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二年級 >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時間: 啟權 二年級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1

一、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復習了數的讀寫等知識,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需要通過運算進行解決。(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復習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法則。(板書課題)

二、主體內化

1.承上啟下,引出知識點。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關于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 (1)學習整數、小數、分數 四則運算的意義。

(2)學習整數、小數、分數 四則運算的法則。

2.合作整理、形成網絡

(1)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法則,根據知識之間的聯系合作整理整數、小數、分數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意義與法則,并把整理的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

(2)各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組補充說明。匯報時有的可根據對知識的理解,自己的經驗舉例說明;有的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相關的知識。

a、整數、小數、分數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意義

加法 :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

減法: 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

乘法 :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一個數乘小數就是求這個數的十分之幾、百分之幾……是多少。 一個數乘分數,就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除法 :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b、整數、小數、分數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法則。

3.比較異同,深化知識。

(1) 整數、小數、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有什么相同點?他們相互間有什么聯系?(討論)

相同點:都是把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相加或相減。

聯系

1.小數乘法先按整數乘法法則計算,小數除法把除數轉化成整數后,也按整數除法法則計算。

2.分數除法要轉化成分數乘法計算。

(2)計算小數乘除法、分數乘除法要注意什么?

小數乘、除法要正確確定小數點的位置;分數除法轉化后乘的是除法的倒數…

(3)加減乘除這四種運算之間的聯系。

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運算

加法—————————————乘法

逆運算 逆運算

減法—————————————除法

三、綜合應用

1.第一題,可加上幾道與0和1有關的口算題

(1)計算后可挑選幾道題說一說計算時需要注意什么?

2.計算各題并驗算

349+256 52.8-45.7

7.2×4.3 6.25÷0.25

(加法可用減法驗算;減法可以用加法或減法驗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驗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驗算。)

3.認真想一想,不用計算,你能填上“﹥”“﹤”“=”嗎?

師生共同完成前兩道題,讓學生回想積與被乘數、商與被除數大小關系的規律。然后讓學生完成后面的練習,并說出理由。

4.根據算式,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得數

5.解決實際問題。

(1)兩個數的積是248,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2,積是多少?如果一個因數乘3,另一個因數不變,那么積是多少?

(2)差是18.6,被減數,減數同時增加7.3,差是多少?如果同時減少18.6,那么,差是多少?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2

教學內容: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表內除法42頁例1例2,試一試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在數學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培養合作意識。

教具準備:

12根小棒、8個圓片、學案、課件等。

教學重點:

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難點:

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過程:

師:小朋友們,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實掛在枝頭,動物王國里可熱鬧啦!讓我們跟著樂樂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時間,懂事的樂樂主動幫媽媽洗桃。他洗了6個桃,打算放在2個盤子里。你們猜樂樂會怎么放呢?

師:不著急,先請你們和同桌討論討論,看看誰想的'分法多?

三種不同的分法。(并引導學生用規范語言表達)

把6個桃子分成2份,兩份都是3個

把6個桃子分成2份,一份1個,另一份5個

把6個桃子分成2份,一份2個,另一份4個

師:大家給出了三種分法,你們最喜歡哪種?(我猜測,喜歡平均分的最多)

師:奇怪了,為什么大家都喜歡第一種呢?

(這樣公平、兩盤同樣多、都是3個、不多也不少)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添補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

師:像這樣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

師:(指著另外兩種分法,問:那這兩種是平均分嗎?

生:不是。

師:為什么?

生:因為每份分得不一樣多。(找兩個學生回答)

師:也就是平均分必須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樣?(同樣多)教師在同樣多的下面劃上著重號。

生齊讀2遍:每份分得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師:那剛才6個桃子我們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個)

教學案例《認識平均分》 教學案例《認識平均分》我們把這3個桃作為一份,圈起來,放在一個盤子里。(師每三個磁鐵外面加一個圈 ○○○ ○○○ )

師:樂樂的爺爺想給他出了個問題,6個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個盤子里,還可以平均分放到幾個盤子里呢?(課件出示問題)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交流,發現100以內兩位數進位加法的多種計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性。

2、能選擇合理的算法,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3、能運用數學知識嘗試解決問題。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通過學生的交流,發現100以內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多種計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性。

2、能選擇合理的算法,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難點: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進位的方法。

新課教授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出示第11頁主題圖。問: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輛車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景圖,從而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學例子。

