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競賽閱讀
你們喜歡做語文閱讀習題嗎?是否會因為喜歡所以去參加語文閱讀競賽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中語文競賽閱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初中語文競賽閱讀:法布爾的忠告
一個青年向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請教,說他每天都不知疲倦地把全部精力用在自己愛好的事業上,可是收效甚微,這是因為自己低能,還是成才之路太難走呢?法布爾贊許地說:“看來你是一位立志獻身科學的有為青年。”
青年的答復卻是:“我不只是熱愛科學,還很喜歡文學,我還愛好音樂和美術。就是這么多的興趣和愛好,占用了我的全部時間。”
“噢,是這么回事。”法布爾找到了這個青年事倍功半的癥結所在。他從口袋里拿出一只放大鏡,給青年示范,說:“把他的精力集中到一個焦點去試試,就像這塊透鏡一樣。”
在人才學中,“聚焦成才”是一個重要的規律。它的含義是,要在認識自己的最佳才能,選準成才目標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去作重點突破。就像通過凸透鏡把眾多光束集中到一個焦點,從而引起燃燒一樣,人的智慧和 力量也可以在“聚集效應”作用下形成成才所需的必要能量。實踐表明,“人的思維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于某一項事業,那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都感到吃驚的成績來。”(馬克·吐溫語)
“聚焦”,這是治學的需要。任何一門學問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清代詩人曾世霖說:“學問尚精專,研摩貴純一”,“專力則必精,分途恐兩失”。一些青年人精力充沛,求知欲強,興趣廣泛,這是正常現象。但是,由于思想缺乏穩定性,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貪多旁騖,淺嘗輒止,今天學習這個,明天鉆研那個,造成注意力不斷地轉換,這是很難跨上成功的彼岸的。
(A )古往今來,除了少數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物可以在眾多領域同時做出杰出的貢獻以外,絕大多數人的智力常態,都要靠“聚焦效應”來取得一定的成果。有些人可能在幾個方面表現出一定的才能,但并不等于在這些方面都能達到平均水準以上的高度,更不要說尖端水平了。目 標分散,四面出擊, 固有的某些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會暴露出更多的缺陷,以致捉襟見肘,窮于應付。
(B)世路無窮,人生有限。每條事業與學問之路,又都是“漫漫其修遠兮”,不付出畢生的精力去探求,很難窺其堂奧。而任何人都不是千手千眼佛和掌握“分身法”的孫悟空,面對著千支萬派的學問,只能嘗其一臠。如果撒網太寬,胃口過大,硬要去一手抓十個跳蚤,最終可能一個也抓不到。
明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有一首《憐愚》詩,講的正是這種情況,語重心長,發人深省。
一個渾身有幾何,學書不就學兵戈。
南思北想無安著,明鏡催人白發多。
當然,法布爾說的把精力集中到一個焦點上,并不意味著主攻方向之外絕不涉及其他事物。知識的偏枯,同樣是治學的大忌。一切知識都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問題的關鍵在于,應該主次分明,重點突出,而不要目標分散,平均使用力量。專與博是相輔相成的。無博,專則孤立無依;無專,博則泛濫無歸。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相得益彰。許多人的成才實踐證明,在確定一項專業之后,再按照專業的需要去鉆研與涉獵其他各種知識,這樣,專中有博,博而能專,就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初中語文競賽閱讀習題
21.寫出本文的中心論點。(3分)
22.填入文章空白處恰當的一組詞語是( )(2分)
