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二年級 >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時間: 龔鍇 二年級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一個稱職的人民教師應當重視教案的精心編制,因為教案是教學成功與否、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僅供參考。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動,進一步體驗探索規律的過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經歷共同探索的過程,培養解決實際問題和數學交流的能力。

3、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重點難點:

1、指導探索乘法分配律。

2、發現并歸納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導:

通過講學練相結合,設計相應的練習題,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學過程:

具體內容

一、激趣導入

(約3分鐘)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老師想請大家幫一個忙,我有一個朋友開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員工,她想給公司的員工每人買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幾件衣服和幾條褲子,想選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請同學們想一想,怎樣搭配?

2、學生思考:

(1)有幾種搭配方案

(2)選擇你喜歡的一種方案,并算出總價。

(學生自己選擇方案并在練習本上完成。師強調:是買4套衣服)

二、自主學習

(約7分鐘)

(一)組內研討,確定方案

1、組內研討

(1)一共有幾種搭配方案?

(2)介紹自己的方案,并說一說,你推薦的理由。

(3)說說你推薦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錢?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約10分鐘)

2、匯報交流

師:哪一個同學想先來給老師推薦他的方案?

師:要想求4套這樣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別列式解答

師:因為總價相等,這兩個算式我們可以用什么符號把它們連接起來?(學生回答后,師在兩個算式中間用等號連接)

師:這個等式怎么讀呢?

生嘗試讀等式。

(預設學生讀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別與4相乘的積再相加。 )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學生依次匯報出其余3種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導說出是怎么想的。計算后分別加上等號。

教師板書

一套x4 = 4件上衣+ 4條褲子

(225+75)x4 = 225x4 + 75x4

(225+125) x4 = 225x4 + 125x4

(175+75)x4 = 175x4 + 75x4

(175+125) x4 = 175x4 + 125x4

精講點撥

(約8分鐘)

(二)觀察比較、猜測驗證

1、觀察比較

2、提出猜想。

師:觀察上面的等式,左右兩邊的算式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你們有什么發現?

3、舉例驗證。

讓學生再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進行驗證,看看是否也有這樣的規律?

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匯報板書。

(三)總結規律,概括模型

1、總結規律

師:剛才同學們發現了數學中的一個規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這是什么規律嗎?(生猜測)

師:這個規律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乘法分配律。(齊讀)你能說一說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嗎?

2、用字母表示

師: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分配律?

三、測評總結(約12分鐘)

鞏固應用,訓練提升

1、請你根據乘法分配律填空

(12+40)x3=()x3+()x3

15x(40+8)=15x()+15x()

78x20+22x20=( + )x20

66x28+66x32+66x40=( + + ) x40

教師結合學生回答,介紹前兩道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應用,后三道屬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應用。

2、火眼金睛辨對錯

56x(19+28)=56x19+56x28

(18+15)x26=18x15+26x15

(11x25) x4= 11x4+25x4

(45-5)x14 =45 x14 -5 x14

強調:兩個數的差與一個數相乘,也可以把它們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相減。

3、用乘法分配律計算下面各題。

(40+4)x25 39x8+39x6-4x39

4、拓展提高

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決這道題嗎?

86x101

四、課堂小結

說一說,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乘法分配律

一套x4 = 4件上衣+ 4條褲子

(225+75)x4 = 225x4 + 75x4

(225+125) x4 = 225x4 + 125x4

(175+75)x4 = 175x4 + 75x4

(175+125) x4 = 175x4 + 125x4

乘法分配律: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用這兩個數分別和這個數相乘,再相加。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2】

學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這個知識點在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有一些潛移默化的理解,在實際計算中也有應用,如:本單元第一課時的《衛星運行時間》乘數是兩位的乘法中,“114x21=”不論是第一種“114x20=2280,114x1=114,2280+114=2394 ”還是第四種用豎式計算,其實質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這一理論依據,即將21個114,分成20個114和1個114的和,只是表達形式不同罷了。因此,基于這些基礎,我教學時特別注重與舊知的聯系和在意義上的溝通。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會用字母表示。

2.能夠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發現過程中訓練學生觀察、歸納、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增強獨立自主、主動探索、自己得出結論的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運用。

教學過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們諭小娃娃表演的《陽光羌娃》在比賽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們馬上還要到香港參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資料:他們每天都在辛苦地訓練著,有時會練得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昨天晚上,王老師就給參加訓練的18個男生和23個女生每人準備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師一共用了多少錢嗎?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的學校中的大事作為問題背景,可以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數學的廣泛應用性,也利于學生主動解決問題。)

①整理條件、問題

從這段資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師遇到了哪些問題?

②學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x8, 18x8+23x8

③交流算式的意義

第一個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個算式呢?

④計算:(發現兩個算式結果相等)

⑤觀察、分析算式特點

咦,我發現這兩個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這是兩個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細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對吧!

現在,就來仔細觀察一下這兩個算式,看看它們到底有哪些相同點?又有哪些不同點?

