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三年級 >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時間: 夢熒 三年級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那么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僅供參考。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3、情感目標: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能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

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自制各教具,準備實物及掛圖;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

運用現實物體引入新知。

談話:我們已學過求長方形的周長,下面,我們一起討論怎樣求正方形的周長?(出示地磚一塊)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①出示情境:同學們又在教室的地板上鋪上了許多鮮艷的泡沫地板,你們看,每塊地板都是什么形狀的呢?(正方形)

②出示數學信息:“每邊的長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③學生獨立思考:怎樣計算每塊正方形地板的周長?

④討論交流:60+60+60+60=240(厘米)

(60+60)×2=240(厘米)

60×4=240(厘米)

⑤回答問題:每塊地板的周長是240厘米。

⑥小結: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計算正方形的周長?(有時間的話,可以解決學生提出的其他問題,不能解決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

三、練習反饋,鞏固提高

1、先測量,再計算各圖形的周長。(讓學生通過思考,找到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必要條件,再準確測量,正確計算。)

2、淘氣將兩塊泡沫地板拼在了一起(如圖),你能算出這個圖形的周長嗎?

可以用多種方法解決:(60×2+60)×2=360(cm)

60×3×2=360(cm)

60×4×2―60×2=360(cm)

60×6=360(cm)

3、用16根小棒擺出不同的長方形,能擺出幾種?寫出它們的長和寬。(以小棒根數為單位)(四人一組,把各種形狀的圖形都擺出來)

提問:這些圖形的周長哪個長一些?(一樣長)

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擺成的)

4、游戲:找朋友(周長相等的圖形是朋友)

老師依次出示(a)、(b)、(c)號圖形,學生從(1)~(7)號圖形中找到和老師出示的圖形周長相等的圖形,用手勢表示圖形的編號。

四、課堂總結,課后延伸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如何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2、教科書51頁實踐活動:先估計,再測量黑板面、數學書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圍學習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長。

3、課后分組測量并計算學校一個籃球場的周長。(可以使用目測、步測、工具測量等各種方法。)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過程,逐步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筆算。

教學難點:

商中間、商末尾有0的處理方法及筆算的簡便寫法格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你們估一估商是幾位數。說說是怎樣估計的?

63÷3= 603÷3=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導入

師:這天孫大圣來到花果山,看到滿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帶回去給猴子猴孫們嘗嘗,于是大圣手一揮,所有的桃子都進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數是0的除法。

師:現在,樹上有多少個桃子?(0)

師:這時,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來摘桃吃,你們說說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幾個桃子?(0)你是怎樣做出來的?(0÷2=0)

師:又來了兩只小猴子,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個桃子呢?

(00÷4=0)

師:要是再來一只呢?(0.0÷5=0)剛剛是4只,那要是再來4只呢?(0.0÷8=0)

師:看到這兩個算式,你還能說出類似的算式嗎?同桌互說一個。

師:好,看到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0除以任何數都得0)

師: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這個結論你又補充嗎?(0除以任何不是0數都得0)

3、商中間有0的除法

師:這四個小猴子沒吃到桃子悶悶不樂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們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個桃子,誰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幾個桃子?)

師:瞧,你提的問題和大圣的一樣,真了不起!這道題你會做嗎?你是怎樣列式的?(408÷4=)結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點引導學生用列豎式方法解答。

獨立解決后,同教師板書對照,比較兩個豎式不同之處,說說自己的觀點。

師:咱們看看結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數都一樣嗎?看來估算是可以檢驗我們計算結果的正確性的!

[師:你們都太了不起了,老師這有兩道題你們有信心做對嗎?

603÷3= 802÷2=

獨立計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學說計算過程。

師:那看看結果和我們剛才估算的位數是不是一樣。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師:剛剛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開心的走了,聽說大王在分桃子,又來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個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個桃子?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獨立計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師:我們計算的結果和估算的位數也一樣。

三、鞏固練習

師:小朋友都知道孫悟空的絕招是七十二變,幾個小猴子想學一學,咱們看看他們變得對嗎?

680÷2=34 309÷3=13

師:小朋友你們真棒,老師這還有一道思考題,看看你們會不會,不過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樣的錯誤。

思考題:哪題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745÷5=答案480÷4=答案447÷3=答案

四、本課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3

一、情境導入

1、課件展示課本內容。

2、提出問題。

3、根據學生提的問題教師板書在黑板上。

4、該怎樣列式呢?

