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三年級 >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

時間: 夢熒 三年級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僅供參考。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愿望,培養他們的統計意識。

2.能將表格進行完善,并能完成復式統計表,根據圖表中的數據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愛的電視節目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新聞:8人動畫片:22人體育7人

電視?。?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體會領悟

(一)嘗試制表

1.教師:要想制作成統計表,應該做哪些方面的考慮呢?

學生:要考慮表應畫幾列和幾行。

根據節目類別和喜歡的'人數應畫兩行;節目類別有5類,要畫5列,加上合計要畫6列。

2.學生動手畫一個2行6列的表。

3.填寫相關內容。

(1)寫上統計表的名稱。

(2)填寫表中的內容和數據。

4.檢查統計是否準確。

可將各類別人數之和與合計數、合計數與調查總人數進行比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體重情況統計表

1.觀察表,說說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師:如果將兩張表交給班主任老師,老師想知道某個體重范圍內的男女生人數,就要看兩張表,挺麻煩的。

能不能想辦法將兩張表合成一張統計表,讓老師看起來更方便一些呢?

3.學生自主討論,完成復式統計表。

教師: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怎樣改進統計表?

(老師出示復式統計表)

介紹表頭:體重、人數、性別。

教師:你能將表格填好嗎?(學生嘗試完成)

反饋:展示學生做好的統計表。

教師:像這樣的表格我們叫它復式統計表。(課題:復式統計表)

教師:從這張表中,你知道了什么?與剛才的兩張統計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歡哪一張統計表?為什么?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完成第95頁課堂活動。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2】

教學內容:

課本P5—P7

教學目標:

1、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2、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購物經驗,交流比較兩個小數(價格)大小的多種方法。

3、鼓勵學生根據主題情境提出新的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從中選擇有挑戰性的問題,鼓勵大家嘗試解決。

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如何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能結合購物情境比較小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教學關鍵:

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教具:小黑板

教學流程

一、組織教學

二、新授

1、貨比三家

奇奇文具店:鉛筆盒4.9元 橡皮2.63元 尺子2.5元

丁丁文具店:橡皮2.36元 書包8.2元 鉛筆盒5.1元

豆豆文具店:書包8.5元 橡皮2.65元 水彩筆3.05元

去哪個文具店買鉛筆盒便宜?

4.9元﹤5.1元

答:去奇奇文具店買鉛筆盒便宜。

2、試一試

(1)10元5角﹥10元3角

(2)在○里填上“﹥”“﹤”或“=”。

2.45元○1.83元 2.68元○2.70元 7.09元○7.03元

三、練一練

1、在 里填上“﹥”“﹤”或“=”。

1.25元O2.4元 0.48元O1.3元 0.05元O0.50元

2、35×8 81÷3 45×3 210÷3

3、到哪個商店買毛巾便宜?

小熊商店:毛巾3.82元 牙刷2.50元 牙膏4.35元

小貓商店:毛巾4.00元 牙刷2.62元 牙膏4.52元

小狗商店:毛巾4.10元 牙刷2.55元 牙膏3.85元

你想買什么?到哪個商店去?

4、實踐活動

到商店調查3種商品的價格,做好記錄。與同學比一比同類商品的價格。

小結

作業:課后二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3】

教學目標:通過動手操作、交流、討論等數學活動,經歷認識簡單分數的過程; 初步認識分數,了解幾分之幾表示的意義,認識分母、分子和分數線;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圓片 涂色筆 練習卡片 模型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教學預設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份禮物,你們看這是什么?(圓餅)如果把這個餅分給2個同學,可以怎么分?

2、師∶(結合學生回答,課件出示105頁(1)的兩個圖)哪種是平均分,哪種不是平均分?

3、師∶把一個圓平均分成2份,誰來指指哪部分表示這個圓的二分之一?

二、探究思考,構建新知。

1、師∶現在拿出你的圓片來平均分成3份,涂其中的1份,用分數怎樣表示?

(生答,出示課件105頁的圖。)

2、師:昨天的知識掌握不錯,涂2份用分數怎樣表示呢?自己試著涂一涂,寫一寫!

3、(大部分學生涂完后)投影展示學生的結果,并找幾生說說為什么這樣涂。

(課件出示105頁的圖)

4、師:同學們學得很認真,現在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分別涂其中的1份、2份和3份,你能用分數表示出來嗎?看看誰最聰明。(學生自己涂色并用分數表示出來)

(投影展示結果,出示課件105頁(3)的三個圖。)

5、(課件出示)“議一議”:里面有幾個?里面有幾個?

