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六年級 >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

時間: 夢熒 六年級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僅供參考。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1

一、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百分數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可以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了解稅收的用途,充分體會所學內容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中,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并通過分析、討論,從中感悟到納稅的重要作用,認識常見稅種,掌握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

3、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數學是為了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本節教學中,在完成各種應納稅額的習題后,讓學生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PPT課件。

2、學生準備:收集有關納稅的資料。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課件出示家鄉改造前后的對比圖。

(1)看圖,說一說我們的家鄉有什么變化。

引導學生從家鄉的交通、基礎設施、房地產開發、土地利用、生態環境等方面感受家鄉的變化。

(2)討論:用于改造家鄉的資金是從哪兒來的?

引導學生了解財政部門撥的款大部分是靠稅收得來的。

2、導入新課。

什么是稅收?國家征收的稅有什么用處呢?納稅金額是多少?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納稅的知識。(板書課題:稅率)

設計意圖:通過對家鄉變化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稅收的重大用途,并對學習納稅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初步認識、理解有關納稅的知識。

1、仔細閱讀教材10頁的內容,從中了解有關納稅的知識。

2、學生自學后交流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有序地展示相關內容)

(1)什么是納稅?

納稅是根據國家稅法的有關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

(2)什么人需要納稅?

每個公民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3)稅收有什么意義?

稅收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家用收來的稅款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國防等事業。

在學生理解稅收意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用稅收為人民造福的例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稅收的重要性。

(4)稅收的主要種類有哪些?

稅收主要分為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等幾類。

(5)什么叫應納稅額?

繳納的稅款叫做應納稅額。

(6)什么叫稅率?

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如銷售額、營業額……)的比率叫做稅率。

3、初步了解我國的稅收政策。

我國的稅收政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根據國家規定,集體或個人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P23—26的內容,P24做一做,完成練習四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圓錐,圓錐的高和側面,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能根據實驗材料正確制作圓錐。

2、過動手制作圓錐和測量圓錐的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3、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教學重點:

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圓錐的組成。

教具準備:

每人一個圓錐,師準備一個大的圓錐模型。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2、圓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課

1、圓錐的認識(直觀感受觀察討論匯報)

(1)讓學生拿著圓錐模型觀察和擺弄后,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的,等等。

(2)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3)圓錐有一個曲面,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在圖上標出側面)

(4)讓學生看著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由于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2、小結

圓錐的特征(可以啟發學生總結),強調底面和高的特點,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征是: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測量圓錐的高(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測量)

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借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三、課堂練習

1、做第24頁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后讓學生試著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練習四的第1題。

(1)讓學生自由地觀察,只要是接近于圓柱、圓錐的都可以指出。

(2)讓學生說說自己周圍還有哪些物體是由圓柱、圓錐組成的。

3、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補充習題

1出示一組圖形,辨認指出哪些是圓錐。

2出示一組圖形,指出哪個是圓錐的高。

3出示一組組合圖形,指出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四、總結

關于圓錐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學介紹你手中的圓錐嗎?

教學反思:

觀察、感知中認識并掌握圓錐的特點,經歷探究測量圓錐高的方法的過程,加深了對圓錐高的認識。在旋轉,對比圓柱和圓錐的過程中,加深對圓錐特點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思維。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3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問題導入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復習了平面圖形的特征,到目前為止,我們學習了哪些平面圖形?

預設

生1:我們學過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

生2:我們還學過圓和圓環。

(學生邊說教師邊把相應的圖形貼在黑板上)

師: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復習關于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回顧與整理

1.周長和面積的意義。

師: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周長?什么是平面圖形的面積?

預設

生1: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

生2: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面積。

2.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

(1)我們學過哪些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

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

結合學生的`回答,有序地畫出相關的平面圖形,為構建知識網絡做準備。

(2)如何計算這些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各個面積公式之間有什么聯系?

①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用字母表示為C=2(a+b)。

②長方形的面積=長×寬,用字母表示為S=ab。

③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用字母表示為C=4a;面積=邊長×邊長,用字母表示為S=a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4

單元目標:

1、使同學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征;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

使同學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和外表積的計算方法,并會正確計算。

使同學理解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單元重點:

掌握圓柱的外表積的計算方法和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單元難點:

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 1、圓柱

(1)圓柱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12頁圓柱的認識,練習二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圓柱各局部的名稱,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2、培養同學細致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

3、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

看懂圓柱的平面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已知圓的半徑或直徑,怎樣計算圓的周長?(指名同學回答,使同學熟悉圓的周長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圓的周長(教師依次出示題目,然后指名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評判答案是否正確)

(1)半徑是1米

(2)直徑是3厘米

(3)半徑是2分米

(4)直徑是5分米

二、認識圓柱特征

1.整體感知圓柱

(1)談談圓柱.你喜歡圓柱嗎?請同學說說喜歡圓柱的理由。(美觀、實用、平安、可滾動……)

(2)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

2.圓柱的外表

(1)摸摸圓柱。請同學摸摸自身手中圓柱的外表,說說發現了什么?

