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級教案 > 地理教案 >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

時間: 啟權 地理教案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教學內容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屬于地理新課程標準中世界分區地理內容。

本節內容是第八章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介紹二戰后世界的熱點地區──中東,圍繞中東之所以成為世界焦點的原因逐一展開。本節課主要講重要位置和石油資源兩個原因。通過本節課學習,旨在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的熱點問題,培養學生讀圖、析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為后面章節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之前學生已通過亞洲、東南亞和日本等區域了解了區域地理的基本學習方法,通過本節學習學生能認識中東地區自然地理特征,進一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由于中東地區歷來就是熱點地區,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感知度和熟悉度較高,認知起點較高,但只是泛泛的認識還缺乏比較深入的了解,并且還需要從地理學科的角度去了解該地區;大部分學生對“伊拉克戰爭”還記憶猶新,學習興趣高,學習動機強,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學習時學生可能會面臨讀圖填圖等障礙,都可以通過本節學習得到一定解決,從而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地理學習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中東是當今世界的熱點地區。

(2)知道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中東地處“兩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并能熟悉其范圍及國家和城市。

(3)了解中東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石油的輸出路線。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節的學習,培養讀圖能力,以及對地圖的分析判斷能力。學會合作性自主探究學習,能簡單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關注世界時事的意識,幫助學生形成堅持正義、熱愛和平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中東是世界熱點地區,以及構建“中東成為熱點地區”原因。

難點: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中東石油對地區經濟的影響。

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小組合作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2、讀圖分析法:通過引導學生讀書讀圖,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3、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powerpoint等軟件制作地理課件,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等多媒體設備、地理地圖冊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同學們,走過了我們臨近的國家。今天我們又踏入東半球其它國家。這一站,我們來到中東……

整體感知:多媒體展示教材中出現過的與中東地區相關的圖片,通過師生談話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長期的熱點地區

(過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半個多世紀里,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地區像中東一樣,一直成為全世界的熱點地區。在電視的國際新聞中,差不多每天都有關于中東的報道。

(小播報員播報):“長期的熱點地區”。

學生活動1:提起中東,你會想到那些詞語?同學們談談印象中的'“中東”。請大家把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展示出來,與同學們一起交流。

二、三洲五海之地

(過渡)那么中東地區為什么會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呢?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回答。

答案要點: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文化的差異)。

1、中東的名稱由來和位置

(過渡)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中東,共同來了解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教師講述: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6~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近東、中東經常混用。

多媒體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位于亞洲西部、歐洲的東南、非洲的東北。(地跨三大洲)

2、中東和西亞的區別

巧制中東與西亞比較圖課件,通過“中東”和“西亞”地區的對比,了解兩個地區之間的差別,明確中東的范圍。

中東=西亞—阿富汗+土耳其歐洲部分+埃及非洲部分

3、一灣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問題引領:你怎樣來描述中東地區的海陸位置。這一地區有哪些主要水域?

(答案:波斯灣;大西洋、印度洋;亞洲、歐洲、非洲;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里海)

多媒體展示:觀看中東地區圖,請學生讀圖。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給予適當的補充。著重介紹蘇伊士運河及土耳其海峽的地理位置重要性。

教師講解:同為兩大洲分界線;歐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國家的海上道路因蘇伊士運河開通大大縮減,溝通了黑海和地中海。土耳其海峽是黑海進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溝通亞洲和歐洲的重要通道。

追問:這些水域當中,哪些是相通的?通過哪些水道相通?(黑海和地中海通過土耳其海峽相連,地中海和紅海通過蘇伊士運河相連。)

學生活動2:“揚帆起航”,如果你位于阿拉伯海的一艘旅行船上,根據我們今天所學習的知識(一灣兩洋三洲五海以及運河、海峽)你是否可以航行到達“五海”?

(答案:不能)

追問:里海是海嗎?

(答案:里海,是最大的湖泊)

教師解釋:除了內部相通之外,哪些水域還和外面的大洋相連?(地中海與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連)

教師轉承:看來,中東地區地跨三大洲,又通過“五海一灣”連接了兩大洋,它的地理位置的確很重要。其實,它在歷史上就曾經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絲綢之路”、“阿拉伯數字的傳播”、“阿拉伯帝國的建立”都與這兒有關。)

練習:對號入座(即時考察學生掌握各水域的情況)

(過渡)中東的熱點具體體現在各個國家之中。下面我們在地圖上指出中東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學生活動3:最佳拍檔同桌合作找出主要國家及其首都,比賽看哪一小組回答人數最多。

三、豐富的石油資源

(漫畫過渡):美國插手中東問題的關鍵性原因是什么?(石油問題)

教師解釋:石油用途廣泛,是重要的原料和能源,特別在現代化工業發展中,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1、中東的石油地位

展示課件:中東地區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

2、中東石油的分布

展示課件:中東石油集中分布地和主要產油國的位置。

學生讀圖回答:中東地區的石油,都集中分布在哪里?主要產油國家有哪些?

