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
本冊教材的一個特點是各單元有明確的閱讀、習作、聽說訓練點,教學中要把這些訓練點的要求落到實處。在閱讀教學中,要以訓練點為重點組織教學,從內容分析導向轉移到訓練目標導向上來。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會認“浣、聒”等6個生字,會寫“孫、泊”等6個生字,掌握“更”這個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讀這三首詩,掌握這三首詩的意思,并背誦這三首詩,默寫《楓橋夜泊》。
3.體會詩中的動態美和靜態美。
4.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
1.會認“浣、聒”等6個生字,會寫“孫、泊”等6個生字,掌握“更”這個多音字。
2.掌握這三首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掌握這首詩的意思。
2.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3.認識王維詩歌中流露出來的隱逸傾向。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出示課件2)
1.今天,我們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詩《山居秋暝》。
板書:山居秋暝
2.作者介紹(出示課件3)
王維(約701-約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其詩似淺而實深,似淡而實腴,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他又精通繪畫,擅作平遠之景,擅繪人物、叢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詩歌朗讀指導
1.聽朗讀。
2.結合注釋,讀懂全詩。
3.誦讀全詩。
誦讀指導(出示課件5)
詩的首聯點題,交代時間、地點,可用敘述口吻讀。
頷聯、頸聯是詩的主體部分,寫的是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托了詩人閑適的感情,當用輕快的調子誦讀。
尾聯出句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慢讀出,表現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心情。
三、詩中有畫
(一)題解(出示課件6)
標題:“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隱居的別墅,點明了地點;“秋”點明了季節;“暝”,傍晚,點明了具體時間。整首詩所寫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見的景物。
(二)詩中有畫(出示課件7)
詩人用淡淡的幾筆就勾畫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圖,清新寧靜而又洋溢著和平安樂的氣氛,這里猶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書:詩中有畫
(出示課件8 )既然說“詩中有畫”,我們就把詩還原為一幅古典的卷軸畫。
1.我們首先找出詩中的寫景部分。(出示課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笔茁搶懗隽耸裁礃拥囊饩??(出示課件10)
明確: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這給全詩創造了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
板書:寂靜,清新,幽雅
首聯與詩題有什么聯系?(出示課件11)
明確:首聯緊扣詩題,點出了時間、地點、季節。
3.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焙皖i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都是寫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課件12)
明確:頷聯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現出山村的自然美。頸聯用了竹、蓮、浣女、漁舟等意象,表現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頷聯側重寫物,頸聯側重寫人。
板書:山村生活美
頷聯與首聯有何聯系?(出示課件13)
空氣清新方可見月光之皎潔;新雨之后才能顯清泉之聲響。
4.頸聯寫得十分熱鬧,這與作者要創造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是否和諧?并說說原因。(出示課件14)
明確:是。寫浣女、漁舟的熱鬧,正是為了烘托出山村環境的寂靜、清幽。如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人們從這些熱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勃勃生機。這里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5.六句寫景的句子,哪幾句可以作為畫面的主體?學生概括。(出示課件15)
明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6.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具體地描繪出來。
四、拓展延伸
網上搜集王維的其他詩,選擇自己喜歡的詩,背誦下來。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3.預習。
板書內容
山居秋暝
詩中有畫
寂靜,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利用教材注釋以及課前預習所收集到的資料,通過自讀自學,正確理解詩的意思。
2.通過反復地誦讀、比讀,清晰地感受詩的意象與情境;通過咀嚼和品評重點詞句,深刻地感悟詩人“愁”的意蘊與情懷,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與啟迪。
3.在反復誦讀、比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人的愁思與景物交融、契合的寫法,體會詩人復雜的情感,初步領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揭示課題,解字讀題
1.板書課題
2.題解:(出示課件16)
“泊”:停泊。
板書:楓橋夜泊
二、初解詩意,讀出韻味。(出示課件17)
1.看能不能讀出詩的節奏與新的感覺來。
2.學生自學自讀。
3.指名生讀。請大家認真聽,聽一聽他的朗讀停頓是否合理,節奏是否恰當。
指導:“到——客——船”,這節奏一放慢,聲調一降低,就有一種余音裊裊的感覺。來,一起來讀后兩句。
學生齊讀全詩。
三、感“眠”悟“愁”,“對”出愁思。
1.抓一“眠”字,進入情景。(出示課件19)
(1)請同學們默讀古詩,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詞語向我們透露出張繼沒有睡覺的消息?
(2)學生默讀、圈畫。
(3)停。誰來說說你從哪些字眼看出張繼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書:月落
烏啼。他聽到了烏鴉的啼叫。耳聞烏啼,所以未眠。
板書:烏啼
(出示課件20)霜滿天。張繼還看到了霜滿天的景象。滿天的霜有誰看見過?哦,霜滿天其實寫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對,是詩人感覺到的。詩人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么能睡得著呢?
板書:霜滿天。
詩人看到了楓樹和漁火。
板書:江楓、漁火
張繼因為未眠,所以聽到了寒山寺的鐘聲響起。
板書:半夜鐘。
(4)在這深秋之夜,張繼目睹月落,耳聞烏啼,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么睡得著呢?帶著失眠者的心態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課件21)
(1)旅途本辛勞,本應該早點歇息,張繼卻久久不眠,為什么?
學生回答。
一個字,愁。學生說帶“愁”字的詞語。
板書:愁(出示課件22)
(2)是的。請你看看古詩,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張繼的愁思、愁緒和愁懷?是什么撥動了詩人的愁心與愁弦呢?
是月落、是烏啼、是江楓…… 抓住這些詞語讀出感覺。
(3)學生自由地讀、圈、想、讀。
(4)交流:月落能帶給人一種失落感,一種孤獨感。帶著這種感覺,來讀讀第一句。
板書:月落----失落感、孤獨感
烏啼---凄涼
霜滿天-----寒冷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3.抓一“對”字,感悟“愁”思(出示課件23)
(1)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思考:這里的“對”字是什么意思?
板書:對(出示課件24)
“對”在這里的意思是“面對、對著、陪伴”的意思,那么請你們縱觀全詩,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著孤獨的詩人呢?
