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五年級 >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時間: 楊杰 五年級

教師們,在數學教學的征程中,一份優秀的教案就如同燈塔,指引著我們前行的方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希望你喜歡。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除法的意義。

2:掌握小數除以整數(恰好除盡)的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

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以整數(恰好除盡)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淘氣打算去買牛奶,你從圖上得到了什么數學信息?

2、根據圖上的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11.5÷512.6÷6

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與以往我們學過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數都是小數,除數都是整數)

師:我們今天就來研究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看看淘氣到底應該買哪個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師:兩個商店牛奶的單價分別是多少呢?我們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單價。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經掌握的知識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嘗試計算,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一下想法。

2、學生交流討論,老師巡視指導。

3、請小組選派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指名學生板演。

4、老師引導學生比較匯總的各種方法,認為哪個方法比較簡便實用?學生可能會將11.5元轉換為115角進行計算,老師應追問:為什么要化成115角進行計算?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將小數轉化成整數進行計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學生直接運用豎式進行計算,老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引導出“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5、理解算理:師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數點為什么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再進行引導。將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將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還剩1元,再將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單位是角,寫成以元為單位的小數時,3應該寫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數點在3的前面,正好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或個位上的1是10個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總共是15個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個十分之一,因而小數點應在3的前面。教師視學生回答角度進行引導闡釋。

6、引導歸納總結,明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按照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7、學生嘗試計算乙商店牛奶價格,注意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頁練一練第1題。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發現小數除以兩位數與除以一位數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數點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3、完成教材第3頁練一練第4題。

四、總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呢?小數除法在豎式計算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板書設計]

精打細算

甲商店:11.5元=115角11.5÷5=2.3(元)

乙商店:12.9元÷6=2.15(元)

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中的情境,進一步體會小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利用已有知識,自主探究除數是整數商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正確掌握已學過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小數除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除數是整數,商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除得的結果有余數,補“0”繼續除。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課件出示情境主題圖:

開學了,班級購置了打掃衛生用具,買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買4個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怎樣計算?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并獨立計算:18.6÷624÷4

計算后說一說整數除法與小數除法的異同。

二、對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師:復習題中的兩道問題同學們解決得非常好,如果老師把它們稍作改動,你還會不會計算呢?

教師把情境題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嘗試,發現問題。

請你嘗試計算這兩題,你發現了什么?

2、獨立思考,嘗試解決。

師:有余數還能不能繼續除下去?該怎么繼續除?試算18.9÷6

3、討論交流,異中求同。

(1)在小組內匯報自己的計算方法。

(2)展示匯報。(可能出現第4頁中幾種不同的方法)

(3)對比這幾種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發現,無論是轉化成整數,拆分整數與小數分別除,還是豎式的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數的末尾可以添“0”繼續除,在具體的情境中可以解釋為,18元里有6個3元,9角里有6個1角,剩余的3角可以換算成30分,30分里有6個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應用方法,歸納總結。

豎式計算26÷4

(1)引導學生發現,整數除以整數有余數時,可以在被除數個位后點小數點,添“0”繼續除,商的.小數點一定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2)嘗試總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1、買16個玩具恐龍花了12元,平均每個玩具恐龍多少元?

2、錯題診所。

209÷5=41810÷25=4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題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豎式計算。32÷812÷252.45÷3

4、一只蜜蜂的飛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時飛行11千米,蝴蝶每小時能飛行多少千米?

[課堂總結]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打掃衛生

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除到被除數的末尾有余數時,要在余數后邊添“0”繼續除。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探討“求平均數”問題的分析方法。

2、能正確列式解答“求平均數”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探討“求平均數”問題的分析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師:三個數學小伙伴都想和老師比賽投籃,1分鐘內看誰投中的個數多。小胖1分鐘投中了5個,他認為這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水平,于是要求再給他兩次機會,讓他能充分發揮出水平。第二次,他投中了5個,第三次,還是5個??磥硭乃胶芊€定,用5來代表他1分鐘投籃的水平合適嗎?

二、新授

1、師:小淘氣1分鐘投了3個,他也要求再給兩次機會。第二次投中5個,第三次投中4個。

剛剛小胖三次都投中5個,那顯然就用5來代表小胖的水平?,F在用幾來代表小淘氣1分鐘的水平呢,說說理由。

生:用4來表示……; 用5來表示……。

師:用超常發揮的補救發揮失常的,這時候,用4來代表他的水平比較合適。這個方法叫做移多補少。(板書)還有其它想法嗎?

生:因為4在3和5的中間;把超常發揮和發揮失常的去掉,他們不具備代表性;因為4是3、4、5的平均數……

師:不管超常發揮還是發揮失常,都是他自己投的,就先求和再均分,(板書)能使每一次的個數一樣多。移多補少的目的`也是將每一次的個數變成一樣多(板書)。用一樣多的這個數來代表他的水平合適嗎?

遇到這樣數據多多少少的,就可以通過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代表他水平的數。

2、師: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機會,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第一次投了3個,第二次投了7個,第三次2個,看來水平很不穩定,一起用手勢高低來表示他的三次投籃結果。

師:你覺得用幾來代表他1分鐘的水平呢?

生:計算,是4。

師:4是從哪里來的?前面的小淘氣是3個、4個、5個,好歹還有個4出現,這里一個4都沒有,怎么會用4來代表呢?和同桌說說道理。

生:3+7+2=12個 12÷3=4個(板書算式)

生:還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把7拿出1給3,再拿出2給2。(媒體)

師:現在用4來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適嗎?不管是求和均分還是移多補少,這兩個方法的目的都是使得數據變得同樣多,像這樣通過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補少,使得數據變得同樣多,就是在求原來這些數據的平均數。(板書)

我們說,4是3、7、2這3個三個數的平均數。

那么小淘氣的投籃水平也是4,這個4又是哪些數的平均數呢?

生:他投了3次,所以4是3、4、5的平均數。

師:這個4能代表小丁丁第一次的投籃水平嗎?能代表他第二次的投籃水平嗎?能代表他第三次的投籃水平嗎?我們辛苦了那么久,結果這個4既不能代表第一次的水平,又不能代表第二次的水平,也不能代表第三次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的什么呢?

師:平均數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這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整體水平。(板書)

3、師:終于輪到老師投籃了,老師想要4次投籃機會,小朋友會同意嗎?為什么?

