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五年級 >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

時間: 新華 五年級

編寫教案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寫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下載,供大家參考。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2頁的例1以及相關的練習。

教學目標

1、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單位“1”的含義,知道分母、分子的含義和分數各部分的名稱,知道生活中分數的廣泛用途,會用分數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索,培養學生的成功體驗,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和視頻展示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師:中秋節到了,小華家買了很多月餅,分月餅的任務當然就落到小華的身上了。你看,小華一會兒就把這幾塊月餅分好了。你能用分數分別表示這些月餅的陰影部分占一個月餅的幾分之幾嗎?多媒體課件展示:

等學生完成后,抽學生的作業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集體訂正。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理解單位“1”

師:第二天,小華的爸爸又買回一盒月餅共8個,并且提出了一個新的分月餅的要求。課件演示:爸爸對小華說:小華,你把這8個月餅平均分給4個人吧。

師:同學們,你們能用小圓代替月餅,幫小華分一分嗎?

等學生分好后,抽一個學生分的小圓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

師:這時,小華的爸爸又提出了問題。

課件演示:爸爸對小華說:每個人得的月餅是這8個月餅的幾分之幾呢?

引導學生理解把8個月餅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這8個月餅的14。

師:老師也有個問題,剛才小華分出了1個月餅的1/4,這兒又分出了8個月餅的1/4,同學們看一看,這兩個1/4表示的月餅數量一樣嗎?

多媒體課件演示下面的月餅圖:

引導學生理解兩個1/4代表的數量不一樣。

師: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引導學生說出前一個1/4是1個月餅的1/4,而后一個1/4是8個月餅的1/4。課件中隨學生的回答在圖形下出現相應的文字。

師:對。前一個1/4是以1個月餅為一個整體來平均分的,而后一個1/4是以8個月餅為一個整體來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體不一樣,對分出來的每份數量有影響嗎?

讓學生意識到,整體“1”的變化對每份的數量是有影響的。以1個月餅為整體“1”,每份就是1/4個月餅;以8個月餅為整體“1”,每份就是2個月餅。

師:像這樣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來平均分的分數還很多,請同學們看一看下面這幅圖。課件出示第2頁的熊貓圖。

師:這里是把多少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

請分一分,并填空。

課件出示單元主題圖,要求學生說一說圖中的每個分數分別是以什么作為一個整體來平均分的。師:通過上面的研究,同學們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說出這些分數都是以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來平均分的。

師:像這樣由一個物體或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通常我們把它叫做單位“1”。

板書單位“1”的含義。

師:把12個學生看作一個整體,其中的6個學生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這里是把誰看作一個整體?教師再舉兩個例子,深化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

2、理解并歸納分數的意義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些小棒,把它們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幾分之幾?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學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師:想想自己操作的過程,你能說一說什么是分數嗎?

學生討論后可能這樣表述: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其中1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師:同學們歸納得很好,但是這句話中出現了兩個“幾份”,所以我們一般把前一個“幾份”說成是若干份。

歸納并板書分數的意義,板書課題。

試一試:涂色部分占整個圖形的幾分之幾?

師:看看最后(五星圖)這個分數,請同學們說說這個分數的意義。

生:這個分數表示把15顆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這個圖形的35。

師:把15顆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這個圖形的幾分之幾?(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個15組成的?(生:3個)所以,35的分數單位是1/5,35/里面有3個這樣的分數單位。說一說:3/7的分數單位是多少?它有多少個這樣的分數單位?5/6,9/10呢?

3、說生活中的分數

師:分數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得非常廣泛,書上第3頁課堂活動中的兩個小朋友正在說生活中的分數,你們能像他們這樣說一說生活中的分數嗎?

學生說生活中的分數。

三、課堂小結

(略)

四、課堂作業

1、第4頁課堂活動第2題。

2、練習一第1,2,3,4題。

分數的意義

師:在三年級的時候,我們初步認識了分數,你能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分數嗎?

課件出示如下的題目:

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這個月餅的();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容積的意義。

2、掌握容積單位升和毫升的進率,及它們與體積單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間的關系。

3、會計算物體的容積。

教學重點:

1、容積的概念。

2、容積與體積的關系。

教學難點:

容積與體積的關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飲料瓶、紙杯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說出長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

二、準備:

把泥放入一個長方體的小木盒中(壓實,與上口平),然后扣出來,量一量泥塊的長、寬、高。計算泥塊的體積。這個長方體小木盒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是()。

三、新授:

1、認識容積及容積單位:

(1)箱子、油桶、倉庫等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它們的容積。

通過上面的“做一做”,我們知道長方體小木盒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就是這個小木盒的容積。

(2)計量容積,一般就用體積單位。但是計量液體體積,如藥水、汽油等,常用容積單位升和毫升。

(3)演示: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的關系。

說一說,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標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關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將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結:1升(L)=1立方分米(dm3)

②1升=1立方分米

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cm3)

練一練:

1、8L=()mL3500mL=()L15000cm3=()mL=()L

1、5dm3=()L

(4)小組活動:

a、將一瓶礦泉水倒在紙杯中,看看可以倒滿幾杯?

b、估計一下,一紙杯水大約有多少毫升,幾紙杯水大約是1升。

2、長方體或正方體容器容積的計算方法,跟體積的計算方法相同。但是要從容器的里面量長、寬、高。

例一個小汽車上的油箱,里面長5分米,寬4分米,高2分米。這個油箱可以裝汽油多少升?

5×4×2=40(立方分米)40立方分米=40升

答:這個油箱可以裝汽油40升。

做一做:一個正方體油箱,從里面量棱長是1、4米。這個油箱裝油有多少升?(訂正)

小結:計算容積的步驟是什么?

3、我們知道了計算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方法,如計算長方體的體積是用長乘寬乘高,計算正方體的體積是棱長的3次方。那有些不規則的物體怎么計算它的體積呢?

出示一個西紅柿,誰有辦法計算它的體積?小組設計方案:

四、鞏固練習:

1、生物小組買來一個長方體魚缸,從里面量長是6分米,寬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積是多少升?

2、一個長方體油箱的容積是20升。這個油箱的底長25厘米,寬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個棱長是6分米的正方體水箱,裝滿水后,倒入一個長方體水箱內,量得水深3分米,這個長方體水箱得底面積是多少?

