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二年級 >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

時間: 夢熒 二年級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僅供參考。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精選篇1

教學內容:

旋轉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轉這中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2、通過學生的操做體會旋轉,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的意識。

重點難點:

感知旋轉

教學過程:

一、體會感受

1、觀察電風扇、風車等旋轉的.物體

2、請同學們用手比劃一下它們是怎么動的。

3、舉生活中有沒有象這樣子的一些運動呢,請呢舉例子說明。

象這樣的一類的現象我們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斷:哪些物體的運動屬于旋轉。

二、感受旋轉的方向。

1、展示兩類按照不同方向旋轉的物體,讓學生進行分類。

2、說說你為什么要這樣分。

3、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秒針是怎么樣旋轉的。

4、給旋轉按不同的旋轉方向起個名字。

小結:象這樣一類跟秒針一樣從左往右轉動的叫作順時針轉動,而跟它相反的轉動叫逆時針旋轉。

三、動手做一做

1、完成43頁第三題。

2、自己表演一個旋轉。讓你手里的東西旋轉起來。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轉動。

4、動手完成課本42頁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轉美,創造旋轉美

1、出示紫荊花圖,讓學生想想它是怎么樣被創造出來的?

2、用旋轉創造出美麗的圖案。

全課總結

同樣注重口語的表達,有的學生說電扇是旋轉現象,還有的學生說水龍頭是旋轉現象,必須糾正:電扇扇葉轉動是平移現象,打開或關閉水龍頭時是旋轉現象。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活動,加深學生對厘米和米的認識,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鞏固統計的知識。

教學重點:

進一步建立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能準確測量,收集數據。

教學準備: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小朋友,我們已經認識了常用的長度單位。(復習常用的長度單位。)

2、學習了怎樣用刻度尺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復習刻度尺使用方法)

3、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用我們手中的尺子來測量我們身邊的物體。你想測量什么東西的長度呢?(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二、小組活動要求。

1、小組合作選擇你們感興趣的四樣東西進行測量。

2、組長做好記錄工作。

(教師巡視指導)

三、小組開始活動。

四、匯報、記錄數據。

1、把測量的數據匯報記錄在黑板上。

2、完成學生身高統計表。

3、討論、交流:看統計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內容?

五、課堂總結。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精選篇3

教學內容 :

教科書第38~39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角”“邊”“頂點”“直角”的認識,熟悉比較角的大小。力求學生能夠通過多種方法實現大小的比較。

新課的導入。在比較中提示一種角比直角大,還有一種角比直角小,從而揭示出銳角和鈍角的概念。力求以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導思想。在運用板書畫一畫,學生讀一讀的方法加深對銳角和鈍角的認識、理解。

實踐練習,注重學生知識的的形成過程,從判斷推理、尋找發現、到小組合作的畫一畫、拼一拼、折一折的實踐練習,在充分展示學生個體的優勢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養。在合作的過程中考察學生任務、時間的合理統籌。

整個過程體現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究的樂趣。充分體現生活數學、快樂數學。

教學重點:

1、認識銳角和鈍角,并理解與直角的關系。

2、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動手折疊或正確的畫出銳角和鈍角。

3、圍繞生活,通過比賽的方式,鞏固理解銳角和鈍角。

教具準備:三角尺,紙張

學具準備:學生三角尺,紙張

教學過程:

一、引導入課,復習舊知。

1、復習內容。引導學生回憶關于角的知識。

出示角。根據圖例回答這是一個( 角 )

角是怎么組成?請你在圖上填出“邊”“頂點”“邊”

出示直角。這是一個什么?(直角)

除了這些,你還知道了哪些知識?小組討論匯報

2、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兩組:一組是移動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組是移動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組可請學生指出哪個角大,哪個角小)

3、比較銳角和鈍角的大小(注意,此處不揭示出兩個角的概念,只當作兩個普通的角出現)。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較。

[設計意圖]通過對角的回憶,調動學生發揮認知能力,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開展本課的學習。

二、自主探究,導入新知的學習。

1、出示上海楊浦大橋的情境圖,請大家認真觀察,在這幅圖中,你們能找出角嗎?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憶的方式,進一步的加深對新知的認識理解。并進行板書。

①、一個是銳角,一個是鈍角。(板書“銳角”和“鈍角”)

②、說一說銳角與直角的關系。(在銳角的下方板書“比直角小”);在回憶鈍角與直角的關系。(在鈍角的下方板書“比直角大”)

③、按照學過的方法請學生分別在“銳角”和“鈍角”字樣上方板演兩個直角。

④、根據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筆在一個直角上畫出銳角,在另一個直角上畫出鈍角。以加深對銳角和鈍角的理解。

⑤、讀一讀,加深記憶。并在練習本上分別畫一個銳角和鈍角,教師巡視。

⑥、搶答。教師根據銳角和鈍角概念的不同說法進行提問。活躍課堂氣氛。

例:A、銳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更清晰地把握銳角和鈍角的本質屬性,在合作中解決問題,正是新課標倡導的全新學習方式。

三、鞏固實踐階段,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實行小組活動教學,在合作中完成。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請大家用事先準備好的紙片折出一個直角。

請在大家再折出一個銳角和一個鈍角。

請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出一個銳角、一個鈍角和一個直角。

2、自由活動:找一找!

老師帶我你們去小海龜的家。瞧!小海龜的家都是由我們學習過的圖形組成的,有銳角,鈍角,還有直角。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銳角?哪些角是鈍角?并說出原因。

3、出示兩道判斷題:(課件板演比較的方法)

A、下面圖形中哪些角是銳角? B、下面圖形中哪些角是鈍角?

②、寫有“最”的方形寶盒。

出示兩部分的內容。(課件板演)

A、用角描述圖形。如:紅領巾是有2個( )和1個( )組成的。

B、用同樣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個直角組成的。(小組自由發言,限制發言的時間為1分鐘)

4、小組合作完成三部分內容,限制時間。關注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任務、時間的合理統籌。

A、拼一拼。把小組內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銳角和大小不等的鈍角。

B、畫一畫。以固定點為頂點分別畫一個銳角和鈍角,

C、折一折。用紙張折出一個銳角和一個鈍角。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鞏固強化,使學生能比較牢固地建立對銳角和鈍角的理解,同時感受角的分類以及三種角之之間的變化聯系。

四、總結,深化階段。

①、小組內講解什么樣的角是銳角?什么樣角是鈍角?