⑥全班交流,引導學生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A.涉及到得運算及順序:都包含了+、x這兩種運算,左邊是先算加法,合起來以后再乘;右邊是分別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數:都用到了18、23和8這三個數,其中8在左邊出現了一次,在右邊出現了兩次。

C.計算結果:結果相等。

(設計意圖:對算式意義的分析讓學生明白這兩個算式相等的道理,而從外在特點的分析則讓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同時,細致的特點分析也為學生后面的舉例驗證打下基礎)

2.提出猜想

真有趣,運算順序不同,數據也有不一樣的,結果卻一樣,那是不是只有這一個算式才是這樣呢?還是像這樣的算式都有這樣的規律呢?

怎樣才能知道像這樣的算式都有這樣的規律?

引導學生想到用舉例的'方法進行驗證。

師小結:要想知道這是不是一個普遍的規律,那我們就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再看看它們的結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

(設計意圖:對一個人而言,記憶一個知識、規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從哪里去尋找知識和規律,要知道他的發現如何去獲得證明。本節課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學習為載體,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學生一生的發展而在教學。)

二、舉例驗證,證明合理性

1.全班舉例:抽生舉例,全班進行判斷,看所舉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

2.分組舉例

兩個孩子為一組,一起舉一個例子,再一起計算驗證,看結果是否相等。

3.交流:誰愿意把你舉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A.這個式子符合要求嗎?

B.這些式子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律,這個共同的規律是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左邊都是把兩個數合起來再與第三個數相乘,右邊是分開乘,再把兩個積相加,右邊算式中這個相同的乘數,在左邊算式中放在了括號的外面。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舉例驗證的過程,經歷歸納概括的過程。)

三、概括歸納,建立模型

1.個性概括

這樣的式子你們還能寫嗎?能寫完嗎?

強調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是寫不完的。

你能用一個式子將所有的像這樣的式子都概括出來嗎?

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規律。(學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圖形符號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

2.統一認識

教師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個數,這個規律可以表示成

(a+b)xc=axc+bxc

給出規律的名稱:今天,我們一起動手動腦發現了這個非常有趣的規律,這個規律是四則運算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3.進一步認識

這個式子表示兩個數合起來與第三個數相乘的結果與用這兩個數分別與第三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的結果相等。反之,兩個數都與同一個數相乘,再把積相加所得到的結果與先把這兩個數合起來再與第三個數相乘,所得到的結果相等。

齊讀式子。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不完全歸納法,得出規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不同方法的概括,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與綜合的能力,歸納與概括的能力。)

四、鞏固應用,深化認識

1.哪些算式與72x35相等

72x30+72x5

72x35 72x30+5

70x35+2x35

70x35+2

問:為什么相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質意義)

2.你會填嗎?

(10+7)x6= x6+ x6

8x(125+9)=8x +8x

7x48+7x52= x( + )

問:訂正時強調第一小題為什么這樣填?第三個式子中括號外面為什么要寫7。

(設計意圖: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

3. 7x48+7x52 7x(48+52)

這兩個式子你想選擇哪個進行計算?為什么?

如果只給你第一個式子,你會想辦法讓你的計算變得簡便嗎?

小結: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時候可以使計算變得更簡便。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觀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計算中的意義。)

4.先想一想,下列各題怎樣計算更簡便,把你的簡便方法寫出來。

①34x72+34x28(訂正時問:為什么不直接算)

(80+4)x25

訂正時問:把(80+4)x25寫成80x25+4x25依據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x25

問:這道題與(80+4)x25的樣子一樣,都是兩個數的和與第三個數相乘,為什么你們又不用乘法分配律來計算了呢?

教師小結:在計算中要根據數據特點,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

②21x25 75x99+75

小結:在計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點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數等方法,在不改變原數大小的前提下將式子變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點的式子,然后再進行簡算。

(設計意圖:通過題組練習,讓學生在計算中要根據數據特點,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不生搬硬套題型。)

五、全課小結

孩子們,你們今天收獲了什么?

當你們在一些具體的問題中發現某些規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確時,你可以怎么辦呢?

板書設計

乘法分配律

(18+23)x8 (18+23)x8=18x8+23x8 7x48+7x52=7x(48+52)

=41x8 … … … …

=328(元)學生舉例… … … … 34x72+34x28 (20+4)x25

18x8+23x8 … … … … (80+20)x25

=144+184 個性概括:… …

=328(元) (a+b)xc=axc+bxc 21x25 75x99+75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3】

教材簡析:

能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式題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個數乘兩個數的和(或可以轉化成一個數乘兩個數的和),可以直接應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結果;另一種是求兩積之和的算式里有一個乘數相同,可以逆向應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結果。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的式題的特點,學會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2、讓學生學習應用估算的方法判斷計算結果的合理性。

3、讓學生聯系現實問題主動運用規律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規律的普遍使用性,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獲得運用數學規律提高計算效率的愉悅感和成功感,增加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教學過程:

一、講解學生作業錯得較多的題目

1、99x37+37=37x(□○□)

指名說說這題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實就是合起來乘可變成分別乘或是分別乘變成合起來乘。在這個算式中,只有一個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裝成乘“37x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別乘37,應該等于合起來乘37,括號里應該填寫的是“99+1”

2、把左右兩邊相等的算式用線連起來

11x58+49x11   12x77+8x77

(12+8)x77    36x25+4x25

(58+12)x14   27x21+27x29

27x(21+29)   11x(58+49)

(36x4)x25   58x14+12

先讓學生說說哪幾組是肯定能連線的,還有哪幾組有問題?說說為什么不能連線?