(答案: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主要產油國有沙特、阿聯酋、科威特、伊拉克、伊朗等。)

3、石油外運航線

(過渡)中東出產這么多石油,都是自己國家用嗎?當然不是。大部分石油都供出口。假如你是中東地區石油公司的老板,你會把石油賣到哪些地方?選擇什么樣的運輸路線效益最好?

學生活動4:小組討論后寫下自己認為最理想的貿易國家和地區,并設計石油運輸路線,邊指圖邊闡述觀點:如為什么選擇這些國家和地區做貿易,自己設計的運輸路線有什么好處等。討論發言后完成53頁活動3,填出三條主要石油輸出路線。

板書設計:

一、長期的熱點地區

二、重要的地理位置

一灣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波斯灣;大西洋、印度洋;亞洲、歐洲、非洲;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里海

三、豐富的石油資源

1、石油儲量、生產、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

2、中東石油的分布及主要產油國

分布: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

產油國: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聯酋

3、石油輸出三條主要路線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2】

【教案】

【教學目標】

了解亞洲的位置、范圍、政區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并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地圖和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發展發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于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過程:

一、雄居東方的大洲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讓學生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請學生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3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板書]一、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最大(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最大

3、面積最大(4400千米)

4、亞洲的方位:

讀圖6、5《亞洲地理分區》,回答問題:

①新、馬、泰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③阿富汗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④北亞部分屬于哪個國家的領土范圍

⑤哈薩克斯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⑥中國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這個地理分區還包括哪些國家二地形和河流

二、亞洲的地形

1、亞洲地形大勢有什么特點?

討論:(地形復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2、亞洲河流眾多,依據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源,流向哪里?

討論:(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

[板書]二、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2、主要地形區: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活動]學生指圖回答亞洲不同流向的河流,注入的海洋。

[板書]三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長江、黃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離。

三、亞洲氣候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讀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哪幾種?

學生回答: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亞熱帶和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寒帶氣候、高原山地氣候。

屏幕展示:依次顯示九種主要氣候類型

屏幕顯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教師提問:亞洲東部與南部氣候有何共同特征?

學生回答:都是季風氣候。

教師總結:亞洲九種氣候類型中有三種是季風氣候,這是亞洲氣候的特點之一──季風氣候顯著

教師補充:亞洲東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與夏季風的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夏季風強的年份,從海洋帶來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風弱的年份降水就較少。如果降水較多,就可能造成洪澇災害;反之,降水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因此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常受夏季風的影響而易發生旱澇災害。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3】

1、CAI課件教案化

我們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使用CAI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將課件作為了一個會說話、有動畫效果的“特殊教案”,認為將CAI課件準備好就是把這節課備好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不管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多么的發達,CAI課件多么的先進,它們都只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所以CAI課件不僅在時間上還是在內容上都不能覆蓋一堂課的教學,我們千萬不能本末倒置,舍大求小。

2、高中地理CAI課件設計策略

2、1課件內容的選擇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我們設計、制作地理CAI課件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習的效率。因此,我們在選擇課件的內容時,必須緊密結合教師授課的內容,盡量減少其他內容,千萬不能喧賓奪主,影響課堂教學時所能傳遞的教學信息。而高中地理教學中,從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其內容都是極其復雜的,這就使得我們在設計CAI課件時會不可避免的加入很多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但聯系緊密的東西。這樣做的后果是,學生可能對這部分內容更加感興趣,從而沒有將教學內容記于心中。同時,我們在設計課件時還應該多選擇學生感興趣、熟知的素材,使學生一看到就有親切感,使學生有主動學習的意愿。

2、2地理課件設計應該講求教和學的實用性,防止華而不實。我們在制作地理CAI課件時,不應該為了加入圖片而加入圖片。因為,這樣有時候會使學生注意力發生偏移。學生對視頻、動畫、圖片、文字的興趣是呈遞減的狀態的。因此,不能讓學生忽視文字部分所傳遞的信息,影響教學內容的傳授,使地理CAI課件變為“不科學的”軟件資源。因此,我們在設計地理CAI課件的時候,圖片和視頻等只有在真正需要而且不影響文字信息作業的時候加入,不然會使得地理CAI課件成為教育中的“雞肋”。

