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有哪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
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提高自己對人生的認識和理解。
教學難點: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領會詩歌所贊頌的奮發向上的精神是教學難點。突破的辦法就是讀,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探究:
質疑導入:
1、出示朗費羅名言,帶學生欣賞。
當你的希望一個個落空,你也要堅定,要沉著!
若想射中靶子,就得瞄得高一些:每支射出去的箭都會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
失敗可能是變相的勝利,最低潮就是高潮的開始。
2、板書課題。理解:禮贊。能給“贊”組個詞嗎?(贊美、贊揚、贊頌……)這些意思“禮贊”都包含,只是更深了一層,是“帶著敬意的贊揚”。
3、質疑:看了課題,你們有疑問嗎?
(學生提出問題:課題為什么是“人生禮贊”?“人生”為什么要“禮贊”?什么樣的人生才值得“禮贊”?)
是啊,怎么樣的人生值得禮贊呢?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走進課文,學習課文吧。
二、合作交流:
檢查預習
(一)檢查生字詞
1、出示:昭(指生讀,齊讀。)
左邊的“日”像個太陽,在太陽燦爛光芒的照耀下,一切都那么清楚、明白,這就是“昭”的意思,給它組個詞吧。(學生說詞)打開書,找到詞語所在的句子,想想可以用哪個詞替代?
2、出示:擱淺、乘風破浪
想像一下,一只小船航行在茫茫的在海上,“擱淺”了,是怎么樣的一種情形?“乘風破浪”呢?
(二)檢查讀文
指生分節讀,要求:正確、流利。其他認真聽。
(三)思考討論:
1、老師范讀,學生模仿老師讀出詩歌的抑揚頓挫。
2、說說詩歌留下了怎么樣的印象?
3、用一個字概括詩歌所要表達的意思。(學生思考)
4、(板書:闖。)
5、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三、品讀體驗:
(一)人為什么要“闖”,靜讀思考,詩歌的哪些部分給了我們啟示?
(詩歌的一、三、四小節闡明了這個問題,以下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回答而靈活進行。)
A、第一小節的學習。
1、指生讀,說說自己的理解。
2、“任命運驅使的牛羊”是怎么樣的一些人?
3、“戰斗中的闖將”是怎么樣的一些人?
4、你們覺得自己應該做怎么樣的人?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B、第三、四小節的學習。
1、指生讀第三小節,說說理解。板書:高尚
2、口語表達練習:
誰,憑借什么,在時間的沙灘上留下了自己的腳印。(學生思考練說)
3、這些偉人在成為偉人之前,跟我們一樣,一樣的身軀,一樣的血,一樣的肉。他們能活得那么高尚,我們呢?(生:也能像他們一樣高尚!)指生感情朗讀。
教案《六年級語文下冊《人生禮贊》教案及教學反思》
4、當我們即將告別人世時,看到時間的沙灘上,偉人的腳印旁,多了一雙自己的腳印,會是怎么樣的感受?練習讀,讀出這種美好的感受。
5、“闖”不僅能讓自己高尚,還能影響別人,讀讀第四小節,想想,我們的努力能給哪些人以怎么樣的影響?(學生思考回答)板書:積極
6、同學們,如果看到時間的沙灘上因為我們的努力,而增添了許多的腳印,你們又會有怎么樣的感受?
7、指導練習感情朗讀。
(二)第二、五小節的學習。
1、現在同學們說:人活在世上要不要“闖”?(要)可怎么“闖”,詩人也給了我們啟示,讀讀剩余兩小節,認真思考。
2、指生讀第二小節,說說自己的理解。
3、未來真的不用想嗎?(生:不)哪些是要想的?
4、過去真的都得忘嗎?(生:不)哪些還不能忘?
5、詩人究竟想讓我們怎么做?(學生回答)
板書:行動起來乘風破浪
6、指導感情朗讀第二小節。
7、指生讀第五小節,說說自己的理解。
板書:沉著穩重不斷追求理想期望
9、詩人又一次向我們發出了“行動”的號召,我們應該怎樣“行動”呢?(學生回答時,回顧板書。)
10、全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學生甲:作者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人生的舞臺比喻成戰場。
學生已:還運用了排比的手法,不要空想未來,不要懷戀過去。。。。。
四、鞏固延伸:
1、同學們,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你對人生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動筆寫一寫。(學生交流)
2、朗費羅一首《人生禮贊》讓同學們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課件出示朗費羅圖像)看,這位就是朗費羅,一位老人,霜染須發,深邃的目光中透出剛毅。他用生動、睿智的語言驅散了我們心中的迷霧,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激勵我們奮發向上、不斷追求。希望同學們都能從此刻振奮起來,做生活中的一名“闖將”。最后,讓我們齊聲誦讀這首詩歌。
板書設計:人生禮贊
行動起來
高尚乘風破浪
闖←――――沉著穩重
積極不斷追求理想期望
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意思,積累詞語
2、讀懂課文,編寫閱讀提綱,了解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地介紹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的。
3、抓住有關語句,體會文中打比方寫法的表達效果。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1、自學生字新詞,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表達的意思。
2、聯系生活,展開想象,理解內容。
3、品析重點詞句,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現代科學技術的神奇與偉大
2、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強烈欲望。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介紹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的,學會編寫閱讀提綱。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語句,體會文中打比方寫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詞義,加以積累。
2、讀懂課文,感知大意,理清層次,編列閱讀提綱。
3、了解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地介紹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的。
4、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你第一次看到“種瓜得豆”這個課題時,是不是覺得很奇怪?莫非是寫錯了嗎?就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懂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常理,種瓜怎么會得豆呢?可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這已經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的疑問就會得到解決。
2、教師板書課題:種瓜得豆
3、學生讀題并對課題提出疑問。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教師出示生字新詞,學生認讀識記,重點強調:玫瑰的瑰讀輕聲,供不應求的供讀一聲。
3、分段開火車朗讀課文,集體評議,糾錯正音。
4、討論: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這篇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什么是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
5、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轉基因技術能做到“種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紹了什么是轉基因技術。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紹了轉基因技術的應用。
三、編列提綱、理清層次
1、指導編寫課文第二部分的閱讀提綱
⑴認真默讀課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個自然段的內容。
⑵想想各個自然段間的聯系,說說作者是如何向人們說明轉基因技術的?
⑶指名反饋,全班交流。
⑷結合學生的發言,教師示范編寫閱讀提綱,理清文章層次。
①提出問題。
②介紹基因的作用。
③什么是轉基因技術。
2、學法小結,獨立編寫課文第三部分的閱讀提綱。
⑴指名反饋。
⑵集體評議,達成共識。
①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不怕棉鈴蟲的轉基因棉花、藍色的轉基因玫瑰、可殺死雜草的轉基因大豆、不容易腐爛的轉基因西紅柿)
②轉基因在醫學上的應用。
(用轉基因豬的心臟為人體實施心臟移植手術)
四、課堂小結
種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議,但由于現代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卻完全能夠做到。這科學技術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驚嘆呀!
五、布置作業
1、讀讀本課的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完整地編寫本課的閱讀提綱。
3、查閱資料,進一步了解轉基因技術。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文,品析語言,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閱讀鏈接《話說基因工程》,感受文章的情趣,激發閱讀以及探索的欲望。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聽寫詞語。
2、回憶編寫閱讀提綱的方法。
(通讀全文,了解文主要介紹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每個方面又分別說了什么,按順序用簡練的語言進行概括)
二、品析語句,體會寫法
1、讀了這篇課文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你覺得課文在表達方法上(敘述方法、語言表達)有什么特點值得我們學習?
(打比方)
3、課文運用了打比方的寫法來形象地介紹深奧的科學知識,如“基因是每種植物或動物的‘大管家’”。從課文中再找出這樣的語句讀一讀,談談這種寫法對自己讀懂課文有什么幫助。
4、學生默讀課文,動筆用“———”從文中找出運用了打比方寫法的語句,談談這種寫法對自己讀懂課文有什么幫助?
