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六年級 >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時間: 楊杰 六年級

在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的教學之路上,一份高質量的教案是開啟成功課堂的關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希望你喜歡。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五單元P58 “復式條形統計圖”

教學目標:

1、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理解單式與復式統計圖的異同,并能在有縱軸、橫軸的圖上用復式條形表示相應的數據。

2、使學生能看懂復式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中的有關數據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和預測。

教學重點:

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從復式條形統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

教具準備:

CAI課件。

學具準備:

畫圖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新,啟迪探究

1、談話引入:這兒有兩個片段想給同學們看看。(出示有關劉翔和姚明的視頻。)問:你看到了什么?你對劉翔和姚明了解多少?(學生敘述,教師概括。)

2、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再過幾天我校一年一度的“秋季運動會”就要召開了。這次的運動會可與以往不同啊!為了提高我校“秋季運動會”的知名度,我們學校想以其中的一位做這次運動會的形象大使,你更希望誰代表我們學校擔任這次運動會的形象大使?(學生各抒己見,產生意見。)

3、看來同學們各有想法,那么用什么方法來決定推薦誰比較好呢?(舉手表決,統計)對!我們可以現場收集和整理大家的想法。那么我們班的情況到底怎樣呢?(舉手表決)支持劉翔的同學請舉手;支持姚明的同學請舉手。(現場了解統計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4、剛才只是我們對本班的收集和整理,不能代表我們整個年級同學的意見。所以老師在課前收集和整理了六年級其他六個班同學們統計的情況。(出示六年級各班推薦劉翔、姚明情況的統計表),把剛才收集到的我們班的數據也填在表中,提問:從表中能比較出結果嗎?(可以,但比較困難。)

5、為了更清楚地反映大家的意見,你覺得我們用什么把這些數據表現出來會更好呢?(條形統計圖)老師也覺得條形統計圖很好,因為用直條圖來表示可以直觀的看清楚各班統計的情況。但怎樣用條形統計圖表示上面的兩組數據呢?(學生各抒己見)

6、出示根據本班統計情況制作的復式條形統計圖,從圖中你能看出什么?(標題、日期、單位、橫縱軸、不同的直條圖、圖例以及縱軸表示的單位大小等),為何選用兩種顏色的.直條,這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條形統計圖有何不同?我們把這種條形統計圖叫做“復式條形統計圖”。

7、你能根據其他幾個班的統計情況來繼續繪制我們剛才統計圖嗎?(學生補充完整統計圖)

8、評議:找三種類型的:(1)直條圖少數字的;(2)畫的直條不夠規范的;(3)比較正確且美觀的。讓學生去評議。

9、觀察圖,哪個班喜歡劉翔和姚明的相差比較大?哪個班喜歡劉翔和姚明的相差比較小?從圖中你還能獲得什么信息?你覺得從六年級調查統計的情況看,誰更有可能擔任我們運動會的形象大使?

二、合作互動,共同探究

1、我們的運動會就要召開了,大家想和劉翔、姚明一樣,成為我們學校的體育明星嗎?那么你們平時都開展了哪些體育活動啊?(學生敘說)想不到同學們這么熱愛體育運動,老師為大家能夠積極參加鍛煉而感到十分高興!

2、看圖分析

球類比賽中,在邊線發球時,有單手投球,也有雙手投球,根據你的經驗,你認為單手投球遠還是雙手投球遠?(學生各抒己見)

出示課本58頁的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評價一下,哪一種更便于比較兩種投球方式的投球距離?

縱軸每格代表幾米?最下面一格為何用折線?(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思考后,相互交流。

縱軸每個單位表示0.5米,最下面一格用折線表示省略。)

從上面的復式條形統計圖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學生根據統計圖作出合理的結論)

回顧總結,展示個性

1、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想法和體會?

2、為了開展好這次運動會,有許多有關體育活動的數據需要收集和整理,剛才我們只是把體育活動中的一部分進行了統計,請同學們在課后、運動會中收集和整理相關的數據,繪制設計成統計圖,看一看誰設計的既美觀又正確。創設便于統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在運用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討論用什么統計圖來描述這組數據比較合適,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條形統計圖中表示兩組數據,體會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必要性。這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和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鼓勵學生從統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體會數據是蘊涵信息的。同時養成嚴謹仔細的學習習慣,弄清統計圖中的每個細節。

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對統計的項目教師作適當的指導。

教學反思:

通過創設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經歷整理數據、描述數據的過程,并在相互的評議和交流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各自的統計圖,逐步明確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從統計圖中發現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驗證猜想,體驗到數據的作用。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2)

教學內容:

課本第5758頁扇形統計圖。

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認識扇形統計圖,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2、能讀懂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體會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扇形統計圖,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教學難點:

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1、電腦課件呈現下表

種 類 攝入量/克 占總攝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類 50

奶類和豆類 450

魚、禽、肉、蛋等類 600

蔬菜和水果類 900

谷類 1800

2、電腦課件呈現統計圖(或以學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1、什么樣的統計圖是扇形統計圖呢?

2、了解扇形統計圖特點

3、即時練習。

完成課后的說一說。

(1)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扇形統計圖,讀一湊統計圖中的各類信息。

(2)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

學生說信息,并計算各種成分的百分比

匯報計算結果,訂正

學生發言、交流

學生匯報:條形統計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種食物的攝入量。

觀察,說出獲得的信息

根據教師引導說出發現

從扇形統計圖中能夠清楚地看到各類食物的攝入量占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

觀察數據,發現,說出不同,說出自己的'看法

進行計算,訂正

三、小結本課學習內容

談話:這張表是小麗一家三口一天各類食物的攝入量,請你運用條形統計圖表示表中的數據。說一說,條形統計圖有什么特點?

提問: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能看出每一類食物的攝人量占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嗎?

揭題,板書課題:扇形統計圖。

出示課件一邊呈現扇形統計圖,一邊進行簡要講解,使學生了解扇形統計圖是用扇形面積的大小(占圓面積的百分之幾)來表示各類數量的多少。(占總攝人量的百分之幾)

四、鞏固升華

完成課后試一試。

1、比較各項活動時間,說一說有什么不同。提出數學問題

2、總時間是多少?各項活動時間可以怎么計算?