在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從學生熟悉的分東西入手,強化學生對 “平均分”的理解。

一切發明創造都源于猜想,讓學生從

中猜想出2份是,培養知識的遷移能力。

在充分相信學生的基礎上,鼓勵生自己動手,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既培養其合作意識,又讓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認識分子、分母表示的'意義。

放手讓學生寫分數,說名稱和意義,深刻認識分母、分子表示的意義,也體現學生的個性化。

學生可能有兩種分法:一種是“平均分”,一種不是“平均分”。

生可能會指出涂色部分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教師可用模型進行演示,認識1份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

涂2份用分數怎樣表示呢?如果一些學生有困難,可以降低難度,問:“想想怎樣表示呢?

(1)小組中交流。(2)全班交流。

7、師:像......這樣的數,都叫做分數。(邊說邊板書)

在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間的橫線是分數線。(邊說邊板書)

8、(課件出示)106頁“試一試”。

三、實踐應用,深化新知。

1、涂色游戲。

在卡片上任意涂色,并用適當的分數表示涂色部分。

獨立涂色,展示交流。

2、

(1) 說分數,提問題。(課件出示“練一練”)

(2) 找生活中的分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可以用分數來表示,你能從教室里找出用分數來表示的嗎?

3、資料:“知識窗”——分數發展史。

四、總結質疑。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涂色游戲改變了給定一個分數按要求涂色的練習形式,可以涂幾分之一,又可以涂幾分之幾,有自主選擇的空間。

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

“知識窗”與談收獲、體會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實現情感目標。

學生可能會寫出如:、 這樣的數來,有可能是對分子、分母表示的意義不明白。師先肯定學生寫的,再重點說說你知道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義嗎?如果涂色夠不夠呢?鼓勵生再寫出類似本課所學的分數。如還有困難,可讓其用圓片動手剪一剪,畫一畫。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4】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環境,使學生認識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能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標:使學生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教學難點:

對東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學過程:

室外部分

一、導入

師:今天有許多老師來聽課,其中不少老師還是第一次來到我們緯二路小學呢!對我們學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當個小導游領著老師們參觀一下我們的學校?時間的關系我們只參觀前院四周的情況,介紹時注意使用正確的方位詞。能當好小導游嗎?(能)下面就分小組請老師們去參觀吧!

(學生分小組進入操場向參觀的老師們介紹校園)

二、認識東、西、南、北

1、認識東、西、南、北。

學生集合匯報。

師:同學們是怎樣向老師們介紹的?

(學生用以前學過的前后左右來介紹校園的情況)

師:為什么幾位同學有的說他的前面是教學樓?有的說他的前面是幼兒園樓呢?

(兩位同學站的'方向不一樣,所以他所面對的事物就不一樣。)

師:看來用我們以前學過的前后左右來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辦呢?你還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嗎?

(可以用東西南北來描述)

師:你知道哪是東嗎?(太陽升起的方向就是東方)

知道了東還能知道那個方向?(西方,東與西相對)

剩下兩個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鞏固東西南北。

師:看大家是不是認清了東西南北,咱們來做幾個小游戲。

教師說方向,學生轉向那個方向。(速度適當加快,增加娛樂性,使學生在游戲中熟練辨別東西南北。)

一學生說方向,其余學生指出相應的方向。

用方位詞再來介紹一下我們的學校。

3、知識擴展。

師:在學校同學們都已經熟練地辨別出東西南北了,出了學校還分得出來嗎?老師要考考大家,東圖書店在我們學校的哪個方向?聚豐德呢?泉城廣場呢?

師:你的家大約在學校的哪個方向?

室內部分

4、方向的相對性。

師:回到電教室,你調向了嗎?文化墻在操場的哪邊?辦公樓呢?教學樓呢?幼兒園樓呢?

師:現在在多媒體教室里,我在同學們的哪邊?門呢?那幼兒園樓在我們的哪邊?哎?剛才有同學說幼兒園在操場的南邊,可現在幼兒園又在我們的北邊,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兒園在動,而是我們站的位置不一樣了。)

師:看來我們再敘述方向時,要說明誰在誰的什么方向。

三、認識地圖上的方向

師:老師這兒有一張我們學校的平面圖沒有完成,同學們能將“文化墻、教學樓、辦公樓、幼兒園樓”及它們的方向填在操場四周并把這張平面圖完成嗎?試試看!

學生繪制,展臺前展示,介紹繪制情況。說說為什么這么畫。

師:同樣的校園,有的同學把“東”畫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畫在了上面,如果不標出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別人還能清楚地看懂我們的示意圖嗎?怎么辦呢?

(我們可以統一一個畫圖的標準)

師:對了,根據地理知識,在地圖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的,(板書)為了使大家知道我們是按這個標準畫的就在圖的右上角畫一個向上的箭頭寫明“北”。

師:請同學們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圖。

展示。

四、看圖辨方向

1、游樂園。

師:春天就要到了,我們該去春游了,我們一起去兒童樂園玩好嗎?(出示)

師:介紹一下公園的情況。(如果沒用上方位詞可引導學生“用上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來介紹”)

師:你怎么知道花壇的北邊是噴泉的?