5、多種方法嘗試解決。

6、揭示課題。

二、自主探索

1、由情境提出問題

兩只小猴拿到分到的24個桃子非常高興,剛想坐下來美餐一頓,這時又跑來一只猴子,它想干什么呢?

2、有48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幾個?怎樣列式呢?

3、自主探索計算方法。

4、學生匯報:

(1)質疑

生:我也會用豎式,但我不明白怎么把算式和分法聯系起來;

(2)釋疑

師:誰來解釋一下呢?

5、總結歸納計算方法

6、共同歸納出:筆算除法時,應從被除數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鞏固強化

1、只小猴子拿著分到的桃子高高興興回家去,在路上碰到了智慧老人,智慧老人想考考它們,給它們帶來了一組練習題,做對了就拿著桃子回家去,否則就留下桃子,同學們你們愿意幫幫小猴子嗎?(愿意)

2、出示55頁練一練第一題(小猴回家)先估計,再計算。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那些收獲?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經理多種算法交流的過程,并能正確地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能用乘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重點:

能計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教學難點:

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教具準備:掛圖、幻燈、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暑假里,有三個小朋友,來到了美麗的大海邊。出示掛圖:同學門自己觀察這幅圖把你看到的說給同桌聽一聽。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圖,并根據圖提出問題。

2、小組交流各自的問題,并試著解決問題。

3、引出:買3個游泳圈需要多少錢?

(1)列式計算,小組交流。

引導學生根據問題獨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2)全班交流算法。

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學生們可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

4、解決問題:買3個球需要多少錢?

每個學生先獨立列出乘法算是,嘗試解決,再交流、匯報。

5、引導學生說一說怎樣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

三、拓展應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塊餅干?

⑵、每個小朋友15塊,分給6個小朋友,夠分嗎?

四、小結

在這節課中,你學會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問題?

五、作業:作業本中的相關作業。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出示課件(書本P2的圖片)

師: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1:有三捆小樹

生2:每捆小樹有20棵

師:你可以提出用加法或乘法解決的.什么數學問題嗎?

生1:一共有多少棵小樹?

生2:兩捆小樹有多少棵?

生3:兩捆小樹比一捆多幾棵?

師:大家提出的問題都非常好,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下小樹有多少棵

板書課題——小樹有多少棵

二、探索新知,討論算法

師:我們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1:用加法

生2:用乘法

師:怎么計算呢?

生1:20+20+20=60

生2:20×3=60

生3:20×2+20=60

板書算法

師:為什么20×3=60呢?

生:可以先不看20后面的“0”,因為2×3=6,乘完后再在6后面加一個“0”,所以就等于60。

師:這是個好辦法,大家覺得三種方法哪種最簡便呢?

生:20×3=60這個方法最簡單

師引導學生掌握整十數乘一位數的計算以及運用

三、基礎練習,應用新知

師:我們再來看看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生答

師:看看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80×46×7

80×46×70

800×46×700

讓學生找相同與不同

四、拓展練習,應用新知

試一試第3題,練一練第1題、第2題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知識,你收獲了什么?

六、布置作業

練一練第2、3題,作業本。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數學思考:經歷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的學習過程,發展歸納、概括的能力解決問題: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態度:經歷觀察、思考、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教學重點:

能正確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

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為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難點,依據現代認知科學理論,我主要運用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創設情景法,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思維的動機。教師精講,學生多練,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原則。

教學相長,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動手操作,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遵循了學生的認知思維規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進行探索性的學習,讓他們在具體情景中進行獨立思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首先出示課本第2頁的主題圖,學校要組織植樹活動,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小樹。學生認真觀察圖片,提出問題:從中您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并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有3捆小樹,每捆20棵,一共有小樹多少棵?”

這一環節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出發展開教學,不但拉近了數學和學生的距離,而且可以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向新知識轉化,使學生易于接受新知,并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我設置了3個活動

活動一

要求學生根據問題“有3捆小樹,每捆20棵,一共有小樹多少棵?”列出算式并嘗試計算。

學生可能列出算式20X3或則20+20+20,并計算得出答案是60棵。接著小組之間進行討論算式“20X3”,讓學生結合問題情景,在小組內說一說這個算式的含義,再說說計算的方法。

小組派代表發言,算式20X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有3捆這樣的小數,60就是表示有60棵小樹。學生有可能想出以下的幾種計算方法

1、20X3就是3個20相加,也就是算式:20+20+20=60;

2、可以把20看成2個10,這樣20X3可以變成6個10,就是60。

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個“0”,所以就等于60。

比較算法:以上算法你認為哪種更簡單?