2、3地理CAI課件的易操作性。現在高中地理教師都是從師范類院校畢業的年輕人,專業知識扎實,但是計算機課件設計、制作能力不盡如人意,所以我們在設計、制作CAI課件時應該將課件設計為特別容易操作的軟件,這是我們在設計課件時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如果,我們使用按鈕的方式進行交互,那么必須標明按鈕的作用,以方便授課教師的使用。同時,我們鏈接的內容必須下載到本地,這樣就不會對課件的運行環境提出太高的要求,否則課件的使用會影響地理課程的教學效果。

2、4三維式地理課件設計。高中地理CAI課件的外在界面應“漂亮”,內部素材要“科學”,同時,課件的整體設計還要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這三個方面不斷完善、提高,當然,它們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三者可以在地理CAI課件中共同發揮作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利用CAI課件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學效果。

3、結論

總之,CAI課件目前還在不斷地發展,其各種功能也在不斷的提升。我們在使用CAI課件來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果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不管怎樣,我們必須清楚一點,那就是:CAI是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只要能實現這個目標,那就是好的CAI課件。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4】

東北,古稱遼東、關東、關外、滿洲,是中國東北方向國土的統稱,是我國東北邊疆地區自然地理單元完整、自然資源豐富、多民族深度融合、開發歷史近似、經濟聯系密切、經濟實力雄厚的大經濟區域,在全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東北地區的位置、范圍;

(2)了解東北地區的地形特征、氣候特征以及河流分布概況。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描述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

(2)在地圖上找出東北地區主要的地形區,并歸納東北的地形特征,通過讀東北地區的地形剖面圖,歸納東北地區的地勢特征;

(3)在地圖上找出東北地區主要的河流,分析河流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4)讀東北地區各類氣候圖,歸納東北地區的氣候特征,比較黑、吉、遼三省的氣候差異,分析東北河流的結冰期與氣候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祖國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為建設美麗的祖國勤奮學習,為保護祖國的環境從小事做起。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教學難點:東北地區的氣候特征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課前準備:將學生分成8個學習小組。

學生預習本節課的內容,分學習小組回顧上冊關于中國的氣候的相關知識。

四、教法、學法

激趣法、講授法、提問法、引導學生讀圖歸納、分組合作探究法、讀圖發現基本的規律。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播放經過剪輯的電視片《闖關東》,導入本節課的'學習,教師提出問題:關東在哪兒?進入第一部分《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的學習。

二)讀圖描述東北地區的位置:

1、學生讀圖,同桌互相描述東北地區的海陸位置,找出東北瀕臨的海洋、鄰國、鄰省(省級行政區劃),找出東北三省的省會,回顧東北三省的簡稱。

2、學生分學習小組讀圖,試著描述東北地區的經緯度范圍,請小組代表交流本組的讀圖結果。

3、學生分組探究:

(1)比較中國、日本、蒙古三個國家海陸位置的差異,舉例說明海陸位置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2)比較東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海南島的緯度位置的差異,舉例說明緯度位置對人們生活學習和農業生產的影響。

三)讀圖歸納東北地區的地形特征

1、學生讀“東北地形圖”,在圖上找出東北地區的遼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遼河、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鴨綠江。試著歸納東北地區地形分布的特征。

2、學生讀“沿東經125°東北地區剖面圖”和沿“北緯45°東北地區剖面圖”,試著歸納東北地區的地勢特征。

3、分小組探究:

(1)東北地區河流流向與地形分布的關系。

(2)東北平原與東北地區河流的關系。

四)讀圖探究東北地區的氣候差異

1、學生回顧中國的氣溫分布特征: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全國普遍高溫。

2、學生讀“東北地區一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計算東北地區最北邊和最南邊的氣溫差異是多少。東北地區冬

季的氣溫可能給河流帶來哪些影響?讀“東北地區七月平均氣溫分布圖”,看看東北地區大部分地方七月平均氣溫在多少度以上?