②、體會,在我們做早操時,經常有兩臂的運動,想一想,兩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時是銳角,什么程度時是鈍角,什么時候又是直角。

五、課堂練習作業p39第1、2、3題,小組校對

教后反思: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數出10000以內的數,理解10個一千是一萬,認識計數單位“萬”。

2、會寫、讀10000以內的數(不含0),說出數的組成,掌握數位順序表。

3、體驗遷移類推的方法,發展學生的數感。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對兩位數的數位也都有所了解。本單元將認數的范圍擴展從兩位數擴展到四位數。學生將認識萬以內的數,并會萬以內數的讀寫。萬以內數的讀寫是進一步的學習萬以上數的'讀寫法的基礎。因此要切實的學好本單元,進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10000以內的數,掌握數的組成和數位順序表。

難點:理解數位的意義與作用。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課件展示家電用品及其價格。復習最高位、各數位的意義等。

2、學生試讀更大的數。(板書:萬以內數的認識)

3、由課題想到這節課要學習的知識。

活動2【活動】二、動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教學例4

1、數數時,可以一個一個地數,一十一十地數,一百一百地數,還可以一千一千地數。(數小方塊)(板書:10個一千是一萬)

2、(用計數器)一千一千地數,從一千數到一萬

3、練習數數(課本第75頁第2題)

4、感受身邊的數(一萬)

(二)數位順序表

1、“萬”所在的數位是“萬位”,之前還認識個位、十位、百位、千位。

2、擺一擺:小組合作,把5個數位進行排序。

3、數位順序表,從右數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

4、練習

(三)教學例5

1、課件逐一出示小方塊,讓學生數;最后所有的小方塊加在一起有多少個?

2、用計數器撥出這個數,并寫數和讀數。

3、說出這個數的組成。

活動3【練習】三、鞏固練習,知識考查

大考驗——尋找密碼

1、第一關【讀一讀,說一說】(課本第75頁第1題)

提示1:密碼是一個四位數,最高位是5。

2、第二關【撥一撥,數一數】

要求:同桌兩人比賽,看誰說得又快又準!

(1)十個十個地數,從1260開始往后數5個數

()()()()()

(2)一百一百地數,從3700開始往后數4個數

()()()()()

提示2:十位的數字是3的3倍。

3、第三關【聽一聽,寫一寫】

老師報數,你來寫。

1313 3258 4735 9999 10000

提示3:百位和個位的數字相同,它們的和是4。

密碼門打開,感受生活中的萬以內的數

活動4【練習】四、課堂小結,知識比賽

1、這節課學會了什么知識?

2、知識比賽(練習紙)

(1)從()邊數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三位是()位,第五位是()位。

(2)5236是一個()位數,它的最高位是()位。

(3)由3個一,5個十,6個百和8個千組成的數是()。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精選篇5

單元教學內容:第九單元(找規律)(第115—118)

第一課時:找規律

課本第116頁例2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發現、探究圖形和數字的排列規律,通過比較,從而理解并掌握找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3、 培養學生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圖形和數字的對應關系,并結合圖形的變化規律,發現相應的數字變化規律,很好地實現從圖形變化規律的認識過渡到數字變化規律的認識上來。

教學準備:

情境掛圖、正方形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1、 出示情境掛圖

你們看哪些圖案是有規律的?是按什么規律排列的?

2、 同學們在圖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規律,看來生活中許多事物都是有規律的。我們今天就繼續學習“找規律”(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 教學例2

a、仔細觀察我們剛才找到的規律,你發現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這些圖形的排列規律嗎?拿出學具試一試。

c、誰來告訴大家這些圖形的規律是什么?

d 、括號里應填幾?再往后你會擺嗎?應擺幾個?為什么?

(1) 括號里應填16,再擺16個正方形

(2) 我們根據正方形的個數的特點:1+1=2,2+2=4,4+3=7,7+4=11

11+( )=( ),肯定是11+5=16

2、 你可以仿照例2的規律自己創造出一些擁有這些規律的'圖形嗎?

3、 展示你創造出來的規律,并匯報你的規律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說一說,擺一擺等活動發現新的規律,并找出和原來的規律的不同點,然后放手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探究,進一步了解這些規律的特點,最后再設計活動,創造性地利用規律,鞏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應用規律:

1、 四人小組討論,你能找到其中隱藏著的秘密規律嗎?

2、 你找到規律了嗎?請告訴大家應該填幾?為什么?

3、 出示鞏固練習題

(1) 括號里的數字是什么?

1、2、3、5、8、13、21、( )、55

(2)96、( )、24、12、6、3

[設計意圖]:在例2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規律,并總結出找規律的方法,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活動中積極思考。

四、教學效果測評:

1、 引導學生完成課本p118頁4—7題

要求學生說出規律和找規律的方法,并同時滲透數軸的知識和數位的知識。

2、 出示課本p118頁8的思考題,先由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仔細思考,認真傾聽。

五、課堂小結:

六、課堂作業:作業本p53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初步掌握脫式計算的寫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二)正確進行脫式計算,并提高計算能力。

(三)培養學生認真負責、書寫規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會脫式、分步寫出每次計算結果,并能正確計算。

難點: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口算

7-2= 7+8= 7×9= 54÷6=

3×6= 6÷3= 9×7= 6×5=

48+16= 54÷9= 47-18= 21÷7=

60-18= 7×8= 5×4= 8×6=

2、先觀察下面每個算式里含有哪些運算,再說說它們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最后算出結果

24+8-6 3×6÷9 47-10+5 28÷7×6

學生算出結果后,師生共同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運算。

(二)學習新課

1、教師談話

為了看清楚運算的步驟、便于檢查運算過程,上面同學們口算的四個兩步混合式題,也可以寫出每次運算結果,怎樣進行書寫呢?請同學們共同研究一道題。

2、出示例1 47-12+5

為了使學生理解掌握脫式計算的步驟,教師可逐題提出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觀察并思考。

(1)這道題都含有哪些運算符號?