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

2.匯報各自的計算方法。

3.小結。今天學的內容有什么特點?你能給這種算式取個名字嗎?板書課題:進位加法。

4.完成練習二第3題學生看圖,了解題意。再列豎式計算。學生匯報,并說明計算方法。

5、總結算法。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指名匯報,引導學生總結:要把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也可以從十位加起;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

[設計意圖]:在嘗試、交流中掌握計算方法初步體會算法的多樣化,理解算理。

三、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學生匯報并說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題教師巡視、指導。指名匯報、訂正,指兩道題說說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 通過練習學生能更為熟練地掌握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又學會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教師引導梳理。

五、隨堂練習

板書設計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4

教學內容:

北師大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分橘子”,課本第3頁

教學目標:

1、經歷分橘子的實際操作過程,初步了解余數的含義,體會有余數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結合實際操作,經歷用豎試表示有余數除法的過程,并體會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3、提高學生分析觀察,推理和判斷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1、明確“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2、通過實際操作抽象出有余數除法的豎試書寫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義。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課件出示14個橘子,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如果每盤放4個橘子,14個可以放幾盤?(教師板書)

二、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2、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師:從題目中你們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盤放4個橘子,總共有14個橘子。

師:題目要求我們要怎么分?

生:每盤放4個(平均每盤放4個)

師:那題目要我們求什么?

生:14個可以放幾盤

師:根據這些信息,誰知道該怎么列式呢?

生1:從14里減去3個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盤;(14-4-4-4=2)

生2:根據乘法口訣:三四十二,得出結論可以放3盤,還剩2個。

生3:可以用除法運算列算式:14÷4=3(盤)……2(個) ,說明可以放三盤,還剩2個。

3、教師與學生合作擺一擺,驗證以上結論是否正確。

4、介紹用豎式解決以上問題

由具體到抽象,幫助學生掌握豎式計算的方法。

14÷4=3(盤)……2(個)也可以用豎式計算。邊寫邊說明每一步的含義:

先寫“廠”,表示除號,把要分的14個橘子,也就是被除數寫在“廠”的里面。把每盤的橘子數4,也就是除數寫在“廠”的左邊。寫好后,按下面的步驟用豎式計算。

一試商:14除以4,商是幾,寫在哪?根據乘法口訣求商,商是3,相同數位對齊,即商與被除數14的個位對齊。

二相乘:商與除數相乘的積寫在被除數14的下面,相同數位對齊。三相減:從總數14里減去分走的12,還剩2個,14-12=2,畫上橫線對著個位寫2。

四檢查:看看余下來的數是不是比除數小,并說說豎式上的每個數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鞏固練習

課本第3頁的“試一試”和第4頁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學生獨立解題,再由老師講解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課本第4頁的第3題。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5

角的初步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38、39頁例1、例2及“做一做”和練習八和第1—3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 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操作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

根據角的特征辨認角。

教法與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自主探究法。

教學準備:

剪刀1把、三角尺1塊、白紙1張;直尺、各種形狀的實物若干;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白紙各7張;長條12根;圖釘若干。

教學步驟:

一、 生活引入,揭示課題

(1) 感知生活中的角。

① 課件展示實物(剪刀、鐘面、三角尺)。

② 找一找以上實物中角分別在哪兒,引導學生將角比畫出來。

③ 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2) 揭示課題。

通過探索,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認識角。(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二、 實踐感知,建立表象

(1) 畫一畫,剪一剪。

學生自己選擇工具畫角剪下來。

集體交流。

(2) 摸一摸,探究角的特點。

(3) 閉眼想像角的樣子。還可以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比畫比畫。

三、 活動操作、鞏固應用

(1) 找一找。

① 明確活動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學具盒中摸出一個帶角的圖形。

② 反饋摸出的圖形。

③ 分組交流,每個圖形的角在哪兒?

④ 用手勢反饋。

(2) 做一做。

① 交代活動要求。

② 學生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開始活動。

③ 組織學生參觀作品。

④ 學生質疑,評價。

四、 總結提升

(1) 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角,關于它你了解多少?

(2) 延伸:關于角,你還想知道什么?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6

認識線段

教學內容:教材第5頁的例6、做一做。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 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知道線段的特點。

(2) 使學生學會用刻度尺量線段。(限整厘米和整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線段的特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仔細、準確地找線段、量線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線段和量線段。

難點:掌握線段的特征,會分辨線段。

教學方法:

教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

繩子、直尺、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 探究新知

(1) 感知線段的特征。

① 老師準備一根繩子,提問:繩子現在是彎曲的,怎樣使它變直?