3、參照題目,畫一個扇形統計圖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并和同學進行交流。

五、全課小結:

你今天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書設計:

扇形統計圖

能清楚地反映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3)

身高的情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使其掌握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

能力目標:在互相合作中找到解決問題的佳策略。

情感目標:理解統計的實際意義,使學生進一步增強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發展統計思想,培養學習的興趣和與人合作的態度。

教學重點:經歷統計的過程,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難點:問題策略的比較與選擇

教學過程:

一、收集數據,導入新課

1.同學們,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我們穿什么(校服)

像我們參加比較重要的會議或者活動時都要穿校服,它是我們學校學生的一個重要標志。

2.今年學校計劃為淘氣的班級添置一套新校服,做校服需要收集哪些信息?(課件出示)板書

二、合作探究,分段整理

1.從記錄單上,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觀察記錄單,說發現的信息

2.凌亂無序的數據不方便找到我們需要的信息,所以要講數據進行整理。

3.服裝廠按身高5cm一段確定服裝型號,我們一起來整理吧(板書:分段整理)

三、制統計圖,分析數據

1.根據身高統計表,完成統計圖。

2.提問:從這張表上可以知道什么

3.回顧,剛才都干了哪些工作,經歷了哪幾個流程?

4.找生活中的例子,舉例說明它們也用到了“數據的分段整理”

四、綜合運用,深化新知。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4)

圓的面積

教學目標:

1、了解圓的面積的含義,經歷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面積計算公式。

2、能正確運用圓的面積公式計算圓的面積,并能運用圓面積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實際的問題。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圓面積公式的活動中,體會“化曲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極限思想。

教學重點:經歷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能運用圓面積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實際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觀察這幅插圖,說說從圖中你能發現數學知識嗎?

學生觀察并討論,然后指名回答。

大家說說這個圓形的面積指的是哪部分呢?

二、探究思考。解決問題

1、估計圓面積大小

請大家估計半徑為5米的圓面積大約是多大?

(讓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感官,估計草坪面積大小)

2、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圓面積大小

①出示P16方格圖,讓同學們看懂圖意后估算圓的面積,學生可以討論交流。

②指明反饋估算結果,并說明估算方法及依據。

三、探索規律

1、由舊知引入新知

大家還記得我們以前學習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

梯形面積分別是由哪些圖形的面積來的嗎?(學生回答,教師訂正。)那么圓形的面積可由什么圖形面積得來呢。

2、探索圓面積公式

拿出我們剪好的圖形拼一拼,看看能成為一個什

么圖形?并考慮你拼成的圖形與原來的圓形有什么關系?(同學們開始操作,教師巡視)

請大家觀察黑板上的板書,你能否由平行四邊形或者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得到圓形面積公式呢?并說出你的理由。(生說,教師板書)求圓的面積只需要知道半徑即可,那我只告訴你們圓的直徑又如何求出圓的面積呢,請大家自己把這個公式寫出來。

3、應用圓面積公式

現在請大家用圓面積公式計算噴/水頭轉動一周可以澆灌多大面積的農田。(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

四、應用圓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1、第一題

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的時候要求學生說出每一步計算過程和依據。

2、第二題

讓學生理解題意后,鼓勵學生在頭腦中想象,猜一猜結果,然后在地上畫一個半徑是1米的圓,讓學生看看,并試著站一站。在估計半徑是10米的圓大約有幾個教室大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先估計再算一算。

五、小結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圓面積的推導過程。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5)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55頁、第56頁。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按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意義,并進行實際應用。

教學難點:

把比熟練地轉化成分數,將分數知識橫向遷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牽引(課件出示)

同學們,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現在告訴你“某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是5:4”,從這組比中,你能推斷出什么信息呢?(課件出示題目)

學生自由發言,預設推斷如下

1、全班人數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為單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為單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為單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問:你還可以從中推斷出這個興趣小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嗎?(請3個學生說說,把握總人數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情境導入,引出課題(課件出示)

昨天我和王老師合伙買福利彩票,我出了30元,王老師出了50元,結果我們中了一個二等獎,獎金8000元。我想對半分,各分4000元,王老師說這不公平,你們認為呢?怎么分獎金才合理呢?

三、合作探索,解決矛盾

1、你能幫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請試試看,可以小組內交換意見、討論想法。

2、說以說你的想法。組織反饋,逐一展示學生解題思路。

3、我們分到的獎金是否合理,該怎樣檢驗?(兩個數量和要等于8000,出資的比是3:5或5:3)

4、小結:像這樣把8000元彩票獎金按照出資多少來進行分配的情況叫做按比例分配。(板書:按比例分配)

(出示課題:比的應用)

四、自主探索

1、課件出示教材(1),把一筐橘子分給大班和小班,大班30人,小班20人。

思考:把這筐橘子分給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學生商量分法,得出: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數來分比較合理。

2、大班人數和小班人數的比是3:2 學生分好后,交流分法,填表完成。

3、如果有140個橘子,按3:2分,可以怎樣分?你會分嗎?試著分一分。

學生試做。

4、與同學交流分的方法。分組討論疑點,并試著在組內解決。

四、交流方法,老師精講

1、班內交流,老師答疑

三種方法

(1)、方法一:借助表格分。

(2)、方法二:畫圖

發現橘子總數被平均分成了5份,大班占3份,小班占2份。先求出一份的數,再分別乘以3和2,就求出了大班和小班分的橘子個數。

140個

140÷(3+2)=28 大班:28×3=84(個)

小班:28×2=56(個)

追問:為什么要“140÷(3+2)”?

(3)、方法三:根據分數的意義解題。先求出一共分成幾份,再求出大班和小班分的個數分別占橘子總數的幾分之幾,最后根據分數的意義解題。

3+2=5 140× = 84(個)

140× = 56 (個)

答:大班分84個,小班分56個,比較合理。

2、以上幾種方法你最喜歡哪種?說明理由。引導學生小結方法⑶的思路。

⑴計算分配的總份數。

⑵計算各部分占總量的幾分之幾。

⑶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解題。

五、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小清要調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和奶的質量比是2:9。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

2、 3月12日是植樹節,學校把種植60棵小樹苗的任務分配給602班和603班,兩班都是43人。想一想,如果你是大隊輔導員,你會按怎樣的比例分配,兩班各栽多少棵?

3、完成教材第56頁練一練第3題合理搭配早餐。

六、總結評價

1、回顧這節課所學的知識,談談收獲。

2、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比的應用

3+2=5 140× = 84(個)

140× = 56 (個)

答:大班分84個,小班分56個。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能掌握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進行圖案設計的方法。

2、能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設計圖案。

3、欣賞各種美麗的圖案,感受圖形世界的神奇。

教學重、難點:

1、能夠有條理地表達一個簡單圖形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圖形的過程。

2、能靈活運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圖案。

2、看到這些生活中美麗的圖案,你想說什么?

3、揭示課題:圖案設計

二、探究新知

課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圖案

1 、提問:這個花瓣圖案是如何通過圖形A得到的?

2、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3、小組匯報,展示各自的方法與結果。(匯報花瓣圖案分別是由哪個基本圖形變換過來的?)

4、鼓勵創新。

你還有其他方法嗎?