師:小丁丁笑了,老師,我們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總數,你投好了,還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們就同意你投4次。

老師第一次1分鐘投進了4個,第二次6個,第三次5個。到這里老師心里十分后悔,如果只投三次就好了。老師想就此收手,你們猜3個小朋友會同意嗎?為什么?老師如果投第四次,可能贏嗎?也可能輸。

老師第四次投中了1個。我贏了還是輸了?算一算。

如果我第四次投中了5個,我的水平是多少?如果第四次投中了9個呢?

三、練習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點,就有人的身高……

不然移多補少補給誰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間的人一定是160嗎?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嗎?

生: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補少的結果,是求和均分的結果,也許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出示水下圖片。

師:掌握了平均數以后,回到生活中再來看在這些數據還會上當嗎?

4、有一則調查新聞,說先在的男性平均壽命是71歲。30年過去了,男性平均壽命從68上升到了71,該高興還是難過?可是一個老爺爺看到新聞都難過得哭出來了,他今天剛過了70歲生日,你覺得他為什么會難過?他有必要去難過嗎?說明他不懂平均數。你懂不懂平均數?你能用今天學的本領來勸勸他,讓他喜笑顏開嗎?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還是短?出示?!?010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1歲,女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4歲。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地運用這一知識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理解倍數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學會解答有關倍數是小數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認真計算與及時檢驗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運用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正確計算小數乘法。

教學難點:

正確點出積的小數點;初步理解和掌握:當乘數比1小時,積都比被乘數小;當乘數比1大時,積都比被乘數大。

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比較。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學生口算,然后集體訂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數乘法時,怎樣確定積的小數位數?

(2)如果積的小數位數不夠,你知道該怎么辦嗎?如:0.02×0.4。

3.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小數乘法。(板書課題)

二、情景引入

1.教學例5。師:同學們,你們見過鴕鳥嗎?知道鴕鳥是一種跑得比較快的動物嗎?有一只鴕鳥正在幫助2個小朋友解難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鴕鳥正馱著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兇猛的非洲野狗緊緊追上來了!小朋友說:“哎呀,它追上來了!”鴕鳥說:“別擔心,它追不上我!”

學生觀察情境圖,提取信息:

所求問題:(鴕鳥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時)

所需條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時,鴕鳥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導學生理解小數倍數的含義:誰來說一說“鴕鳥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鴕鳥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鴕鳥的速度除了有一個非洲野狗那么快,還要快。)

(2)追問提高學習新知的興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們嗎?(非洲野狗追不上鴕鳥。)

②“鴕鳥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該怎樣列式計算呢?(生回答:56×1.3)

③為什么這樣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小結:倍數關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數。

讓學生獨立計算出鴕鳥的最高速度,并集體訂正。

(4)指導學生用估算進行驗算:請同學們看這個算式及結果,你認為對嗎?你是怎么驗證的?(板書驗算,完善課題)

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驗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計算一遍。

②把這個算式的因數交換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對與否。

③觀察法:觀察小數位數或第二個因數比1大還是比1小。

④用計算器進行驗算。

師小結:不管用哪一種方法來檢驗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喜歡用那一種就用那一種來驗算。

(5)師:請同學們打開書,看一看書上的.小朋友算得對嗎?為什么?

生:因為兩個因數中,56是整數,因數1.3中只有1個小數,所以積中小數點的位置點錯了,應該點在2與8之間,即積應為72.8。

師:很好!在計算小數乘法時,每個小朋友都要養成認真做題、仔細檢查的好習慣。

師:通過剛才同學們的計算、驗算得出鴕鳥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時,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樣?非洲野狗能追上鴕鳥嗎?說明剛才我們的想法怎樣?(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由代表發言,教師點評。)

2.看乘數,比較積和被乘數的大小。剛才有同學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個因數比l大,所以積就比被乘數大,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7頁“做一做”。先讓學生觀察兩道算式中的因數和積,進行判斷,說出理由;再讓學生獨立計算,并用自己喜歡的驗算方法進行驗算。最后集體訂正。

2.練習二第3題。先讓學生獨立判斷。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題錯在什么地方。

四、課堂小結。當乘數比1小時,積比被乘數小;當乘數比1大時,積比被乘數大。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這種關系初步判斷小數乘法的正誤。

作業:5、6、7

課外作業:教材第9頁練習二第10題。

板書設計:

求一個數的小數倍數是多少及驗算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5

教學目的:

1、整理小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法則。

2、理解小數乘法和除法的結果與第二個因數和除數的關系。

3、能進行小數乘法和除法的簡便運算。

4、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會用循環小數表示商。

5、能用進一法和收尾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概念回顧。

1、小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方法與整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2、計算小數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計算結果有幾種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環小數?

二、在判斷中辨析概念。

1、兩個因數都是兩位小數,它的積是兩位小數。

2、m×0.98的積一定小于m.

3、3.636363是循環小數。

4、2.5×17+2.5×13=2.5×(17+13)運用了乘法結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頁的故事書,每天看35頁,要看4天。

三、在計算中理解法則。

3.25×4.83.6÷0.25

四、簡便計算。

0.25×32×1.252.85×5.2+2.85×5.8-2.85

3.6÷0.25÷0.43.69-(1.69-5.8)

五、在運用中掌握方法。

1、李老師用200元買字典,每本48.5元,可以買幾本?

2、工地上有160噸貨物,用載重8.5噸的汽車要運多少次?

六、作業。

1、總復習第1、2題。

2、練習二十五第1---5題。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6

2、5、3倍數特征總復習

教學內容:2、3、5倍數的特征深入鞏固練習,以配練及相關習題為主

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2、3、5共同倍數的特征

能力目標:能應用共同倍數的特征解決相關問題

情感目標:提升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大膽思考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2、3、5共同倍數的特征

教學難點:實際應用

教學準備:小黑板出示60以內的數字表

教法:歸總訓練

學法:積極思考,做好知識歸類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提問學生完成2、3、5各自倍數的特征知識。

出示一些數字讓學生迅速判斷是2、3、5誰的倍數。

由學生完成,老師引導學生解決出現的錯誤。

二、歸總訓練

1、引導學生觀察2、3、5共同倍數的特征,然后形成規律,讓學生大膽的說出,提問學生進行補充。

2、引導學生完成相關練習,主要由學困生完成,老師引導學生評判,由錯誤信息深入難點重點的突破。

3、鞏固訓練。

4、總結本課重難點及突破過程,加深學生的知識記憶。

由學生自述,老師加以引導。

5、布置作業。作業布置要緊密結合本課要點,做到二次鞏固。

三、板書設計

2、3、5共同的倍數

特征總結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7

3的倍數的特征

教學內容:探索活動:3的倍數的特征

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3的倍數的特征

能力目標: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

情感目標:發展學生分析、比較、猜測、驗證的能力。

教學重點:3的倍數的特征總結

教學難點:運用2、3、5的倍數的特征

教學準備:小黑板100以內數字表

教法:引導自學

學法:自學探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2和5的倍數特征

2、2和5共同倍數的特征

3、說一些數,提問學生來判斷奇偶

通過提問一些學困生來完成,讓其他學生來評斷,達到全員參與復習。

二、板書課題并引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研究了2、5的倍數的特征,你們想研究一下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嗎?