(2)指導看書:摸到的上下兩個面叫什么?它們的形狀大小如何?摸到的圓柱周圍的曲面叫什么?(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3.圓柱的高

(1)課件顯示:一根豎放的大針管中的藥水由高到低的變化過程,引導同學考慮:藥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關?

(2)引導小結: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關.

(3)結合課本回答什么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①課件顯示:裝滿牙簽的塑料盒,問:這些牙簽是圓柱的高嗎?假如牙簽細一些,再細一些,能裝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對圓柱的高,你想說些什么?

歸納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對這數不清的高,丈量哪一條最為簡便?

老師引導同學操作分析,得出丈量圓柱邊上的這條高最為簡便,同時課件上的圓柱體閃爍邊上的一條高.

4.圓柱的側面展開(例2)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橡皮、蠟筆、水彩筆、固體膠水等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分別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后討論:展開后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后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長方形

板書:沿高剪┤ 斜著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強調:我們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長方形與圓柱的關系.

(2)尋求發現.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①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復操作中觀察。

②同學再觀察電腦演示上述過程.(用彩色線條突出圓柱底面周長和高轉化生長方形長和寬的過程。)

③同學交流后說出自身的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和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系。

①討論:平行四邊形能否通過什么方法轉化生長方形?

課件顯示: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轉變生長方形,再還原成圓柱側面的動畫過程。

②想一想:當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相等時,側面展開圖是什么形?

③引導小結:不論側面怎樣剪,得到各種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生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三、鞏固練習

1.做第11頁“做一做”的第2題。

2.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3題。

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同學和時輔導。

3.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4題。

四、安排作業

完成一課三練P15的1、2題。

板書:

┌長方形

沿高剪┤ 斜著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圓柱的底面周長 → 長方形的長

圓柱的高 → 長方形的寬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分數應用題的復習,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思路;

2、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思想,尋找出簡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題思路;

3、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4、讓學生了解到生活與數學的關系,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培養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教學關鍵

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復習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掌握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找準單位“1”

教學步驟

一、基礎訓練導入。

師:今天我們要對分數應用題做一下全面的復習。大家想一下我們解答分數應用題最關鍵的是什么?

專項訓練:

課件:練習:已知根據條件,說出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并說出有關的數量關系式。

在每道題后追問:從信息中你還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并作評價:說一說你們找單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我們以信息中的第6題為例,誰來說說,應該怎樣畫線段圖呢?根據線段圖教師問:線段圖畫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還剩的噸數應該怎樣做?

常規性基本訓練,復習找單位“1”訓練:為新知識做鋪墊。

二、根據看線段圖列式

師:誰來說說,根據線段圖應該這么列式呢?出示線段圖【教學課件演示】

注重線段圖的應用,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寫出乘法數量關系式。同時,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三、基礎練習

基礎練習只列式不計算

師:用我們剛才復習的方法做。(學生做完后教師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誰看作單位“1”?單位“1”的量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計算?

歸納總結:請同學們把這4道題分分類,并要說出分類的`依據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進行小組討論,有能力的就獨立完成。學生進行思考;在學生回答時要引導學生說出分類的依據是什么,這類題目應當怎樣解答。

嘗試練習,然后提問:這道題你是怎樣想的?分數和比聯系在一起會出現許多的新問題。出示:文藝書和科技書本數的比是1∶4。誰來說說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學課件演示】

培養學生審題要仔細,弄清數量關系。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分數應用題分類的依據是。

四、對比練習

1)讀題,分別找到兩道題的單位“1”,并說說這兩道題有何不同?

2)根據題意分析數量關系,然后列式計算,全班講評。

通過兩題對比,突出較復雜應用題的難點,幫助學產生加強審題意識,提高分析能力。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6

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

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應用比例的意判斷兩個比能否成比例。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找出相等的比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樣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實物投影呈現課文情境圖。(不出現國旗長、寬數據)

①說一說各幅圖的情景。

②圖中有什么相同之處?

(2)這幾面國旗的形狀一樣,但長和寬卻各不相同。請大家算一算它們長和寬的比,看看能發現什么?

(3)(指教室里的國旗)這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是多少?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60:40=3/2

操場上的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是多少?與這面國旗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長、寬比值。

2.4:1.6=3/2

兩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相等。

板書:2.4:1.6=60:40

也可以寫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師:在這四面國旗的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么是比例?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嗎?你能把它組成一個比例嗎?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題。

什么樣的比可以組成比例?