5、先獨立找句子,再在小組內交流、介紹。
6、指名反饋,全班交流,找出語句,體會寫法。
7、教師小結:作者借助豐富的想象力,運用打比方的寫法,用人們熟悉的生活行為來形象地介紹深奧的科學知識,使文章所表達的內容通俗易懂,并且富有情趣。
8、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3、4自然段。
9、把你覺得描寫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部分找出來讀給大家聽。
10、結合學生的發言,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文中的有關段落。
三、閱讀鏈接,編寫提綱
1、學生獨立閱讀選文《話說基因工程》。
2、運用所學的方法為短文編寫閱讀提綱。
3、小組交流閱讀提綱,發現不足,進行修改。
4、指名反饋,全班交流
5、展開想象,舉例說明怎樣合理使用基因工程為人類造福。
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篇3】
學習目標
1.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和理解生字所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
4.激發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的興趣。
學習重難點
1.從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關注小女孩的命運。體會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及表達的效果。
2.從最后三個自然段的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五次擦燃火柴的課件;樂曲《天鵝》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的大年夜是怎樣過的?(學生暢所欲言)在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筆下,有一個美麗的小女孩,卻有家難歸,在寒冷的街頭賣火柴。小女孩有著怎樣的命運,在這個大年夜發生怎樣的故事,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那個風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自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簡單地說一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先敘述大年夜,天下著雪,又黑又冷,小女孩還在街上賣火柴;接著,小女孩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象;最后講小女孩被凍死了。)
3.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把課文分成三段。
三、創設情境,喚起對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們就靜下心來,仔細地品讀課文,試著走進作者和小女孩的心靈世界。認真聽老師讀課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說一說小女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來讀讀這部分內容,小女孩目前的處境是怎樣的,在文中空白處寫一寫。
3.結合具體的語句匯報
(非常寒冷;非常饑餓-―光著頭赤著腳;只好赤著腳走路,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蜷著腿縮成一團,她覺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獨-―另一只叫一個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分錢;爸爸一定會打她的。)
4.找生試著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請同學結合自己的感受來評價,并提建議。再自由讀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憐。
5.指名配樂朗讀。(播放《天鵝》。)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現在最需要什么?(溫暖、食物、疼愛等)可是,她又冷又餓,有家又不敢回,除了舊圍裙里的火柴,一無所有。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序號: 時間: 課型:
一、深入品讀,感受女孩的悲慘命運
1.自由輕聲讀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動的地方畫下來,并寫一寫自己的感覺。
2.以匯報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運的悲慘。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現實生活的殘酷:小女孩特別寒冷,渴望溫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爐;特別饑餓,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鵝;現實中孤獨,渴望親人的疼愛,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現實與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襯托出了現實的悲涼,讓人越發感覺到女孩命運的悲慘。
3.選擇讓你感動的段落,有感情地讀給小組同學聽。
二、圍繞中心,提出疑問
1.在別人幸福地歡度新年的時候,女孩卻悄無聲息地凍死在街頭。讓我們讀讀課文的最后兩部分,提出問題。
2.出示: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學生可能質疑:多么美麗的東西指什么東西?為什么會看到?怎樣看到的?
兩個“幸?!笔鞘裁春x,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嗎?
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閱讀和集體交流,品味生動有趣的“童年生活故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感受美好的童年時光,絢麗多彩、自由快樂的童年生活。
2.在感受美好童年的過程中,掌握讀書方法。
【教學重難點】
閱讀本文后學生能在會心的微笑中感受游戲的快樂,并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做一些評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童年》,背景為學生平時生活照片。
師:看到一張張熟悉的笑臉,你們是否想起美好的童年,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多彩的童年,享受童年的快樂吧!板書:竹節人。
二、潛心交流。
1.談話帶入。
光陰似箭,一晃,我們已經一起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童年,是那么美好!在你們的童年里有哪些有趣的往事趕快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吧!
2.回顧概括。
(1)提煉關鍵詞:
瞧,一提起童年,大伙都有說不完的話。我們還是先來回想一下作家筆下的童年是什么。課件出示: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告訴了我們她的童年是(懷念向往),費奧多羅夫在《童年的發現》中發現了什么?讓我們懂得了童年是(敢于探索),蕭紅在《祖父的園子》里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讓我們感受到了童年是(自由快樂)。
(2)總結方法:
你們看,我們抓住了這幾個關鍵詞就把握了文章的主題,“抓關鍵詞”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板書(抓關鍵詞)。
3.閱讀概括。
(1)閱讀文章:
剛才我們分享了作家的快樂童年。其實童年還藏在《竹節人》這篇文章中,請同學們分組去閱讀,想想范錫林筆下的童年是什么?
(2)重點生詞注音與釋義。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先帶領學生過一遍本課重點字詞。
讀寫下列字詞:
豁威風凜凜疙瘩棍別出心裁技高一籌橡皮雕跺腳頹然沮喪趴屜
字詞釋義:
豁:裂開。
叉:分開。
儼然:形容很像。
叱咤風云:形容聲勢、威力很大。
弄巧成拙:想用巧妙的手段,結果反而壞了事。
作鳥獸散:像受驚的鳥獸一樣四散逃離。
虎視眈眈:形容貪婪而兇狠地注視。
悻悻然:怨恨失落的樣子。
酣:盡興,暢快。
鏖戰:激烈地戰斗。
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
(3)交流概括:
童年是什么?誰能像剛才那樣用一個詞來告訴我們?!吨窆澣恕贰錆M童趣(評價:“抓關鍵詞”這種讀書方法,同學們運用得真好!)
三、感悟方法。
童年藏在作家的筆下,童年藏在我們的生活中,童年還藏在孩子們的游戲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竹節人》,跟隨作者去看看,他那個沒有電視、沒有電腦的年代玩什么,怎么玩?請同學們自由讀文章,劃出最打動你的句子,想想為什么?
1.學生用心品讀。
2.讀后自由交流,教師相機評價,總結讀書方法。
第一,抓句子“把穿著九個竹節的鞋線嵌入課桌裂縫里,在下面一拉緊,那立在裂縫上的竹節們就站成一個壯士模樣,叉腿張胳膊,威風凜凜,跟現今健美比賽中那脖子老粗、渾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p>
(1)你們見過竹節人是什么樣的嗎?文章的哪一段告訴了我們?
(2)教師課件出示描寫竹節人的句子,這就是描寫竹節人的。
(3)指名朗讀,其他學生閉眼想象畫面。
(4)總結方法:你看到了怎樣的竹節人?語言文字就像一幅靈動的畫面,我們在讀書時,邊讀邊想象畫面就能加深對句子的理解。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板書:想象畫面)
第二,抓句子“下課時,教室里擺開場子,吸引了一圈黑腦袋,攢著觀戰,還跺腳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熱鬧。常要等老師進來,才知道已經上課,便一哄作鳥獸散?!?/p>
(1)同學們,你們課下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嗎?都在干什么?感覺怎么樣?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讀這部分。
(2)再次讀句子,你又有什么感受?
(3)總結方法: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踐,也能加深我們的讀書感悟。這又是一種讀書方法。(板書:聯系生活)
3.總結:走進竹節人,我們不但分享了快樂,還收獲了兩種讀書方法,想象畫面和聯系生活。
四、踐行閱讀,推薦閱讀。
校園的生活豐富多彩,難以忘懷。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我們的童年更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是啊,童年是多么令人向往!童年,正是一首這樣綺麗的小詩,指名有感情地朗誦。童年,就像五彩繽紛的夢,醒來還是那樣清晰,讓人回味無窮;童年就像放聲歌唱的小鳥,帶著無限的希冀展翅高飛……
走進童年,我們充滿了美麗的夢想;走進童年,我們享受著無窮的歡樂!課下,讓我們繼續閱讀童年,可以讀讀高爾基的《童年》,林海音的《童年樂事》,不讓童年的歡樂悄悄溜走,愿你們在快樂閱讀中繼續享受童年!