1、出示自學目標

理解并總結出3的倍數的特征,能獨立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

2、自學指導:

自學指導:認真看第35頁的內容,重點看第35頁中間的表格和對話框,思考:通過表格中做上記號的數你能說一說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嗎?5分鐘后匯報學習成果。

三、學生自學

下面自學競賽開始。

學生認真看書,師巡視并督促每個學生認真自學。3的倍數特征總結較抽象,學生可能一時無法總結,老師要做以適當引導。

四、自學檢測

1、學生先自行交流自學成果。

2、出示第36頁的練一練第1、2題

通過提問或讓學困生板演來完成檢測。

五、精講

1、學生當小老師來批閱板演,如發現錯誤,不要擦去原題,在旁邊更正

2、根據學生板演中出現問題來精講,突破重難點,適當延伸。

六、課堂小結:學生自己說收獲,老師及時總結并板書重點結論,對于學生沒有說到的重難點,可以引導其說出并總結板書。

七、鞏固練習

第36頁的練一練第3題、第4題。

作業可布置配練習題。作業布置要緊密結合本課要點,做到二次鞏固。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8

找質數

教學內容:P39、40頁,找質數相關習題

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經歷探究的過程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

能力目標:并能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學會用列表法探究新知。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教學重點:質數合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100以內質合數的判斷方法

教法:引導自學

學法:自主探究

教學準備:每個學生準備12個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出示自學目標

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并能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二、自學指導

為了達到學習目標,請看自學指導。

認真填寫第39頁的表格,重點看第39頁表格下笑笑、淘氣說的話,思考:(1)觀察左表中各數的因數,根據因數的個數多少可以分為哪兩類?(2)結合上面的發現,說一說這兩類數分別有什么特點?(3)什么叫質數,什么叫合數?

三、學生自學

下面自學競賽開始。

學生認真看書,督促每個學生認真自學。

四、自學檢測:

1、說自學收獲:同桌之間先互相交流一下自學目標的完成情況。

重點說說什么樣的數是質數?什么樣的數是合數?1呢?

2、第39頁的“認一認,填一填”。

提問時以學困生為主,圍繞重難點引導學生補充完整。

五、精講

1、根據學生所作的回答來找出問題,引導學生共同解決疑難點。

2、重點突出質合數的區別及與奇偶數的聯系區別。

六、鞏固練習

練習:第40頁第2題

另附一題:所有的奇數都是質數嗎?偶數里誰是的質數?1為什么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呢?小的質數合數分別是多少?

七、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質數、合數的概念以及找質數方法,如何對一個數進行判斷?(學生說對,教師不必重復)

作業布置自定。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9

教學內容:因數與倍數的特征

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明晰因數與倍數各自特征

能力目標:能運用特征來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養成總結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因數倍數的特征

教學難點:特征的實際應用

教法:教師引導,學生探索

學法:積極探究

教學準備:小黑板出示特征表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找一些數的因數訓練(自主選題)

2、找一些數的倍數訓練

學生自主完成,錯誤由學生自找并解決。

二、當堂訓練

1、引導學生觀察一個數的因數,從三個方面引導:

大的、小的、個數有限還是無限

2、學生獨立完成

3、引導學生觀察一個數的倍數,引導學生依因數特征來完成

4、完成因數倍數特征表。主要是由學生來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再形成規律。

三、強化訓練

配練及相關習題(實際應用類的題型,以求突破教學難點)

由學困生完成,學生自己判斷及交流,找出錯誤,突破錯誤點,達到能力的提升。

四、總結

學生自主說出因數倍數的特征,老師引導學生補充完整。

五、鞏固

典型習題的強化。諸如一個數小的倍數一定大于它的因數等此類問題。

作業布置要緊密結合本課要點,做到二次鞏固。

六、板書設計

因數、倍數的特征

因數倍數的引導觀察

因數倍數特征總結表格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0

找因數

教學內容:P37、38頁及相關習題

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熟練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認識因數的特征

能力目標:能正確熟練地找出一個數的全部因數,了解找因數與拼長方形之間的內在聯系、理解一個數因數的特征。

情感目標: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發現能力和合作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正確找到一個數全部的因數

教學難點:歸總一個數因數的特征

教學準備:12個小正方形學具

教法:歸總訓練

學法:活動中強化知識技能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提問3的倍數的特征并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

2、2、3、5共同倍數的特征提問和據特征來說出此數。

3、因數的研究范圍。

自備復習題,通過提問一些學困生來完成,讓其他學生來評斷,達到全員參與復習。

二、板書課題并引入新課

1、出示自學目標

探索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并能正確熟練地找出一個數的全部因數。

2、自學指導:

自學指導:認真看第8頁的拼一拼。重點看第37頁中間笑笑和智慧老人交流的內容,思考:(1)用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幾種拼法?(2)說一說一個數的因數和拼成的長方形有什么關系?(3)12的全部因數有哪些?(5分鐘后匯報學習成果,會做與例題類似的題目。)

三、學生自學

下面自學競賽開始。學生認真看書,教師巡視并督促每個學生認真自學。(要保證學生看夠5分鐘,學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學生看完,可以復看)

四、自學檢測

1、學生自行交流自學成果。

2、出示第38頁的練一練第1題。盡量提問學困生以板演或問答形式完成。

五、精講

1、學生當小老師來批閱板演,如發現錯誤,不要擦去原題,在旁邊更正

2、根據學生板演中出現問題來精講,突破重難點,適當延伸。

3、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呢?還是無限的啊?大的是?小的是?來突出因數的特征。

4、如果不拼成長方形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來嗎?此處來完善找因數的數學算式法。

六、課堂小結:學生自己說收獲,老師及時總結并板書重點結論,對于學生沒有說到的重難點,可以引導其說出并總結板書。

七、鞏固練習

第38頁“練一練”第2、3、4題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小數的產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

2:初步理解整數、小數、分數之間的聯系,掌握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

過程和方法

經歷小數的發現、認識過程和必要性,感知知識與生活以及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體驗探究發現和遷移推理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學習的習慣

重點:

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和小數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性質,并理解和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難點:

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和他們之間的進率

課前準備:

課件、電子秤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游戲:測一測(師生測)

(1)在我們生活中還有那些地方看到過小數?