(1)(58+12)x14應該等于分別乘14,但“58x14+12”中的12沒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x4)x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它只能用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所以不能和36x25+4x25連線。

二、學習例題

1、出示例題圖

說說例題的信息和問題,說說相關的數量關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x102≈3200(元)

說說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x102的積應該略大于3200。

還可以怎么算?(用豎式算)

3、3200元其實是幾件衣服的價錢?那要算102件,還要怎么辦?

(加上2件),這2件是多少元呢?總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這個過程完整地用算式表達出來呢?

板書:32x102

=32x(100+2)

=32x100+32x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們可以把這類題目進行簡便計算。

學生完成書上的例題剩下部分。

4、完成試一試:用簡便方法計算46x12+54x12

觀察算式特點,并完成簡便計算。交流:=(46+54)x12

=100x12

=1200

比較兩題,說說在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時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時候是合起來乘容易,有的時候是分別乘更容易。要根據具體的題目來選擇。)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適的數,在○里填上運算符號(題略)

學生獨立完成,再校對。

2、口算下面各題,并說說是怎樣應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題)

學生說出口算的過程,體會也是運用了乘法分配律。

3、讀第5、6題,觀察數據的特點,說說怎么算才更簡便?

四、探索思考題

99x99+199○100x100

觀察算式,說說它們之間有怎樣的大小關系呢?說說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過程中完成板書

99x99+199

=99x99+99x1+100

=99x(99+1)+100

=99x100+100x1

=100x(99+1)

=100x100

學生自己嘗試完成算式:999x999+1999的探索過程

發現規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x9999+19999=( )x( )

五、布置作業

p.57第2、4、5、6題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標:借助辨認方向的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重點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

教學難點:

借助辨認方向的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解決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業根據主題圖說出體育館、商場、醫院和郵局分別位于學校的什么方向。

教學內容:

知道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你看到什么,并說出它們的方向。

讓學生將自己置身于學校這個位置,用已經學過的方向知識,說一說體育館、商店、醫院、郵局分別在學校的什么方向。教師先讓學生4人一組說一說,再由教師指名讓學生自己說一說。

學生口頭回答后,教師讓學生填在書上,并讓學生在圖中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標出。

二、總結

教師讓學生觀察剩下的4個建筑物所在的方向與以前所認識的方向有什么特別之處。教師讓學生討論后說一說少年宮、電影院、動物園所在的方向。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這樣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煩了,請大家分別給這4個方向取名字。小組討論后,將所取名字寫在書中的建筑物的旁邊。教師讓學生多說一說這4個建筑物分別在學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師總結。在教學中應該糾正學生北西、北東、南西、南東等錯誤說法。師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指導,先將8個方向的點找出,并將北的方向給出,再讓學生自己寫出剩下的`7個方向,

學生制作,教師巡視指導。教師讓學生上臺展示方向。

1.試一試(小組活動)

(1)利用方向板說一說教室里8個方向分別有什么?

(2)讓學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師給出班級面朝的方向,小組內說一說自己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小組活動后,指名說一說。使用方向板時,教師應讓學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應與現實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小組交流,匯報。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5】

教學內容:

課本54——55頁。有關0的除法。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和除法的意義,了解有關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初步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有關0的除法,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有關0的除法,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授法,練習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

課本、電腦,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除法的初步認識,會用除法算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今天,我們接著學習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學掛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提出問題: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幾個月亮?

3.學生說自己的做法,并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0÷5。

4.小組討論學習: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幾個月亮?

討論后指名回答,老師板書。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板書:0除以任何一個不是0的數都得0。

三、自主練習

1.先讓學生看圖自己列式計算,然后引導學生套用規律進行計算。

2.綜合練習,幫助學生熟練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可以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再講解。

3.第三題只給出了條件,讓學生在自己提問題的基礎上,還可以讓學生列式計算。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先講解再讓學生完成。

四、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知道了什么?你覺得自己的表現怎么樣?

五、布置作業

提前預習下一課。

板書設計:猴子撈月

教后反思:大部分同學內容能夠掌握有關0的除法,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不是很熟練,必須多做練習。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6】

教學內容:

理解除法的意義,教科書第51~53頁。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動手分實物,經歷“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理解除法的意義,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大膽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強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授法,練習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

課本、電腦,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森林里小動物聯歡會在熱烈的氣氛中拉開了序幕。你們想參加嗎?

那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好嗎?(小動物聯歡情景圖)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從圖中發現了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師: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們有可能提出加法或減法的`問題,教師把學生提出有關除法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其它問題收入問題口袋。)

除法問題:

1、12只小熊進行體操表演,怎樣排隊?

2、30只松鼠,怎樣分組?

3、6只小猴分一組可以分幾組?

二、探索新知

(一)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認真,提出了這么多問題?,F在我們一起來幫小動物解決下面的問題,好嗎?

(二)12個小動物怎樣排隊?

1、師:12個小熊進行體操表演,他們該怎樣排隊呢?請同學們借助手中的學具自己擺一擺。分一分。試一試。(學生利用學具擺出各種情況)

2、師:同學們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中交流一下嗎?

