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五年級 >

五年級數學優質課教案

時間: 龔鍇 五年級

專注教育事業的教師,應致力于教案的編寫,以此作為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依據,提高教學質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五年級數學優質課教案,僅供參考。

五年級數學優質課教案

五年級數學優質課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知道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的含義,掌握長方體的基本特征,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2、學生在生活中進一步積累探索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維。

3、學生體會立體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其價值,增強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長方體的特征。

難點:理解長方體面、棱、頂點之間的關系,建立空間想象。

教學準備:

每生準備一個長方體,長方體框架;師準備教學道具和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很多圖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們都學過哪些?現在老師在黑板上畫出兩個最簡單的圖形,請你們快速說出它們的名字。

(師在黑板上畫出一個點,一條直線)

生:點、線

師:我的這個點和線都畫在一個什么上?

生:黑板、面

師:對,都畫在一個面上。現在請你們拿出身邊的長方體,找一找長方體中的點、線、面。

師生摸一摸,指一指,說一說。

二、新授

師:長方體中的線有一個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長方體中的點也有一個固定的名字叫做“頂點”。

師:我們現在初步了解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長方體,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呢?

生:長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

師:大家提出的既有關于面、棱、頂點數量的問題,又有關于它們之間關系的問題。下面就請大家小組合作學習,解決課件中給出的這些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以下問題:

面1、長方體有幾個面?

2、每個面是什么形狀?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1、長方體有幾條棱?

2、哪些棱長度相等?

頂點1、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你還有什么新的發現?棱是怎么形成的?頂點是怎么形成的?

師:我們先來解決一個最簡單的問題,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生:8個

師:怎樣有序地數?

生:可以先依次數上面的四個,再依次數下面的四個。

師:長方體有幾個面呢?

生:6個

師:誰能有次序地數出這些面?

師:誰能用具體的方位名詞有次序地數出來?

師:長方體有6個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師:還可以怎么數?

師:我們在第一單元學習了觀察物體,現在試著從一個角度觀察我手中的長方體,你最多能看到幾個面?

生:3個

師:這三個面的對面都看不到,所以用3乘2就是總數。用這樣的方法也能數出長方體的面數。

師:每個面是什么形狀?

生:長方形,有的長方體中也有正方形。

師: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師:長方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生: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

師:你們說的前與后,左與右,上與下都是相對的關系,所以簡單說就是相對的面完全相同。你們是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

生:我們是看出來的。

師:生活中我們經常有看錯人的時候,所以用眼睛看出來的不一定正確,你們有什么方法能證明自己的結論是正確的嗎?

生:可以把長方體拆開,拿相對的面對比,如果完全重合,就說明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師:你的方法真棒,那我們就一起來操作和證明一下。

師:相對的兩個面放在一起完全重合了,說明大家的結論是正確的。

師:我們來理解一下什么是完全相同?完全相同的兩個面,它們的面積相等,周長相等,長相等,寬也相等。

師:關于長方體的棱,你們知道有幾條嗎?

生:12條

師:誰能有次序地、不重不漏地數出來?

請學生來數

師:剛剛那位同學的數法我再來展示一下,同學們仔細觀察,他是分成幾組來數的?每組有幾條?

生:三組,每組有4條。

師:為什么要這樣數?

生:因為每一組中的`棱長度是相等的。

師:哪些位置的棱長度相等呢?

生:位置相對的棱

師:我們用尺子量一量是否相等。

師:確實,相對的四條棱長度相等。

師展示長方體框架:假如這個框架中缺少了一條棱,你能想象出缺的這條棱的樣子嗎?為什么?

生:因為相對的棱長度相等,可以通過相對的棱想象缺的那條棱的樣子。

師:如果在一組相對的棱中去掉三根,剩一根,你能想象出去完整的長方體的樣子嗎?為什么?

生:能,可以通過剩下的那根,想象出跟它相對的其他三條棱的樣子。

師:按這樣的道理,我們在每一組棱中都去掉三根,依然可以想象出完整的長方體的樣子。我來試試去掉這些棱后,會是什么樣子。

生:只剩下三根棱。

師:這三根棱有什么特殊?