(2)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3)第一步計算得多少?寫在哪兒?第二步計算得多少?寫在哪兒?

這樣使學生逐步理解掌握,在教師指導下師生共同完成脫式過程。

例1 47-12+5

=35+5

=40

3、教師出示:48+16-37 54÷9×7

讓學生嘗試性地做一做,以模仿例1的書寫格式,使學生初步學會脫式計算的書寫格式并請兩個學生到黑板板演:

學生甲48+16-37

=64-37 64是哪一步計算結果?

=27

學生乙54÷9×7

=6×7 "7"照寫下來,為什么?

=42

學生完成后,教師可提問旁注,強調兩道題的書寫步驟,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上述三道題計算時的書寫格式。

通過觀察討論使學生清楚:

(1)每道題第一步計算結果,都要寫在第一行的`下面。

(2)還沒有參加計算的數要照抄下來。

(3)在算式下面第二行要寫出第二步計算的結果。

(4)左邊的等號上下要對齊。

4、教師出示例2 6×3+50 50-6×3

然后請同學們觀察后回答:"這兩個式題各含有什么運算符號?和前面學習的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后,教師可設問:"這樣的混合式題應該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呢?"

學生思考片刻后,教師指出,像這樣的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減法。接著師生共同完成例題的計算過程。

例2 6×3+50 50-6×3

=18+50 =50-18

=68 =32

請較好學生說出"6×3+50"先算6和3的積,再加上50,算出它們的和。"50-6×3"先算6和3的積,再從50里面減去。以滲透四則式題按運算順序的讀法。

為了鞏固脫式計算的書寫格式,教師可再強調指出50沒有參加計算,在原算式下面先照抄下來,再寫出要減去的6和3相乘的結果。

為了鞏固例2的計算步驟,可出"19+5×3"和"7×8-29"兩道同類題,讓全班學生做一做。

5、教師出示例3"54÷6-7,7+54÷6"含有除法和加、減法的兩步式題。學生看清題目后,教師可指出:"像這樣的兩步混合式題有除法和加、減法,而沒有括號,要先算除法。"

然后請同學們試著自己完成。并請兩名學生板演。

學生甲54÷6-7學生乙7+54÷6

=9-7 =7+9

=2 =16

學生完成后,可讓同座位同學互相說一說,每道題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學習了三道例題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本節課學習的兩步混合式題的特點,小結出運算順序和脫式計算的書寫格式及注意的問題,并有重點地板書在黑板上。

(三)鞏固反饋

1、根據下面算式,正確填上( )里的數

2、找出下面各題中的錯誤

3、脫式計算下面各題

(1)58-4×8

(2)4×8+15

(3)45÷5-8

(4)8+45÷5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著重教學含有兩級運算而沒有括號,乘除在后,但需要先算的兩步式題。這是教學中的難點,因為學生較長時間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進行計算,開始做這樣的題容易受原來思維定勢的影響,因此在課堂設計上要注意突出這一難點。在三個例題安排的基礎上,每個例題教學后,又安排了"試一試"的題目,以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使學生正確掌握運算順序,提高計算能力。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精選篇7

教學內容:

倍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義,能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初步的觀察、比較、操作能力和有條理地表達能力。

3.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初步體會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認識倍

1.引出倍,揭示課題。

談話:春天來了,花園里五彩繽紛的鮮花都張開了笑臉!瞧,這里有黃花和藍花(課件演示同樣多的黃花和藍花)。

提問:黃花的朵數和藍花的朵數怎么樣?(課件演示增加黃花的朵數)現在誰來說說黃花和藍花的朵數關系呢?

小結:其實,黃花與藍花的朵數之間,除了小朋友們剛才所說的多與少的關系,還有倍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倍的知識。(揭示課題:倍的認識)

【評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過讓學生比較黃花和藍花的朵數,從而引出倍的概念,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p>

2.在圈畫中形成對倍的初步認識。

出示:2朵藍花,6朵黃花。

談話:如果我們把藍花的2朵圈起來,看作一份的話,(師邊說邊圈)那么,黃花有這樣的幾份?可以在練習紙的第一題上圈一圈,再告訴大家。

提問: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圈的呢?黃花有這樣的幾份呢?

小結:藍花有2朵,黃花有3個2朵,我們就說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板書)

課件出示:藍花2朵,黃花12朵。

提問:黃花變成12朵,現在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決嗎?在練習紙的第二題上試一試。

提問:誰來匯報?說說你是怎么圈的?發現黃花是藍花的幾倍了?

(修改板書:黃花有6個2朵,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6倍。)

設疑:我們來觀察剛才的兩幅圖。你們是怎么一眼就從圖中看出第一幅圖中黃花是藍花的3倍,而第2幅圖中黃花是藍花的6倍的?

追問:第二行有3個圈就是有這樣的3份,也就是3倍,有6個圈就是有這樣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這么簡單嗎?【評析:在學生掌握幾個幾的知識基礎上,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倍的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讓學生自己在圖上圈一圈,有利于學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過對比,使學生感知,能圈出這樣的幾份,就是一份數的幾倍。有利于學生理解倍的含義?!?/p>

3.在比較中充實對倍的認識,掌握倍的內涵。

課件出示下圖

課件出示:12朵黃花,沒有紅花。

提問:我們再來看看,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呢?

引導:大家覺得有困難嗎?

小結:看來1份紅花有幾朵太關鍵了!

提問:那就讓你來猜,你猜猜紅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說說你又會怎么圈?

提問:如果紅花有3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呢?

在練習紙第3題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誰來說說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結論了?

追問:如果把1份紅花有4朵、6朵,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又會是怎樣呢?

完成練習紙的第

4、第5題。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結論。

提問:如果紅花只有1朵,黃花還是12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呢?我們在自己的腦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訴我答案。

交流:你能說說腦海中是怎么圈的嗎?