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說一說你是怎么找的。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檢驗各自所寫的比例。

第2題。

學生獨立寫比例,看誰寫得多。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說一說你是怎么寫的,一共可以寫多少個不同的比例。

3.課堂小結。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個比例式可以改寫成幾個不同的比例式?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六第1~3題。

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復習環節發現部分學生對求比值出現知識遺忘。特別是對于如何求兩個小數或兩個分數的比值,而這部分知識是本課判斷能否組成比例的關鍵,所以在復習中必須舍得花時間,夯實基礎后才能繼續推進新授學習。

在總結比例概念的時機上,我對教材稍做修改。因為僅從一個例子就要求學生概括出比例的含義,對他們而言難度較大。因此,我在教學完2.4:16.=60:40后,請學生們把四面國旗長和寬的比,也根據比值相等的組成等式.在此基礎上再提問“怎樣的式子叫做比例?”明顯感覺學生們能夠根據實踐經驗較準確地抽象出概念。同時,建議在鞏固練習中補充概念的判斷題,如:6:10和9:15,(雖然兩個比的比值相等,但因為沒有組成式子,所以不是比例。)

做一做第2題隱含著初中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性質,教參給出了4個比例,“2∶4 = 1.5∶3、4∶2 = 3∶1.5、2∶1.5 = 4∶3、1.5∶2 = 3∶4。”其實應該共可寫出8個比例。交換等號兩邊的比,還可以組成4個不同的比例1.5:3=2:4、3:1.5=4:2、4:3=2:1.5、 3:4=1.5:2。為什么僅僅相換了等號兩邊的比,就應該算作不同的比例呢?(必須結合比例各部分的名稱來解釋)怎樣才能將4個數,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寫出8個比例來呢?(我覺得在學習完比例的基本性質后更容易理解)。因此,將此題下移至比例的基本性質一課完成。

練習六第1題必須特別關注,因為其中第2、4小題體現了正比例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我不僅要求學生判斷“相對應的兩個量的比能否組成比例”,還補充要求他們回答相應兩個量的比值表示的含義。如第2小題,有的學生用箱子數量:質量,那么比值的含義應該為每千克的箱子是多少個。也有的學生用質量:箱子數量,那么比值的含義則為每個條子的質量。通過練習,強化數量關系,為后繼學習作好鋪墊。

練習六第2題,如果將4個數兩兩排列求比值,有12種情況,再從中找出比值相等的組成比例太麻煩,有沒有比較方便快捷的方法呢?有!孩子們發現:將的數與第二大的數組成比;將剩下的兩個數也按大數比小數組成比,就能夠較快判斷出所組成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及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訓練學生認真審題,能夠選擇合理簡便的解題方法。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正確、合理、靈活、迅速的運算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且能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靈活、合理地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

1.第74頁第1題。

(1)把下面的小數化成分數:

0.125、0.3、0.5、0.6、0.25、0.75

(2)把下面的分數化成小數:

以上各題用投影片出示,指名口答。

2.我們已經知道,分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可以根據已知數的具體情況來確定是先把分數化成小數,還是先把小數化成分數,從而進行計算。

下面各題用什么方法進行計算比較簡單?

提問:分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一般情況下化成什么數做比較簡便?為什么?

提問:分數和小數乘、除混合運算在一般情況下,化成什么數做比較簡便?為什么?(第三種方法最簡便,但這種做法只有小數能夠被分數的分母除盡時才最方便,一般情況下分數、小數乘除混合運算把小數化成分數來做比較簡便。)

(二)學習新課

以上這些計算方法是我們進行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基本方法。

(板書課題: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1)小組討論:這道題怎樣計算比較簡便?(把小數化成分數計算比較簡便。)

(2)全體同學在練習本上試做,通過試做,體會一下為什么用這種方法進行計算簡便?

(3)訂正,并且說說這種做法有什么好處?(因為計算分數乘、除法時,有時可以先約分再計算比較簡便,所以,分數、小數乘除混合運算一般先把小數化成分數后再計算。)

(1)審題:例5與例4有什么不同之處?

(例4是分數、小數乘、除混合運算,例5是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2)想一想,做這道題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a.運算順序;b.選擇合理恰當的方法。)

(3)小組討論:這道題是把小數化成分數算簡便,還是把分數化成小數算簡便?(把小數化成分數計算比較簡便。)

(4)全體同學在練習本上試做。

(5)訂正。

(6)小結:我們把題目中的小數都化成了分數,這樣在乘除過程中,有時可以先約分,使得做起來比較簡便,同時得到的.是一個準確的結果。

(7)如果計算的結果允許取近似值,也可以先把分數化成小數,取它們的近似值進行計算。在本冊教材中,一般要求只取兩位小數,這種算法在現在電子計算機越來越被廣泛使用的社會里是很有價值的,因為,大多數電子計算機都是用小數來計算的。請你用這種方法試做這道題:

≈5.2÷3.2-1.67×0.7(注意:這一步用“≈”)

=1.625-1.169

=0.456

訂正此題,并且教師要強調:如果計算的結果允許取近似值,才可以把分數化成小數來計算。

3.小結。

兩位同組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1)分數、小數乘、除混合運算,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2)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又怎樣計算簡便?