【作業布置】
閱讀是一種選擇,不同的閱讀目的,有不同的閱讀關注。從下列任務中選取一個,關注課文相關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寫一段介紹或講述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1.寫一篇玩具制作指南;
2.介紹傳統玩具的樂趣;
3.講述課文中老師的故事。
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會寫“脆、攔”等5個字,會寫“洪亮、盲人”等11個詞語。
2、默讀課文。聯系課題,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3、抓住課文中對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說說“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并印證自己的觀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一定見過人們戴在手腕上用來看時間的手表,那你們聽說過表中的生物嗎?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表里的生物》。(板書課題)
2、大致了解作者信息。
3、導入新課。現在,我們就跟隨作家馮至,看看他在小時候是如何以為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并相信了父親說的表里有個小蝎子的故事吧。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由、出聲地朗讀課文,小組合作,認讀本課生字、新詞。
2、指名讀生字、新詞。
著重指導:蝎(xiē)子 缽(bō)子
3、指導書寫課后方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脆”“蟋”“蟀”,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說一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小時候的“我”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并相信了父親關于表里有個小蝎子的說法。)
2、點名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并說說作者是怎樣設置懸念、引起下文的。
(在小時候的作者看來,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東西會自己走動,并且能自動地發出和諧的聲音呢?)
3、課文中父親多次強調“不許動”,為什么?
(表在那個貧困年代,不論是對個人還是家庭來說,除了具有掌握時間的功用外,更是一件非常珍貴的東西。父親怕被孩子弄壞了,所以規定:不許動。)
4、讀課文第2~1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在怎樣的好奇心驅使下,發現這個“美麗的世界”的?作者唯恐父親把這個“美麗的世界”蓋上指的是什么?
(在“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的驅使下,父親終于打開了表蓋。這個“美麗的世界”是指“藍色的、紅色的小寶石,釘住幾個金黃色的齒輪,里面還有一個小尾巴似的東西不停地擺來擺去”。)
四、課堂小結。
“我”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鳥叫、狗吠、蟲唱、鐘聲、琴聲這一系列的現象,然后經過思考得出結論: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并相信了父親關于表里有個小蝎子的說法。
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這次作文,請你把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最有趣的發現寫出來,
讓大家與你共享發現的快樂。所寫的內容不限,可以寫在平時觀察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閱讀思考中的新發現,也可以寫在實驗制作中的新發現。只要是你自己的發現就行。
二、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三、教學方法:討論法,觀察法。
四、教學手段:用“實驗”輔助教學。
五、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75)
一、教學內容:習作指導。
二、教學過程
㈠激趣。
我們探索世界的過程就是一連串的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我們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能力的提高,我們的發現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廣,也許你發現了同學總是愁眉不展的原因;也許你發現了一道難題新的解法;也許你發現了小白兔吃自己的大便的有趣現象……把你發現的過程寫清楚,也即發現了什么,怎樣發現的寫出來。
㈡導向。
1、可以寫自己在平時生活中的新發現。
2、可以寫自己平時觀察中的新發現。
3、可以寫自己在閱讀思考中的新發現。
4、也可以寫在實驗制作中的新發現。
總之,只要是你自己的發現就行。
㈢題目。
1、《我發現……》
2、《我發現了……》
3、《一次XX中的發現》
㈣學生自己思考。
㈤學生之間相互交流。
第二課時(76)
一、教學內容:學生打草稿。
二、教學過程:
㈠講解打草稿的要求:
1、先想好自己寫什么。
2、再想一想自己發現了什么,是怎樣發現的。
㈡教師示例。
作文提綱
一、作文題目:我發現貓會自己治病
二、文章中心:這篇文章通過寫我發現貓會自己治病的事,
告訴我們,只要認真去探索,就一定會獲得更多的知識。
三、材料安排:1、寫我發現貓吃“牛頓草”,感到很奇怪。
2、寫我通過實驗,證明了貓吃“牛頓草”是為了治病。
3、寫我的感想。
㈢佳作引路程。
我發現貓會自己治病
大家看了這個題目可能會感到奇怪,貓怎么會給自己治病?治的是什么病?我又是怎么知道的呢?怎么,你們還是想不明白?好吧,那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那是一年前的事了。有一天,我在陽臺上寫作業,寫了一會兒,我的手酸了,就放下筆抬頭望了一下天空,只見天空一片蔚藍,像一塊洗凈了藍寶石,使人見了心曠神怡,一下子消除了疲勞。我低下頭,剛要繼續寫,忽然發現“小黑”(貓的名字)在花盆的周圍轉來轉去,好像在尋找什么。好奇心使我又一次放下手中的筆,想看看“小黑”在搞什么明堂。
只見“小黑”伸出右爪,在一個長滿雜草的大花盆里亂撥著。我吃了一驚,不禁大聲喊起來:“小黑,你在干什么?”
“小黑”好像沒聽見似的,一點也不理我。
過了一會兒,它的頭伸向一叢草里。我仔細一看,這是一種名叫“牛頓草”的草,據說,這種草可以治肚子痛,“小黑”用嘴咬住草,嚼著嚼著,沒多久,整根草都被吞進肚里去了。
我想:貓喜歡吃的是魚,怎么它也會吃草呢?莫非它是在治病?這個念頭在我的腦海里一閃,不由使我想起了一個神話故事:一條蛇被打傷了,它挪到一棵樹下有草的地方,翻了幾翻,滾了幾滾,傷口居然愈合了,而且一點兒也沒有被打的痕跡。
想到這里,我又看了一下“小黑”,只見它的肚子慢慢蠕動著,發出“嘰哩咕?!钡穆曇?,我知道它要吐了(它要吐的時候總是這樣)。果然不出所料,“哇”一聲,“小黑”把肚子里的東西全吐了出來。我一看,那些吐出來的東西里面有一些呈暗綠色,這就是“小黑”剛才吃下去的“牛頓草”吧?“小黑”吐完了這些東西,好像卸掉身上的一塊大石頭,一下子輕松了許多,又跑到別處玩去了。
我又想:“小黑”可能是吃了變質的魚,肚子痛,才去吃草吧?而“牛頓草”正好是治肚子痛的,吃下去后,把那些臟物吐掉,病才好的吧?
為了證實這一點,第二天,我拿了一些變質的魚摻進好魚里讓貓吃。果然,到了下午,貓又跑出去吃“牛頓草”了,而且吃了以后,又照樣把肚子里的臟物吐出來。
從那以后,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各種動物都懂得愛護自己。人生病了要請醫生,貓病了也會找草藥治……
大自然的奧妙是無窮無盡的,只要我們認真地去探索,一定會獲得更多的知識。
㈣學生打草稿,教師巡視。
第三課時(77)
一、教學內容:習作講評。
二、教學過程:
㈠小結這次作文總的情況。
㈡對一篇優秀的作文進行講評。
㈢對一篇中等的作文進行講評。
㈣對一篇差的作文進行講評。
㈤給學生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㈥對作文寫得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
單元后記:
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變化,理解其情感。
2.細讀課文,體會文章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并模仿借鑒。
3.品析課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視角觀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與無奈,辯證認識母親與孩子溝通中出現的問教學重難點重點:體會文章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并模仿借鑒。
難點:品析課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視角觀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搜集一些關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別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經歷過的事情。課上分享交流。
(2)初讀課文,詢問學生:作者為什么用《那個星期天》作為標題?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閱讀全文。
二、質疑互辯:
(一)活動一:
1.自由讀通課文,把生字讀正確、句子讀通順,并同桌間互讀檢查。
2.說說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引導學生結合閱讀說出初步感受。)
(二)活動二:通過自學課文你還有哪些疑難問題?試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
三、精講點撥: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中心
(1)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讓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圈畫出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比如“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這段時光不好挨”“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一派荒涼”等,把握“我”心情變化的大致過程,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
(2)梳理文章寫作順序,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我”的心情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所以,在指導學生圈畫出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的同時,還要注意它與時間的推移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將“我”心情的變化與這一天里時間的推移結合起來體會,以便更全面、準確地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品讀感悟,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獨特魅力
要求學生細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當“我”開始等待時,“我”有什么舉動?心情如何?
