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四年級 >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

時間: 夢熒 四年級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僅供參考。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篇1

第一單元 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

教學目標

小數的意義不能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背誦結論獲得,必須通過活動使學生獲得體驗。本環節教師組織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先用分數表示,再用小數表示,讓學生在體驗中逐步理解小數的意義。

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學會總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活動一:量一量

解釋與運用

活動二:量身高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歸納小數比較大小的方法,并和原來的想法比較,加深對正確方法的理解

讓學生獨立練習,教師重點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孩子。

多層次的練習,加強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能正確熟練的比較小數的大小

6、引導學生小結。

第六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

歌手大賽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能正確進行小數加減混合運算;能解決簡單的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實際問題。

2.結合問題情境,學會小數加減混合運算。

教學重點正確進行小數加減混合運算。

教學難點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

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及學生活動設計個性調整

一、出示圖形,讓學生觀察討論

二、練一練

三、全課小結:

同學們,你們看過電視上的歌手大獎賽嗎?請看大屏幕,這個“專業得分”是什么意思?“綜合素質得分”又是什么意思?你們知道嗎?

(出示)

1、你找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看到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板書:誰的總分高?高多少?

估一估,誰的.總分高一些?

要想算出準確的結果怎么辦?

(引導學生認識:要通過算一算才知道。)

3、誰來說說你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板書學生的不同的解法。

①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②9.43-(8.65+0.40)

=9.43-9.05

=0.38(分)

4、通過以上的計算,你知道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為什么?與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相比怎么樣?

5、第17頁“試一試”第1題。

比一比,看看誰的方法最簡便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篇2

教學內容:

P5:例3 “做一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關于0的運算應該注意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體會0在四則運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0不能做除數及原因。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將上面的口算分類.根據分類的結果說一說關于0的運算都有哪些。

2、一個數與0相加;一個數減0;一個數與0相乘的結果分別是多少。

3、0除以一個數的結果是多少?

三、0為什么不能做除數(討論)

0不能作除數。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為找不到一個數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個確定的商,因為任何數同0相乘都得0。

小結:歸納所有0的運算

一個數加上0,還得原數。被減數等于減數,差是0。

0除以一個非0的`數,還得0。一個數和0相乘,仍得0。

四、課堂測評

1.計算

(1)36+0= (2)0+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2)0×9=

五、歸納反思

這節課我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關于0的運算應該注意的

板書設計:

0的運算

一個數加0或減0得原數;

一個數乘0得0,

0除以一個非0的數還得0。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篇3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和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在一個有括號的算式里,先算括號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加強小組合作。

3、靈活運用所學計算方法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應用數學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順序。

教學難點:

掌握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順序。

教具學具:

課件。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1、口算:100+0= 0÷100=

2、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1)80—42+12 480÷60×2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順序計算。

(2)75—15×4 40÷4+6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3)(12+4)×2 200÷(40—15)×2

小結:在含有小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們學過的( )、( )、( )、( )四種運算統稱四則運算。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它的運算順序。(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課。

1、出示:96÷12+4×2

(1)小組內討論,說說計算順序。

(2)匯報討論結果。(指名說,師板書。)

2、變式:96÷(12+4)×2探究有小括號的計算順序。

(1)問: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數學符號?(小組合作探究)

(2)小組合作完成計算后,指名學生到黑板上板演。

(3)點評,明確: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3、介紹中括號“[ ]”,變式:96÷[(12+4)×2]探究有中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1)認識中括號。

(2)在老師引導下明確運算順序。

板書:96÷[(12+4)×2]

(1)放手讓學生合作完成計算,師巡視輔導。

(2)指名板演后,師生共同訂正,明確運算順序,并在書上找出來齊讀兩遍。

三、鞏固練習。

1、課本第9頁的做一做。

2、一個車間在4月份的前八天生產了320臺洗衣機,以后每天生產45臺。4月份(按30天計算)共生產洗衣機多少臺?(要求列綜合算式解答)

四、擴展提高:

根據運算順序添上小括號或中括號。

(1)32×800—400÷25先減,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減,最后乘;

