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級教案 > 歷史教案 >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教案

時間: 龔鍇 歷史教案

身處教師崗位,教案的編寫是常態,優秀的教案能夠幫助我們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堂時間。那么,怎樣的教案才稱得上是高品質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教案,僅供參考。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教案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教案【篇1】

教學目標:

識記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標志、商鞅變法開始變法的時間和變法的主要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和意義。

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的評價

難點:

改革與保守派的觀點分歧變法的某些措施含義及作用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看教材38頁的簡表,分析秦國在戰國前期的形勢,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國卻強大起來,并通過一系列戰爭滅掉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那么,秦國是怎樣走向強國之路的呢?——商鞅變法(這是一條主要途徑)

二、教學過程

(一)秦孝公求賢(為什么要實行變法?)

1、原因

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社會原因):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

秦國相對落后(自身原因):會盟都不讓參加,魏國侵略卻無力還擊。

2、辦法

改革內政,變法圖強,發布求賢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來到秦國。

理解“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p>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時間: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內容:

經濟上: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獎罰分明。

政治上: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設31縣;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4、變法的影響:

觸犯了貴族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取得成效——連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國的變化

1、性質:是戰國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2、成果: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秦軍的戰斗力大大提高;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3、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

(四)小結

秦國是怎樣走上強國之路的呢?

前期勢弱——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商鞅主持變法——取得顯著成果(強大)

思考: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書設計

1、秦國為什么要實行變法?

2、變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樣的辦法?

社會進步(社會):鐵器、牛耕(標志)改革內政、變法圖強、發布求賢令(商鞅)

秦國落后(自身):鄙視、挨打

3、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

4、變法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見小字部分)?

經濟: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觸犯貴族的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重農抑商—獎罰分明取得成效——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

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

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5、變法取得怎樣的成果?

6、變法成功與否?

(性質: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分析秦孝公變法的目的—變法圖強,

建立了新制度,軍隊戰斗力提高,經濟得到發展。實現沒有?結論——是一次成功的

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改革。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初步培養自己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我們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早期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如果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為生,會有哪些不便之處?

學生回答明確: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不穩定,需要經常遷徙。

那么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你了解我國古代那些關于農耕的傳說,談一談。

學生回答:伏羲氏:結網捕魚,創立八卦。神農氏:教民播種,嘗遍百草。

師: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

【自主預習】

(一)河姆渡原始農耕

結合課文內容及圖畫歸納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情況

學生討論歸納知道以下知識

河姆渡原始農耕

1、地點: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時間:距今約7千年

3、生產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4、農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欄式房屋

6、原始飼養業:家畜(豬)

7、原始手工業:陶器、簡單的玉器、原始樂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結合課文內容及圖畫歸納出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情況學生討論歸納知道以下知識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點:黃河流域陜西西安

2、時間:距今約五六千年

3、生產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漁叉等

4、農耕作物: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飼養業:豬、狗

7、原始手工業:陶器、紡線、織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學生討論歸納了解以下知識

大汶口出現貧富分化,進入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合作探究】

1、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干欄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呢?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同學們,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了解到我國原始的農耕生活的相關內容,我們一起列表比較總結一下本文所學內容。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感知歷史的形象思維能力;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和追蹤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正確的社會發展觀,激發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教學重難點】

了解黃帝──“人文初祖”是全課的`重點。

正確認識堯舜禹的“禪讓”的含義是難點。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黃帝陵冢的視頻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黃帝是什么樣的人呢?為什么清明節會有那么多人祭拜黃帝陵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3課,遠古的傳說

【自主預習】

1、讀課文結合課件圖片了解本文內容。

2、小組討論華夏族的由來,人文初祖,禪讓制等知識。

(一)炎黃戰蚩尤

結合課文內容及課件圖畫歸納出華夏族,炎黃子孫名稱的由來,知道涿鹿之戰。明確黃帝所進行的戰爭打破了氏族之間狹隘的界限,促進了相互間的交流和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而被尊為華夏族的祖先。

(二)黃帝--人文初祖

結合課文內容及課件圖畫知道黃帝對于人類的貢獻。明白他被人們稱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堯舜禹的“禪讓”

了解什么是禪讓以及禪讓的本質,堯舜禹的事跡。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關知識。

【合作探究】

1、你對神話(即黃帝時期有關發明的各種神話傳說)有什么看法?認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帶有神話色彩?怎樣看才更為科學?