3、師:哪個小組能說一說你們是怎樣排的?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按一定的順序板書各種平均分的結果)

可能出現:

(1)每4只一行,排3行;

(2)每3只一行,排4行;

(3)每6只一行,排2行;

(4)每2只一行,排6行。

4、師:我們剛才找到了這么多不同的分法,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一下,這些分法用什么相同之處?

(引導學生觀察,同學們會發現:其相同點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樣多。)

(三)30只松鼠怎樣分組?

1、師:剛才我們幫小熊排好了隊,那么30只松鼠怎樣分組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幫助小松鼠分組嗎?請同學們認真思考,可以借助手中的學具分一分。

學生可能找到以下幾種方法

(1)30只松鼠,若每組6只,可以分成5組,若每組5只,則可以分成6組。

(2)30只松鼠平均分成6組,每組5只;若平均分成5組,則每組6只。

2、師:誰愿意把你的分組方法告訴大家?(學生交流)

(四)用除法表示分的過程

師:我們剛才用不同的方法幫小松鼠分了組,小松鼠非常高興。同學們想一想,如果我們用算式該怎樣表示呢?

1、教師向學生介紹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過程及各部分的意義。

教師邊介紹,邊板書:

30÷6=530÷5=6

2、師:誰知道這兩個算式怎樣讀?它的各部分名稱是什么?

(請會的學生介紹,也可由教師介紹)

3、師:“小熊怎樣排隊?”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嗎?

(五)小猴子怎樣分組?

師:瞧,小猴子急了,請同學們來幫小猴子分一分組,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好嗎?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學生集體交流時說出師怎樣分的,用算式怎樣表示,介紹算式個部分名稱及意義。)

三、鞏固練習

1、第一題:連一連,分一分,說一說。

學生獨立完成自主練習1,并說出自己的想法。

2、第二題:圈一圈,填一填。

(1)與同位說說怎樣分

(2)說說你的想法

四、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知道了什么?你覺得自己的表現怎么樣?

五、布置作業

提前預習下一課。

板書設計:平均分

教后反思:通過動手分實物,經歷“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學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兩種含義,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并能運用除法算式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動中,探索并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

2、引導同學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分數除以整數的算理,歸納計算方法,并能根據題目特點靈活選用較合適的計算方法。

3、能夠運用分數除以整數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將計算與生活緊密結合,培養同學的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法則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教學分數除法的意義

1、師:同學們我們學過整數除以整數以和小數除法,今天我們將來學習數除法。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幾個小朋友有關分餅的問題,請你們列出算式并計算,看誰算的`又快又好!

(1)每人吃1/2塊餅,4個人共吃多少塊餅?

(2)把2塊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吃了多少塊餅?

(3)有2塊餅,分給每人1/2塊,可分給幾個人?

2、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三個算式,觀察一下這三個算式的已知數和得數,說一說它們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運算?這就是分數除法的意義。

師:討論:分數除法的意義和整數除法的意義一樣嗎?

總結: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二、探究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知道用力能夠使運動的物體停下來,也能夠使停下來的物體動起來。

2、探究物體動起來與停下來與哪些因素有關。

3、知道力可以直接作用在物體上,也可以通過其他物質作用在物體上。

4、關注生活中物體停下來與動起來的用力現象。

教學重點:

怎樣使物體動起來與停下來,探究物體動起來與停下來和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操作,探究物體動起來與停下來和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準備:

乒乓球、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車2到3輛、課件。

預習要求:

觀察生活中物體動起來與停下來的現象,初步思考物體動起來與停下來和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視頻播放:一輛公共汽車慢慢的駛向站臺,停下來,乘客上車之后公共汽車,又開始啟動,繼續向前開。

2、教師講解:這個視頻播放的情景,大家應該非常熟悉,公共汽車到了站臺就會停下來,乘客上車之后,又繼續往前開。那么公共汽車停下來與動起來和什么因素有關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3、板書課題:9、動起來與停下來

4、學生齊讀課題,了解學習內容。

二、怎樣才能停下來與動起來

1、教師提問:同學們,如果叫你們讓停止的滑板車動起來,你會怎么做?反過來叫你們讓運動的滑板車停下來,你又會怎么做?

2、學生交流討論。教師相機指導。要想讓靜止的滑板車動起來,我們就要用腳使勁往后蹬一下。而想讓運動的滑板車停下來,就要用腳用力抵住地面,使滑板車停下來。

3、教師小結:不管是讓靜止的.滑板車動起來,還是讓運動的滑板車停下來,都要用到力,只有借助力的作用才能使停止的滑板車動起來,或者讓運動的滑板車停下來。

三、探究讓小車動起來停下來與哪些因素有關

1、出示幾輛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車。同學們,大家看老師手上有幾輛小汽車,這些小汽車型號不一,大小不同,重量也不同。老師手中的這些玩具小汽車動起來或者停下來,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2、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教師相機指導。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能夠熟練地一個一個地或一十一十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個數。

2、掌握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學間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弄清數的組成,理解計數單位。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課件出示問題,回答問題:

1個十和2個一組成()20是()個十組成的

5個一和1個十組成()()個十和()個一組成17

2、課件出示第33頁圖。提出問題:

(1)圖上有幾個小朋友?