(3)32×800—400÷25先減,再除,最后乘;

(4)32×800—400÷25先乘,再減,最后除。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含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

96÷12+4×2 96÷(12+4)×2 96÷[(12+4)×2]

=8+8 =96÷16×2 =96÷[16×2]

=16 =6×2 =96÷32

=12 =3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含兩級的數的讀法,能正確地讀出億以內的大數,并體會、理解讀數的規則。

2、練習讀數,使學生理解萬級的數的讀法與個級的數的讀法的聯系與區別。

3、結合讀數,培養學生的類推和歸納概括能力。

4、引導學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5、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

6、通過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點:

含兩級的數的讀法。

教學難點:

每級中間、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讀出下面的數

305300535002879

(1)我們學過哪些記數單位?

(2)請你按數位順序表中的順序依次說出所學過的數位。

(3)萬級包括哪幾個數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萬級的數的`讀法。

我們已經學習過萬以內的數的讀法。而像我們昨天的城市人口數據的大數該怎么讀呢?

(1)出示含兩級的數位表,并在相應的數位下面呈現2496,讓學生讀一讀。

(2)再呈現24960000

讓學生試讀。

比較24960000與24960000在數位上的區別。

啟發:引導24960000的讀法。

說說各數位上的數表示什么,引導說出一共有多少萬?

這個數有什么特點?(個級的四個數位上都是o,即這些數都是整萬的數,末尾的零都不讀出來。)讀法與以前學過的數的讀法有什么異同點?

相同點:萬級的數先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去讀。

不同點:萬級的數要在后面加讀一個“萬”字。

小結萬級的數的讀法

小結:整萬數的讀法,先分級,把萬級上的數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萬”字就行了,個級上的四個零都不要讀出來。

練習讀一讀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萬級和個級兩級的數的讀法。

學習中間有0的數的讀法

①板書6407000。

②引導觀察6407000與24960000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③學生自己試讀,交流讀法。

④小結讀法:分級——先讀萬級上的數——接著讀個級上的數。

教師隨學生敘述板書,六百四十萬七千

(1)學習級中間、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①板書85000300。

②學生自己分步驟試讀。

③師聲生同讀。

④小結讀法:每級中間有0的應該讀零。

⑤按正確的讀法師生品讀。(板書:八千五百萬零三百。)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內化提高

教材第5頁的“做一做”。

(1)觀察每個數的特點。同桌互讀。

2、做練習一第2題。

3、教師在計數器上撥數,學生讀。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有哪些收獲?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篇5

教學內容:

課本22頁例3和做一做及練習四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以不同的地點為觀測點判斷方向。

2、在學生學會確定任意方向的基礎上,使學生體會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3、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教學用具: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1、師:老師站在大家的正東方向上,那么你們站在老師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對,我們的位置關系是相對的。

2、分別指兩名學生,讓大家根據方向說一說他們的`位置關系。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先弄清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再根據兩名學生的位置分別說一說誰站在誰的方向上,使學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對關系。)

3、師:今天我們就來繼續研究兩個物體位置的相對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對上兩節課學習內容有一個大體的回顧,為本節課新知識的學習做準備。)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1、出示教材第22頁例3主題圖。

(1)讓生觀察地圖

師:北京和上海兩地相距大約 1000千米,說一說,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組織學生用直尺,量角器測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 ②討論: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組織學生觀察上圖,在小組中討論,然后交流說一說。

出示提示

1、確定以誰為觀測點,并建立方向標。

2、用語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體位置。

討論后每組選出一名同學在班內匯報。

生匯報。

可能會說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師對照圖示指一指,肯定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

師小結:以北京為觀測點,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約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為觀測點,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觀測點不同,物體的相對位置就會發生變化。這就是今天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篇6

教學目標:

1、體會較大數據的實際意義,能比較數的大小。

2、在描述數據的過程中,體會將某些數據單位改寫的必要性,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

3、培養同學們學習數學探索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探究較大數據單位改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1、師:讓大家通過網絡收集一些數據,在這些數據中,有的數據后面有“萬”,有的“億”,為什么要這樣表示呢?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