一個滿懷期盼的孩子,從早晨就開始等待期盼已久的出行,這使得在平日看來還可以忍受的單調時光變得更加不好挨。作者從懷著這樣心情的“我”的角度出發,用細膩而質樸的筆觸描寫了“我”挨這段時光的情境。作者借助動作描寫和內心獨白,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小孩守著一本電影畫報—還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孤獨地在院子里打發時間的場景。這個孩子沒有玩伴,已經將一個人能玩的游戲玩了許久,看過天,追隨過天上的流云,撥弄過地上的蟻穴,就連那毫無新鮮感的畫報也成了彌足珍貴的“玩伴”。作者用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展示了“我”等候母親回來時,一個人艱難打發時間的情形,表現了“我”的忍耐和執著。這還不夠,接下來,作者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了“我”的內心獨白,讓人進一步體會到“我”的脆弱和無可奈何,忍不住對“我”心生憐愛。
我對電影畫報李的人物想象反映了“我”怎樣的心理狀況?
為什么母親“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
為了抓住那個星期天里最后的時間讓母親兌現承諾,“我”冒著被匆匆奔忙的她倒的危險,紫跟著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進她的腿底下,從而發生了觀察點的車換。在“我”眼里,那明明是為了避免絆倒“我”而匆忙移動的母親的雙腿,竟然顯得么脆弱,好像隨時會被“我”絆倒一般,展示了“我”跟隨母親步伐的緊密,更形象地現了“我”急切的心理。
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篇8】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突出重點、有詳有略地說明事物的方法,體會課文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宮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宮在建筑設計上處處反映以封建帝王為中心的特點。
三、學習方位詞。
教學設想
一、運用已經學過的關于說明文的知識和本文的“預習提示”,理清本篇的結構層次和說明順序,可結合讓學生填寫示意圖的方式進行。
二、重點研讀介紹太和殿和養心殿的有關段落,其他說明可―讀而過。在討論中,強調介紹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筆墨,要詳略得當,詳略的處理卻須根據建筑物的特點而定。
三、師生共同總結,當堂完成一定量的練習。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預習,掃除文字障礙: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金鑾(luán)殿蟠(páan)龍鎏(liú)金
玉璽(xǐ)妃嬪(Pín)湛(zhàn)藍
上諭(yù)傀儡(kuǐlěi)翊(yì)坤宮
修繕(shàn)擊罄(qìng)詔(zhào)書
2.解釋加點的字:
舉世聞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濱(沿著)
殘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禍國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閱讀“學習重點”和“自讀提示”,明確學習本課的重點。
二、速讀,理清結構層次:
1.教師發下示意圖(部分城門、宮殿名稱可預先填上),要求學生依照書上的導游去游覽故宮。按照課文介紹的順序把書上提到的城門、宮殿在圖上填全,并用線條和箭頭連結起來,讓學生對故宮的整體布局有總的印象。
2.提問:故宮的整體布局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學生根據課文第十一段的內容和所填示意圖作口述。)
3。分析課文結構層次及各部分的說明中心:
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歸納:
第一部分(1):概括說明故宮稱屬、歷史及現狀。
第二部分(2―21):介紹故宮的歷史、現狀、規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紹故宮的文物價值和興衰歷史。
三、導讀,討論重點問題:
1.全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
2.課文重點介紹的對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內廷――養心殿)
3.研讀5―8段重點介紹太和殿的部分,
討論:
(1)各段說明的重點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點來介紹的?劃出表現這些特點的主要詞語。
(3)太和殿是故宮建筑的中心,從對太和殿的介紹中你能看出故宮建筑設計的主要特色嗎?
(4)這部分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師生討論后明確:
寫太和殿:
5段:寫外觀特征,抓住色彩特點。如:湛藍、金黃色、青藍點金、紅色、金鎖窗、朱漆門。
6段:寫內部裝飾,抓住龍的姿態特點。如:蟠龍、金龍、雙龍戲珠、單龍飛舞、行龍、坐龍、升龍、降龍。
7段:寫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權的特點。如: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皇帝寶座在這條線的中心點上。
8段:寫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嚴氣氛的特點。如:跪滿百官、排列儀仗、皇帝端坐、鳴鐘擊罄、煙霧繚繞。
太和殿是故宮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體現了故宮的本質特征,即處處反映出以皇帝為中心、皇權至上的建筑設計特點。所以建殿于中軸線上;因皇帝自詡為真龍天子,因而處處飾以龍形。這部分采用了從外向內的說明順序,從殿外寫到殿內;寫殿內設置又按照方位順序寫:正中、上面、背后、兩旁、殿頂、中央、周圍等。請注意方位詞語及其在表意上的準確性。
4.研讀17―18段,重點介紹養心殿的部分,討論:
(1)這兩段重點介紹了什么內容?
(2)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3)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明確:這兩段重點介紹了養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統治活動的中心。是按時間順序進行說明的,采用了舉例說明的方法。
四、總結,完成課堂練習:
1.在眾多的宮殿中,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太和殿和養心殿作為重點來介紹?
明確:從全文看,重點說明前朝和內廷;就局部而言,重點介紹太和殿和養心殿。因為太和殿是故宮建筑的文體,最能體現故宮建筑設計的特色――處處體觀封建帝王“唯我獨尊”、皇權至上的思想。重點介紹此殿,就能使讀者窺一斑而知全貌。養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動中心,文章較詳細地介紹封建帝王的罪惡歷史,說明它在歷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體現出“故宮”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點說明。
2、在介紹建筑群中,重點介紹主要建筑,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在介紹建筑群時,分清主次,采用有詳有略的寫法。這樣才能突出重點,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寫出來,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重點與詳略的安排,卻要根據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課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體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確:2、21段都是對故宮全貌的總寫,而且前后呼應。這兩段之間的部分則是對故宮建筑的分寫,這樣顯得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4.4、11段分別是對“三大殿”和“內廷”的總寫,這兩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對“三大殿”和“內廷的分寫。11段在全文中還起著分界、過渡的作用。
5.至此,明確本文采用的說明順序:本文是按照先總后分再總的順序寫的。分說以方位為序,由南到北、從外入內寫去。這樣,有利于說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條有理,結構嚴謹,給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身喜歡的段落;
2.掌握本課生字,理解生詞;
3.理解并仿照比喻句;
4.了解煙臺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觀和煙臺人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生活,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_
1.了解煙臺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觀;
2.了解海與人的密切關系。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課文、檢復:
1.這堂課我們繼續來欣賞煙臺的海。在作者眼里,煙臺的海是什么呢?(學生找句子,朗讀)
教師出示:“煙臺的海,是一幅畫,是......活劇”
(1)指名讀,你怎樣理解?
(2)你體會到作者對煙臺的海有怎樣的情懷?(對海的熱愛,對人的歌頌)
(3)請你讀出作者的這種情懷來。
過渡:煙臺的海是怎樣的一幅畫?是怎樣的背景?怎樣的舞臺?煙臺的人上演著怎樣的活劇?讓我們走近這片海,欣賞海的美!
(打開課本)煙臺的海有著一份獨特的海上景觀,它的四季都有著獨特鮮明的特點。誰能找出文中概括煙臺的海特點的句子?(生找)
出示:“煙臺的海告別了冬日的凝重......步入了秋的高遠?!?/p>
(1)有感情讀這段話;
(2)這局部告訴我們什么?(板書:冬:凝重春:輕盈夏:浪漫秋:高遠)
過渡:冬天的海為什么是凝重的呢?我們一起來欣賞。
二、學習第二段
1、學習第二小節(冬天的海)
(1)自由讀,這小節除了寫海,還寫了什么?(人)請你用“/”分層
(2)你認為哪些句子最美?請你找出來讀一讀,其他同學看題頭圖片。
(3)此時煙臺的人在干什么呢?(觀海、拍照)
你認為煙臺的人怎么樣?(不畏嚴寒)請你讀出他們的豪情壯志。
(4)請你用自身的話說說自身仿佛看到的情景。
(5)感情朗讀這一段,體會煙臺的海的凝重,人的豪情!