4、提高題:p55、16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通過實踐活動和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結論”的過程,體驗其中的成就感,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法則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等。

教學過程:

一、舊知復習,蘊伏鋪墊

復習時我安排了兩道練習,引發學生記憶的再現,為學生選擇原有知識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鋪墊。

1、展示問題:

(1)什么是倒數?

(2)你能舉出幾對倒數的例子嗎?

(3)如何求一個數的倒數?

2、展示多媒體:笑笑和淘氣去買白糖。

問題1:他們每人買了兩袋白糖,一共買了多少袋白糖?

問題2: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問題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二、創設情境,理解意義

展示多媒體:把一張紙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1、利用準備好的紙,先把紙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將這4份平均分成2份,將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這部分占整張紙的幾分之幾。

2、匯報

三、大膽猜想

學生通過操作,明白2/7是怎樣得到的。那么到底應該怎樣計算分數除法呢?讓學生大膽猜想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學生根據剛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變,被除數的分子除以整數得到商的分子”的計算方法。

四、再次探究

1、學生很快發現有些算式是無法用以上結論計算出來的,如4/7÷3,分子4除以3是除不盡的。

2、讓學生動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讓他們進行小組交流。

3、得出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除以一個整數(零除外)等于乘這個整數的倒數。

板書: 分數除法(二)

除以一個整數(零除外)等于乘這個整數的倒數。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并能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會把自然數按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

2.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意義,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展示數學的魅力。

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學會準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難點:區分奇數、質數、偶數、合數。

教具學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六一”快到了,老師給大家送來了禮物!(出示百寶箱)大家想要嗎?可是這上面有鎖,而且是一個密碼鎖,打不開,怎么辦?

師:密碼是一個三位數,它既是一個偶數,又是5的倍數;位上的數是9的因數;十位上的數是最小的質數。你能打開密碼鎖嗎?

學生質疑:什么是質數。教師引入本節課內容,板書:質數和合數。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1.認識質數與合數。

師:找因數--找出1到20的各個數的因數,看一看它們的因數的個數有什么特點?

學生分組進行,找出之后進行分類。

生:老師,我發現這些數的因數有的只有1個,有的有2個,有的有3個,還有的有4個或更多。

師:很好,我們可以把它們分類,大家把分類結果填在表中。

投影展示學生的分類結果。

【設計意圖: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找出1~20的因數后總結出特點,為下文概念的出示做準備,使學生親身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印象深刻】

師: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如2、3、5、7都是質數。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如4、6、15、49都是合數。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師:再舉出幾個質數和合數的例子,舉得完嗎?說明了什么?(質數和合數都有無數個)

想一想:最小的質數(合數)是幾?的呢?

師:所以按照因數個數的多少,自然數又可以分為哪幾類呢?

課件出示:可以把非0自然數分為質數和合數以及1,共三類。

2.制作質數表。

投影出示例1。

師:怎樣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呢?

生1:可以把每個數都驗證一下,看哪些是質數。

生2:先把2的倍數劃去,但2除外,劃掉的這些數都不是質數。然后劃掉3的倍數,但3不劃掉……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完成100以內的質數表,使學生形成一個知識網絡,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三、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質數和合數的概念,知道了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在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時,我們要抓住質數與合數的本質特點,從因數的個數入手進行判斷。在對整數進行分類時,要明確分類標準,不能把質數和合數與奇數和偶數混淆。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整除、約數、倍數的概念.

2、知道約數和倍數以整除為前提及約數和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教學重點

1、建立整除、約數、倍數的概念.

2、理解約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3、應用概念正確作出判斷.

教學難點

理解約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課件演示:數的整除下載)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觀察算式和結果并將算式分類.

除盡

除不盡

6÷5=1.215÷3=15

1.2÷0.3=424÷2=12

23÷7=3......2

31÷3=10......1

3、引導學生回憶:研究整數除法時,一個數除以另一個不為零的數,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

4、尋找具有整除關系的算式.

板書:15÷3=515能被3整除

5、分類除盡

除不盡

不能整除

整除

6÷5=1.2

1.2÷0.3=4

15÷3=15

24÷2=12

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進一步理解”整除“的意義.

1、整除所需的條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數)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數)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數和除數都是小數)

(2)引導學生明確: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a、被除數和除數(0除外)都是整數;

b、商是整數;

c、商后沒有余數.

板書:整數整數整數(沒有余數)

15÷3=5

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兩個數,理解整除的意義.

(1)討論: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兩個數相除,那么必須滿足幾個條件才能說a能被b整除?

(板書:a÷b)

學生明確:a和b都是整數,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a能被b整除.

(板書:a能被b整除)

(2)繼續討論:在什么情況下才能說a能被b整除?(板書:b≠0)

學生明確:整數a除以整數b(b≠0),除得的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a能被b整除(也可以說b能整除a).

3、反饋練習.

(1)下面的數,哪一組的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

29和336和121.2和0.4

(2)判斷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36能被12整除.()

b.19能被3整除.()

c.3.2能被0.4整除.()

d.0能被5整除.()

e.29能整除29.()

4、”整除“與”除盡“的聯系和區別.

討論:綜合以上所學知識討論,”整除“和”除盡“有什么聯系?又有什么區別?

(舉例說明)

(二)約數、倍數的意義

1、類推約數、倍數的意義.

(1)教師講解:15能被3整除,我們就說15是3的倍數,3是15的約數.

(2)學生口述:

24能被2整除,我們就說,24是2的倍數,2是24的約數.

10能被5整除,我們就說,10是5的倍數,5是10的約數.

a能被b整除,我們就說a是b的倍數,b是a的約數.

(3)討論: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兩個整數,在什么情況下才可以說a是b的倍數,b是a的約數?(在數a能被數b整除的條件下)

(4)小結:如果數a能被數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數,b就叫做a的約數(或a的因數).

2、進一步理解約數、倍數的意義.

(1)整除是約數、倍數的前提.學生明確:約數和倍數必須以整除為前提,不能整除的兩個數就沒有的數和倍數的關系.

(2)約數和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學生明確:約數和倍數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

(3)反饋練習:

A、下面各組數中,有約數和倍數關系的有哪些?