學生觀察匯報。

教師示范:兩手一拉繩子變直了。

小結:把繩子拉直后我們兩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線段。(板書:線段)

② 看看線段的特點。

小組討論,匯報。

教師指導:直的、有兩個點。線段的兩端是線段的兩個端點。

③ 出示拉直的繩子。

提問:現在這條繩子是線段嗎?為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④ 出示幾條不同長短的線段,提問:這些線段長短一樣嗎?

教師總結: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而且有長有短。

(2) 完成“做一做”

(3) 找線段

小組討論匯報。尋找我們身邊的線段。

(4) 連線段、數線段。

教師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讓學生說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小組討論匯報。

(5) 量線段長。

二、 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第5頁“做一做”的第2題。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小組訂正。

三、 總結;這節課我們都學到了什么?

板書設計

認識線段

線段的特征:直的,有兩個端點。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7

8的乘法口訣

教學內容:教材第75頁例2,練習十八第1—3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動手操作和合作探索中,讓學生經歷8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2)在應用過程中,尋找8的乘法口訣的規律,能熟練運用8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并用一句口訣計算兩道乘法算式。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動手操、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經歷編制8的乘法口訣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類推的方法學習新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態度。

教學重、難點:

經歷編制口訣過程,記憶口訣。

教法與學法:

教法:談話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卡片、圓片。

教學過程:

一、探究新知

(1)多媒體出示例2的情境圖。

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軍樂隊站成了8排,每排8人)

看小狗是怎樣算的,它終于算出了一共有多少人。

你有更簡單的辦法嗎?

(2)自己想辦法,嘗試編口訣。(小組討論、交流編制出口訣)

(3)尋找記憶口訣的規律。

①師生對答8的口訣。

②同桌對口令。

③口答:7個8比6個8多(?。?,比8個8少(?。?。

二、鞏固應用

(1)卡片口算練習十八第3題。

(2)完成練習十八第1題。

(3)完成練習十八第2題。

三、總結延伸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學生說感受,并一起回憶8的乘法口訣)

你知道一只螃蟹幾條腿嗎?兩只、三只……、八只螃蟹呢?

板書設計

8的乘法口訣

0 8 16 24 32 40 48 56 64

1×8=8 一八得八

2×8=16 二八十六

3×8=24 三八二十四

4×8=32 四八三十二

5×8=40 五八四十

6×8=48 六八四十八

7×8=56 七八五十六

8×8=64 八八六十四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標:借助辨認方向的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重點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

教學難點:

借助辨認方向的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解決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業根據主題圖說出體育館、商場、醫院和郵局分別位于學校的什么方向。

教學內容:

知道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你看到什么,并說出它們的方向。

讓學生將自己置身于學校這個位置,用已經學過的方向知識,說一說體育館、商店、醫院、郵局分別在學校的什么方向。教師先讓學生4人一組說一說,再由教師指名讓學生自己說一說。

學生口頭回答后,教師讓學生填在書上,并讓學生在圖中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標出。

二、總結

教師讓學生觀察剩下的4個建筑物所在的方向與以前所認識的'方向有什么特別之處。教師讓學生討論后說一說少年宮、電影院、動物園所在的方向。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這樣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煩了,請大家分別給這4個方向取名字。小組討論后,將所取名字寫在書中的建筑物的旁邊。教師讓學生多說一說這4個建筑物分別在學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師總結。在教學中應該糾正學生北西、北東、南西、南東等錯誤說法。師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指導,先將8個方向的點找出,并將北的方向給出,再讓學生自己寫出剩下的7個方向,

學生制作,教師巡視指導。教師讓學生上臺展示方向。

1.試一試(小組活動)

(1)利用方向板說一說教室里8個方向分別有什么?

(2)讓學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師給出班級面朝的方向,小組內說一說自己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小組活動后,指名說一說。使用方向板時,教師應讓學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應與現實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小組交流,匯報。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9

教學目標:

1、明白東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夠正確辨別物體的方向。

3、能夠利用東南西北來描述物體的方位。

4、通過學習東南西北的知識來感受我們祖國的地大物博,認識到生活中處處都存在數學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正確辨別物體的方向。

2、利用東南西北來描述物體的`方位。

教學難點:

1、建立東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東南西北的知識來為生活服務,特別是同一物體相對于不同參照物的方向的體會。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卡片,學生課前收集生活中判斷方向的物體。

教學設計:

一、活動引入

1、學生根據老師口令做動作。

2、提問引入,提示課題。

二、初步感受東、南、西、北的相對位置

1、為學生分組并命名:東方隊,南方隊,西方隊,北方隊,中心隊。

2、說一說:中心隊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隊?