3、學生讀“東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圖”,看看東北地區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歸納東北地區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規律。讀圖觀察長白山東南和西北兩側的年降水量有什么不同?造成這個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舉例說明地形對降水的影響。

4、學生分組讀“圖6—14”,歸納東北地區降水的時間分布規律。根據氣溫曲線圖判斷A、B、C三地哪個是大連、長春、哈爾濱,并說出判斷依據。

5、學生分組探究:根據課本P30的活動題3,了解植被與氣候的關系,試著列舉生活中的實例說明。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同桌互相講述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教師總結,將板書補充完整,構建系統的知識網絡。

六)課堂檢測

1、東北平原主要由、和三個平原組成。

2、東北地區屬于氣候,冬季,夏季。

3、下列城市中,冬季氣溫最低的是()

A、漠河B、哈爾濱C、長春D、大連

4、遼寧省瀕臨的海洋是()

A、渤海和朝鮮海峽B、渤海和黃海C、黃海和朝鮮海鮮D、渤海和東海

5、下列河流中,結冰期最長的河流是()

A、遼河B、松花江C、烏蘇里江D、黑龍江

6、長白山東南部降水多是因為()

A、緯度因素B、洋流因素C、地形因素D、海陸因素

參考答案:遼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溫帶季風氣候、寒冷漫長、溫暖短促,A B D C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在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自然環境》中都體現過,本節課只不過在以前的基礎上更加細化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引導學生充分的利用地圖發現、分析、歸納,對以前的知識進行加深,達到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分析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及其自然環境對當地人們生活的影響。并與本地自然環境進行對比,比較兩地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充分體現學習是為生活服務的理念。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5】

學習目標

1.了解北方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2.理解氣候、地形特征與農業生產、災害防治的關系。

3.了解重工業基地和能源工業基地的狀況。

圖表落實

1.讀東北地區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在圖上正確描畫鐵路干線:濱洲線、濱綏線、哈大線、京哈線(部分)、沈丹線、京通線。

(2)填寫濱洲一濱綏線上主要城市:滿洲里、海拉爾、大慶、哈爾濱、牡丹江、綏芬河。

(3)填寫哈大線上主要城市:長春、沈陽、鞍山、大連。

2.讀北方地區圖所示,完成下列要求:

(1)在北方圖(一)上填注:

北方地區地形骨架: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秦嶺;

五大地形區代號:A東北平原、B華北平原、C黃土高原、D遼東半島、E山東半島丘陵;

河流代號:a黃河、b渭河、C汾河、d淮河、e大運河、f灤河、9遼河、h黑龍江、i烏蘇里江、j松花江、h嫩江;

省市代號:①山西省、②陜西省、③河北省、④河南省、⑤山東省、⑥遼寧省、⑦吉林省、⑧黑龍江省、⑨內蒙古自治區、⑩北京市。

(2)在北方圖(二)上填注:

煤礦代號:a大同、b陽泉、C平朔、d雞西、e鶴崗、f阜新、g撫順、h開灤、i平頂山、j神府;

油田代號:A大慶、B遼河、C華北、D勝利、E中原;鐵礦:鞍山、本溪、遷安。

(3)用彩色筆描出并注記鐵路干線:

①京哈、②京滬、③京九、④京廣、⑤京包、⑥大秦、⑦神驊、③石太一石德一膠濟、⑨焦作一兗州一日照、⑩隴海。

學海導航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1.位置:大興安嶺、古長城(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秦嶺-淮河、渤海和黃海包圍的范圍內

2.范圍: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寧夏的東南部、江蘇、安徽兩省的北部。

二.地形、河流

1.地形:平原面積廣大,還分布著一些丘陵。

東北平原面積第一,沼澤地多,荒地、黑土、凍土廣布

華北平原鈣質土、鹽堿地多。(為什么少酸雨)

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有直立性,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

遼東丘陵、山東丘陵、太行山、呂梁山、六盤山等。

2.河流

松花江水運(哈爾濱港)。兩次汛期

國際河流:黑龍江、烏蘇里江、鴨綠江、圖們江。

三.氣候

1.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多在400~800mm,長城是暖溫帶和中溫帶的分界線,多為半濕潤及半干旱氣候。夏季雨熱同期,冬季寒冷干燥。

2.東北平原受地形封閉、近冷氣團源地影響,冬季嚴寒(-8℃以下)、漫長。多凍土,土壤墑情好。興安嶺北為寒溫帶,長白山為濕潤區。

3.華北夏季多暴雨和沙暴天氣。春旱、夏澇、寒潮為災害性天氣。

成因治理解決措施

旱1.總降水量較少2.春季升溫快,降水少1.修建水庫2.節約用水,發展旱作農業3.打機井

澇1.降水集中2.平原地勢低平3.水土流失,中下游河床升高1.修建水庫等蓄洪工程2.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3.加固大堤,挖掘人海新河

堿1.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2.低洼地積水,排水不暢1.生物措施2.酸性物質中和

思考:黃河下游面臨的主要問題及針對這些問題應該采取的治理措施?