由于學習過乘法的意義,所以學生會根據已有的.經驗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選擇第三種方法。而第三種方法是本節課希望學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應抓住機會及時總結、強化:在整十數的乘法算式中,在乘的時候先不看乘數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積的末尾添上同樣多的“0”。

師生共同將題目補充完整,教師板書為學生做好示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解決問題后,繼續追加問題:4捆小樹有多少棵?5捆呢?

運用剛剛優化口算的方法,讓學生獨立完成題目進一步強化口算的方法。

活動二

在學生掌握整十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后,獨立完成課本第2頁的“試一試”第2題。

學生通過獨立計算,得出算式的結果,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幾組題目,找一找豎列算式的規律,用自己的話說說發現了什么?學生能夠發現,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的末尾依次多一個“0”,積的末尾也多一個“0”。學生已經把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方法遷移到整百數乘一位數,此時進行方法的強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計算的方法,既訓練學生的思維,又發展學生的語言。

活動三

學生在總結了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后,完成“試一試”第三題。

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情景來解釋算式的含義,學生在理

解了算理的同時,加強了口算的方法。

這一環節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對比發現的學習方式,使新學到的知識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三、鞏固練習,深化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將分3個層次進行練習。

1、基礎練習

完成課本第3頁練一練的第2題。

在這一練習中,要求學生利用口算方法進行計算,鞏固核心知識。

2、提高練習

完成“練一練”的第1題和第3題。

讓學生獨立看圖,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列式計算。

通過這一練習,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去。

3、發散練習

同桌之間合作完成第三頁的數學游戲。

選擇圖中3張卡片,并拼成一個正確整十數的乘法算式。

學生在游戲的同時鞏固口算方法,并能發散學生的思維。

這一環節的三個層次的練習,是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體現數學學習服務于生活的理念,既概括學生的思維,有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總結評價,全課小結

回顧這節課,評價下自己:你學到了什么知識?學習的快樂嗎?你還有什么疑問?

以上教學流程設計,以學生的學習心里和知識起點為基礎,通過引導學生嘗試、積極的探討和合理的歸納,使學生學到新知識的同時,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的教學會更加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在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方面都將得到有效的發展。

小數有多少棵

有3捆小樹,每捆20棵,一共有小樹多少棵?

20X3=60(棵)

1、20X3就是3個20相加,也就是算式:20+20+20=60;

2、可以把20看成2個10,這樣20X3可以變成6個10,就是60。

3、2×3=6,20×3=60

答:一共有小樹60棵。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7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3、培養學生初步的遷移類推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言語表達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算理算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

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孕伏鋪墊。

口答

246355729

36621712488

49里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36里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出示植樹畫面,我們三年級的同學參加綠化祖國植樹活動,觀察畫面,上面告訴我們哪些信息?

回答:每組有多少人?

你是怎樣列式的`?(363)

這個算式該怎樣算呢?小組合作,找一找解決的辦法

匯報:①借助分小棒的方法來計算(怎么分小棒?);

②想乘算除:因為123=36,所以363=12

③可以把36看成30+6,所以363可以看成303=1063=210+2=12

④也可以把36看成66,所以363可以看成63=226=12

你還有什么方法?最喜歡用哪種方法計算?

三、反饋練習

1、完成試一試第1題

讓學生先獨立計算,抽幾題說說口算方法,最后引導學生觀察每一列算式,說說有什么發現。

2、完成試一試第2題:用除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讓學生理解題意后獨立列式解答再講評。

3、完成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注意對個別學習困難學生的指導幫助。

4、完成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說說題目的意思,再讓學生嘗試解答第(1)、(2)兩個問題(什么叫幾倍?)。

引導學生提出其他數學問題。

四、總結提高

1、今天你學到了什么?你是怎樣學的?你對今天的學習滿意嗎?有什么建議?