3、說一說:四周各隊的對面各是什么隊?體會北方隊與南隊,東方隊與西方隊是相對的。

三、在地圖上認識東、南、西、北

1、觀察地圖,認識方向標。

2、通過內蒙古自治區,海南,西藏,上海四個地方,在地圖上認識東南西北。

3、 小結: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4、活動記憶。

四、闖關大行動

第一關:“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關:東、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關:靈活運用我最棒!

第四關:智慧生活我能行!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10

教材分析:

本單元“方向與位置”是在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的基礎上,來學習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了開放性、趣味性很強的實踐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增加探索體驗的機會。因此,這部分內容不能作為知識點去講授,而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體驗,形成方向感。

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已經學會辨認自己的前、后、左、右、上、下等相對位置。但要正確辨認現實生活中的方向,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帶領學生親自到操場去觀察、辨認,讓學生在活動中,具體感知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體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知道地圖上東、南、西、北的.方向。

2.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能根據生活經驗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培養方向感,發展空間觀念。

3.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實踐活動中,學會合作,交流與反思。

教學重點:

在實踐活動中,感受方位。

教學難點:

在實景中辨別方向。

教學關鍵:

讓學生學會如何辨認東、南、西、北。

導學策略:

小組合作、實踐探究。

教具準備:

練一練第3題的算式卡片、透明膠。

學具準備:

剪下教材第105頁的記錄紙。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板書:東南西北)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東南西北”。咱們先一起到操場上去看一看,認一認方向,好嗎?別急,請大家帶上筆和老師讓你們準備的記錄紙,按照小組排隊,小組長帶隊。(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排好隊到操場去。)

二、實踐活動,探究新知。

(一)室外觀察與記錄。

1.找一找。

同學們,你們知道太陽每天早上是從哪個方向升起來的嗎?(東)

你能用手指一指東方嗎?(學生用手指向東,眼睛看著東方。)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學校操場的東邊有什么呀?

大家真能干,通過找一找太陽升起的方向,很快找到了東邊,而且觀察得非常認真,找到了操場東邊的許多景物,真了不起!那么傍晚的時候,太陽又是從哪個方向落下去的呢?(西)

你能用手指一指西方嗎?(學生用手指向西,眼睛看著西方。)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學校操場的西邊有什么呀?

好,除了東和西,你還聽說過哪些方向呢?(南、北)

你們知道中午的時候,太陽是在我們的哪一邊呢?(南邊)

你能用手指一指南方嗎?(學生用手指向南,眼睛看著南方。)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學校操場的南邊有什么呀?

那么南邊的對面又是什么方向呢?(北)

你能用手指一指北方嗎?(學生用手指向北,眼睛看著北方。)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學校操場的北邊有什么呀?

2.記一記。

請小組長組織自己組的同學,把剛才看到的景物按照各自的方位記在帶來的記錄紙上,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注意,一定要標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學生分工完成,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組織學生集合回教室。)

(二)室內整理與辨別。

1.看一看。

請每個組的小組長把觀察記錄紙貼在黑板上,互相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小組長依次貼記錄紙。)

指導學生觀察,每張記錄紙上所標的地方位置一樣嗎?(學生觀察,發現圖上標注的位置不同。)

提問:請大家想一想,我們記的地方是一樣的,為什么看起來位置不一樣呢?(我們組是把“北”記在上面,我們組是在上面記“東”……)

看起來很亂,為了大家記的圖能統一些,我們規定:把“北”記在上面。 “北”沒有記在上面的小組,請小組長上來調整一下。(小組長上前調整。)

再指導觀察:現在這四個地方的位置一樣了嗎?看來我們班的同學記錄得都不錯。圖的上方都是“北”,那么圖的下方、左方和右方分別畫的是什么方向呢?(學生觀察并回答。)

請大家翻開書本第58頁,聽聽智慧老爺爺是怎么說的?

