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課件教案
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從而更好地組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好的小班語言課件教案應該怎么寫?快來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小班語言課件教案的寫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參考!
小班語言課件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理解新詞。
2、了解課文內容,感受吹泡泡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歡樂。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作家冰心寫自己小時候和小伙伴們吹肥皂泡泡的童年趣事。表達了冰心對自己童年時代快樂生活的留戀之情。要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寫吹泡泡的,體會冰心奶奶是怎樣仔細觀察事物,把吹泡泡的過程寫清楚的。
教學方法:
以讀代__、圖文結合法
教學過程
一、出示插圖,導入新課。
觀察畫面,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們的心情怎么樣?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二、朗讀課文,理解內容。
1、自由讀課文。
說說自己喜歡吹泡泡嗎?為什么喜歡吹?
2、分自然段讀,并說出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3、組織討論。
⑴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⑵說說為什么喜歡?
⑶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
⑷理解句子。
三、學習生字:
1.認讀生字詞:齊讀生字、詞卡片。
2.強調易錯字:
四、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小班語言課件教案篇2
【教案難點】
在游戲活動中了解顛倒兒歌中三種事物的關系并嘗試兒歌的仿編。
【教案準備】
1、泡沫地墊一個。
2、制作教具月亮、云朵、星星,并事先用布遮好。
【教案過程】
一、玩藏貓貓游戲,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師:老師來跟你們玩一個藏貓貓的游戲吧,把眼睛閉起來,我開始藏了(教師拿泡沫墊遮住頭)
師:藏好了,能發現我嗎?你怎么發現我的?(看見你的腳了)我的頭藏起來了,腳還露在外面。(請一個配班老師來)
二、引導幼兒感知理解兒歌。
1、出示月亮、云朵、星星。
師:小耳朵聽,這里有說話聲,誰藏在里面呀?(教師慢慢地掀起遮布,露出月亮、云朵、星星)
2、教師邊演示教具邊朗誦兒歌《藏貓貓》。
師:小月亮也想來玩藏貓貓的游戲,我們一起來聽聽小月亮是怎么玩藏貓貓游戲的。
3、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
師:誰在天上飄呀飄?(小月亮)“小月亮飄呀飄”
師:小月亮藏在哪里?(云朵里)“找塊云朵藏貓貓”
師:小月亮藏好了嗎?(沒有)怎么沒藏好?“藏著頭,露著腳”
師:星星見了怎么樣?星星為什么會笑?“逗得星星眨眼笑”(學學眨眼笑的動作)
(教師邊做動作邊帶領幼兒說一說兒歌的每一句)
4、朗讀兒歌《藏貓貓》。
師:小月亮玩藏貓貓的游戲可真有趣,我們一起來念一念這首兒歌《藏貓貓》吧。(看情況,可以再念一遍)月亮、云朵、星星夸獎小朋友們念得真好聽。
師:真棒!接下來我要切西瓜了,我把西瓜切成兩半,先請這一半的小朋友來念一念這首兒歌,另外一半的小朋友聽聽看他們念得好不好。他們念得怎么樣?掌聲鼓勵一下(交換請另外一半的小朋友再來念一念)
三、引導幼兒顛倒兒歌中月亮、云和星星的關系仿編兒歌。
1、師:這個游戲太好玩了,三個好朋友還想繼續玩這個藏貓貓的游戲,這會兒是誰來藏了呢?趕緊把眼睛閉起來。(教師把云朵藏在月亮后面)
2、引導幼兒繼續按原兒歌的結構進行朗誦。
師:誰藏起來了?(小云朵)誰在天上飄呀飄?找誰藏貓貓了?(月亮)你們能不能把小云朵藏貓貓的游戲也編到兒歌里去呀?試試看(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幼兒進行仿編“小云朵飄呀飄,找個月亮藏貓貓,藏著頭,露著腳,逗得星星眨眼笑”)
師:眼睛閉起來,他們又要開始藏貓貓嘍(教師把星星藏在月亮后面)誰藏起來了?(星星)我們一起把小星星藏貓貓的游戲也編到兒歌里去吧。(“小星星飄呀飄,找個月亮藏貓貓,藏著頭,露著腳,逗得云朵眨眼笑”)
3、播放音樂《夢幻曲》,師幼共同進入安靜的狀態。
師:月亮、云朵、星星玩累了,他們想休息了,那我們小朋友也休息一會兒吧,等他們醒過來再一起來玩藏貓貓的游戲,好嗎?