(6)小結學習方法:
〈1〉讀,分層;〈2〉讀,欣賞美;〈3〉說說畫面;〈4〉感情朗讀
2、用上面的方法分小組合作學習春、夏、秋天的海。
(1)分組,請組長到老師這兒來抽取學習內容。
(2)請組長按老師的問題提示分派任務。
(3)教師各組巡視。
[學習任務:
A春天的海:
(1)給這局部分層,每一層講什么?
(2)你認為哪些語句最美?請你讀出它的美。
(3)請你說一說你想到的景象。
(4)請你有感情朗讀這局部
B夏天的海
(1)給這局部分層,每一層講什么?
(2)你認為哪些語句最美?請你讀出它的美。
(3)請你畫一畫你想到的景象。
(4)請你看著畫出的圖有感情朗讀這局部。
C秋天的海
(1)給這局部分層,每一層講什么?
(2)你認為哪些語句最美?請你讀出它的美。
(3)請你讀出海的高遠和人的忙碌而空虛。](這些學習任務讓小組抽取學習)
3、匯報小組學習的效果
A春天的海
(1)朗讀,要讀出海的歡快活潑,人的勤勞,讀出自身的喜愛和贊美。
(2)描述:抓住海的活潑、浪花的歡快、海鷗的自由,人的勤勞。
B夏天的海
(1)朗讀:讀出海的寧靜、人與海相依相偎、親切自然
(2)描述:抓住“水平如鏡、恬靜、溫柔、如癡如醉”來描述靜海圖,人與海那么親切自然、相依相偎。
C秋天的海
(1)朗讀:讀出海的高遠、涼意,與人們的忙碌、喜悅
(2)描述:在一幅明朗、高遠、氣爽的海的背景下,人們忙碌著收獲。
三、小結:
1、所以在作者看來“煙臺的海,是一幅畫,是......活劇。”
讓學生再一次朗讀,進一步理解它的含義。
2、作者按冬——春——夏——秋的順序給我們描述了煙臺的海獨特的景象。為什么將冬天的海寫在開頭呢?
(討論交流)
3、配樂有感情朗讀2—5小節。
四、作業
1、請你當小導游介紹某一季節的煙臺的海。
2、選擇自身喜歡的段落背誦。
3、讀一些關于海的文章。
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1.抓住課文中對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了解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激發學生從小培養自己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和不斷探索的精神。
2.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3.幫助學生認識“蝎、蟋、蟀、蟈”4個字。
教學重點:激發學生從小就要渴求知識,養成勤于思索的良好習慣。
教學難點:抓住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的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意思。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一)同學們,你們都喜歡大自然中的什么聲音?請描述一下。(學生發言交流。)
(二)教師展示一組自然界中生物的聲音。(如獅子、百靈、鵝、鸚鵡等。)(展示課件第三屏)討論:出了這些有生命的東西外,有沒有能發出聲音的無生命的東西?(有。如海浪、風、石塊撞擊等。)
二、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一)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讀通句子。
(二)指名讀課后生字(帶詞)。
(三)教師出示自學提示,學生自學。
1.“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別之處?
2.文中有很多處心理描寫,用橫線畫出來。
3.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展示課件第四屏)
(四)學生自學,教師巡回指導。
(五)師生交流自學情況:
1.首先請同學們來說一說第一個問題?!氨砝锏纳铩奔疤貏e之處: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現出一個美麗的世界:藍色的、紅色的小寶石,釘住幾個金黃色的齒輪,里邊還有一個小尾巴似的東西不住地擺來擺去。這小世界不但被表蓋保護著,還被一層玻璃蒙著?!?展示課件第五屏)(師生參與討論。)
2.讀一讀你畫出的心理描寫。
(1)“不許動”,里邊該是什么東西在響呢?我對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樹上的蟬,草里的蟲,都不輕易被人看見,我想:這里邊一定也有一個蟬或蟲一類的生物吧。這生物被父親關在表里,不許小孩子動。
(2)我嚇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惡而恐怖的東西,為什么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里呢?
(3)我只想,大半因為它有好聽的聲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沒有這么好的聲音,也許這里邊的蝎子與一般的不同。(隨機展示課件第六、七、八屏)請同學們讀一讀,說說從中體會出“我”是怎樣的一個孩子。(“我”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是個善于觀察,愛思考的孩子。)
三、研讀對話,角色扮演
(一)同學們,文中的對話很精彩,我們來讀一讀吧!自由朗讀對話兩遍。
(二)你喜歡哪個角色?讀一讀。
1.可是父親懷里的表有時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針會自己動轉,并且它堅硬的表蓋里會發出清脆的聲音:滴答,滴答??沒有一刻的休息,這聲音比蟬鳴要柔和些,比蟲的歌曲要單調些。一天,我對父親說:“我愛聽這表的聲音?!蔽乙贿呎f一邊向著表伸出手去。父親立刻把我的手攔住了,他說:“只許聽,不許動?!蓖A艘粫?,他又添上一句:“小孩兒不許動表。”他這么說,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安辉S動”,里邊該是什么東西在響呢?我對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樹上的蟬,草里的蟲,都不輕易被人看見,我想:這里邊一定也有一個蟬或蟲一類的生物吧。這生物被父親關在表里,不許小孩子動。
2.此后我就常常請求父親把他的表打開給我看,有時父親答應我,有時卻拒絕我,這要看他高興不高興。有一回,父親又把表打開了,我問:“為什么還蒙著一層玻璃呢?”“這就是叫你只許看,不許動。”父親回答?!盀槭裁茨?”我又問?!斑@擺來擺去的是一個小蝎子的尾巴,一動就要蜇你?!蔽覈樍艘惶邮嵌嗝闯髳憾植赖臇|西,為什么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證實我的猜測沒有錯:表里邊有一個活的生物。我繼續問:“為什么把那樣可怕的東西放在這么好的表里?”(展示課件第九、十屏)(兩部分對話選一部分指名讀,并說說為什么這么讀。)
(三)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師生小結
五、課堂練習
1.寫一段帶有人物心理活動描寫的話。(不少于150字。)
2.按課文內容填空。沒有請求,父親就給我看,我高興極了,同時我的心也。父親取出一把小刀,把表蓋,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現出一個的世界:藍色的、紅色的小寶石,幾個金黃色的齒輪,里邊還有一個小尾巴似的東西不住地。這小世界不但被表蓋保護著,還被一層玻璃蒙著。我看得,唯恐父親再把這美麗的世界蓋上。可是過了一會兒,父親還是把表蓋上了。父親的表里邊。(展示課件第十一、十二屏)
六、作業
大自然中的聲音多種多樣,選幾種寫一寫。
板書設計:表里的生物
善于觀察 我 勤于思考 不斷探索
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篇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生字詞,積累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父母在孩子講述過程中的心境變化,品味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之情。
3.學習作者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注重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再現情境,在讀中體會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和感受課文中表現的父母對孩子的深切的關愛。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通過父親和母親情緒、心境的變化的描寫,感受父母對孩子的關愛。
教學時間:2課時
二、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作業:
A.讀通課文,讀準字音,把遇到的讀音問題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標注。
B.思考:這篇課文中的孩子給父母講了關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關金翅雀的資料。
三、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導語:今天我們要走入第四單元的學習,課前同學們都已經初步瀏覽了本單元的課文,誰來說說,這幾篇文章給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這一單元我們將走進親情,走進愛的世界。
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感受著父母給予我們默默無聞的愛,這是我們感受最深切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本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金翅雀》,也會帶給我們這樣的感受。
課前大家搜集了關于金翅雀的相關資料,誰來說說關于金翅雀你都了解了些什么?(學生簡單交流)
二、檢查預習第一項:初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把文章讀正確、讀流利。
2.小組內相互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
3.教師出示整理的生詞和容易讀錯的詞語,指名朗讀。
4.小組中輪讀課文,互相傾聽,爭取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
三、檢查預習第二項:
再讀課文,說說文章中的孩子給父母講了關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
四、細讀課文,感悟理解文章內容。
1.提出中心議題,學生自讀自悟。
中心話題:默讀課文,找到在孩子講述這件事情的過程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樣的?父親、母親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勾畫出相關語句,多讀幾遍,并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書的旁邊。
2.小組交流。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結合中心話題,全班交流。
重點引導:
描寫人物心情的語句:
如在描寫父親為孩子的安全擔憂的時候,文章運用了“和母親一樣提心吊膽地聽著,幾乎屏住了呼吸”;隨著兒子爬樹危險性的不斷升級,文章又運用了“父親和母親都驚呆了,誰也沒有吱聲。就這樣兩個人戰戰兢兢、一聲不響地讓兒子爬到樹上,爬上樹冠”;接下來,擔憂的情緒更加嚴重, “聽到這里,父親的心臟都停止了跳動,完全忘記了兒子在什么地方,似乎還在高高的樹巔,緊挨天際,完全忘記了他腳踏在地上,無須兩只胳膊小心翼翼地附著樹枝”。
而孩子“仍在饒有興趣地說著”,說這件事的時候,“孩子的表情天真無邪”。
對照在故事講述的過程中孩子的心情和父母心情的變化,看看他們的變化有什么關系,你體會到了什么?