(學生齊讀智慧老人的話:地圖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現在你們知道,剛才老師為什么要規定把“北”記在上面了嗎?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11

在一年級上、下冊教材的中,已經進行了估計和估算的滲透,在這一冊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現估算的教學內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仍然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同時,《標準》提出了要加強估算的要求,要讓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p>

備課時我發現課本例4是讓學生判斷媽媽要買三種生活用品,帶100元錢夠不夠。這一生活場景的出現,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時需要進行精確計算,有時根據實際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結果就可以了,便于學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認識估算的功能。但是我認為以例4引入新課有些太唐突,對學生理解估算的含義和估算的過程沒有做足鋪墊。所以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先以猜價格的游戲導入,游戲時給出提示:轉筆刀接近10元、書包接近30元。同學都踴躍參與,各抒己見,經過同學們的努力,都能完整的說出接接近10和30的數。至此我便抓住同學對“接近”的理解,滲透什么是大約,從而會說()大約()這樣的句式,再通過練習會找各數的最接近的整十數。

接著再教學例4,幫助學生理解在買東西時不需要計算出精確的結果,只進行大約的計算,學生很快能找到三種物品的價格最接近的整十數分別是多少。再結合之前學習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式,讓估算的策略變得多樣化,同樣也可以用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算法,但是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減法的估算。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上我有些超之過急,有些學生不理解加減法的估算,仍有學生不進行估算,還是用精確計算的方法。

在練習部分,也出現同樣的情況。經過課后反思我認識到,在課上要充分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可以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集中集體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學會估算。教師根據可能出現的估算方法加以點撥,引導學生解釋估算的過程,讓學生之間相互補充,明確估算策略。采取的策略可以靈活多樣:先估后加、先加后估、先估后減……盡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現出來,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應予以肯定,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激發了他們積極主動探究解決方法的愿望。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為學生了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對此我會朝這個方向一步步努力。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12

教學內容:

二數上冊教科書第6———8頁例3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使學生用不同方法解決使兩個數量同樣多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增加和減少及移多補少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探索理解移多補少的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圓片。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出示例3情境圖,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師:根據這2個條件,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看茄子老師也給我們提出了問題(課件呈現)

師:要讓兩串彩珠同樣多,怎么辦?

二、操作思考,解決問題。

1、引導操作

(1)請小朋友拿出準備好的圓片,跟著老師一起動手擺一擺。

小軍有8個,在第一行擺8個紅圓片。這8個表示誰的?(板書:小軍)

芳芳有12個,在第二行擺12個藍圓片,注意擺的時候要一一對應地擺整齊。這12個十芳芳的。(板書:芳芳)

(2)看著圓片圖,你知道了什么?

想一想,怎樣用虛線分一分,就能一眼看出多4個或少4個的?

邊指邊說:這兒的'8個是和小軍同樣多的,這4個是比小軍多的。

用鉛筆代替虛線把你的圓片也分成這樣的兩部分。

(3)我們知道了小軍比芳芳少4個,芳芳比小軍多4個,也就是相差4個(板書:相差4個)?,F在兩串彩珠不相同,怎樣讓兩串彩珠同樣多呢?(出示:不相同→同樣多)請大家想一想,先動手擺一擺,移一移,再和你的同桌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看看誰想的辦法多。

學生動手操作,師巡視指導。

2、匯報交流。

組織學生交流擺成“同樣多”的方法。

(1)小軍的添上4個,就和芳芳同樣多。

追問:為什么添上4個就同樣多?

誰再來說說怎樣讓小軍的彩珠和芳芳同樣多。

師:相差幾個,少的添上幾個就同樣多。(板書:添)

(2)芳芳的去掉4個,就和小軍同樣多。

追問:為什么去掉4個就同樣多?

誰再來說說怎樣讓芳芳的彩珠和小軍同樣多。 師:相差幾個,多的去掉幾個就同樣多。(板書:去)

(3)把芳芳的移2個給小軍,兩串彩珠就同樣多。

追問:為什么只要把芳芳的移動2個給小軍,兩串彩珠就同樣多?

誰再來說說怎樣移動兩串彩珠就同樣多的?

師:相差4個,只要移動4個的一半給少的救同樣多了,這個方法叫“移多補少“(板書:移)。

提問: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師:只要兩串彩珠同樣多,都是可以的。

3、整理方法。

師:剛才我們通過動手操作,使小軍和芳芳的彩珠變得同樣多,還記得這些方法嗎?誰來說說都有哪些方法?(學生回憶并作答,師結合電腦演示3種方法)。

這些方法你都會了嗎?動手再試一試,把這3種方法都擺一擺,說一說。

4、回顧反思。

師:今天我們不僅要學會不同的方法,白菜老師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呢。(課件出示)

師:回憶一下剛才的學習過程,你有什么體會?