2、出示中國地圖。

3、提問:我國的陸地面積約是多少平方千米嗎?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9600000平方千米。

4、師:你還知道我國哪些省市自治區的土地面積?請說一說。

出示四個數據

(1)黑龍江省土地面積約450000平方千米。

(2)江蘇省土地面積約是100000平方千米。

(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面積1660000平方千米。

(4)西藏自治區土地面積約1220000平方千米。

請同學們在地圖上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

二、結合實際背景,體會改寫單位的必要性。

1、師:大家在讀寫這些數的.時候,有些什么感受?

2、再比較分析一下課前我們收集的資料上的數據的特點,如果為了記錄方便,這些數據可以怎么進行改寫。

三、探究改寫方法。

1、師:你知道這些數據的計數單位是什么嗎?

它們是以“一”為單位,一般以“一”為單位是不寫計數單位的,怎么把這些單位是“一”的數進行改寫呢?

2、分小組討論,探究改寫方法。

3、觀察這些數據的基本特點,從中發現改寫的基本方法

9600000=960萬;450000=45萬

1660000=166萬;100000=10萬

1220000=122萬;10000000000=100億

300000000=3億

師:為什么同樣的數據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四、比較大小。

1、讓學生思考一下,萬以內的數的大小比較是怎么比較的,并在小組內交流。

2、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和語言表達出來,并集體交流。

五、試一試。

1、讀出下面各數,并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在排列大小之前,先讓學生說說排列的方法。

2、將下面各數改寫成以“萬”為單位的數。

讓學生說說改寫的方法,然后獨立完成。

3、將下面各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

讓學生說說改寫的方法,然后獨立完成。

六、練一練。

1、開發大西部。

練習本題時,可以先請學生說一說我國西部各省市自治區的情況以及它們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區具體的土地面積,在學生讀一讀的基礎上再請學生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區的其他數據信息,以供學生間互相進行改寫。

2、海洋資源。

在練習時,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識,特別是我國海洋的區域情況等。接著出示有關的數據,讓學生讀一讀,然后討論這些數據如何進行改寫。

3、把下圖中的點按數的大小從小到大連接起來。

對于不同的數據比較,學生可以先統一寫法,再比較;也可以直接進行比較,對于學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

板書設計:

9600000=960萬;450000=45萬

1660000=166萬;100000=10萬

1220000=122萬;10000000000=100億

300000000=3億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篇7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2、3、5倍數的特征,熟練應用2、3、5倍數的特征進行判斷。

2.會運用2、3、5倍數的特征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3.感受知識應用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以及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重點難點】

1.會正確判斷2、3、5的倍數。

2.會運用2、3、5倍數的特征解決實際問題。

【整理導入】

師:同學們都喜歡花嗎?你都喜歡些什么花?學生回答。

師:小明的媽媽也非常喜歡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馬蹄蓮10元/枝,她買了一些馬蹄蓮和郁金香,付給售貨員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媽媽馬上就知道找回的錢不對。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斷的嗎?(多媒體出示教材練習三第12頁第7題圖片)

引導學生分析:由于媽媽買的是馬蹄蓮和郁金香,馬蹄蓮10元/枝,所以它的總價是10的倍數,也就是整十數,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總價是5的倍數,個位上是0或5,兩者合起來的總價一定是幾十元或幾十五元,因此,服務員找的錢數不對。

小結:5的倍數的和還是5的倍數。

那么:2的倍數的和(還是2的倍數),3的倍數的和(還是3的倍數)。

師:同學們靈活地利用了5的倍數的特征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非常了不起,這節課我們就來針對這些內容進行相關的練習。

板書課題:2、5、3的倍數特征的練習

【歸納提高】

1.2、5的倍數,都只要判斷哪個數位上的'數就可以了?3的倍數怎樣判斷呢?引領學生回顧,梳理2、3、5的倍數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數一定有一個什么因數(1除外),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數?什么叫偶數?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數有( ),偶數有( ),是3的倍數有( ),是5的倍數有( ),同時是2、5、3的倍數有( )。

(2)的三位偶數是( ),最小的二位奇數是( )。

(3)同時是2、3、5的倍數的三位數是( ),最小三位數是( )。

【課堂作業】

學生獨立做教材第12~13頁練習三第8~12題。

【課堂小結】

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對2、3、5倍數的特征進行了練習,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實際上運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可以解決很多的實際問題,只要我們用心思考,善于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相信大家還會有更多的收獲!