(2)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師找的小數。(出示課件1、2)

2、揭示小數的產生:

師:像這些在進行測量和計算時,有時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在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時我們通常用小數來表示。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小數的性質。(板書)

師: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我們先來復習下以前學過的東西。(課件展示第3張幻燈片)

二、探索新知

(一)教授新知:認識小數表示的性質

1、 師出示三個正方體,現在老師想把它平均分成若干分。請看一看,想一想有多少等分?

2、課件展示把正方體分別平均分成10份、100份和1000份。(課件上要展示出分的過程), 邊分邊問: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0份、100份、1000份)

3、現在老師再將每個正方體其中的某些部分涂上顏色。請討論可以用哪三個小數表示這三幅圖中的陰影部分,他們都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4、剛才我們總結了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那你認為什么是小數呢?

5、師總結小數的性質。

(二)認識計數單位

(三)整理數位順序表:

整數部分最小的計數單位是( ),小數部分最大的計數單位是( ),這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 ).

三、課堂活動 (口答)

完成課堂活動第1、4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學生談本節課收獲)

五、結束語:

最后老師想送給大家一句話,希望與大家共勉: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應用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確定等量關系,正確用方程解答應用題

3、培養學生利用恰當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弄請已知量與未知量的聯系,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教學難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準確的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P107)

1、找出下列應用題的等量關系。

①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2倍。

②梨樹比蘋果樹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兒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兩根同樣的鐵絲分別圍成長方形和正方形。

(學生回答后教師點評小結)

我們今天就復習運用題目中的等量關系解題。(板書:列方程解應用題)

二、新授內容

1、教學例題

(1)、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①、讀題,學生試做。

②、學生匯報(可能情況)

(90+75)×4

提問:90+75求得是什么問題?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問:90×4與75×4分別表示的是什么問題?

(由學生計算出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2)、甲乙兩站之間的鐵路長660千米,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多少小時相遇?

(先用算術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設經過x小時相遇,

(90+75)×x =660或者,90×x +75×x =660

讓學生說出等量關系和解題的.思路

教師小結(略)

(3)、甲乙兩站之間的鐵路長660千米。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貨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先用算術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設貨車每小時行x千米

90×4+ 4x = 660或者(90 + x)×4 = 660

讓學生說出等量關系和解題的思路

2、教師小結(略)

讓學生比較上面三道應用題,它們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比較用方程解和用算術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師提問:這兩道題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

三、鞏固反饋。(P109———1題)

1、根據題意把方程補充完整。

(1)張華借來一本116頁的科幻小說,他每天看x頁,看了7天后,還剩53頁沒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媽媽買來3米花布,每米9.6元,又買來x千克毛線,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電工班架設一條全長x米長的輸電線路,上午3小時架設了全長的21%,下午用同樣的工效工作1小時,架設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題)解應用題。

東鄉農業機械廠有39噸煤,已經燒了16天,平均每天燒煤1.2噸。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燒1.1噸,還可以燒多少天?

小結:根據同學們的不同方法,我們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哪種方法簡便就用哪種方法。

3、思考題。

甲乙兩個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時一艘貨船從甲港開往乙港,下午2時一艘客船從乙港開往甲港??痛_出12小時后與貨船相遇。如果貨船每小時行15千米??痛啃r行多少千米?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作業。

(P110—5題)不抄題,只寫題號。

板書設計:

列方程解應用題

等量關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例3:一列火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了解負數的作用,感受運用負數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學生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又不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3、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4、增長學生的自然知識,產生熱愛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正數和負數以及讀法和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學具準備:

溫度計、練習紙、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現象。(放在課前)

1、游戲:我們來玩個游戲輕松一下,游戲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

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①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識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

④零上10攝式度(零下10攝式度)。

2、談話:李老師的一位朋友喜歡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幾個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幫他留意了一下這幾個地方在未來某天的最低氣溫,以便做好出門前衣物的準備。下面就請大家一起和我走進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片頭)

(二)教學例1

1、認識溫度計,理解用正負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

⑴(課件出示地圖:點擊南京出示溫度計和南京的'圖片)首先來看一下南京的氣溫。這里有個溫度計。

那我們先來認識溫度計,請大家仔細觀察:這樣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攝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問:好,現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攝式度嗎?

學生交流:是0℃。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個0,表示0攝式度)。

沒錯。(結合圖說)這是零刻度線,表示0℃。(教師板書0)。

誰來溫度計上表示出0℃。

⑵我們再來看上海的氣溫。(課件:點擊上海出現溫度計和上海的圖片)

上海的最低氣溫是多少攝式度呢?(學生回答4攝式度后,教師板書4)在溫度計上撥一撥。問:撥的時候是怎樣想的呢?(在零刻度線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氣溫比0℃要高,是零上4攝式度。(教師結合圖,突出上海的氣溫在零刻度線以上)。

⑶接著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氣溫。(課件點擊北京的圖片和溫度計)

北京又是多少攝式度呢?

與南京的0℃比起來,又怎樣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個手勢來表示它和0℃的關系嗎?(對,北京的氣溫比0度低,是零下4攝式度)

你能在溫度計上撥出來嗎?

⑷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三個地方的最低氣溫。仔細觀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氣溫,它們一樣嗎?(不一樣,一個在0℃以上,一個在0℃以下)。

對,上海的氣溫比0℃高,是零上4攝式度,我們可以記作+4℃,讀作正四攝式度,寫的時候先寫一個正號(指出是正號不是加號,意義和讀法都不同了)再寫一個4(板書),大家跟我一起來比劃一下。+4也可以直接寫成4,把正號省略了。所以同學們所說的4℃也就是+4℃。(板書)

北京的氣溫比0℃低,是零下4攝式度。我們可以用-4℃來表示零下4攝式度(板書-4)。跟老師一起來讀一下。寫的時候可以先寫一個負號(指出是負號不是減號)再寫一個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劃一下。

⑸小結:通過剛才對三個城市的溫度的了解,我們知道,記錄溫度時,以0℃為界線,用象+4或4這些數可以來表示零上溫度,用-4這樣的數可以表示零下溫度。

2、試一試:學生看溫度計,寫出各地的溫度。并讀一讀。(寫在卡片上)

師: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其他幾個城市的最低氣溫,注意觀察溫度計,把這些溫度記錄在卡片上,并讀一讀。準備好了嗎?

