認識植物的遺傳現象。

1、提問:諺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難道也有遺傳嗎?

2、小組討論。

3、學生看課文中的說明。

4、布置任務:回去找出類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諺語或成語。提問:通過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5、學生交流。

四、綜合練習。

談話:仔細觀察照片中每只小貓的顏色和花紋,然后觀察照片中的小貓媽媽,推測一下小貓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樣子的。說一說,也可以畫一畫,并講講你的理由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選篇4

過程與方法:

能根據不同恐龍的形態找出與它們相對應的化石模型。

能根據學習的需要,從各種渠道查閱和收集有關資料。

科學知識:

了解一些有關恐龍的知識。

知道恐龍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價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與恐龍有關的各種問題,并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恐龍化石的發現和作用,為恐龍尋找相對應的化石模型。

教學準備:

關于恐龍、恐龍化石的文字、圖片、模型以及多媒體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 導入:

出示各種恐龍模型或圖片。

同學們這是你們很感興趣的吧,今天,就讓我們進入時空隧道,回到6500萬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爬行動物——恐龍。(板書)

二、 了解關于恐龍的知識:

1.關于恐龍的知識同學們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說說嗎?

2.學生分組討論。

3.學生匯報、交流。(將匯報的內容分成幾個主題,圍繞主題展開。)

4.我們的地球已有45 億年的歷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 億年的歷史。這38 億年中,出現過各種各樣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滅亡。我們都知道恐龍是早已滅絕的,那么這些模型、圖片和影片又是根據什么復制出來的呢?

三、了解恐龍化石被發現的歷史,以及恐龍骨架被還原的過程。

1.誰能給我們講講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學生簡單介紹恐龍化石被發現及還原的過程。

3.同學們從課外書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們來看看事情的經過。

如果有條件最好能有相關的碟片

4.從故事中我們知道恐龍化石給我們提供了幫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學家,你發現了一塊恐龍頭骨化石,你能夠從中獲得哪些信息呢?

5.引導學生從頭骨大小或牙齒的尖利程度等展開合理想象,推斷這只恐龍的體形和食性,讓學生體驗到化石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6.小結:我們今天能夠看到恐龍骨架的形成過程,包含著科學家們辛勤的勞動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據恐龍的外形猜想它內部的骨架結構。

1.出示各種恐龍的圖片或模型。

同學們你認識這些恐龍嗎?能說出它的名稱嗎?(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種恐龍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觀察每一只恐龍最獨特的地方。)

2.作為一名小考古學家,你們應該能粗略地描繪出內部的骨架結構。

分組活動,每個人試著畫一畫。

3.出示各種骨架模型圖片。

根據你剛才描繪的骨架請你將這些恐龍和它們的`骨架一一對應起來。

學生分組活動。

4.交流、匯報,說說這樣對應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對恐龍有了更加細致、全面的了解,同學們對恐龍的興趣更濃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興趣的內容跟同學們交流,或者觀看一部跟恐龍有關的影片。

2.了解科學家對恐龍滅絕原因的猜想。說說你的想法。

板書設計:

消失了的恐龍

關于恐龍的知識:名稱、種類、生活習性等

恐龍化石的發現及骨架還原的過程

外形對應骨架

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會制作印跡化石模型

能根據收集到的證據做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過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們對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和進化有關的問題。

珍愛動植物,保護珍貴的動植物。

教學重點: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識,通過指導學生自制印跡化石模型,使學生了解化石形成的過程,再次重申證據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準備:

化石圖片或實物(根據條件)、橡皮泥、貝殼、骨頭或樹葉、相關的文字資料、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談話:我們從恐龍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龍,除了恐龍化石大自然中還有許多其他化石。我們先來看一看。

2.出示各種化石圖片或實物。(在去年學這課的時候,我讓學生帶了化石標本,學生們很喜歡。課前老師可以先了解一下。)

3.你認識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屬于生物的哪個部分?