比如:把兩串數量不相同的數量變成同樣多,我們剛才是通過什么來解決的?(擺圓片)

師:對,動手操作可以幫我們來解決問題(課件顯示)

剛才把兩串彩珠變成同樣多,我們想出了幾種不同的方法?

師: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課件顯示)

師:這些都是我們學習數學的好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經常會用到這些方法來學習數學。

二、鞏固練習。

1、動手擺一擺(“想想做做”第1題)

(1)按要求用小棒擺一擺:第一行擺15根小棒,第二行擺9根小棒。

師:讓兩行小棒同樣多,你有什么辦法嗎?

(2)先動手擺一擺,再填空。

(3)追問:你有哪些方法讓兩行小棒同樣多?

(板書:去4個,添4個,移2個)

2、看圖填空(“想想做做”第2題)

(1)第(1)題

看圖說題意。讓學生先填空,再交流。

追問:梨比蘋果多,梨去掉7個就和誰同樣多?

蘋果添上7個呢?

想一想:這道題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嗎?為什么?

(板書:雙數)

(2)完成第(2)題。

看圖說題意,獨立思考,完成填空。

追問:大力比明明少20張,為什么明明只要送給大力10張兩人就

同樣多了?(板書:一半)

(3)補充題

蘋果比梨多5個,

蘋果去掉()個就和梨同樣多。

梨添上()個就和蘋果同樣多。

師:回憶一下我們今天學的這幾道題的方法,你發現了什么?

(帶領學生讀一讀板書)

小結:相差幾個,去掉幾個就同樣多;

相差幾個,添上幾個就同樣多;

相差幾個,移幾個的一半就同樣多。

3、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第3 4題,讓學生自己讀題審題,獨立思考,在書上做好,師巡查,反饋。讓學生自己說出理由。

板書設計:

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不相同→同樣多

相差幾個

小軍:○○○○○○○○添幾個

芳芳:○○○○○○○○ ┇○○○○去幾個

雙數移一半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13

教學內容:

第52—54頁例1、例2、“想想做做”第1—4題和“你知道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觀察、比劃、舉例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了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學會估測,提高估測能力;通過測量長度提高測量操作能力,進一步積累測量物體、線段長度的經驗。

3.使學生積極參加操作、估計、測量等活動,主動了解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

教學難點:

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每人一條1分米長的紙條,1分硬幣,磁卡,1厘米、米尺。

教學構想:

二年級上冊教學了厘米和米,學生初步具有了1厘米和1米的概念,能夠利用這兩個單位表示常見物體的長度,會用米尺或學生尺測量線段的長度。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物體相當短,其長度達不到1厘米那么長;有些路程實在長,用米為單位計量其長度十分麻煩。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長度單位。

學生在認識分米時,必然會聯系厘米和米。所以說,沒有厘米和米的概念為基礎,不容易認識分米。在建立分米概念的同時,還能進一步體驗厘米和米。同樣,學生認識毫米要以厘米為基礎,建立毫米與厘米之間的聯系,既認識了毫米,也強化了厘米的概念。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重點在于知道1分米、1毫米的實際長度。學生感知長度,單憑介紹、講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充分的操作活動中體會,才能獲得對分米和毫米的正確認識。

教學過程:

一、認識分米

1、量一量

提問:老師今天帶來一個漂亮的文具盒,怎樣可以知道這個文具盒的長和寬各是多少?(用尺量一量)

師:文具盒長是20厘米,寬是10厘米。(邊說邊板書:10厘米)

像這樣10厘米的長度我們還可以用另一個單位來表示——分米,可以用字母“dm”來表示(板書課題:分米,dm)10厘米就是1分米(板書: 1分米)20厘米呢?(2分米)

師:這個文具盒的長和寬還可以這樣說:這個文具盒長大約2分米,寬大約1分米。

2、感受1分米

(1)提問:1分米有多長?直尺上就有答案。從哪到哪是1分米?(請學生上實物投影指出),里面有幾個1厘米?(板書:1分米=10厘米)學生齊讀。

(2)你會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嗎?你準備怎樣畫?先和同桌說說,再畫在白紙上。請你幫同桌量一量,看看畫的線段是不是1分米。

(3)體驗:

① 請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劃出1分米。

② 一人比劃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計得對不對。

③ 拿出彩紙條,估計一下1分米的長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斷,一起量一量,看誰估計得最準確。

(4)師: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粉筆長……)