5、小結:

這朵美麗的花瓣圖案,原來是由基本圖形A,通過平移、旋轉、軸對稱的.變換得到的。

6、提問:笑笑是怎樣把圖1變成圖2,你知道她是怎樣做的嗎?

三、動手實驗

1、練一練第1、2題。

2、小組合作設計圖案。

(1)作品展示。

(2)學生評價。

四、全課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做和空間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并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3、通過實踐活動,發展與同伴合作的意識,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并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難點:

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用具:

小正方體、小黑板、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笑笑和淘氣就進行了一個游戲,非常有趣,你們想看嗎?

二、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動一——根據指令搭立體圖形。

1、教師通過課件演示“淘氣”和“笑笑”搭立體圖形的游戲過程。

師:同學們剛才都認真觀察了淘氣和笑笑的搭圖形游戲,誰發現了這個游戲的方法。

師:誰想為這個游戲提出游戲的規則和要求。

2、師生游戲。教師發出指令,學生嘗試搭立體圖形,進一步體驗游戲的方法。

(1)請橫著擺兩個正方體。

(2)在左邊的正方體的上面放一個小正方體。

(3)再在左邊的正方體的前面放一個小正方體。

3、學生同桌間游戲。

師:下面我們來做同桌兩人的游戲好嗎?請一個學生先發出指令,另一個學生搭立體圖形,然后互換。

4、學生交流。教師在巡視中發現學生的典型操作活動進行交流。

師:大家剛才都做了搭一搭的游戲,你覺得游戲有趣嗎?

你喜歡做這個游戲嗎?把你自己的`想法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

(二)操作活動二——提問、判斷并搭出立體圖形。

1、師生活動師范。

(1)師:下面我們繼續玩搭一搭的游戲,這回老師想先和一位小朋友玩,誰愿意做老師的小伙伴。

(2)師:你先搭一個自己喜歡的立體圖形,讓全班同學都看一看老師先站到旁邊去,記得可別讓我看見喲。

(3)師:你們都看到他搭的立體圖形了嗎?現在由老師向他提幾個問題,我根據提出的問題要搭出一個和他一模一樣的立體圖形,你們相信嗎?

(4)師:剛才大家看到了老師和這位同學的游戲誰能說說游戲的方法。

2、學生同桌間開展游戲。要求學生用盡可能少的提問來搭出正確的立體圖形。

三、拓展應用。

師:下面請同學們4人小組合作,由學習組長安排好各人的分工,一起做這個游戲,注意在小組中盡可能多的想出別的不同方法做游戲,要求要通過盡可能少的提問,搭出正確的立體圖形。

四、全課總結。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根據圓的周長求圓的直徑、半徑。

2、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變換和轉化的方法。

教學重點:

求圓的直徑和半徑。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公式求圓的直徑和半徑。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答。

4 5 8

2、求出下面各圓的周長。

C=d c=2r

3.142 23.144

=6.28(厘米) =83.14

=25.12(厘米)

二、新課。

1、提出研究的問題。

(1)你知道表示什么嗎?

(2)下面公式的每個字母各表示什么?這兩個公式又表示什么?

C=d C=2r

(3)根據上兩個公式,你能知道

直徑=周長圓周率 半徑=周長(圓周率2)

2、學習練習十四第2題。

(1)小紅量得一個古代建筑中的大紅圓柱的周長是3.768米,這個圓柱的直徑是多少米?(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已知:c=3.77m 求:d=?

解:設直徑是x米。

3.773.14 3.14x=3.77

1.2(米) x=3.773.14

x1.2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長的鐵條彎成一個圓形鐵環,它的半徑是多少?(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已知:c=1.2米 R=c(2) 求:r=?

解:設半徑為x米。

3.142x=1.2 1.223.14

6.28x=1.2 = 0.191

x=0.191 0.19(米)

x0.19

三、鞏固練習。

1、飯店的大廳掛著一只大鐘,這座鐘的分針的尖端轉動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針長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圓的周長,選擇正確的算式。

(1)3.148

(2)3.1482

(3) 3.1482+8

3、一只掛鐘分針長20cm,經過30分后,這根分針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經過45分鐘呢?

(1)想:鐘面一圈是60分鐘,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個鐘面的 ,也就是走了整個圓的 。而鐘面一圈的周長是多少?20__.14=125.6(厘米)

(2)想:鐘面一圈是60分鐘,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個鐘面的 ,也就是走了整個圓的 。則:鐘面一圈的周長是多少? 20__.14=125.6(厘米)

45分鐘走了多少厘米? 125.6 =94.2(厘米)

4、P66第10題思考題。下圖的周長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樣計算的?

四、 作業。

P65-66 第3、6、7、9題

教學追記:

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并不復雜,但這個公式如何得來,公式中的固定值是如何來的,都是值得學生研究的問題。因次,教學中,我著力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讓學生利用實驗的手段,通過測量、計算、猜測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驗證猜測等過程來理解并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因為是自己操作的所得,再加上我在課中介紹了一些相關資料及講述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所以學生對 的含義就理解得特別透徹,也學得有興趣。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9)

教學內容:

教材第75頁和練習十六

教學目標:

1、學生結合生活的物品,認識扇形,掌握扇形的各部分名稱。

2、通過動手操作、實驗觀察,探索出扇形的大小與圓心角的大小有關。

教學重點:

在動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扇形的大小與圓心角的關系。

教學準備:

扇形實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有一根繩子長31.4m,小紅、小東和小林分別想用這根繩子在操場上圍出一塊地,怎樣圍面積最大?

二、創設情景,生成問題

1、出示第75頁主題圖,談話

(1)主題圖上呈現的是什么?

(2)這些物體的名稱都含有扇字,那什么是扇形呢?

(3)根據畫面情境,你能說出一些扇形的物體嗎?

2、揭示課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扇形的物體,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扇形。

3、板書課題:認識扇形

三、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認識扇形的各部分名稱。

(1)介紹扇形的含義:一條弧和經過這條弧兩端的兩條半徑所圍成的圖形叫做扇形。

(2)介紹扇形各部分的.名稱

弧:圓上A、B兩點之間的部分叫做弧。

圓心角:像<AOB這樣,頂點在圓心的角叫做圓心角。

(3)觀察:在同一個圓中出現不同圓心角的扇形,你發現了什么?

(4)結論:扇形的大小與這個扇形的圓心角的大小有關

2、認識特殊的扇形

(1)以半圓為弧的扇形的圓心角是多少度?

學生自主探索:半圓的圓心角是180

(2)以1/4圓為弧的扇形呢?