【活動延伸】
繼續顛倒順序與幼兒進行仿編,也可將月亮、云朵、星星換成兩位幼兒與教師來仿編到兒歌里去。
教案總結
這是小班滲透式領域中的一堂語言活動。藏貓貓游戲是寶寶們非常喜歡玩的游戲。老師能以這個為切入口,通過老師和寶寶們一起玩藏貓貓游戲,從中體驗游戲的樂趣并感受露著腳這個活動特點,為下面寶寶們更好的理解兒歌做了鋪墊。
剛入園的寶寶對老師的親親、抱抱特別喜歡,老師在活動中能用教具小月亮來親親寶寶或者用老師的大拇指親親寶寶的大拇指來做為老師對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表揚、鼓勵方式。這個表揚方式很好,既溫馨又符合小班寶寶的年齡特征。
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能為寶寶們營造很好地藏貓貓氛圍,處處都能讓寶寶們感受到“藏”這個意境。在和寶寶們的玩玩、說說、演演中輕松愉快地完成活動的目標要求。
藏貓貓兒歌
小月亮飄呀飄,
找塊云朵藏貓貓,
藏著頭、露著腳,
逗得星星眨眼笑。
小班語言課件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用簡短的句子說出水果的名稱、形狀及味道。
2、鼓勵幼兒主動參與集體活動,并能大膽地在小朋友們面前大聲講話。
3、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征。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是幼兒能用簡短的句子說出水果的名稱、形狀及味道。
活動難點:是幼兒能完整的講出水果的特征。
活動準備:
1、實物梨、蘋果、香蕉、桔子、石榴等水果
2、圖片一幅,籃子一個。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談話:小朋友你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秋季)對,秋天里樹上的葉子變黃了,變紅了被風一吹就會怎樣?(飄落下來)秋天里也是水果成熟的季節,小朋友們想一想果園里都有那些水果成熟了?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謎語:黃金衣,包銀條,中間彎彎兩頭翹。謎底:(香蕉)教師出示實物香蕉讓幼兒觀察后提問:果皮是什么顏色的?什么形狀的?(教師講解:是長柱形的,稍有棱,剝開皮果肉是淡黃色的)吃起來是什么味道?(香甜)
2、教師出示橘子的謎語:小小壇子,裝滿餃子,吃掉餃子,吐出珠子。出示實物橘子讓幼兒觀察后說出它的形狀、顏色及味道。讓幼兒知道它是秋季里成熟的水果。
3、教師出示實物梨、蘋果、石榴等水果,引導幼兒認識。
(1)出示水果梨,教師提問:小朋友認識它嗎?它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形狀的?皮是什么顏色的?它是什么味道的?引導幼兒認識。
(2)出示水果蘋果,教師提問:小朋友它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形狀的?皮是什么顏色的?它是什么味道的?引導幼兒認識。
(3)出示實物石榴,教師提問:這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形狀的?皮是什么顏色的?去掉皮之后是什么樣子的?石榴仔像什么?什么顏色?吃起來有什么味道?(幼兒觀察后回答)
2、引導幼兒發散聯想:你們還吃過、見過哪些水果?教師適時教幼兒水果類的兒歌,如《大西瓜》。
3、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要多吃水果?教師小結:讓幼兒懂得多吃水果身體好的道理。
4、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后連線,教師放輕音樂。
5、做游戲:《猜猜我是誰》。
三、結束部分
教師簡單講評,帶幼兒到活動室活動!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引導幼兒由外到內認識了各種水果,通過觀察、觸摸、品嘗認識了水果的種類,感知水果的顏色、形狀、味道。豐富了幼兒的認知。
活動中幼兒敢于表現,熱情大方與人交往,培養了幼兒的興趣及合作。
小班語言課件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初步體驗人和大自然相互關愛的情感。
2.初步感知冬天的基本特征,并能簡單地說出自己對冬天的感受。
3.能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初步意識到幫助別人和被人幫助都是很快樂的。
4.樂意欣賞故事,體驗與同伴交流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已初步觀察過冬天的主要特征。
2.《冬爺爺的禮物》。
活動過程:
1.幼兒聽故事錄音,初步欣賞故事。
(1)播放故事錄音,幼兒安靜傾聽。
(2)提問:故事里有誰?發生了什么事情?
