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四年級 >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時間: 夢熒 四年級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那么關于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僅供參考。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

【教學內容】:

教材第51頁例3。

【教學目標】:

理解和掌握積的變化規律,能根據積的變化規律進行簡便運算。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積的變化規律。

難點:運用積的變化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口算。

15×8=

25×4=

170×5=

26×100=

30×50=

32×300=

36×20=

9×800=

42×400=

8×600=

20×300=

240×5=

教師用卡片出示口算題,學生開火車練習。

2.引入。

買一個文具盒需12元,買2個文具盒需多少元?(24元)買4個文具盒呢?(48元)買6個文具盒呢?(72元)買文具盒的個數越多,所需的錢就越多。那么在乘法算式中,積有怎樣的`變化規律呢?ぃò迨榭翁猓夯的變化規律)

二、自主探究

1.投影出示例3。

(1)6×2=12

(2)20×4=1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仔細觀察兩組題目,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讓學生充分討論,互相說出自己的觀點。

引導學生交流看法,在學生匯報中點撥。

(1)左邊第一道算式與第二道算式比較,哪個因數沒有變,哪個因數變了?是怎樣變的?積又有什么變化?

(2)左邊第一道算式與第三道算式比較,又有哪些地方變與沒變呢?

(3)請將左邊第二道算式與第三道算式也作類似的比較,發現規律。

(4)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你的發現嗎?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分別乘10、100,積也分別乘10、100。

(5)用以上的方法比較右邊三道算式,概括出你的發現。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分別除以2、4,積也分別除以2、4。

(6)你還能舉例說說你的發現嗎?

3.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概括。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或除以幾,(0除外)積也乘幾或除以幾。

4.教材第51頁“做一做”第1題。

(1)你能看出每組算式有什么規律嗎?小組交流,獨立填寫得數。

(2)指名說說你發現了什么,然后集體訂正。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第51頁“做一做”第2題。

(1)要求學生先弄清題意,想一想怎樣解答這個問題。

(2)小組討論交流,點名學生匯報。

教師板書:

方法一:200÷8=25(米)25×24=600(平方米)

方法二:200×(24÷8)=600(平方米)

追問方法二的同學,說說自己的做法。(長不變,寬乘3,面積也乘3)

師:你的方法真巧妙,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2.教材“練習九”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看誰做得又對又快,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你能說說今天在學習過程中所發現的規律嗎?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2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線、角的概念,比較熟練地度量線段和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量角器、直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直線、射線和線段

1.請學生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再畫一條射線、一條直線。

提問:從線段怎樣得到射線?從線段怎樣得直線?

射線能量出長度嗎?直線呢?

2.練習十四第1題。

(1)小組交流、討論,并說說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2)指名匯報。

(3)提問:線段、射線、直線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線段和直線有什么關系?

3.練習十四第2題。

(1)學生試著練習。

(2)小結:經過4點中的任意兩點畫一條直線,最多可畫6條,如果經過4點只能畫一條直線,那么這4個點肯定是在同一條直線上。

二、復習角的認識

1.提問:怎樣的圖形叫做角?你認識了哪些角,能舉例說說嗎?

2.把學過的角按一定的順序排起來。

3.提問:什么叫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

4.練習十四第4題。

(1)學生觀察鐘面后,先說說鐘面上的分針從12起各轉動了幾分?

再說說形成的`角是什么角及其度數。

(2)說明:分針從12起轉動不滿15分,形成的角是銳角;轉動15

分就形成直角;轉動30分就形成平角;轉動1小時就形成周角。

5.練習十四第5題。

(1)按圖示,同學們將正方形紙折一折,再展開。

(2)完成之1、/2、/3度數的填寫。

(3)提問:直角和平角有什么關系?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關系?

(4)再按圖示將正方形紙中一個直角等分折成3折。

說說自己的發現,并算算圖中三個角的度數。

6.提問:你怎樣知道一個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時要注意什么?

(1)練習十四第6題。

學生先估計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量一量,看估計的是否差不多。

(2)練習十四第8題。

①學生先填寫出八個方向。

②同桌兩人活動:量任意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

7.提問:如何用量角器畫指定的度數的角?

完成練習十四第9題。

三、思考題

先自己想方法,再組織匯報交流,可以通過測量,也可以通過推理比較。

四、作業

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3

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為學生創造想、說、做的機會,允許他們暢談自己的想法,使不同的觀點激烈交鋒,在摩擦碰撞中閃耀出智慧的火花,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造。因此,在本節課中,我不直接給出平角和周角的定義,而是通過轉動活動的角,讓學生討論:當兩條邊在一條直線上時和當兩條邊完全重合時所形成的圖形是不是角?為什么?一個簡單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思維沖突,使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在積極的思辯中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自己得出了平角和周角的定義,真正掌握了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教學背景分析:

《平角和周角》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七冊第四章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角的基本特征,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并且對銳角、直角和鈍角有了一個表象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讓學生轉動活動的角來認識平角和周角,從中體會到各種角之間的關系,為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打下良好的基礎。從接受能力而言,四年級的學生更容易記住直觀可見的事物和通過自己探索得出的結論。因此,在本課中的我特意設計一個“轉轉轉”的游戲,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得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關系。

本課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通過轉動活動角感受角的形成過程,認識平角、周角。進一步加深對幾種常見角的'認識,掌握角與角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奧秘的興趣,滲透事物間是變化的,聯系的思想。

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

教學內容: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七冊第四章

教學重點:認識幾種常見的角,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認識平角和周角。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活動角。

教學進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看一看、說一說。

同學們你們喜歡到游樂園去玩嗎?好!現在老師就帶你們去游樂園玩一玩,不過在玩的過程中要思考一個問題:你發現了哪些角?播放一段錄像后讓學生說一說。

2、轉一轉、說一說。

(1)讓學生拿出活動的角,并說一說它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2)你能用這個活動的角分別轉出銳角、直角、鈍角嗎?先同桌試一試,然后找學生分別進行演示。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認識平角。

(1)剛才大家分別轉出了銳角、直角、鈍角,如果繼續往下轉,當轉到兩條邊在一條直線上時所得到的圖形是不是角呢?為什么?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2)播放課件,演示平角的形成過程,從而建立平角的概念。

(3)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角?