哦,是冷月、悲鴉與寒霜在和詩人做伴,是江楓、漁火和鐘聲在與詩人作陪,這一對,對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
(2)張繼到底在愁什么?此時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帶著“愁”來讀。(出示課件25)
教師范讀。但是,這里什么都沒有,這里有的只是——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板書:愁
四、鐘聲叩心,釋放愁懷 。
1.鐘聲響起,述說情懷(出示課件26)
請問,這午夜的寒山寺的鐘聲似乎在向張繼述說著什么呢?請拿起筆,寫下你的述說。
2.交流評析,釋放情懷
學生述說著鐘聲的述說。
學生在鐘聲的伴奏下齊讀全詩。
五、總結拓展,人文關照。
推薦《不朽的失眠》給大家閱讀。
六、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板書內容
楓橋夜泊
月落----失落感、孤獨感
烏啼---凄涼
霜滿天-----寒冷
江楓、漁火---半夜鐘
對
愁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能字正腔圓、深情地朗讀,進一步感受詞的抒情韻律。
2.通過想象、質疑、情境誦讀,體驗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時的相思之苦與情感之深。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直切主題。(出示課件27)
師:思鄉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們學過哪些這類的詩句?(生自由答)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詞,就是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板書:長相思
二、讀準《長相思》(出示課件28)
1.自由讀,讀準字音。
畔(pàn) 更(gēng) 聒(guō)
2.指名讀全文,讀后評價。
3.朗讀時注意節奏:(出示課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4.根據節奏,小組成員互讀,要讀得有韻味。
三、把握詞意(出示課件30)
1.根據注釋默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詞的.大意,把握不準的,可以向同學請教。
2.請學生說說詞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學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釋。
3.評價。(出示課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據問題再讀課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誰?是從哪句中體現出來的?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真好,他經過了崇山峻嶺,經過了懸崖絕壁,經過了荒山野嶺,經過了險灘急流,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p>
板書:身在征途
(出示課件32)
2.指導朗讀:“山一程,水一程”, “風一更,雪一更”。
師小結:同學們,作者在行軍途中歷經了千辛萬苦,嘗盡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鄉,不想自己的親人呢?他怎樣想呢?怎樣相思呢?(出示課件33)
3.思考:作者怎樣相思?想到怎樣?題目中哪個字體現了?
板書:心眷故園
4.想象詞的意境:(出示課件34)
師引導:同學們認真聽同學朗讀,想象一下當時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體會作者的情感。
師小結:是啊,此時只能聆聽寒風呼嘯的聲音,看到大雪紛飛的情景,一種難以入眠的心境裝著一顆思鄉的心。
五、交流納蘭性德的資料。(出示課件35)
(出示課件)清代詩人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州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幼好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滴跏迥辏?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后循遷至一等,正三品??滴醵哪昊技辈∪ナ溃陜H三十一歲。納蘭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區上莊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并稱“清詞三大家”。(出示課件36)
六、再讀《長相思》
七、拓展《長相思》(出示課件37)
1.問納蘭性德:既然你這么想家,你為什么不回家呢?誰來替納蘭性德回答。
2.學生回答,老師點評。
板書:心系祖國
八、交流
交流納蘭性德的《菩薩蠻》。(出示課件39)
菩薩蠻
納蘭性德
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
春歸歸不得,兩槳松花隔。
舊事逐寒潮,啼鵑恨未消。
板書內容:
長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園
心系祖國
教學反思:
1.這三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不同的情感?!渡骄忧镪浴敷w現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向往之情;《楓橋夜泊》體現出詩人寂寞、孤獨的愁苦;《長相思》體現出詩人對故園的思念之情。在這三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導學生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詩歌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并通過小練筆的形式梳理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2.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語的意思,引導學生在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的基礎上,把握整句詩的意思,并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這樣處理,提高了學生對這三首詩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對《楓橋夜泊》這首詩的背景介紹得不夠詳細,有些學生對這首詩體現的“愁”理解得不夠透徹。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進。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會寫18個生字,會認8個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2.理順文章脈絡,學習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3.揣摩人物的內心,體會晏子語言的妙處,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了解背景,初識晏子。
導入:上節課,我們結識了楊氏之子這位小朋友,感受了一個九歲孩子的聰慧。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歷史上的大朋友。他生活在距今兩千多年群雄紛爭的春秋時期,此人曾做過齊國的宰相,他有個特點――身材矮?。〒艜涊d,此人身高五尺,相當于一米四左右。舉例),但是此人有一大特點——非常聰明,能言善辯,口才極好,經常被派到其它國家執行外交任務,幫助齊國解決了許多外交上的爭端。他就是“晏嬰”,人們都尊稱他為“晏子”。(說明“子”是古代對有學問有貢獻的男性的尊稱,比如:孔子、孟子等。)
(板書:晏子)
(說起晏子,他還有很多很多的故事,都收錄在一本書里了,同學們可以去看《晏子春秋》)
晏嬰被稱“晏子”呢?他肯定也有與眾不同的地方。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寫晏子出使楚國的故事。(板書:使楚)
好,請大家一起齊讀課題:晏子使楚。(“使”是什么意思?課題又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晏子出使楚國)。
是啊,今天啊,晏子受齊王的派遣只身出使楚國,為了能及時了解他出訪的情況,來,現在我們就出發吧!把課本翻到50頁,跟隨晏子出使楚國!