2、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從什么時候算起?后世為什么稱黃帝為人文初祖?

3、你還聽過哪些有關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什么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首領?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教案【篇4】

復習目標:

識記:遼、宋、金、西夏政權的并立;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史實;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理解:元朝民族關系的發展

復習重點:

遼、宋、金、西夏政權的并立;經濟重心南移

復習難點:

經濟重心的南移,元朝民族關系的發展

復習方法:

先學后練,當堂訓練

復習課時:

1課時

復習過程

一、由江南的開發復習導入

二、點明考綱目標,學生對照考綱看《開卷有益》“考點點撥”并作好標記、熟讀。教師適時點撥、引申。

三、學生閱讀復習七年級下冊本單元的內容。

四、知識點的梳理、重現:學生默寫《開卷有益》“知識構建”空缺內容。

五、中考強化限時訓練:5分鐘時間完成

學生做《開卷有益》“中考強化訓練”教師發現疑問并解答

六、教師總結并板書:

時間:唐朝中后期開始—→南宋完成

史實:農業:南方逐漸超北方占城稻傳入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棉花擴展到長江流域手工業:景德鎮發展為瓷都紡織業發達造船業局世界首位

商業:商業都市多爾繁榮出現“瓦肆”海外貿易發展,廣州泉州成為大商港北宋時“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四川出現

3、元朝的建立:鐵木真(成吉思汗)的功績:統一蒙古(建蒙古國)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4、民族關系的發展:

①、新民族——回族的形成(前提:國家統一)

②、對西藏的`管轄——設宣政院

③、民族關系主流:和平友好

七、作業:《開卷有益》中本節未完成部分

八、當堂效果檢測:

1、在我國56個民族中,形成于元朝、信仰__教的民族是( )

A、藏族B、壯族C、回族D、維吾爾族

2、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了的全國性統一的封建政權是( )

A、秦B、唐C、元D、隋

3、下列政權中,曾經與南宋并立的是:①北宋②遼③金④西夏⑤元朝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4、西藏正式成為中央政權的行政區開始于( )

A、宋朝B、元朝C、唐朝D、西漢

5、江南經濟開發是中國古代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下列各項與江南經濟持續發展不相關的是( )

A、東漢末年以來北方人口南遷B、隋朝大運河的開鑿C、南宋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D、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

九、教學后記: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教案【篇5】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借助鄉土歷史——齊國歷史的獨特魅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覺得歷史并不遙遠,歷史就在身邊,培養學生主動探討,善于搜集處理信息的方法,通過問題導學,啟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并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各國不斷改革,是國富兵強的根本。

2、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教學重難點

1、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齊、爭霸體現了大國爭霸的政治、軍事特點。兩國都通過改革實現了富國強兵,齊國憑借政治威勢,晉國憑借軍事勝利,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由此,改革與強國的關系,政治__斗爭與軍事斗爭的互動影響,對于理解和把握春秋戰國的朝代特征,有重要意義。

2、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杰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么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么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一、春秋爭霸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東遷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薄妒酚洝ぶ鼙炯o》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根據材料答出王室衰微)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然后做一概括總結。

①齊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②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管仲與齊桓公圖”,問:你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你對齊桓公的看法。)

③“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義是什么?

過渡:齊桓公以后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二)、晉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么?