(2)他們在干什么?(數一共有幾只羊)

(3)他們都說了些什么?(有的說大概有100只,有的說比20只多得多……)

教師:他們回答對嗎?這些羊大概有幾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數數、數的組成。

二、新授課。

1、教學例1。

(1)教師:同學們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數,數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學生動手操作)。10個一是多少?(10個一是一十)(板書)是幾捆?(一捆)繼續數出10根捆一捆。

教師:你們如果再接著數出9根,現在一共是幾根?(29根)

教師:大家數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這10根又要捆一捆,現在一共有幾捆?(3捆)

(2)排木塊,全班同學數一數有幾塊?(10塊)拿3排木塊是多少塊?(30塊)再加2塊呢?(32塊)接著再加3塊現在一共是幾塊?(35塊)

(3)教師:剛才我們已數出30根小棒是幾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現在一共是幾捆?(10捆)10捆是幾根小棒呢?(100根)10個一是一百。(板書)

在教學中要注意每數到接近整十時,再數一個是幾十要停頓強調。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時每數完整十數就問同學們怎么辦?(捆成一捆)

教師:數物體的個數可以1個1個地數,還可以10個10個地數,10個十是多少?(10個十是100)

2、教學例2。

(1)70是7個十組成的,46是4個十加6個1組成的。

(3)做課本第35頁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做,先從五十七根小棒數到六十三根,再接著數到七十二根,有些學生可能對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數是什么有困難,老師要給予輔導。

3、教學例3。

教師出示課件。(數紐扣)

大家數一數黃色的紐扣有多少粒,紅色的紐扣有多少粒。綠色的紐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寫這些數嗎?我們先在計數器上表示這些數,再寫一寫。

三、鞏固練習。

1、做課本第37頁的“做一做”。

首先讓學生認真觀察圖形,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獨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訴同桌的同學。

2、兩人一組,互相說數字,再說出它的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個十和5個一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個十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個十和2個一組成的。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100以內的數,在生活當中仔細觀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們今天學習的數。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10】

知識與技能:

1.認真觀察圖畫,說出圖意,提出相關的乘法問題,并應用乘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繼續學習、體會從上面、側面、正面看到的簡單物體的不同形狀,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狀。

過程與方法:

1.認真觀察圖畫,能夠提出相關的問題

2.讓學生提出生活實際的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應用乘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3.培養小組合作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國慶節期間,你們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們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讓幾個同學說一說)

師:國慶節,不僅我們市,全國上下都是一派喜氣洋洋?,F在我們一起走進“節日廣場”,再次感受一下節日的喜悅。(板書課題:節日廣場)

二、探索學習

(一)廣場上

1、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節日廣場”圖,你看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并體會祖國的美好)

2、師:同學們看到了祖國富強、人民歡慶的景象,那你能根據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問題嗎?請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仔細觀察。

3、學生獨立觀察畫面,思考,把自己的問題在小組里說給其他同學聽。

4、集體交流。

各小組同學派代表,將本小組問題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學或某個小組同學回答。

(先讓學生把自己的問題在小組里說給其他同學聽,讓學生討論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用學生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驗證,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思維會更有深度。并使學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計算“相同加數的和”的問題,以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

(二)瞻仰烈士紀念碑。

1、師:同學們,在節日中,少先隊員在烈士紀念碑前,敬上隊禮,他們會對烈士說什么呢?

(指名學生說)

2、師: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鮮血、生命換來的。我們不能忘記烈士,更不能辜負烈士的熱血,要好好學習,長大后才能把祖國建設得更美!

(及時利用教材提供的場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對他們進行學習興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養,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平時的學習與生活中。)

3、連一連。師:請問下面三幅圖(課本31頁)各是誰看到的?連一連,說一說每一幅圖是從紀念碑哪個面看到的.。

4、全班交流

三、實踐與應用

師:今天走進節日廣場,感受到祖國的欣欣向榮,還發現了許多數學知識,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你還能發現哪些乘法問題?

(加強了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及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滲透了解決問題的要求,盡可能以學生樂于接觸的、有數學價值的內容作為數學學習的題材,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到數學學習有趣,而且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11】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乘法(一)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乘法是幾個相同的加數相加的簡便形式的創造過程,從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體會乘法和加法的聯系和區別。能正確地讀、寫乘法算式。

能力目標:讓學生從簡單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求幾個幾相加是多少的數學問題,并在根據數學問題列乘法算式的活動中,培養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初步認識乘法并應用乘法的教學中,繼續培養學生數學的興趣和合作學習的態度。

教學重點:

建立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能把相同加數連加改寫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理解乘號前、后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識別相同加數。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七巧板、。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情境引入。

游戲導入

師:同學們,用火柴棒擺一個三角形需要幾根火柴棒,誰來說一說?

學:3根,因為三角形是由3條邊組成的。

師: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比一比在1分鐘內畫三角形,比一比看誰畫的多?