香港:(19℃或+19℃)。寫好了請舉起你們的卡片。提問:你是怎么想到用+19℃來表示的?這位同學是用19℃來表示的?行嗎?為什么?(對,正號可以省略不寫)。

哈爾濱:(-10℃)。老師寫了10℃后舉起來:“和老師的記錄一樣的請舉牌。為什么沒人和我的一樣?。浚▽Γ阆?0攝式度,我們用-10℃來表示,10攝式度是表示零上10攝式度的)。

西寧:你們記錄好了,同桌互相校對一下再來交流。問:為什么這樣用這個數來表示?

⒊我們再來聽一段中央臺的天氣預報,將你聽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溫度記錄下來。

播放中央臺播音員播報的天氣預報(天津 呼和浩特烏魯木齊銀川)

指名一位學生上前交流。師:你們覺得他記錄怎樣?這位同學的前面的正號沒寫,可以嗎?老師把-1的負號去掉,你們同意嗎?

誰能在溫度計上撥出11℃?誰來撥-1℃?

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得出:以零攝式度為界線,零上溫度用正幾或直接用幾來表示,零下溫度用負幾來表示。

(三)自主學習珠峰、吐魯番盆地的海拔表達方法,進一步認識正數和負數。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4

學習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了解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表達方法。

2、結合現實情況,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學情分析重點、難點:

在現實情況中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

易混點、易錯點:感受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一些相反意義的量

學生認知基礎:生活中見到過負數。

時間分配學20講10練10

教法學法

自主探索法,練習法,講授法。

教學過程

一、自學例1

1、通過查資料了解“℃”和“℉”的含義,并學會看溫度計的方法。

2、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氣溫和南京比,怎么樣?北京的氣溫和南京比,怎么樣?

3、上海和北京的氣溫一樣嗎?不一樣在哪兒?

4、那你知道在數學上是怎樣區分和表示這兩個不同的溫度的呢?

二、自學例2

1、了解海拔的意義。

2、思考從圖上你知道了什么?

3、試著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表示這兩個地方的海拔高度。

學生活動教師助學課后改進

第一課時

第一板塊:學生匯報預習情況。第二板塊:根據預習情況,學習例1

(1)交流“℃”和“℉”的含義,說明我國是用“℃”來計量溫度的,并指導看溫度計的方法。

(2)交流: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氣溫和南京比,怎么樣?北京的氣溫和南京比,怎么樣?

(3)上海和北京的.氣溫一樣嗎?不一樣在哪兒?

(5)那你知道在數學上是怎樣區分和表示這兩個不同的溫度的呢?(零上4攝氏度記作+4℃或4℃,零下4攝氏度﹣4℃)

第三板塊:正數和負數的讀、寫方法。

根據課本要求,記住讀寫方法。

學生看溫度計,選擇合適的卡片表示各地氣溫。

第三板塊:交流學習例2

交流:從圖上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表示這兩個地方的海拔高度嗎?

共同小結:以海平面為基準,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稱為海拔8844.43米,可以計作+8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稱為海拔負155米,可以計作﹣155米。

學生根據今天所學知識把這些數分類。

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先指名讀一讀,再用正數或負數表示圖中數據。

先讀一讀,再說說這些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還是低于海平面。

一:教學例1

1、出示例1的三幅分別顯示三個城市某一天最低氣溫的溫度計圖。

根據學生的預習,共同學習交流認識新知。

(4)上海的氣溫是零上4攝氏度,北京的氣溫是零下4攝氏度。以0攝氏度分界,一個在0攝氏度以上,一個在0攝氏度以下。一上一下,正好相反。

2、教學正數和負數的讀、寫方法。

“+4”讀作正四,“+4”的正號也可以省略不寫,直接把“+4”寫成“4”?!癌?”讀作負四。

3、指導完成“試一試”。

(卡片上分別寫有+11℃、﹣11℃、19℃、+19℃、﹣7℃、+7℃)

二:教學例2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從山腳到山頂,氣溫相差很大,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關的。最近經國家測繪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出示例2中珠穆朗瑪峰與吐魯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圖。

三:初步歸納正數和負數。

⑴出示+4、﹣4、﹣7、﹣11 、19、+8844.43、﹣155這些數,提出要求:前面,我們用這些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以下的高度。大家仔細觀察這些數,你能將它們分分類嗎?

⑵小結:像+4、19、+8844.43這樣的數都是正數。像-4、﹣7、﹣11 、-155這樣的數都是負數;而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⑶提問:正數、負數和0比一比,它們的大小關系怎樣?

四:練習

做“練一練”1,2題

2、做練習一第1題。

3、做練習一第2題。

4、練習一4、5、6題。

五:作業

練習一第3題。

交流認識新知。

正數和負數的讀、寫方法。

根據課本要求,記住讀寫方法。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表示這兩個地方的海拔高度嗎?

正數、負數和0比一比,它們的大小關系怎樣?

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課后反思

得:

首先,對教材的編排作了重新的審視。在教材編排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在學習負數的過程中,學生更多的是經歷“具體情境中的數——解釋數的意義”這樣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盈虧、收支、增減及朝兩個相反的方向運動中應用負數進一步理解負數的意義,明白用正負數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從而讓學生體驗負數產生的原因,接著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正負數應用的實例。

失:

《認識負數》單元的教學看似簡單,教起來似乎覺得輕松,學生學習起來也看似輕松,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卻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

由于正負數表示的是相反意義的量,如何幫助學生正確的解決實際生活情境下的正負數問題,這是值得我們在教學中進行思考的問題。由于問題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辦法去解決這樣的問題。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靈活應用學過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通過練習使學生逐步加深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理解,提高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增強對空間與圖形內容的學習興趣,逐步培養積極的數學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逐步加深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理解,提高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

難點:利用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

學練結合。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行三角形的面積的練習。通過這節課的練習,第一要讓你們進一步熟練掌握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方法,第二能運用已掌握的相關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今天我們要看一看,比一比,哪些同學積極動腦,踴躍發言,學得扎實,學得靈活?

二、指導練習

1、你能想辦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積嗎?(練習二十第3題)

動手操作:畫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請其余學生作點評。

教師在以上圖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數據,學生口答三角形面積。

2、教材第93頁練習二十第4題。

(1)引導分析:要求種這片草坪需要多少錢,必須先求什么?

(2)學生討論后交流。

(3)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訂正。

2、教材第94頁練習二十第6題。

(1)組織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學生獨自計算,教師巡視,集體訂正。

3、教材第94頁練習二十第8題。

(l)學生用尺量一量這兩條虛線間的距離,理清這兩條虛線是什么關系。

(2)看看圖中哪兩個三角形的面積相等,為什么?