二、初讀感知,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要求:
(1)根據拼音,讀準生字詞的讀音,把課文讀通順。
(2)想一想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分別是什么?按起因、經過、結果給課文分成三個部分。
2.檢查自學情況
(1)生字新詞
晏子 春秋 乘機 敝國 大夫 大臣 囚犯 盜賊 侮辱 規矩 淮南 柑橘 枳 笑嘻嘻 面不改色 安居樂業(板書在小白板上)
讀準字音;質疑問難,強調“敝國 大夫”的意思,并指導“臣”和“敝”的寫法。
解疑后,請同學們再齊讀一遍。
(2)整理脈絡
起因(1、2):楚王想侮辱晏子。(指名讀“起因”,強調“乘機”的讀音。濃縮成一個詞表達(侮辱))
經過(3、4、5): 三次斗智
結果(6):楚王尊重晏子 指名讀“結果”,也濃縮成一個詞表達(尊重)
(3)概括主要內容
(同學們剛才讀課文,我們不僅把字音讀準了,而且還讀出了這篇課文的大意,還理出了這篇課文的思路和脈絡,那么,你們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樣的順序來概括一下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提醒:板書的脈絡圖是最好的提示)
總結:(主要內容:春秋戰國時期,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擊,最終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晏子最終維護了國家的尊嚴。)根據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根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當然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辦法有很多:還可以從課題入手,把它拓展成一句話;還可以把段意疊加起來;還可以抓住故事的主要要素,比如說人物、時間、地點等;那么這些方法,我們在今的教學中還進一步學習)。
你看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理清了課文的脈絡,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F在請大家注意看文章的起因和結果。楚王想侮辱晏子是這個故事的因,不得不尊重晏子是這個故事的果。我們說:有什么樣的因,結什么樣的果,可是我們來看,有了這樣的因,卻沒有這樣的果,而且侮辱和尊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為什么短短的時間內楚王的態度有這么大的變化?在事情經過中到底發生了什么,在晏子的語言中又隱藏著怎么樣的智慧,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課文,一起讀課文的第3自然段。(我們想想,晏子出使楚國就是使節,到別的國家去訪問,理應受到尊重,但是這楚王第一次就讓晏子受到難堪,什么難堪???--鉆狗洞),一起來讀一讀第3自然段。
三、再讀課文,走近晏子
1 . 研讀晏子和楚王間的第一回合較量(第3自然段)
(1)找出能體現晏子智慧的句子,并在旁邊作上批注(師巡視:有的同學并沒有急于動手,而是把課文讀了一遍又一遍,有些同學,思考已經成熟了,便開始奮筆疾書了,每一種讀書的方式都是一種智慧的體現。誰愿意和同學們分享你的讀書成果?)。
提示:從語言和神態兩方面來找。
神態:看了看(說明晏子反應敏捷)
語言:自由朗讀晏晏子說的這句話,你認為晏子反駁的話中哪一句最有殺傷力。(讓學生自由說理)
轉折點: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由狗洞推想到狗國,向楚王質問:楚國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
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如果要我從狗洞進去,那么(楚國是狗國)(讓學生明白:晏子這種巧妙的回答是借力打力,將計就計)
(2)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當時晏子為什么不把話說透呢?如果晏子不采用這種說話的方法,而采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該怎么說? 想想這兩種反駁的方式哪一種好?為什么?(討論、悟理)
(一個人說的話要和身份相稱,晏子是外交官啊,作為大使說話既顯得彬彬有禮,又讓楚王不得不打開城門迎接,綿里藏針)
(3)晏子面對楚王的侮辱,他又會怎樣對接待的人說這番話呢?請選擇合適的提示語,然后讀一讀,說說你為什么這樣選擇? (怒氣沖沖地 心平氣和地 不卑不亢的 冷靜地)。
總結:是啊,面對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靜的反駁,不卑不亢地把侮辱還給楚王,才能維護自己和齊國的尊嚴,又不傷了兩國的和氣,讓我們一起冷靜地、不卑不亢的讀讀晏子的反駁。
一起用不卑不亢的的語言來朗讀。
(4)接待的人把話傳給了楚王,楚王聽了只好??(指導引讀)
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哪一個詞語集中體現了楚王毫無辦法(只好)。
(5)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讓我們再次讀讀第3自然段,領略晏子的智慧和勇氣?。?/p>
結語: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對第一次斗智的討論,知道了晏子的語言特別巧妙,它是一種借力打力、將計就計。正是因為楚王想侮辱晏子,被晏子的智慧搞得反受其辱,而晏子不辱使命,維護了自己和國家的尊嚴。那么在接下來的兩次斗智中,他有更加精彩的對白。讓我們下節課繼續期待!
課文拓展:
有一天德國大詩人歌德在公園里散步,正巧在一條狹窄的小路上碰上了一位反對他的批評家,那位傲慢無禮的批評家對歌德說:“你知道嗎,我這個人是從來不給傻瓜讓路的,”機智敏捷的歌德回答說:“而我卻恰恰相反?!闭f完閃身讓路。
你理解他說話的妙處了嗎?
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搬起大舌頭—砸自己腳。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精選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初步認識借物抒情的方法。學習高粱堅韌不拔的品格,體會作者對高粱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
教學重點:
了解高粱根的特點。
教學難點:
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教學過程:
一、根據題目、插圖,激發興趣。
出示高粱的圖片,以題目為切入點:“你們見過高粱嗎?高粱是北方較常見較普通的農作物,高粱究竟是什么樣的?”
引導學生看圖,了解高粱的特點——結合初讀課文,說一說。
①把圖中的“根”放大,可據此猜測課文描寫的重點是高粱的哪一部分。
②接著從“情”字入手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在高粱的后面加個‘情’字?作者對于這種北方較普通的農作物又懷著怎樣的感情?”
二、自學閱讀提示,明確學習要求。
1.讀閱讀提示,明確學習要求。
(1)了解作者描寫了高粱的哪些特點,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2)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和同學交流看法。
(3)了解課文的表達方法。
2.自讀課文,不理解的詞語畫下來,查字典,不懂的提出來,學生互相解答。
三、個人閱讀與討論結合。
1.輕聲讀課文,結合插圖。
①想想課文描述了高粱的哪些方面,重點寫什么?(在書上批注)
②課文中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可讓學生討論)
板書:神圣 敬佩
2.重點閱讀要求:默讀文章的重點部分(3—5段),概括出高粱根的特點、作用,并畫出相關的句子,說說你是怎么體會出來的。
先獨立閱讀,思考→畫批重點→在小組內交流體會→全班交流。
3.總結學生交流的結果:高粱根的特點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長著很多氣根;二是很苦;三是扎得很深。
①教師可啟發學生根據高粱生存的環境,結合整體形象來理解:提問:為什么在土地十分貧瘠的雁門關腳下,高粱還能長著“正直的稈子和碩大而血紅的穗頭?”