【課后作業】

1.閱讀了解教材第13頁練習三后面“生活中的數學”和“你知道嗎?”

2.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篇8

教學內容:

億以內數的認識(教科書第2~4頁的內容,練習一第1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知道億是個大數;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

2、理解、掌握我國記數習慣,每四個數位為一級。

3、掌握數位順序,能夠根據數級初步地讀出億以內的數。

過程與方法:

通過情境創設、小組合作學習等形式,使學生獲得正確讀數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體驗;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培養學生在生活中主動探究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記數單位以及各記數單位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數級、數位、記數單位的區別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學準備:

課件、計算器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課件導入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很多大數。(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萬。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萬千米。

地球離月亮大約有三十八萬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還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今天咱們一起來認識一些大數。(板書課題)

2、介紹主題圖(出示主題圖)

20__年我國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次普查中這六個省市、自治區的人口數據。(課件出示:我國人口)

誰能嘗試讀出上面這些數?

指名讀數,并讓學生說說他是怎樣讀的?

二、探究交流解決問題

出示例1:13819000這個數有多大呢?

1、計數器操作,認識計數單位。

在這個計數器上,你發現了什么?

用計數器數數:撥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數,一直數到九千,再撥上一千。

問題: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滿十要怎樣?

認識十個一千就是一萬。(板書“萬”。)

讓學生在計數器上一萬一萬地數,一直數到九萬,再加一萬,是多少?認識十個一萬是十萬,板書“十萬”。用同樣方法,完成一百萬、一千萬、一億的認識,分別板書:百萬、千萬、億。

2、小組討論學習計數單位間的關系。

大家知道萬、十萬、百萬、千萬、億是什么嗎?你們發現這些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

3、認識數位和數位順序表

(1)學習數位。將13819000按數位順序寫出。說出每個數字所占的數位名稱、計數單位,表示有多少個這樣的計數單位。

(2)同桌學生互相說一說其他數位上的數各表示多少。

(3)學習“數級”。介紹我國計數的四位分級法。

為了便于讀億以內的數,我國沿用了四位一級的計數規律,即從右起每四位為一級、個、十、百、千是個級,表示多少“個”;萬、十萬、百萬、千萬是萬級,表示多少個“萬”、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內化提高

完成第4頁“做一做”第1題。

同桌之間互相說數,一個一、一萬一萬地說,另一個撥。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讓學生談談學習體會、收獲。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篇9

教學目標:

1、借助現實情景認識線段、射線、直線。會用字母正確讀出線段、射線與直線。

2、培養操作、觀察、發現、總結、概括等能力。

3、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感受數學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區分線段、射線與直線。

教學難點:

理解直線與射線的含義。

教學用具:

實物展示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二)小組合作,深入探究

1、認識線段

(1)建立線段的數學模型,認識端點

(2)畫線段

師:請你在練習本上畫出1條線段,師巡視指畫法不同的學生畫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畫的線段,反饋出線的問題。如:畫彎,沒點兩個端點,畫的方向等。

追問:你認為誰畫的對?為什么?不加兩個端點行嗎?兩個端點的作用是什么?你認為畫線段時要注意哪幾點?

強調線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調整。

(3)讀線段

師:誰能幫老師給黑板上的這條線段起個名字?怎么讀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給兩個端點命名,給線段命名,生讀,師板書:讀作:線段AB(或BA)指出有兩種讀法。

強調:讀線段時可以從任意一個端點讀起。

(4)找線段

師: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條線段,請你找出1條線段,用手指出它的兩個端點,與同桌說一說。

同位互動,指2個生匯報。

2、認識射線。

(1)建立射線的數學模型

課件演示手電筒的燈泡發射出一束光線,問:你看到了什么?