2、認識周角。

(1)討論:如果繼續往下轉,當兩條邊完全重合時所形成的圖形是不是角呢?為什么?

(2)播放課件,演示周角的形成過程,從而建立周角的概念。

(3)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周角?

3、認識各種角之間的關系。

讓學生將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按照角的大小排列順序。

三、趣味練習,鞏固新知。

1、游戲:我說你做。

(1)老師說出各種角,學生用手中活動的角依次轉出來。

(2)老師用活動的角轉出各種角,學生分別說出這是什么角。

(3)同桌互相玩這個游戲。

2、找一找。

播放課件,出示一些奧運會男子單杠比賽的圖片,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么角?

3、游戲:猜猜看。

讓學生分別猜出鐘表2點、3點、5點、6點、12點時,時針和分針分別成什么角,學生猜完后教師將隱藏的答案拉出,猜對時全班同學鼓掌,猜錯時全班同學拍桌子,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4、游戲:轉轉轉。

(1)轉出直角。

在體育課上,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口令:“向右轉”,教師邊說邊伸出右胳膊做示范,讓學生觀察轉出了什么角?(直角)然后讓全班同學集體試一試。

(2)轉出平角。

老師發令:“向右轉,再向右轉”讓學生說說兩次向右轉之后你轉出了什么角?還可以怎樣發令也能轉出平角呢?(兩次向左轉、一次向后轉)

(3)轉出周角。

討論:怎樣發令才能轉出周角?先同桌說一說,然后找學生來發令,全班同學一起轉。

(4)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間的關系。

在做游戲的過程中你都轉出了哪些角?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讓學生說一說。

四、出示課題,進行小結。

1、今天我們又認識了哪兩種角?(平角和周角,板書課題)

2、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3、關于角你還想知道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感受學無止境。)

布置作業:

回家后找一找在你的生活中哪些是平角?哪些是周角?

板書設計: 平角和周角

銳角﹤ 直角 ﹤ 鈍角 ﹤ 平角 ﹤ 周角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能夠充分利用教具、學具,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了角的形成過程,學到了各種角的特征;讓學生充分體驗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體現,師生互動,教師發掘了學生的肢體語言的豐富內涵。

2、課上讓學生利用活動角的學具,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把角的特征講述得明白透徹,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學生們在一整節課中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展示出自己的個性。

3、本節課圍繞新課標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利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們動起來,實現了資源共享。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能把簡單的復式條形圖補充完整。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能發現信息并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3、培養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以及與他人討論、交流的能力。

課前學習

根據閱讀材料,幫助學生回顧復式統計表的必要性和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及其分析方法。

課上交流

把我們課前的有關內容相互交流一下

1、你選擇了哪一個統計表,為什么這樣選?

2、介紹統計圖的各部分名稱,怎樣畫好直條?(要準確反映數量、還要注意美觀。復習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這是我們以前學習的單式條形統計圖。

注意:如果縱軸上是以一代十,如何較準確的反映數量,舉例說明。明確:只有準確繪制,才能準確反映現狀。

3、你在圖中得到哪些信息?

自主探索

1、設置懸念,用認知矛盾凸現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必要性;

如果用一個統計圖來反映該縣的人口狀況,你準備利用哪一個統計圖?為什么?用一個直條表示兩種不同的數量顯然是不行的,怎么解決?

2、探索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

(1)、如果讓你來幫他們完善,你準備怎么做?(討論)以1985年為例子小組討論、交流:怎么表示?注意什么?注意區分兩種數量,什么方法區分?

(2)、把剩下的繪制完成。明確:從外觀上看,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什么區別呢?揭題——復式條形統計圖

3、分析研究復式條形統計圖,看圖回答問題:

(1)、哪年城鎮人口數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鄉村人口數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鄉人口總數最多?哪年最少?

(4)、你還能得到哪些信息?

能反映剛才單式條形統計圖的信息嗎?除了這些,還能看出什么信息?小組討論交流。

全班交流,明確:城市人口逐漸增多,鄉村人口逐漸減少,城市和鄉村的人口數量差距逐年增大,人口總數逐年增加。

進一步引導學生:這些信息能說明什么問題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質量提高,鄉村人口不斷轉為城鎮人口,所以鄉村人口不斷減少,城鎮人口不斷增加,所以城鄉人口差距逐年增大。

4、突出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意義:

以上這些信息都是在單式統計圖中看不到的。復式統計圖使我們更加完整的表達了文章所表達的意思。通過對這個統計圖的描述和分析,發現了很多的信息,了解了很多情況,復式條形統計圖有著更大的作用和意義。

5、社會問題的滲透:

通過分析這個復式條形統計圖,我們發現該縣的人口總數逐年增加。人口總數不斷增加是人口問題。人口問題是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性的問題,需要引起社會的關注。

介入一段簡短的文字,顯示世界人口問題

世界人口的數量以驚人的速度在增長。1950年,世界人口只有25億,到1987年,達50億,經短短6年,到1999年增加到60億,今年7月,聯合國發表最新的'世界人口報告,全球人口達到67億,相當于把現在世界上的人一個接一個地排列起來,可以從地球排到月球排20次。人口數量急劇膨脹,意味著地球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意味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意味著地球生態系統受到威脅。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到地球資源被消耗殆盡的時候,人類將何以為家?