讀重點句,體會,然后有感情地讀,與作者的情感相溝通。
②“尤其使我驚異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見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稈的下端離地尺把高的關節處,向下長著許多氣根,有點像榕樹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堅韌,像鷹爪一樣,它們強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個龐大的活物。
學生體會出:這句形象寫出了高粱根的.特點,它不僅在地下扎得很深,而且高粱稈的下端還長著氣根。作者用了比喻句,先把氣根和“榕樹的根”比較,再用打比方的方法,說氣根“像鷹爪一樣”抓住土地,說明氣根的堅韌;說氣根“仿佛擒拿住一個龐大的活物”,說明氣根很有力。上述比喻,形象地寫出了氣根的韌性及深深抓住土地的力量很大。
③帶著這種體會,讀一讀,賽一賽,看誰能把高粱根的特點讀出語氣來。
四、深入理解比較,概括表達方法。
默讀分、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討論。
①高粱在我心中有著怎樣的地位,為什么?(抓“神圣”和高粱與“我”和故鄉人們的關系來看)
②高粱對“我”的影響是什么?“對”對高粱有著怎樣的感情?帶著這種感情讀一讀:自己讀、指名讀。
五、總結。(鼓勵學生按照黑板上的板書,總結中心)
作者通過描寫高粱,尤其是高粱根的特點,抒發了對高粱的深厚感情以及對它堅韌不拔的品格的贊美。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掌握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學習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
教學重點
1.認識生字及多音字,掌握重點詞語。
2.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悟出的道理。
教學難點
讀懂課文內容,結合自己的課外閱讀和習作實際體會“長生果”的寓意,并學習作者的讀寫方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設疑導入(出示課件2)
1.同學們,我們看題目,“長生果”是什么呢?帶著疑問,讓我們走進課文去看看吧。
板書:我的“長生果”
2.齊讀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問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出示課件3)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看一看剛才提出的問題找到答案了嗎?
2.同桌互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相互評價。
3.參考閱讀提示中的問題和方法,再讀課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讀幾遍,在旁邊做批注。
三、細讀課文,深入理解(出示課件4)
1.作者寫了少年時代讀書和寫作的哪幾件事?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板書:小畫片、連環畫、文藝書籍、中外名著
重點回憶了兩次作文的構思與寫作的經歷。得出了一些道理:
①作文,首先構思要別出心裁,落筆也要有點與眾不同的“鮮味”才好。
②作文,要寫真情實感;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鑒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應該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
板書:別出心裁真情實感
2.反復讀一讀作者列舉的兩篇作文,想一想:你是怎樣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寫作中有過類似的體會嗎?(出示課件6)
板書:寫作方法和讀書方法——博覽群書,入情入境,做讀書筆記,會借鑒運用等。
四、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由揭示課題內容引入。
①通過剛才的交流,你理解為什么把書比作“長生果”了嗎?(出示課件7)
長生果,指營養極其豐富。將書比喻為“長生果”,意思是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是人類文明延續的營養。作者就是在書的引領下寫作越來越成熟的。
②你是從哪里感受到作者對書的特殊情感的?(出示課件8)
板書:津津有味廢寢忘食如醉如癡這些詞語可以體現出作者對書的特殊情感。
師總結:
看來書真正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讀書的味道,還是這樣讓人心醉。讓我們再讀讀課文,體會那種讀書的樂趣吧。
五、品讀語言,學習積累(出示課件9)
讀了多遍課文,你發現作者在運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1.生動的比喻。
2.恰當的詞語。
六、聯系實際,升華感情
說一說你在讀書中的故事,以及你在書中的收獲。
七、布置作業(出示課件10)
1.抄寫文中優美的詞句,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把自己在讀書中的收獲寫成一個小片段。
教學反思:
1.這篇文章語言優美,詞匯豐富,道理淺顯易懂。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他們在自學的基礎上把握課文內容,解決基礎知識,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把握重點句子的方式來深入理解內容,取得良好的效果。
2.拓展延伸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運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所獲得的感受,進行習作練習,這樣既能梳理所學的知識,使其系統化,又能指導學生習作,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學中,我沒有注重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有所改進。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仔細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3)從作者釣魚的啟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嚴格按道德標準來約束、規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正直、守紀的人.
2、過程與方法
(1)聯系上下文,學習生字詞。
(2)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讀,來體會作者的心里變化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做一個嚴格遵守道德標準的孩子。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
教學難點:
聯系上下文內容,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仔細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教
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2、理解題目意思。
師:“啟示”是什么意思?課文題目的意思是--二、初步了解課文1、生字讀音
老師把課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詞串,請自己讀一讀。
2、部分詞語的意思。
詞串中的詞語,有什么不明白的,請提出來。
(重點指導“乞求”“不容爭辯”“__”“告誡”“抉擇”等詞語)3、課文內容
生字詞掌握得這么好,課文內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誰來告訴大家:課文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別急,再看看課文才回答)(板書:釣魚放魚啟示)三、深入體驗課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問,隨機指導,擇要板書(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對獲得啟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體會很難,學生可能說不
出來。在學生真正說不出來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發生的事情的意義后,我對父親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體驗“我”的情感。
1、自讀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變化的?
2、指導與交流
(1)出示語句
師:課文哪些語句,寫從釣魚到放魚“我”的情感變化?(學生說完,課件顯示有關語句)
(2)釣到大魚時的心情
指導:在朗讀種體會,聯系《江上漁者》體會(語句:啊!這樣大的魚!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還是條鱸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著。)
(3)把魚放回湖里時的心情。
指導:逐句指導,在朗讀種體會,在想象中體會。
(三)父親的情感
1、自讀我們體驗了兒子從釣到魚到放魚回湖的情感,父親呢?把大鱸魚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課文什么地方?
2、交流與指導。
三、課堂小結,留下懸念
師:在鱸魚捕撈開禁前的2個小時,我釣到了一條大鱸魚,卻在父親的堅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這一過程并無人看見。小時候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件事,對我有什么啟示?會怎樣影響我的成長?我為什么對父親滿懷感激之情?這些內容我們下一節課繼續學習。
四、當堂訓練
1、寫生字詞,要求會寫的生字每個寫3遍;帶生字的詞語每個寫2遍。
2、朗讀課文。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領悟文章的表達特點。
2.了解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和毀滅的經過。
3.激發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昔日輝煌景觀,激發愛國之情。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讀懂過渡句
這節課,我們將穿越時光,走進當年的圓明園,請同學們快速瀏覽三四自然段,想一想,這兩段話是圍繞哪句話寫的?