看書質疑。

(三)鞏固反饋

采用分小組鞏固練習的形式。

1.用題板做練習,大面積反饋。

舉題板訂正,再把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進行比較:

不難看出,第二種方法更簡便一些。所以解題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如數的特征、運算符號等決定怎樣做簡便就怎樣做,故在掌握了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還要靈活運用。

2.互相幫助:1,3,5組同學做題(1);2,4,6組同學做題(2)。之后,同桌同學交換檢查,指出錯誤,加以改正,使學生掌握檢查的方法,并養成檢查的習慣。

教師出示正確答案,哪組的同學都做對了就給予表揚。

3.全體同學齊做。

把題中的分數化成小數后再計算。(保留兩位小數。)

≈13×0.56-16.24÷3.5

=7.28-4.64

=2.64

(四)課堂總結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8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理解并掌握分數乘法的意義以及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分數應用題中最基本的,不僅分數除法應用題以它為基礎,很多復合的分數應用題也是在它的基礎上擴展的。因此,使學生掌握這咎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對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具有重要的意義。例1只涉一個數量,要求一個數量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要求的是已知數量的一部分,屬于部分與整體的問題。在這里用線段圖幫助學生題意,明確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從而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解答方法。

學情分析

學生對單位1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識。已經掌握分數乘法的意義以及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本課讓學生分清把誰看作單位1。借助線段圖分析題意,學生在畫線段圖時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教師要適時指導。

教學目標

1、經歷對實際問題的探究的'過程,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的解答方法。并能正確地解答。

2、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與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的數量關系,并能正確地解答。

教學難點

正確地確定單位1

教學過程

活動一:分析題意,理解數量關系。

教師出示例1:2003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為2500平方米,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是什么意思?(是把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五光平均分成5份,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占其中的2份。)

教師然后讓學生試著畫一畫線段圖,分析題意。

全班與教師一起畫線段圖,借助于線段圖理解題意,要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列式為:2500=

學生獨立完成。

集體訂正。

活動二:鞏固練習。

1、教師出示做一做。

這是一道關于兩個量之間的,一個量是另一個量的幾分之幾的問題。在解答時,教師也先讓學生畫線段圖分析。

然后再獨立解答。

2、完成練習四中的部分練習。

活動三:課堂小結。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9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活動,使學生知道數學知識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能有意識的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學會與他人合作,培養組織活動的能力。

2、進行有關的思想教育,如教育學生要有禮貌,注意安全,愛護果樹等物品。

二、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課前已把表格發給了每一位學生,學生已對果園產生了興趣,通過已經分好組的計劃,讓學生自己去收集有關的信息,例如:學校到果園實踐購物及費用方面,有了解大家愛吃什么,賣多少,每種物品的價錢及一共要多少元等等,這些都要學生通過自己小組的討論而定。

X月X日:全班師生乘車來到柳埠X果園進行參觀,路上,大家興致勃勃,紛紛詢問各自所帶的物品及自己小組的活動計劃。

以下為教學片斷的梗概:

師:現在我們已經到了美麗的果園,進了果園之后,要講禮貌,注意安全,要愛護果樹,保護好果園的環境。(在農民與學生的交流中,教師也要記錄有關的數據這樣自然的融入到班級中去。)(電腦設計果園,教師在其中)

小A:農民伯伯,您好,我們的果園這么大,它到底大雞長有多少米,寬有多少米呢?

農民:果園可大了,長由174米,寬有126米。

教師:那它到底占地多少公頃?(及時引發學生思考)

(學生沉默片刻)

小B:大約有22100平方米,我是用174第六以126得出的。

教師:大家同意嗎?

小C:不對,老師問的'是多少公頃,而不是多少平方米,應該是2.21公頃。

教師:這次大家同意嗎?

全班:同意。

小D:果園這么大,能栽多少棵樹呢?

農民:我們這里有1278棵果樹。

小E:這么多,那一棵蘋果樹能產多少千克蘋果呢?

農民:大約一棵樹能產50千克。

教師: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豐碩的果實,一千無蘋果按市場價能賣多少元?(教師融入其中,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誰能幫農民伯伯計算一下他一年能掙多少錢?