1/4圓:圓心角是90

四、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完成第76頁第1題。

根據扇形的含義,找一找物體中的扇形。

2、完成第76頁第2題。

圓心角一定是兩條半徑組成的角。

3、完成76頁第3題

把畫圓和畫角結合起來,培養學生作圖能力。

4、完成76頁第4題

介紹扇環知識。扇環就是圓環的一部分,求圓環面積的方法遷移到這,求扇環的面積

五、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0)

復習內容:

教材練習四的內容。

復習目標:

1.進一步掌握三種常見的統計圖,了解它們各自的特點,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

2.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信息提出并解答簡單的問題。

3.能對統計圖中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數據作出合理的解釋,能選擇合適的統計圖描述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信息提出并解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難點:

能選擇合適的統計圖描述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知識梳理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第五單元《數據處理》的知識我們都已經學完。關于這部分內容,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回顧并解決問題。

(二)梳理反饋,建構網絡。

組織學生回顧本單元知識,在小組內交流匯總后進行匯報。

1.扇形統計圖:用整個圓表示總數,用圓內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總數的百分比。它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量和總數量之間的關系。

2.統計圖的選擇:根據它們各自的特點結合實際需求。

扇形統計圖:可以清楚表示各部分數量所占總數的百分比。

條形統計圖:可以清楚描述各部分的數量的多少。

折線統計圖:可以清楚反映事物的變化情況。

3.數據的整理:可以分段整理數據,填寫統計表。

4.復式折線統計圖: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時,可以把兩組數據進行分段整理,然后繪制出復式折線統計圖,能清楚地看出數據分布狀況及集中趨勢。

二、針對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四第1題。

(1)組織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思考:根據題目要求想一想選擇什么樣的統計圖較為合適?

生:因為要表示去年涼鞋銷售量的變化情況,所以應選擇折線統計圖更合適。

(3)學生獨立完成折線統計圖。

(4)展示學生完成的統計圖。

2.完成教材練習四第2題。

(1)讓學生讀題后說一說找到的數學信息。

生1:這是扇形統計圖,在這道題中整個圓表示奇思家12月生活總支出;

生2:奇思家12月生活支出有服裝、文化、食品、水電氣、贍養老人和其他。

(2)讓學生思考:扇形統計圖主要表現什么?統計圖中的每個百分數的意義是什么?

(3)學生獨立計算,完成后集體訂正。

3.完成教材練習四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老師提示:在分段統計時可以用畫“正”字的方法統計,數據不重復不漏掉。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四第3題。

指名讓學生回答根據下面情況分別用哪種統計圖表示比較合適,并說明理由。

2.完成教材練習四第5題。

(1)教師給出本班和鄰班10名男生的60m跑成績。

(2)讓學生說說如何比較。

(3)學生自己計算、畫圖完成后匯報。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整理和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布置

教材練習四第6題。

板書設計

練習四

1.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適用范圍

2.整理數據:分段

3.繪制統計圖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本節課設計要求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讓學生把思考過程、結果說出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不足之處:可能有些學生從統計圖獲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問題難度大,將簡單知識復雜化了,不適于學困生。

教學建議:在教學中提問要有針對性,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要多一些,大膽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72~73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讓學生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理解化簡比,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觀察、比較的過程中,促進知識遷移,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3.體驗知識的相通性以及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正確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比。

教學難點:

化簡比,并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情境導入

今天淘氣和笑笑做了一個實驗,想請同學們也去參加,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課件出示情境圖。

淘氣調制一杯蜂蜜水,用了3小杯蜂蜜,12小杯水。

笑笑調制一杯蜂蜜水,用了4小杯蜂蜜,16小杯水。

那么,請同學們猜一猜哪杯水更甜呢?

二、預習反饋

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1.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

(1)再次提出問題:哪杯蜂蜜水更甜,你現在能判斷出來嗎?你遇到了什么問題?

想想辦法,先和同桌交流。

學生匯報:蜂蜜的含量越高,蜂蜜水越甜。即蜂蜜與水的比值越大,蜂蜜水越甜。

(2)讓學生自己求兩杯蜂蜜中蜂蜜和水的比值,尋找結果。

3∶12==

4∶16==

計算后可知:兩杯蜂蜜中,蜂蜜和水的比值都是,所以一樣甜。

(3)師:如果能知道兩杯蜂蜜水中平均1小杯蜂蜜用了幾小杯水是不是也可以比較呢?怎樣才能知道?請在小組內討論。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先把比轉化成分數,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再轉化成比的方法。

3∶12==1∶4

4∶16===1∶4

根據比我們發現兩杯蜂蜜水中蜂蜜與水的比都是1∶4,也就是平均1小杯蜂蜜都用4小杯水,所以兩杯水一樣甜。

小結:當比的兩項數值較大時,有時會給判斷帶來不便,這時就需要根據一定的規則,在不改變比值大小的情況下,將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縮小,這樣更便于我們觀察比較。

2.探究比的特殊性質。

師:如何把比的前項和后項變小呢?我們先看看笑笑寫的幾組相等的比,說一說你有什么發現?

課件出示,讓學生觀察后說一說。

學生能夠說出兩組比的變化情況:第1組把1∶2的前項和后項都乘10,比值不變;第2組把4∶12的前項和后項都除以4,比值不變。

引導學生:你能不能用一句話說出這個規律?

小結: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比值的大小不變。

師:這與這們學過的什么知識有相似之處?

生:和我們以前學習的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一樣。

師:比的前項和后項為什么不能同時乘或除以0?

生:因為比的后項乘或除以0,比的后項就是0,這個比就沒有意義。

3.化簡比。

了解了比有這樣的性質,那么我們就可以運用它在不改變比值大小的情況下,將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縮小,這就是化簡比。

師:分數可以約分,比也可以化簡,你能化簡下面的比嗎?

24∶42∶0.7∶0.8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化簡的方法,然后匯報。

生1:化簡24∶42,可以先把比改寫成分數的形式,再進行約分,再改寫成比。

生2:化簡∶,可以用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后項,商用最簡分數表示,再轉化成比。

生3:化簡0.7∶0.8,可以先把小數比改寫成除法算式,根據商不變的性質,化成整數比后再化簡。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在黑板上板演。

教師小結:看來,化簡比的方法不唯一,不過都有一個共同目標:化簡成最簡單的整數比。但要注意,要使比值不變。在做題時可根據題目需要和自己的喜好選擇。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73頁“練一練”第1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各杯中糖與水的質量比。教師問:根據現在的比可以看到有一樣甜的嗎?(不能,因為每個比的前項和后項都不完全相同)教師追問:那怎么辦?(要把比化簡后再比較)

2.完成教材第73頁“練一練”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在匯報時讓學生說說自己化簡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73頁“練一練”第4題。

學生首先完成第(1)(2)小題后,想一想,比值化成百分數后表示的`意義是什么。學生能夠想到它表示兩人的命中率。然后再讓學生回答:不馬虎和奇思誰的命中率高。

五、拓展提升

1.甲數和乙數的比是3∶4,乙數和丙數的比是5∶7,甲、乙、丙三個數的比是多少?