黃河下游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三個方面:1、“地上河”容易決堤、汛期水患威脅嚴重;2、沿岸次生鹽堿化。因為黃河下游河流水位高于兩岸的地下水,河水補給地下水,加上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旱季蒸發強烈,形成次生鹽堿化;3、黃河下游旱季斷流。

采取措施:加強黃河全流域的統一規劃管理,下游加固大堤,營造護堤林,調控水鹽運動;中游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上游修水庫,調節水資源季節分配。

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及解決辦法

(1)從降水的季節分配上看:集中在夏秋季節,雨季水資源多數白白流失;春季多風、天氣晴朗、降水少,蒸發旺盛,雨季尚未來臨,所以缺水嚴重。

(2)從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上看:南多北少,北方地表徑流少。

(3)從需水量上看:華北地區人口稠密、城市眾多,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加上污染浪費嚴重,加劇了缺水的狀況。

(4)針對缺水的原因可采取如下措施:

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植樹造林、節約和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思考:華北地區為什么比西北地區的缺水更嚴重?

華北地區雖然比西北地區降水多,徑流量大,但華北地區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大,經濟發達,農業用水和工業用水量大,故而華北地區的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例2】讀圖回答:

(1)圖中F、H兩地氣溫比兩側地區高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中丹江口水庫出口處和北京兩地的平均溫差約為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京津地區急需調水,分析其水資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和社會原因。

(4)分析華北平原發展農業的有利自然條件。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讀圖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第(1)題,根據圖中信息分析F、H兩處為河谷,第(2)題,根據等溫線分布圖,得出兩地平均溫差,并挖掘圖中的隱形信息(緯度位置)與題干中的“主要原因”相結合;第(3)題,聯系生產、生活實際,結合影響該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因素,從自然原因和社會原因兩方面分析;第(4)題,結合所學知識,緊扣題干中的“有利”和“自然條件”去分析。

【答案】(1)河谷地形(汾河谷地)(2)8緯度差異

(3)降水量少,徑流量少。人El稠密,人均水資源量少;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

(4)光熱充足;雨熱同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四.資源

1.大興安嶺、長白山森林資源豐富,鹿茸、人參、貂皮為“三寶”。

2.石油:大慶、遼河、吉林、華北、勝利、大港、中原、延長、渤海灣。

3.煤炭:鶴崗、雞西、撫順、阜新、開灤、峰峰、大同、平朔、神府、焦作、平頂山、兗州

4.水電:三門峽、小浪底、白山、豐滿

5.鐵礦:鞍山、遷安

6.黃金:招遠

7.鹽場:長蘆鹽場

五.農業

1.土壤

主要土壤土壤特點開發歷史主要農作物發展問題

東北平原黑土地富含腐殖質,以肥沃著稱較短,從北大荒到北大倉春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甜菜沼澤地的開發利用

華北平原黃土地有機質不高,缺磷少氮,還有不少鹽堿地、沙地悠久冬小麥、花生、棉花多干早,節約用水,改善中、低產田

黃土高原黃土地有機質不高,且水土流失嚴重悠久冬小麥、谷子防止水土流失,退耕還林還草

2.華北:二年三熟,旱地,冬小麥、玉米、高粱、棉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收摘季節多晴天,砂性土壤)、商品糧(黃淮海平原)、商品棉(冀中南、魯西北、豫北)。黃泛區為全國第一大水果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水果基地,山東半島花生。

思考:如何理解旱澇、鹽堿和風沙是華北平原發展農業的三大障礙?

(1)形成因素。①自然環境。華北平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具有春旱多風沙、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且變率大等特點。這樣的氣候條件加上起伏和緩的地勢,使華北平原極易發生旱澇、鹽堿和風沙危害。②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如人類不合理的農業灌溉措施,不合理的開墾等生產活動,加重了平原的旱澇、鹽堿和風沙危害。

(2)影響:使華北平原在主要農產品產量、農民平均收入水平等方面,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目標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些相對經濟落后的地區,往往就是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受災嚴重的澇洼地、鹽堿地和風沙地。

3.東北:一年一熟,旱地,春小麥、玉米、高粱、大豆、甜菜。商品率和機械化程度高,可墾荒地多,商品糧基地(松嫩、三江)。

思考:黃淮海平原與東北平原比較,易形成春旱。

原因分析:黃淮海平原緯度位置比東北平原要低,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量大,降水量少;而東北平原春季氣溫偏低,積雪凍土消融緩慢。