設疑:如果紅花是12朵,黃花也是12朵,現在它們的倍數關系又怎樣呢?

交流:孩子們,黃花一直是12朵,那為什么兩種花之間的倍數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出示上述藍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圖)

【評析:創設變式情境,不斷引起學生認知的沖突,讓學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數的重要性與關鍵性,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了升華,對倍的認識更加深刻。】

談話:孩子們,我們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圓片,你能擺一擺,表示第二行的圓片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嗎?擺完的同學可以跟小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請學生做小老師介紹方法。

提問:還有不同的擺法嗎?或者你還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擺法?

追問:咦,老師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你們都是表示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們用的圓片個數并不一樣呢?能具體說說嗎?小結: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個數確定了,第二行就擺這樣的幾個幾。

設疑:那如果要擺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該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評析:在學生操作的基礎上,啟發學生觀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為什么用的圓片個數卻不一樣呢?以此推動學生進行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對倍的認識?!?/p>

5、探究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方法。

課件出示圖:紫花8朵,黃花56朵;問題: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

談話: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豎線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辦法。

在作業紙上完成第6題。

追問用除法計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計算的?

談話:我們圈一圈、畫一畫,不就是為了發現56里面有幾個8嗎?

追問用畫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選擇,你會用什么方法?為什么?

小結:是呀,如果黃花更多,用圈一圈、畫一畫的方法就麻煩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磥?,我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發現規律,總結經驗。注意,在書寫結果時,因為倍不是單位名稱,所以在結果的后面不要寫倍。

二、在多層練習中完善建構

談話:通過剛才的畫一畫、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動,我相信大家一定對倍有了自己的認識與體會。小動物們還帶來了題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戰嗎?

課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紅帶子12厘米

第二行 綠帶子3厘米(變化:2厘米、1厘米)

提問:紅帶子的長是綠帶子的幾倍?。

思考:大膽地想像一下,如果紅帶子的長不變,綠帶子越來越短,那么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就會怎樣變化?

2.連一連、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題)。

3.比一比,說一說。

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說一說。

練習后,把第一行的6個變成5,讓學生試著說一說。

追問:現在黃色的圈5個,為什么不能說黃色圈的個數是紅色圈的3倍?

三、總結

概念形成過程中的精致過程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我們認為:在數學學習中,精致的實質是對數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盡量詳細地深加工,對概念要素進行具體界定,以使學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獲得更多的概念例證,對概念的細節把握得更加準確,理解概念的各個方面,獲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條件等。為此,張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從強化感知,讓學生在圈圈畫畫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讓學生在比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義;應用變式,讓學生在矛盾困惑中凸顯倍的內涵;重視操作,讓學生在動手活動中完善倍的建構等方面,引領學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構過程?;蛘哒f,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層面,使精致落到實處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精選篇8

教學內容:

教材第67頁例5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并能運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知余數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目標解析:

本課教學目標是在學生已學習表內除法和有余數除法的基礎上定位的。結合學生熟悉的劃船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最多與至少的含義,運用所學的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選擇進一法或舍余法確定問題的結果,進一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感知余數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

教學重點:

運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情況對余數進行合理取舍。

教學準備:

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設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說一句話。

(二)復習導入

1.復習有余數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頁第3題。

2.匯報交流,以舊引新。(板書課題)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問題,理解題意。

1.課件出示例5

22個學生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

2.審題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條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條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學生嘗試解題,教師巡視指導。

2.多種方式感受進一法。

(1)畫圖表示

(2)數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條)船。

(3)列式表示:224=5(條)2(人)

還多出的2人,應該再租一條船,共要租5+1=6(條)船。

3.比較辨析,理解進一法。

(1)討論辨析,明確進一法。

①有些同學認為租5條船就夠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來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較優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檢驗結果,梳理強化。

1.回顧反思:他們至少需要6條船,解答正確嗎?

2.乘法驗證:5條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條船。

三、質疑再探

師生總結:這節課你有收獲嗎?

余數在生活中真是太調皮了,有時候需要加1,有時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會出錯。在今后的學習中、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有余數的問題,只要同學們認真審題,靜心思考,根據實際情況對余數進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為余數的好朋友。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四、運用拓展

(一)基本練習(第67頁做一做的第1題)

1.審題,理解題意。

2.思考,獨立解答。

3.質疑:結果為什么要加1?

(二)變式練習( 教材第67頁做一做的第2題 )

1.小麗有10元錢,買3元一個的面包,最多能買幾個?

(1)弄清題意。

(2)獨立解答。

(3)討論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還夠再買一個面包嗎?

2.用這些錢能買幾個4元的面包?說說理由。

(三)綜合練習(教材第70頁練習十五的第8題)

學生獨立審題思考解答后,匯報交流,引導學生綜合考慮3種花的情況,以束數最少的花為標準確定。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精選篇9

教學目標:

1、體會乘除法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2、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體會乘除法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參加運動會嗎?你知道為什么要舉行運動會嗎?

2、今天老師把你們帶到運動場上,觀看運動會好不好?出示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畫。你知道運動場上有哪些比賽項目嗎?

(1)有參加賽跑的。

(2)有跳遠的。

(3)有拔河的`。

3、與同桌互相說說,從圖上你知道了什么?

4、你想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根據圖意和所給的數字,你能提出有關乘除法的問題嗎?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列式?

1、每組4人,24名運動員賽跑,分幾組跑完?

24÷4=6(組)

2、每人跳3次,一共跳了21次,參加跳遠比賽的有幾人?

21÷3=7(人)

3、每隊9人,兩隊共有多少人?

9×2=18(人)

4、一堆氣球有5個,4堆氣球有幾個?

5×4=20(個)

5、一瓶水3元,3瓶水需要多少元?