(3)幼兒交流各自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教師傾聽幼兒的想法。
2.出示《冬爺爺的禮物》課件,再次講述故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1)出示冬爺爺的圖片及冬天的背景圖,再次講述故事。
(2)提問:冬爺爺一來,天氣就變得怎樣了?花草樹木又變成什么樣子了?麗麗生病了,冬爺爺給麗麗送來了什么禮物?后來,麗麗怎樣了?
(3)幼兒邊觀察圖片,邊一一討論上述問題,并學習角色對話,用肢體語言、表情等輔以表達自己的理解。
3.提問討論,遷移作品經驗。
(1)提問:你希望冬爺爺送什么禮物給你?
(2)幼兒自由表達,教師巡回傾聽指導。
(3)請部分幼兒在集體中表達自己的想法。
4.欣賞冬爺爺帶給小朋友們的禮物(課件呈現)。
5.幼兒到戶外感受冬天。
教師帶領幼兒走到戶外,感受冬天的氣溫、冬天的風、人們的衣著,如果是下雪天還可以感受冬天的雪景,請幼兒跟同伴或教師交流自己的感受。
附:故事
冬爺爺的禮物
冬天慢慢地來了,天氣慢慢地變冷了。麗麗生了一場大病,不能去幼兒園,她很傷心。她躺在床上,望著窗外,想:要是有許多好朋友來陪陪我那該多好啊!這事被冬爺爺知道了,冬爺爺說:“我要讓美麗的小雪花去陪陪麗麗,讓她的病快點好起來。”
早上,窗外飄起了一朵朵白色的小雪花。“啊!多美的小雪花啊!”麗麗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穿好衣服跑到屋外。啊!外面變成一片白茫茫,晶瑩的雪花在麗麗的周圍飄來飄去。小雪花吻著麗麗的頭發,輕輕地告訴她:“是冬爺爺讓我們來和你做朋友的。”麗麗捧起冬爺爺送來的禮物,高興地說:“謝謝冬爺爺!謝謝小雪花!”
小班語言課件教案篇5
水城幼兒園吳嘵紅 活動目標:
1、喜愛春天,知道春天花草、樹木的變化。
2、能運用身體語言表達詩歌內容。
3、了解詩歌的句式特點,學習簡單仿編詩歌。
4、認讀重點字詞:屋檐、水塘、草地、孩子。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活動前教師組織幼兒觀察春天的景物;學會歌曲《春天》。
2、物質準備。掛圖、音帶、錄音機、大字卡;詩歌讀本人手一冊、小字卡、頭飾(小燕子、蝴蝶、蜜蜂、小白兔各10個)。
3、環境準備。
創設主題墻面“春天來了”。 活動過程: 一、預備活動
師幼互相問候,韻律活動《春天》,幼兒隨音樂一起有節奏的拍手舞蹈。 二、感知理解活動
1、教師與幼兒一起討論看到的春天的景物。
“剛才我們一起去了找春天,你找到了春天嗎?它藏在哪里?”
2、說春天。
引導語:“你找到了春天嗎?它藏在哪里?”
請幼兒一一說出來,并討論幼兒運用恰當的詞匯表達。
3、教師出示掛圖,朗誦詩歌,引導幼兒說出春天來到了小河、水塘、草地。
①春天來了,屋檐上為什么會流水?教師隨機出示大字卡“屋檐”,請幼兒模仿流水聲。
“屋檐上的流水發出了什么聲音?”
②春天的小河是怎樣的?春天的小河發出怎樣的聲音?幼兒模仿小河流水的聲音。
③春天的水塘里誰來了?教師出示大字卡“水塘”,請幼兒模仿小鴨的叫聲。想象小鴨“嘎嘎”地叫什么呢?
④春天的草地上誰來了?他們“嘻嘻,哈哈”,可能在做什么。引導幼兒想象出孩子在草地上做的事情,如放風箏、打滾、踢球、翻跟頭等。教師隨機出示大字卡“草地”“孩子”。
5、討論:他們喜歡春天嗎?為什么? 三、體驗活動
1、教師播放詩歌錄音帶,幼兒看書跟讀詩歌。
2、幼兒在詩歌的伴奏下,表演詩歌。討論:你們喜歡春天嗎?為什么?