引導學生明確:等底等高的兩個三角形面積相等。

(3)分組討論如何在圖中畫出一個與它們面積相等的三角形,并試著畫出來。

三、鞏固拓展

1、一個直角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分別是5厘米、12厘米和l3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1)讀題,弄清題意。要求三角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底和對應的高。

(2)觀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猜測這個直角三角形的底和對應的高分別是多少。

(3)學生討論、交流,共同解答問題,然后組織匯報。

2教材第94頁練習二十第9題。

(1)教師出示題目。

引導觀察,要求平行四邊形的周長,必須知道相鄰兩邊的長度。

(2)學生獨立解題。

(3)教師組織匯報交流。

3、教材第94頁練習二十第10題。

(1)引導學生觀察:A點是中點,把平行四邊形的底邊平均分成兩部分,即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兩部分。

(2)學生在小組內議一議:陰影部分面積和大三角形面積有什么關系?大三角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

(3)組內交流解題方法,指名匯報,集體訂正。

4、通過抓不變量解決圖形面積問題

下圖中三角形ABD的面積是20cm2,BD的長為5 cm,DC的長為3 cm。求三角形ADC的面積。

學生看圖讀題,理解題目意思,嘗試解答。

思路導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求三角形ABD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DC的高。

三角形ABD的面積

BD邊上的高→這個高也是三角形ADC的高

BD的長三角形ADC的面積

DC的長

規范解答:h=2S÷a S=ah÷2

=2×20÷5 =3×8÷2

=8(cm) =12(cm2)

答:三角形ADC的面積是12 cm2。

四、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有哪些收獲?

五、作業:教材第93~94頁練習二十第5、7題。

【板書設計】:

練習課

等底等高的兩個三角形面積相等。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6

教學目標:

1、通過求商,使學生感受到循環小數的特點,從而理解循環小數的概念,了解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

2、理解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意義,擴展數的范圍。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判斷商是否為循環小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請注意聽下面的聲音。

師:同學們,如果老師一直播放下去會怎么樣?

生:永遠放不完。

隨學生的回答板書:放不完。

師:同學們說得好,那么為什么會放不完呢?

生:因為都是不斷重復那幾句話。

板書:不斷重復

師:我們生活當中有這樣的現象嗎

生:有啊,白天到黑夜,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星期一到星期天,一年十二個月等等

師:說得非常好,像這樣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現象我們就叫它循環。那么在我們的數學王國中有沒有這樣的循環現象呢。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位新的朋友—循環小數。

多媒體課件出示第27頁王鵬賽跑的情景圖。引導學生觀察圖意后,列出算式400÷75。

師:請同學們用豎式計算這個算式,看計算過程中你能發現什么?

生:可能發現。

1、繼續除下去,永遠也除不完。

2、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復出現“3”。

師:那同學們知道為什么商的小數部分不斷重復3嗎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黑板上寫出計算過程,邊寫邊說)繼續除看看,無論除到哪一位,當余數重復出現時,商就要重復出現;商是隨余數重復出現才重復出現的。

師:后面還有很多個3,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表示商呢?我們這時就可以用個省略符號表示它了。下面同學們再試著再列豎式算一道題目,看跟這道有什么區別。

生:商是從小數點第二位開始出現的,并且重復出現兩個數字。

二,認識循環小數

(出示課件,像這樣的數叫做循環小數)

引出循環小數的定義。(在黑板上板出還可以這樣簡寫)

師:請同學們計算再15÷16和1.5÷7。

學生計算后,問:從中你發現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師:像這樣兩個數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數商,所得的商可能會有兩種情況,你知道是哪兩種情況嗎?

引導學生說出一種是繼續除下去能夠除盡,像15÷16一樣;另一種情況是繼續除下去,永遠也除不完,像1.5÷7一樣。

師:能夠除盡的商的小數部分的位數是有限的,我們把它叫做有限小數;永遠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數部分是無限的,我們把它叫做無限小數。循環小數的小數位數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

生:無限的。

師:所以循環小數是無限小數。

四、課堂練習

五、課堂小結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7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活動情況,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操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2、在實踐與操索過程中,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驗問題。

教學重點

操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量杯、石塊

設計過程

一、創設情況,引入新知

1、出示石塊

問:如何測量石塊的體積?

極書課題。

2、以小組為單位,先制高測量方案,再實實實際測量,能直接用公式嗎?

不能怎么辦?

三、進行實驗

1、將石塊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長方體容器里,測量出容器的底面長、寬和小面高分別是多少/

2、放入石塊前水高約18cm,放入石塊后水面高30cm。石塊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觀察石塊

想一想,如何測量石塊的體積。

學生動手測量

水面高、底面長、寬分別是多少?

(老師測量的讓學生量出來)

學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積乘高是石塊的體積。

并且列式計算

學生可以做實驗,也可以由老師做,學生觀察,并說如何測量出石塊的`體積的第二種方法。

創設情景

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引志學生操索與體會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方法。

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制高測量方案,并進行實驗測量。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師板書:

20×10×12=2400(cm3)

=2.4(dm3)

3、將石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

三、試一試

1、在一個長方體容囂里,測量一個蘋果的體積。

2、測量一粒黃正折體體積

學生根據題中的二倍用“底面積×高”的方法計算。

放入石塊前,容囂里的水是滿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這亳升,就是石塊的體積。

通過兩個實驗,使學生明白把不規則的石塊體積轉化成了測量計算水的體積的方法不只一種,讓學生運用在操索活動中得到測量的方法。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8

活動目標

通過發豆芽活動,了解生活中的相關知識,運用多種途徑查詢和收集相關資料,并能運用數學的方法記錄和描述豆芽的生長情況,培養同學們動手實踐、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教師收集相關資料,并先做一次實驗。學生分組準備黃豆、綠豆各50g,以及發豆芽的器皿。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豆芽的生長過程嗎?你自己發過豆芽嗎?

2.學生根據查詢的資料和咨詢科學教師得到的知識進行交流。

3.根據學生的交流,提出:我們也來試一試發豆芽。

揭示課題:發豆芽。

二、討論交流,得出活動步驟

1.提問:發豆芽要做哪些準備?怎樣記錄發豆芽的.過程呢?對最后的記錄如何分析呢?

結合學生的`交流,得出本次活動的主要步驟:調查與收集;發制與記錄;整理與分析;推測與應用。

2.學生結合教材了解4個環節應該做什么,并在全班交流。

教師重點提問:發豆芽的統計圖畫什么好?為什么?如何計算發豆芽的盈利情況?