生:它們相交于一個頂點。

師:對。這是三條非常特殊的棱,我們把它們分別稱作長方體的“長”“寬”“高”。也就是說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在一個長方體中,我們通常把豎著的這條棱叫做“高”,正對著我們的棱叫做“長”,“長”旁邊的那條是“寬”。大家來指一指我手中的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拿長方體模型橫放、豎放、側放,并讓學生指出在不同擺放的情況下的長、寬、高,體會同一個長方體因擺放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長寬高的變化。

師:根據相對的棱相等,所以“長”對面的棱也是“長”,“寬”對面的棱也是“寬”,“高”對面的棱也是“高”,由此可知,長方體有4條長,4條寬,4條高。共計12條。

師:如果讓大家利用小木棒來制作一個長方體框架,思考一下需要幾組木棒,共幾根?在下面給出的木棒中你可以如何搭配來組建長方體,它們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

出示例題:

四根8厘米,八根3厘米,四根6厘米,兩根5厘米。

生1:長8,寬3,高6

生2:長8,寬3,高3

生3:長6,寬3,高3

師:生2和生3搭建的長方體都是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長方體,想象一下,把長縮短到3厘米,這個長方體會變成什么樣子?

生:變成了正方體

師:對,變成了長、寬、高都是3厘米的正方體,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是正方體,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

師:關于面、棱、頂點,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棱和面有什么關系?棱和頂點有什么關系?

生:兩個面相交的位置是棱,兩條棱相交的位置是頂點。

鞏固練習

書上例題1、2

小結

作業布置

練習冊《長方體的認識》

五年級數學優質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找次品的操作活動和分析、歸納的理性思考,發現解決這類問題的最佳策略-把待測物品平均分3組。

2、以“找次品”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3、讓學生體會用縮小范圍逐步逼近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嚴密性和口頭語言表達的邏輯性。

學情分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學生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此前學習過的“沏茶”、“田忌賽馬”、“打電話”等都屬于這一范疇,在這幾節課的學習中,對簡單的優化思想方法、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等都有所滲透,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學生的探究活動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學習等式的性質時,學生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課程實施以來,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為廣大學生所接受,成為學生比較喜愛的主要學習方式,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組學習中學生能夠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較好地完成探究任務。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發現解決這類問題的最佳策略。

教學難點:

理解并認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看視頻,談感受。

播放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的視頻。看后你從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發現次品。

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產品與合格產品不一樣。有的是外觀瑕疵,有的是成分不過關,還有的是產品的質量與正常的不同……我們把這些不合格的產品稱為“次品”。(板書:次品。)你身邊有哪些次品?和同學交流。

今天我們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觀一樣,質量不同,或輕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書:找)

活動2【講授】初步感知、尋找方法

1、出示例題。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辦法把它找出來呢?

數一數,掂一掂,搖一搖等方法,選擇最優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兩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輕的一端上揚。

3、華羅庚的數學思想。

讓學生自由猜測稱的次數。

師:同學們猜的結果不一樣,可能是數量太大了。數學中有種方法叫做“化繁為簡”,這正和華羅庚思想不謀而合,讓我們從數量較小的來研究吧!

活動3【活動】自主探究、方法多樣

1.研究2瓶

師:如果利用天平來測量,至少需要幾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書做好記錄:2次(1,1)

2.討論3瓶的問題

如果利用天平來測量,至少要稱多少次才能保證找出來呢?生敘述稱球的過程。板書記錄: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個空間可以利用,這樣節省次數。生將探究結果填入導學案中。

3.研究4-8瓶的問題

如果利用天平來測量,至少要稱2次才能保證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幾瓶?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手中的小圓片動手操作,并記錄在導學案中。

課件出示小組活動要求。

(1)把待測物品分成了幾份?每份幾個?

(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點匯報8瓶的設計方案。

(1)師引導學生:比較3、4種分法,并展開討論:想想為什么方法3的次數是最少的?你覺得它會和什么有關系呢?

(2)師小結:所以我們在找物品的次品時,把待測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書:把待測物品分3份。

(3)師:比較1、2、3種分法,討論為什么同樣分3份,為什么第3種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師小結:所以我們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時,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盡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間的差盡可能少。板書:每份之間的差盡可能少。

5.研究9瓶

學生根據總結的方法直接說出次數,小組驗證。

活動4【練習】拓展提高,優化方案

1.運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幾次能找到次品?

2.舉一反三:從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個次品,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導學案上完成。

3.發散思維:有2187瓶礦泉水,其中2186瓶質量相同,另有1瓶是鹽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這瓶鹽水?

五年級數學優質課教案(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年級上冊91頁《三角形的面積》,92頁例2及練習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應用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培養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2、經歷探索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推理、概括的能力,體會轉化的思想。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及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紅領巾、實驗記錄單。

學生準備:各種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創設情境。

1、復習舊知,做好鋪墊。回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及推導過程。

【復習鋪墊是小學數學重要的環節,對于引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參與到新知的探究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2、猜謎語:一塊布料三角樣,顏色鮮紅真漂亮。少先隊員才能有,每天佩戴不要忘。學生猜謎。

3、創設情境:要想做這樣的一條紅領巾,需要多少布呢?也就是計算什么?