課件出示句子“圓明園不但建筑宏偉,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建筑宏偉”概括了哪段話的內容?“最珍貴的歷史文物”概括了哪段話的內容?這個句子在課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啟下)
給句子換兩個關聯詞,使句子意思不變,作用也不變。
圓明園不僅建筑宏偉,也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圓明園不但建筑宏偉,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二)想象宏偉的建筑,學習寫法
1.理解宏偉的意思。(規模、雄壯偉大。)
(1)默讀第三段,你從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宏偉?
(2)課件出示句子。
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園中許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如,海寧安瀾園,蘇州的獅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還有很多景物是根據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臺,武陵春色。園中不僅有民族建筑,還有西洋景觀。
③數一數作者用了多少個“有”字?引導學生從中體會建筑物種類多,數量多。
2.想象園中的景象,引導背誦。
3.模仿寫法,說話寫話。
校園里,有_________的,也有的_________。不但有_________,還有_________。
,有_________的_________,也有_________的._________。不但有_________,還有_________。
.園中的風景如此美妙,大家還能想出來嗎?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漫步園內,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p>
(三)“最珍貴的文物”
1.課件出示句子。
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
2.從先秦時代、到清朝,足足有三千八百多年,那時候有多少珍貴的歷史文物呀?你能用一個詞語形容?
3.課件出示相關文物圖片。
4.當看到這些讓我們目不暇接的文物珍寶時,同學們的心情怎樣?指導學生用自豪的語氣朗讀第四段。
(四)品讀毀滅,領悟表達特點,激發感情
1.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們再也看不到它的輝煌了。
2.課件出示第五段話,學生默讀第五段話,在句子旁邊寫下心情、感受。
3.你讀到哪個地方產生了怎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交流對“闖入”“凡是”“統統”“實在”“任意”“銷毀”等詞語的理解。
4.看看侵略軍犯下的罪行,我們把他們叫做“英法聯軍”行嗎?現在請大家用朗讀揭露這些強盜的無恥行徑。
5.全班有感情地朗讀第五段。
(五)再讀第一段,總結
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宏偉的建筑還在嗎?珍貴的文物還有嗎?這座舉世聞名的園林,就這樣消失了,這個損失太大了。我們再來讀讀課文的第一句。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精選篇7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 落花生看了這個課題,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2、花生,知道不知道?有的地方因為它有營養,吃了對身體有好處,所以叫它“長生果”,平常叫它花生。但課題上為什么要加個“落”字,叫它“落花生”?看圖介紹花生,花生的特點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學上就叫它――落花生。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課前大家讀課文了沒有?既然讀了,現在不要打開書,看看誰對課文有記憶,這篇文章分幾局部來寫的?先寫什么?后寫什么?不知道,打開書看看,誰看出來了,一開始寫的什么?
2、指名說板書
種花生
過收獲節
3、課文就這兩大局部組成,你們說這篇課文長不長?
不長,但是這篇文章很精彩,知道是誰寫的嗎?
4、介紹作者背景,明確學習任務
(小中見大 平中見奇 重點突出)
(1)要弄明白作者通過講花生,說了一個什么道理?
(2)領會“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寫作方法
5、作者的筆名落華生就是從這篇文章變來的,你想他是不是為自身的文章有點感到驕傲?所以同學們要好好學,這篇文章很有味道。
三、重點感悟,學習課文
(一)
1、下面俺們采用抓重點的方法學習課文。怎樣知道文章哪一局部是重點呢?第一,看看他寫的是“詳”,還是“略”。
板書:看詳略
2、現在你們看課文已分為兩大局部,那哪局部是重點呢?
3、對。重點段俺們重點學,不是重點段俺們就簡單的學,或叫“略學”。下面請大家讀讀第一自然段,你只要抓住一個重點詞,這一段就理解了。
4、同學默讀。
5、指名讀
6、說說你找到了哪個詞?談談你的理解 “居然”(什么意思?用在什么情況下?課文為什么要用“居然”呢?)
7、你們再看,種花生的過程就寫了四個詞,哪四個?幾個月的事作者用四個詞就概括了,多干脆,多簡單!所以這個作家了不起!這是第一段,因為它是略寫的,所以俺們就采取了“略學”的方法,第二段“過收獲節”是重點內容,俺們就重點學。
(二)
1、現在請你們自身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既然是過節,它有幾個節目?也就是說他們是怎樣過這個節的?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2、同學默讀課文
3、好,現在俺們來跟他們一塊過收獲節,收獲節的第一個節目,干什么?板書;吃花生
4、一邊吃一邊干什么?板書:談花生
5、現在再看,第一局部用了一個自然段,第二局部“收獲節”用了十四個自然段。這里“吃花生”用了幾個自然段?(兩個)而談花生用了十二個自然段,根據“看詳略”的方法,哪一個是重點?“談花生”是重點,那么“吃花生”用哪種方法學?
6、誰來讀“吃花生”這兩段,一邊讀一邊找出值得注意的地方來。
7、指名說 好幾樣 吩咐 很難得(重視)
8、母親做了好幾樣食品讓大家吃,下面該干什么了?(談花生)找個同學把下面的課文讀一遍,他一邊讀,大家一邊看看有幾個人在談話?(五個)四個人開口說話,這四個是各說各的呢?還是分成了幾個方面?誰和誰是一方面?幾方面在談話?仔細看一看。
9、指名說 板書:俺們談
父親談
這兩方面內容誰是重點呢?用“看詳略”的方法還好使嗎?(交叉)老師告訴你們第二種方法—“看內容”??锤赣H說的話重要,還是俺們說的話重要?誰的話重要,誰就是重點。
10、下面找幾個同學分角色讀這局部,只讀他們說話的內容,看看能不能把談話的氣氛讀出來。
11、談話完了,哥哥說了幾句話?讀出來,這句話重要不重要?姐姐這句話重要不重要?俺的第一句重要不重要?再看第二句,讀一遍,這句重要不重要?但這句是聽了父親的話后的一個“覺悟”,所以還得看父親的話。父親說的話重要不重要?那你們說“俺們談”是重點?“父親談”是重點?