(學生爭先恐后的想在農民伯伯這里展示一十自己,有的議論,有的筆算,有的干脆用上了計算器)。

小F:我們知道了,現在市場價每千克蘋果1.60元,照這樣計算,農民伯伯一年的收入大約是102240元。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10

教學內容:

教材第37頁例5、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七第4~日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比例尺,學會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2.使學生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里的應用,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進一步認識比例尺。

教學難點:

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提問:什么是比例尺,

2.出示一些數據比例尺,讓學生說一說比例尺前項、后項的倍數關系和比例尺的實際含義。

3.說明:利用比例尺,可以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節課就學習比例尺的應用。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5。

出示例5,讀題。提問:題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按照比例尺的意義,你能解答嗎?讓學生自己討論并進行解答,通過巡視看一看不同的解法。指名口答解題過程,老師板書。其間結合說明設未知數x的.單位與圖上距離的單位統一,用厘米,解題后再化成米數。提問:用不同方法解答這道題的過程是怎樣的?指出;已知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可以按照實際距離與圖上距離的倍數關系來解答,也可以按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比例尺列出比例,用解比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結果。

2.做練一練第1題。

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指名學生說一說怎樣想的,要注意什么問題?

3.教學試一試。

出示試一試,讀題。提問;題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能自己解答嗎,讓學生自己做在練習本上。指名學生口答解題過程,老師板書。用比例解的指名學生說一說根據什么列比例的,應該設誰為x。指出:已知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可以把實際距離縮小相應的倍數,也可以按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比例尺列出比例,再解比例求出結果.

4.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扳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指名學生說說怎樣想的,解答時還要注意什么。

5.做練習七第4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然后口答,老師板書。

6.做練習七第5題。

學生完成在練習本上。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你學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七第6、8題。

家庭作業:練習七第7題。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1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6、7頁圓的認識二。

【教學目標】

1、通過折紙活動,探索并發現圓是軸對稱圖形,理解同一個圓里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2、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體會圓的'特征。

3、在折紙找圓心、驗證圓是軸對稱圖形等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圓的特征。

2、同一個圓里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1、三角尺、直尺、圓規。

2、教學課件。

【教學設計】

一、實踐操作。

1、折一折。

每人準備一個圓,請同學們想辦法找出圓心。

2、小組活動:剪幾個圓,折一折,你發現了什么?

小組交流。

3、匯報:沿著任意一條直徑對折,都能完全重合。

4、小結:圓是軸對稱圖形,直徑所在的直線是圓的對稱軸。

圓有無數條對稱軸。

在同一個圓里,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可以表示為d=2rr=d/2。

二、嘗試練習。

1、說一說學過的圖形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分別有幾條對稱軸?

正方形:4條

長方形:2條

等腰三角形:1條

等邊三角形:3條

圓:無數條

2、要求學生剪出書本第7頁做一做的三幅圖,沿中心點A轉動,同學們發現了什么?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第一題。

學生在書上填寫,集體交流。

2、練一練第二題。

學生在書上填寫,集體交流。

3、練一練第三題。

學生畫出對稱軸,集體交流。

4、練一練第四題。

學生實際測量,集體交流。

5、練一練第五題。

學生在書上填寫,集體交流。

使學生通過折紙活動進一步理解同一個圓的半徑都相等的特征,以及圓的軸對稱性和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引導學生整理已學過的軸對稱圖形。

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圖形的旋轉對稱性,以及圓是一個任意旋轉對稱圖形。

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四、全課小結。

【教學反思】

學生在掌握圓的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圓,知道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而且有無數條對稱軸。

存在問題:對于畫對稱軸,學生掌握得層次不齊。需要進一步練習鞏固!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12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根據不同的條件求圓柱的體積,學會計算圓柱形容器的容積,井能應用于實際求出所容物體的重量。

教學重點:

計算圓柱形容器的容積。

教學難點:

根據不同的條件求圓柱的體積。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求下列圓柱的體積(口答列式)。

(1)底面積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徑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徑2分米,高3分米。

追問:圓柱的體積是怎樣計算的?(板書:V=Sh)

2.復習容積。

提問:什么是容積?它與物體的體積有什么區別?我們是按什么方法計算容積的?

3.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過圓柱的體積計算,知道了容積和容積的計算方法。這節課,就在計算圓柱體積的基礎上,學習圓柱的'容積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5。

出示例5,讀題。提問:這道題求什么?你能計算它的容積嗎?請大家仔細看一下題目,解答這道題還要注意些什么?(統一單位或改寫體積單位,取近似數)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說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樣求的。同時注意是怎樣統一單位和取近似值的。

2.新課小結。

提問:求圓柱形容器的容積要怎樣計算?如果知道圓柱底面的半徑或直徑,怎樣求圓柱的體積?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題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2.做練一練第2題。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指名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結合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3.口答練習二第6題。

讓學生默讀題目。提問:第(1)題怎樣想?求出了容積怎樣求第(2)題?為什么?

4.做練習二第9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讓學生說既怎樣想的。

四、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二第7、8題。

家庭作業:練習二第5、6題。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13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靈活、全面的運用知識的能力,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靈活運用周長或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周長與面積的區別。

1、什么是圓?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是什么?圓面積公式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2、計算下題。求出它的周長與面積。

(1)學生動手計算。

(2)周長與面積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計算公式不同,單位不同。

3、判斷。兩個圖形相比較,哪個圖形的周長長,哪個圖形的面積就大。

(錯。周長的長短和面積的大小沒有必然的聯系。)

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一個圓形花壇,直徑是4米,周長是多少米?