(規則:1.時間為1分鐘;2.和老師一起進行;3.時間到了,無論畫出的是否完整都需要停筆(畫圖工具:直尺、鉛筆))

投影展示學生畫出的三角形(5個三角形)

師:如果用火柴棒擺出圖中的三角形一共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設計意圖:以數學題材三角形由三條邊組成的,針對二年級學生對三角形的特點的認識進行鞏固,潛移默化的進入學習,通過擺一擺、畫一畫加深對已有知識的.認識。嚴格說明游戲規則,再以比一比的游戲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

二、自主探究,認識乘法

(1)列算式:3+3+3+3+3=15

(2)仔細觀察算式有什么特點?(加數相同)

(3)說一說,如何表達才可以讓同學們更容易理解算式?(5個3相加)

(4)想一想,有沒有更好表達方式可以讓算式更簡單?

在以上回答問題中獎勵孩子七巧板,(獎勵4個)提問一個七巧板是幾塊拼成?

(1)列算式:7+7+7+7=28

(2)仔細觀察算式有什么特點?(加數相同)

(3)說一說,如何表達才可以讓同學們更容易理解算式?(4個7相加)

(4)想一想,有沒有更好表達方式可以讓算式更簡單?

讓一組中7個孩子舉起雙手,大家算算一共有幾只手掌?

(1)列算式:2+2+2+2+2+2+2=14

(2)仔細觀察算式有什么特點?(加數相同)

(3)說一說,如何表達才可以讓同學們更容易理解算式?(7個2相加)

(4)想一想,有沒有更好表達方式可以讓算式更簡單?

(5)如果全班的同學都舉手,那么又該如何列算式?說一說,你有什么辦法?

觀察以上3個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加數相同)

(學生會說出不同的意見,如果學生發現不了特點,教師可引導:第一個算式每個加數都是幾?第二個算式,第三個算式,每個加數都是幾?)教師概括:每個算式中的加數都是相同的。)

小結:像這樣算式中,每個加數都一樣,都是相同的,我們把這樣的加數叫:“相同加數”(板書),像這樣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我們可以簡單地說成“幾個幾相加”。

引導學生用幾個幾來表達相同加數相加的加法算式。

第3個算式,相同加數是誰?有幾個2相加?(板書:7個2相加)第二個算式有幾個相同加數?(一起數一數)相同加數是誰?那這個算式是幾個幾相加?(板書:4個7相加)第1個算式是幾個幾相加?(板書:5個3相加)問:相同加數是幾?(我們一起數一數)幾個3相加?

由困惑引發思考。

引導學生觀察6個2相加的算式:同學們,這是6個2相加,如果有100個2,加法算式怎么寫?(學生可能說出把100個2加起來)想象一下,100個2相加,寫起來會怎樣?

那我們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來表示這樣的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呢?你能用更簡便的方法表示這個加法算式嗎?(這里說的算式是:2+2+2+2+2+2+2=14)

動腦想一想,同桌互相交流交流。

學生交流方法,指名板演。(對于合理的方法給予鼓勵)如學生能寫出乘法算式7x2或2x7教師給予鼓勵表揚:你真了不起,和數學家們想的一樣,數學家們就是這樣表示的。

如學生說不出,教師直接告訴學生:7個2相加,還可以這樣表示:7x2=12(板書)

揭示課題,順學而導(了解乘法的意義,認識乘法)

這是一種新的方法,乘法,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板書課題)。

7個2相加我們可以用7x2=14來表示,那這里的7表示什么?2又表示什么?它們和原來的加法算式有什么關系呢?(看著加法算式想一想,說一說)

小結:對,2就是原來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數2,7表示有7個2,也就是2的個數,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這個算式就表示7個2相加(教師手指著前面板書的“7個2相加”來說)

誰能向老師這樣再來說一說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多指幾名同學說一說)

7個2相加還可以這樣表示:2x7=14

這里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這個算式表示什么?(誰再來說一說這個算式表示什么?)

小結:這兩個算式中的2都表示原來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數2,這兩個算式中的7都表示相同加數2的個數,有7個2,這兩個算式都表示7個2相加(教師手指著前面板書的“7個2相加”來說)

這兩個算式中間的符號叫什么?誰知道?(板書:乘號)

乘號像什么呢?

小結:乘法和加法有著密切的聯系,乘法就是有這樣的加法得來的,所以,數學家們把加號一斜就創造出了一個新的符號--乘號。

乘號怎么讀呢?讀的時候就讀一個字“乘”,這個算式(7x2=14)怎么讀呢?誰來試一試?(板書:7乘2等于14)

第二個算式(2x7=12)怎么讀呢?誰來試一試?(板書:2乘7等于14)

同學們注意:乘號只讀一個字“乘”,一起把這兩個算式讀一遍。

同學們看,用乘法來表示這樣的加法,感覺怎么樣?