學生簡單介紹,老師介紹。

4.小結:化石是地層巖石中保存的幾萬年以前生物的殘骸或遺跡。

二、認識化石的形成及被發現的過程。

1.出示化石形成圖,討論:化石是怎樣形成的?人們又是怎樣發現的

2.請學生發揮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過程。(恐龍身體的哪部分會被保存下來)

3.介紹恐龍化石的形成以及被發現的過程。

4.制作印跡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驟。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結: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會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適的地質條件和漫長年代的沉積變化,而且大多數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見化石是多么的珍貴。

三、認識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們多化石的困惑。

1.思考:為什么把地層比作是一本書,把化石比作書中的特殊文字?

(讓學生領悟這個比喻所蘊涵的含義,這是認識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談話:想要“讀懂”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們對各種化石以及生物進化感到困惑不解已達數百年之久。我們再來看看科學家們產生了哪些困惑。

3.閱讀課文,了解科學家的五個困惑。

學生分組討論。

匯報:選擇你們組最感興趣的問題,說說你們的想法。

四、了解長頸鹿長頸形成原因的兩種假設:

1.談話:對于長頸鹿長頸的原因科學家們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釋,你能說說你的解釋嗎?

2.學生發表意見。

3.談話:同學們從課外書上了解了一些,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是怎么解釋的?

4.閱讀課文。

找一找這兩種說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講述:這兩種解釋都是科學家提出來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經在歷史上引起過爭論。你贊成哪一種呢?說說理由。

6.學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1.課后繼續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更多的內容。

板書設計:

2.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化石是: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發現的?

科學家的困惑:

3.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選篇5

一、教學目標:

1、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制作太陽家族模型。

2、愿意合作交流了與探索和發現事物奧秘的欲望。

3、知道太陽系的組成,認識八大行星。

二、教學重點:

1、知道太陽系的組成,認識八大行星。

2、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制作太陽家族模型。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觀察教科書中的圖片,引入對太陽系的研究。

(一)提出問題:你知道的太陽家族有哪些?

(二)猜想假設:小組內進行。

(三)制定方案:

1、交流有準備——說說我們知道的太陽家族。

2、初步構建新知

(1)師生交流收集資料

(2)通過學生收集的資料交流新知

3、明確恒星、太陽系組成的.概念

恒星是自己能發光、發熱的星體。太陽是一顆恒星。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及圍繞行星運轉的衛星組成。

4、實施探究:

(1)太陽系到底有什么呢?學生提出探究問題。

(2)選擇一、兩個或幾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作為研究主題。

(3)深入研究,進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順序。

(4)交流整理后的資料。

(5)進行研究小結,提點課本上的資料卡。

5、實踐操作(制作太陽系模型)

(1)請你根據太陽與各個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縮小捏成橡皮泥模型,然后在小組內舉起模型,按照太陽與八大行星的距離按比例縮小。最后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樣圍繞太陽公轉的。

(2)生動手操作,通過建立模型的活動,加強學生對有關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使學生體會到宇宙中的天體是相互聯系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6、展示各小組作品并給予評價。

7、拓展創新:

查閱資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樣形成的?

8、問題解答

問題一:什么是恒星?

答:恒星是自己能發光、發熱的星體。

問題二:太陽系的組成?

答: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及圍繞行星運轉的衛星組成。

問題三:行星是如何判斷的?

答:在太陽系中,凡滿足下列三個判斷的定義為“行星”:

1、繞日運行;

2、近似球狀;

問題四:為什么冥王星不屬于行星?

答:冥王星由于其軌道與海王星的軌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義,因此被自動降級為“矮行星”。

問題五:彗星的彗尾是怎樣形成的?