我們國家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就是為了控制人口增長,而現在能做的就是保護我們周圍的環境,節約使用資源。

課后作業

上網查詢25屆——29屆奧運會中國和美國的金牌數,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并回答問題:

你從這個統計圖中得到什么信息?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重點:

體會優化的思想

難點:

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

圖片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過合理安排來提高效率?

2、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數學廣角。板書課題:數學廣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3

1)出示情境圖片:

碼頭上現在同時有3艘貨船需要卸貨,但是只能一條一條地卸貨,并且每艘船卸貨所需的時間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樣的順序卸貨能使3艘貨船等候的總時間最少呢?

2)觀察圖,說說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問:要使三艘貨船的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應該按怎樣的順序卸貨?

學生討論

3)可以有哪些卸貨的順序?每種方案總的等候時間是多少?

列出表格,問:從表中你有什么發現嗎?

引導學生思考匯報

4)找出最優方案

三、鞏固新知:

1、書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葉同時來到學校醫務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應該怎樣安排他們的就診順序?

2、有210人選舉大隊長,有三位候選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選之中1人,不能棄權。前190張票中甲得75張,乙得65張,丙得50張,規定誰的票最多誰當選。若甲要當選,最少還需要多少張票?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

補充練習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6

教學目的:

讓學生學會乘法估算方法,并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估算方法

教學用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新授

1、教學例5

(1)投影出示例5圖,讓學生說說題意,明確此題并不用求出準確數,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師板書:49104

(2)學生討論估算方法

(3)匯報:

生:4950 104100

50100=5000,應該準備5000元。

生:4950 104110

50110=5500,應該準備5500元。

(4)比較

師:誰的估算好一些?為什么?

生:第二種估算方法好一些。

要求帶多少錢,在估算時要把近似數取大些,才不會造成錢不夠的現象,所以這道題用第二種估算好一些。

2、P60的`做一做

獨立完成,訂正時說估算方法。

二、鞏固練習

1、P61、1

學生的估計方法可能不一樣,只要是正確的都給予肯定,不作統一要求。

2、P61、2-4

獨立完成,訂正時說說估算方法。

3、P62、5

先在小組內交流估計方法,后在全班交流

4、P62、7,P63、9、10

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5、P63、12

答案:20316,20326,20336,20346

三、布置作業

P62、6,P63、8、11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本冊教材的起始單元,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既是萬以內數的讀寫鞏固和擴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之一。

本單元由“億以內數的認識”和“億以上數的認識”兩個部分組成。

學情分析

學生基礎較差,改寫和省略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對概念,學生課后錯誤較高。

因此我和學生一起來研究這兩個概念的`區別:

1、改寫不改變數的大小,省略改變了數的大小。

2、改寫使用直等號,省略使用約等號。此外,題型也有區別,改寫題型有“將下列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而省略的題型有“省略最高位(或萬位、億位)后面的尾數求出近似數”,應根據不同要求,寫出正確結果。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把整億的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四舍五入省略“億”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的方法。(重點)理解改寫與省略的相同與不同。能夠把用“萬”作單位的數的改寫方法遷移到改寫用“億”作單位的數。(難點)

2.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讓學生感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他們的學習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使學生掌握改寫、省略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揭示學習內容

板書:大數的改寫和省略

二、新授

探討大數改寫的方法

1.自學指導一:師出示下列信息,請學生看看每組中的兩種記錄形式有什么異同,你喜歡哪種,為什么?

①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費水資源100000000立方米。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費水資源1億立方米。

②北京天然氣供應量超過1400000000立方米。

北京天然氣供應量超過14億立方米。

③20__年全市從事科研活動人員240000人,科技活動經費23000000000元。

20__年全市從事科研活動人員24萬人,科技活動經費230億元。

2.交流:計數單位不同:個、億;數值相同:大小相等。

為了讀、寫、算時更方便,我們常常會把這樣的大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

3.根據上列信息,總結把整億的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的方法:

(去掉萬級、個級的8個0,換一個億字。)

4.練習:46000000000=()億30600000000=()億

探討大數省略的方法

1.自學指導二:你是怎樣理解下面這句話中的兩個數?

出示:全市公交線路776條,年客運量約47億人次。

2.交流:776是準確數,47億是一個近似數,可以是47億多也可以不到47億。

3.自學指導三:小組合作先把下面的數省略億后面的尾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再總結你們小組的方法。

全年訂閱報紙1170000000份。開發區工業總產值199950000000元。

西城區大型商場年營業額達到5980000000元。收寄函840000000份。

3.匯報,交流:

1170000000≈12億(五入)199950000000≈1990億(進位)

5980000000≈60億(進位)840000000≈8億(四舍)

小結方法:看千萬位,四舍五入。

4.練習:987654000≈()億1110000000≈()億

三、當堂練習

練習三第10題。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改寫和省略,對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想法?

五、課后作業

同桌互出10道有關大數改寫、省略的題。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8

教學內容:

P116頁的練習二十五的第20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復習“雞兔同籠”問題,感受中國古代數學問題的趣味性。

過程與方法:

能熟練用列表、假設等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復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遷移思維的能力,進而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熟練理解和掌握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讓學生再一次親歷列表法、假設法等解題的過程,深刻體會解決問題的.一般性策略。

教學難點:

建構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數學模型,運用學到的解題策略熟練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雞兔同籠”是一道有名的中國古算題。最早出現在《孫子算經》中。許多小數數學問題都可以轉化成這類問題。

師:你知道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有幾種方法嗎?通過比較發現它們有什么特點?