3、為什么本處于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6、你聽說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嗎?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侯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個諸侯國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雄,這說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

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展趨勢)是什么?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出示歷史歌謠,小節本課。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教案【篇7】

【課程標準】:

了解西周的更替,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識記周武王滅商、西周的建立與結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能力與方法:培養學生文史結合學習歷史的方法與能力,以及分析比較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人心向背決定戰爭的結果,客觀歷史地認識分封制的作用,認識到正確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調整統治正確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而分封制實行的必要與其得以維系的緣由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大家看過電視《封神榜》嗎?誰來說說它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而導入。

注意引導學生神話作品與歷史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用學生熟悉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文藝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發展:簡要講述。

2、周滅商:抽學生來講周滅商的牧野之戰,并要求學生概括出一個相關的成語來。并談一談這一戰的勝敗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學生一起說西周的建立時間與建立者。教師運用書上的地圖說明西周的來歷。

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

讓學生通過分析認識人心的向背是戰爭勝敗的最關鍵性的因素。

觀察地圖、識讀地圖

三、分封制

1、學生一起閱讀教材以后,抽一學生來主持:對其余的學生進行提問。

由學生來主持,熱情很高

參與積極

可能的問題: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諸候國?分別在哪條大河流域?諸候與周王之間有什么樣的權利與義務?起了什么作用?你認為分封制能長期的鞏固西周的統治嗎?

2、學生或教師進行歸納整理。有關分封制利與弊的分析,為以后春秋的學習打下基礎。

培養、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結束

點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種矛盾交織,決定了西周滅亡的必然命運。最終在周幽王在位時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鎬京而統治結束。

要求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時滅亡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原因,訓練概括能力

五、小結全課:學生來小結全課的內容。教師補充。

六、學習與探究:學習測評,閱讀“史海拾貝“。

布置作業:心得與疑問。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教案【篇8】

教學設計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了解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2.難點:理解西周分封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扒懊鎸W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__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3、課堂小結:

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4、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春秋、戰國相關多媒體、形式圖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了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

3.統治者統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以多種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么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采取什么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1、背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將新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并出租,這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課本把它歸納成為三條。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討論問題:秦孝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的進步:

1、春秋時期,鐵器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上開始使用。

2、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國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變法:

1、背景:生產力的發展。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土地私有;獎勵耕戰;建立縣制。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教案【篇10】

復習目標:

識記: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及形勢圖;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江南開發的史實。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復習重難點:

重點是三國鼎立和江南開發、孝文帝改革

難點是在具體材料中理解孝文帝改革、江南的開發

復習方法: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復習課時:

1課時

復習過程:

一、由復習上單元導入。

二、點明考綱目標,學生對照考綱看《開卷有益》“考點點撥”并作好標記、熟讀。教師適時點撥、引申。

三、學生閱讀復習七年級上冊本單元的內容。

四、知識點的.梳理、重現:

學生默寫《開卷有益》“知識構建”空缺內容。

五、中考強化限時訓練:12分鐘時間完成

學生做《開卷有益》“中考強化訓練”,教師發現疑問并解答

六、教師總結點撥并板書:

1、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比較官渡之戰是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2、三國鼎立:

220年—曹丕—魏—洛陽

221年—劉備—蜀—成都

222年(229年)—孫權—吳—建業3、孝文帝改革:

根本目的:鞏固鮮卑貴族統治

直接目的: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性質:地主階級性質的改革

內容:改說漢語;

改穿漢服;

改用漢姓;

與漢聯姻;

采用漢制;

學習漢禮

作用:促進民族大融合

4、人口南遷和江南開發:見《開卷有益》P11

補充強調:

江南開發的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南遷帶去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江南開發的作用:為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七、作業:《開卷有益》本節未完成部分

八、教學后記:

997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阳市| 灵寿县| 怀远县| 和平区| 博野县| 安龙县| 樟树市| 天祝| 威海市| 垣曲县| 竹溪县| 崇信县| 曲沃县| 仪陇县| 玉树县| 舒城县| 商河县| 汨罗市| 亚东县| 洛扎县| 若尔盖县| 大安市| 盱眙县| 鄄城县| 阳山县| 左贡县| 黄大仙区| 呼玛县| 济宁市| 屏山县| 南雄市| 重庆市| 舞钢市| 柘荣县| 二连浩特市| 九江县| 图木舒克市| 平凉市| 金山区| 河东区| 铜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