(2)畫、讀射線

師:射線有什么特點?怎么畫?怎么讀呢?請你先思考再動手試一試,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師巡視發現問題,讓一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師:剛才你在畫射線時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樣解決?讀射線呢?

引導學生在辯論中明確:要先畫一個端點,然后沿著任意一個方向畫一條直直的線,指出:由于射線無限長我們只需要畫出線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為了方便讀,要把射線的端點用大寫字母“A”表示,再在射線上任取一個點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兩端,讀作:射線AB,不能讀射線BA,讀射線時要從端點讀起,只有一種讀法。

(3)尋找射線

師:想一想,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物體發出的射線?

引導學生說出:激光、探照燈、紅外線、太陽、燈泡等。

師:別忘了恩澤地球上萬物生靈的太陽發出的光線也是射線。

3、認識直線

(1)建立直線的數學模型

(2)畫、讀直線

師:直線又有什么特點?怎么畫?怎么讀呢?請你先思考再動手試一試,完成后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師巡視發現問題,讓一個四人小組到黑板上板演。

師:誰有不同的想法?追問:點A、點B是直線的`端點嗎?為什么?

引導學生在辯論中明確:由于直線無限長我們只需要畫出線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為了方便讀,要在直線上任意取兩個點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兩端,讀作:直線AB(或BA),讀直線時從哪一端讀起都可以,有兩種讀法。

(4)找直線

師:實際上在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直線,比如當一條筆直的馬路一眼望不到頭向兩端直直的無限延伸時才可以把它近似的看作一條直線。想一想,生活中還有類似的例子嗎?

生舉例如:高壓線、鐵路、高速公路等。

(三)實踐活動,歸納特征

比較三線的區別與聯系: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三種線,請你認真觀察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說其余同學補充。

指出:看來三種線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課件演示:直線向兩端無限延伸;在直線上截取1條線段;一條線段去掉1個端點向一端無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條射線;線段、射線也是直線的一部分。

(四)綜合運用,感知提升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直線、射線、線段3位好朋友,下面讓我們和它們一起來玩玩闖關游戲,好嗎?

第一關:猜謎語,打一線的名稱。

1、有始有終(線段)

2、無始無終(直線)

3、有始無終(射線)

第二關:他們誰說對了?

1、小明說:我畫的線段長4厘米。(對)

2、小紅說:我畫的射線長1米。(錯)

3、小麗說:我畫的直線長2分米。(錯)

第三關:試一試畫直線。

1、過一點畫直線

先任意畫一點,然后過一點畫直線,師帶領學生完成。

體會:過一點,可以畫出無數條直線。

2、過兩點,畫直線。

學生操作體會。

追問:能不能再畫呢?

總結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第四關:你發現了什么?

從老虎山到狐貍洞有許多條道路,哪條路最短?(小結:兩點間的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

(五)檢測。

判斷題:

(1)直線AB長30cm。()

(2)線段的一端能無限延長。()

(3)線段CD長5cm。()

(4)射線的兩端能無限延長。()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加法結合律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結合律,初步學會應用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悅,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對數學的積極情感。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和理解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含義。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加法結合律。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多媒體展示:李叔叔三天騎車的路程統計。

(1)找出信息解決問題。 問:你能解決李叔叔提出的問題嗎?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體展示線段圖:根據學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線段先后出現。

問:通過線段圖的演示,你們發現什么?(不論哪兩天的路程先相加,總長度不變。)

我們來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連加的算式,可以怎樣計算:

比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兩個加數先相加,正好能湊成整百數。)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問:觀察、比較這些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秘密?(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3)揭示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4)用符號表示。(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問:①用語言表達與用字母表示,哪一種更一目了然?

②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數?

二、練習練習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據運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適當的數。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練習五

三、小結

1、今天我們發現了哪些數學規律?

2、這些運算定律是怎樣發現、歸納的?