我們先去哪兒玩?(學生自主選擇進入并介紹情況)

2、北京。

師:去過北京嗎?老師有幾張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學生欣賞。

師:這兒有一張__廣場的照片,同學們能根據左下角的平面示意圖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嗎?

變換不同的位置讓學生說說四周的情況。

五、小結

今后我們再出去旅游就可以運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順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5】

設計說明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本節復習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1、回顧整理,構建知識網。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復習包括: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估算方法、筆算方法,以及除法的驗算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和整理,形成全面的、有邏輯性的結構圖,既培養了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印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脈絡。

2、重視對算法的復習。

在教學中,選擇有針對性的練習題,讓學生逐個擊破,通過解決這些有代表性的問題,回顧口算、筆算和估算的方法,使復習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復習

師:我國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就要經常地復習,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其實復習不僅是快樂的,它還能讓我們的知識得以鞏固提升,進而讓知識更好地為我們服務,這不就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嗎?同學們,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對本學期的知識進行總復習。今天這節課我們首先要復習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回顧整理,建構知識網

師:我們先回顧一下學過的知識,打開教材看第二單元的內容。想一想,第二單元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

(學生以小組形式交流、討論)

師: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你們組的交流情況?

(師指導并歸納,將總結的內容寫在黑板上)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顧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知識,整理歸納所學知識,構建知識結構,掌握和理解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在總結的過程中,學生既梳理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內容,又為下面的練習做好了準備。

⊙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1、引導學生復習口算方法。

(1)想一想,240÷3怎樣口算呢?

(學生思考后小組內交流)

(2)匯報口算方法。

方法一方法二

想:240是24個十, 想:3×80=240

24個十除以3等于8個十。240÷3=80

240÷3=80

2、復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的估算方法。

估一估,123÷3的商是多少?

估算方法:除數不變,先把被除數看成幾百幾十或整百數,再用口算除法的方法計算。

123÷3≈40

120÷3=40

3、回顧交流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及驗算方法。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后匯報)

(1)筆算方法: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夠商1,就看被除數的前兩位;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2)驗算方法。

①沒有余數的除法:商×除數=被除數。

②有余數的除法: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4、完成教材111頁2題中關于筆算除法的習題并驗算。

注意:對于商中間有0與商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學生容易出錯,教學中教師可結合估算,要求學生在計算前,判斷出商是幾位數,或在計算后,通過驗算來進行檢驗。

設計意圖:小學生喜歡爭先,在學習活動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引入競爭機制,猶如給學習活動加入了催化劑,既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樂于合作,勇于探究,又能避免常規復習課的枯燥乏味。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6】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學會正確解答簡單的有余數問題,會正確的寫出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

3、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有余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題

(1)、17個蘋果,每5個裝一盤,可以裝()盤,還剩()個。

(2)、每盒飲料4元,19元能買()盒,還剩()元。

看來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題圖(例5)

師:同學們,圖上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劃船

師:從圖上你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

生:有22人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

師: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點不明白,誰能幫幫老師?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師:哦,謝謝你,解釋的很清楚,你們聽明白了嗎?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師:那這里的數學問題是什么?你找到了嗎?

生:問至少要租幾條船?

師:你找的.很對,你能幫老師解釋一下這里的至少嗎?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師:哦,就是最少要租幾條船?現在誰能完整的說說這道題目?

生:22人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幾條船?

師:如果有6人去劃船,每條船安排1人,需要幾條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每條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師:那我們這里每條船上應該安排幾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滿,也就是坐4人

現在請你用畫一畫或者寫一寫的方式來解答這個問題。

生1展示:我用了4個圓來代替4個人,共用了5條船還余兩個人。

生2展示:我用一個大圓代替一條船,直接往里面寫4,就代表坐了4人,還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豎式算的,22個人,每條船坐5人,坐了20人,還余下2人。

師:謝謝你們為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解決方法!現在你們能根據她的方法來列算式嗎?

生:22÷4=5(條)……2(人)師:為什么用除法?生:因為四個四個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幾個四,所以用除法?

現在我們已經用算式解決了這個問題。那么至少要租幾條船?生1:5條生2:6條

師:看來余下的2人是關鍵!那么余下的2人應該怎么辦?

生1:余下的2人應該再租一條船。生2:我也認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條船!

師小結: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讓你去,你樂意嗎?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條船!所以我們要用5+1=6(條)

2、運菠蘿

師:劃船劃累了,你口渴了嗎?王叔叔為我們準備了菠蘿,誰能讀一下?

生讀題。

生自由列算式!

學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師:為什么要加1?生:因為剩下的3箱還得單獨再運一次。

師小結:像這種處理余數時,給商加1,我們稱為進一法。

3、買面包

師:同學們,王叔叔還給我們準備了肉松面包。看圖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個。

師:出示問題。我拿10元錢最多能買幾個?請你列出算式并說說理由

生:10÷3=3(個)……1(元)因為剩下的1元買不了一個面包

師:像這樣余數對商沒有影響,直接去掉了,我們稱為去尾法。

4、對比總結

劃船和買面包這兩種情況對余數的處理相同嗎?為什么?