對于文章中對心理活動的描寫,教師還要適時地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三、精讀最后一段,猜測故事情節。
讓學生再細致讀文章的最后一段,引發學生猜測,父親和母親會談些什么呢?順勢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講述故事的時候就打斷他呢?
四、回顧全文,聯系生活談感受。
回顧整篇文章,說說你讀完此文后的感受?可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
五、課堂詞句積累。
教師出示課后詞語,讓學生觀察,這類詞語都是描寫什么的?
戰戰兢兢 心驚肉跳 提心吊膽 忐忑不安
聚精會神 全神貫注 心不在焉 心平氣和
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詞語?積累在書上。
五、拓展閱讀
《悠悠寸草心》、《拐彎處的回頭》
瀏覽整個單元,意在讓學生對本單元文章有一整體感受。
培養學生搜集運用資料的能力。
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是學習課文的前提。這里充分利用小組學習,發揮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
培養學生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以此問題,統領全課。課堂上,教師把寶貴的時間還給了學生,促進了學生的閱讀、探究、感悟。
學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過程中,品詞析句,感情朗讀,從而讓學生從父母心情的變化中感受到父母對孩子安全的擔憂,對孩子好奇心和愛心的呵護。
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良苦用心。
聯系生活談感受,有助于學生深化文章主題。
培養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
相關主題文章的拓展,增加學生閱讀積累的同時,讓學生深刻感受父母之愛。
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篇12】
教學目標
1.會寫2個生字,結合注釋理解詩中的重點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著讀出磅礴的氣勢;背誦詩歌。
3.了解律詩的有關知識,初步理解詩歌具有的藝術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4.理解詩意,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句的理解,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后無比喜悅的心情,領略_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
教學難點
理解第二、三句詩的意思并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崖、渡”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與生字有關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理解詩句的大概意思。
3.了解長征這段歷史以及本課的寫作背景。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閱讀的收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播放《七律?長征》音樂,展示長征圖片。
導語:同學們,我們現在聽到的這首歌叫《七律?長征》,看到的圖片是長征途中的一幕幕情景。聽著這樣激昂的音樂,看到這些令人震撼的圖片,大家內心有怎樣的感受?我們先來看看一些作家和記者對長征的評價吧!(出示課件)
它像一支鮮艷奪目的紅飄帶掛在這個星球上,給人類、給后世留下永遠的紀念?!何 兜厍虻募t飄帶》卷首語
長征是一部英雄史詩,是現代的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
——[美]埃德加?斯諾
2.板書課文題目,進入本課學習。
過渡:紅軍長征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里,它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長征勝利結束后,_心潮澎湃,揮筆寫下了這首《七律?長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_的滿懷豪情吧!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出示學習要求,學生結合自學提示自讀課文。
自學提示
①大聲朗讀詩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詩歌。
②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書寫。
③根據注釋或查字典、詞典理解詞語。
④結合課后“資料袋”及課前預習搜集的資料,了解長征的相關背景知識。
⑤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與大家討論。
2.匯報交流自學成果。
(1)出示字詞,指名認讀,注意變色的字,教師糾正字音。
逶迤騰細浪磅礴泥丸云崖大渡橋岷山
◆易讀錯的字:“騰”是后鼻音,“岷”是前鼻音。
(2)認清字形,區分容易記混、寫錯的字。
騰——滕丸——九渡——度崖——涯
(3)理解較難的字詞。
[等閑]平常,不放在眼里。
[逶迤]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磅礴]氣勢雄偉,詩中指山勢高大、險峻。
[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
[三軍]文中指紅軍隊伍。
(4)學生介紹有關長征的歷史事實,教師出示紅軍長征路線圖,加以補充。
教師:請同學們看圖:為了北上抗日,粉碎國民黨_的圍剿,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一路跋山涉水,翻過了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氣勢磅礴的烏蒙山,接著又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然后爬雪山,過草地,最終于1936年10月全部會師于甘肅會寧。在整個長征途中,紅軍戰士用自己的雙腳長驅二萬五千多里,縱橫十一個省,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了解文體,指導朗讀。
過渡: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不少詩歌了,誰來說說這首詩有什么特點?應該怎么讀呢?
明確: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七律是七言律詩的簡稱。一首詩有八小句,每句七個字。律詩的格律較嚴,字的平仄也有規定?!伴L征”是這首詩的題目。詩中四大句也叫作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按照規定,律詩中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
(1)教師相機指導朗讀,從節奏、重音、韻腳、感情等幾個方面進行指導。
(2)教師范讀,讀出詩句的停頓節奏。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3)學生根據指導再次讀詩,注意節奏和停頓。
2.再讀詩歌,理解詩意,理清層次。
(1)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過渡:這首詩寫于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時刻,它寫了哪些內容?我們再來讀讀全詩,想一想這首詩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難以理解的詩句,就在旁邊畫上問號。
全詩大意: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里也不過是小小的泥丸在滾動。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云的峭壁懸崖,霧氣蒸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后個個笑逐顏開。
(2)思考全詩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各層次之間有什么聯系。
◆結構層次:
第一層(首聯,第一句):總述紅軍不怕困難,把艱難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
第二層(頷聯和頸聯,第二、三句):講述了紅軍在長征中“不怕難”的具體事例,承接上一層的內容。
第三層(尾聯,第四句):總結全詩,表達出紅軍長征勝利后喜悅的心情。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點評學生課堂表現。
過渡: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的重點放在了朗讀上,大家也從讀通、讀順,到讀出了節奏、讀出了情感??磥?,大家掌握了學習詩歌的一個重要方法——朗讀。通過課前搜集資料,以及我們在課堂上的共同學習,大家掌握了詩歌大意、劃清了詩歌層次,同時對長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節課我們將深入學習,去回顧長征中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故事。今天這堂課大家覺得自己的表現怎么樣?讓老師來點評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
(1)自由交流并積累學習方法。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詩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抓住重點詞句,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2.理解第二、三句詩的意思并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復習引入,教師提問,引發思考。
導語:上節課同學們在熟讀的基礎上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誰愿意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你上節課的收獲?