2、嘗試完成練一練第5題。

讓學生獨立理解題意,解決前兩個問題,然后交流反饋。最后鼓勵學生多提其他的一些數學問題,要求先在小組內提問題,回答問題,再全班交流。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具體問題的探索,體會時間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2、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比較、發現規律的現實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和發現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開放性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問題的探索,體會時間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教學難點:

在觀察比較、發現規律的'現實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和發現的能力。

教學方法:

觀察、交流

教學準備:

投影、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二次備課

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1、領會情境中的問題

奇思的父親每天工作3天休息一天,你怎樣理解這句話?母親每工作一天休息1天,你又是怎樣理解呢?

2、讓學生按要求在日歷上分別標出父親、母親、奇思的休息日,可以分別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然后進行反饋。

3、進一步引導學生:根據奇思一家3口的休息日,我們還能知道什么?

三、日歷中的規律

1、觀察日歷可以先看上下,再看左右,然后再看對角線上的數,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2、觀察日歷表中的4個數字,你發現了什么?

交流自己的發現

3、觀察日歷表中有陰影的9個數,你又有什么發現?

4、你還能在日歷中找到什么規律?

四、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調查與交流,使學生了解常用的質量單位及計量工具。

2.在估一估、稱一稱、掂一掂的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養學生對物品質量的估計能力,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學準備

1毖生進行課前調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質量及秤。

2弊急柑炱健⒌繾映印2分硬幣、1克鹽及一些較輕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組織交流,了解單位與工具

1繃私庵柿康ノ

課前,老師請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誰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與大家交流?

學生交流。

老師把學生說的物品的質量寫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噸……

教師指出: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噸都是計量物品輕重的單位。其中的公斤、斤、兩是中國傳統的計量單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噸是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是咱們將要研究的內容。

2比鮮豆ぞ

在調查活動中,你發現了哪些工具可以稱出物品有多重?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教科書第1頁圖上的各種秤,并作必要的補充與說明。

二、動手操作,認識克

1苯淌Τ鍪疽恍∩籽危ㄖ1克),估一估它的質量

請學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來稱?

經過討論,學生確定要用天平來稱。

2苯檣芴炱

出示天平,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強調指針左右擺動得一樣就平衡了)。

3背蒲

教師示范用天平稱出這一小勺鹽的質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鹽,說一說感受。

4蹦闃道2分的硬幣有多重嗎?誰來估一估

學生用天平稱出2分的硬幣重1克。用手掂一掂,說一說感受。

5畢胍幌耄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

拿出學生能想到的一些輕的物品。

6碧致郟耗閎銜什么情況下使用克作單位

三、課堂活動

1狽腫榛疃:稱學習用品

先估一估,再稱一稱,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寫記錄單。

2倍懶⒆饕擔看圖,填一填(教科書第2頁)

指導學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課小結(略)

五、課后延伸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舊引新

1、出示蘋果,讓學生說一說一個蘋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蘋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車蘋果的重量是2()

導入新課,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研究問題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出示教材例題,集裝箱,火車車廂,汽油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2)讓學生根據對噸大致的了解及課外資料的補充說說生活中那些物體通常使用“噸”來作單位。

(3)課件展示:卡車、火車車廂、輪船、飛機、鯨魚、樓房等,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

提問:通常以“噸”作單位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學生分小組觀察討論

②學生分小組交流匯報

③師生合作得出結論:通常大件物體及較重的物品“噸”來作單位。

目的:用課件出示圖片,豐富了感性材料的種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再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得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認識千克與噸之間的`關系

(1)小組同學互相背一背,感受它們的重量。

①學生匯自己的體重。

②小組同學互相背一背

③說說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噸

(2)課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問:需要幾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個)

(課件演示)請同學們觀察:有這樣的幾袋大米?(10袋)提問: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書:1000千克。

你是怎樣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個同學抬起來,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0個)。說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較重。

通過小組同學反復掂物體的重量,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物體的實際重量。遷移出1噸的重量。

師引導: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噸。

即:1噸=1000千克。師補充板書:1噸=1000千克

(3)鞏固千克與噸之間的關系。

師生做個猜體重的游戲。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的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個老師的體重按50千克計算,那有多少個老師的體重合起來是1噸?你是怎樣想的?