16和2140和2045和15

33和64和2472和8

B、判斷下面說法是否正確.

a、8是2的倍數,2是8的約數.()

b、6是倍數,3是約數.()

c、30是5的倍數.()

d、4是歷的約數.()

e、5是約數.()

3、教師說明:以后在研究約數和倍數時,我們所說的數一般不包括零.

4、教學例2:12的約數有哪幾個?

(1)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

(2)匯報、板書:

12的約數有:1、2、3、4、6、12

(3)練習:15的約數有哪幾個?

(4)學生明確:

一個數的約數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約數是1,的約數是它本身.

5、教學例3:2的倍數有哪些?

(1)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

(2)匯報、板書:

2的倍數有:2、4、6、8、10......

(3)練習:2的倍數有哪些?

(4)學生明確:

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在進一步研究整除的基礎上又學到了什么?通過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板書課題: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四、隨堂練習

1、下面的說法對嗎?說出理由.

(1)因為36÷9=4,所以36是倍數,9是約數.

(2)57是3的倍數.

(3)1是1、2、3、4、5,...的約數.

2、下面的數,哪些是60的約數,哪些是6的倍數?

3412162460

教師說明:一個數可以是另一個數的約數,也可以是某個數的倍數.

3、下面的說法對嗎?為什么?

(1)1.8能被0.2除盡.()1.8能被0.2整除.()

1.8是0.2的倍數.()1.8是0.2的9倍.()

(2)若a÷b=10,那么:

a一定是b的倍數.()a能被b整除.()

b可能是a的約數.()a能被b除盡.()

五、布置作業

1、先寫出下面每個數的約數,再寫出下面每個數的倍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各寫5個)

101336

2、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適當的數.

六、板書設計

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探究活動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6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操作和圖形語言,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掌握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法則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激趣揭題

1.猜一猜:有4個蘋果,每人得到2個,1個,1/2個,你知道這三 次分別是幾個人分蘋果嗎?

2.引入并板書課題:分數除法(二)

設計意圖:設疑激趣。 明確目標。

二、扶放結合 探究新知

1.分一分,引導感知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

2.畫一畫:引導完成27頁的畫一畫,理解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

3.引導完成28頁的填一填,想一想,你發現了什么?

4.引導歸納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 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 總結歸納計算法則。

三、反饋矯正

出示P28的試一試。

1.統一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

2.指導完成P28練一練的1~4題。

四、小結評價 布置預習

1.引導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布置預習: P29 分數除法(三)

板書設計: 分數除法(二)

4÷1/2=4×2=8 ;4÷1/4=4×4=16

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 一個數除以分數,等于乘這個分數的倒數。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知道100以內的質數,熟悉20以內的質數。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質數、合數的意義。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什么叫因數?

2.自然數分幾類?(奇數和偶數)

教師:自然數還有一種新的分類方法,就是按一個數的因數個數來分,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分類方法。

【新課講授】

1.學習質數、合數的概念。

(1)寫出1~20各數的因數。(學生動手完成)

點四位學生上黑板板演,教師注意指導。

(2)根據寫出的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填寫下表)

(3)教學質數和合數概念。

針對表格提問:什么數只有兩個因數,這兩個因數一定是什么數?

教師: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

如果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板書)2.教學質數和合數的判斷。

判斷下列各數中哪些是質數,哪些是合數。

1722293537879396

教師引導學生應該怎樣去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根據因數的個數來判斷)

質數:172937

合數:2235879396

3.出示課本第14頁例題1。

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做一個質數表。

(1)提問: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張100以內的質數表?

(2)匯報:

①根據質數的概念逐個判斷。

②用篩選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16頁練習四的第1~3題。

課后小結

【課堂小結】

這節課,同學們又學到了什么新的本領?

學生暢談所得。

課后習題

(1)所有的奇數都是質數。()

(2)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

(3)在1,2,3,4,5,…中,除了質數以外都是合數。()

(4)兩個質數的和是偶數。()

(5)在自然數中,除了質數以外都是合數。()

(6)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7)在自然數中,有無限多個質數,沒有最大的質數。()

板書

質數和合數(1)

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

一個數,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8

教學內容: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分數的產生和意義》。

學情分析: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習中,已經借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的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數大小還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教學設想:本節課的教學,單位“1”和分數單位這兩個概念非常重要,應從直觀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用利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展開小組學習,適當展開概念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在過程中獲得者得感悟,自己構建這些概念的意義。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原有分數知識基礎上,使學生知道分數的產生,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數單位的含義。

2、經歷認識分數意義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展開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養質疑和驗證科學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明確分數和分數單位的意義,理解單位“1”的含義。

教學難點:對單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學具:卷尺、四張長方形白紙、四條一米長的繩子、若干個小立方體和一捆繪畫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溫故引新。

1、師: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板書:分數)誰來說幾個分數?(板書:如1/4)你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嗎?(板書):師:那你們知道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嗎?

二、教學分數的產生。

2、能根據成語說出下面的分數嗎?

一分為二( ) 七上八下( ) 百里挑一( ) 十拿九穩( )

1、請一個學生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說一說,用“米”做單位,看看測量的結果能不能用整數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記?

2、在古代,人們就已經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師用一根打了結的繩子演示古人測量的情況)。課件呈現情境圖,介紹分數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3、總結:在測量、分物的時候,可能得不到整數的結果,需要用一種新的數表示——分數表示。所以分數是人類為了適用實際需要而產生的。

4、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平均分配一些東西,也常常會遇到不能用整數表示的情況。比如兩個小朋友平分一個橘子、一塊月餅、一塊餅干等,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數表示嗎?用什么分數表示?

三、教學分數的意義。

師:下面老師要先考考大家,你能舉例說明1/4的含義嗎?(投影出示題目,學生口答)

出示一個1/4的正方形的陰影部分。

師:陰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數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師:下列圖中的陰影部分能用1/4表示嗎?為什么?

如生說可以,則問:你為什么覺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說理由。

(強調一定要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3、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師:現在我給每一個小組都提供了四種材料,一張長方形紙、一條一米長的繩子、6個小立方體,4根繪畫筆。下面請每組根據這四種一樣的材料,通過折一折、畫一畫、分一分等方法,創造出幾個不同的分數。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2)交流

師:誰愿意上來說一說,你得到了哪些分數?這個分數是怎樣得到的?