15∶20∶28

2.三個隊共同完成一項工程,一隊完成總工程的,二隊完成總工程的,三隊完成總工程的,三個隊完成工程量的比是多少?

1∶2∶3

六、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有什么疑問?

七、作業布置

教材第73頁“練一練”第2題。

指名回答。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

學生思考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后匯報。

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后匯報。

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在小組討論后完成。

學生回顧并提出問題。

板書設計

比的化簡

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比值的大小不變。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這節課利用實際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在解決問題時采用多種解題思路,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對比使學生從舊知遷移到新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新授知識,達到知識的系統化。

不足之處:對最簡整數比沒有強調提出,而且對化簡比的方法也沒有作總結性的歸納。課上練習題不足。

教學建議:教學時,如果課上時間不充裕,可以增加一節練習課或課下增加練習量。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

2、使學生經歷探索比與分數、除法關系的過程,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會把比改寫成分數的形式。

3、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與比值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出示長方形。出示條件:長3米,寬2米,你能求什么呢?

預設可能提出的問題:

(1)周長和面積

(2)長比寬多幾米?

(3)寬比長短幾米?

(4)長是寬的幾倍?

(5)寬是長的幾分之幾?

師:哪些問題是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系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長與寬的另一種關系:比。

二、共同探討,學習新知(1)比是一種什么樣的概念?學生自學課本P68頁例1,看看誰能弄懂這一部分內容。

(2)交流小結:

板書:長和寬的比是3比2,記作3:2寬和長的比是2比3,記作2:3

(3)說一說:

2∶3和3∶2中,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是幾?

(教師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顛倒比的前項和后項,意義會發生改變)

(二)、完成試一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用比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比如這瓶洗潔液,上面的使用說明就是用比來表示的。(呈現“試一試”)

(1)指圖中的1∶4,問:這里的白色部分和藍色部分分別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嗎?

(2)把每種溶液里的洗潔液看作1份,水分別可以看作幾份?

(3)還可以怎樣表示每種溶液里洗潔液和水體積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理解:比如這個1:4,表示1份洗潔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說水的體積是洗潔液的4倍,洗潔液的體積是水的1/4。)

三、教學例2(一)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比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呈現例2)

1、想一想,我們怎樣求兩人的速度?

2、學生計算答案,匯報填表。

3、明確:因為速度=路程÷時間,速度實際上表示了路程與時間的關系。我們也可以用比來表示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出示:小軍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時間。)

4、你能用比來表示小偉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嗎?(出示:小偉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義

1、剛才我們已經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細觀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覺得比又可以表示兩個數之間什么樣的關系呢(板書:兩個數的比 兩個數相除)

2、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再引導:例1中的比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時間,不管是例1、例2還是練習中的比都表示兩個數相除。所以兩個數的比到底表示兩個數的什么關系?(板書:一種相除關系)

(三)、認識“比值”、及與“比”的區別:

1、明確了比的意義,我們一起來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項除以后項的商是多少?

我們把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說說這幾個比值分別表示什么?

3、討論:同學們覺得比與比值的區別在哪里?

(比表示兩個數相除的一種關系,由前項、比號、后項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比值是一個數,可以是分數、小數或整數。)

(四)、“試一試”

1、完成“試一試”:(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師介紹:根據分數和除法的關系,兩個數的比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例如,2∶3除了寫成這種形式以外,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的比:3/2。(板書:3/2)注意這時應把它看成是一個比,而不是分數,所以先寫比的前項,再寫橫線表示比,最后寫后項,仍應讀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數的關系

1、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得到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比的前項、后項、比號、比值分別相當于除法算式或分數中的什么嗎?比的后項可以是0嗎?(根據學生的匯報填表)相互關系 區別比 前項 比號(:) 后項 比值除法分數

2、完成“練一練”的1、2、3小題。

3、完成練習十三的第4題。

4、糖水的甜度

(1)(出示:兩杯糖水,并標出糖與水的質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嗎?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標出糖4克,水100克。)你知道這杯糖水和剛才的哪一杯一樣甜?先想一想,再與同桌交流,說說你是怎樣比較的?

(3)根據第一杯糖和水質量的比是1∶20,你能說出第一杯糖與糖水質量的比嗎?

5、知識介紹:

同學們,其實比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你聽說過著名的“黃金比嗎?”(課件介紹“黃金比”)。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們有什么收獲嗎?還有什么問題嗎?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3)

教學內容:

課本P19頁和練習五。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2、滲透事物都是普遍聯系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

理解倒數的意義和怎樣求倒數。

教學難點:

求倒數方法的敘述。

教學過程:

一、引新:

開車、步行有前進倒退之分,那么,倒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內容老師想請同學們自己先來學學。

二、自學新課:

自學書本P19。并思考以下問題:

1)什么叫倒數?

2)怎么求一個數的倒數?

3)是不是任何數都有倒數?小數有嗎?帶分數有嗎?

三、討論辨析:

1、什么叫倒數?

2、看下面四道題,你能說一些什么有關“倒數”的話。

3、存在倒數有那些條件

1)兩個數。

2)這兩個數的乘積是1。

4、能不能說80是倒數,1/80也是倒數?一個數能叫做倒數嗎?

5、概括:倒數是對兩個數來說的,它們是相互依存的,必須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倒數,不能孤立地說某一個數是倒數。

6、總結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四、練習

1、判斷下列各組數是否互為倒數,為什么?

和和和和

2、同座同學相互舉出幾組倒數。你怎么知道同學說的對不對?

1)5的倒數是多少?

2)所有的自然數都有倒數嗎?1的倒數是幾?

3)0有沒有倒數?為什么?

4)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

4、完成課本P19頁的“做一做” 。

5、辨析:求3/5的倒數,寫作:3/5=5/3。

五、思考:

0.2的倒數是多少?

六、小結。

請學生說一說這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

七、作業:

練習五3—8。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知道“求幾個幾分之幾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在探索分數乘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主動進行探索性思考,并進行分析和歸納。

3、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體驗探索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算理,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探究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以及算法的優化。

教(學)具

準備練習材料、課件。

教學過程

修議1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活動一: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老師學校要舉行一次小手藝展示活動,老師班里有一位小強同學也想參加。看,他準備制作一個漂亮的風箏,這個風箏還帶有長長的尾巴呢。可就在制作這個風箏尾巴的時候,小強遇到困難了,不知道該用多少材料,咱們都來幫幫他,好嗎?