(4)填空練習: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是()噸。

三、看書質疑

學生自己看書,標出重點語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層練習,鞏固深化

1、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什么情況下用噸作單位。

2、在()里填上適當的數,使每種東西的總重恰好是1噸。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條鯨魚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噸

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總結,解決問題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希望同學們能夠用所學習的知識不斷地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數學概念知識課,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我運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巧妙的設置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的各類情景,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噸”的概念。從而突破這節課的難點。接著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還可以應用于生活的樂趣。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26頁例6例7,完成第26--27頁“練一練”和練習六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0乘一個數的含義,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

2、使學生掌握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筆算,能應用“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正確筆算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

教學重點:

掌握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筆算。

教學準備:

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筆算:123×3

筆算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2、3+3+3+3,你能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嗎?還可以怎樣寫?(3×4或4×3)

二、自主探索,學習例6。

1、0+0+0+0,你有能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嗎?4×0或0×4,結果是多少?為什么?

2、7×0=?0×7=?你是怎樣想的?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一些算式嗎?

讓學生任意地說一說。例如:5×0=0×5=

10×0=0×10=

100×0=0×100=

......

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你發現了什么?

: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

3、口算練習:

6×0=5+0=0×9=0×7=

1×0=0+2=0×5+2=

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5+0不等于0?

三、自主探索筆算方法

1、出示203×3=

(1)你會用豎式來算一算嗎?

(2)學生嘗試進行列豎式計算。

(3)交流計算方法:

這個0是怎么得到的?這樣寫行嗎?為什么?

(3乘百位上的2是6個百,這樣寫就變成6個十了。)

(4)想一想,在這里“0”起的什么作用?

2、比較復習題和例7。

你發現了什么?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對比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第1題的積中間有0,第2題的積中間沒有0?第4題的中間怎么會有2個0?

4、改錯練習。

(1)出示練習六第2題。學生獨立判斷這些題目做得對嗎?

(2)找出錯處,并尋找錯誤原因。

(3)獨立改正。

5、練一練

學生獨立完成第27頁的練一練第2、3題。

四、課堂

今天我們學習的乘法筆算有什么特點?(板書課題: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計算這種類型的題目要注意些什么?

五、課堂作業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12

教學內容:課本P8--P9

教學目標:

1.能獨立分析和解決用小數加減計算可以解決的簡單問題,并能正確處理小數加減計算過程中需要進位或退位的算法問題。

2.體驗只需估算就能解決的那些問題的特征,培養估算意識,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重點:探索小數加減法(進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教學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笑笑要到郵局去寄書,請同學們算算她的郵費是多少?

二、玩中學。

1.創設情境,揭示問題。

學生獨立觀察,理解題意,列出算式。

2.結合情境進行估算,解釋估算的過程。

(1)學生估算大約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郵費?在多少元和多少元之間?

(2)同伴一起討論剛才自己思考的結果,解釋估算的過程。

以往學生的估計沒有太多的.限制,這次讓學生說出估計的結果在多少元至多少元之間,也可以說一定不會多于多少元,一定不會少于多少元,有個別學生可能會有困難,要注重方法的指導。

(3)全班交流估算的結果。

3.探究小數加減法(進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1)學生自主選擇算法,獨立計算1.6元+12.4元。

(2)比一比計算與估算的結果。

(3)議一議計算小數進位加法時應注意的問題。

(4)完成“試一試”第1題,再說一說計算小數退位減法時應注意什么。

(5)完成“試一試”第2題。

三、學中做。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鼓勵學生先用心算寫出結果,再用豎式進行驗算。

2.森林醫生。完成“練一練”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完成“練一練”第3題。

關注有多少學生自覺選擇估算來解決問題。

將問題改為“小明帶40元買這兩本書,還剩多少錢?”讓學生進行計算。

四、做中得。

1.完成“練一練”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說一說解題思路。

2.完成“練一練”第5題。

學生提問時,鼓勵學生從新的角度提出新穎的數學問題。這些問題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也許

提出的問題暫時解決不了,但解決問題的愿望會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動力。

五、總結。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13

教學內容:教材第72頁練習十四第7—1l題和思考題。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簡便計算的方法,能比較熟練地用簡便方法計算一些加、減法,并進一步培養學生比較、歸納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口算。

練習十四第7題。’

2、揭示課題。

我們應用加法的運算定律和計算的一些規律,可以使一些加、減法的計算簡便,這是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今天這節課,主要進行加、減法簡便計算的綜合練習。(板書課題)

二、計算練習

1、練習十四第8題。

(1)提問:豎著比,每組題里的數有什么特點?題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橫著比,接近整百的數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練習前兩組。指名兩人板演,每人一組,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3)集體訂正。結合提問:

做第一組兩題時是怎樣想的?