小組交流。

(3)認識單位“1”。

師:利用這四種材料,同學們創造出了好多分數。剛才在表示這些分數時,我們都是把哪些東西來平均分的?

生:一張長方形紙、一米長的繩子、6個小立方體、4根繪畫筆平均分。

師:象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我們可以稱之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

(課件顯示:一個物體)

把一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我們可以稱之為把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課件顯示:一個計量單位)

把6個小方塊、4根繪畫筆平均分,我們又可以稱之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課件顯示:一些物體)

師小結:一個物體、一些物體等都可以看做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課件顯示)

師:(投影出示):我們可以把這3只象看作一個整體嗎?

我們可以把這6顆草莓看作一個整體嗎?這4只老虎呢?

我們還可以把哪些物體也看成一個整體呢?(學生舉例。)

師:象這樣的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我們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 課件顯示)強調說明:①單位“1”不僅可以指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是很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如:一個蘋果、一枝鉛筆、一個計量單位、一堆煤、一倉庫糧食等等,把什么平均分,就應把什么看做單位“1”。②單位“1”和自然數“1”的區別:自然數1是一個數,只表示一個具體事物。如:一個人、一本書、一間房子……它是自然數的計數單位。而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某一個具體事物,還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平均分的整體。

概括分數的意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義。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大家知道了分數的意義,請同學們想一下,這個“若干份”是分數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是分數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數)

(5)師:接下來我想出幾道題來考考大家,你們愿不愿意接受挑戰?

①把這個文具盒里的所有鉛筆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到這盒鉛筆的幾分之幾?

生:1/2

②師:為什么可以用1/2來表示?

③師:如果把這盒鉛筆平均分給5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到這盒鉛筆的幾分之幾呢?

如果把這盒鉛筆平均分給10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到這盒鉛筆的幾分之幾呢?

如果把這盒鉛筆平均分給50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到這盒鉛筆的幾分之幾呢?2個同學得到這盒鉛筆的幾分之幾?

如果把這盒鉛筆平均分給100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到這盒鉛筆的幾分之幾呢?10個同學得到這盒鉛筆的幾分之幾呢?

④師:現在這個文具盒里有6支鉛筆,把它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到的鉛筆能用1/2表示嗎?是幾支鉛筆?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鉛筆,把8支鉛筆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到的鉛筆還能用1/2表示嗎?是幾支鉛筆?為什么同樣是1/2,鉛筆的支數不一樣?

師:因為一個整體表示的具體數量不同,所以同樣是1/2,鉛筆的支數不一樣。

四、教學分數單位。

師:整靈敏有計數單位個、十、百、千、萬……分數是否也有計數單位呢?它的計數單位又是怎樣規定的?

顯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

師:也就是說分數單位是由一個分數的分母決定的,分母是幾,它的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師舉例說明后,并說出幾個分數讓學生回答,后再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

加強練習,深化概念。

練習:

1、35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這樣的( )份,它的分母是( ),表示( );分子是( ),表示( )。

2、67 的分數單位是( ),有( )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3、說出每個分數的意義。

(1)五(1)班的三好生人數占全班的29 。

(2)一節課的時間是23 小時。

4、課本練習十一第9題。

5、判斷(對的打“√”,錯的要“×”)。

(1)一堆蘋果分成4份,每份占這堆蘋果的14 ( )

(2)把5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長的57 ( )

(3)14個19 是914 ( )

(4)自然數1和單位“1”相同。( )

五、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你有哪些收獲?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9

一、教學分析

(一)內容分析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也是把分數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分數的意義是今后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和分數應用題的重要前提,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學生已經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本節課學習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 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 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二)學生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在注意力方面,有意注意逐步發展并占主導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穩定性、注意的廣度、注意的分配、轉移等方面都比低年級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在記憶方面,有意記憶逐步發展并占主導地位,抽象記憶有所發展,具體形象記憶的作用仍非常明顯。

在思維方面,學生逐步學會分出概念中本質與非本質,主要與次要的內容,學會掌握初步的科學定義,學會獨立進行邏輯論證,但他們的思維的思維特點是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直觀形象思維的支撐。

在想象方面,學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長并逐漸符合客觀現實,同時創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將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感受數學就是來源于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認識分數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經歷豐富多采的數學學習活動,就是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和自我體驗,獲得、理解和應用知識、技能,并在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與態度方面都得到發展。

(三)環境分析

多媒體教室(包括電腦、實物投影)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單位“1”和分數單位這兩個概念非常重要,從直觀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利用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展開小組學習,適當展開概念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在過程中獲得感悟,自己構建這些概念的意義。

(一)知識與技能:在學生原有分數知識基礎上,使學生初步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含義,經歷分數意義的概括過程,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參與、積極合作、充分體驗、經歷認識分數意義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與態度:使學生在學習分數的意義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單位。

(二)教學難點:理解、抽象出單位“1”。

四、教學方法

啟發談話法、嘗試法、引導發現法、合作交流法、講練結合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溫故引新

1.出示

引導學生回憶分數的基礎知識

板書:分數

【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習中,已借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分數的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為新知做好鋪墊。】

2.設疑:分數用在什么時候?

(指名1-2名學生讀,如果發現有問題及時糾正)

師小結:在進行測量、分物或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用分數來表示。

【引入分數,使學生感悟分數是適應客觀需要而產生的】

3.課件出示分數的起源

(通過多媒體的直觀展示,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探究欲望。)

【介紹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2000多年前的中國,以及后來的印度、阿拉伯人所用過的各種分數表示方法。這些多種多樣的表示方法或記號,可以讓學生體會分數表示方法的多樣性及其歷史面目,開拓學生的知識面。】

(二)喚醒已知,探究新知

1.喚醒已知

提示:用 為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并給這幾幅圖進行分類。

學生根據以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解答

小組合作,解決分類問題。

板書小結:一個物體、一些物體等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一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

2.尋找生活中的分數

(1)找出圖中的單位“1”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或者說你是怎么想的

(2)尋找教室里的單位“1”

(3)尋找生活中的單位“1”

(學生暢所欲言,老師加以肯定)

師:單位“1”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那么單位“1”不同,所對應的量也就不同

3. 概括分數的意義

師小結: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4.課堂練習:

(1)判斷

(2)填空

(3)用直線上的點表示分數

(三)認知分數單位

出示課件

1.以12塊糖為例,引導學生動手分分數

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堆糖的( )

平均分成3份,2份是這堆糖的( )

平均分成4份,3份是這堆糖的( )

平均分成6份,5份是這堆糖的( )

師:你來試一試吧!完成課堂練習。

用12個小正方體代替糖果,學生動手操作,并匯報。

【這一填空練習,既是對分數意義描述的具體化和鞏固,又能為緊接著學習分數單位提供具體的實例。】

2.認識分數單位

引導發現 里有幾個

里有幾個

師小結: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數叫分數單位。

整數、小數都有計數單位,例如:整數9的計數單位是1,9里面有9個1,0.9的計數單位是0.1,0.9里面有9個0.1。分數也有分數單位。例如: 里有3個 , 的分數單位是 。

【從分數的現實來源和數學內部來源兩方面幫助學生深化對分數的認識】

(四)遷移類推,鞏固認識

1.填空練習:

2.鞏固: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涂色部分的

3.提升練習:完成書上的練習題

(五)作業:

任選一個分數,在圖中涂色表示出來。

(六)全課總結,疏理認知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七)板書設計

分數的意義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4份 1份

4份 3份

分數單位

(八)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領悟單位“1”的含義、進而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為了能緩解降低難度,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心理為基礎,營造和諧課堂,活化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過程,較好的完成了這一節的教學活動。課后又做如下反思:

首先,我個人認為在以下幾方面把握的比較好。

1.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

分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創設較為豐富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悟分數在生活中的體現,體會數學回歸生活,讓每一個知識點都充滿生活的氣息。教學時舉出大量實例或圖形,引導學生運用對分數的初步認識進行分析。分析時緊緊抓住單位“1”的概念展開教學,使學生理解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

2.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認知、感知分數的意義

在本課教學中,有意識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獲得直接的感觀,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后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

3.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整節課我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

其次,整個教學中我感到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深入教材,促進有效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分析時緊緊抓住單位“1”的概念展開教學,使學生理解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初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加強學生說的能力和說的過程的訓練,學生才能對知識由整體認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2.巧用生成資源,促進有效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理解單位“1”的含義上多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會較好的提高本節課的教學效果,這就是說如果巧妙的運用課堂中有效的生成資源,教師的指導主體作用發揮恰當,再通過師生的互動方式加以有效利用,就會再次強化學生對單位“1”的正確認知,這樣就能實現知識經驗的遷移。

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仍會努力建構和諧氛圍,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創設合理情景,巧妙設計問題進行引導,把重點、難點運用合理的方法有效處理。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獲得新知。真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10

教學目標:

1、初步建立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2、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比較推理與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

教學難點:

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創造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方法進行學習。獨立思考可以使每個人深入的探究、冷靜的分析;小組合作,可以更全面的思考,解題思路得以發散。

教具準備:

印有月歷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教師談話:從11月1日起,小蘭的媽媽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們打

算等爸爸媽媽休息時,全家一塊兒去公園玩。(小黑板出示:小蘭一家和一張11月份的日歷)那么在這一個月里,他們可以選哪些日子去呢?你會幫他們把這些日子找出來嗎?

請學生相互議論后,教師提示:同桌兩位同學可分工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一位同學找小蘭媽媽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學找小蘭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兩人找的結果合起來對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小蘭爸爸和媽媽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逐步完成以下板書

媽媽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們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以講故事的形式提出問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公倍數”的實體模型,讓學生借助“日期”這一具體有實際意義的“數”,初步感知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特點,體會求最小公倍數的基本思路。)

二、激思引探,教學新知

1.幾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教學

從“媽媽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他們共同的休息日”、“其中最早的一天”分別引出“4的倍數”、“6的倍數”、“4和6的公倍數”、“4和6的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教師修改并完成板書。

4的倍數:4、8、12、16、20、24、28

6的倍數: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數:12、24

其中最小的一個:12

師:教師:為什么要打省略號呢?(因為一個數的倍數是無限的,不可能寫出一個數的所有倍數).

師:請你仔細觀察媽媽和爸爸的休息的日子又什么特點?(引出4的倍數和6的倍數,并板書)

師:在6的倍數和4的倍數中,你覺得哪些數字比較特別呢?(引出4和6的公倍數)師:其中最小的一個是12。(引出最小公倍數)

(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問題作進一步研究并根據研究結果修改板書,讓學生親身經歷了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數學化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借助生活經驗理解數學知識,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點。)

2、及時練習

師:認識了那么多關于倍數的關系,我們就來用一用。完成(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

1、書本練一練的第一題

2、書本練一練的第三題

3、書本練一練的第四題。

4、判斷題

(1)兩個數的積一定是這兩個數的公倍數。()

(2)兩個數的積一定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3)兩個數的公倍數是無限的,而最小公倍數只有一個。()

此題從整體上挈領知識要點,要求學生對各項知識進行抽象的比較、類比,進而推理、概括,對知識有深入完整的理解。學生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用數學語言進行合乎邏輯的討論與質疑。

四、課堂小結:學生回憶整堂課所學知識。

學生通過這一環節可以將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按一定的線條梳理新知,形成整體印象,便于知識的理解記憶。

整節課的設計,我通過四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來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與生活的理念。我主要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方法,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過程中獲得知識。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11

設計說明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促進知識的構建。

本設計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利用數軸引出公倍數,讓學生對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產生感性的認識。利用最大公因數的知識遷移,讓學生自己抽象出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2.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倡導,要注重角色轉變,改變在以往的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設計在教學如何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出方法,并觀察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得到充分的思考,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投影儀

學生準備 數軸卡片 彩色筆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復習。

分別說一說4和6的倍數分別有哪些。

4的倍數 6的倍數

4 6

812

1218

1624

2030

…………

2.導入。

師:我們分別列出了4的倍數和6的倍數。前面我們已經學過兩個數公有的因數,今天來學習兩個數公有的倍數。

設計意圖:分別說出4和6的倍數,一是復習倍數知識,二是為學習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作鋪墊,使學生的思維自然過渡到新知。

⊙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

1.探究概念。

(1)在數軸上表示數。

在數軸上分別找出表示4的倍數和6的倍數的點。(學生觀察數軸,用兩種不同顏色的筆在數軸上分別描出這些點)