3×3=9(元)

三、鞏固提高。

1、練一練。第一題。

(1)看圖,把問題敘述完整。

(2)獨立解答。

(3)交流怎么用口訣試商。

(4)匯報每道題的做法及應用的乘法口訣。

2、練一練。第二題。

(1)獨立解答。

(2)匯報每道題的做法及應用的乘法口訣。

3、練一練。第三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精選篇10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百以內加減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減法口算、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萬以內加法的計算應該比較容易掌握,稍有困難的是萬以內數的進位加法中連續進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筆算。為此,本課教學中,在注重學生已有的計算基礎上,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在積極思辨中發現,在具體運用中理解的方法進行連續進位加法的教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能自己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比較分析、歸納總結、與人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聯系實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推理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養成認真、有條理的計算習慣 。通過情景對比,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是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

教學難點:

三位數加法中的連續進位方法。

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創設了十年前我去動物園參觀的情境激趣引出課題,與今天再去逛時情境的對比,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出知識點,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這一環節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也培養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的良好數學品質。整個課堂我創設小動物參與的環節,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開課伊始,我通過情景創設十年前逛動物園的`情境,與今天學生再逛動物園的情境作對比,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從而引入今天的知識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既現實、又有趣,同時還受到了環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中改變學生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匯報自己或小組的成果,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

1.課件出示青山縣野生動物園相關數學信息。

(1)思考并回答:對比同一個動物園兩張照片,你發現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

(2)提出數學問題。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學生獨立計算。

(2)四人小組內交流算法。

(3)全班匯報。

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計算方法: 口算 數線

在計數器上撥珠計算。

嘗試列豎式的方法計算。(小老師板書,講解)

3.小獅子先知道用豎式計算三位數加法時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你愿意告訴它嗎?

4.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補充課題) 6.. 趣味練習,評選動物園環保之家(板演)

三、聯系實際,鞏固應用

這一環節設計了幫森林醫生啄木鳥找對錯,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兩個環節,目的是為了對今天學習的連續進位的加法進行鞏固練習。

四、全課總結,暢談收獲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精選篇11

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自己調查生活中的睡眠時間,讓他們經歷收集數據、數據,用統計表、條形統計圖的方式呈現數據、分析數據的全過程。同時對學生進行“充足睡眠”的健康教育。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數據,用統計表、條形統計圖的方式呈現數據、分析數據的全過程。

2調查過程中遇到的“計算睡眠時間的方法”。

教學準備:

1每人1份統計表、統計圖。

2每人1份記錄單。

3教師準備“全班同學睡眠時間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教師引導:老師知道,每個同學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好的身體,那么怎樣才能有一個好的身體呢?

學生圍繞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充足的睡眠、講究衛生與預防疾病等多方面展開交流、討論。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睡眠時間”的問題。

二正確計算睡眠時間。

1討論:你每天睡眠幾小時?是怎樣算出來的?

2交流:

(1)以某某同學晚上9時睡覺,早上6時起床,午休1小時為例。

從晚上9時到12時是3時,從晚上12時到早上6時是6時。3+6+1=10(時)

(2)以某某同學晚上8:30開始睡覺,早上5:30起床,午休30分為例。

從晚上8:30到12:00是3十30分,從晚上12:00到早上5:30分是5時30分。3時30分+5時30分+30分=9時30分。

……

3計算。

請學生按正確的方法重新計算自己每天的睡眠時間,并寫下來。

三收集數據,數據。

1數學“分段時間記錄法”。

(1)時間段的規定可以是這樣的:11時以上,含11時;10—11時,含10時,不含11時;9—10時,含9時,不含10時。以此類推。

(2)可以自主選擇句路方法,即在相應時段內記上你喜歡的符號。

2小組活動:在小組內調查,收集本組成員每天睡眠時間的數據,記錄好。小組長把結果填入本組的“睡眠時間記錄單”。

3全班匯總。

教師出示“全班同學睡眠時間記錄單”,隨著各小組的匯報,依次記錄出相應時間段的'人數,然后共同計算匯總出各時間段的總人數。

四呈現數據。

1填寫統計表。

每位同學把統計的結果填入統計表中,并提示學生注意把班級和填表時間寫完整,然后集體展示交流。

2繪制統計圖。

(1)出示空白統計圖,看清每格表示幾人。

(2)學生自主選擇涂色或陰影的形式繪圖。

(3)集體展示、交流。

五分析數據。

1觀察統計表和條件圖,你發現了什么?

例如,可能會有以下發現。

(1)睡眠10—11時的人數最多。

(2)睡眠8時以下的人數最少。

(3)大部分同學每天睡眠時間是10時左右,全班共36人,有28人集中在10—11時和9—10時這兩個階段。

2小組展開討論:你還有什么發現?或是有什么想法大膽提出來小組內交流交流?

六。

板書設計

小調查

收集數據

數據

每天睡眠保證10小時

呈現數據

分析數據

反思: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精選篇12

教學目標:

1.能辨認生活中的簡單圖案是由一個圖形經過軸對稱或平移等運動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貼或設計圖形,將所設計的基本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運動創造出自己喜歡的圖案。

2.會將相同的圖案拼在一起,并根據實際確定所觀察成果的基本圖形,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

3.經歷觀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對圖形的.運動設計圖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圖形運動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在欣賞美麗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軸對稱、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的美妙,體會數學的價值。

目標解析:

這是一節綜合與實踐的活動課。在學生學習了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操作活動,能運用所學的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圖形運動的知識,欣賞并創造圖案,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逐步發展空間觀念,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能運用圖形運動的知識設計圖案。

教學難點:

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剪刀、固體膠、手工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設疑自探

(一)呈現素材,感受數學美

1.課件出示教材第72頁的圖案,學生欣賞。

2.觀察感悟,發現規律。

(二)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設計師們正是將一個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變換設計出美麗的圖案,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板書課題)

二、動手實踐,解疑合探

(一)觀察想象,認識一個圖形的運動

1.找基本圖形

(1)這些美麗的圖案分別由哪個圖形運動而來的呢?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圖找一找。

(2)學生反饋,教師在黑板上貼出基本圖形。

2.體驗一個圖形的運動

(1)想象:這些基本圖形通過怎樣運動得到原來的圖案?