4、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利用學生熟悉的紅領巾實物猜謎,以及做一條紅領巾要用多少布這樣的事例,激起了學生想知道怎樣去求三角形面積的欲望,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的興奮點,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發展。】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

活動一:小組合作拼一拼、擺一擺。要求:請你用手中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我們以前學過的哪種圖形,快來試一試吧!小組動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活動二:觀察討論,完成下面的實驗記錄。實驗記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

1、三角形的底和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和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

2、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

3、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X(),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學生根據要求進行小組活動,然后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操作、觀察、推理、概括等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發現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把自主學習的權力還給了學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順利實現原有數學知識結構的擴充和新知結構的建立,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方法的內在魅力。】

(三)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出示例2:學校計劃做的紅領巾的底是100㎝,高是33㎝,紅領巾的面積是多少?

(1)學生嘗試完成。

(2)交流做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既解決了課前的問題,還讓學生感知到數學學習能夠方便生活,有效的提高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四)鞏固應用,舉一反三。

第一關:辨一辨。

1、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2、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3、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也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第二關: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說出怎樣計算它的面積。 (單位:厘米)

第三關:制作兩個這樣的交通警示標志,需要多少鐵皮?第四關:求出下圖中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你發現了什么?

【設計意圖: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采用智慧闖關的形式設計有針對性、層次分明的練習題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也強化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五)質疑總結,反思評價。

課件出示: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2)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你感覺自己今天表現如何?

(4)我還想說……

【設計意圖:讓學生以同桌為單位,每位學生充分發言,交流學習所得。在評價方面,先讓學生自我評價,接著讓學生互相評價,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和榮譽感,同時培養了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精神。】

五、板書設計。

五年級數學優質課教案(篇4)

教學內容

質數和合數

教材第14頁的內容及練習四第1~3題。

教學目標

1.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并能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會把自然數按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

2.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意義,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展示數學的魅力。

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學會準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難點:區分奇數、質數、偶數、合數。

教具學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六一”快到了,老師給大家送來了禮物!(出示百寶箱)大家想要嗎?可是這上面有鎖,而且是一個密碼鎖,打不開,怎么辦?

師:密碼是一個三位數,它既是一個偶數,又是5的倍數;最高位上的數是9的最大因數;十位上的數是最小的質數。你能打開密碼鎖嗎?

學生質疑:什么是質數。教師引入本節課內容,板書:質數和合數。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1.認識質數與合數。

師:找因數--找出1到20的各個數的因數,看一看它們的因數的個數有什么特點?

學生分組進行,找出之后進行分類。

生:老師,我發現這些數的因數有的只有1個,有的有2個,有的`有3個,還有的有4個或更多。

師:很好,我們可以把它們分類,大家把分類結果填在表中。

投影展示學生的分類結果。

【設計意圖: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找出1~20的因數后總結出特點,為下文概念的出示做準備,使學生親身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印象深刻】

師: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如2、3、5、7都是質數。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如4、6、15、49都是合數。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師:再舉出幾個質數和合數的例子,舉得完嗎?說明了什么?(質數和合數都有無數個)

想一想:最小的質數(合數)是幾?最大的呢?

師:所以按照因數個數的多少,自然數又可以分為哪幾類呢?

課件出示:可以把非0自然數分為質數和合數以及1,共三類。

2.制作質數表。

投影出示例1。

師:怎樣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呢?

生1:可以把每個數都驗證一下,看哪些是質數。

生2:先把2的倍數劃去,但2除外,劃掉的這些數都不是質數。然后劃掉3的倍數,但3不劃掉……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完成100以內的質數表,使學生形成一個知識網絡,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三、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質數和合數的概念,知道了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在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時,我們要抓住質數與合數的本質特點,從因數的個數入手進行判斷。在對整數進行分類時,要明確分類標準,不能把質數和合數與奇數和偶數混淆。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是數學課堂上主動求知、主動探索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課堂上,我盡一切所能為學生創設可觀察、可探索、可發現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以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數學,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2.學生是知識建構過程的主體。自主探究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已有的知識背景去探索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說,自主探究的目的不單純在于數學知識的掌握,而在于數學方法的掌握和情感體驗的獲得,通過自己探索獲得“再創造”的體驗。

五年級數學優質課教案(篇5)

設計說明

本課時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學習起來并不難,教學時應注意突出以下兩點:

1、把新知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中,制造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本設計由學生喜歡的孫悟空導入,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設計練習時,將“做一做”的題目融入到游戲之中,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達到了鞏固強化的目的。

2、以人為本,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建構,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即學生能學會的,老師決不代替。本設計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探究出最簡分數的意義。學習約分時,放手讓學生思考怎樣把不是最簡分數的分數化成最簡分數,讓學生說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

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及時反饋,教師予以指導,特別在學習約分的兩種方法時,讓學生在頭腦中感受每一步的過程,形成知識表象。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長方形紙

教學過程

(1)復習鞏固,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求下面每組數的公因數。

42和50 15和5 8和21 18和12

2、大家都看過《西游記》,里面都有哪些人物?誰最厲害?大家都知道孫悟空有72變,特別神奇,你們想不想也學一招?好,這節課我們就來“變分數”。

(2)認識約分

1、嘗試“變分數”。

課件出示教材65頁例4: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較小且分數大小不變的分數。

讓學生了解“變化”的要求:

①這個分數要與的大小相等。

②這個分數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約分的概念。

①所變出的分數與原分數有什么關系?

②像這樣,把一個分數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

③請學生說一說所變的分數是怎樣得來的。

觀察后發現分數的大小不變,但分子、分母都比原來分數的分子、分母小。

3、認識最簡分數。

①約分后的分子、分母能否再變小了?為什么?

②小結:像這樣,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數1的分數,叫做最簡分數。

4、說出幾個最簡分數,強化最簡分數的概念。

(3)合作交流,總結方法

1、討論:你能根據我們化簡的過程找到約分的方法嗎?

2、小結。

教師板書約分時一般采用的兩種方法:

①逐步約分法。

如約分時,依次用12,18的公因數2和3去除,最后約分成。

②一次約分法。

如約分時,如果能很快看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數,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數6去除,一次約分成。

3、小結:我們既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數去除,一步一步地來約分;也可以用最大公因數去除,直接一次約分。

五年級數學優質課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探討“求平均數”問題的分析方法。

2、能正確列式解答“求平均數”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探討“求平均數”問題的分析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師:三個數學小伙伴都想和老師比賽投籃,1分鐘內看誰投中的個數多。小胖1分鐘投中了5個,他認為這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水平,于是要求再給他兩次機會,讓他能充分發揮出水平。第二次,他投中了5個,第三次,還是5個。看來他的水平很穩定,用5來代表他1分鐘投籃的水平合適嗎?

二、新授

1、師:小淘氣1分鐘投了3個,他也要求再給兩次機會。第二次投中5個,第三次投中4個。

剛剛小胖三次都投中5個,那顯然就用5來代表小胖的水平。現在用幾來代表小淘氣1分鐘的水平呢,說說理由。

生:用4來表示……; 用5來表示……。

師:用超常發揮的補救發揮失常的,這時候,用4來代表他的水平比較合適。這個方法叫做移多補少。(板書)還有其它想法嗎?

生:因為4在3和5的中間;把超常發揮和發揮失常的去掉,他們不具備代表性;因為4是3、4、5的平均數……

師:不管超常發揮還是發揮失常,都是他自己投的,就先求和再均分,(板書)能使每一次的個數一樣多。移多補少的目的也是將每一次的個數變成一樣多(板書)。用一樣多的這個數來代表他的水平合適嗎?

遇到這樣數據多多少少的,就可以通過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代表他水平的數。

2、師: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機會,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第一次投了3個,第二次投了7個,第三次2個,看來水平很不穩定,一起用手勢高低來表示他的三次投籃結果。

師:你覺得用幾來代表他1分鐘的水平呢?

生:計算,是4。

師:4是從哪里來的?前面的小淘氣是3個、4個、5個,好歹還有個4出現,這里一個4都沒有,怎么會用4來代表呢?和同桌說說道理。

生:3+7+2=12個 12÷3=4個(板書算式)

生:還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把7拿出1給3,再拿出2給2。(媒體)

師:現在用4來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適嗎?不管是求和均分還是移多補少,這兩個方法的目的都是使得數據變得同樣多,像這樣通過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補少,使得數據變得同樣多,就是在求原來這些數據的平均數。(板書)

我們說,4是3、7、2這3個三個數的平均數。

那么小淘氣的投籃水平也是4,這個4又是哪些數的平均數呢?

生:他投了3次,所以4是3、4、5的平均數。

師:這個4能代表小丁丁第一次的投籃水平嗎?能代表他第二次的'投籃水平嗎?能代表他第三次的投籃水平嗎?我們辛苦了那么久,結果這個4既不能代表第一次的水平,又不能代表第二次的水平,也不能代表第三次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的什么呢?