答:彗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一種質量很小的天體,呈云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的主要部分是彗核,它由冰物質及有機化合物和灰塵組成。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彗核中的冰物質升華成氣體形成霧狀的彗發;彗發中的氣體和微塵被太陽風推斥,在背向太陽的那邊形成數億公里的彗尾。彗星遠離太陽時,彗尾就逐漸縮短直至消失。

六、教學板書:

20、太陽家族

水星木星

金星土星

地球天王星

火星海王星

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太陽系的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初步認識了八大行星的特點。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人類進行的所有的生產活動和人類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質的變化。

過程和方法:

用總結、整理知識的方法幫助建構科學概念。

用閱讀資料、體驗的方法了解知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科學知識與生活之間是緊密相關的。

【教學重點】

了解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緊密關系。

【教學難點】

對所學知識相關實驗的總結概括。

【教學準備】

收集的關于物質變化與生活之間關系的資料。水、糖、檸檬酸、蘇打、勺子、杯子、開水

【教學過程】

一、整理概括單元內容

1、看課本資料回顧: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哪些物質的變化?羅列出來。

2、綜合填表:

物質的變化 伴隨的主要現象 變化類型及特點 科學概念

水結冰、水蒸發

易拉罐壓扁

彎折鐵絲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蠟燭的`燃燒

加熱白糖

米飯、淀粉和碘酒

小蘇打和白醋

鐵生銹

硫酸銅溶液和鐵釘

3、交流表格填寫的知識的綜合概括

重點:你覺得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主要區別在什么地方?化學變化伴隨的常見現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質是變化的?

二、物質變化與我們的生活聯系

1、交流課前收集的生活物質變化資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說適當補充和拓延學生的理解領域)

2、閱讀課本介紹的物質變化資料,思考:這中間存在著怎樣的變化?屬于哪一種類型的變化?

3、小結:物質的變化在我們的衣食住行中無處不在,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活動制作:

自制飲料

1、同學們很愛喝的飲料有哪些呢?你覺得是怎樣做成的呢?如果用我們物理和化學變化的眼光來看是怎樣的呢?

檸檬汽水:根據課本資料的配料,小組制作。要求:仔細觀察制作過程中的變化體現。

2、品嘗后談談體會。

四、課外活動:

制作橙汁飲料,與家人分享。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選篇7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認識擺動,知道擺動的規律——擺線短的擺動得快。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讓學生認識了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

二、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

(1)支架:在鐵架臺或木支架的橫梁上安一個掛鉤。

(2)單擺:3個。用細線和螺絲帽做成,細線一端在螺絲帽上系牢,另一端打一個結,使其成為一個套,能掛在支架的鉤上。在3個擺中,有2個擺擺線長短相同,擺錘輕重不同(用大小不同的螺絲帽);有2個擺擺錘輕重相同,擺線長短不同。

2.演示材料:帶擺的鐘。

3.掛圖或投影片:擺鐘、蕩秋千等。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出示擺鐘(或掛圖、投影片)問學生這是什么東西,它有何作用?

2.讓學生觀察,然后說出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板書課題。)

(二)猜想假設

出示實驗裝置——單擺。我們用這樣一個裝置來實驗。在一根細線上栓一個重物——鉤碼,在線的上端系一個套,通過套把線掛在支架橫梁的鉤上;用手輕輕推動鉤碼,它就會像鐘擺、吊燈一樣擺動起來。我們把這個實驗裝置叫做“擺”。每個組有3個擺,各組任意選擇一個擺,把它掛在支架上,觀察它是怎樣擺動的,擺動有什么規律。

(三)制定方案

分小組制定探究方案

(四)實施探究

(1)學生分組安裝、觀察。

(2)匯報觀察結果。

講述:擺在擺動時,擺出去,再回來,叫擺動一次。

(1)學生分組觀察:通過變換鉤碼的數量和變換吊線的長度,記錄擺的擺動次數。

(2)討論:通過以上觀察、實驗,你發現擺動有什么規律?