=(米)

2、一個圓形花壇,周長是米,直徑是多少米?

=4(米)

3、一個圓形花壇的半徑是2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平方米)

4、一個圓形花壇的周長是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r=()=2(米)=(平方米)

5、一個環形鐵片,外直徑是6米,內直徑是4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6、先測量所需要的數據,再計算半圓的周長和面積。(解答結果保留整厘米數)

7、一個圓形餐桌面直徑是2m,它的周長多少米?它的面積是多少米?如果一個人需要寬的位置就餐,這張餐桌大約能坐多少人?+

三、綜合練習。

1、判斷對錯,(1)圓的半徑都相等。()

(2)在同圓或等圓中圓周長約是半徑的倍。()

(3)半圓的周長是圓周長的一半。()

2、只列式不計算。

(1)一個圓形鐵板的半徑是5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個圓形的鐵板的直徑是6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個圓形鐵板的周長是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3、說一說下面各題的解題思路。

(1)一個圓形花壇,直徑是5米,小明圍著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樁上栓著一只羊,繩長3米,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積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四、布置作業

練習十七1-3,思考第4題。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14

教學目標

1. 在具體情境中,通過畫一畫的活動,初步認識正比例圖像。

2.會在方格紙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對應的點,并能在圖中根據一個變量的值估計它所對應的

變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關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畫一畫的活動,初步認識正比例圖象。

2.會在方格紙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對應的點,并能在圖中根據一個變量的值估計它所對應的變量的值。

教學難點

1.會在方格紙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對應的點,并能在圖中根據一個變量的值估計它所對應的變量的值。

2.利用正比例關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活動一:判斷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

1.每行人數一定,總人數和行數。

2.長方形的長一定,寬和面積。

3.長方體的底面積一定,體積和高。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數值。

5.長方形的周長一定,長和寬。

6.一個自然數和它的倒數。

7.正方形的邊長與周長。

8.正方形的邊長與面積。

9.圓的半徑與周長。

10.圓的面積與半徑。

11.什么樣的兩個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二、新授

活動二:探索一個數與它的5倍之間的關系。

1.求出一個數的5倍,填寫書上表格。自己獨立完成。

2.判斷一個數的5倍和這個數有怎樣的關系?說說你判斷的理由。

(一個數和它的5倍之間具有正比例關系。)

3.根據上表,說出下圖中各點的含義。(圖見書上P22)。請觀察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然后說說各點表示的含義。

4. 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么?

(所描的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5.利用書上的圖,把下表填完整。

6.估計并找一找這組數據在統計圖上的位置。

自己獨立完成。

7.在統計圖上估計一下,看看自己估計的是否準確。

三、練習

活動三:試一試。

1. 在下圖中描點(圖見課本P22),表示第20頁兩個表格中的數量關系。

2. 思考: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么?

活動四:練一練。

1. 圓的半徑和面積成正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教師講解:因為圓的面積和半徑的比值不是一個常數。

2. 乘船的人數與所付船費為:(數據見書上)

(1)將書上的圖補充完整。

(2)說說哪個量沒有變?(每人所需的`乘船費用沒有變化。)

(3)乘船人數與船費有什么關系?(乘船費用與人數成正比例。)

(4)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么?(所有的點都在一條直線上。)

3. 回答下列問題:

(1)圓的周長與直徑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圓的周長與直徑成正比例關系。)

(2)根據右圖,先估計圓的周長,再實際計算。

① 直徑為5厘米的圓的周長估計值為( ),實際計算值為( )。

② 直徑為15厘米的圓的周長估計值為(),實際計算值為( )。

4.把下表填寫完整。試著在上頁第(1)題的圖中描點表示上表中的數量關系,并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么?(表格見書上)

(所有的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再次鞏固練習了正比例的相關知識。大家有什么收獲?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15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冊第36~37頁例4、例5及做一做,練習八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并會正確地計算出圓柱的體積。

2、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并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體驗轉化及極限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圓柱體體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多媒體課件、圓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學過程:

一、激凝導入

師: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們要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可前兩天,老師家的水龍頭出了問題,你們看,一刻鐘就滴了這么多水。(出示裝有水的圓柱容器。)

(1)啟發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狀?(圓柱)你能知道這些水的體積嗎?你能想什么辦法知道它的體積?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圓柱體。

那你有辦法求出這個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嗎?

生(熱情的):老師將它捏成長方體或正方體就可以了!

3、創設問題情境。

師小結:這么說同學們都有辦法將一些圓柱形的物體轉化為長方形或正方體來求它們的體積,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們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課件:人民大會堂東門前的門柱和壓路機大前輪)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東門前的.一個圓柱形門柱的體積,或者求壓路機圓柱形大前輪的體積,還能用剛才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不能)

那怎么辦?