目標分散,四面出擊, 固有的某些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會暴露出更多的缺陷,以致捉襟見肘,窮于應付。
A. 雖然 但是 不僅 B. 雖然 不但 就
C. 由于 不僅 就 D. 由于 不但 而且
2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為本文論據,你認為放在文章哪一處(A或B)最合適?請簡述理由。(3分)
我國古代的思想家莊周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放在( )處。理由:
24.《憐愚》一詩主要表達了什么內容?讀了此詩,你有怎樣的感想?(4分)
初中語文競賽閱讀參考答案:
21.在人才學中,“聚焦成才”是一個重要的規律。(或“要在認識自己的最佳才能,選準成才目標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去作重點突破。”(3分。意思對即可)
22.D(2分)
23.B處。因為莊周的話論證的是B處段落中“世路無窮,人生有限”,“不付出畢生的精力去探求,很難窺其堂 奧”。(3分。判斷1分,理由2分,意思對即可)
24.慨嘆那些胡思亂想而致一事無成的人,從反面說明如何才能成才。 感想示例:有志成才者,不宜同時涉獵諸多領域,而應精選一門,專心致志,深鉆細研,必將有成。(4分。前一問2分,感想2分。意思對即可)
初中語文競賽閱讀2:陪著母親坐火車
陸總的母親想回鄉下老家過年,他讓秘書去買兩張飛機票,可母親卻說這輩子從沒坐過火車,想坐一次火車。
王逢春運,秘書費了好大的勁,才買來兩張硬座票。陸總擔心母親的身體吃不消,勸母親還是乘飛機回去,可母親卻執意要陸總陪她一起坐火車。一向孝順的陸總只得依了母親。
陸總扶著母親來到火車站,廣場上黑壓壓的人群,讓他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該往哪邊走。正不知所措的時候,一個中年男子操著家鄉話,一邊喊:“讓開,讓開!”一邊使勁兒地往前擠。
母親對陸總一笑說:“跟上他,錯不了,一聽那口音,就知道是咱武陵人。”
娘倆跟著中年男人很快找到了要乘坐的那趟火車,很巧的是,那人正好坐在他們的對面。
車廂里鬧哄哄的,充斥著各種難聞的味道。陸總覺得憋悶,站起來想去透透氣,可過道里站滿了人,挪個步都很困難,更別說要擠出去了。
中年男子看出陸總的不適,就說:“兄弟,沒坐過火車吧,要是感覺不舒服,就多看看窗外的風景吧。”
陸總點點頭,只得把注意力集中在窗外。他一邊欣賞著窗外的風景,一邊聽母親和那個中年男子拉家常。從他們的交談中,陸總知道那個中年男子也是回家過年的,為了省路費,妻子沒回去,就自己一個人回家看看父母。
母親說:“是該回去看看,一年到頭,家里的老人就盼著過年的時候,能見一見自己的孩子。”
“誰說不是呢?我們出去打工掙錢,為的也是讓父母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可是……”男人的話還沒說完,一陣賣盒飯的叫賣聲由遠而近。
陸總買了兩份盒飯,他問中年男人:“你要不要來一份?”
男人搖搖頭說:“不了,我不餓!”
吃過飯,天也漸漸的暗下來了,陸總有了些困意,靠在母親的肩頭沉沉地睡去。不知道過了多久,他聽到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朦朧中,他看到一只手伸進了母親放在桌上的零食口袋。
他正想制止,佯裝睡覺的母親輕輕拐了他一下,示意他別出聲,他知道了母親的用意,也就微閉了雙眼。
那個男人似乎餓極了,又怕驚醒了他們,悄悄拿起面包,將頭埋在桌下,狼吞虎咽地吃起來。男人很快吃完面包,抬起頭,看所有的人都在睡覺,并沒有注意到他的舉動,也就安心地閉上了眼睛。
一大早,陸總就聽到那個中年男人對母親說:“大嬸,對不起,昨晚實在太餓了,我偷吃了你的面包!”
母親說:“吃就吃了吧,看你是一天一夜都沒吃東西了,肯定餓壞了,出門在外不容易,可別虧了自己啊。”
男人長嘆一聲,說:“大嬸,我也不瞞你。這次回家,連路費都是借的,也沒多余的錢買吃的了。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臨到放假,老板卻沒了蹤影,一分錢都沒拿到。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要是過年都不回去,家中父母又得擔心一年了,作為子女那就太不孝了,所以再沒錢也得趕回去。”
男人的話引來車廂里很多人的共鳴,大家紛紛譴責那些無良的老板,都說回一趟家,這么辛苦是為了什么?還不是回家盡盡孝,看看自己的爹娘啊!