12、從什么上面看出來的?這就叫看內容確定重點
“俺們”談的那幾句話除去俺的最后一句話是重點以外,其余幾句用不用仔細去研究?那俺們把腦子集中在重要的句子上。通過“看內容”俺們找出來了,“父親談”是重點。找到這兒,俺們就快接近中心了。你們看看父親一共說了幾次話?用序號標出來。
13、五次. 父親這五次談話都很重要嗎?用“看內容” 的方法比較一下,哪次談話重要,哪次不重要。指名依次讀,并依次分析(1、2、5不重要,3、4重要)。
14、重點分析3、4 贊花生,學花生
(1)你們把“贊花生”。這段仔細默讀一下,一邊讀一邊考慮,父親是從哪幾點上稱譽花生的。再讀一遍,通過讀這段話,你們說花生這東西有沒有用?花生的`果實,深深地埋在地下,只看地上的,貌不出眾,那么花生有什么好處?父親說的是有一點最重要,這一點是什么?對,不像什么一樣啊?父親是不是在批評蘋果和桃子這類植物?。磕菫槭裁匆@么說?突出了花生的什么特點?(不炫耀自身的好處)
(2)俺們再看“學花生”,一起把第四次談話讀一遍。這次談話有六個字最重要。找找把它圈起來,六個字講了兩個方面,誰找到了(不好看,很有用)父親在這又說了花生的特點,那么父親是讓你給俺們學花生越不好看越好?是這個意思嗎?緊接著父親又是怎么說的?那父親這么要求,外表好看更好,更重要的是得有什么?父親說“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辈灰鲞@樣的人,他是不是叫俺們學花生?
(3)好,一個第三次,一個第四次談話,你們看這兩次那一次更詳一些?推出第三種方法 “看目的”。在這里看兩個目的。第一,看父親談話的目的,第二看整篇文章的寫作目的?,F在問你們,父親談話只是為了把花生稱譽一番呢?還是為了讓俺們學習花生?俺們用“看目的”的方法很容易就看出來這個是重點。父親談話的目的就是讓俺們學習花生,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還是叫俺們學花生。因此“學花生”是這兩段話的重點。父親這番苦心,“俺們”理解了沒有?
(4)光說理解了不行,得從課文里找根據??茨銈兡苷页鰩c根據?(三點)這三點里,哪一點表示得最明確?印在心上是什么樣子的?父親的談話是什么內容?再讀一遍。 這句話深深地標明他理解了,學花生要學什么?板書;做有用的人
(5)小結
四、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做有用的人”正是這篇文章的中心。作者寫這篇文章,他不是在向俺們介紹花生這種植物,而是給俺們講了一個道理。是借助花生說的,這叫“借物喻理”。
板書:
種花生
落花生 吃花生
過收獲節△ 俺們談
談花生△ 贊花生
父親談△
學花生△
借物 喻 做有用的人
(道理)
(找重點的方法)看詳略、看內容、看目的。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精選篇8
【教學目標】
1.會認“宮、渣、仆、彬、耿、薦、授、蔓”等8個生字;會寫“宮、屑、沾、仆、鵲、獲、配、彬、忠、耿、薦、盒、授、腐、雅”等16個字。理解“殘渣碎屑、風塵仆仆、榮獲、彬彬有禮、忠心耿耿、盒子、推薦、腐爛”等詞語。
[2.能抓住課文描寫鳥的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3.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內容,懂得榮譽不是靠“爭”得來的,只有踏踏實實做事,默默為大家做貢獻的人,才能贏得榮譽,受人尊敬。
[難點:引導學生抓住描寫鳥的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或相關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榮譽面前,每個人的表現是不同的。有的見榮譽就爭,有的為大家默默奉獻,不計較個人得失。我們要怎樣對待榮譽呢?今天,我們來讀一讀《金獎章》這篇童話,看你能從中受到什么啟示?
二.展示匯報,交流成果。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相互讀生字,糾正讀音。
[3.(出示課件)教師檢查讀音,指導書寫難寫易錯的生字。
"配"字左邊的部分不要丟掉里面的短橫,右邊是"已",不要寫成"已".
"彬"字左寬右窄;
"腐"字的"廣"要包住下面的"肉".
注意:指導學生不僅要把字寫得正確,還要寫得端正.勻稱.]
4.再次自由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1)邊讀邊想,引導學生嘗試概括。
(2)四人小組合作交流,用簡練的語言說說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3)整體把握,指名分別讀1-14自然段,15-25自然段.思考:老師為什么讓同學們這樣讀?
[引導學生認識第1-14自然段寫鳥國的'鳥兒們聽說地球環境保護組織派使者來把金獎章頒發給一只對地球有功的鳥時,都搶著要.只有烏鴉在一旁收拾大家的殘渣碎屑.15-25自然段寫使者把金獎章頒布發給了烏鴉,烏鴉受到了大家的尊敬.]
5.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交流
梳理學生問題,提出探究專題:群鳥為什么開始爭獎章,最后都十分尊敬烏鴉?
為什么把金獎章頒發給烏鴉?
三、小結課文。
[師:當聽到地球環保組織要派使者來鳥國頒發金獎章時,群鳥紛紛爭著說獎章應該歸自己,只有烏鴉在一旁收拾大家吃剩的殘渣碎屑。后來使者把金獎章頒給烏鴉,烏鴉受到大家的尊重。]
四.總結。
第二課時
一.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金獎章》。回憶課文內容,誰來說一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展示匯報,交流成果。
1.以讀代講,學習1——14自然段。
[群鳥開始怎么爭獎章,烏鴉為什么受到群鳥的尊敬得到金獎章呢?
默讀課文,在金獎章面前,烏鴉與群鳥有什么不同?畫出相關語句,談談自己的理解。]
(1)群鳥:
群鳥圍繞獎章給誰而爭論不休。
[①小組分角色朗讀,讀出他們在得知有金獎章后爭論。注意按提示語的提示讀出相應的語氣。
②指名讀。
③評讀。誰讀得好,通過他的讀,你知道了什么?