4.黃土高原:谷子、高粱等耐旱作物。

六.工業與城市

1.重工業發達,石油、煤炭豐富。

2.棉紡織工業:天津、青島、北京、邯鄲、石家莊、西安、咸陽、鄭州、濟南。

3.化學工業:吉林、大連、天津、蘭州。

4.鋼鐵:鞍山、京津唐、太原。

5.大連造船、長春汽車、西安電子、沈陽和哈爾濱機電、洛陽拖拉機。

京津唐和遼中南能源不足,水源不足,污染嚴重,國有大中型企業技改。

山西為全國最大能源、化工基地。

思考:山西如何調整經濟結構,變能源大省為經濟大省。

山西是我國能源輸出最大的省級單位,但經濟發展水平卻較低,其重要原因是長期以單一原煤生產和輸出為主,而煤價低廉,使其收益較少。推動能源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的關鍵,就是要加強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協調三大產業的發展;適當壓縮原煤的生產規模和數量,推動煤炭生產的深加工和能源轉化,提高經濟效益;加大科技投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具體措施:①變輸煤為輸電,煤電并重,一方面有利于本區能源工業結構的改善,另一方面有利于輸入區的環境問題的改善。②延長生產鏈,發展煤化工,有色冶金工業。

問題:山區能源基地建設在晉北、晉中地區主要受水源限制,因此加快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晉東南地區主要受交通狹窄的影響—,因此加快線路改造和新建鐵路是當務之急。

6.首都北京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國際交往城市。位于華北平原北部邊緣,西為西山,北靠燕山,東臨天津。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現著重發展耗能少、耗水少、污染少的高科技工業。

七.交通與貿易

東北鐵路網全國最密,“不”字型,哈大線、濱洲一濱綏線、京沈線、沈丹線。

華北以北京為中心,放射狀,京哈、京通、京滬、京九、京廣、京包線。

石太、石德、膠濟、隴海、同蒲、太焦—焦柳線。

運煤干線:大秦,神黃、焦石線。

港口:大連、秦皇島、青島、煙臺

邊境城市:黑河、綏芬河、圖們、丹東、集安、暉春等。

八.生活習俗與名勝

面食、小米、土炕、馬拉大車、餃子、溜冰。

名勝:長白山、北戴河、恒山、五臺山、泰山、嵩山、華山。北京故宮、天壇、頤和園等。

九.其他

興修水利、防治水患。

黃河:上游修水庫,中游植樹治理水土流失,下游加固大堤。

淮河、海河各支流上游修水庫,中游洼地蓄洪工程,下游開挖新人海河道。

東北平原防護林,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林。

十.比較北方地區的共同性和差異性

我國北方地區位于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一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區域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差異性,就其地形區而言,可分為東北平原、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而又習慣上將東北平原、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稱為東北區,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稱為華北區。其差異可列表如下:

華北東北

區域景觀特征“北國風光"

共性礦產資源煤炭、石油、鐵等

區域差異土地景觀黃土地黑土地

主要地形區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大小興安嶺、東北平原、長白山地

糧食作物冬小麥、谷子春小麥、玉米

經濟作物棉花、花生大豆、甜菜

種植制度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一年一熟

土地改良鹽堿地改良、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黑土保護、沼澤地改良

林木類別溫帶水果、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人工林(溫帶水果)

河流治理黃河、海河治理.遼河治理

工業區京津唐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基地

工業中心北京-天津、唐山等沈陽、大連、哈爾濱、長春等

主要鐵路及樞紐北京:京哈、京廣、京滬、京九、京包、京通、京秦線等

鄭州:京廣、隴海線

徐州:京滬、隴海線

寶雞:寶成、隴海線沈陽:京哈、哈大、沈丹線

哈爾濱:京哈、濱洲、濱綏線

主要海港天津、秦皇島、煙臺、青島、連云港大連

環渤海工業帶發展的優勢及發展方向

(1)從資源上看,有撫順、開灤、兗州的煤;遼河、中原、勝利的石油;鞍山、遷安的鐵;農業基礎好。

從交通上看,以鐵路運輸為主,海運發達。東北以。濱,訓一濱綏線、哈大線構成的“丁”字型骨架,以京哈線與北京相連;華北有京滬、大秦等。沿海有大連、秦皇島、煙臺、天津等重要港口,可海陸聯運。

從經濟基礎上看;有全國著名的重工業基地一遼中南地區、高新技術和重工業都很發達的京津唐地區,經濟基礎雄厚。因此,環渤海工業區擁有豐富的煤、鐵、石油、農業等資源,便利的海陸交通,雄厚的經濟基礎。

(2)發展方向:要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增加產品類型,加強技術改造,以盡快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并加強舫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城市化過程對自然地理環境及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