列車快到站了,那個中年男人的手機響了起來。他接起電話說:“媽,我快下車了,你們放心吧,我一路好得很,有吃有喝的。我買的是臥鋪票,休息得好,累不著,你們別擔心……”
男人的話聽得陸總的雙眼澀澀的,下車的時候,他掏出五百元錢遞給中年男人,說:“大哥,拿去給父母買點東西吧。”
男人一再推辭不要,陸總的母親說:“拿著吧,你這樣空著手回去,會讓父母擔心的。你不想讓他們知道你過得不好吧。”
男人千恩萬謝的拿著錢走了。陸總掏出手機給公司打電話,他說:“你們趕快把拖欠那些工人的工錢全部結清了吧。另外要回家過年的,再給五百元紅包,讓他們拿回家孝敬父母。”
母親在一旁聽著兒子的電話,欣慰地笑了。她知道,這趟火車沒有白坐,自己的良苦用心,終于讓兒子找回了誠信和良知。
初中語文競賽閱讀習題
20.請用簡潔的語言將小說的情節補充完整。(3分)
陪乘火車→ 【A】 →中年男子偷吃→ 【B】 →掏錢資助→ 【C】 →母親欣慰。
21.這篇小小說的結局耐人尋味,請說說其妙處。(4分)
22.結合文本內容分析,陸總是一個怎樣的人?(4分)
23.對本文的理解分析表述不恰當的兩項是 (4分)
A.小說中的母親“執意要陸總陪她一起坐火車”中的“執意”,寫出母親堅持己見,勇于嘗試新事物的性格。
B.文章運用伏筆與照應的寫法,如叫賣聲中斷男人的說話與下文的訴說遭遇,這樣使小說行文自然,結構嚴謹。
C.文中畫線句子運用了語言描寫的方法,描述中年男子故意編造了“一路好得很”的謊言,表現他對父母的孝心。
D.小說描述中年男子的道歉和訴說,意在引出中年男子是為了博得陸總的同情與資助,更進一步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E.這篇小說給我們的啟示是:依順父母、不讓父母擔心是有孝心,做人守誡信有良知也是對父母的一種盡孝。
初中語文競賽閱讀參考答案:
20.3分 【A】偶遇中年男子(車上遇到中年男子、與中年男子交談);【B】中年男子訴說(遭遇);【C】結清工錢(結清拖欠款) (評分意見:答對一點1分,共3分。意思相近即可。)
21.4分 ①與文章開頭“想坐一次火車”“執意要陸總陪她一起坐火車”照應,有首尾呼應之妙;②最后點明母親坐車的目的,是為了讓兒子找回誠信和良知,畫龍點睛,篇末揭示小說的主旨;③突出文章的主題,給人啟迪,引人深思,讓人有恍然大悟之感;④塑造了一個用心良苦,教育巧妙,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評分意見:答對一點2分,二點3分,三點4分。意思相近即可。)
22.4分 依順母親,陪乘火車表現有孝心:②想幫男子賣盒飯,掏錢資助表現有動人之心,同情心(寫愛心也可);③結清拖欠工錢打發紅包表現能幡然醒悟,知錯就改,有良知;④有了火車上的一段經歷遭遇后才結清拖欠工錢說明陸總也曾經是個不守誠信的人。
評分意見:共4分,答對一點2分(文本內容1分,性格特點1分)。
總體上只寫性格特點,沒有文本內容只得2分;或只有文本內容,沒有寫性格特點也只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
23.4分 A D(只答對1項給2分,答2項只對1項給2分) (A.母親坐火車的目的讓兒子找回了誠信和良知;D.陸總掏出五百元錢遞給中年男人,男人一再推辭不要,說明男子并非為獲得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