活動二:教學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每一種列式各是怎樣想的?

怎么知道求6個相加的和,也可以用乘法計算?

明確:相同整數連加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可以聯想到相同分數連加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聯想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學習方法。

活動三:探索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談話:嘗試計算×6,你覺得怎樣算好就怎樣算,不僅要會算,還要把道理說清楚。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了解信息,并相機讓學生把幾種典型做法板書在小黑板上。

①×6=0、5×6=3(米)

②×6=+++++==3(米)

③×6===3(米)

④×6==(米)

⑤×6==(米)

談話: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黑板上幾種不同的做法,只看結果,判斷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明確:第④和第⑤種做法是錯誤的,因為結合實際情況,所需6根布條總長度不能小于或等于一根布條的長度。

(1)請學生當小老師講解每種算法的計算道理,鼓勵學生互相質疑、答疑。老師針對一些重點問題進行提問:

×6=0、5×6=3(米)怎么會想到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的?(引導學生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與方法。)

×6和+++++這兩部分相等嗎?為什么?是怎樣得來的?

在方法③中,為什么分母2不變,單單只把分子1和6相乘呢?

(2)課件演示方法③的計算道理。

(3)再回顧×6==和×6==兩種做法,指出錯誤原因。

活動四:溝通優化,促進發展

(一)獨立計算9×。

(二)組間交流:說說計算的道理。

(三)全班交流:

1、請1位學生說計算過程,課件板演。

為什么不用第①和第②種方法計算?(引導學生體會第①和第②種方法或有局限性,或者麻煩,所以用第③種方法較普遍,適用于任何一道分數乘整數題。)

2、學生小結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活動五:探索計算中的簡便方法。靈活運用

1、獨立計算10×,之后請一位同學說計算過程。

2、獨立計算×36。

①質疑:怎么這次的做題速度明顯落后了,你們遇到什么問題?(使學生產生探究簡便方法的心理需求)

②課件出示簡便算法:先約分再計算。

3、計算×21

活動六: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師:時間過得真快,一節課就要結束了,大家有什么收獲?誰會用一個字母式子表示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38頁數學欣賞。

教學目標:

1.通過選擇生活中有趣而美麗的圖案,供學生欣賞,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認識數學的美、體會圖形世界的神奇。

2.引導學生嘗試繪制美麗的圖案等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得研究圖形的經驗。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1.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圖案,培養審美意識;

2.繪制美麗圖案的方法。

教學準備:

三角尺、直尺、彩筆、圓規、硬紙板、剪刀、圖釘、膠帶、

課件1:生活中美麗圖案的視頻(課前拍攝我們身邊的美麗圖案)。

課件2:課本上美麗圖案制作的動畫演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圖案:播放視頻或(圖案圖片)(包裝盒上的圖案、門上的圖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圖案、商標圖案、等)

2.你看到的這些生活中的美麗圖案,你想說什么?

3.在你的周圍你還見到了哪些有趣的圖案?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欣賞和制作美麗的圖案。

二、欣賞美麗的圖案

1.課件展示教材中的圖案(也可以選擇一些其他的圖案)。讓學生觀察后說一說這些圖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個基本圖形通過怎樣的變換方式得到的?

2.小組內進行交流。

3.小組代表匯報研究結果。(匯報你發現的這些圖案分別是由哪個基本圖形變換過來的?通過怎樣的操作得來的?)

4.多媒體動畫演示圖案形成的過程。

5.教師小結。其實很多美麗的圖案都是由基本的圖形通過變換而來的,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可以找到其規律。

三、繪制美麗的圖案。

1.小組內討論下面美麗圖案是由哪個基本的圖形通過怎樣的變換而來的?繪制的步驟應該是什么?

2.組長匯報交流的結果。

3.多媒體再次演示繪制的步驟,并閱讀課本上繪制的方法;

4.討論繪制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5.操作活動:開始繪制圖案活動,播放輕松音樂,教師巡回參與指導。

四、作品展示和評價

1.作品展示:把學生畫的圖案全部張貼在教室的四周,全體學生下座位參觀作品。

2.學生評價

①選對你印象最深的作品進行評價(可以是畫得好的,也可以是畫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誰評價得好。

②教師系統評價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互相學習、互相合作,又學到了不少的知識,給大家說一說這節課你又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感想?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6)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比的意義以及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設計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讓學生動手操作,親手調制蜂蜜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到調制的過程,并說出自己調制的方法,為下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2、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貫穿整個教學。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充分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適當的引導,提出有重要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到問題的答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課堂活動卡

學生準備蜂蜜水量筒水杯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進行調制蜂蜜水的實驗活動。(各小組拿出課前準備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實驗物品,動手調制蜂蜜水)

2、各小組選出代表在全班進行匯報。出示課堂活動卡。

預設

生1:我調制的這杯蜂蜜水用了40mL蜂蜜、360mL水。

生2:我調制的這杯蜂蜜水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

3、議一議,哪個小組調制出的蜂蜜水更甜?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學生討論并交流方法)

4、除了這些方法,我們也可以用化簡比的方法來判斷。(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調制蜂蜜水,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親自體驗調制的過程,并且用語言敘述自己的調制方法,在議一議中展開對新知的探究。

⊙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1、觀察情境圖,獲取信息。(課件出示教材72頁情境圖)

學生根據圖中的內容,找出所需的信息。

蜂蜜水

男孩:3小杯12小杯

女孩:4小杯16小杯

2、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

(1)探究判斷方法。

聯系我們學過的知識,你想到了用什么方法進行比較?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可以通過求出男孩和女孩各自杯中蜂蜜和水的比來比較。

學生寫出比。

男孩:3∶12

女孩:4∶16

(2)哪杯水更甜?現在你能判斷出來了嗎?你又遇到了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發現,現在無法比較,如果能知道兩杯蜂蜜水中平均1小杯蜂蜜用了幾小杯水就可以比較了。

(3)怎樣才能知道平均1小杯蜂蜜用了幾小杯水呢?請在小組內討論一下。

①學生思考,小組內討論。

②小組交流看法。

③指名匯報,說明理由。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先把比轉化成分數,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再轉化成比的方法。

(4)得出結論。

3∶12===1∶4

4∶16===1∶4

提問:你發現了什么?

(兩杯蜂蜜水中蜂蜜與水的比都是1∶4,所以兩杯水一樣甜)

(5)揭示化簡比的必要性。

當比的前項和后項數值較大時,有時會給判斷帶來不便,這時就需要根據一定的規則,在不改變比值大小的情況下,將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縮小,這種現象稱之為化簡比。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解決“哪杯水更甜”的同時,加深對比的意義的理解,進一步感受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

3、理解最簡整數比。

像1∶9,3∶7……這樣的`比我們稱為最簡整數比。

(1)觀察一下最簡整數比的前項和后項,你發現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了嗎?你能說說什么樣的比是最簡整數比嗎?