(2)觀察數軸,交流發現。

4和6公有的倍數有哪些?最小的是幾?有沒有最大的?(學生口答后,老師在投影儀上表示出來)

(3)遷移命名。

想一想我們已經學過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誰能給幾個公有的.倍數和其中最小的一個取名字?(公倍數 最小公倍數)

(4)理解意義。

請說一說什么是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學生口答:幾個數公有的倍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倍數,其中最小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5)集合表示法。

課件出示教材68頁的集合圈。為什么集合圈里要寫上省略號?(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幾個數的公倍數的個數也是無限的)

2.練習。(課件出示)

把不超過50的3和6的倍數、公倍數填在68頁“做一做”中的集合圈里,再找出它們的最小公倍數。請一位同學板演,其他同學填在教材上,然后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問題的進一步研究,幫助學生加深對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意義的理解,使表象更加清晰,由此讓學生親身經歷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過程。

⊙最小公倍數的求法

1.探究方法。

師:你是怎樣求6和8的公倍數的?可以怎樣表示?

(1)學生先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試著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數。

(2)小組討論,互相啟發,再全班交流。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方法。

方法一 先分別寫出6和8各自的倍數,再從中找出它們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方法二 先寫出8的倍數,再從小到大圈出6的倍數,第一個圈出的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方法三 先寫出6的倍數,再看6的倍數中哪些是8的倍數,從中找出最小的。

方法四 從小到大寫出8的倍數,邊寫邊判斷是不是6的倍數,第一個6的倍數,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數。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找公倍數的方法,會利用列舉法等方法找出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愿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含義。

教學難點:

掌握找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說出2的倍數有哪些,3的倍數有哪些?

二、 教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含義

(一)探索公倍數

1.觀察剛才同學們說的2的倍數和3的倍數,你有什么發現?

2.師生共同觀察分析得出公倍數的含義。

(二)探索最小公倍數,引出課題。

三、探索找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一)找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一般方法

1.列舉法

2.分解質因數法

3.短除法

(二)找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特殊方法

1.找出下面幾組數的最小公倍數。

7和14   8和24   9和18

5和6   2和7   9和4

2.觀察每橫數據和結果,你有什么發現?為什么

3.師生共同觀察分析得出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方法。

四、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習題。

五、小結: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找最小公倍數

4的倍數有:4、8、12、16、20、24、28… …

6的倍數有:6、12、18、24、30、… …

4和6公倍數有:12、24、… …

最小公倍數: 12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13

教學目標:

1、能力目標: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探究有關的數學信息,發展初步的分數乘法的能力。

2、知識目標:學習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親自經歷探究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原理,學生能夠熟練準確的計算整數乘以分數。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到分數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重點難點:

學生能夠熟練的計算整數乘以分數

教學方法:

師生共同歸納和推理

教學準備:

教學參考書、教科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出示教學板書,請學生計算下列分數加減運算題。

教師:來回巡視學生的做題情況,并提問學生說說自己如何計算的?

學生尋找完畢,紛紛舉手準備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先通分,再進行分子與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并注意更正學生的錯誤和表揚回答問題的同學。

二、講授新課

同學們我們學習一種新的運算:分數乘法,讓學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數乘法?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板書例題,讓學生想一想如何計算?

學生列出算式3× =,學生同桌之間相互討論,如何計算整數乘以分數?

教師提問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

(學生1:3× = = ;學生2:3× = = = = ……)

教師和學生總結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方法,整數乘以分數,只把整數乘以分子,分母不變。)

三、鞏固練習

做課本2頁涂一涂,算一算,2個 的和是多少?

讓學生熟練計算,教師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計算方法。

做課本試一試1、2題。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分數乘法

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整數乘以分數,只把整數乘以分子,分母不變。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14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分數是怎樣產生的,理解分數的意義,明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2.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知道帶分數是一部分假分數的另一種書寫形式,能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整數。

3.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會比較分數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數與公因數、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能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能比較熟練地進行約分和通分。

5.會進行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二)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

教材說明

1.本單元內容的結構及其地位作用。

本單元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內容包括: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真分數與假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公因數與約分,最小公倍數與通分以及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習中,已借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基本是真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還學習了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在本學期,又學習了因數、倍數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數的特征。這些,都是本單元學習的重要基礎。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將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比較完整地從分數的產生,從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等方面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進而學習并理解與分數有關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約分、通分以及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技能。

這些知識在后面系統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及其應用時都要用到。因此,學好本單元的內容是順利掌握分數四則運算并學會應用分數知識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的必要基礎。

本單元的內容分為六節,各節的內容的編排體系及其內在聯系如下圖所示。

五下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從上面的圖示,不難看出六節教材的內容所具有的內在邏輯聯系。

首先,第1節分數的意義和第3節分數的基本性質,是整個單元教學內容的主干,也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第2節真分數與假分數是分數意義即分數概念的引申;第4節約分、第5節通分則是分數基本性質的運用。最后一節溝通了分數與小數在表現形式上的相互聯系,得出了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方法。整個單元的內容,大體上顯現出由概念到性質,再到方法、技能的遞進發展關系。

其次,在第1節里,分數的意義是學習的重點。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這里引入了兩個新的概念,即單位“1”與分數單位。至于分數的產生、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則是從分數的現實來源和數學內部來源兩方面來幫助學生深化對分數的認識。

在第2節里,先通過三道例題,引入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三個概念,再通過例4,解決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整數的問題。

在第3節里,先通過例1,得出分數基本性質,然后通過例2,在運用的過程中加以鞏固。

在第4、5節里,先引入公因數與公因數,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再討論求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入約分、通分的概念和方法。

顯然,在第2、3、4、5節內部,同樣顯現出由概念到方法的邏輯關系。

2.本單元教材的編寫特點。

與原教材相比,本單元教材的主要改進有以下幾點。

(1)多側面地展現了分數的來源。

在小學數學里,認識分數是小學生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考慮到分數概念比較重要,又比較抽象,有必要通過揭示產生分數的現實背景,來幫助學生形成分數概念,理解它的含義。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數是用來表示量的。5只兔、5個人,這些量的共同特征,可以用自然數5來表示。也就是說自然數是一個量(兔、人)與另一個作為單位的量(1只兔、1個人)的比。