師:平均數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這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整體水平。(板書)

3、師:終于輪到老師投籃了,老師想要4次投籃機會,小朋友會同意嗎?為什么?

師:小丁丁笑了,老師,我們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總數,你投好了,還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們就同意你投4次。

老師第一次1分鐘投進了4個,第二次6個,第三次5個。到這里老師心里十分后悔,如果只投三次就好了。老師想就此收手,你們猜3個小朋友會同意嗎?為什么?老師如果投第四次,可能贏嗎?也可能輸。

老師第四次投中了1個。我贏了還是輸了?算一算。

如果我第四次投中了5個,我的水平是多少?如果第四次投中了9個呢?

三、練習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點,就有人的身高……

不然移多補少補給誰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間的人一定是160嗎?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嗎?

生: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補少的結果,是求和均分的結果,也許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出示水下圖片。

師:掌握了平均數以后,回到生活中再來看在這些數據還會上當嗎?

4、有一則調查新聞,說先在的男性平均壽命是71歲。30年過去了,男性平均壽命從68上升到了71,該高興還是難過?可是一個老爺爺看到新聞都難過得哭出來了,他今天剛過了70歲生日,你覺得他為什么會難過?他有必要去難過嗎?說明他不懂平均數。你懂不懂平均數?你能用今天學的本領來勸勸他,讓他喜笑顏開嗎?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還是短?出示。《2010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1歲,女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4歲。

四、總結

五年級數學優質課教案(篇7)

教學內容:

教材第27~28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求商,使學生感受到循環小數的特點,從而理解循環小數的概念,了解循環

小數的簡便記法。

2、理解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意義,擴展數的范圍。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判斷商是否為循環小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請注意聽下面的聲音。

師:同學們,如果老師一直播放下去會怎么樣?

生:永遠放不完。

隨學生的回答板書:放不完。

師:同學們說得好,那么為什么會放不完呢?

生:因為都是不斷重復那幾句話。

板書:不斷重復

師:我們生活當中有這樣的現象嗎

生:有啊,白天到黑夜,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星期一到星期天,一年十二個月等等

師:說得非常好,像這樣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現象我們就叫它循環。那么在我們的數學王國中有沒有這樣的.循環現象呢。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位新的朋友—循環小數。

多媒體課件出示第27頁王鵬賽跑的情景圖。引導學生觀察圖意后,列出算式400÷75。

師:請同學們用豎式計算這個算式,看計算過程中你能發現什么?

生:可能發現。

1、繼續除下去,永遠也除不完。

2、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復出現“3”。

師:那同學們知道為什么商的小數部分不斷重復3嗎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黑板上寫出計算過程,邊寫邊說)繼續除看看,無論除到哪一位,當余數重復出現時,商就要重復出現;商是隨余數重復出現才重復出現的。

師:后面還有很多個3,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表示商呢?我們這時就可以用個省略符號表示它了。下面同學們再試著再列豎式算一道題目,看跟這道有什么區別。

生:商是從小數點第二位開始出現的,并且重復出現兩個數字。

二,認識循環小數

(出示課件,像這樣的數叫做循環小數)

引出循環小數的定義。(在黑板上板出還可以這樣簡寫)

師:請同學們計算再15÷16和1.5÷7。

學生計算后,問:從中你發現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師:像這樣兩個數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數商,所得的商可能會有兩種情況,你知道是哪兩種情況嗎?

引導學生說出一種是繼續除下去能夠除盡,像15÷16一樣;另一種情況是繼續除下去,永遠也除不完,像1.5÷7一樣。

師:能夠除盡的商的小數部分的位數是有限的,我們把它叫做有限小數;永遠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數部分是無限的,我們把它叫做無限小數。循環小數的小數位數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

生:無限的。

師:所以循環小數是無限小數。

四、課堂練習

五、課堂小結

五年級數學優質課教案(篇8)

教學內容:

第10頁例6及后做一做、練習二1—3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積的近似數。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應用遷移的方法來求積的近似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能根據實際需要正確求積的近似數。

教學重點

學生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積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

學生能根據實際需要正確求積的近似數。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0.8×40.32×40.8×12.57.8×0.01

3.2×0.20.08×0.089.3×0.014.8-0.48

2、把下面各數精確到百分位。

0.256≈ 12.889≈ 40.00001≈

二、新授

1.教學教材第10頁例題6.

(1)出示例題6:

(2)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怎樣列式計算?