(2)學生匯報發現。

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小結:當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并且比的前項和后項的最大公因數是1時,這樣的比就是最簡整數比。

4、探究化簡比的方法。

下面的比是最簡整數比嗎?你有什么辦法把它們化成最簡整數比呢?

24∶42 ∶ 0.7∶0.8

(1)小組討論。

(2)學生嘗試解答,教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化簡比。

(3)全班交流化簡比的方法。

預設

生1:我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化簡。

生2:我利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化簡。

生3:我利用除法進行化簡。

生4:我利用比的基本性質進行化簡。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比值的大小不變。

如果有學生用此法,教師因勢利導進行教學,如果沒有,教師從比和分數的關系入手,引導教學。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7)

教學目標:

1、借助具體事例,初步學會設計簡單的調查表,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會用簡單復式統計圖來描述數據。

2、經歷數學的收集、整理、表達、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體驗復式統計圖在比較、描述數據中的作用,了解統計圖畫法不同對數據描述和解釋的影響。

3、在統計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統計意識,發展統計觀念。

4、感受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增強學習統計知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5、通過參與“保護眼睛”的統計活動,增強保護眼睛的意識,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教學重點:

經歷數學的收集、整理、表達、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體驗復式統計圖在比較、描述數據中的作用,了解統計圖畫法不同對數據描述和解釋的影響。

教學難點:

經歷數學的收集、整理、表達、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體驗復式統計圖在比較、描述數據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解讀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目前我國中小學生近視患病率快速上升,這是家長和社會非常關注的問題。請看來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多媒體出示118頁情境圖)。讀一讀,從這份報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問題?(引導學生提出“我們這些中小學生患近視的年齡是不是提前了呢?”)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一)調查搜集數據,學習調查表。

1、獨立思考。

談話:怎樣才能知道中小學生患近視的年齡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導學生明白要知道是不是提前了就要進行比較)要比較就需要調查大量的數據,為了記錄數據我們就要制作調查表,想一想,怎樣設計調查表?

2、班內交流。

談話:你打算怎樣設計調查表?(引導學生明確調查的對象和調查的內容)(出示調查表)這樣制作可以嗎?為了便于我們今天的研究我提前對45名學生和家長進行了調查。請看屏幕(補充數據)。

(二)整理數據,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

1、嘗試比較,提出問題。

談話:比一比兩張調查表,看看學生患近視的年齡是不是提前了?(引導學生體會看原始的調查表數據太亂,不便于比較)

談話:原始的調查表太亂,怎么樣整理這些數據才能便于比較呢?先自己想想,再與同位說說。

談話:你打算怎樣整理數據?(統計表,統計圖)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嘗試比較,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體會調查表中餓數據太亂,不便于直接比較,從而感受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2、獨立思考,探索方法。

談話:老師這里有一個統計表,咱們一起來整理整理好嗎?(師生共同整理填寫統計表)根據這個表格中的數據比一比,中小學生患近視的年齡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導學生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比較、分析,作出判斷)

談話:剛才我們是用統計表進行整理的',用統計圖怎樣整理更便于我們比較觀察呢?先自己想一想,有了方法開始整理,整理完了和你的同位交流交流。

3、班內交流,學習方法。

談話:中小學生患近視的年齡是不是提前了?你是怎樣整理的?(學生可能出現單式和復式兩種不同的整理方法,應著重引導學生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認識到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4、比較解釋,優化方法。

談話:剛才大家用兩種方法進行了整理,想一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用哪種更便于比較?為什么?

5、查漏補缺,完善方法。(根據學生制圖的情況,補充完整,完善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索方法,合作交流,學習方法,比較評價,優化方法。有利于學生經歷整理數據、描述數據和分析數據、作出決策的過程,自主地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的作用和制作方法。]

三、自主練習,應用拓展

1、課本自主練習第3題,鞏固看圖的方法,提高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

談話:同學們喜歡運動會嗎?知道小學生運動會有哪些項目嗎?(引導學生了解小學生運動會一般有:短跑、跳高、跳遠、鉛球和中長跑等項目)如果老師要知道5.1班和5.2班,在比賽中哪些項目占優勢,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統計圖?為什么?

(1)獨立解答。(出示題目引導學生獨立解答)

(2)班內交流。

2、課本第129頁,“我學會了嗎”的第1題。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課本上練習題組織統計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再一次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在實踐中鞏固調查表及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提高統計能力,發展統計觀念。]

四、總結全課,系統整理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設計調查表和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應該注意什么?

教學反思:

整節課下來,感覺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但似乎沒有足夠的實例讓學生體會統計與生活的密切練習,應該在練習中再加入一些統計在生活中體現的例子,讓學生體會統計與生活的聯系,開拓學生思路與思維,使學生更好的感受統計的作用以及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8)

教學內容:

課本第14~15頁的例1,完成“做一做”和練習四的第1~5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掌握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學會應用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解答分數乘法一步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教學重點:

理解題中的單位“1”和問題的關系。

教學難點:

抓住知識關鍵,正確、靈活判斷單位“1”。

教學過程:

一、復習

2、列式計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二、新授。

1、教學例1。

出示例1:學校買來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1)指名讀題,說出條件和問題。

(2)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并在線段圖上標出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

先畫一條線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吃了誰的?(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樣表示?

教師邊說邊畫出下圖:

(3)分析數量關系,啟發解題思路。

A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畫,并認真想一想,吃了,是吃了哪個數量的?

B分組討論交流:依據吃了100千克的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呢?為什么?你是怎樣想的?

(4)列式計算。

A學生完整敘述解題思路。

B學生列式計算,教師板書:(千克)

C寫出答話,教師板書:答:吃了80千克。

(5)總結思路。

根據以上分析,讓學生討論一下解題順序:吃了?吃了誰的?誰是多少(已知)?誰的`是多少乘法。

(6)反饋練習。(14頁)1—3題,做完后訂正。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2、閱讀課本:把書中的想的過程和線段圖認真看一下,不懂提問。

(三、全課小結:

四、隨堂練習。

1、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量,應該把誰看作單位“1”。

(1)乙是甲的,甲是乙的。

(2)甲是乙的,乙是甲的倍。

2、練習四1、2題,完成在練習本上,然后訂正。

3、操作:畫出“體育小組的人數是美術小組的倍”的線段圖自己補充條件和問題并解答。

五、作業

練習四3、4題。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9)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圓面積的含義;掌握圓的面積公式,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體驗實驗操作,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初步了解極限思想;體驗發現新知識的快樂,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能夠正確地計算圓的面積。

【教學難點】:

理解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教學準備】:

相應課件;圓的面積演示教具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遇到了一個問題,要給學校的圓形花壇鋪草坪,每平方米8元,很顯然要求出這個圓形花壇的面積,那么怎樣計算一個圓的面積呢?我們能不能和以前學過的圖形聯系起來呢?如果知道了圓的半徑或者直徑,可以計算出圖中圓的面積呢?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圓的面積)前面我們學習了圓的有關概念。針尖所在的點叫做圓心;

圓心與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

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就是圓的周長。周長公式c=πd或c=2πr同學們可知什么為圖形的面積,比如此長方形,長方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長方形的面積。那么圓呢?圓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圓的面積。(板書)如何求圓的面積呢?同學們還記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怎么去求的,去推導的嗎?