閱讀完后幼兒有序收書。 四、游戲活動
游戲:找春天。
活動場地上畫若干圓圈,圈內放上“屋檐”、“水塘”、“草地”、“孩子”等大字卡。幼兒扮演小動物,根據教師說的字詞,快速站在放有相應大字卡的圓圈內,并說出春天在哪里。 五、創造活動
教師引導幼兒結合屋檐、水塘、草地等場景創編詩歌。
如:屋檐下的燕子,唧唧喳喳;水塘里的小蝌蚪,游呀游呀;草地上的蜜蜂,嗡嗡嗡嗡……
幼兒嘗試表演創編的詩歌。 六、結束活動
交流小結,播放音樂,幼兒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
小班語言課件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理解繪本內容,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對理解和自己喜歡的游戲;
2.會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請求、愿望、感情和需要等;
3.借助繪本內容引發大家勇于表達。
重點難點
1.解繪本內容,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對理解和自己喜歡的游戲;
2.會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請求、愿望、感情和需要等;
活動準備繪本圖片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引入出題。
(一)引導語:呀!這是誰?她這是怎么了?
幼兒A:這是小朋友
幼兒B:她不開心了
幼兒C:她好像在哭
幼兒D:她是被批評了么?
二、傾聽繪本,理解內容
(一)引導語:那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位小朋友到底怎么了。
(二)播放繪本圖片,教師講述繪本。
(三)對繪本內容進行討論。
1.引導語:剛剛圖片中的小朋友發生了什么?
幼兒A:她做錯了事情,但是她不敢說出來
幼兒B:她尿床了,不敢告訴老師
幼兒C:她把秘密藏在肚子里面,所以肚子不舒服
幼兒D:她最后說出來了,肚子就好了,老師好像喜歡她的
2.引導語:原來是這樣,如果是你們遇到了這樣的事情,你們會怎么做?
幼兒A:有什么事情就跟老師說,不然會難受
幼兒B:有什么就說出來,不害怕
幼兒C:我會勇敢的說出來
幼兒D:我會跟老師說我褲子濕了,要換褲子
3.小結:哇塞!你們真棒!好勇敢呀!所以我們有什么事情要勇敢的跟老師說,不要害怕,做一個棒棒的小朋友!
三、我敢說、我會說
(一)我的好朋友
1.引導語:我的好朋友是小白,我喜歡和她一起跳繩;你們的好朋友是誰?你
喜歡和她做什么?
幼兒A:我的`好朋友是桐桐,我喜歡和她一起玩滑滑梯幼兒B:是睿睿,我們喜歡玩奧特曼
幼兒C:我喜歡和東東一起玩皮球
幼兒D:我最喜歡跟瑤瑤一起玩大魚吃小魚的游戲了
(二)勇敢的我
1.引導語:等會我們就要去外面玩游戲了,你們有什么想要跟老師說的么?
幼兒A:老師,我喜歡玩滑滑梯,我們可以去玩滑滑梯么?
幼兒B:老師,我想玩沙子幼兒
C:老師,我想玩羊角球
幼兒D:老師,我想去玩轉山洞,可以嗎?
2.教師小結:你們看,你們說出來了老師就知道你的想法了,如果不說出來老
師就不知道原來你們喜歡玩那些游戲,勇敢說出來的小朋友真棒!幼兒A:老師,我敢說
幼兒B:老師,我也敢說出來四、活動結束
現在我們一起找到我們的好朋友拉拉手排隊去玩游戲吧!
活動總結
活動過程流暢,內容由淺入深,整個活動能達到活動的目標;一開始出示圖片導入主題引起了小朋友的好奇和思考,就有了后面的一起去探索、討論、解決問題,一步步的深入學習內容,讓小朋友懂得有事情事情要勇于說出來;但活動過于簡單,如果再加入一些互動小游戲會有更精彩的效果。
小班語言課件教案篇7
讓我們跳起來吧
在“冬爺爺的禮物”這個主題活動中,我引導幼兒在觀察樹木、花草和人們服
飾用具的變化中,感知冬天的主要特征。鼓勵幼兒學習運用多種方式邊縣自己對冬天的認識。知道人們御寒最好的方法是戶外運動,并樂意參加冬季體育鍛煉。
在主題性區域游戲中,我發現幼兒對“我眼中的冬天”大調查、“漂亮的小雪人”、“我設計的——帽子、圍巾和手套”、“做賀卡”等活動感興趣極了,活動一開始,那幾個區域總是圍滿了小朋友。可是,我還發現很多的孩子總不愿意參加“天冷我不怕——戶外運動大比拼”游戲,怎么了啊?