(鉤碼的數量不影響擺動次數;吊線的長度越短,擺動越快。)

(3)學生分組實驗-為什么擺會慢慢的停下來?

(4)指導學生認識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5)討論:

①以上實驗結果說明什么?為什么?

②現在你知道擺動快慢與什么有關系?有什么關系?(即什么樣的擺擺動得快?什么樣的擺擺動得慢?)

(6)教師小結:通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擺動的快慢與擺錘的'輕重沒有關系,與擺線的長短有關系,擺線短的擺動得快。

3、做一個聽話的擺-通過改變擺線的長度,分別讓學生做出一分鐘擺動50次、90次的擺。

(五)展示交流

展示學生研究結果,并交流一下問題。

(1)鐘擺有什么作用?(由于同一擺在相同的時間里擺動的次數是一定的,這樣就可以利用擺控制鐘表內齒輪轉動的快慢,使鐘表勻速、平穩地走動。)

(2)怎樣調整有擺的鐘“走”的快慢?(擺錘下有螺絲,將螺絲沿順時針方向擰,擺錘上升,相當擺線縮短,鐘擺擺動變快,鐘表便“走”得快;將螺絲沿逆時針方向擰,擺錘下降,相當擺線加長,鐘擺擺動變慢,鐘表便“走”得慢。)

(3)鐘擺的能量是哪里來的?(發條或電池是鐘擺的動力)

(六)拓展創新

用一條一米左右的細繩懸吊一個沙漏,上端固定在高處,拉動沙漏在略低于上端懸掛點的位置放手,觀察沙跡的路線,記錄你的發現。

四、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喜歡大膽想象,愿意合作與交流。知道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選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和閱讀資料得出正確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只有足夠的證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科學結論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

【教學重點】

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實驗以及產生氣體的判斷。

【教學難點】

對于實驗的合理推想和論證。

【教學準備】

小蘇打、白醋、火柴、蠟燭、玻璃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小蘇打和白醋導入:

1、材料員領取教師事先準備好量的小蘇打:觀察特點,描述,記錄特征,判斷物品(事先不告訴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又能聯系生活)板書:小蘇打

2、領取白醋,觀察描述,記錄特征,判斷。板書:白醋

二、混合小蘇打和白醋實驗

1、過渡提出問題:如果我們將這兩中物質混合在一起,會是怎樣的狀況呢?為什么?說說理由。

2、學生討論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學了解)那就讓我們用實驗來看究竟會怎樣吧!

3、實驗:

A、我們該怎樣做這個實驗呢?

B、混合的'比例大約多少呢?可以參閱課本。

C、仔細觀察發生現象(看、聽、摸等)

4、實驗交流:在實驗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現象發生?(重點引導氣泡的產生、來源和性質)

三、驗證產生氣體

1、推測:究竟產生了什么氣體?怎么驗證你的設想?教師對于學生猜想和驗證方法作出評價和調整。(重點是和空氣的區別。顏色、輕重、是否含有氧氣能等)

2、引導實驗一:燃燒的細木條放杯內,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3、引導實驗二:將收集氣體倒在正在燃燒的蠟燭上面。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4、根據實驗所得信息,再次判斷產生的氣體,并說明為什么。

5、小結并延伸閱讀:并不是僅僅因為以上我們驗證的兩個特點就可以斷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質,但是經過科學家的大量研究證明就是二氧化碳,它還存在很多地方。閱讀33頁,思考科學家是怎樣確定氣體成分的?