2.掌握城市環境問題及逆城市化現象。

3.了解我國城市發展趨勢,明確我國今后城市發展方向。

重點、難點

1.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城市環境問題。

3.我國城市發展趨勢。

考點及考試要求

1.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城市環境問題。

3.我國城市發展趨勢。

教學內容

一、城市導致的地理環境改變

1.景觀的改變

①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改變了原有的自然環境,使原來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②改變了下墊面的原有性質,使城市產生熱島效應,而且還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周圍地區的自然環境。

③城市建設過程破壞了原有的河網系統。

④城市的生產生活污染,尤其是工業“三廢”,干擾和破壞了所在地區的環境生態。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

①改變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農業用地轉化為建設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區。

②改變了居民的就業形式,區域產業活動以非農業活動為主體。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觀取代了原先的鄉村景觀。

④城市化過程使人口和產業活動由分散到集聚,與此同時,經濟開發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強。

⑤促使現代文明向傳統文化廣泛滲透,強化了當地與外界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二、城市環境問題

1. 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貌)改變原有下墊面性質;(水文)破壞原有河網系統;(植被)破壞原有環境生態;(氣候)改變小氣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產生了大氣、水、生態等方面的環境問題

對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 改變了土地利用方式;改變了景觀與生態系統;改變了地方文化;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進步,但也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如貧困、治安、人口老齡化和城市傳統文化風貌破壞等)

2.城市環境污染及其危害

污染類別 危 害

大氣污染 危害人類健康、破壞土壤、水質、生物、腐蝕建筑物

水體污染 危害人類健康和動植物的生長繁殖

噪聲污染 破壞生活環境

固體廢棄物污染 影響環境衛生和人類健康

光污染 刺激人的視覺,誘發交通事故

電磁波污染 影響人體健康

3.城市病的主要表現

4.原因:城市是人類產業活動高度集中的區域;長時期和高強度的產業活動;不合理的城市規劃等。

5.逆城市化:又叫城市郊區化

6.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措施

①建立衛生城、開發新區。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適當分散污染源;進行合理規劃,合理安排各類用地)。加快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

【案例分析】P45活動“移植大樹之風為何屢禁不止”

【點撥】1、大量移植大樹對樹木原生存地會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直接影響當地的生態群落,還會引發水土流失、泥石流、山體滑坡、洪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并且違反國家保護古樹的有關法規。

2、因為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則下游失去水源補充,致使水資源缺乏;使河湖淤塞,增加了洪災的機率,加大了防洪投入。城市是區域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區域環境受破壞,城市也會遭殃,產生一系列城市病。

3、生態城市是指符合自然生態規律和適合人類生存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做到:①統一規劃; ②城郊防護林和城內綠地構成層級系統; ③盡量種植適生的本土草和樹; ④要花、草、灌、林相結合; ⑤依法保護綠地。

三.我國城市發展趨勢

①城市經濟逐步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②大型中心城市加速發展,輻射帶動功能顯著增強。

③有更多的農業人口進入城市或當地的小城鎮。

④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治理各種“城市病”。

⑤強調以人為本,注重構建和諧的人居環境。

⑥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學會運用課文中相關圖形解釋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規律,培養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創設問題,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使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去發現、探究并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知識遷移能力、讀圖能力及自學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鼓勵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發現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地理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在學習地理知識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增強地理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合作精神、交流能力、質疑與交流問題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說明風海流的形成;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

【難點】

洋流形成的因素以及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情境導入】據《彭城晚報》報道,一游客在英國海灘上撿到一只漂流瓶,內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被送到一位74 歲的名叫斯塔娜的老太太手里。這位老太太讀著此信,聲淚俱下。原來,此信是她56 年前的`情人—英軍上尉喬治在軍艦上寫來的,當時軍艦在非洲以西佛得角遇到猛烈的風暴,喬治怕再也見不到朝思暮想的戀人,于是給斯塔娜寫了一封信裝入瓶內投入大海。不久,喬治殉職海底,誰想此瓶竟漂了56 年。故事雖唯美感人,但我們今天研究的不是這個愛情故事,而是這個愛情漂流瓶。

【問題】非洲與英國隔的很遙遠,而這個愛情漂流瓶是如何漂流到英國去的呢?途經哪些地區呢?要知具體詳情,請看教材內容。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洋流的概念

【自主學習】請大家閱讀教材初步感知洋流的概念,然后請看課件上老師展示的這支洋流,墨西哥灣暖流,常年按照自南向北的方向做大規模的有規律的流動。

【教師點撥】請大家齊聲朗讀課件上洋流的概念。注意洋流的概念中三個關鍵詞。一定方向、大規模、有規律。

二、洋流的分類

【自主探究】多媒體展示的是A、B兩地的等溫線分布圖,請大家試著說出A、B 洋流的性質,以及判斷理由是什么?