小結:對,用乘法來表示這樣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非常簡便。也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比較簡便。

鼓勵學生把其他幾個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的空間,鞏固所學知識。

你能把黑板上其他幾個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嗎?(交流學生學習的成果,并讓學生說一說每個算式中的因數表示什么意思?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教師再次強調:像這樣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用乘法計算非常簡便。(板書:簡便)

三、簡單應用,形成能力

四、反思回顧,總結收獲:同學們,這一堂課上的快樂嗎?想一想這節課你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你們有哪些收獲?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1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2~33頁的教學內容,第34頁的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能說出角的各部分名稱,會辨認角。

2、認識直角,并會用三角板畫直角。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4、感受角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和應用,體驗數學的價值,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活動角、三角旗、折扇、剪刀、紅領巾、三角板等實物。

學具:三角板、白紙兩張、硬紙條兩根、圖釘或針線。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我們班的浩浩是個小收藏家,他喜歡把自己用過的或漂亮的東西當成寶貝一樣,收藏在自己的這個小寶盒里(打開電腦,出現寶盒)。你們想不想知道這里面究竟藏了哪些寶貝、(想)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電腦出示:盒蓋打開,從盒里飛出折扇、足球、紅領巾、玩具熊、三角板、杯子、易拉罐、三角旗、數學書、鬧鐘、光盤。(將有角的放在右邊,沒角的放在左邊)

教師:浩浩的寶貝還真不少,他還把寶貝分成了兩類,你們知道他是根據什么分的嗎、

學生:根據有沒有角分的。(有角的在右邊,沒角的在左邊)

教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你留意,可以看到很多的角。請你想一想,說一說,你看到過哪些角、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

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板書)

二、實踐探究

(一)教學角的初步認識

1、認識角

多媒體課件出示剛才分類后的實物圖:折扇、紅領巾、三角板、三角旗、數學書、鬧鐘。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這些實物圖,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哪里是角。

(多媒體課件演示從實物圖中抽象出角,并閃動每個圖中角的部分。)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拿出你自己的三角板,找到上面的一個角,握住這個角,向手掌心里刺一刺,有什么感覺、注意,不能用力過猛。(扎手、癢、疼)說明這個角是怎樣的、(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這個角的兩邊,有什么感覺、(直直的)

2、用紙折角

教師:我們認識了這么多生活中的角,你會用紙折一個角嗎、請同學們拿出你喜歡的一張紙,折折看。折好后說說你是怎么折的、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小組活動折角)

學生:兩條折痕很直、很光滑。教師:誰能給我們摸到的平平的、直直的折痕起個名字、(邊)

學生:折出的這個尖扎人有些疼和癢。

教師:誰能給這個尖尖的很刺人的點起個名字、(頂點)

教師:看著你折的角,誰能告訴大家角有幾條邊、幾個頂點、(角有兩條邊、一個頂點)(教師選出鈍角、直角、銳角形狀的角各1個貼在黑板上,并有意識地將角放置于不同的位置備用。)用一張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如下:

3、做活動角

教師:利用你們手中的材料——兩根硬紙條,你能做一個可以活動的角嗎、學生小組活動做活動角,做好后組間交流是怎樣做成這個活動角的。

教師:角有大小嗎、(有)下面我們來做一個魔術游戲——變大小。每個小朋友拿好自己做的活動角,聽口令,變角的大小。邊變邊想,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小組討論: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誰愿意把你們的發現說給大家聽。

學生:角的大小與角張開的大小有關。

教師:用活動角擺出兩個角,一個是邊比較長,一個是邊比較短,請小朋友猜一猜,這兩個角哪個大、

(學生的答案可能會不統一,有的認為邊長的角大,有的認為邊短的角大,有的認為一樣大。)

教師:同學們的意見不統一,那誰能想出一個辦法來比一比,究竟誰大、(將兩個角重合)結果發現它們一樣大。這說明什么、(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教師:這是同學們剛才折的3個形狀不同的角,誰能來說說這3個角中哪個、哪個最小、

4、概括角及各部分名稱

教師:觀察我們在生活中發現的角、自己折的角、做的角,看看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圖畫出來嗎、試試看。板書在黑板上。角有1個頂點,兩條邊

教師指黑板上任意一個角的部分,學生們說出各部分的名稱。學生邊說邊標出一個角的頂點和邊。

小結:通過剛才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觀察、操作,初步認識了角,并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稱,下面我們一起來練習幾道題,看誰回答得好。

5、練習電腦

出示:判斷下面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為什么、

(二)初步認識直角

1、觀察數學書的封面看看它上面有幾個角。你認識這些角嗎、它叫什么名字、

2、聯系生活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東西上面有直角,并指出來。(小組互說)

學生:黑板面、五星紅旗、桌子面、墻面、筆盒面上都有直角。

教師:找一找,我們的三角板上有直角嗎、

教師:老師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畫下來,你能找出它的頂點和邊嗎、

板書:教師:老師在直角處畫“┐”符號,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3、折直角

教師:拿出一張你喜歡的紙,你能折出一個直角嗎、小組活動后匯報。

三、鞏固深化

教師:今天,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認識了角,那么你們都知道了哪些有關角的知識、

教師:瞧,數學博士正從數學王國中趕來,他還從數學寶庫中給我們帶來了一些題目,你們想不想和數學博士比一比、

(電腦:出現數學王國,從里面出來一位數學博士)出現:

(1)用3根小棒,你能擺出幾個角、(小組活動、匯報交流)

(2)數一數,下面圖形各有幾個角、(同桌互指、匯報交流)

(3)數一數,圖中共有幾個直角、(小組討論、匯報交流)

四、全課小結

教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疑問、學生自己小結。

教師: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角?;丶液螅瑢W們可以在你的家找一找角,指給你的爸爸媽媽看。還可以留心我們身邊的事物,如裝修時可以巧妙地利用角,拼擺出很多美麗多變的圖案;有效地利用角,還可以節約裝修的材料,降低裝修的成本。用你們的眼睛去發現問題,動腦筋去解決問題,你就會越變越能干。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1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39-41頁,完成"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知道稱較輕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單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觀念。