生1:列表法,適合數據較小的問題。

生2:假設法,一般情況都適合,數量關系比較容易理解。

師:今天我們復習“雞兔同籠”問題。

二、自主探究

師:擺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用了19根小棒。(任意兩個圖形之間沒有公共邊)你能算出分別擺了多少個三角形和多少個正方形嗎?(學生回答)

師:星期日,小英一家八口人到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的票價是成人每人30元,兒童每人15元,買門票共花去210元錢,其中兒童有幾人?(學生回答)

師:三年級(4)班48人去北海公園劃船,租了大船和小船共10條,每6人克坐滿一條大船,每4人可坐滿一條小船,且每條船都沒有空位,他們租大船和小船各幾條?(學生回答)

三、探究結果匯報

師:通過復習“雞兔同籠”問題,你有哪些收獲?

生1:借助列表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生2:我學會了化繁為簡的學習方法。

生3:用“假設”法解決問題的一般性。

四、師生總結收獲

師: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生總結得出:解決數學問題時,可以先提出假設,如果假設后的情況與實際不符,這時就需要進行調整。我們可以借助畫圖、列表等方法幫助我們進行調整,從而推算出正確結果,最后還要對結果進行檢驗。(逐一板書:假設、調整、檢驗)

板書設計

雞兔同籠假設→調整(列表、畫圖)→檢驗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9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68、69頁。

【教學目標】

1、掌握畫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畫30°、45°、60°和90°角,會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2、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臺;每個學生準備一幅三角板、釘子板和一張答題卡。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先估計答題卡上角的度數,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學生回答時,重點讓學生說一說測量的方法。

教師:再請同學們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記住這些角的度數。

學生測量后,讓學生相互說一說這些角的度數。

教師:這節課我們就教學用三角板畫角。

教師:畫角一般要用工具來畫。下面先給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學們想一想可以用這副三角板畫出哪些角?

學生討論后回答:可以畫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學生還提出可以畫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師:為什么可以畫30°、45°、60°和90°的角?

學生:因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師:為什么可以畫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學生:用兩個三角板上的兩個角拼合起來,就可以得到一個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師:下面我們研究怎樣畫30°、45°、60°和90°的角,先討論怎樣畫30°的角。

學生討論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這個角的'頂點上定一個端點,然后從這個端點靠三角板的兩邊畫兩條射線。

教師:同學們照這個方法畫一畫,然后用量角器檢驗一下畫的這個角是不是 30°。

學生畫后進行檢驗。

教師:能說說用三角板畫規定的角時要注意些什么嗎?

指導學生說出用三角板畫規定的角時,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應的角;二是在紙上確定一個端點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頂點對著這個端點;三是要靠緊三角板的兩邊從端點往兩邊畫射線。學生回答時,教師可以把相應的要求板書在黑板上。

教師:請同學們在45°、60°和90°中選一個度數,用三角板畫角。

學生畫角后,抽一個學生畫的角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并且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畫角的過程。

教師:怎樣畫75°的角呢?

引導學生討論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畫。

教師:請同學們在75°、120°、135°和150°中選擇一個度數,用三角板畫一畫。

學生畫角后,拿一個學生畫的角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并且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畫角的過程。

[點評:在這個教學環節中,突出用三角板畫角的方法,特別強調確定端點,再從端點靠三角板的兩邊畫射線。這個畫法與角的定義是吻合的,通過學生畫角,能加深學生對角的理解。這個環節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教學層次清楚,每個環節的引導過程,就是學生的認知過程,通過這樣清晰的教學設計,使學生能牢固地掌握畫角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用量角器畫角。

教師: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已經會用三角板畫角了,用三角板畫角的最大特點就是比較簡便。但是如果要求我們畫一個24°的角、139°的角,只憑三角板能畫出來嗎?

學生:不能。因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這樣的角。

教師:這就需要我們用另一種工具——量角器來畫。根據前面的經驗,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樣畫24°的角?

學生討論后回答:一是先確定頂點;二是過這個頂點畫一條射線;三是用量角器確定度數;四是根據確定的度數畫出角的另一條射線。

教師:你覺得用量角器畫角最難的一步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回答:用量角器確定角的度數。

教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怎樣用量角器確定角的度數。

教師作示范畫角,然后請學生照老師這樣畫角。

教師:你覺得用量角器確定角的度數時要注意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要注意的事項是:

(1)量角器的中心點要與確定的端點重合;

(2)量角器的0°刻度線要與已經畫好的一條射線重合;

(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數作一個記號;

(4)連接端點與這個記號畫一條射線。

教師:也就是要關注畫角過程中的“兩重合”。請同學們用這個方法畫出83°、139°角。

學生畫角后,抽一個學生畫的角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并且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畫角的過程。

[點評:由于用量角器畫角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一是采用了教師的示范作用,通過教師的示范讓學生掌握畫角的方法;同時通過對“畫角中最難的一步”的討論,突出畫角過程中的“兩重合”,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

三、練習

課堂活動第1~3題。

四、課堂小結(略)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三第9~12題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0

教材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41——42頁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和實際操作,初步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2、結合小數乘法的意義,能計算出簡單的小數與整數相乘的得數。

3、通過探究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類推遷移、轉化方法的數學思維。

教具準備:

課件

學具準備

格子圖、色彩筆

一、激活舊知,引入新課。

(一)復習小數的意義

同學們,前些日子,我們已經學習了小數的有關知識。你們還記得嗎?(記得)。好,老師就考考你們。有信心接受挑戰嗎?(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師: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個“元”字,那么這個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錢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這個大正方形雙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會用你手中的百格圖表示出來嗎?請同學們動手試一試。

生: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師:恭喜你們,挑戰成功!但是要摘取數學王國的皇冠,我們還要繼續努力學習。在探究新知識前,我要帶你們去個地方……

(二)復習整數乘法的意義,引出小數乘法的問題。

(課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單價是整元的文具)。

板書:文具店

結合文具店柜臺上各種文具的單價,提出數學問題。

1、提問題與列式。

師:熊媽媽是個熱心助學人士,她說你們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決定給你們的優惠,你們發現文具的單價有了什么變化?(生:以前的價錢都是整數,現在的價錢都是小數。)

師:現在買3塊橡皮又需要多少錢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師: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與前面的乘法算式對比,它們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數乘整數,現在是小數乘整數。

師:對,現在是小數乘整數。那么,怎樣求出小數乘整數的結果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小數乘整數,也就是小數乘法(一)。(板書課題)

(一)意義

下面提出以0.3×3這個算式為例來進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義?