四、小結:

今天我們做了有趣的混合實驗,通過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產生氣體二氧化碳,相對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來講,是一個有趣的化學變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質會是什么呢?課外搜集。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選篇9

科學概念:

人們在生活中會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這些垃圾一經丟棄會給環境帶來污染。

過程和方法:

調查統計家庭中一天產生垃圾的名稱、重量和種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識到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垃圾,這些垃圾對環境會造成破壞。關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難點:布置學生按要求帶垃圾來進行稱重測量。

重點:引導學生對垃圾產量大帶來的問題進行討論。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做好分類和稱重統計。

2、收集垃圾堆、垃圾場的圖片和垃圾污染的圖片。

3、教師準備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安排同學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做分類統計工作。(學生可以視頻記載,但一定要事實求是。教師把自家垃圾利用微課做分類和稱重演示。)因垃圾的危害,及保護環境需要讓家長幫助孩子完成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二、一天垃圾的分類、稱重和填寫記錄表

1、我們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垃圾。我家一天會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師微課展示自家“垃圾的分類和稱量”情況。

2、學生展示填寫“我家一天產生的垃圾統計表”。

三、關于垃圾的'討論

1、請學生說說各種垃圾的來源。

2、教師匯總統計全班所有家庭產生垃圾的總重量。

3、學生匯報后填寫表格,計算平均每人每天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閱讀有關垃圾量資料,分組交流你對垃圾產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明確以下幾點:

(1)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2)各類生產、商業活動,學校學習等均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丟棄后,會造成環境嚴重污染,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必需要科學的處理,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5)垃圾的處理是一件費時費力消耗資源的工作,并且處理垃圾的過程會對環境有二次傷害。

四、課堂小結:

懂得的與垃圾相關的知識,思考如何解決垃圾問題。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選篇10

教學目標:

1、會搜集和整理資料,能預測結果并進行驗證。

2、會動手制作、改進并演奏簡單樂器。

3、知道有關聲音的基礎知識。

4、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

錄像(交響樂合奏、自制樂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樹葉、尼龍線、金屬管、金屬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膠水、細線、直尺、隊鼓、鑼、釵、三角鈴、口琴、塑料泡沫顆粒。

教學重點:

知道有關聲音的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會動手制作、改進并演奏簡單樂器。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主題。

1、(播放視頻課件)利用多媒體再現優美的合奏場景和旋律,幫助學生感知樂器的類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發學習興趣,揭示“大家動手做樂器”的單元教學主題。

2、羨慕這些演奏者嗎?我們也用自制的樂器來辦個音樂會,好不好?

教師板書課題。

二、確定目標。

1、師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樂器呢?

學生說一說,教師引導學生給這些樂器分類。(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

2、拓展視野。

教師此時向他們提供一些自制樂器的品種,供他們參考、選用,從而確定制作目標。同學們可以模仿已有的樂器,也可以自己發明一種樂器。

教師展示自制樂器的圖片。(圖片展示:吸管風琴、鐵管編鐘、土琵琶、柳笛等。)

3、確定目標。

同學們中間有會演奏樂器的嗎?

本單元,我們將自制一種簡單的樂器,并用它來演奏一首樂曲。請大家討論,準備做哪一種樂器呢?

小組討論,將確定的樂器名稱寫在“科學資料本”上。

請各組匯報自己的樂器名稱。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樂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備很多條件,否則,是不會成功的。想一想,我們到底需要哪些條件?寫在“科學資料本”上。

小組討論后認為,制作“可樂音樂罐”這件樂器,需要這些條件(教師幫助歸類、板書):

①樣版:別人做過這種樂器沒有?我們可以參考的品種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鋁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膠布

③知識: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怎樣調整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術:會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經濟:買七個易拉罐飲料

還有一個方面,也決定了制作的成功與失敗——小組怎樣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樂器,我們已經具備了哪些條件?需要解決的困難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難是無法解決的,那恐怕得重新確定制作目標了。預測一下,制作過程中存在著不可解決的困難嗎?