三、學生分組活動

1.教師演示發豆芽的過程。

2.教師提出要求:

(1)發豆芽活動要做的事情比較多,我們要分組進行,每組5個人。

(2)為了方便觀察與記錄,我們都將豆芽統一放在教室里進行觀察,每天每個組在固定時間進行澆水。

3.各組學生進行發豆芽實驗。

時間大約是6天。教師對各組實驗的情況進行適時的指導,對各組的記錄進行及時督促與檢查。各組在發豆芽完成后,及時進行數據分析,制作好相應的統計圖表,寫好分析總結。

四、小組交流,感受價值

交流發豆芽的具體做法和注意事項。

五、觀察、記錄、分析

1.觀察豆芽的生長情況。(大約6天時間)

2.記錄豆芽的生長情況。(每天進行記錄)

3.把豆芽的生長情況制成統計圖表。

4.分析統計圖表,寫好總結。

六、總結反思

小組結合統計圖匯報豆芽生長情況,說說在發豆芽活動中的收獲。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9

教學要求

1、根據正方體特征,推導出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學會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問題。

3、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用具

教師準備:一個正方體紙盒和例3的實物模型、投影儀;學生準備:一個正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看圖并回答。(投影顯示)

(1)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2)怎樣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2.看看各自準備的正方體回答問題。

(1)什么是正方體的表面積?

(2)正方體6個面的面積怎樣?

(3)如果給你正方體一條棱的長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嗎?

師: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板書課題)

二、實踐探索

1.小組合作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

①題中的'棱長就是每個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這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嗎?

③小組合作,尋找計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說明:上面兩種做法都對,32表示2個3相乘。

2.教學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

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有時還要根據實際需要計算長方體或正方體中某幾個面的面積,如:投影顯示例3,拿出實物模型。

(1)幫助學生分析題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體?

②“上面沒蓋”就是沒有哪一個面?

③要求的問題,實際上是算哪幾個面的面積之和?

(2)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計算。

(3)學生講所列出的算式的含義,確定正確后算出結果,集體訂正。

三、課堂實踐

做第27頁的“做一做”,先讓學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講一講自已是怎樣想的,確定正確后算出結果。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五、課堂實踐

做練習六的第5、6、7題。

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20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并認識圓,知道什么是圓心、半徑和直徑,能借助于工具畫出指定大小的圓。

2、經歷猜想、操作、驗證、討論和歸納等數學活動,發現并掌握圓的有關特征,會應用圓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通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體驗圖形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

教學重點

認識圓、掌握圓的`有關特征、會用工具畫圓。

教學難點

掌握圓的有關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大圓規、課件、1張圓紙片學生:小圓規、剪刀、4張白紙

教學過程

一、感受認識

1、課件出示一枚硬幣。

(1)提問:硬幣的面是什么形狀的?板書課題:圓

(2)出示圖片問:你能從里面找到圓嗎?

2、用手在空中畫一個圓。

問: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

生:圓形

空中畫圓

二、自主畫圓

1、師:如果要你畫一個圓,你準備怎么畫?

解釋:“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的本意

選擇一種方式動手畫圓。

2、提問:用什么工具能畫一個標準的圓?

(1)第一次用圓規畫圓,感受圓規畫圓的技巧

(2)(視頻演示)再次用圓規畫圓,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技巧

師:用圓規畫圓有哪些步驟?

生:……

畫圓1

生:圓規

畫圓2、3

生:……(剪圓)

三、尋找特征

1、認識圓心

(1)指出:用圓規畫圓時,針尖固定的這一點叫做圓心。板書:圓心

(2)圓心的作用

師在黑板上隨處點一個點問:我把圓心點在這里,你覺得這個圓會畫在哪里?點在那里呢?這說明了什么道理?

標圓心

生:圓心位置決定圓的位置

2、認識直徑

(1)把圓對折1次打開描出折痕,看有什么發現?

指出: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是直徑。板書:直徑

(2)探尋直徑的特征

①師在黑板上畫幾條線段問是不是直徑

②直徑有多少條?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

生:折痕都通過圓心

畫直徑并測量

3、認識半徑

(1)在圓中畫出一條半徑問學生:是直徑嗎?

指出: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是半徑。板書:半徑

(2)探尋半徑的特征

(3)畫一個半徑是3厘米的圓

畫半徑并測量

畫圓4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4、探索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1)出示:剛才我們研究了直徑和半徑的的各自特征,直徑和半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2)用字母式子表示:板書:d=2r或者r=d÷2

(3)畫一個直徑是4厘米的圓,你準備怎么畫?

(4)完成練習十七第1題。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21

教學理念:

讓學生在廣泛的探究時空中,在明主平等、輕松愉悅的氛圍里,應用已有知識經驗,通過自主預習、質疑問難、釋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義,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與解方程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辨析,學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建立分類的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疑

學生課前認真預習課文內容,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課內容,提出疑難問題。

二、課始集疑

1、揭題

2、集疑:同學們課前都進行認真的預習,現在請同學們把預習中沒有解決的、需要在本節課上請老師、同學們幫助解決的問題提出來。

過渡:剛才這些問題都提的非常好,我們這節課就重點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先請同學們認識一件物體。

三、課中釋疑

<一>認識天平:課件出示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

<二>認識等式

1、演示課件寫出式子

在左邊放二個40克的物體,右邊放一個50克的法碼,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用一個數學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40+50<100

再在左邊放一個30克的物體,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40+50+30>100

把左邊的一個30克的物體換成10克的,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40+50+10=100

再把左邊的10克與50克的物體換成未知的,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40+X<100

再把左邊的未知的物體換成另一個未知的,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40+X=100

再把左邊的物體換成二個未知的,右邊另加上一個50克的`砝碼,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X+X=150

2、分類

剛才我們寫出了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這些式子按照一個統一的標準分類嗎?請小組討論按照什么樣的標準分?并把分類結果寫在卡片上。

展示同學們不同的分類,并說說你們是按照什么標準分的?

師: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類,有不同的結果。剛才同學們的分類都是正確的,為了解決剛才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我們今天就研究這一種分法。(分成等式與不等式兩類的)

3、理解概念

師:為什么這么分?你們發現了這一類式子有什么特點?左右兩邊相等

揭示:像這樣表示左右兩邊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書:等式)

誰來舉一些例子說說什么是等式?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22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小數在日常生活里的應用,能運用小數四則運算解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實際問題,并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2.使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

教學準備:

1.每個學生帶一件物品作為商品(如文具、玩具或小說書等),用小數標明每件商品的價格,擺成購物小超市。

2.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為每個小組準備一些人民幣(面值大小不等)。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本學期,我們已經學習了小數四則運算,掌握了小數四則運算的方法和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今天這節課,我們來運用小數運算的一些知識,進行一次超市購物的實踐活動。(板書課題)看看哪位同學到超市的任務完成得比較好。

二、組織活動

1.總價計算活動。

(1)了解活動要求。

出示教材上的超市圖及商品價格,讓學生先熟悉有哪些商品以及商品的單價。說明這些商品的'單價在我們的課本上,自己可以去看一看。

提問:課本上要我們解決哪些問題?你會解決嗎?