(2)操作:將課前剪下教材123頁附頁2中的圖形,用一個基本圖形模擬運動。

(3)描述:這些圖案分別是怎樣設計出來的?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精選篇13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

這節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

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稱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

1、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1、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2、物體質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體課件、一枚2分硬幣、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鹽若干袋、彈簧秤、盤秤、電子秤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聯系生活導入

師:昨天李老師帶關女兒去新瑪特購物,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她們都買了什么?請看大屏幕。

師:從畫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們買了6個蘋果,重1千克。

生:1盒餅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師:你們都是善于觀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單位。

這節課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研究國際標準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動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師:1千克大約有多重呢?下面請同學們從你的學具袋里取出老師給你準備好的1角硬幣。一枚1角硬幣的.質量大約就是1克,請你們親自掂一掂,感覺一下1克有多重。

(學生活動)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

生:一顆鈕扣。 一個橡皮頭。 ……

師:可見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師:下面請同學們從你的學具袋里取出火腿腸,看看它的質量標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師:好!請同學們掂一掂,感覺一下34克是多重。

(學生活動)

師:同學們看一下,你的學具袋里還有什么?

生:牛奶!

師:快來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過程中,提醒學生g即克的英文縮寫)

師:那請你趕快掂一掂,感覺一下吧! (學生活動)

師:請同學們從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學生猜)

師:好!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質量標注,是?

生:500克。

師:那兩袋呢?

生:1000克。

(板書)

三、實踐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與“千克”的關系

師: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師:今天,老師還給同學們準備了一袋鹽,(出示鹽)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它的質量標注,是多少?

生:1千克。

(板書)

師: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師:現在請小組長到老師這里來領1千克的鹽。

(組長來領)

師:請小組成員輪流掂一掂,感覺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學生活動)

師:同學們都掂過了嗎?

生:掂過了。

師:那1千克鹽和我們剛才的2袋砂糖比較,哪個重?

生:鹽重。

生:砂糖。

生:一樣重。

師:怎樣知道物品的輕重?

生:用秤稱!

師:說得好極了,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

師: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在哪兒見到的?

生:(回答)

師:(出示課件)向同學們演示磅秤、盤秤、臺秤、彈簧秤、天平、電子秤臺。

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一個盤秤,現在可以驗證1千克鹽和2袋砂糖哪個重了吧?

生:可以了! (教師稱重,學生觀察)

師:都指在1千克處,說明什么?

生:同樣重。

師:所以…… (板書)1000克=1千克。

四、小組合作,稱量物品

師:我們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種秤?

生:彈簧秤。

師:今天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彈簧秤,誰會使用彈簧秤?

生:(演示) (師輔助)

師:想不想親自動手稱一稱?

生:想!

師:好!下面請小組長到臺前來領物品。

(組長來領)

師:請小組成員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約有多重,再用彈簧秤稱一稱,看到底是多重? (學生活動)

師:稱完了嗎?

師:請小組代表匯報一下:你們小組稱的什么?質量大約是多少?

生:我們組稱的大米,大約是1千克。 我們組稱的蘋果,大約也是1千克。

五、認識電子秤

師:大家在市場買東西時,經常會看到什么秤?

生:盤秤、電子秤。

師:哪位同學認識電子秤,下面就請你當小老師,教大家認識電子秤,好嗎?

生教大家認識電子秤。

六、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師:你這位老師很有耐心,講解也很細致,謝謝你!

師:昨天李奶奶從市場里買了蘋果、雞蛋和魚,請看畫面,善于思考的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蘋果和雞蛋一共多少千克?

師:他的問題誰來答?

生:他的問題我來答:蘋果重1千克,雞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雞蛋比蘋果多幾千克?

生:他的問題我來答:蘋果重1千克,雞蛋重2千克,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用減法,所以雞蛋比蘋果多1千克。

七、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的表現可真好。想不想來做一個闖關的游戲。

生:想!共6關。

第一關:說一說(教科書上88頁1題)。

第二關:寫一寫(教科書上88頁2題)。

第三關:填一填(教科書上89頁4題)。

第四關:比一比(教科書上89頁5題、6題,90頁關于棉花、鐵的思考題)。

第五關:問一問、答一答(教科書上89頁7題)。

第六關:看一看,算一算(教科書上90頁8題)

師:你們可真棒!一連闖過了6關,誰能說一說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八、師生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學會了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可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好數學,用好數學。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精選篇14

教材分析

本單元內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規律。簡單推理過程和找規律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后面學習概率統計知識的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本單元主要是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讓學生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感受簡單的推理過程和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并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及列組合的數學方法。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已經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本冊教材就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讓學生學會對于推理過程的簡單敘述。大部分二年級學生的學習基礎比較好,對所學知識基本上能回答出結果。針對這些實際情況,在設計本單元時,教學的重點要為學生提供猜想、活動交流的機會,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猜測等活動去發現規律,使學生在描述、思考和討論交流活動過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時,二年級學生年齡小,以形象思維為主,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設計教案時也要做到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環節,靈活處理教材。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通過一系列的猜測、比較、推理等活動,使學生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與組合數。

數學思考: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問題解決:經歷觀察、分析、推理等實踐活動,探索簡單事物的.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發現數的排列規律。

情感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運用數去創造美的意識。

教學重點:1.根據已知條件通過活動判斷出結論,感受簡單的推理過程。

2.運用排除、猜測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數字是幾。

教學難點:1.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2.在于如何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推理過程。

課時安排:2課時

1.猜一猜(一)……………………………1課時

2.猜一猜(二)……………………………1課時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精選篇15

教學目標

1、知道帶有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計算帶有括號的脫式計算題,能使用抽象概括的語言說出運算順序;逐步規范算式的讀法;能夠根據具體問題合理的使用括號,加深對括號作用的理解。

2、用遷移類推的方法對含有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進行脫式計算;通過對比觀察讓學生充分辨析感受括號的作用。

3、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培養認真仔細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帶有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計算帶有括號的脫式計算題。

教學難點: 能夠根據具體問題合理的使用括號,加深對括號作用的理解。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同學們喜歡吃水果嗎?你喜歡吃什么水果?百果園里有各種各樣的水果呢,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一、創設情境,復習導入

師:大家知道嗎,陽光明媚的四月,正是草莓成熟的時節;(快速播放摘草莓圖片)今天百果園里的叔叔阿姨想邀請大家去摘草莓,你們想去嗎?