(二)交流算法。

1、引導探究

學生用自己的辦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個同學先獨立思考,自己算,然后進行小組討論,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連加。你是怎么加的'?為什么可以這樣算?

(2)轉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畫格子圖。學生先畫,然后投影學生作品,讓學生說一說是怎么畫。

用一個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塊橡皮的價錢,買3個就是3個0.3元,從圖中可知,合起來就是0.9元。

(三)小結。

師:剛才通過學習交流,同學們找到了連加的、換算單位轉化成整數來計算的、借助方格圖來進行計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結果是:買3塊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個0.3等于0.9。(師板書完整,補“0.9元”并寫答語)

師:下面我們來對上面各種方法作一個分析和比較,它們各有什么特點?(生說想法)

1、利用整數乘法意義(連加)

2、化為整數乘法(轉化)

3、畫圖(數形結合)

三、解決實際問題。

(一)做一做。課本P42“試一試”1、2題。

師:用你喜歡的方法來完成課本P42“試一試”1、2題。獨立完成匯報結果,交流算法)

(二)計算4×0.3。小組活動,交流算法。

(三)補充練習。

1、尋找小數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時約生長0.03米,三時約長了多少米?

師:請每個同學獨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學生說涂格子,就問:假如用一個正方形表示1米的話,0.03米該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師: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來嗎?(生動手涂色)投影學生作品并點評。

(四)深化性練習(每個學生獨立完成)

1、填一填。0.1+0.1+0.1+0.1=( )×( )=( )

0.02+0.02+0.02=( )×( )=( )

( )×( )=( )+( )+( )+( )

2、(課本42頁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識拓展”(機動性練習)

小新爸爸去菜市場買菜,他買了三條魚,每條魚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錢?

四、總結反思,暢談全課收獲。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交流,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文具店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1

一、激趣引入

教師:同學們,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個溜溜球)

學生:溜溜球。

教師:想來玩玩嗎?

學生:想。抽兩個學生上臺玩溜溜球。

教師:(問玩溜溜球的同學)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1:溜溜球的繩子很有彈性,可以伸很長很長。

學生2:在玩的時候線總是直的。

教師:這節課我們就用溜溜球來研究線段、直線和射線。

(板書課題)

[點評:玩具“溜溜球”與線段、直線和射線都有相通之處,體現了生活中的數學;用“溜溜球”引入新課,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體現“在玩中學”和“在學中玩”的思想,還能讓學生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二、教學新課

1、發現線段、直線和射線。

教師:溜溜球真頑皮,一跳就跳到了我們的紙上,(課件顯示兩個點)變成了兩個點。你們能用一條直直的線把這兩個點連在一起嗎?

學生:能。

教師:但請注意,開動腦筋,盡量想出和別人不同的連法。請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組里一邊討論,一邊連。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操作后交到講臺上。估計學生操作的結果大概有四種情況:圖4 3

[點評:這個教學片斷體現了數學內容的抽象過程,體現了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的緊密聯系,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2、認識線段、直線和射線。

教師:同學們連線的結果大概分為三類。我們先研究第1類。(拿出一張學生連成的線段放在視頻展示合上)像這樣連的同學請舉手。

相應的學生舉手。

教師:我們把它畫到黑板上。(教師在黑板上畫線段)你是怎樣畫出來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是從1個點出發畫一條直直的線到第2個點。

教師:(課件根據學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這樣嗎?

學生:是。

課件出示圖4?4:圖4?4比較一下

教師:這4條線段中哪一條線最短?

學生:第①條線最短。

教師:對,在兩個點之間可以畫很多線。但只有我們畫出來的這條線最短。在數學上,這條線叫“線段”。

(板書:線段)線段兩端的點叫“端點”。

(課件閃爍端點)

教師:你能量出這條線段的長度嗎?

學生:能。請一個學生到視頻展示臺上量。

教師:通過量,我們知道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我們接著看第2類。

(拿出學生畫出的直線放在視頻展示臺上)像這樣畫的舉手。

相應的學生舉手。

(把直線畫在黑板上)

教師:你是怎樣畫出來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是把線段的兩端延長后得到的。

教師:這條線段的兩端還能延長嗎?

學生 :能。

教師:對,還能延長。(課件再無限延長兩端)這樣無限延長后,就成了一條“直線”。

(板書:直線)

教師:教師剛才我們量出了線段的長。你能量出直線的長嗎?

學生:不能。教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直線是可以無限延長的,是無限長的。

教師:同學們開動腦筋一畫,就畫出了線段和直線。我們接著看第3類。看還畫出了什么?

(拿出學生畫出的兩條不同方向的射線)像這樣畫的舉手。

相應的學生舉手。

(把射線畫到黑板上)

教師:你又是怎樣畫出來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是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得到的。

教師:(課件根據學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這樣嗎?

學生:是。

教師: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后就是“射線”。

(板書:射線)

教師: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線嗎?

學生回答(略)

教師:認識了線段、直線和射線,你知道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嗎?

學生討論后回答。……

[點評:從學生探究出的表象出發分類研究線段、直線和射線,從一般到特殊,結構明顯、層次清晰,學生容易理解。學生成為參與研究的主體,更能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學習數學的快樂。]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應用;

2.使學生能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線統計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具準備:未完成的統計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明的媽媽記錄了小明0~10的身高

引導學生看到統計表想提什么問題,激發學生繪制折線統計圖的興趣。

二、動手制作折線統計圖

1.學生獨立完成折線統計圖

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統計表內的數據,獨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統計表折線統計圖。

教師先演示其中一個數據的畫法,然后再讓學生動手畫。

分為兩個層次動手實踐:第一層次為學生練習2分鐘,教師將巡視發現的問題組織學生分析,再推進第二個層次的練習。

師指導個別學生。

2.小組交流作品,欣賞折線統計圖

A學生根據折線統計圖說說發現了哪些信息?