2、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可以眼睛觀察,用手掂、用秤稱,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測輕物品的重量,會進行重量的簡單計算。

4、初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觀念。

教具準備:

多媒體軟件、天平、(大豆、圖釘、2分幣、橡皮等實物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課前學生表演唱《小熊請客》。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來了,(屏幕顯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貓、小狗帶著禮物來了(屏幕顯示小貓、小狗)。咦,它們怎么吵起來了?!蹭浺簦?/p>

"我的蝦條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蝦條重。"〕它們誰也不讓誰。這時,電腦博士來了,(屏幕顯示電腦博士)〔錄音:別吵別吵,我們邀請小朋友一起去游覽數學宮,小朋友,你們愿意去嗎?〕

電腦博士在數學宮中設了三個關,要小朋友闖關,比比哪組最先闖過去?

二、逐層探究,學習新知

第一層次,比較物品的輕重,讓學生初步了解比較物品輕重的方法。

1、看看說說

(1)用眼睛觀察:兩塊大小不同的橡皮,說說哪塊重?

紅藍兩盒橡皮泥,說說哪盒重?

學生討論,小組交流。

(2)教師指出:我們不知道盒里裝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觀察,比不出它們的輕重,那么,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呢?

2、掂掂說說

(1)用手掂一掂:紅藍兩盒橡皮泥,說說哪盒重?

一粒阿爾卑斯糖和2個2分幣,說說哪個重?

學生討論,小組交流。

(2)教師提問:到底誰重?誰再能想出一個好辦法呢?

(3)學生討論回答后,再聽聽電腦博士的話〔錄音:比較物品的輕重,不能光用手掂,應用秤稱一稱?!?/p>

3、稱稱說說

(1)認識天平。屏幕顯示天平,并依次閃爍各部分及其名稱。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盤一般放要稱的,右盤一般放砝碼。當指針在標尺中間,天平兩端平衡,兩邊重量相等;指針偏向左端,說明左邊重;指針偏向右端,說明右邊重。

(3)比較物品的輕重。

學生跟著屏幕操作,左盤放一粒糖,右盤放2個2分幣。觀察指針說說誰重?

(4)設疑:右盤放幾個2分幣,能使天平平衡?

學生嘗試操作,根據回答屏幕顯示:1粒糖=3個2分幣重

(5)小結過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較物品的輕重,還可以稱物品的`重量,稱較輕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單位。

板書:

"克"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兩遍。

第二層次:認識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觀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幣)1個2分幣約重1克,老師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個放在手上掂一掂。

(2)剛才我們稱出一粒糖大約等于3個2分幣重,那么大約重幾克?(3克)

學生輪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們就把1個2分幣當作一克的砝碼,來稱稱物品的重量。(學生分組操作)

A、稱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盤放1個2分幣,左盤放幾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約重幾克?讀一讀,小組輪流掂一掂。

B、稱15個圖釘 學生操作:15個圖釘大約重幾克?

小組匯報后,教師指出:圖釘有大有小,因此,15個圖釘有的大約重7克,有的約重8克,書上告訴我們15個圖釘大約重10克,這些都對。

小組輪流掂一掂。

C、稱1支粉筆、1把小刀

學生操作后交流,讀一讀,再輪流掂一掂。

D、讀一讀,下面物品大約重幾克。(屏幕顯示:1本數學教科書大約重174克,1瓶墨水大約重156克)

學生讀后,師指出:如果還用2分幣代替砝碼稱,要放174個或156個2分幣,多麻煩,現在應用砝碼來稱(出示砝碼)

學生輪流掂一掂數學書、墨水瓶

(4)完成

40頁的試一試

游戲:猜一猜。采用拍讀形式,讓學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凍、旺旺煎豆,估測大約重幾克,哪組最接近實際重量,獎品就歸哪組。

三、鞏固練習,促進提高

1、完成41頁想想做做1、2、3兩題.(第二關)

2、思考題(第三關):屏幕重現動畫,比比是小貓的蝦條重,還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幾種方法?

學生交流后,引導學生讀包裝袋上標的重量,板書:"g",并說明它也表示克。

3、指導實際應用:學生讀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裝上標的重量,并掂一掂。

4、課外作業:放學后,跟爸爸媽媽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總結,再揭情思

(屏幕再現電腦博士〔錄音:小朋友,你們好,今天你們學行可認真了。你們在數學宮闖過了一道道難關,認識了克,學會了比較物品的輕重,但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識,還有許多的知識等著你們去探索。小朋友,再見!〕

999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市| 海林市| 庆城县| 伊春市| 利津县| 中超| 苍梧县| 明水县| 大悟县| 娱乐| 沾化县| 华容县| 阳朔县| 连平县| 林州市| 赣榆县| 襄汾县| 堆龙德庆县| 寿宁县| 青冈县| 奎屯市| 德钦县| 郴州市| 托克托县| 正镶白旗| 丽江市| 南城县| 日土县| 南丰县| 曲水县| 石家庄市| 丹巴县| 阳泉市| 团风县| 灵武市| 河西区| 东宁县| 安义县| 铅山县| 日照市| 来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