生:因為劃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卻買不了一個面包

師小結:也就是這兩個是不同的實際問題,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處理余數。

三、鞏固練習

1、判斷(說明理由)

李阿姨縫制上衣,每件上衣釘7個扣子,38個扣子可以釘幾件上衣?

38÷7=5(件)……3(個)

5+1=6(件)

答:38個扣子可以釘6件上衣。()

2、下面各題是選“去尾法”還是“進一法”

(1)做一張床單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幾張床單?()

(2)50個奶油蛋糕,每8個裝一盒,至少要用多少個盒子?()

3、旋轉木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幾次?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能談談你的收獲嗎?

生1:我知道了對余數的處理有“進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處理余數時要考慮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板書

有余數的除法

解決問題

22÷4=5(條)……2(人)

5+1=6(條)

答:至少要租6條船。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7】

教學目標:

1、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景,經歷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

2、體驗小數大小比較的多種方法,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教學重難點:

掌握小數大小比較的不同方法,并會比較小數的'大小。教具準備:

投影片(P4的情景圖)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在文具店里學到的數學知識,這節課,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生:想)(師出示下圖)

師:圖片中告訴我們什么?

生1:奇奇文具店中鉛筆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師:你能從中提出個數學問題嗎?生3:哪個文具店中的鉛筆盒便宜?

生4:要買書包應到哪個文具店去買???

師:同學們真棒,那么現在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

二、學習新知

1、師:同學們想一想,去哪個文具店中的買鉛筆盒便宜呢?

(1)學生獨立思考。

(2)指名回答。師:誰能說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買,因為4.9元小于5.1元。師:你是怎樣比較4.9元與5.1元的大小的呢?

(3)匯報交流。

生1:因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く5.1元。

生2:因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生3:??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現在淘氣有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忙,

同學們說幫不幫?(幫)

師:小淘氣想買一塊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買,同學們幫他選一家,好不好?(好)

(1)學生自己比較大小。

(2)小組討論:你是怎樣比較的?(3)指名回答,教師小結。三、鞏固練習

1、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3.60元6.00元○6.0元4.95元○4.94元小組自己練習。

2、到哪個商店去買?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新知識?生1:我學會比較小數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數的大小比較有不同的方法???(教師小結)

板書設計:

貨比三家

4.9元○5.1元

①4.9元=4元9角②5.1元比5元多,5.1元=5元1角4.9元比5元少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8】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意義,體會平均數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能計算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概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平均數的特征,用平均數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你乘車買票嗎?六歲以前買票嗎?你對乘車是否買票這方面的常識了解嗎?我們把1.2米這條線叫“兒童乘車免票線”。看,就是這條線,經過相關部門研究決定,六歲以下兒童乘車免票線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確定這個標準嗎?調查誰?如果數據來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處理?讓我們一起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來解決這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然進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體會為什么要學均數。)

二、探究新知,自主構建

(一)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上個月我校開展了保護環境,爭優環保小隊活動,我班成立了三個小分隊:快樂隊、天使隊、陽光隊。

1、相同數據,初步體會平均數的代表性。

出示快樂隊數據:寧寧12個,丁丁12個,冰冰12個。

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要表示快樂隊每個人的收集情況,用哪個數比較合適呢?

小結:快樂隊每人都收集了12個礦泉水瓶。12能代表快樂隊每個人的收集情況。

2、不同數據,深入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出示天使隊數據:小紅12個,小蘭14個,小麗11個,小明15個。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現在,每個人收集的數量各不相同,該用哪個數據代表第二小隊每人的收集情況呢?14能代表嗎?12呢?(如果每人同樣多就好了)怎樣把他們的瓶子變成同樣多?

小組合作學習,用學具擺一擺。并在組內說一說你是怎么把它們變的同樣多的。

交流匯報。

學情預設:

生1:可以移動瓶子,將小紅移1個給小蘭,小明移2個給小亮,然后每個人就一樣多了。(剛才這些同學都是通過把多的瓶子移出來,補給少的同學,讓每個同學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就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少)

生2:計算的方法(14+12+11+15)÷4=13,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個人的瓶子數合起來,再平均分給四個人)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嗎?4表示什么。括號里的表示什么?關系式:總數量÷份數。板書:先求和再平分)

總結:其實無論是移多補少,還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原來不同的數變得——同樣多。在數學上,我們把這個數叫做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3、追問中理解平均數的虛擬性。

繼續看天使隊的收集情況:13是小紅收集的數量嗎?是小蘭收集的數量嗎?是小明收集的數量嗎?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個同學收集礦泉水瓶的數量嗎?