第二組減法里最后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為什么減27

(4)提問:這兩組題里減去的或加上的都是接近整百的數,在用簡便方法計算時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不同?

指出:在加上或減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點的數時,可以

先把它看做幾百與幾的和,加上或減去幾百,再加上或減去幾;在加上或減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點的數時,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數計算,然后多加的要減去,多減的'要加上。

2、練習十四第9題。

(1)學生分兩組練習。指名兩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練習本上做一組題。

(2)集體訂正。

提問:每組里兩道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數是不是相同?你能發現什么規律嗎?

(3)在加、減混合運算里,先加后減,調換位置先減后加,或者先減后加調換位置先加后減,得數怎樣?

指出:在加、減混合運算里,把數和符號同時調換位置,計算結果不變。

3、練習十四第10題。

讓學生直接看題口答得數,結合提問是怎樣想的。

三、應用題練習

1、練習十四第11題。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作業本上。

集體訂正。

提問:第(2)題分哪幾步做?含有未知數z的等式是根據什么列的?

2、思考題。

(1)讀題。

(2)提問:哪個店剩下的水果多?為什么?(學生說明理由時,老師結合畫出線段圖。并說明被減數不變,減數增加,差就減少)多多少千克?你是怎樣想到的?

指出:被減數不變,減數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課堂作業

練習十四第10題。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14

【教學目標】

一、結合現實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區的作息時間,會看時間表,能從中獲取需要的信息。

二、能獨立制作自己的時間表,掌握制作時間表的基本方法。

三、在觀察、交流、制作時間表的過程中,養成惜時守信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會看時間表,能從中獲取需要的信息。

2、在觀察、交流、制作時間表的過程中,養成惜時守信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在音樂課上都學習過一首歌叫《時間是小馬車》,大家還記得嗎?

齊唱《時間是小馬車》。

是啊,時間匆匆而過,我們要想有所作為就應該珍惜時間,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今天,我們就共同制作作息時間表,做愛惜時間的小模范。

二、玩中學:

1、做一做。

請你制作一張作息時間表。

要求:可制作上學時間的作息時間表,也可制作休息時間的作息時間表,學生自主選擇。

先獨立完成,再在小組內展示、交流。

2、說一說。

(1)第一節課用了多長時間?

(2)第二節課什么時候下課?

(3)上午10:00同學們在干什么?

(4)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把完成的作息時間表在小組內展示、交流,然后結合上學的作息時間表,選擇有用的信息解決問題。也可以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并進行交流,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學中做

(1)不要求列出算式,只要結果正確就可。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匯報。

(可讓學生借助鐘面算出經過的時間,通過想一想、撥一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一場足球比賽進行了80分,到10:10結束,這場足球賽是什么時間開始的?

三、做中得。

1、綜合練習。

(1)小麗1秒跑7米,跑了9秒,小紅8秒跑了60米。小麗和小紅共跑多少米?

(2)小強6:00起床,6:30上學,7:10到校,小強上學路上用了多少時間?

(3)兒童游泳隊測試100米蛙泳成績,小強2分28秒,小剛3分5秒,小強比小剛快了多少秒?

(4)動腦筋,回答問題。

①幾時整時針和分針重合?

②幾時整時針和分針組成一條直線?

③幾時整時針和分針組成直角?

④從12:00開始,時針走一圈,分針和時針重合多少次?

(這道題學生一定會十分感興趣。讓學生想一想、猜一猜、撥一撥,學生能獨立完成。)

2、實踐應用。

(1)實踐活動。

你上學時,路上用了多少時間,在小組內說一說。

(2)一天共營業幾小時?

建設銀行門口掛著營業時間的牌子,上午8:00—12:00,下午1:30—5:30,算一算:該銀行一天共營業幾個小時?

(這道題的設計是知識的延伸,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是從7時40分上的,到幾時幾分下課?從上課到下課經過了多長時間?在這么長的時間里你增長了哪些本領?