(3)生嘗試練習。

(4)抽生板演:0.049×45≈2.2(億個)

0.049

× 45

245

196

2.205

(5)分析訂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學生質疑或師提問:)

①為什么用乘法計算?(根據小數乘整數的意義:求0.049的45倍用乘法計算。)

②結果2.205保留一位小數約是2.2是怎么來的?(根據四舍五入法:看小數部分的第二位小于五,就從第二位開始省略掉。)

(6)小結:當我們求出的積的小數位數比較多,我們可以根據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

三、練習

1、完成第10頁“做一做”。

生完成在練習本上,抽生板演,并說出四舍五入的方法。

2、課堂作業:第13頁練習二1、2、3題。

五年級數學優質課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用于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2.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經歷探索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全過程,理解算理,體會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的聯系,發展運算、分析、推理能力,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3.加強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細心計算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的算理。

本節課關鍵性問題:

1、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2、如何引導學生將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進行聯系溝通。

教學準備:

課件、學習單、實物投影

過程設計教學過程:

一.錯題引入

師:同學們,知道我們今天學什么?(出示課題)

師: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所以昨天我做了一次課前調查,這是同學們列的兩道豎式:

師:你認為哪道是對的?

師追問:為什么這個2不與5相加,而要與6相加呢?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錯例引入,激發孩子的求知欲,為自主探究作好鋪墊。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關鍵問題1】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出示學習單

小組合作要求:

(1)組長合理分工,在最短時間內讓組員將討論結果內記錄在學習單上。

(2)小組匯報時按順序依次發言。

(3)其他組員可以進行補充和評價。

(預設生):百分位與百分位加,十分位與十分位加,個位與個位加。

(預設生):用計數器來表示算法的。

(預設生):2個一加3個一,6個0.1加2個0.1,5個0.01加0個0.01。

(預設生):用格子圖來解釋。

師:現在你知道為什么這個2不與這個5相加,而要與6相加了嗎?

(預設生):2表示2個0.1,5表示5個0.01.(同時板書)他們的計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師追問:現在你們知道為什么這個2不與5相加,而要與6相加嗎?

小結:是的,只有相同數位的數才能相加,也就是計算小數加法的時候我們要做到相同數位對齊。(板書)

練習:判斷一下下面哪道豎式是正確的?

師:你怎么這么快就判斷出來啊!

(預設生):看看小數點對齊了沒有。

小結:在計算小數加法時要把相同數位對齊只要把小數點對齊就可以了。

師:那么以后再算小數加法時我們要做到什么?

(預設生):計算小數加法時,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對齊,從低位算起。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自主發現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加,體驗自主探究學習的快樂。

與整數加法進行比較

1.【關鍵問題2】如何引導學生將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進行聯系溝通。

師:相同數位對齊你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在哪里聽過。

出示課件

小結:在做整數加減法的時候就是要把相同數位對齊才能相加減。原來小數加減法與整數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

2.回到課前調查引出小數減法

師:看來同學們,小數加法的問題已經解決了,請再來看看課前調查中的那一道算式:

師:現在你知道哪道是正確的嗎?為什么?

師:百分位上沒有數怎么減?

師:計算小數減法時有什么好竅門?

小結:所以以后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相同數位對齊了,就與整數加減法的運算規則是一樣的。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整數加法的計算方法,把舊的'知識經驗遷移到小數加減法上,讓學生獨立解決小數減法的計算問題。

練習鞏固

1.校對時借助課件用計數器演示退位過程。

設計意圖:借助開小卡車,調節學習氛圍,同時讓學生鞏固小數點對齊的重要性,通過演示計數器讓學生形象地感知退位過程。

2.你覺得生活中有沒有用到小數加減的地方?

師:這是小馬虎的媽媽去超市購物的清單,可是清單的右下角被油漬弄臟了看不清了,你們能幫忙算一算嗎?先估一估大約是幾元?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小數加減法問題,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計算的必要性,體會加減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在方框上填上運算符號,然后添上小數點,使豎式成立。

設計意圖:進一步讓學生感知小數點對齊的本質就是讓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減。

三、課堂總結

談談你的收獲?

五年級數學優質課教案(篇10)

課型:

新授

教學內容:

教材P5~6例3、例4及練習二第1、9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會正確進行筆算,并且會運用該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在小組討論中探究、發現、感悟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法則,提高計算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感受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在理解小數乘法和小數意義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自主探究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正確地進行筆算。

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比較。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問:從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發現?