小結:13是天使隊平均每人收集的數量。它代表天使隊收集礦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設計意圖:由淺入深,快樂隊每人收集12個,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數量;天使隊每人的數量各不相同,該用哪個數代表呢?學生體會到:都不合適,如果和快樂隊一樣,每人同樣多就好了。通過移多補少或求和平分,用一個虛擬的13來代表。這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慢慢體會平均數良好的代表性。在追問中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虛擬性特征,以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二)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出示陽光隊收集礦泉水瓶統計表。陽光隊一共收集了多少個?哪個小隊能評為“環保小隊”呢?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學情預設:

生1:快樂隊收集了36個,天使隊收集了52個,陽光隊收集了60個,第三小隊收集的多。

生2:他們人數不同,這樣不公平!

生3:人數不同,應該比較平均數。怎么求陽光隊的平均數呢?

學生列式:(13+11+14+10+12)÷5=12(個)

12代表什么?哪個小隊能評為“環保小隊”?

小結: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用平均數作比較更公平!

平均數13能代表天使隊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樂隊、陽光隊的一般水平。(板書: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

(設計意圖:人數不等,哪個隊能評為“環保小隊”?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學生清楚:比總數不公平,而平均數能代表每隊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數作比較更公平。從而加深對平均數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數的敏感性

如果陽光小隊的王林收集的瓶子變多了或變少了,平均數會怎樣呢?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平均數就是這么敏感!這組數據中任何一個數發生變化,都能引起平均數的變化。

結合平均數觀察表格,平均數處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說,可以代表一組數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數在值和最小值之間,相信大家對平均數有了一定的認識。

(四)首尾呼應,引起共鳴。

相關部門是怎么確定這個兒童乘車免票線的呢?和你們想的一樣,相關部門就是參照了平均身高確定免票線的。據統計:6歲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歲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來,平均數的作用真不小,連確定免票線的高度都可以參照它。

(五)聯系生活,體會平均數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兒用到過平均數呢?出示平均數資料。如果學校訂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訂做可以嗎?平均數的用途很廣泛,可是也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三、應用拓展,鞏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約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嗎?

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一則信息。

請選擇正確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別求的是什么呢?

小剛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較這兩個數據,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會遇到危險嗎?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么?

四、回顧反思,結束全課

談談你對這節課的收獲,把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說一說。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9】

(一)學前準備

1、鬧鬧尋寶。

(1)課件演示

(2)學生交流多種尋寶路徑。

(3)提問:鬧鬧向北、向南、向西、向東走分別能尋找到書包、鉛筆盒、水和畫筆四件寶,那么在方格中還有字典、電腦、跳繩、鋼琴四件寶,鬧鬧怎樣才能拿到呢?

2、導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1、學習例3。

(1)出示指南針。

(2)全體到操場。

(3)提問:誰能說出校園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4)教師指著校園廁所,問:廁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針驗證。

(6)師生返回教室,回顧剛才學習過程。

師根據回顧的內容板書:

(7)觀察東北、西南這兩個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東南角的位置。

師板書:西北北東北

西東

西南南東南

(9)說一說校園西北和東南方向分別有什么建筑物。

2、鞏固新知。

(1)集體拿出小動物卡片。

(2)游戲:給小動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貓館、爬行館、水族館、飛禽館分別安置在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請學生指出教室的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的'同學分別是誰。

3、教材第7頁的“做一做”。

(1)說明題目要求。

(2)集體參與,分組學習。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標出來。

4、教材第9頁練習二的第1題。

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鋪分別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維訓練

教材第9頁練習二的第3題。

(1)教師讀題,學生理解題意。

(2)按要求獨立完成。

(3)訂正。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認識復式統計表,能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填寫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認識、填寫、分析復式統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復式統計表,會根據復式統計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使學生能對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并會制作復式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知識鏈接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了,喜羊羊去摘了好多水果給羊村的孩子們,瞧!你能根據這幅圖提出數學問題嗎?

為了能更好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利用單式統計表。

提問:對比一下,單式統計表有什么特點。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收集數據同學們一起收集我們班同學最喜歡的課外活動。再進行整理現場組織:請兩個小助手,一名同學數,一名同學寫。

先完成男生最喜歡的.活動,再完成女生最喜歡的活動。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創設了一個調查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為復式統計表的學習做好鋪墊 2、分析數據請同學們比較兩張表。每張表統計的活動都是一樣的。我們可以把這兩張表合成一張表。

同學們靠自己多次嘗試,教師引導多次修改,最終合成一張完整的復式統計表。

分析統計表里的數據,提問: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有什么建議。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新課教學的主體,在認識、填寫、分析復式統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培養數據分析觀念。單式統計表入手,把握學生知識的起點,通過對比分析,引發學生內在的認知沖突,從而產生合并創造一個更簡潔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復式統計表的優越性和必要性,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幫助學生分析數據背后的信息。

3、對比表格請同學們對比單式統計表和復式統計表,你發現了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對比,概括出復式統計表的優勢。

三、鞏固運用,拓展提升1.教材38頁練習八第1題。

思考:怎樣閱讀表格?引導學生根據表格結構有序地閱讀信息,在此基礎上完成本題辨析。

2.創造統計表。

分小組統計三名同學的基本信息,再根據這些信息繪制一張復式統計表。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練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鞏固運用復式統計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回顧總結,積累經驗1.回顧課堂,暢談收獲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收獲?