(2)解決問題。

要求每個學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自己依題次根據需要選擇商品,作好記錄并計算結果。

(3)每個同學在小組里交流自己購物和解決問題的情況。

(4)指名學生談談自己解決問題的情況,在全班進行交流。

結合學生的交流提問:你最喜歡的玩具是哪幾種,買回家一共要多少元?

買8包方便面、一包餅干、5瓶什錦菜和10枝鉛筆,帶50元。

錢夠不夠,你是怎樣計算的?

2.購物活動。

我們這里已經有一個小超市,上面擺滿了小商品,先來進行一次購物活動。大家來推派一個小組的同學做小小營業員,其余每組派兩名同學帶錢來購買你們喜歡的商品,并且要當面付款結清。買回商品后,向自己小組的同學匯報所買的物品和單價,以及所付的錢款和找回的余錢。然后小組的同學幫助他們算一算,他們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錯誤。讓學生進行購物活動。購物結束后,讓每組學生交流自己小組的購物情況,說說買了哪些物品,怎樣計算購物總價的,一共付出多少錢,找回多少錢。

說明:我們在購物時,一般要選擇我們需要的商品,并考慮需要買多少。在購物以后,我們可以按單價乘數量計算出每種物品的價錢,再算出購物的總價。

三、交流體會

今天我們開展的什么活動?你能把自己在活動中的做法和體會說給同學們聽一聽嗎?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23

教學內容:

數學第九冊教材P27頁例7和例8

教學要求:

認識循環小數的特點,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了解循環小數的簡便計法。

教學重點:

循環小數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并板書課題:循環小數

二、出示學習目標

認識循環小數的`特點,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了解循環小數的簡便計法。

三、呈現自學指導(1):

1、認真看課本27頁,觀察400÷75的豎式計算,說說你的發現。

2、思考:這個豎式如果繼續除下去,會是怎樣的情況。你怎樣表示出它們的商?

五分鐘后,比一比看誰能做出類似的題目,并能說出自己的發現。

四、學生自學

1、學生看書,教師巡視,注意幫助學困生。

2、統計了解學生自學情況。

3、學情檢測

(1)出示檢測題:

計算后觀察商的特點:

28÷18=

78.6÷11=

5.7÷9=

20÷3.7=

(2)請四名同學板演,其他同學自己做,做好后與板演的同學對比,找出不同。

五、后教

1、更正板演題

評思路、評方法、評步驟、評結果、評規范

2、討論

(1)循環小數的.特點:

(2)循環小數的意義:

六、出示自學指導(2):

認真看課本28頁的“你知道嗎?”

思考:

1、循環小數中,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數字叫什么?

2、數字上面的小圓點叫什么?

3、像5.3…可以簡寫成多少?

4、7.14545…也可以簡寫成多少?

五分鐘后,看誰說得準確,寫得漂亮。

七、學生自學

1、學生看書,教師督促學生專心看書。

2、了解學習情況。

八、評價板演題

看寫得是否準確規范,學生評,師生評。

九、小結本節課內容,學生質疑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24

【教學內容】

質數和合數(課本第14頁例1及第16頁練習四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知道100以內的質數,熟悉20以內的質數。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

難點:掌握判斷質數與合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叫因數?

2.自然數分幾類?(奇數和偶數)

教師:自然數還有一種新的分類方法,就是按一個數的因數個數來分,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分類方法。

二、新課講授

1.學習質數、合數的概念。

(1)寫出1~20各數的因數。(學生動手完成)點四位學生上黑板板演,教師注意指導。

(2)根據寫出的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填寫下表)

(3)教學質數和合數的概念。

針對表格提問:什么數只有兩個因數,這兩個因數一定是什么數?

教師: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那么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如果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那么這樣的數叫做合數。(板書)

2.教學質數和合數的判斷。

3.出示課本第14頁例題1。

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做一個質數表。

(1)提問: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張100以內的質數表?

(2)匯報:

①根據質數的概念逐個判斷。

②用篩選法排除。首先排除掉2的倍數,再排除掉3的倍數。提問:4的倍數還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接下來我們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數,剩下的就是質數。

③注意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100以內質數表

三、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16頁練習四的`第1~3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同學們又學到了什么新的本領?

學生暢談所得。

【教學反思】

教學質數與合數時,先復習了因數的概念,然后再讓學生找出1~20各數的所有因數,并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數的因數有什么不同,再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引出了質數、合數的概念,學生對一些知識的掌握就會水到渠成,而且還會作出正確判斷。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2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的特征。

2、使學生知道奇數、偶數的概念。

教學重點

掌握的特征及奇數、偶數的概念。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的特征及奇數、偶數的概念進行綜合判斷.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課件演示:)

1、我們已經掌握了約數、倍數的意義,誰能根據整除的意義判斷這幾個數能否被2或5整除?

2、導入:你們通過筆算都能判斷出哪個數能被2整除,哪個數能被5整除。想不想不用筆算就判斷出一個數能否被2或5整除呢?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的特征.

3、反饋練習:大家檢驗具有這種特征的數是不是能被5整除。

4、判斷:下面哪些數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思考:哪些數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呢?(60130)

說一說你是怎樣判斷的?

能同時被2和5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

總結:個位上是0的'數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的特征是今后學習通分、約分、分數運算的重要基礎,希望同學們掌握并能靈活運用。

四、課后作業

用5、6、8排成一個三位數,使它是2的倍數;再排成一個三位數,使它是5的倍數。

9856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年县| 吉木萨尔县| 谢通门县| 宁河县| 昌江| 东阳市| 武穴市| 通化市| 米脂县| 南涧| 怀远县| 深圳市| 益阳市| 渑池县| 资源县| 美姑县| 弥渡县| 拜城县| 新兴县| 焦作市| 龙游县| 乌鲁木齐县| 连云港市| 新巴尔虎右旗| 蒙山县| 方正县| 延庆县| 揭西县| 响水县| 临沧市| 宁国市| 石景山区| 正阳县| 兴海县| 磐安县| 上饶市| 昌都县| 临漳县| 黑河市| 福建省|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