仔細一想:天氣越來越冷了,孩子們到園后都縮手縮腳,把小手藏在袖子里,不太愿意到戶外進行活動,連跳繩也懶得玩了。
這怎么辦呢?看著他們我沉思著。嘿,有了!我打開了錄音機,一曲迪斯科音樂在教室里響了起來。
“來吧,孩子們,讓我們一起來跳個舞吧!”
聽到音樂,孩子們馬上興奮起來,紛紛圍了上來。我和孩子們跳著、舞著、笑著、樂著。
《不怕不怕》開始了,左出腳兩下,右出腳兩下.......
小班語言課件教案篇8
設計背景
在這個活動進行過程中,孩子們紛紛帶來自己與媽媽的合影,通過聽聽、講講、畫畫等形式對媽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孩子們主動回家詢問媽媽的有關情況,如媽媽的職業、年齡、愛好等。
活動目標
1、使幼兒敢于在集體面前進行漢語表達。
2、鞏固相關詞語和句式,學會表達對媽媽的情感。
重點難點
重點:
1、進一步了解媽媽,激發對媽媽的愛。
2、體會活動的快樂,提高自信心。
難點:
大膽的與同伴交流媽媽的信息,并能說出對媽媽的愛。
活動準備
1、教具毛毛熊。
2、幼兒媽媽的照片一張。
3、要求幼兒回家了解媽媽的職業,及平時在家主要做的事情。
4、音樂《世上只有媽媽好》《我的好媽媽》的音樂磁帶和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2、讓幼兒看著媽媽的照片聽歌曲。
二、展開部分
1、教師出示“毛毛熊”,引出話題。
(1)教師用毛毛熊的語氣回答問題,起示范作用。
教師:“看,老師請來了大家認識的毛毛熊,它的名字叫仔仔,它很能干,能大膽說出媽媽的名字和工作名稱。”
教師以毛毛熊的語氣講述,“小朋友,我叫仔仔,我的媽媽叫努爾古麗,她在醫院當護士,媽媽每天都辛苦的工作,下了班,還要給我做飯,洗衣服,我很愛我的媽媽。”
(2)請幼兒回答問題
“毛毛熊”:“小朋友,你們能告訴我,你們的媽媽叫什么名字,她是干什么工作的嗎?”教師引導幼兒回答。
“毛毛熊”:“小朋友你們真厲害,誰還能告訴我,你們的媽媽在家都干些什么情?”
教師引導幼兒到前面講給大家聽,對于講得好的幼兒要適當地給予獎勵。
(3)教師總結
教師:“小朋友都特別愛自己的媽媽,你們得媽媽也特別愛你們,希望你們能聽媽媽的話”。
毛毛熊:“仔仔來了,我想對媽媽說一句話,希望媽媽天天開心,永遠年輕、漂亮。”
教師:“小朋友,你們想對媽媽說一句什么話呢?”
三、結束部分
1、請每一名幼兒到前面說一句祝福的話。
2、播放歌曲《我的好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讓幼兒學會傾聽里面的歌詞。
四、活動延伸
1、鼓勵幼兒把自己說的祝福帶回家說給媽媽聽。
2、利用自由活動時間播放這兩首歌曲,讓幼兒在學唱的過程體會媽媽對自己的愛。
1、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沒有為孩子設計一個輕松的氛圍,應該鼓勵幼兒想說、多說、愛說。以集體、分組和個別有機的結合。使活動動靜交替,讓幼兒更加快樂的學習!