(黃鶯、百靈以自己唱歌好爭;喜鵲以自己給人報喜爭;老鷹憑自己有力氣搶;喜鵲為爭到榮譽討好鳥王……)
④小結:群鳥們就是這樣一掃平日彬彬有理的斯文樣子,吵吵鬧鬧,吹胡子瞪眼,更有像喜鵲這樣借機溜須拍馬的,如果讓你給這幅畫面起個名字,你會起什么?(群鳥爭章、爭論不休……)]
(2)烏鴉:
出示第一自然段。
天已經蒙蒙亮了,可鳥國的王宮大廳里依舊靜悄悄的。昨天鳥王孔雀過生日,鳥兒們喝得酩酊大醉,現在都還在夢里呢!只有烏鴉不聲不響地收拾著大家吃剩的殘渣碎屑。
[①重點體會:只有烏鴉不聲不響地收拾著大家吃剩的殘渣碎屑。
對比:
烏鴉收拾著大家吃剩的殘渣碎屑。
只有烏鴉收拾著大家吃剩的殘渣碎屑。
只有烏鴉不聲不響地收拾著大家吃剩的殘渣碎屑。
體會到什么?(體會烏鴉踏踏實實做事、默默為大家做貢獻。)]
②如果讓你給烏鴉不聲不響勞動這幅圖畫起個名字,你又會叫它什么?(默默奉獻、辛勤勞動……)
讀出烏鴉和群鳥的迥然不同。
(3)小結:你能概括說說為什么金獎章給了烏鴉?(教師適時總結思考方法:思考問題應從烏鴉和群鳥兩個角度談出在榮譽面前,烏鴉和群鳥的不同。)
2.分析重點詞句,學習15——25自然段。
[(1)為什么金獎章頒給烏鴉?默讀課文,思考并畫出相關語句。
抓住描寫使者準備頒獎時群鳥表現的重點詞句,體會鳥兒們激動.急切的心情.]
(注意從兩個角度思考、匯報)
①群鳥:15——21
[A隆隆隆,隆隆隆,天上傳來直升飛機的轟鳴聲,使者到了!只見他捧著一個系著紅綢帶的盒子,健步走進大廳。那一定是裝金制獎章的盒子!鳥兒們的眼珠子都快飛出來了。此時鳥兒們什么樣?你能想象當時的場景嗎?
B抓人物對話、心理描寫
快活、屏住呼吸、怦怦亂跳、嘰嘰喳喳、個個伸長脖頸、盼望等描寫體會鳥兒們的急切心情。]
分角色讀,讀出鳥兒們迫切地想得到金獎章。
②烏鴉:
A十分謙虛:
出示:第二十三自然段烏鴉的話。
朗讀。
烏鴉大吃一驚地說——
烏鴉著急地說——
B對環境貢獻大。
出示第二十四自然段。
a讀介紹烏鴉貢獻的語句。
b你還知道烏鴉對環境保護還起到哪些作用?(可結合學習鏈接、課外閱讀資料、網上資料。)
③角色換位,明白道理。
鳥兒們不再爭了。大家用尊敬的眼光看著烏鴉。你知道烏鴉為什么得到大家的尊敬?此時此刻你就是鳥王國里的一員,你尊敬他什么?
[烏鴉默默奉獻,踏實工作,獎章非他莫屬.自己爭名奪利,太不應該.
對比自己剛才的表現,你想對烏鴉、自己、其他鳥或大家說些什么?]
三.拓展延伸
如果還有一枚獎章,你還打算給誰?說明理由。你愿意幫他寫一段頒獎詞嗎?
四.總結。
五.板書
2.金獎章
群鳥 爭 金獎章
尊敬
烏鴉 讓 金獎章(頒給)
(無私奉獻)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精選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找自己喜歡的課外書,養成讀課外書的習慣。
2.學會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介紹書。
3.積累古詩詞。
教學重點
1.學會把比喻的修辭方法用到句子中。
2.增加積累。
教學難點
學會找自己喜歡的課外書,養成讀課外書的習慣。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語文園地里面包含著豐富的知識?,F在就讓我們進入語文園地,去汲取里面豐富的營養吧。
板書:語文園地八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交流平臺。(出示課件1)
我們都喜歡讀課外書,那么,我們怎樣才能讀到有趣的課外書呢?誰來介紹一下,你是怎樣找到課外書的?
板書:找課外書
生總結,匯報(出示課件2)
①找和課文有關的課外書,讀了一個故事,找整本書來讀。如學了《美麗的鹿角》,就可以找《伊索寓言》等。
②讀了整本書,找同類書來讀。如讀了法布爾的《昆蟲記》,還可以讀布封的《動物素描》。
③別人推薦的書。比如,同桌向我推薦《安徒生童話》。
師總結:多讀書,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對我們來說會受益匪淺。
板書:由一個故事到整本書
由一本書到一類書
讀別人推薦的書
5.詞句段運用。(出示課件3)
(1)讀一讀,你還可以把書比喻成什么?照樣子說一說。
①大聲朗讀書中的句子。
②思考,這幾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③這種修辭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板書:比喻修辭方法的作用
生總結,匯報。(出示課件4)
師:這三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第一句話把書比喻成“長生果”;第二句話把書比喻成“營養品”;第三句話把書比喻成“朋友”。這三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體現出書的重要性,引導我們去讀書,愛讀書。
示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出示課件5)
書是我的精神食糧。
書是我最好的伙伴。
(2)想一想:下面的句子主要講了什么?把他們排成一段意思連貫的話,讀一讀,再抄寫下來。(出示課件6)
①讀句子,弄清楚每句話的意思。
②根據意思排列這幾句話的順序,使之形成一段完整、連貫的話。
生讀句子,排列句子(出示課件7,8)
閱讀是什么?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一樣,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寫作是什么?是表達。把腦子里的東西拿出來,讓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說,或者用筆寫。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
師:我們認真讀這段話可以發現,這段話介紹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一個是由外到內,一個是由內到外。它告訴我們,只有先吸取營養,腦子里的東西才會變得有價值。
6.書寫提示。(出示課件9)
書寫指導:我們在寫字的時候,用筆要剛勁有力,學習歐陽詢在點的`起、收及轉折處一絲不茍,盡量把字寫得平整端莊。
7.日積月累
學習《觀書有感》兩首詩。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朗讀這兩首詩。
(2)簡介作者(出示課件10)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人。
(3)板書:說說詩句的意思。
其一: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出示課件11)
其二: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龐大的戰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
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出示課件12)
(4)學生讀讀背背。
(5)當堂測試背誦。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明白了怎樣找到自己喜歡的書來讀,知道了比喻這種修辭方法的作用,還進行了寫字指導,積累了古詩,可以說受益匪淺。
板書設計: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精選篇10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引導學生理解詩詞內容,體會《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二、重難點:
從字里行間感受作者對家鄉的思念,體會作者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的情感,體會意境,這也是這首詩的難點所在。
三、教學準備
四、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首先出示PPT:“同學們,請觀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語言將所看到的畫面描述出來呢?自己考慮后自由發言?!?/p>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們學過的那些古詩?”(《靜夜思》《泊船瓜洲》)
“這兩首詩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 “思念家鄉”。)
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思鄉詩,是由唐朝詩人張籍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秋思》。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教學倡導循序漸進,溫故而知新,此環節,我以明月為引,通過學生的聯想而引出思鄉主題,回顧所舉例詩的寫作手法,為學生初步感知新授課的教學重難點打下了伏筆】
(二)新課講授
1、解詩題,知詩人。
首先讓學生分別介紹了有關張籍的資料。
師總結:張籍的老家是吳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幼時家境貧寒,10歲的時候就離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開始四處游歷做官,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他正獨自一人居住在洛陽。又是一年秋風至,望著蕭瑟的秋風,詩人不禁感慨萬分,揮筆寫下了這首《秋思》。