學生試說出自己的辦法。

師:看起來前面這些方法雖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必須找到一個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研究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經歷體驗、探究新知

1、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

師:你們打算怎么去研究圓柱的體積?

小組同學討論研究的方法。

2、學生動手操作感知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作體驗。(操作學具,進行拼組)。

(2)學生小組匯報交流:

近似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圓柱的體積;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近似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根據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得出圓柱體的體積也等于底面積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圓柱像這樣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來,會怎么樣?有怎樣的變化趨勢?分成無數份呢?(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起來的近似長方體的長越近似于直線,這樣整個圖形越近似于長方體。如果照這樣分成無限多份,拼出的圖形就是長方體)

3、教師課件演示圓柱轉化成長方體的過程。

4、師生共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的體積=底圓柱面積高

V = Sh

5、鞏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條件就可以求圓柱的體積?

а、知道底面積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

b、知道底面半徑和高,可以先計算出底面積,再計算體積;

c、知道底面直徑和高,要先算出半徑,再算出底面積,最后才能計算出圓柱的體積。

學生回答后師板書。

6、教學例4、例5。

課件分別出示例4、例5,讓學生找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然后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三、實踐練習

1、出示課件:人民大會堂東門前的門柱和壓路機大前輪的有關數據求出它的體積。

2、拓展延伸:同學們到工廠參加社會實踐。工人師傅拿出一塊長、寬、高分別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長方體,問:同學們,現在我們要把這塊木料加工成一個體積最大的圓柱體,你們想一想,圓柱的底面直徑和高應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說:我知道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小林是怎樣想的嗎?

四、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16

教學內容:

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教學目的:

1、借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教學重、難點:

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現什么規律?

B、在數軸上除了可以表示整數外,還可以表示分數和小數。請學生在數軸上分別找到1.5和-1.5對應的點。如果從起點分別到1.5和-1.5處,應如何運動?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所有的負數都在0的左邊,也就是負數都比0小,而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了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        攝氏度。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第二課教學反思:

許多教師認為“負數”這個單元的內容很簡單,不需要花過多精力學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鉆研教材,其實會發現還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內容可以向學生補充介紹。

例3——兩個不同層面的拓展:

1、在數軸上表示數要求的拓展。

數軸除了可以表示整數,還可以表示小數和分數。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負整數,最后一個自然段要求學生表示出—1.5。建議此處教師補充要求學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為這樣便于對比發現兩個數離原點的距離相等,只不過分別在0的左右兩端,滲透+1.5和—1.5絕對值相等。

同時,還應補充在數軸上表示分數,如—1/3、—3/2等,提升學生數形結合能力,為例4的教學打下夯實的基礎。

2、滲透負數加減法

教材中所呈現的數軸可以充分加以應用,如可補充提問:在“—2”位置的同學如果接著向西走1米,將會到達數軸什么位置?如果是向東走1米呢?如果他從“—2”的位置要走到“—4”,應該如何運動?如果他想從“—2”的位置到達“+3”,又該如何運動?其實,這些問題就是解決—2—1;2+1;—4—(—2);3—(—2)等于幾,這樣的設計對于學生初中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是極為有利的。

例4——薄書讀厚、厚書讀薄。

薄書讀厚——負數大小比較的三種類型(正數和負數、0和負數、負數和負數)

例4教材只提出一個大的問題“比較它們的大小”,這些數的大小比較可以分為幾類?每類比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則沒有明確標明。所以教學中,當學生明確數軸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基礎上,我還挖掘了三種不同類型,一一請學生介紹比較方法,將薄書讀厚。

將厚書讀薄——無論哪種類型,比較方法萬變不離其宗。

無論哪種比較方法,最終都可回歸到“數軸上左邊的數比右邊的數小。”即使有學生在比較—8和—6大小時是用“8>6,所以—8。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篇17

設計說明

“反比例”是在學生學過“變化的量”“正比例”“正比例圖象(畫一畫)”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本節課在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

1.借助意義、實例,滲透思想。

教學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義和生活實例,使學生體會函數思想,充分理解正比例比值不變的特點,為學生探究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之間的關系,理解、掌握反比例的意義及特點奠定良好的基礎。

2.借助教材情境,在觀察、討論中發現規律。

教學中,先根據教材提供的情境,理解長方形的面積一定時,長方形相鄰兩邊的邊長成反比例關系,再結合王叔叔游長城這一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現速度和時間這兩個量之間的關系:速度變化,所用的時間也隨著變化,速度與時間的積(也就是路程)一定,我們就說速度和時間成反比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了解反比例的意義,理解反比例的特點。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和比較,讓學生認識反比例的意義,理解、掌握反比例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能依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分析、推測能力,并向學生滲透初步的函數思想。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二、復習提問。