2、在教師與幼兒互動上還不夠,對幼兒的評價語還不夠好,就是我們平時用的那么幾句用語“你真幫”“回答的真好”,我想應該還有很多更好的語言來評價我們的孩子們。在今后的活動中我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將活動開展的更加深入。
小班語言課件教案篇9
《好餓的小蛇》,我們上學期作為繪本閱讀已經給孩子們看過,我想把繪本與美術教學相結合進行了一些思考,與大家作個交流。
《好餓的小蛇》這個題材,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相信所有的老師看后都會覺得“靈”。我覺得,它有以下兩個主要特點。第一,符合了小班年齡段孩子閱讀的共同特點。如:畫面圖像簡單,色彩豐富,形象鮮明;故事角色突出、人物不多、特征明顯。故事情節簡單、有趣等。第二,作品具有特別個性。那就是作品充滿了幼兒天真的趣味,想象天馬行空,小蛇吃什么水果肚子就會變成什么水果的模樣,最后,一口把蘋果樹吞下去了,身體出奇地變成了一個樹。這跟小班孩子的生活經驗、認知特點、思維特點完全匹配。根據這個有趣的故事情節,我們截取其中的這一段,給幼兒準備畫好的蘋果樹,如果采用蠟筆畫,我們可以讓幼兒用相應的顏色給蘋果樹涂上顏色,然后再添畫蘋果。在示范時,老師結合繪本內容:“小蛇把蘋果樹吞了下去,瞧,小蛇變成了什么?”(蘋果樹)“那我們趕快把蘋果樹穿上好看的衣服吧。”在給蘋果樹涂好漂亮的顏色后再進入下一個環節:添畫蘋果。“這么漂亮的蘋果樹,怎么沒有了果子呀?果子到哪里去了?”由此進一步引出添畫蘋果,難度也適當增加,孩子們肯定是非常的感興趣。如果將蠟筆畫改成國畫的形式——添畫蘋果,相信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將在以后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與大家分享有關繪本《好餓的小蛇》與美術結合一起教學的點滴。
小班語言課件教案篇10
活動目標:
1.通過兒歌的形式,初步培養幼兒對語言的節奏感。
2.通過肢體語言增加幼兒學習兒歌的興趣。
重點難點:
1.能夠有表情的朗誦兒歌。
2.邊說兒歌邊做動作配合。
活動準備:
畫有爸爸媽媽和寶寶的手套一副。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教師進行語言導入,進行提問:
教師:(伸出手)這是什么?
幼兒:手。
教師:我有幾只手?
幼兒:兩只手。
教師:兩只手也叫一雙手,我有一雙手。你們有幾雙手?
幼兒:我有一雙手。
教師:今天我的兩只手給小朋友們變個魔術。
教師:(伸出一只手)噔噔,小朋友觀察一下老師的小手上變出來的是誰呀?(幼兒自由發言,教師及時給于回答并表揚)對,老師變出的是一個爸爸。
教師:(伸出另一只手)噔噔,小朋友再來觀察一下老師的小手上又變出來是誰呀?對,老師變出來的是一個媽媽。
教師:(翻轉兩只手展示背面)噔噔,你們看,老師的小手上又變出誰了?對了,老師的小手上又變出來是寶寶。
設計意圖:通過變魔術引起幼兒學習兒歌的興趣。
二、教師完整的朗誦兒歌。
(爸爸瞧,媽媽看。寶寶的小手真好看。爸爸瞧,媽媽看。寶寶的小手看不見。爸爸媽媽,都來看。寶寶的小手又出現。)
三、用各種方式引導幼兒朗誦兒歌,并提問。
(教師朗誦一句,幼兒學習朗誦一句;教師說上句,幼兒接下句。)教師:在我們新學的兒歌中,把你們印象最深、最喜歡的一句與大家分享。(引導幼兒說出整首兒歌)
四、教師邊說兒歌,邊示范兒歌相應的動作,加深幼兒對兒歌的記憶。
(右手從身后向前伸出,手臂前伸,五指分開,指尖向上,手心向前。
左手從身后向前伸出,手臂前伸,五指分開,指尖向上,手心向前。
雙手同時向內外隨兒歌節奏翻動。
右手從肩膀處向斜上方伸出,五指分開。
左手從肩膀處向斜上方伸出,五指分開。
雙手從斜上方經身體兩側打開至身后藏好。
右手從身后向前伸出,手臂前伸,五指分開,手心向前。
左手從身后向前伸出,手臂前伸,五指分開,手心向前。
雙手手腕轉動后在胸前手心由下向上翻出。)
五、幼兒向教師學習動作并進行兒歌表演。
活動延伸:
畫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