二、探究合作,推導圓面積公式

1、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師:圓的面積怎樣計算呢?計算公式又是什么?你們想知道嗎?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樣推導出來?

生: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切割成兩部分,把這兩部分拼成長方形師:哦,請看是這樣嗎?(教師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長方形的寬,因為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

師:同學們對原來的知識掌握得非常好。剛才我們是把一個圖形先切,然后拼,就轉化成別的圖形。這樣有什么好處呢?

生:這樣就把一個不懂的問題轉化成我們可以解決的問題。

師:對,這是我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當中的一種很好的方法。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方法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

師:那圓能轉化成我們學過的什么圖形?你們想知道嗎?(想)

2、演示揭疑。

師:(邊說明邊演示)把這個圓平均分成16份,沿著直徑來切,變成兩個半圓,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

師:如果老師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那又會拼成一個什么圖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師課件演示)。

師: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師再繼續分下去,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會越小,拼成的圖形就會越接近于什么圖形?(長方形)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滲透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那就是轉化的思想,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新的問題可以轉化成舊的知識,利用舊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并借助電腦課件的演示,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化曲為直的剪拼過程。]3、學生合作探究,推導公式。

(1)討論探究,出示提示語。

師:下面請同學們看老師給的三個問題,請你們四人一組,拿出課前準備的學具拼一拼,觀察、討論完成這三個問題:

①轉化的過程中它們的(形狀)發生了變化,但是它們的(面積)不變?

②轉化后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的(周長的一半),寬相當于圓的(半徑)?

③你能從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推導出計算圓的面積的'公式嗎?嘗試用“因為……所以……”類似的關聯詞語。

師:你們明白要求了嗎?(明白)好,開始吧。

學生匯報結果,師隨機板書。

同學們經過觀察,討論,尋找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師:如果圓的半徑用r表示,那么圓周長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師:如果用S表示圓的面積,那么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就是:S=πr2

(4)齊讀公式,強調r2=r×r(表示兩個r相乘)。

從公式上看,計算圓的面積必須知道什么條件?在計算過程中應先算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拼成的長方形與圓之間的對應關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三、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1.教學例1。

師:同學們,從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出,要求圓的面積,必須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知道圓的半徑,讓學生根據圓的面積計算公式計算圓的面積。

預設:

教師應加強巡視,發現問題及時指導,并提醒學生注意公式、單位使用是否正確。

2.如果我們知道一個圓形花壇的直徑是20m,我們該怎樣求它的面積呢?請大家動筆算一算這個圓形花壇的面積吧!3.求下面各圓的面積。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掌握了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可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解答,從而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作業。

1、教材P68頁“做一做”第1小題。

2、判斷題讓學生先判斷,并講一講錯誤的原因。

3、填空題復習圓的半徑、直徑、周長、面積之間的相互關系。

4、教材P71頁練習十五第3、4小題。

5、完成課件練習(知道圓的周長求面積)老師強調學生認真審題,并引導學生要求圓的面積必須知道哪一個條件(半徑),知道圓的周長就如何求出圓的面積,老師注意輔導中下學生。

五、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六、布置作業

圓的面積圓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圓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圓的面積=圓周長的一半半徑=rr=r2S=r2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20)

教材分析

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經常應用百分數,如用百分數表示一個數量比另一個數量多或少的關系,又如利息與納稅的計算、折扣的設計與計算等。應用百分數解決問題可以列式計算,也可以列方程解答。這些都是本單元的教學內容。

全單元的教學內容比較多,編排6道例題、四個練習以及全單元的整理與練習,大致分成五段教學。

學生分析

在此學習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百分數的定義和讀寫、百分數和分數、小數的互化、百分數的簡單應用、運用方程解決簡單的百分數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百分數的'應用。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實驗教材(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P25-26內容。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的意義,加深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

2.能解決“比一個數增加百分之幾的數”或“比一個

數減少百分之幾的數”的實際問題,提高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重點理解“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的意義,能解決有關“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 入

1. 我國有一個非常的科學家-----袁隆平,大家知道嗎?(如果有學生知道,可以讓學生說一說)

2. 他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科學家,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3. 因為雜交水稻比普通水稻的產量要高很多,所以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一年比一年增加。

二、百分數的應用

1.生活中的百分數問題

2000年某地在教水稻的種植面積為20萬公頃,2001年的種植面積比2000年增加25%,2001年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是多少公頃?

2.線段圖

教師提出要求:你能用線段圖表示出2000年和2001年之間的數量關系嗎?

學生獨立畫圖

展示學生的成果

教師評價

25% = 1/4

20公頃

2000年

25%

2001年

3.學生自主解答問題

4.班內交流

辦法一: 20 × 25% = 5(公頃)

20 + 5 = 25(公頃)

辦法二: 1 + 25 % = 125%

20 × 125% = 25(公頃)

三、試一試

1.生活中的折扣

游樂場的套票原來每套30元,六一期間八折優惠,購買一套這樣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 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師評價

八折就是現價是原價的80%

3. 學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辦法一: 30 × 80% = 24(元)

30 - 24 = 6(元)

辦法二: 30 × ( 1 - 80%)

= 30 × 20 %

= 6(元)

四、練一練

1.教科書P26練一練第1題

2.教科書P26練一練第2題

3.教科書P26練一練第3題

五、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9856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封市| 巴楚县| 寿光市| 永川市| 大同市| 犍为县| 策勒县| 蒙城县| 教育| 大丰市| 岳池县| 河间市| 阜阳市| 乐昌市| 洛浦县| 高清| 鄂托克旗| 齐齐哈尔市| 聂荣县| 喀什市| 云龙县| 垫江县| 大荔县| 犍为县| 延津县| 石楼县| 嘉义县| 垫江县| 磴口县| 台中县| 平阴县| 宕昌县| 微山县| 扶风县| 洪湖市| 盐池县| 隆林| 化德县| 南乐县| 马山县| 神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