板書設計 加法結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篇11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姐、弟二人的郵票張數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重難點

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建立模型。

1、看圖說一說你收集到哪些數學信息?交流。

2、圖中告訴我們等量關系是什么?

(姐姐的張數+弟弟的'張數=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張?你會畫線段圖嗎?畫一畫。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設誰為X比較簡便?為什么?

5、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呢?你會列方程解答嗎?

6、學生匯報。

7、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樣想?

4X=180(1個X與3個X合并起來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那姐姐有135張郵票。

8、書寫時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還需要驗證,怎樣驗證?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張的條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畫線段圖,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90+X張郵票。

90+X+X=18011、通過剛才解決問題,你們有什么收獲?

活動二:解釋運用:試一試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讀題

(2)怎樣解方程

(3)怎樣檢驗?

練一練

1、解方程:

2、嵐嵐幾歲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題意,解方程解答,并檢驗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獨立完成。

4、(1)書上告訴了我們什么?你能提什么問題?

(2)怎樣列方程?

25X—4X=31。5

(3)怎樣解方程?

(4)你怎樣驗證?

板書設計

郵票的張數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樣想?

4X=180(1個X與3個X合并起來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那姐姐有135張郵票。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篇12

教學目標:

1、經歷量角器的形成過程,認識量角器。

2、會使用量角器正確測量角的度數。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夠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學難點:

1、靈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據測量的情況,區分內、外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三張練習紙,兩種量角工具(單個小角和半圓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出示兩個角,角一和角二)課前紀翔和李毅畫了兩個角,讓我幫忙比較大小,現在老師想請大家來幫他倆比較一下,哪一個角大?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角的度量”。<板書>角的度量

(此處更改為直接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貼近生活,引出矛盾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講授新課

1、測量工具的選擇

看到這四個字,你有什么問題?(用什么量?怎么量?……)咱們一個個的來解決,先看第一個問題“用什么量?”誰來猜猜看?(尺子……)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誰說的對呢?咱們一起想一下以前學過的有關測量的知識,能不能有所啟發。(課件)線段的測量和面積的測量。大家想想看,用什么來測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線段的長度測量大線段的長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積來測量大圖形的面積,應該用小角來測量大角。)

2、兩種量角工具的選擇

(1)用單個小角量角

用單個小角量一量練習紙一上的角一是幾個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兩個小角。)那么角二是幾個小角呢?試著量一量。(學生演示)這次需要四個小角,有沒有比較簡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來呢?

(此處,更改為量取四個小角的角,比較麻煩,從而引出半圓量角工具。四個小角的目的讓學生知道每個小角的頂點都聚在一個點上,就是半圓量角工具的中心,為后續角的度量打下基礎。)

(2)連在一起的角

我們可以將這些小角連在一起,組成這樣一個量角工具(出示半圓)。我們再用這第二種工具來量一量角2是多少個角?(4個小角)用第二種工具來量角3是多少個角?(3個半小角)

【設計意圖:4個小角制造麻煩,促使改進量角工具為半圓量角工具,更為簡單快捷。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每個小角的'頂點都在半圓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個半小角制造認識的沖突,促使學生思考改進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進量角工具

(1)同學們能不能想辦法改動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們的測量結果精確的用一個整數來表示呢?(課件)將每一小角再分成兩個小角,數出一共有七個小角。

(2)給量角工具標上數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個一個的數,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想個辦法,不用一個一個的數,一眼就能看出這是12呢?

開始的這條邊上應該表上數字幾?想想我們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時,都是從刻度幾開始的?

(3)再測量一個角,但是還是不能用一個整數表示,怎么辦呢?(課件)把每個小角平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個更小的角?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數出7個、12個角,體會到一個個數比較麻煩,引發出進一步改進量角器的必要。】

4、簡化量角工具

看看現在的量角工具有什么感受?簡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幾乎是一樣的。

5、量角器上讀角

(1)認識一度角

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對的角叫做一度角。記作“1°”。角的計量單位是“度”,用符號“°”表示。那兩個一度角是幾度角?三個一度角是幾度角?