現實世界中存在的量,除了上面例舉的,由一些單位量合成的,可以用自然數表示多少的量之外,還存在著許多可以分割的,無法用自然數表示的量。例如,用一根作為單位長的木棒(米尺)去量一條線段AB的長,量了3次還有一段PB剩余。

五下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這時,運用自然數就只能粗略地說,這條線段長3米多一點。要更精確一些,就必須把度量單位等分成更小的單位,來度量余下的那條線段。比如把1米一分為四,則每等份叫做“四分之一”米,記做1/4米。這就引入了形如1/n(n為大于1的自然數)的分數。假如使用度量單位14米去量圖中剩下的一條線段PB,量了3次恰巧量盡,那么PB的長就是“3個1/4”,記作3/4米,這樣就又引入了形如m/n(n為大于1的自然數,m為自然數)的分數。歷,分數正是為了比較精確地測量這類可以分割的量而引入的。

從數學的角度來看,分數的引入是為了解決在整數集合里除法不是總能實施的矛盾。比如,2÷3在整數范圍內不能計算,引入分數就能記作2÷3=2/3。當然,這種抽象的表示方法也有它的實際意義。例如把2塊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2/3塊餅。

在本單元的第1節里,教材首先從歷史的角度,從現實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發,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分數的現實來源。

在引出分數概念之后,教材又通過分蛋糕、分月餅的實例,抽象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使學生初步感悟,有了分數,就能解決整數除法除不盡的矛盾。這實際上是從數學內部發展的角度,揭示了分數的來源。

這就為拓寬學生的認識,加深對分數的理解,提供了較為豐富的教學素材。

(2)約數、倍數的有關知識與分數的相關知識結合起來教學。

我們知道,在小學數學中,約數、倍數的有關知識的學習,主要是為學習分數服務的。但在以往的教材中,兩者各自獨立成章,學完后,學生還不知道學了公因數、公倍數與公因數、最小公倍數有什么用,只能對一組組整數單純地練習求它們的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而且,這些知識集中在一個單元里,概念多,而且抽象,不利于分散難點,逐步消化,也不利于認識的螺旋上升。

現在,把公因數、公因數的內容安排在討論約分之前教學;把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內容安排在引進通分之前學習。從而將兩部分知識緊密結合起來,學了就用,既能減少單純的枯燥練習,節省教學時間,又有利于整除性知識的教學改革。為了配合這一改革,約分與通分不再合成一節,而是公因數、公因數與約分編為一節,公倍數、最小公倍數與通分編為一節。

(3)關注數學的抽象過程,從現實問題情境引出數學問題,得出數學知識。

在本單元中,無論是公因數與公因數、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引入,還是約分、通分的給出,教材都創設了適當的現實問題情境,進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的概念,得出數學的方法。這些數學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部分內容作了適當的精簡處理或編排調整。

本單元中,比較重要的內容精簡處理與編排調整,在前面揭示單元內容結構與聯系的圖示中,已有所顯示。這里,再擇要作些說明。

其一,分數大小比較,不在第1節中單列一段,而是充分利用前面學習分數初步認識時打下的基礎,把有關內容與通分結合在一起學習。這樣既進一步簡化了第1節的內容,也有利于發揮學習的正向遷移作用。

其二,刪去了原來第2節中把整數或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的內容。這是因為根據課程標準,今后的分數運算中將不含帶分數,所以無須再掌握把整數或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的技能。考慮到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容易看出這個假分數的大小在哪兩個整數之間,從而有利于數感的形成;把能化成整數的假分數化成整數,是化簡某些計算結果的需要。所以,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整數的內容,仍然保留,但也作了簡化,合在一個例題中予以解決。

教學建議

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用好直觀手段。

如前介紹,本單元教材在加強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上作了不少努力,同時,教材還運用了多種形式的直觀圖示,數形集合,展現了數學概念的幾何意義。從而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學時,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以發揮形象思維和生活體驗對于抽象思維的支持作用。

本單元的特點之一就是概念較多,且比較抽象。而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直觀形象思維的支撐。因此,在引入新的數學概念時,適當加大思維的形象性,化抽象為具體、為直觀,對于順利開展教學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所謂化抽象為具體,就是通過具體的現實情境,調動學生相關生活經驗來幫助理解。所謂化抽象為直觀,就是運用適當的圖形、圖示來說明數學概念的含義,這是小學數學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觀教學手段。

2.及時抽象,在適當的抽象水平上,建構數學概念的意義。

為了搞好本單元的教學,在加強直觀教學的同時,還要重視及時抽象,不能聽任學生的認識停留在直觀水平上。否則,同樣會妨礙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例如:比較1/3與1/2的大小,有學生回答,不一定誰大誰小,要看他們分的那個圓,哪個大,由此得出1/3可能比1/2大,也可能比1/2小,還可能和1/2相等。造成這種錯誤認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過分依賴直觀,而沒有及時抽象。因此,在充分展開直觀教學,讓學生獲得足夠的感性認識基礎上,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由實例、圖示加以概括,建構概念的意義。

3.揭示知識與方法的內在聯系,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方法。

在本單元中,約分與通分、假分數化為帶分數或整數、分數與小數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須掌握的。這些方法看似頭緒較多,但若歸結為基礎知識,就是揭示相關知識與方法的聯系,就比較容易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方法。以約分與通分為例,它們都是分數基本性質的應用。盡管約分時分子、分母同除以一個適當的數,通分時分子、分母同乘一個適當的數,但它們都是依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使分數的大小保持不變。因此,教學時不宜就方法論方法,而應凸顯得出方法的過程,使學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這樣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賴記憶學會操作。

4.這部分內容可以用20課時進行教學。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15

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倍數的方法;

2、學生能了解一個數的因數是有限的,倍數是無限的;

3、能熟練地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能熟練地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讓學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師:看你能不能讀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數,6也是12的因數;

12是2的倍數,12也是6的倍數。

3、師:你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說說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說一說)

師:你有沒有明白因數和倍數的關系了?

那你還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數嗎?

4、你能不能寫一個算式來考考同桌?學生寫算式。

師:誰來出一個算式考考全班同學?

5、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因數和倍數。(出示課題:因數 倍數)

齊讀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數

1、出示例1:18的因數有哪幾個?