3、米和分米的關系

師:(出示米尺)(1)這有一把米尺,它里面有幾個這樣的1分米?為什么?拿出直尺,平放在桌上,一人看一人數。(板書:1米=10分米)學生齊讀。

4、實踐操作:“想想做做”第3題

先用身體尺估一估課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分米,再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有多少厘米,再說說接近幾分米。

[評析:學生目測的數據與結果有差距,但通過目測再讓他們去實際測量,學生又一次感知長度,培養了估計能力。]

二、認識毫米

1、初步感受1毫米

我們以前量過數學書的長邊和短邊,現在老師想請你幫個忙,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是多少。

同學們有的.說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有的說1厘米不到,老師還想知道得更準確,該怎么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個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接著板書課題:毫米)

2、關于1毫米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② 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學生齊讀。

③ 在我們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量一量。(1分硬幣的厚度、電話卡或銀行卡的厚度、書上數出10張紙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3、體驗1毫米。

提問:你能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大約有多長嗎?

同桌互相比劃,用5角硬幣插進去量一量對不對。

4、提問:你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嗎?(量小螞蟻的身長)

三、小結

師:到現在為止,我們一共學習了幾個長度單位?分別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從大到小分別是:米、分米、厘米、毫米。

過渡: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智慧屋,里面有很多難題等著我們去挑戰,有沒有信心?

四、反饋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題。

(1)說出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數的?想想怎樣看更方便。

(2)第2題,量出下面圖形每條邊的長。

學生獨立測量。

匯報交流。提問:平行四邊形的哪兩條邊長度相等?

(3)第3題。先估一估自己的課桌和凳子的高大約是幾分米,然后小組合作量一量課桌和凳子的高分別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幾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題。

先估計,再測量,把數據記錄下來。

3、在( )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鐵釘長2( )。

(2)床長2( )。

(3)大米寬2( )。

(4)黃瓜長2( )。

讓小朋友獨立選擇,在交流時先讓學生用手勢表示自己選擇的長度單位,然后在小組里交流為何選這樣的長度單位。

五、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又認識了兩個新朋友,它們是誰?都是什么單位?它們之間的關系你知道嗎?讀一讀。

六、課堂作業

基礎練習:

1、我們認識的長度單位有( )、( )、( )、( ),用字母表示分別是( )、( )、( )、( )。比毫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是( )。

2、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分米

( )厘米=1分米 ( )厘米=1米 ( )分米=1米

綜合練習:

1、在( )里填合適的長度單位

一張電話卡厚1( ) 一根黃瓜長2( )

一支粉筆長8( ) 一本數學書厚8( )

一張課桌高7( ) 一幢大樓高20( )

教室門高2( ) 一支鉛筆長約2( )

拓展提升:

一根小棒長1分米,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段長( )。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14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經歷數據的調查,收集和整理過程,并能根據數據回答一些問題。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重要性。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道四季的劃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節。教學重點:1、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2、用方塊統計圖表示統計結果。3、采用不同的'調查方法。4、比較、分析、判斷,提出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教學難點:1、采用不同的調查方法。2、能對調查的時間做出合理的推斷。教具準備:1、在小黑板上寫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備掛在黑板上使用。2、日歷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1、今天是幾月幾日?有今天過生日的同學嗎?2、明明今天過生日,他帶來了生日蛋糕和我們共同分享,我們一起為他唱個《生日歌》,好嗎?3、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嗎?誰來說說?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學生日在什么季節?該怎么辦呢?二、玩中學1、說一說。說一說你的生日是幾月幾日?你知道是什么季節嗎?2、分一分。哪幾個月是春季?哪幾個月是夏季?哪幾個月是秋季?哪幾個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樣劃分的?(1)小組討論。(2)全班交流,匯報討論結果。(3、說一說你有什么好方法記住四季的劃分?3、調查。(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調查同學們的出生季節。(2)小組交流:怎樣收集和整理調查得到的數據?4、涂一涂。在統計表格中涂色,整理數據。5、說一說。(1)哪個季節過生日的同學多?(2)夏季和冬季過生日的同學有幾名?(3)如果你們班某個同學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有可能在哪個季節過生日。(4)從圖中你還能發現什么?三、全課小結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2、統計的作用可大了,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需要用統計呢?四、布置作業1、調查一下你們村里,有多少學生讀小學、初中、高中、大學。2、一個季度有多少個月?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15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課本P8———P10例1、例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時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初步掌握筆算加法的法則,能熟練的計算。