信息單式統計表復式統計表統計項目一項多項數據一目了然方便對比特點表類

附板書設計: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實例和具體活動,感知鏡面對稱現象。掌握鏡子內外圖形對稱、左右錯位的規律,能利用鏡子尋找對稱軸(特別是不能對折的物體)。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發現、交流,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特征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解釋生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探索鏡面對稱的一些特征。

教學難點:

感知鏡面對稱現象,發展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鏡子。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引入新課

1。講《猴子撈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邊散步,看到天空高掛一輪圓月;猴子走到井邊,發現井邊有一輪圓月,猴子以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聲叫喊,同伴扛來長長的網兜。眾猴子怎么也撈不出“月亮”。問題:“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們好有沒有發現類似的現象?”(照鏡子時,出現的現象;光滑的地板也會出現倒影等。)

2。揭示課題。

(1)總結,說明以上幾種現象的特征。

(2)板書課題:鏡子中的'數學。

二、組織活動

1。教師示范。

(1)在黑板上貼一個大的黑體字——“王”的一半。

(2)把鏡子放在虛線上(對稱軸),讓全班學生觀察鏡子里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3)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發現?(看到“王”字,鏡子里的圖形是鏡子外圖形的對稱圖形。)

(4)讓學生試一試。

2。試一試。

第(1)題:讓學生把鏡子放在虛線上,看看鏡子里的圖形和整個圖形。說一說,看到了什么。在書上畫出對稱圖形。說一說,這條虛線在對稱圖形中稱什么?

第(2)題

(1)鏡子中的小女孩是舉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實舉起的是哪只手?

(2)從鏡子你能知道現在是幾點嗎?

(3)小組討論:你發現了鏡子中有什么數學學問?究竟小女孩照鏡子時是幾時?

(4)小組代表匯報小組討論的成果。

3。小游戲

模擬照鏡子的游戲。

師:假設蘇老師站在鏡子前,誰來做鏡子中的蘇老師呢?

(師生表演。)

采訪鏡子中的人:你為什么能做得這么準確?

(同桌互相做游戲,請一組學生全班展示。)

三、歸納小結,提升認識

師:今天同學們有什么收獲?你的心情怎樣?

(評析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關注學生情感。)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12】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13】

教學重點:

被除數中間不夠商1怎么辦。

教學難點:

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商中間有0的筆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豎式計算,并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數末尾或中間有0時怎么辦?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學832名學生分4批去參觀天文館,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讀題,做什么方法,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豎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算的,請兩個學生板演

⑶匯報: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夠商1,怎么辦?為什么要寫0,不寫行不行?還有沒有不同的寫法?

⑷打開書31頁,看看書上的'兩種寫法,你認為哪種好?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選一題列豎式計算,再同桌交換檢查,說說算法。

⑵請學生板演

⑶集體訂正

3.判斷對錯33頁,第2題

⑴這些計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⑵集體訂正

4.總結: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14】

教案內容: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繼續教學三年級數學,通過兩年半的學習,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扎實,個別學生思維比較靈活,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較濃,但也有個別學生懶散,接受力不強,成績不太理想,本學期將重點抓好后進生的培養。

二、教學內容:

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轉乘法觀察物體千米和噸軸對稱圖形認識分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統計認識小數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數與代數:

·會口算整百數除以一位數(商是整百數或整十數)、比較容易的幾百幾十除以一位數、比較容易的兩位數乘整十數。

·能筆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包括商中間、末尾有0的情況)、兩位數乘兩位數(包括列比較簡便的豎式計算兩位數乘整十數),能筆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能估計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商是幾百多或幾十多,估計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積大約是多少。能說出估計的過程與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初步理解幾分米是十分之幾米、幾角是十分之幾元。

·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一位小數的意義,能讀寫一位小數和比較兩個一位小數的大小。

·認識年、月、日,能區分大月、小月,能判斷平年、閏年,能計算一個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數。

·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噸。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空間與圖形:

·能指出由4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拼搭成的物體的三視圖,能根據比較簡單的`視圖要求拼搭物體。

·結合實例感知生活中常見的平移、旋轉、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平移,能動手制作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結合實例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選用適宜的面積單位估計、測量、表達圖形的面積。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計算或估計有關的面積。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統計與概率:

·結合實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

·會求一組簡單數據的平均數(限結果是整數)。

·會用平均數描述一組數據的狀況

會用平均數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2、數學思考方面。

·經歷在實際情境中認識分數、小數的過程、學習用數描述、表達現實世界中的現象,發展數感。

·經歷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探索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與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數加、減法的過程,發展抽象概括與推理的能力。

·在應用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發展抽象思維。

·在簡單的物體及其三視圖的相互轉化活動中,在研究平移、旋轉、對稱現象的數學活動中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15】

教材分析:

“旅游中的數學”實踐活動是由三部分組成的系列活動。在“租車”的活動中,通過解決40人如何安排車輛的問題,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在“用餐”活動中,通過搭配快餐,讓學生懂得合理選擇的重要性。同時,通過計算用餐的費用,復習、應用小數的加減法。在旅游計劃中,通過讓學生了解旅游的路線、景點、費用等活動,提高他們收集與處理數據的能力。

學情分析:

由于本課之前,教材已有類似內容分別編排在其他各冊中,學生已有初步的活動經歷、體驗。加之我班學生經濟條件有限,外出旅游的.機會少,要體會旅游中的情境稍有困難。但學校處在旅游之地,離旅游景地較近,對旅游有所了解,因此,我在創設情境時,選擇了帶領同學們去模擬旅游。將租車、買門票、參觀、用餐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發展數學思維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在模擬旅游情境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旅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過程方法目標:在解決如何合理“租車”的活動中,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經歷觀察、思考,運算等數學練習過程,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活動中感悟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你們都去過那些美麗的地方?誰來告訴老師。(指名學生回答)

2、師:同學們都知道我們臨潼也是一座旅游名城,著名的旅游景點有華清池、驪山、鴻門宴遺址、西安事變蠟像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等,你們最想去哪旅游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這節課老師將帶領同學們去兵馬俑博物館旅游,去探究旅游中的數學問題。(板書課題:旅游中的數學)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喚起學生對以前旅游美好經歷的回憶,為后面旅游活動作鋪墊;接著利用臨潼豐富的旅游資源, ,創設去臨潼兵馬俑博物館參觀的情境,使學生自主參與到模擬旅游的活動中。創設這樣的旅游情境,有利于引發學生強烈地學習興趣,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p>

二、合作探究。

活動一:租車

1、師:那么,我們要想去旅游,該怎么去呢?(乘車)讓我們一起去租車吧!請大家看,從屏幕中你發現了哪些信息呢?(課件出示情境信息)

(1)共有40人去參觀。

(2)有兩種型號的車可以租:大車限乘18人,每輛160元;小車限乘12人,每輛120元。

2、提出問題:我們怎樣租車呢?

(1)同桌討論租車方法,指名口答。

①可以租大車。大車坐的人多。②可以租小車,小車花的錢少。

③我覺得兩種車都可以租……

3、教師總結:同學們的想法很好,我們租車時不僅考慮怎樣租車比較省錢,還要考慮讓車的座位盡量坐滿,如果不可能坐滿,空位必須盡可能少。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16】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能讓學生體驗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是有規律的。

2.讓學生經歷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從而激發他們探索的欲望。

3.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演繹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

在探索的過程中,找到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規律,并能抽象和概括規律。

【教具、學具準備】

情景圖和例2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激趣引入

教師:老師想說的第1個數是7,第2個數是14,第3個數是21。(板書:7,14,21)你們知道我想說的第4個數是多少?

學生:28。

教師:我想說的第5個數是多少?

學生:35。

教師:你們是怎樣猜到老師的想法的?

學生:老師,你報的數有規律,分別是7的1倍、2倍、3倍,我想后面的數一定是7的4倍、5倍

教師:看來,只要找到規律,就能夠很快地解決問題,今天這節課就請同學們開動腦筋,一起來發現規律吧。

初步感受到找規律的重要性,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

二、引導探索,發現規律

1.教學例1

(1)出示例1 的情景圖,請學生觀察。

教師:你從圖中獲取了哪些信息?

學生:兩個小朋友在討論裝籃球的問題,小男孩說每8個籃球裝一筐,小女孩問男孩16個,24個,32個,40個籃球分別裝幾筐。

教師:要解決小女孩提出的問題,你們準備怎么辦?

學生1:列除法算式計算。

學生2:把條件和問題列成一張表會更清楚一些。

(2)填表發現規律。

①教師:老師完全同意你們的想法。書上也給我們列出了表格,我們先來完成書上第76頁的表格吧。

②學生獨立完成表格后教師提問:觀察這個表,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1:表中第2行的'數不變。

學生2:第1行和第3行的數分別一個比一個大。

③教師:從你們剛才的發現中,你猜測到了什么?

學生: 這3行數的變化肯定有規律。

④教師:同學們的猜測對不對呢?下面我們以第1列3個數量為標準, 你又會有什么發現?