1、什么是正比例? 兩個相關聯的量,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個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兩個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2、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①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時間和工作總量。

②每頭奶牛的產奶量一定,奶牛的頭數和總產奶量。

③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3、引入新課。

師:通過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兩個量成正比例關系的變化規律。正和反相對,有正比例,那是否有反比例呢?如果有,什么樣的兩個量成反比例關系呢?又該如何判斷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兩個量成反比例關系的變化規律。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為學習新課奠定基礎。)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的變化規律。

(1) 課件出示教材46頁表1和表2。

用x,y表示長方形相鄰兩邊的邊長,表1是面積為24 平方厘米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的變化關系,表2是周長為24 厘米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的變化關系。請把表格填寫完整,并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單位:厘米)生獨立填表。

(2) 匯報發現。

(長方形一條邊的邊長隨著鄰邊邊長的增加而減少)

(3) 討論:表1和表2中,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之間的變化規律相同嗎? (小組內討論、交流后匯報)

小結:面積是24 平方厘米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之間的關系:1×24=2×12=3×8=4×6=…相鄰兩邊邊長的積都是24。

生2:周長是24 厘米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之間的關系:1×11=11,2×10=20,3×9=27…相鄰兩邊邊長的積不相等。1+11=2+10=3+9=…雖然相鄰兩邊邊長的積不相等,但相鄰兩邊邊長的和相等。

2、探究速度與時間的變化規律。

(1) 課件出示教材46頁下面例題。

結合“王叔叔要去游長城”的情境,初步感受成反比例的量之間的關系。

王叔叔要去游長城,不同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行駛所需時間如下,請把下表填完整。

引導學生獨立計算、填表。(根據速度和時間求路程) 從上表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時間與速度的'變化有關系。

生2:我發現速度增加,時間減少;

速度減少,時間增加。

生3:我發現速度與時間的積是一定的,10×12=60×2=80×1.5=120,積都是120,即“速度×時間=路程(一定)”。

師總結:像這樣,速度和時間兩個量,速度變化,所用的時間也隨著變化,而且速度與時間的積(也就是路程)一定,我們就說速度和時間成反比例。

想一想:第1個問題中,表1和表2中的長方形相鄰兩邊的邊長成反比例嗎? 生獨立思考后匯報。

當面積一定時,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的積一定,所以相鄰兩邊的邊長成反比例。

當周長一定時,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的和一定,但是積不相等,所以相鄰兩邊的邊長不成反比例。

3、在知識遷移中總結用字母表示反比例的方法。

師:結合正比例關系的字母表達式想一想:反比例關系怎樣用字母表示?

生:如果用x和y表示兩個相關聯的量,用k(一定)表示它們的積,反比例關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x×y=k(一定)(板書公式并強調積一定)

4、在對比學習中,明確正比例與反比例的異同。

(1)正比例與反比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交流并完成手中表格 相同點是都表示兩個相關聯的量,且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隨著變化。

不同點是正比例關系中兩個相關聯的量的比值一定,反比例關系中兩個相關聯的量的積一定。

(2)你還能列舉出哪些日常生活中的反比例?(學生自主舉例,合理即可)

設計意圖:結合新知內容,循序漸進,層層深入。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課,并結合具體情境及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逐步理解成反比例的量、反比例的意義和特點及正、反比例的區別,使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能力、知識歸納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得到提高。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完成教材48頁“練一練”1題。(生獨立完成,借助表中數據說明即可。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獨立完成習題的能力,在判斷題的基礎上增加難度,注重練習題的梯度性,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

2、工作效率、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這三種量中,在什么情況下,哪兩種量成反比例?在什么情況下哪兩種量成正比例?

3、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行駛的路程一定,車輪的周長與車輪需要轉動的圈數。

(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和高。

(3)笑笑從家步行到學校,已走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4)周長一定時,圓的直徑和圓周率。

四、課堂總結

1、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正比例與反比例有什么區別?(引導學生從意義、表達式等方面進行匯報)

五、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表格試著畫一畫反比例的圖象。

板書設計 :

反比例 速度×時間=路程(一定) 表達式:x×y=k(一定) 反比例的特征:

1、兩種相關聯的量

2、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

3、積一定速度變化,所用的時間也隨著變化,

8939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性| 张家口市| 望奎县| 德保县| 宜昌市| 大洼县| 南平市| 阿合奇县| 横峰县| 林芝县| 翁牛特旗| 广丰县| 枣阳市| 浮梁县| 宁津县| 嘉鱼县| 秀山| 乌鲁木齐县| 金门县| 南宫市| 辉南县| 福海县| 仁化县| 偃师市| 双辽市| 白沙| 罗山县| 河间市| 正安县| 德惠市| 贵定县| 太谷县| 靖西县| 施秉县| 沛县| 遂平县| 揭西县| 泾源县| 彰化市| 长兴县| 和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