【復習】(活動一:摘草莓)

師:草莓園里的草莓可多了,你們能摘到嗎?要想摘到草莓,必須說出草莓上每個算式的運算順序,有信心嗎?

(出示要求:說說下面每題的運算順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2 5×4+13 10-(5+3) (1) 10-(5+3)

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師:為什么要先算5+3?理由

生:算是里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面的。

師評價

小結:這是我們一年級學過的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順序,算是里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面的。

(2)7×7-5

師:說說它的運算順序?

生:

二.【講授】遷移運用

師:這道題里有減法、有乘法,如果我想先算減法7-5怎么辦?

生:加小括號

師:加在什么位置呢?(指名學生到黑板上演示)為什么要加小括號呢?

生:算式里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面的。

師:噢,原來他是掌握了算式里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面的這個規律,了解到了小括號的作用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大家把掌聲送給他!

1、現在添了小括號,誰來說說它的.運算順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師:為了展示每一步的運算過程,你會脫式計算嗎?請你們在練習紙上把每一步的計算過程寫下來。(指名板演)

反饋:看看黑板上這位同學寫的對嗎?2是怎么來的?14是怎么來的?噢這個同學是先算的7-5=2,再算的7×2=14,你們和他寫的一樣嗎?現在請同學們看著老師寫一遍(一般來說先算的一步在后面的,前面的數和符號也照抄在前面。)

2、讀法:這個算式我們已經會算了,那你會讀嗎? 預設1:學生都會讀 他們剛才都把這里讀成7減5的差,怎么想的? (因為括號里面7減5算出來的得數叫差,所以……)你們讀得真好 預設2:一個對、一個錯 他們讀得一樣嗎?哪種讀法更好?我們要讀出添了小括號的區別 預設3:都錯 這樣讀跟沒有括號的算式一點兒區別都沒有,合適嗎? 聽老師來讀一次:7乘7減5的差;(學生跟一次) 3.對比領悟

(1)7×7-5 和7×(7-5)這兩題有什么不同點?

(2)為什么數字相同、運算符號相同,計算結果卻不一樣呢?

(3)運算順序不一樣?是誰的原因呢?看來小括號真神奇,它能改變算式的運算順序!

引導學生歸納,初步明白運算順序:一個算式里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面的。

4.老師這里還有一個帶小括號的算式,你會讀嗎?黑板出示:(77-42)÷7,

師:咦,這道題里有減法和除法,應該先算除法?那應該先算什么?

生:

師:噢,原來算式里有小括號,就一定先算——括號里面的。

誰來大聲地告訴大家,這道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本子上脫式計算。(指名板演)

反饋:師生共同完成板書。

5.比較提升:

(1)觀察這兩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小括號,

師:像這樣,含有兩級的帶小括號的算式計算時都要先算什么?(括號里面的)

師:你們看小括號的位置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一道在前面,一道在后面。小結:你們真會觀察,但是不管小括號在哪里,只要算式里有括號,我們都要……

生:(先算括號里面的。)師:你們真是太棒了!

師:看來啊,這個小括號確實很神奇,一起,大聲的把這個神奇的發現讀一遍。(師板書)

板書課題: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三、【練習】練習運用:

1.(活動二:百果品嘗會)

同學們真聰明,不光順利摘到了草莓,還發現了這么重要的數學知識,真了不起!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百果園里正在舉辦一場有趣的水果品嘗會,你們想參加嗎?

請看活動要求(說一說每題都先算什么?)

76—(12+25) (12—5)×3 48÷(8—2) (88—56)÷8

小結:這些算式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它們都有小括號。只要算式里有括號,我們都要先算括號里面的。 (72—18)÷9 72—18÷9 (1)在這組算式中每題都先算什么?

(2)它們的計算結果相同嗎?我們 趕快來驗證一下。(生口答)跟你們的猜想一樣嗎?

(3)是什么導致了它們的結果不同?(小組討論)

生:小括號,它改變了運算順序,導致了結果的不同。

師 :(77—18)÷9因為有小括號所以要先算77—18,再算35÷9;77—18÷9沒有小括號要先算18÷9,再算77-2。

小結:這個小括號真是太神奇了,算式里有了它,就要先算括號里面的。進而,改變了運算順序,導致了結果的不同。小括號既然有這么大的作用,你能用好它嗎?

2.:(活動三:摘蘋果)

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可能還沒摘過癮,老師帶大家去摘蘋果怎么樣?

出示要求:根據運算順序先填空,再列綜合算式

(1)口答每圖的運算順序

(2)根據運算順序獨立列綜合算式

反饋

生:43—36÷21 21÷43—36 21÷(43—36)

師:這三種不同的列法,你們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師評價

(3)想一想:什么時候才需要添小括號,同桌輕輕地討論一下?(必須得改變原來的運算順序的時侯)

(4)一起來了解一下括號的使用說明:

為了盡可能少用括號,數學家對運算順序做了規定:

算式中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需要改變以上兩種運算順序時,才用到括號。

四、談收獲

不知不覺愉快的一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大家玩的高興嗎?在美麗的果園里,你有哪些收獲呢?