⑤學生以第1列為標準,舉例進行比較。

教師:同學們真了不起!看來,當每筐裝的個數不變時,籃球的總個數和

裝的筐數這兩個量的變化確實有一定的規律。下面,我們根據表格列除法算式,看看你又有

什么新發現?

(3)列式總結規律。

①教師:誰來列出筐數的除法算式?

板書:88=1(筐)

168=2(筐)

248=3(筐)

教師:請同學們分小組觀察以上除法算式,看看你們又能發現什么?

②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③小組匯報自己的發現。

④引導概括規律:在除法里,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幾倍,商就擴大幾倍。

象的認識過程,深切感受到探索規律的必要性。

2.教學例2

教師:同學們通過觀察表格,觀察算式,找到了在除法里,除數不變,被

除數與商之間的變化規律,真能干!下面看看你能找到這些數的排列規律嗎?

(1)出示例2,學生按箭頭指示的方向觀察。

(2)教師:這些數是怎樣排列的?把你的觀察結果在小組內相互說一說。

(3)小組交流、討論。

教師:第1個數720,7202=360,360即為第2個數。

第2個數360,3603=120,120即為第3個數。

第3個數120,1204=30,30即為第4個數。

除數依次增加1。

三、綜合訓練,深化提高

1.課堂活動第1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評講。

①說說排列的規律。

②回答:后面兩個數是怎樣填的?

2.課堂活動第2題

(1)獨立找規律畫圖。

(2)說明方塊的排列規律,展示畫的圖。

3.練習十四

(1)理解題意。

(2)學生獨立寫出算式、得數。

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

四、總結

今天這節課通過仔細觀察、積極動腦,發現了規律,還運用了規律,同學們真棒!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觀察事物,發現規律,做有心人。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本【篇17】

教學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長含義,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計算能力,從已有知識經驗出發,通過觀察、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從而更好地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運用電教手段,指導學生直觀的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小組合作討論獲得知識,并將成果展示出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語言表達、合作交流能力。

知識與技能

正確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含義。學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建立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長方形周長算理的理解。

一、創景激趣,引出問題

師:同學們,我們學校的花壇美麗可愛,吸引了好多同學的視線,有的同學禁不住要進入花壇欣賞花草,那樣會損害這美麗的景色,為此,我們學校打算給他圍上護欄,護欄每米8元,需要多少錢呢?如何來算呢?要是一個正方形花壇,你會算嗎?(出示課件圖畫:長方形花壇實物圖)(學生齊答)

結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長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錢數。

情境激趣,引出問題。

自主探究,歸納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拓展應用小結鞏固

師:那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如何來算呢?好,今天我們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二、自主探究

(一)憶一憶(回顧舊知)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圖形的周長,看屏幕,誰知道他們的邊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長?(課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舉手回答)

結論: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邊相等。圍成一個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周長。(教師板書: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邊相等)

(二)試一試(探究新知)

1、師:同學們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的周長嗎?(出示課件: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小組合作探究)

探究結果:有三種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師:同學們,哪一種方法最簡單呢?(問題明顯,齊答)結論:(6+4)×2=20(厘米)最簡單

3、師:這幾個數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呢?(小組討論)(討論出結果之后出示課件:長方形的周長公式)

討論結果:“6”表示長方形的長,“4”表示長方形的寬,“2”

表示兩條相等的長邊和兩條相等的寬邊,“20”表示周長。

由此得出結論: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教師板書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應用)

1、師:我們學習了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你能計算出屏幕上一邊靠墻,邊長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護欄的周長嗎?(演示課件動畫)(小組合作探討)

探討結果:院子護欄周長=(8×4)—8=24(米),因為院子一邊靠墻不用護欄,所以要減去一邊的長度。

2、師:同學們如果兩個圖形拼在一起組成新的圖形,那么新得到的圖形的周長是兩個圖形周長的相加嗎?請看大屏幕,你能算出這兩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組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嗎?(演示課件動畫)(小組合作研討)

研討結果:長方形的長是2厘米,寬是1厘米,

周長是(2+1)x2=6(厘米)。學生要明白:兩個圖形拼在一起組成新的圖形的周長不是兩個圖形周長的相加

三、小結鞏固

1、周長是圍成圖形一周的長度。

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x2。

3、正方形的周長=邊長x4。

9318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镇市| 太谷县| 纳雍县| 苗栗市| 嘉荫县| 红桥区| 建湖县| 来宾市| 油尖旺区| 卢氏县| 蕉岭县| 称多县| 博乐市| 静乐县| 苏尼特左旗| 隆林| 孟连| 公安县| 烟台市| 邹平县| 岱山县| 肥乡县| 剑河县| 巢湖市| 乌鲁木齐县| 隆德县| 乐至县| 余江县| 泸西县| 枣强县| 钦州市| 渭南市| 宁波市| 武穴市| 芦山县| 瓮安县| 蒲城县| 贡嘎县| 甘孜县| 纳雍县| 石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