(2)認識幾度角

①認識5度,145度角。

②反方向讀角,怎么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辦法不用計算不用數,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設計意圖:認識角的計量單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時引發讀角過程中的矛盾沖突,引出外刻度。】

6、認識量角器各部分名稱

量角器外圈數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內圈數字叫內刻度。量角器有兩個0刻度線,分別對應著內外刻度。所有小角頂點聚集在一起的這個點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學們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師一起說說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稱。

7、(1)讀出下列各角的度數

開口向右70度角和開口向左60度角,開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內刻度,開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號練習紙上畫出下列各角(注意強調中心點、0刻度線、內外刻度線)90°,180°,120°,60°(強調內外刻度兩種表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區分和使用內刻度和外刻度,在會讀的基礎上正確的畫出各個角。】

(此處增加開口向右70度角和開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紙上畫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內外角,也為量角做好了準備。)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試著量一量3號練習紙上角一的大小。(學生操作演示)強調注意中心點對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對齊,看是內刻度還是外刻度并讀出度數。

(4)量一量3號練習紙上其余各角的度數。

三、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篇13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通過“在方格紙上涂一涂,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的活動,經歷用幾何模型研究小數的過程。

2、用直觀的方式體會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的.規律。

3、在尋找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中,培養數感,獲取數學學習方法。

基本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1、比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創建數學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誰大?你是怎樣想的?

2、我們一起驗證一下,在圖上涂一涂,再來比一比。學生在書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說一說。

3、0.2和0.20怎么會相等呢?這是不是一種巧合?

4、在下面兩幅圖中涂出相等的兩部分,并寫出相應的分數和小數。

在小組內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發現了什么?

三、鞏固與應用

1、第10頁試一試1、2。

2、第11頁練一練1。

3、第2、3題。

4、閱讀。《你知道嗎?》

四、總結

這節課你發現了什么?

教學反思:

學生通過圖一圖、比一比,發現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一規律。并能熟練的應用這一規律。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篇14

一、教材

《三角形邊的關系》這節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通過動手操作活動導出所要研究的問題,接著介紹以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進而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原理。教材篇幅簡短,但思路清晰,要點突出,教法學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師教學。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編寫者力圖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探索過程,自己發現和得出結論。為了讓學生獲得更深的感受和體會,我遵循編寫意圖,對教材還做了適當的擴充處理,增加了一些環節,讓教學過程更顯層次性和動態性。這一內容的教學,能使學生在已經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穩定性特性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另一個重要特性,豐富三角形的知識。同時,也為以后繼續學習三角形與四邊形及其它多邊形的關系打下基礎。

二、教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要貫徹直觀性、實踐性、趣味性的原則。根據本課的內容特點,我將實踐性原則擺在重要位置,將教學過程設置為學生自主活動的過程。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談話法、實驗法、演示法、發現法等。教學中我將把這些方法有機結合在一起,靈活運用,期望實現最佳效果。

三、學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化的過程。”遵循這一理念,考慮與上述教法相適應,突出主體性和實踐性,本節課我引領學生立足“三自”,主動學習,即:自由探究,自我總結,自主運用。安排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

四、教學目標

1.通過擺一擺登封操作活動,探索并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規律。

2.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分析數據,體驗探索和發現三角形邊的關系的`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及提出問題的能力,積累探索問題的方法和經驗。引導學生樹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氣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悅。

五、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三角形三條邊的之間的關系

難點:在探索中發現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

六、教學過程

這節課以“讓學生主動學習”為教學指導思想,為突出重,突破難點,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個環節:

(一)談話導入

1.出示一個三角形。(同學們,這是什么圖形?)

2.什么樣的圖形叫三角形?(強調首尾相連的封閉圖形。)

3.那你們想不想知道三角形的三條邊有什么關系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

來研究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新知

1.合作用小棒擺三角形

請同學們將我們課前準備好的四組不同長度的小棒拿出來,同桌兩個相互合作,看看哪組小棒能擺成三角形,哪組小棒擺不成三角形?