預設:學生自由發言,收獲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如朗讀上的收獲、歷史知識上的收獲、對詩歌的整體把握等。
生:我知道這首詩寫于長征期間,當時_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仡欓L征途中紅軍戰士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詩篇。
2.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詩歌。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細讀全詩,入境入情讀明白。
【學習首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1)指名讀詩句。
(2)提出問題,質疑思考。
①你能說出詩中哪個詞說明紅軍翻過的山多,涉過的水多嗎?(萬水千山)
②紅軍越過千山萬水,歷盡坎坷磨難,詩中用哪個字對此歷程進行了高度概括?(難)
③面對千山萬水的阻隔和千難萬險,我們的紅軍戰士怕不怕?(不怕)
④你從哪里具體感受到了紅軍戰士的不怕?讀一讀。(萬水千山只等閑)
預設:這四個問題雖然不難,卻一環套一環,能引導學生思考這兩句詩所揭示的深刻含義,也能幫助學生背誦。
(3)指導朗讀,讀中感悟。
①朗讀指導:這兩句詩是整首律詩的首聯,首聯是詩的總綱,應以高昂的語調、略快的節奏朗讀,以表現對紅軍戰士的贊頌之情?!安慌隆币x得堅定有力;“萬水千山”音節略拖長,表現紅軍長征路途的漫長和艱辛;“等閑”語氣略舒緩,讀出不畏艱險的感覺。
②交流總結:請學生說說從這兩句詩中體會到了什么。
(體會到紅軍不怕困難、輕視困難的精神。)
【學習頷聯——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p>
過渡:紅軍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蹚過了一條又一條河,可謂山重水復。那么詩中選了哪些山、哪些水作為長征途中千山萬水的代表呢?(五嶺、烏蒙山、金沙江、大渡橋、岷山)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紅軍長征途中跨過的山。
(1)指名讀詩句。
(2)課件出示五嶺的圖片,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感受到五嶺和烏蒙山的險要。
過渡:同學們請看,這就是紅軍要攀越的五嶺,它們綿延數千里,可以用哪個詞來形容?(逶迤)這幅圖是烏蒙山,它高大巍峨,可以用哪個詞來形容?(磅礴)那么“細浪”和“泥丸”是什么樣的呢?請同學們在紙上畫一畫,我也來畫一畫。
預設:通過出示山的圖片,讓同學們直觀地感受到山的逶迤與磅礴;通過讓同學們自己畫一畫水面騰起的小浪花和泥地上濺起的泥丸,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和心理反差,從而自然過渡到詩句的學習。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匯報。
①理解詩意,關注寫法。
預設:引導學生關注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還可以引出七律中對仗的手法,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練。
明確:連綿不絕的五嶺在紅軍戰士的眼里就像跳動的細小浪花,高大的烏蒙山在戰士們的眼里也不過是腳下滾動的小泥丸。這兩句詩用生動的比喻和夸張寫出了戰士們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和不怕困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②抓住重點詞語理解。
生:“逶迤、磅礴”說明山之險,“細浪、泥丸”是說細小的浪花、小小的泥丸。從這幾個重點詞語中能看出紅軍戰士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③結合注釋或課外資料理解。
生:五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和廣西四省邊境,烏蒙山在云南和貴州兩省交界處。通過查資料,我深深地體會到長征之路有多么艱險,感悟到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精神。
(4)指導朗讀。
朗讀指導:這兩句詩開始敘述長征的經過,節奏應較首聯略舒緩。“騰”和“走”要讀得剛勁有力,為后面蓄勢;“細浪”和“泥丸”的語氣略重,以表現紅軍戰士的“不怕難”。
【學習頸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過渡:面對山,我們的紅軍戰士不僅不怕,而且“只等閑”。面對水呢?請同學們讀讀詩歌第五、六句。
(1)指名讀詩句。
(2)結合背景知識,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詩句。
過渡:同學們讀這兩句詩時,一定會注意到兩個形容詞,對,就是“寒”和“暖”,水拍山崖怎么會“暖”,橋上的鐵索又怎么會“寒”呢?這就要結合背景知識來理解了。我們先來看“暖”,請大家聽一聽,看一看。
①課件展示圖片,教師邊展示邊解說。
解說詞:1935年5月,當紅軍到達金沙江畔的時候,只見金沙江兩岸都是懸崖峭壁,滾滾江水飛濺起層層浪花,撞擊著兩岸的山崖,發出轟隆的巨響。敵人為了阻撓紅軍北上,封鎖各處渡口,而且搶走了江面所有的渡船。同學們想一想,面對洶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敵人,紅軍要渡過金沙江難不難?但是紅軍戰士采取了聲東擊西的辦法,順利地俘獲了敵人偵察用的兩只船。結果我軍不費一槍一彈,捉到俘虜六十多個,奪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紅軍所有大隊人馬全部勝利渡過金沙江,跳出了幾十萬敵人的包圍圈,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勝利。
②學生結合故事,說說對“暖”的理解。
A.同學們,聽完了這個故事,此時此刻你們的心情怎樣?(心潮澎湃,暖洋洋)
B.你們感受到_與紅軍怎樣的心情呢?(喜悅,歡欣鼓舞)
過渡:金沙江兩岸峭壁陡立,水流湍急,驚濤駭浪,但紅軍戰士巧妙地渡過了,所以感到了“暖”。那么紅軍戰士又是如何跨越大渡河的呢?瀘定橋上的鐵索給紅軍戰士什么樣的感覺呢?
③課件出示《飛奪瀘定橋》電影片段。
描述詞:瀘定橋的橋頭刻有兩行詩:“瀘定橋邊萬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長?!贝蠖珊觾砂抖际菓已虑捅冢瑸o定橋由13根碗粗的鐵索組成,長101米,寬2.6米,高達14.5米,東西橫跨,高懸于湍急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5日,22位突擊勇士就是在這座橋上,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勇敢地沖進火海,冒著槍林彈雨向東岸發起進攻,為后繼部隊殺出了一條血路。
④學生談談對“寒”的理解。
過渡:現在你們的腦海里出現了哪些詞語?請寫在詩句旁邊。(心驚膽寒、驚心動魄、槍林彈雨、浴血奮戰等)你們又從這個“寒”字中讀出了什么呢?
生:對瀘定橋險惡自然環境的烘托;強渡大渡河的驚心動魄;對死去的英勇戰士的悼念;體現出長征的驚險悲壯;體會到紅軍戰士不怕流血犧牲、勇往直前的戰斗精神……
(3)指導朗讀,讀中感悟。
朗讀指導:“云崖暖”“鐵索寒”語調一揚一低,聲音一實一虛,節奏一松一緊,處理為對比重音?!芭摹薄皺M”可適當拖長字音。
【學習尾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p>
過渡:岷山是紅軍長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戰士們此時的心情如何呢?剩下的兩句詩,請同學們自己學習。你們覺得詩句中的哪些字的含義很深,需重點理解?找到后要細細推敲、琢磨。
(1)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交流。
①哪些詞語寫出了紅軍戰士的心情?(喜;盡開顏)
②岷山,綿延千里,大雪覆蓋,終年不化,可是紅軍戰士卻把翻越岷山看作一件歡喜的事,這是一種什么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指導朗讀。
朗讀指導:最后兩句詩展現出了美好的前景,語調轉高,要讀得歡快、流暢,尤其是結尾的“盡開顏”三個字要一字一頓,高昂有力,形成全詩感情的峰。
2.整合全詩,概括畫面談感受。
過渡:同學們,我們按分句學習的方式學完了一整首詩?,F在請大家思考一下:這首詩一共向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哪一幅圖給你的印象最深呢?請說明理由。
明確: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征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談自己最欣賞的一幅圖,可以結合具體的詩句,從對典型場景和事例的描述,對紅軍戰士不畏艱險、藐視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感悟等方面來談自己的體會。
3.品讀全詩,升華情感。
(1)范讀欣賞。
播放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型演唱會上《七律?長征》(濮存昕朗誦)視頻,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一種大氣磅礴的氣勢,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激情個性地演繹情感。
(2)朗讀、背誦訓練。(突出“只等閑,騰細浪,走泥丸,暖,寒,盡開顏”等詞語,試著體會偉人的胸襟,強調個性化朗讀。)
小結:同學們,學完了全詩,我們被紅軍的大無畏精神深深地感動著,也被偉人的胸襟深深地感動著。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難題,我們怎能輕易放棄呢?讓我們鼓起勇氣,克服我們這堂課上的最后一道難關,大膽地把全詩背下來,好嗎?