下一節課我們首先解決同學們普遍存在的知識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課后也搜集這方面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制訂計劃

1、設計說明

指導學生以“路線圖”的形式描述小組行動步驟,繪制樂器結構圖、確定制作工具與材料,明確組員的責任分工。教師在各組計劃的基礎上擬定班級行動步驟。

二、模擬課堂

1.畫小組路線圖

師:在動手制作之前,我們要做哪些事?請用“路線圖”的形式把小組的工作步驟畫出來。(如果同學們沒有接觸過“路線圖”,則教師要呈現下圖,供學生參考借鑒)

“可樂音樂罐”制作小組行動路線圖

(為便于相互觀摩、評價,要求學生將路線圖用彩筆畫在兩開左右的大白紙上。)

生:(討論、繪圖,然后集中展示各組的路線圖。)

2.畫班級路線圖

師: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各組有哪些相同的步驟?

生:都想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生:還有怎樣調整樂器的音調。

生:都需要進行小組成員分工。

師:有些步驟是共性的,如解決這幾個知識點的疑惑;有的步驟是具有個性的,各組之間不一樣,如組員的分工、準備的工具與材料等。對于共性的步驟,為了節約時間,我們全班一起來解決;個性的步驟,由各組分頭行動。(教師一邊講述,一邊板書下圖)

全班行動路線圖

3.繪制樂器結構圖

師:請同學們將準備制作的樂器畫出結構圖,要在圖上標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數量。(教師在銀幕上呈現一幅樂器結構的樣版圖)

(學生合作繪畫,教師巡回指導)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選篇11

教學目標:

1、經歷設計實驗、動手做實驗、收集實驗現象、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結論、把實驗結論和同學們共享的科學探究過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實驗過程中能與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方案。

3、能和小組同學一起,堅持實驗觀察,并做好記載。

4、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論。

5、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產生新的問題。

6、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一人準備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組準備:探究記錄本;標簽紙4張;紙盒四只;水壺一只;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植物角的植物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變化?

教學說明:通過談話,喚起學生關于植物角植物變化而產生的問題的記憶,提出研究問題。

學生可能根據上節課提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陽光照射的方向有關;和長期只在花盆的一側澆水有關;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勻有關等。學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據,有的則是無依據的。如果出現不合理的猜想,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問:怎樣才能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學生可能會根據以往科學探究的經驗,提出“做實驗”。猜想只有通過實驗才能驗證,本環節旨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驗證意識。

二、設計實驗

1、談話: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小組的猜想是什么?怎樣設計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小組內可能有不同的意見,教師要建議小組內相對集中地研究一個問題。

2、小組討論:各小組要研究的問題是什么?你們打算怎么研究?實驗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們控制的'變量是什么?怎樣控制變量?請各小組討論后制定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實驗方案的制定,應該由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學生經過三年的科學探究經歷,能較好地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3、交流實驗方案:你們小組研究的問題是什么?你們打算怎樣進行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哪個小組給大家匯報一下?

教學說明:一個小組的實驗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學設計實驗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師生會發現一些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有指向地指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

4、全班共同分析:他們的方案設計的合理嗎?你有什么好的建議?

教學說明:在學生分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及時發現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方案進行完善。

5、完善實驗方案:請各小組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學生在分析樣本后,會反思自己的實驗方案,然后在小組內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

三、組裝實驗材料

1、準備實驗材料:我們研究的問題是什么?我們需要哪些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準備實驗材料之前,學生要根據實驗方案,準備實驗需要的材料。

2、分組組裝實驗材料。請同學們根據實驗方案組裝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可能有一些實驗材料沒有寫進實驗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對實驗方案進行再次修改。

3、小組分工:怎樣操作?怎樣觀察和記錄?

教學說明:組裝好了,小組同學應該有一個分工:有記錄員,有操作員,有觀察員……小組內進行合理的分工,對實驗的有序進行將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與評價:在組裝實驗過程中,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你認為本組同學表現如何?

教學說明:在實驗裝置完成后,有必要對組裝實驗的過程進行反思。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是一個不斷修正實驗方案的過程,也是一個在經歷中獲得積極體驗的過程。對小組同學、班級同學積極性的評價,對本組同學經驗的反思,都會是一種深刻的探究體驗。

第二課時

一、匯報交流

提問: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實驗和觀察,我們各小組都有哪些發現?