從12的因數可以看得出,一個數的因數還不止一個,那我們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數有哪些?

學生嘗試完成:匯報

(18的因數有: 1,2,3,6,9,18)

師:說說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對一對找,如1×18=18,2×9=18…)

師:18的因數中,最小的是幾?的是幾?我們在寫的時候一般都是從小到大排列的。

2、用這樣的方法,請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數有那些?

匯報36的因數有: 1,2,3,4,6,9,12,18,36

師:你是怎么找的?

舉錯例(1,2,3,4,6,6,9,12,18,36)

師:這樣寫可以嗎?為什么?(不可以,因為重復的因數只要寫一個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寫兩個6)

仔細看看,36的因數中,最小的是幾,的是幾?

看來,任何一個數的因數,最小的一定是( ),而的一定是( )。

3、你還想找哪個數的因數?(18、5、42……)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個在自己的練習本上寫一寫,然后匯報。

4、其實寫一個數的因數除了這樣寫以外,還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數

1、2、3、6、9、18

小結:我們找了這么多數的因數,你覺得怎樣找才不容易漏掉?

從最小的自然數1找起,也就是從最小的因數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過程中一對一對找,寫的時候從小到大寫。

(二)找倍數

1、我們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數,那2的倍數你能找出來嗎?

匯報:2、4、6、8、10、16、……

師: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這些倍數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數最小是幾?的你能找到嗎?

2、讓學生完成做一做1、2小題:找3和5的倍數。

匯報 3的倍數有:3,6,9,12

師:這樣寫可以嗎?為什么?應該怎么改呢?

改寫成:3的倍數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別乘以1,2,3,……倍)

5的倍數有:5,10,15,20,……

師:表示一個數的倍數情況,除了用這種文字敘述的方法外,還可以用集合來表示

2的倍數 3的倍數 5的倍數

2、4、6、8…… 3、6、9…… 5、10、15……

師:我們知道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那么一個數的倍數個數是怎么樣的呢?

(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沒有的倍數)

三、課堂小結

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這節課我們重點研究了一個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收獲呢?

四、獨立作業

完成練習二1~4題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1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3的倍數的特征的過程,知道3的倍數的特征,能正確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

2、使學生在探索3的倍數的特征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歸納以及數學表達的能力,感受數學思維的嚴謹性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探索3的倍數的特征,使學生掌握3的倍數的特征,會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課件出示:

填一填:

1、個位上的數是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數一定

是2的倍數,也叫_________。

2、個位上的數是________的自然數一定是5的倍數.

3、一個數,如果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這個數

的個位上一定是_____。這個數最小是。

4、最小的偶數是,最小的奇數是,最大的偶數,最大的奇數。

2的倍數有:。

5的倍數有:。

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有:

偶數有:。

奇數有:。

課件出示

師:用5、6、7三個數字組成一個三位數,使這個數是2的倍數?說說什么樣的數一定是2的倍數?可以擺成5的倍數嗎?說說怎樣擺?什么樣的數是5的倍數?

(生:口答)

師:可以擺成既是2的倍數也是5的倍數嗎?為什么?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能正確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或5的倍數,只要觀察這個數的個位。那么你能從個位上發現3的倍數的特征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3的倍數的特征。

(揭示課題:3的倍數的特征)

[設計意圖]創設問題情境,既可以鞏固已學知識又可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3的倍數的特征的教學過程中來,有利于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新知。

二、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學生填一填)

師:學生獨立填在課本19頁上,然后觀察。

生:匯報結果

1、課件出示:(學生填一填)

師:學生獨立填在課本19頁上,然后觀察。

生:匯報結果

1234567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大全篇17

活動目標

通過發豆芽活動,了解生活中的相關知識,運用多種途徑查詢和收集相關資料,并能運用數學的方法記錄和描述豆芽的生長情況,培養同學們動手實踐、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教師收集相關資料,并先做一次實驗。學生分組準備黃豆、綠豆各50g,以及發豆芽的器皿。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豆芽的生長過程嗎?你自己發過豆芽嗎、

2、學生根據查詢的資料和咨詢科學教師得到的知識進行交流。

3、根據學生的交流,提出:我們也來試一試發豆芽。

揭示課題:發豆芽。

二、討論交流,得出活動步驟

1、提問:發豆芽要做哪些準備?怎樣記錄發豆芽的過程呢?對最后的記錄如何分析呢?

結合學生的交流,得出本次活動的主要步驟:調查與收集;發制與記錄;整理與分析;推測與應用。

2、學生結合教材了解4個環節應該做什么,并在全班交流。

教師重點提問:發豆芽的統計圖畫什么好?為什么?如何計算發豆芽的盈利情況?

三、學生分組活動

1、教師演示發豆芽的過程。

2、教師提出要求:

(1)發豆芽活動要做的事情比較多,我們要分組進行,每組5個人。

(2)為了方便觀察與記錄,我們都將豆芽統一放在教室里進行觀察,每天每個組在固定時間進行澆水。

3、各組學生進行發豆芽實驗。

時間大約是6天。教師對各組實驗的情況進行適時的指導,對各組的記錄進行及時督促與檢查。各組在發豆芽完成后,及時進行數據分析,制作好相應的統計圖表,寫好分析總結。

四、小組交流,感受價值

交流發豆芽的具體做法和注意事項。

五、觀察、記錄、分析

1、觀察豆芽的生長情況。(大約6天時間)

2、記錄豆芽的生長情況。(每天進行記錄)

3、把豆芽的生長情況制成統計圖表。

4、分析統計圖表,寫好總結。

六、總結反思

小組結合統計圖匯報豆芽生長情況,說說在發豆芽活動中的收獲。

765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镇市| 广水市| 德令哈市| 北川| 大石桥市| 定襄县| 新龙县| 武陟县| 沭阳县| 三原县| 宣武区| 凌云县| 镇巴县| 宁化县| 潮州市| 澜沧| 涟水县| 衡山县| 郑州市| 辰溪县| 凤翔县| 广安市| 改则县| 肇庆市| 商水县| 万盛区| 肥城市| 五台县| 泸西县| 江西省| 句容市| 尖扎县| 屯昌县| 宜黄县| 乐都县| 湛江市| 灵武市| 漯河市| 勐海县| 临漳县|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