三、拓展文本,延伸詩情。
1.閱讀_對于長征的敘述與評價,談談感受。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歷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
——_《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2.閱讀_的其他詩詞。
念奴嬌?昆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四、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背誦課文;摘抄自己喜歡的詞語,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篇13】
學習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4.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課前準備:
課前教師將《懷疑與學問》印發下來或做成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有很多同學特別崇拜科學家,能說一說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嗎?
2.你們知道科學家們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嗎?(學生自由發言,如:善于思考、勤奮刻苦、鍥而不舍等等。)
3.教師小結: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
4.誰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第20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相信同學們學過課文,對這句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詞語:
誕生 縱觀 漩渦 敏銳 追根求源 見微知著 鍥而不舍
洗澡 花圃推理 逆時針 司空見慣 無獨有偶 打破砂鍋問到底
(1)指名讀詞語。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讀課文,糾正字音,疏通難讀的句子。
4.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把這句話畫出來。
三、細讀課文,理清條理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什么,給課文劃分段落。
2.學生交流段落劃分,說明分段理由。
3.教師對照板書進行小結:這篇課文思路特別明晰,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話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學說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才獲得的,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確鑿事例,之后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從中發現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學發現的“偶然機遇”只能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任何一個懶漢。
四、布置作業,鞏固提高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細讀課文,交流感悟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來具體說明自己的觀點的?從這幾個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這些事例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三個確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學家們都是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3.你還能例舉出這樣的事例嗎?(學生可能會談到曾經學過的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補充:蚯蚓在美國東海岸有,在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魏格納從蚯蚓的分布,推論出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了,分為兩個洲。)
4.課文中哪些語句令你深受啟發,作出標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啟發的語句,說明從中受到的啟示,并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有關語段。
二、再讀課文,感悟寫法
1.默讀全文,邊讀邊想:這篇課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這篇課文圍繞著“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一觀點,例舉具體事實加以證明。這樣的文章叫做論說文,也叫做議論文,不同于我們經常閱讀的記敘文。
三、拓展閱讀,隨文練筆
1.下面我們再來閱讀一篇論說文,看一看這篇文章作者要闡述的觀點是什么?
懷疑與學問
顧頡剛
“學者先要會疑?!暴ぉこ填U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暴ぉ堓d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視察。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于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
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篇14】
教學目標:
1.學習課后生字,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條理,回答課后問題。體會文中流露出的童真和學詩的樂趣。體會作者與祖父之間的親情。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激發對詩歌的學習和研究興趣。
3.學習作者直白而富有童趣的表達,體會作者圍繞中心選取典型材料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梳理文章條理,回答課后思考題,體會文中流露的童真和學詩的樂趣。激發對古詩的學習興趣。體會作者選取典型材料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初讀全文,讀準生字。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條理,體會小作者的童真與可愛,體會作者在學詩過程中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誦文章一至十段。
一.導入新課:
不管學習什么東西,都要經歷一個過程。有時這個過程是非常有趣的。我們的作家蕭紅把自己小時候學古詩的故事寫了出來。很有趣??纯赐瑢W們你們有什么感覺呢?
二.指名讀全文:
1.聽聽生字的音發準了沒有。
2.把你覺得有趣的地方找出來。
3.有沒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三.全班交流:
1、交流有趣的句子。讀一讀。
2、提出問題。
3.讀了這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條理:
思考:我是怎樣和祖父學詩的?你覺得作者經歷了哪些過程?
(跟著祖父念,基本上就是亂叫。然后讀的好聽的詩就喜歡讀,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最后學詩意也是胡猜亂想,流露出童真非??蓯?
五. 細讀文章1----10段:
1.最初作者是怎樣和祖父學詩的?誰能描繪一下作者學詩的情形呢?
2.體會一下“房蓋被你抬走了”是什么意思?
3.請同學分角色有感情的將這部分讀一讀。也可以講講你的體會。
六,課時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學習文章后半部分,體會作者在學習自己喜歡的詩和學習詩意時的有趣與天真,感受作者的童真與可愛。學習作者選取典型材料寫作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
作者開始學習是出于好奇和好玩,我們看看她是怎樣學的呢?哦,原來是在祖父口口相傳中學習的,她的學習方法就是亂喊亂叫,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二,那么作者學習也很挑剔,有喜歡念的也有不喜歡念的,看看她喜歡念什么詩?為什么喜歡呢?
1.指名讀11—17段。
2.作者喜歡什么詩?我們也來念念。(指名讀)你們喜歡嗎?
3.下面我們體會一下作者為什么喜歡呢?
(原來是字音好聽,還有發音很好玩)你們讀到這里有什么感受?
(作者通過這個事例寫出了孩童的天真可愛,非常有趣)
4.誰有感情的把這部分讀一讀?(教師指導朗誦)
三.讀到一定的時候,就有新的要求了。祖父開始講意思。那么小作者明白了詩歌的意思嗎?
指名讀最后一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小作者完全沒有理解意思。只是想著吃的,和憑感覺判斷)這一部分更深入的表現出作者的天真可愛。特別是與爺爺的對話顯得非常真實,非常有趣。誰能讀出這種感情呢?
指名分角色朗誦。教師指導,反復朗誦。
四.學完了作者學詩的經歷,你覺得真實嗎,有趣嗎?談談你學詩的體會吧?
(全班交流)
五.作者圍繞學古詩選取哪些典型事例呢?總結一下。
小結:文章選取的材料都是為中心服務的,選擇的材料要生動,要準確的表達中心,這樣才能使文章內容集中,表達意思明確。
關于六年級教師的語文教案【篇1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注意“撥”字寫法,能夠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體會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記憶是人生的珍寶,值得回憶。
教學重點:
讓學生體會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內容體會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寶。
教學準備:
查找與課文有關的文字資料。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生物嗎?你看過表里藏著的生物是什么樣子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表里的生物》
二、請大家自讀課文,說說你從課文中讀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三、檢查預習,解決文字障礙。
(一)生字:
秒:秒表、秒針
憐:憐愛、憐惜、憐憫、可憐
撥:撥號、撥弄、撥打
拒:拒絕、拒捕、拒諫飾非
怖:恐怖、陰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弦(xián) 清脆(cuì)
立即(jí) 玻璃(li)
蟬(chán)
(三)多音字:
轉:zhuǎn(轉彎) zhuàn(轉動)
蒙:mēng(蒙蒙亮) méng(蒙蔽)
(四)近(反)義詞:
立即--馬上 呈現--顯現
增加--減少 拒絕--接受
(五)生詞解釋:
和諧:配合得適當和勻稱。
清脆:(聲音)清楚悅耳。
缽:陶制的器具,形狀像盆而較小。
四、再讀課文,自由交流,嘗試著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
五、布置作業:
寫本課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課時
一、指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解決以下問題:
1、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這段主要講了什么?(明確:在作者的看來,一切能發出聲音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這段中有一句話使用了分號,注意體會分號前后兩句話之間的關系。
二、品讀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課文。
1、結合課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在作者看來表里的生物其實指的是什么?
2、作者對表里的生物充滿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你從文中哪些語句中看出來了,請你讀一讀這樣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
3、作者結尾說“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其實表里根本沒有生物,作者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4、“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不說了?!弊髡哂譃槭裁床徽f了?
5、從小作者童年的這件事情中,你想對小作者說些什么?
三、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過與小作者類似的經歷,用筆記錄下來。
第三課時
一、指生朗讀課文,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學習體會。
二、合作學習,解決:“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不說了?!弊髡哒f了什么?為什么后來不說了?
三、拓展與運用。
1、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講一講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經歷。
2、結合課文理解文中分號的使用方法以及分號的作用。
四、讀詞語、句子,認真體會所要表達的意思,擴充積累。
五、布置作業:預習下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