2.列豎式計算。26×7 1.36×12 30.8×25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計算的過程。

3.引入新課。我們已經掌握了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那么小數乘小數又該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來探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小數乘小數)

二、自主探究

1.創設情境,引入問題。出示教材第5頁例3的主題情境圖。

師:觀察圖片,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學校有一個長2.4米、寬0.8米的宣傳欄。現在學校要給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師:給宣傳欄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該怎樣計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說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我們該如何解決問題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傳欄的面積。

師:那么怎樣求宣傳欄的面積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師:這個式子中,兩個因數都是小數,該如何計算呢?

生1可以用豎式計算:×0.8

生2:也可以把它們可作整數來計算(下左)。

師: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樣的方法計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師:同學們能說說我們在列豎式計算小數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嗎?

學生小組交流討論,老師加以總結。

小結:所有小數右邊的數一律對齊,其他小數位從右往左依次對齊。

師:看一看算式的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呢?

生:兩個因數中一共有2位小數,積也有2位小數。

2.探究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1)組織學生嘗試完成教材第5頁的“做一做”。

(2)學生獨立計算后,指名板演并匯報自己是怎樣計算的,然后集體訂正。

(3)教學例4。 0.56×0.04

師:這個算式中的兩個因數都是兩位小數,通過列豎式計算,我們能發現一個問題,即這個算式中,乘得的`積的小數位數不夠,那么如何點小數點呢?

學生討論,教師板書。

師:乘得的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在前面用0補足,再點小數點。

師:觀察黑板上各題,小組討論。(出示討論提綱。)

討論提綱:

①小數乘小數,我們首先怎樣想?

(把兩個因數的小數點去掉,轉化為整數乘法。)

②怎樣得到正確的積?(因數擴大到它的幾倍,積就縮小到它的幾分之一。)

③積的小數位數和兩個因數的小數位數有什么關系?能舉例說明嗎?

(教師以豎式中的因數的小數位數和積的小數位數為例,說明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在前面用O補足。)

3.根據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數乘法是怎樣計算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回答上面的問題,歸納出計算小數乘小數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生:小數乘小數,先按整數乘法計算,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當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在前面用0補足,再點小數點。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歸納,進一步得出“1看、2算、3數、4點”。

三、鞏固練習

1.不計算,說一說下列各題的積有幾位小數。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問:怎樣判斷積有幾位小數?

2.用豎式計算。(教材第6頁“做一做”的第1題)

提問:你是怎樣計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頁“做一做”的第2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師:分別比較積和第一個因數的大小,你能發現什么?小組交流討論,教師總結。

師:一個數(0除外)乘大于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大。

一個數(O除外)乘小于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小。

四、課堂小結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今天學到了哪些知識?你有什么收獲?在計算小數乘法時應注意什么?(學生發言,說說自己的收獲,并回答問題,教師予以點評。)

作業:教材第8~10頁練習二第1、9題。

板書設計:

小數乘小數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數、4點

五年級數學優質課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的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結合具體的情境,進一步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教學重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的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的情境,進一步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教、學具:

長正方形紙片若干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分數。

師:圖上畫的是什么意思?生:小明和小紅要喝一杯水,小明說:“我一口能喝這杯水的。”小紅說“我一口能喝這杯水的。”師:兩個人到底誰喝得多?生:(①分子相同時,分母越小,分數越大。②把一杯水平均分成2份,和平均分成3份,其中平均分成2份的,每一份多,所以小明喝得多。)

出圖:

師:你們能說一說這幅圖的意思嗎?生:小麗和小凱也要進行喝水比賽,兩人都說:“我一口能喝這杯水的。”師:他們倆喝得一樣多嗎?生:(可能是一樣多的,也可能是不一樣多的)

出示圖片中的兩個杯子。

師:現在你能回答嗎?生:小凱喝得多。雖然都是,因為小凱的杯子大,所以小凱喝得多。

師:原來相同的分數還表示不同的大小,你對分數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認識?

二、分數的再認識

1、出圖(書)

師:你們從圖上看到了什么?生:林林和明明各拿一本書,林林說:“我看了這本書的。”明明說:“我也看了這本書的。”師:他們看的頁數一樣多嗎?(學生討論)

生:不一樣多,因為兩個人看的書的頁數不同,所以它們的也不同。

2、看圖講故事出圖:

師:你們愛吃蛋糕嗎?笑笑就特別喜歡吃蛋糕,她對媽媽說:“我一次能吃塊蛋糕。”結果媽媽笑了笑,給她拿來塊蛋糕,笑笑怎么樣了?這是為什么?生:(笑笑想的蛋糕是一個小蛋糕,媽媽拿來的是一個大蛋糕)

3、捐款:

師:淘氣和笑笑為希望工程捐款,兩個人商量好把自己零用錢的拿出來,這兩個人捐款的錢數一樣嗎?為什么?生:可能一樣,因為兩個人的零用錢是一樣的。可能不一樣,因為兩個人的零用錢是不一樣的'。

師:現在知道了淘氣捐了10元,笑笑捐了8元,你知道了什么?生:淘氣的零用錢有20元,笑笑的零用錢有16元。

三、畫一畫。

1、畫一畫。

分別畫出下列各個圖形的。

它們的大小一樣嗎?為什么?