解決以下問題:小明幾歲到幾歲長得最快?(師小結:折線中線段最長的那條就是長得最快的那段時間,也可以通過計算所有差值得出結果。)長了多少厘米?是怎么發現的?

小明115厘米時幾歲?

5歲半時小明身高大約多少?

師引導學生從前幾年身高的增長情況來猜測小明5歲半時的身高。

B學生小組評價優秀作品;

C全班交流優秀作品。

3.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合理推測:小明身高的發展趨勢。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書中P111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師組織學生進行評析、交流。

2.完成書中P112練習十九第二小題的問題解答;

四、小結評價。

五、作業:

完成書中P113練習十九第3小題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3

建議思考的問題

1、教學中課本上的結論是否就是定論?

2、課堂上采用小組討論形式,萬一發言一發不可收,提出令人尷尬的問題或課堂教學秩序混亂,教學任務完不成怎么辦?

3、課堂上小組討論是否會流于形式,反而浪費了課堂時間?

背景

最近,我教《約數和倍數》這一章,感到非常頭疼。因為我教書8年來,一直認為這章概念多,難理解,要想學生學好,必須講得細,扎扎實實練好每一節。所以,我認真備課,把要學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準備講得清清楚楚。但事與愿違,上課時,許多學生覺得挺簡單,我在講解時,他們不停地插話,打斷我的思路;可讓他們做作業時,卻錯誤百出,真是“自以為是”!但是不讓他們插話,認真聽我講,結果他們興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聽課!我真是不知該怎么辦,甚至埋怨這班學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后來,我停止了抱怨,開始反思:如何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呢?嗯……對!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案例描述

一、復習。

1、什么叫公約數?什么叫最大公約數?

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二、教學新課。

(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組數的最大公約數,如能簡便,請用簡便方法計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來求。

11和12 8和15 12和18 21和7

學生們認真地觀察這些數字,進行著思考和計算。一會兒,有的學生喜形于色,有的學生緊鎖眉頭,此時的教室里鴉雀無聲,每個學生都在積極地思索(進入了狀態),5分鐘過去了,一個學生輕輕問:“段老師,講講吧?”我歉然一笑,說:“老師現在不會告訴你的。”接著又向大家說:“現在分小組討論,交流各自的意見。”

一句話擊起了“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些學生認為4個題都可簡便,有些學生認為有三個可簡便,有些學生還認為簡便的方法不只一種。這時,我出示了一張表:

根據工作表,小組長帶領組員思考要探究的問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嘗試著進行實踐證明……在一番自主活動之后,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過程——

生:我認為第一組“11和12”可以簡便計算,它們相差是1,最大公約數就是1。

生:(對剛才那個學生反問)我認為你的想法是錯誤的,11和12互質,所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1。

生:(支持第一個學生)我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7和8相差1,最大公約數就是1。

生:我認為只要是兩個互質數,它們的公約數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約數也是1,例如:第一組中的“11和12”,第二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約數是1,也正好相差是1,這是一個巧合,也是正確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質數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鄰的兩個數的求法,又因為相鄰的兩個數一定互質,我們為何不把它歸為一類:兩個互質數,最大公約數就是1。

同學們聽后紛紛投去贊許的目光。

師:同學們,道理只有越辯越明,經過剛才的討論,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它們的最大公約數就是1。(投影出示)

生:我們組認為第三組“12和18”求最大公約數也可用簡便方法,可以用公約數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還有沒有其他公有質因數,結果沒有了公有質因數,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約數是6。

生:(反對剛才那個同學所說的)我們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約數時,只能用質因數去除,怎么能用公約數去除呢?

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質因數去除,6是一個合數,不能用6去除。(一片議論聲。)

師(引導):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約數是求什么?

生:是求兩個數公有的約數中最大的一個。

師:既然這個最大公約數既是18的約數,又是12的約數,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約數去除,大家之所以習慣用公有質因數去除,是因為短除法當時從分解質因數演變過來的,但從最大公約數的意義考慮,是可以用它們的公約數去除的。

學生聽得非常認真,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

生:我發現第四組“21和7”也有簡便方法,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7,7的約數有7,21的約數也有7,所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較小數7。

生:我對剛才那位同學進行補充,因為21是7的倍數,所以,21的約數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約數,因此,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7。

師:同學們剛才說得非常好,這就是第二個規律(投影出示):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約數,那么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經過剛才的發言,舉手的人漸漸少了,可有一位同學仍堅持不懈地高高舉著手,我便請他發言。

生:我認為除了老師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簡便,還有一種可以簡便處理的方法,那就是:兩個相鄰的奇數一定互質,它們的最大公約數也是1,雖然它包含在互質數這一類中,但仍比較特殊。

他的回答著實讓我和同學們吃了一驚,當時,我也對他的答案是否正確把握不準。于是便領著學生們進行驗證,發現果然是正確的,同學們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來,同學們又認真地看書中例題,并且積極地做了相關的練習題。

課后反思

上面這個案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片段,它體現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創新和轉變。

1、由指令性活動向自主性探索轉化。

在前段時間教學時,總是對學生不放心,結果只會束縛學生的手腳,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因為真正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踐活動必須是學生自主的活動。這一節課中,學生自己在進行觀察、假設、探究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之后,得出的結論是我始料不及的。

2、由問答式教學向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學習轉變。

在教學中,學生一直處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狀態之中,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形成獨特見解,此時的合作有了基礎。當有了不同意見時,才會產生創新的思想火花;當意見相同時,就會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現欲,那小組合作怎會流于形式呢?可能這會“浪費”些時間,但這讓我們的學生獲得了多少知識和能力啊!