以后,我們要按照自己做的作息時間表,按時上學、按時上、下課,并幫助低年級的小朋友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教學反思】

在計算經過的時間時,除了運用在表上數一數的方法外,學生還試著用自己能看明白的豎式去解決,提高了計算準確率和計算速度,但是有的學生總是太馬虎,在分鐘不夠減時,借1時總記不住是60分,導致計算錯誤,還要加強練習。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知道24時記時法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認識年、月、日,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大月、小月、各有哪些月。了解平年閏年的知識。

2、程與方法:通過學習、交流,掌握每個月天數的記法。了解平年閏年的知識。

3、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在參與探索實踐活動中學會交流、合作與簡單的評價,同時引導學生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了解平年閏年的知識。

教學難點:

學會記憶大小月天數的方法,判斷平年還是閏年。

教學方法:

自學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二次備課

一、問題導入

1、大約有多少天?有那幾個月?小月有幾天?有哪幾個月?

你是怎樣記大小月的?

二月是什么月?有多收天?

二、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1、自學閏年的產生(課件出示)

地球因為地球饒太陽公轉一次實際是上是365天還要多幾個小時,而不是我們認為的'一年365天整。所以饒4圈后也就是四年

多出了的時間剛好和一天的時間相差很小所以出現了四年一閏,閏年就是這樣產生的

2、閏年的計算方法

學生說說晚上9時是怎樣變成21時的?

判定公歷閏年遵循的一般規律為: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

①、普通年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的為閏年。②、世紀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閏年。

③、對于數值很大的年份,這年如果能整除3200,并且能整除172800則是閏年。

3、練習:你知道20__是什么年嗎?

怎樣判斷?

三、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過程,說一說體會。

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作業設計:

68、69頁的練一練

板書設計: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16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學難點:

算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合作學習。教學用具:掛圖、數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水平也在迅猛的發展。我們先進的社會,科技水平到底發展到什么程度?還有哪些領域還有待我們繼續開發?你們想了解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科技館去參觀。

二、探索新知

1、讀題,求“平均每輛車坐多少人?”可以怎樣列式,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導學生思考怎么計算。

3、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樣化)

三、拓展應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塊。分給2人,平均每人……人數平均每人分到的塊數2 4 8

80÷2 =

你發現了什么?

3、這本書共170頁,我已經看了90頁。

⑴、還剩多少頁每看?

⑵、剩下的書,要在4天內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頁?

四、總結:通過前面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五、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課后反思: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17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學用具:掛圖、幻燈、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師播種的季節,為了今后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綠色,今天我們就要去進行植樹活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掛圖,觀察圖片,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解決“每組3人,可以分多少組?”可以怎樣列式,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導學生思考怎么計算。

3、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樣化)

三、拓展應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在()里填上“>”“<”或“=”。

48÷4()84÷4 720÷8()720÷9 24×3()24×2 26÷2()26×2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計算,可以先用除數去除被除數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數的個位數,然后把兩次除得的結果合起來。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歡的其他方法來計算。生活中有很多問題的解決都要用到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同學們要做一個有心人,下課后,我們可以試一試用今天學到的知識還能解決哪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五、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篇18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筆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通過不同題型,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連續進位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連續進位的算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算練習(練習三第1題)。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問: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乘法計算順序是什么?在豎式計算時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練習三第2題。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學生分組計算,教師巡視指導,注意連續三次進位的題目,指名回答時要讓學生說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幾,是如何得到的。

2.練習三第3題。

(1)出示題目中條件,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小云有5本相冊,每本96張照片;小蘭有4本相冊,每本126張照片。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小云有多少張照片?

小蘭有多少張照片?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3.練習三第4題。

(1)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說說你獲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樣解答這道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4.練習三第5題。

(1)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說說你獲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樣解答這道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5.對比練習(練習三第6題)。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讓學生觀察每組中上下兩道題,說一說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發現的?再動手計算。

三、全課小結

通過本節課學生,你獲得哪些解決問題的經驗?

848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祝| 临桂县| 富蕴县| 塘沽区| 牟定县| 萍乡市| 都江堰市| 玉林市| 融水| 专栏| 漳州市| 溆浦县| 宜良县| 永仁县| 三原县| 兴海县| 石阡县| 元谋县| 来宾市| 巨野县| 泰来县| 门源| 年辖:市辖区| 高碑店市| 洮南市| 墨竹工卡县| 东方市| 勃利县| 奉节县| 九台市| 汶川县| 平陆县| 荆门市| 阳泉市| 谷城县| 美姑县| 彩票| 威宁| 元氏县| 吉木萨尔县| 古交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