2、擺一擺。

一個圖形的是□,畫出這個圖形。(生擺)

我的圖形的是□□,擺出這個圖形。(生擺)

3、圈一圈。

圈出下面圖形的,說一說你有什么感受?

四、 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對分數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五年級數學優質課教案(篇12)

課型:

新授

教學內容:

教材P7及練習二第3、5、6、7、10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地運用這一知識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

理解倍數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學會解答有關倍數是小數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認真計算與及時檢驗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運用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正確計算小數乘法。

教學難點:

正確點出積的小數點;初步理解和掌握:當乘數比1小時,積都比被乘數小;當乘數比1大時,積都比被乘數大。

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比較。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口算。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學生口算,然后集體訂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數乘法時,怎樣確定積的小數位數?

(2)如果積的小數位數不夠,你知道該怎么辦嗎?如:0.02×0.4。

3、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小數乘法。(板書課題)

二、情景引入

1、教學例5。師:同學們,你們見過鴕鳥嗎?知道鴕鳥是一種跑得比較快的動物嗎?有一只鴕鳥正在幫助2個小朋友解難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鴕鳥正馱著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兇猛的非洲野狗緊緊追上來了!小朋友說:“哎呀,它追上來了!”鴕鳥說:“別擔心,它追不上我!”

學生觀察情境圖,提取信息:

所求問題:(鴕鳥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時)

所需條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時,鴕鳥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導學生理解小數倍數的含義:誰來說一說“鴕鳥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鴕鳥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鴕鳥的速度除了有一個非洲野狗那么快,還要快。)

(2)追問提高學習新知的興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們嗎?(非洲野狗追不上鴕鳥。)

②“鴕鳥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該怎樣列式計算呢?(生回答:56×1.3)

③為什么這樣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小結:倍數關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數。

讓學生獨立計算出鴕鳥的.最高速度,并集體訂正。

(4)指導學生用估算進行驗算:請同學們看這個算式及結果,你認為對嗎?你是怎么驗證的?(板書驗算,完善課題)

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驗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計算一遍。

②把這個算式的因數交換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對與否。

③觀察法:觀察小數位數或第二個因數比1大還是比1小。

④用計算器進行驗算。

師小結:不管用哪一種方法來檢驗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喜歡用那一種就用那一種來驗算。

(5)師:請同學們打開書,看一看書上的小朋友算得對嗎?為什么?

生:因為兩個因數中,56是整數,因數1.3中只有1個小數,所以積中小數點的位置點錯了,應該點在2與8之間,即積應為72.8。

師:很好!在計算小數乘法時,每個小朋友都要養成認真做題、仔細檢查的好習慣。

師:通過剛才同學們的計算、驗算得出鴕鳥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時,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樣?非洲野狗能追上鴕鳥嗎?說明剛才我們的想法怎樣?(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由代表發言,教師點評。)

2、看乘數,比較積和被乘數的大小。剛才有同學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個因數比l大,所以積就比被乘數大,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7頁“做一做”。先讓學生觀察兩道算式中的因數和積,進行判斷,說出理由;再讓學生獨立計算,并用自己喜歡的驗算方法進行驗算。最后集體訂正。

2、練習二第3題。先讓學生獨立判斷。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題錯在什么地方。

四、課堂小結。當乘數比1小時,積比被乘數小;當乘數比1大時,積比被乘數大。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這種關系初步判斷小數乘法的正誤。

作業:5、6、7

課外作業:教材第9頁練習二第10題。

板書設計:

求一個數的小數倍數是多少及驗算

996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勃利县| 金山区| 靖西县| 土默特右旗| 西和县| 南乐县| 武山县| 揭阳市| 观塘区| 孝义市| 平阴县| 平果县| 赣榆县| 上高县| 青岛市| 横峰县| 渑池县| 射阳县| 全椒县| 肇州县| 文安县| 九龙城区| 乐业县| 南通市| 买车| 六枝特区| 光山县| 武强县| 广州市| 大石桥市| 贵阳市| 诸暨市| 当雄县| 承德市| 凤山县| 马龙县| 屯门区| 河北区| 上蔡县| 卫辉市| 长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