泊船瓜洲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并默寫古詩。
2、借助注釋、抓住重點詞句、利用插圖、發揮想象理解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達的方法。
3、感受古詩的韻味,激發閱讀古詩的興趣。培養動手搜集資料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意,積累古詩。
2、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具準備:課件
學具準備:詞典、搜集思念家鄉的古詩詞、與這首有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積累,引入詩文。
老師:古往今來遠離故土的游子總會思念魂牽夢縈的家鄉。他們往往把這種濃濃的思鄉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詩中,需要我們細細去品味。請同學們把你積累或搜集到的描寫思念家鄉的古詩,給大伙誦讀一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白的《靜夜思》、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已學過)、北宋秦觀的《浣溪沙》等。 學生:積極交流。
老師:從剛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同學把所學古詩能夠積累下來,一部分同學不但能積累所學古詩,還主動搜集課外古詩,值得大家學習,我們一定要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因為學習語文重在積累。今天我們來學習北宋詩人王安石的一首詩《泊船瓜洲》。
二、知詩人,解詩題
(一)知詩人
老師: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查閱與這首詩有關的資料,誰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資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學生:簡介王安石。
老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適時點撥使學生了解寫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
(二)解詩題
學生:理解“泊”的意思。進而解題: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師小結:剛才我們了解了詩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弄懂了詩題的意思。這”知詩人,解詩題“是學習古詩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幫助我們理解詩的內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時寫下了一首怎樣的詩呢?請同學們輕聲讀一讀。
三、讀詩文,明詩意
(一)輕聲讀詩,圈出自己讀不準的字。
(二)同桌交換意見。
(三)師生合作讀詩文,解詩意。
1、指名讀詩,引導讀準”間、重、還”。
2、共同動手正音。
3、理解“數重山”中“數”的意思。
老師:看來從瓜州到王安石的家鄉鐘山就一條(橫向的)河、幾座山的距離,離得很近了,往下讀。
學生: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p>
4、理解“綠”和“還”的意思。
綠:吹綠、染綠。
還:歸、在本詩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師:現在這個“還”的音你能讀準了嗎?
5、回過頭復習“泊、間、數、綠、還”幾個字的意思。
6、再次輕聲讀詩,然后拿出課堂筆記本試著用自己的話寫出這首詩的意思。寫成后交流。
詩意:(對面的)京口和(這里北岸的)瓜洲不過是在一條橫著的江的距離之內,(再遠處的.)鐘山也就只是隔著幾重山巒而已。春風又把(對岸的)江南大地吹綠了,明月啊,你什么時候可以照著我回到(對面江南的)故鄉呢?
四、入詩境,悟詩情
1、引導學生邊讀詩邊想象詩描繪的畫面。
老師: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風吹醒了柳樹,吹來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閉上眼睛想象春風帶給江南什么樣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們積累的好詞佳句喲。
學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畫面。
2、體會詩人用詞的傳神
老師:春風給江南送來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而詩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個字就表現出來了,讀時耐人尋味,那就是---“綠”,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后資料袋里的內容,相信你會更進一步的感受出詩人對詞的推敲及用詞的準確傳神。
3、讀中領悟詩情
老師:同學們,根據你的理解自由讀詩,讀出詩的韻味。體會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找出詩中相關的詞句。
學生:自由讀詩,讀后發表意見。
4、老師小結:“一水間,數重山”足以感受出詩人歸心似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辈荒荞R上回到家鄉的惆悵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戀鄉、思鄉之情。
《長相思》
【教學過程】
一、以詩引題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那么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
二、學生初讀詞
1、要求:
⑴ 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
⑵ 讀后兩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明白嗎?好自由讀《長相思》,開始。
2、教師指導學生讀通詞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
3、學生反復讀,邊讀教師邊指導停頓。
三、初讀后想象
1、讓學生說說詞給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帶著這種感覺我們再來讀一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進去,讀到詞的字里行間去
四、悟詞意
1、分組合作學習,結合注釋體會詞意。
2、教師提兩個關鍵的問題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⑴ 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 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學生再談體會。
4、練習有感情朗讀,讀出作者“身”與“心”分離的感受。
五、想象畫面
1、教師放音樂指一學生讀,學生想象畫面。
2、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
3、練習朗讀。
4、寫片段:
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在作者的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5、再讀。
六、課堂延伸
1、出示“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2、創設情景,感情升華。
【教學反思】
《長相思》是校長揚州之行的一大發現,某次偶然的機會向本人推薦,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決定一試。在此之前我從未曾想象到,一首簡簡單單的詞,能上得如此之豐滿,如此之渾厚,如此之動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斷的起承轉合的節奏變遷中詠唱著那一份情感,讓激越的思緒不斷飛揚,不斷擴散。
讀是這節課的元神,是這節課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詩詞教學依托載體是讀,所以我對讀的訓練是足夠的,并都盡量做到每一次讀都解決一個問題。從讀準字音到理解詞意的讀,從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園的讀,從領悟故園夢美到征程心碎的讀,一個“讀”字里,把作者納蘭性德思鄉的情切、思鄉的無奈、思想的痛楚表現得一覽無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