教學說明:學生在實驗和觀察過程中,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把學生這些觀察報告在全班進行交流,有助于學生了解其他小組實驗的成果,也是師生共同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的需要。教師應引導向光性小組和向水性實驗小組分別進行匯報交流。

二、歸納分析

1、討論:各小組實驗的情況有相同的地方嗎?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發現分組實驗實驗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進一步發現,控制的變量和實驗結果之間的關系。

2、思考:這些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象和變量之間的關系,得出實驗結論。陽光控制組可以得出結論:植物生長向著有光的地方生長,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實;而水份控制組得出的結論是:植物生長方向和澆水的方向無關,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偽。

3、提問:在實驗中,我們還發現了什么問題?

教學說明:在實驗中不斷發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是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的一般經歷,這也應該成為小學生在科學探究實驗中的過程。問題意識的培養,就是要鼓勵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問題。

4、小結:我們在實驗中,發現植物生長過程中,不斷地向有光的地方傾斜,科學家通過研究也發現了這個秘密,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

三、延伸拓展

問題: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植物的根的生長方向與澆水的方向有關嗎?怎樣知道?

教學說明:一個研究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的研究的開始。此環節引導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思考,意在為進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筆。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選篇1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制作出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2 、能用畫圖(模式圖、卡通圖)的方法揭示能量轉換的過程。

3 、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能量轉換就是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2 、知道能量轉換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3 、知道模式圖、卡通圖是用來結實研究過程和結果的.一種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意識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

2 、愿意合作與交流。

3 、體驗到能量的神奇。

教學重點:

知道能量轉換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教學難點:

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教學準備:

紐扣、線、賽車、電池、剪刀、畫筆等。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復習:什么是能量?

舉例說說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有什么關系?

2 、揭題:今天我們繼續研究能量的知識。

二、認識什么是能量轉換。

1 、游戲研究:搓手。

請大家做個游戲,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這個游戲過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 、學生游戲思考,學生匯報。

3 、這些能量是怎樣產生的?

板書:食物的化學能—人運動的機械能—摩擦產生的熱能

4 、通過簡單的分析,你有什么發現?

5 、小結:我們發現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是能量一個重要特征。

6 、請你舉例: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轉換的事例。

7 、學生匯報。

8 、實物投影或看 P45 圖分析:

圖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這些能量是如何轉換的?

9 、學生討論分析并匯報記錄。

10 、小結。板課題。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

1 、過渡: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一些能量轉換的問題,它們之間是怎樣轉換的呢,我們通過研究已經有共識了,那怎樣具體的表現出來了?我們可以繼續運用上節課畫卡通畫的形式來表現。

2 、學生自由構思繪畫。

3 、展評小結。

四、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1 、過渡:我們每個人都有玩具,在這些玩具中也隱藏著能量轉換的科學知識。

2 、如:小三輪車、小火車、遙控賽車、溜溜球……,你說說。

3 、我們一起來做個玩具,來研究它的能量轉換方式。

4 、學生看圖制作。

5 、學生分析,匯報。

6 、小結:科學知識隱藏在生活中,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

五、布置作業

1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2 、回家觀察各種物品使用能量的情況。

964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口县| 东丽区| 泾阳县| 凤庆县| 府谷县| 米泉市| 武宁县| 潜山县| 青川县| 富裕县| 青州市| 普定县| 昭通市| 辽宁省| 忻州市| 宝清县| 阳原县| 石家庄市| 昔阳县| 永济市| 禄劝| 浪卡子县| 汕头市| 乐平市| 班戈县| 三穗县| 莱州市| 榆社县| 蓝山县| 遂昌县| 刚察县| 金沙县| 晋中市| 炎陵县| 台湾省| 康平县| 长兴县| 麻城市| 广东省| 河池市| 上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