2.小組匯報

3.小組討論:

同樣是用三根小棒來擺三角形,為什么有的能擺成,有的卻擺不成呢?觀察、比較一下這兩組實驗結論,你能發現三角形三邊之間有什么關系嗎?

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4.全班交流

(1)怎樣的三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呢?各小組派代表匯報一下你們組的發現。

組1:三根長度不相同的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組2:兩邊長度加起來大于第三條邊的長度的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組3:…………

根據學生回答,舉出反例:引導學生辨析,逐步完善學生認識,達成共識: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板書)

(2)這邊的各組小棒為什么不能擺成三角形呢?(強調“任意兩邊的和”)

5.教師小結

同學們,祝賀你們探索和發現了三角形邊的關系,讓我們自豪地再說一遍這個結論。

(三)看書鞏固自己看教材第27頁的內容

(四)拓展應用

1.教科書第28頁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匯報

2.出示小明上學的路線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小明上學可以怎樣走?有哪幾條路線?在這兩條路線中,走哪條路線最近?請你從數學的角度來解釋這種現象。

集中分析,總結匯報

3.課本第28頁練一練第2小題

學生獨立完成,匯報結果

(五)課堂小結今天你學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業課本28頁練一練第3,4小題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本篇15

教學內容

教材第79~80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奧運信息,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2、通過解決體育賽場上的有關問題,體會數學與體育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能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奧運中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師:2016年第31屆奧運會在里約舉行,同學們知道我國運動員一共獲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項目還打破了世界記錄,尤其是中國女排,頂著巨大的壓力,通過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終于獲得冠軍。那么同學們對奧運會有哪些了解呢?

師出示課件教材第79頁情景圖。

引導學生觀查表格,從表格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決奧運中的數學問題。

二、探究問題

1、師出示課件教材第79頁問題一。

(1)學生觀察表格,交流匯報:可以知道三名運動員各自的'成績分別是多少秒。

(2)出示問題: 前三名運動員的成績分別相差多少?

學生先獨立計算,然后在小組內說說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訂正。

(3)課件出示教材第79頁兩幅沖刺情況圖,并提問:根據剛才的數據,你能判斷哪幅圖能描述當時決賽的沖刺情況嗎?

學生觀察圖片,交流匯報。師根據學生回答整理歸納:根據剛才計算出來的結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們之間的距離應該很近,而他們和劉翔的時間相差很多,所以距離應該相對遠一些。

因此第二幅圖能更好的描述當時的沖刺情況。

(4)當時男子110米欄的奧運會記錄是12.95 秒,劉翔用的時間少了多少秒?

學生先獨立思考,小組內交流,再全班匯報。

2、師出示教材第80頁問題二

(1)引導學生閱讀短文,你能獲取什么數學信息?

學生閱讀后,指名匯報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沖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凱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課件出示問題1。

學生先獨立計算,然后在小組內說說是怎么想的。指名學生匯報,集體訂正。

(3)課件出示問題2。

①讓學生觀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況表”。

②學生獨立思考計算,小組交流,指名匯報。

根據學生匯報,師歸納:何沖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凱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凱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凱。

3、師出示教材第80頁問題三。

(1)引導學生閱讀短文,并從中獲取數學信息。

學生先獨立思考計算,小組討論交流。指名學生匯報,集體訂正。

(2)出示課件射擊比賽場景圖。

同學們先觀察圖片,再獨立通過想象判斷,并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理由,小組內交流。

指名學生匯報,集體討論驗證。

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學們說一說。

四、課后練習

905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顺县| 射洪县| 阜阳市| 彝良县| 会昌县| 凤城市| 会同县| 土默特右旗| 绥芬河市| 江陵县| 台东市| 彰化市| 辉南县| 茌平县| 淮滨县| 宾阳县| 甘肃省| 弥渡县| 乐至县| 宜阳县| 渑池县| 涟源市| 平遥县| 个旧市| 垦利县| 临西县| 荥阳市| 庆城县| 微山县| 洛川县| 南宁市| 庄浪县| 额尔古纳市| 海原县| 永定县| 陆河县| 留坝县| 通州区| 新源县| 任丘市| 曲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