3、培養學生認真、仔細、書寫工整的習慣。

教學重點:

1、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筆算的計算法則,能熟練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筆算中的“對位”問題。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景導入,激發興趣

投影出示P8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同學們準備去參觀博物館。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幅圖,你發現了哪些數字信息?說給你小組的同學聽一聽。全班匯報發現。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學生小組交流匯報。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組織教學例1。學生說想法及理由。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計算方法。先嘗試寫豎式,再討論總結列豎式應注意的問題。

2、完成P9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后說說計算方法。

3、教學例2。學生嘗試計算,交流算法。嘗試用多種算法計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三、練習,實踐應用

1、練習二第1題說說圖意,交流算法并匯報。

2、練習二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并板演筆算過程,同時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又學會了什么?教師引導梳理。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篇1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4頁例3及課堂活動第2,4題,練習十八第2~5題。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法,進一步加強對倍的認識。

2、能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實物投影儀,乒乓球、羽毛球若干,卡片。

學具:小三角形紙片、小圓片、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二(1)班小朋友參加義務植樹活動。

請看屏幕:(實物投影儀出示例3圖)

教師:你能根據這幅圖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一小組和二小組一共植樹多少棵、

教師:這個問題你能解決嗎、(能)真行!

學生:……

學生:第二小組植樹的棵數是第一小組的幾倍、

教師:說得真棒!誰能解答嗎、

學生:用14÷7=2。

教師:這是上節課我們學習的“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

二、自主探索

屏幕出示:第三個小組植了多少棵樹、

教師:你能解答嗎、請小朋友以4人小組為單位討論,討論時可以借助你的學具,代替樹苗。

學生活動,教師在教室巡回檢查、指導。學生可能用學具來擺:先擺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為1份,擺3份來表示第三個小組植樹棵樹。也可以用畫豎線的方式來表示:7根、7根、7根;也可能憑借前面對“倍”的理解直接說出“第三組植樹棵數是3個7棵那么多。”

教師:剛才老師看到小朋友都用自己的辦法通過擺一擺、畫一畫、說一說,理解了這幅圖的意思,誰愿意代表你們小組向同學匯報你們討論的結果、

學生1:我們小組是這樣討論的,先在一個圈里畫7根豎線代表7棵樹苗,再在右邊一個更大的圓圈畫3個7根豎線,因為3個7是21,所以第三小組植了21棵。

教師:你們小組能用畫圖的方法幫助理解題意,真行!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

學生2:我們小組用小棒代替樹苗,第一排先擺7根,第二排擺7根、7根、7根,數一數,3個7根一共是21根。

教師:太棒了!你們小組同學很善于動手操作,值得大家學習。

學生3:因為第一小組植了7棵樹,把7棵看成1份,第三小組植的棵數是第一小組的3倍,就有3份,也就是3個7。

教師:你們現在知道“第一小組的3倍”應怎樣計算嗎、

學生1:求3個7是多少就是7×3=21(棵)。

學生2:也可以寫成3×7=21(棵)。

教師:你們說得都對,求3個7是多少應該用乘法計算,請學生完成書上例3的方格填數。

三、課堂活動

1、第3題學生分小組,一人出示卡片(小組每人準備4張卡片),另外3人回答。比比看誰說得準確。一人出完題后交換。

2、第4題學生完成第4題,獨立完成后請學生用投影儀展示,并向同學們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1:因為△有4個,○是△的3倍,我就畫了4個○表示1份,再畫了這樣的2份,就有3個4,○就是△的3倍,所以○有12個。

學生2:因為△有4個,○的個數是△的3倍,就是4的3倍,就是3個4是12個,我就畫了12個○。

3、練習十八第2~5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八的第2,3題,引導學生討論比較這兩題的聯系與區別。讓學生獨立完成,課堂講評,結合題說一說算式的意義。

四、反思小結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引導學生小結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就是“求幾個幾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841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阳县| 尉犁县| 陆丰市| 鸡东县| 靖安县| 原平市| 牟定县| 图片| 新邵县| 林口县| 焦作市| 佛坪县| 涿州市| 绥滨县| 林甸县| 东阿县| 屏山县| 乐山市| 民丰县| 扶风县| 陆川县| 巨野县| 漳浦县| 三门县| 灵寿县| 子长县| 石首市| 开封县| 武邑县| 龙陵县| 东安县| 东城区| 青海省| 北辰区| 禹州市| 岗巴县| 石楼县| 丰都县| 高阳县| 南康市| 阳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