3、課本不能被當作惟一不可改變的標準。

課本在學生學習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學生可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創新。例如在這節課上,學生們總結出來的規律可能被分別歸入書中幾類,但他們所發現的細微的結構特征是書上所沒有的,它是那樣有新意,我們有什么理由可以“一刀切”呢?

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于教師,一方面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能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特別是要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了的舊的教學方式。只有讓學生充分從事探究學習活動,發揮他們的自主性、主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4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和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在一個有括號的算式里,先算括號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加強小組合作。

3.靈活運用所學計算方法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應用數學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順序。

教學難點:

掌握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順序。

教具學具:

課件。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1.口算:100+0= 0÷100=

2.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1)80-42+12 480÷60×2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順序計算。

(2)75-15×4 40÷4+6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3)(12+4)×2 200÷(40-15)×2

小結:在含有小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們學過的( )、( )、( )、( )四種運算統稱四則運算。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它的運算順序。(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課。

1、出示:96÷12+4×2

(1)小組內討論,說說計算順序。

(2)匯報討論結果。(指名說,師板書。)

2.變式:96÷(12+4)×2探究有小括號的計算順序。

(1)問: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數學符號?(小組合作探究)

(2)小組合作完成計算后,指名學生到黑板上板演。

(3)點評,明確: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3.介紹中括號“[ ]”,變式:96÷[(12+4)×2]探究有中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1)認識中括號。

(2)在老師引導下明確運算順序。

板書:96÷[(12+4)×2]

(1)放手讓學生合作完成計算,師巡視輔導。

(2)指名板演后,師生共同訂正,明確運算順序,并在書上找出來齊讀兩遍。

三、鞏固練習。

1.課本第9頁的做一做。

2.一個車間在4月份的前八天生產了320臺洗衣機,以后每天生產45臺。4月份(按30天計算)共生產洗衣機多少臺?(要求列綜合算式解答)

四、擴展提高:

根據運算順序添上小括號或中括號。

(1)32×800-400÷25先減,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減,最后乘;

(3)32×800-400÷25先減,再除,最后乘;

(4)32×800-400÷25先乘,再減,最后除。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含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

96÷12+4×2 96÷(12+4)×2 96÷[(12+4)×2]

=8+8 =96÷16×2 =96÷[16×2]

=16 =6×2 =96÷32

=12 =3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5

教材內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已經認識了自然數,并初步認識了分數和小數的基礎上,結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認識負數。通過教學,一方面可以適當拓寬學生對數的認識,激發進一步學習的愿望;另一方面也為學生在第三學段進一步理解有理數的意義以及進行有理數運算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①收集生活素材來滲透負數的概念。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正、負數可以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

②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③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正數、0、負數之間的大小有個直觀的認識。

④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培養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質及實際應用能力。

學者分析:

本班有學生62人,大部分屬于中上水平,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他們好奇心強,具有創新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教學策略:

(1)通過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情景,幫助學生了解負數的意義。負數的產生和發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學本節課應注意為孩子們提供眾多豐富的生活中的正負數現象,既讓學生引起探究的`興趣,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體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和價值。

(2)借助直觀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點與“0”的關系。本課的難點在于學生不容易理解負數、正數與0的關系。如何突破難點,直觀教學手段是關鍵。這其中溫度計的觀察和海拔圖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逐步從直觀到半直觀再過渡到比較抽象地認識到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

(3)開展有層次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主動建構,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印存折明細記錄貼入,觀察支出(—),存入(+),這一欄的數各表示什么意義?

“+”表示()

“X”表示()

他們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還是相反}

2、上網收索今天的天氣預報,記錄哈爾濱,和福州的氣溫數據。

哈爾濱()表示—————————————————————————————————————————————

福州()表示—————————————————————————————————————————————

它們是以()度為基準,例如:+16°表示——————————————+16°表示———————————————16°與—16°表示兩個()意義的量。

哪個地方的氣溫高,哪個地方的氣溫低?

比較:+16°()—16°{填>,<或=}

3、帶有“+”的數有—————————————叫————數

帶有“—”的數有—————————————叫————數

+16讀作—————————————————————16讀作

4、思考:0是正數還是負數?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負數,并說說表示什么?

二、講授新課

1、檢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們表示的意思是(相反){填相同還是相反}

(2)打開天氣預報圖

哈爾濱(—9°~~~—19°)表示——今天氣溫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間,氣侯寒冷,下雪,結冰。——福州(11°~6°)表示——今天氣溫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間,氣侯較溫暖,看不見下雪,結冰的現象。——它們是以(0)度為基準,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與—16°表示兩個(相反)意義的量。

哪個地方的氣溫高,哪個地方的氣溫低?

補充:認識數軸表示

—16 0 +16

(3)生匯報

帶有“+”的數有——叫正數注:也可省略“+”號

帶有“—”的數有——叫負數注:不可省略“—”號

+16讀作—正十六——16讀作—負十六——

(4)0是正數還是負數?把你的思考與小組交流,討論。然后小組匯報。

總結: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它是正負數的分界點。

(5)、舉生活中正負數的例子

例如:盈利與虧選,上車人數與下車人數,地上成數與地下層數,水位升高與下降,相反方向的距離等。

學完這節學生還有疑難問題嗎?,提出,由同學,小組解決,最后困難由老師及時解答。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6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圓,了解圓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是圓心、半徑和直徑,以及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系。

2、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感受圓之美,滲透數學文化。

教學重點:知道什么是圓心、半徑和直徑,以及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了解圓心、半徑和直徑,以及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圓形物體、簡易的畫圓工具、圓規、直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播放動畫:平靜的水面丟進小石子,泛起圓形的波紋。