板書

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7×(7-5 ) (77-42)÷7

=7×2 =35÷7

=14 =5

算式里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面的

2025年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精選篇16

教學目的:

1、通過實例,體會生活中有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通過數正方體等活動,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萬”,并體會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了解萬以內數的組成。

3、通過“數一數”“擺一擺”等活動,增強對大數的具體感受,發展數感。

教學重點:認識新的記數單位“千”“萬”,并了解單位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難點:對學生數感的培養

教學準備:

1、ppt和相對應的圖片

2、學生準備長方體和正方體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二次設計

(一)情境引入

同學們,你能很快的把下面的數數出來嗎?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體)

⑴師:老師有一個大正方體,這個大正方體是由很多個小正方體組成的(出示小正方體),這個大正方體是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搭成的呢?這么多,怎么數呀?你們愿不愿意數一數?一會兒以小組為單位,要求:不僅數出有多少個小正方體,還要說一說你們是怎樣數的?(學生數。)

師:匯報要求“先說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再說你們小組是怎樣數的”,哪個小組愿意匯報。

組1:我們組數有600個小正方體,我們組是這樣數的,先橫著數有10個,再豎著數有10個,10×10=100,這個正方體一共有6個面,所以是600個。

組2:我們組數有1000個小正方體,我們組是這樣數的,先橫著數有10個,再豎著數有10個,10×10=100,100×10=1000。

組3:我們組數有1000個小正方體,我們組是這樣數的,一個面有100,這個正方體一共有10個層,就是1000個。

師:一共有兩種意見,一種數的結果是600個,另一種數的結果是1000個,同一個正方體怎么會出現兩種意見呢?究竟誰的是正確的?

生1:我們數的方法不同,所以數的結果也不同。

生2:他們數的是6個面,我們數的是10層。

生3:他們沒數正方體的芯。

師:結果是600個的同學只數了6個表面,忽略了正方體里面的小正方體。下面我們看看數的結果是1000個的同學是怎樣數的`。

⑵計算機演示:

第一步:一個一個地數,數到10;

第二步:十個十個地數,數到100;

第三步:一百個一百個地數,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數到一千。(同學跟著計算機數)

師:誰能把同學們說的進行整理,先怎么數,再怎么數,最后怎么數。

生:先一個一個地數,數到10;再十個十個地數,數到100;最后一百個一百個地數,數到一千。),數到10個;再十個十個地數(出示),數到100;最后一百個一百個數(出示),2個一百是多少?3個一百呢?5個一百?9個一百?數到10個一百就是多少?(出示)。10個一百是一千。(板書:10個一百是一千)

2、師:接下來可以怎樣數?

生:一千一千地數。

計算機演示:一千一千地數,一千、二千、三千……九千,數到一萬。(學生一起數)

師:一千一千地數,有幾個一千就是幾千,數到10個一千就是多少?

生:10個一千就是一萬。(板書:10個一千是一萬)

師:以前我們可以一個一個地數或十個十個地數,今天我們又可以怎樣數?

生:一百一百地數、一千一千地數和一萬一萬地數。

3、師:老師有幾幅圖,你能不能很快說出圖中有多少個小木塊?

①師:介紹一下你怎么數地這么快?

生1:第一幅圖有100個小木塊,第二幅圖有20個小木塊,第三幅圖有5個小木塊,一共是125個小木塊。

生2:先看1個一百,再看2個十,最后有5個一,一共是125個小木塊。

②師:我只看到3個十?

生:最后的12個小木塊里有1個十,就是4個十,所以是142個小木塊。

③師:一百在哪了?

生:10個十就是100,所以是105個小木塊。

④(三)應用新知

師:剛才我們看到的幾幅圖都是按照千、百、十、個擺好的,所以同學們很快就知道有多少個小木塊。你們每個小組都有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說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師:你們數一數,再擺一擺,不僅你們知道有多少個,還要讓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活動要求: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兩種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裝多少粒豆子比較適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裝多少粒豆子比較適合;發揮兩種塑料袋的作用數一數、擺一擺。

小組活動(略)

小組匯報

師:匯報你們小組一共有多少個豆子,怎么擺的?

組1:我們組有963個豆子。有9個百,6個十,3個一。

組2:我們組有972個豆子。有9個百,7個十,2個一。

組3:我們組有954個豆子。有9個百,5個十,4個一。

組4:我們組有990個豆子。有9個百,9個十。

組5:我們組有1012個豆子。有10個百,1個十,2個一。

組6:我們組有988個豆子。有9個百,6個十,8個一。

組7:我們組有995個豆子。有9個百,9個十,6個一。

組8:我們組有933個豆子。有9個百,3個十,3個一。

組9:我們組有910個豆子。有9個百,1個十。

組10:我們組有989個豆子。有9個百,8個十,9個一。

師:哪個組比一千多,請把多的送到前面;哪個組比一千少,差幾個就到前面拿幾個。

師:請小組代表進行匯報。

組1:我們組有963個,還差37個,我們拿了3個十,7個一。

組2:我們組有972個,還差28個,我們拿了2個十,8個一。

組3:我們組有954個,還差46個,我們拿了4個十,6個一。

組4:我們組有990個,還差10個,我們拿了1個十。

組5:我們組有1012個,多了12個,拿走1個十,2個一。

組6:我們組有988個,還差12個,我們拿了1個十,2個一。

組7:我們組有995個,還差5個,我們拿了5個一。

組8:我們組有933個,還差67個,我們拿了6個十,7個一。

組9:我們組有910個,還差90個,我們拿了9個十。

組10:我們組有989個,還差11個,我們拿了1個十,1個一。

師:老師這有幾個數,請你看數擺豆子。

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

④九百零七

師:我們班一共有10個組,如果把10個組的塑料袋湊在一起就是多少了?

生:一萬

師:請組長帶著你們組的豆子站到前面來。

師生驚嘆:哇!一萬粒豆子是這么多呀!

師:談談你有什么收獲?

生1:我會一百一百地數、一千一千地數和一萬一萬地數數了。

生2:我會用好辦法數豆子了。

888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县| 手游| 尚志市| 阿城市| 河西区| 黎川县| 抚宁县| 房产| 贵阳市| 柏乡县| 成武县| 西盟| 长乐市| 宾川县| 德惠市| 景德镇市| 凤凰县| 白银市| 安平县| 龙井市| 淮南市| 周宁县| 康平县| 海安县| 清苑县| 剑河县| 兴宁市| 景德镇市| 万年县| 承德市| 志丹县| 铅山县| 囊谦县| 临颍县| 锦州市| 耒阳市| 阿图什市| 蓬莱市| 仁化县| 民丰县| 翼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