師: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過圓?(生舉例)

出示: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最美。(圖片欣賞)

2、了解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區別,感知圓的特征,并揭示課題。

【通過感知生活中的圓,喚起學生相關的生活經驗,體會到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感知圓形的美。通過觀察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區別,初步感知圓的特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二、新知學習

(一)畫圓

1、嘗試畫圓,初步感知圓的特征。

學生可能出現的畫圓方法:

(1)用圓形物體描圓;

(2)利用老師制作的畫圓工具畫圓;

(3)用圓規畫圓。

2.學生第二次用圓規畫圓,深化認識。

(集體學習,同伴互助學習用)

板書:定點、定長、旋轉一周。

師:你們有沒有見過體育老師在操場上是怎么畫圓的?(課件展示)

老師也可以仿照體育老師的方法,利用繩子和粉筆在黑板上畫圓,你有什么要提醒老師的?

【通過學生自主畫圓與教師的示范畫圓,使學生的思維形成梯度,有利于學生對圓的本質的理解,并為下面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征做好鋪墊。】

(二)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

1、教師用圓規畫一個圓。

2、揭示圓心及半徑,進而介紹各自的字母表示。

3、思考:半徑有多少條?長度怎樣?你是怎么發現的?

4、介紹墨子的發現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經》中這樣寫道:“圓,一中同長也。”(媒體出示)

你是如何理解所謂“一中”和“同長”的?

5、由“同長”引出直徑,進而引導學生借助類比展開思考,發現直徑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通過介紹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研究成果,揭示出圓各部分的名稱及基本特征,同時讓學生感受圓所包含的文化內涵。】

三、鞏固練習

1、判斷

(1)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半徑的長度。()

(2)半徑3厘米的圓比直徑6厘米的圓小。()

(3)同一個圓中,所有的直徑都相等。()

(4)兩條半徑一定能組成一條直徑。()

(5)判斷下面兩幅圖,那幅圖在畫圓時體現出定點的作用,那幅圖體現出定長的作用。(出示圖片:奧運五環和射擊靶)

2、出示古代的陰陽太極圖

想知道這幅圖是怎么構成的嗎?原來它是用一個大圓和兩個同樣大的小圓組合而成的。現在,如果告訴你小圓的半徑是5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

課堂小結。

拓展提升,在比較中深化認識。(機動)

1、體會正多邊形與圓之間的內在聯系

【比較圓與正多邊形的關系,體會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內在聯系,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乘除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計算乘除混和運算式題,能解決一些簡單應用問題。

過程與方法

經歷自主探索并嘗試將分步計算的兩個算式改成一個乘除混合算式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感受混合運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將分步計算的兩個算式改寫成一個乘除混合算式,會計算乘除混和運算式題,能解決一些簡單應用問題。

教學難點:

將分步計算的兩個算式改寫成一個乘除混合算式。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讀書嗎?有三個小朋友也特別喜歡讀書,咱們一起來看一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圖。

師:仔細觀察圖,從圖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試著解決一下。

2.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3.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說一說每步的`算理。

4.怎樣將兩個算式改寫成一個算式?說一說綜合算式中每步運算求的是什么?

設計意圖:說綜合算式中每步的算理,進而使學生了解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

三、試一試

出示式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和結果。掌握在只有乘除法運算的算式里,運算順序是從左到右依次運算。

四、本課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哪些內容?同桌之間互相討論一下!

2024年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8

【教學內容】:教材第60頁例4。

【教學目標】:

掌握長方形的畫法,會畫一個長和寬已知的長方形。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形的畫法。

難點:應用垂直與平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提問:

(1)怎樣過直線上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如果這一點不在直線上,又怎樣畫呢?

(2)怎樣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

(3)什么叫做點到直線的距離?平行線間的垂直線段有什么關系?

2.教師出示:

長方形中,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哪些線段是互相垂直的?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說一說。

怎樣畫一個長方形呢?因為長方形的對邊互相平行,相鄰的兩條邊互相垂直,我們可不可以用畫垂線的方法來畫呢?

(板書課題:畫長方形)

二、自主探究

1.討論:怎樣畫一個長10厘米、寬8厘米的長方形?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充分討論,相互發表意見。

2.動手試著畫一畫,教師巡視指導。

3.課件演示長方形的畫法步驟。

(1)畫一條長2厘米的線段。

(2)分別過線段的'兩個端點在同一側畫兩條與線段互相垂直的1厘米線段。

(3)把兩條垂線的另一端點連接起來。

4.學生根據課件的演示,完成作圖。

5.教材第60頁“做一做”第2題。

正方形怎樣畫呢?畫一個邊長5厘米的正方形。

讓學生獨立畫圖,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相互交流畫正方形的方法。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第60頁“做一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

2.教材“練習十”第11題。

先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怎樣修路最近?為什么?

使學生理解:可以根據點到直線的距離來修這條路。

3.教材“練習十”第12題。

以已知的線段為邊,畫出完整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怎么畫?

(1)小組交流。

(2)獨立完成。

4.教材“練習十”第13、14、15__題。

(1)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發表自己的意見。

(2)由代表匯報。

(3)教師歸納并訂正。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8328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冀州市| 临西县| 清新县| 克拉玛依市| 衡阳县| 桐城市| 白银市| 余庆县| 化德县| 巩义市| 兴仁县| 溧阳市| 邓州市| 荥阳市| 德格县| 南部县| 贡嘎县| 彰化市| 天津市| 乐清市| 泗水县| 娄底市| 寿光市| 巴彦淖尔市| 龙江县| 和龙市| 澎湖县| 曲松县| 会昌县| 稷山县| 阿拉尔市| 禹州市| 乌审旗| 威信县| 抚远县| 个旧市| 辽中县| 竹溪县| 丁青县| 岫岩| 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