【教師點撥】暖流和寒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于流經海區的水溫而言。由水溫高的地區流向水溫低的地區為暖流,相反為寒流。

三、洋流的形成

步驟一:實驗探究

【過渡】既然洋流是海水運動的一種形式,大家都知道,物體要運動就必須要有動力,那么洋流的動力是什么呢?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

【實驗用具】一盆水、紅墨水幾滴、一臺小風扇(電吹風),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等。

【實驗過程】請兩位同學操作完成小實驗,一位同學向盆中滴入幾滴墨水,另一位同學打開小風扇(或電吹風)開關吹拂水面。

【思考】請大家認真觀看實驗并思考以下問題:

①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是什么?

②當紅墨水向對側流動后,觀察其方向會發生什么變化?為什么?

【總結歸納】通過對實驗的觀察我們發現風是海水運動的主要動力,并且水體在運動過程中受到物體阻擋其方向會發生改變。

步驟二:復習鋪墊

【過渡】既然風是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全球的風帶,現在來復習一下。

【繪制模式圖】老師多媒體展示的是空白的氣壓帶與風帶模式圖。根據全球風帶圖,請大家試著繪制出洋流分布模式圖。

【思考】請大家在繪圖的同時思考幾個問題:

①東北信風與東南信風以及中緯西風吹拂下形成的洋流的名稱?

②結合實驗得出的第二個結論思考,除了風以外還有哪些因素會使洋流的方向發生改變?

【總結歸納】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知道了洋流的形成主要動力除了盛行風,還有陸地形狀和地轉偏向力。

四、洋流的分布模式

小組探究:

1.太平洋、大西洋、南印度洋海區的洋流分布模式

【過渡】此圖是理想狀態下的洋流模式圖,我們發現與實際大洋中的洋流分布規律并不完全吻合,說明大洋分布規律復雜性!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實際大洋中的洋流分布規律。

【分組探究】請大家讀P48圖《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觀察一下指定海區洋流的運動有何規律。

1.第一大組研究太平洋,前半部分同學觀察中低緯度海區,后半部分同學觀察中高緯度海區。

2.第二大組研究大西洋,前半部分同學觀察中低緯度海區,后半部分同學觀察中高緯度海區。

3.第三大組研究南印度洋,前半部分同學觀察中低緯度海區,后半部分同學觀察中高緯度海區。

觀察提示:請大家找出自己觀察的各海區由哪些洋流構成了環流?環流方向如何?并注意洋流名稱及寒暖流的位置分布。

【猜猜我是誰】下面進入“猜猜,我是誰”環節,課件上老師展示了一些洋流,請各組組員搶答所在海區洋流名稱。

【各組匯報】請各組派代表匯報探究成果。

【歸納總結】①中低緯度海區: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東寒西暖。

②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東暖西寒。

③南極大陸外圍40度-60度海區:受海陸分布影響無環流,為環繞全球的西風漂流

2.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模式

【過渡】同學們幫忙找找看,有沒有遺漏沒有總結的海區?大家繼續分組合作探究,討論。

【問題】請大家看圖思考北印度洋洋流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歸納總結】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冬逆夏順

環節三:呼應導入

同學們能否利用這節課所學知識說說愛情漂流瓶是如何漂流到英國去的呢?途經哪些地區呢?請大家學生思考,并上臺指出漂流瓶運動方向。

環節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洋流的概念和類型,分析了洋流的成因,總結出世界表層洋流分布規律和主要洋流的名稱,最后通過案例說明了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獲得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

2.初步學會分析地理資料的方法;

3.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科學的宇宙觀,激發探索宇宙的尋找地外文明的興趣和決心。

教學重點:了解天體系統的層次,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學難點:從數據中比較三大類行星的特點

方法與策略:談“天”是為了說“地”,本節教材涉及較多的天文現象和天文知識,都是圍繞“地”來展開的,因此教學時不要講太多的天文知識,以致把地理課上成天文課。教學時要充分利用課本的活動或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和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以達到課標的要求。

課時安排:1課時

課標: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課標分析: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中的所處的位置。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目的是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來看,地球是普通,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而說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僅要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分析,還要從恒星際空間條件分析。根據本條“標準”的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時,要會用有關資料加以說明。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

教材分析:本節是高中地理的開篇,涉及較多的天文知識,同時這些內容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教材設計了較多的活動,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得出結論。教材在介紹天體的具體形式時用了很貼切的形容詞,讓學生有比較直觀的認識。采取閱讀的形式介紹了其中的四種天體,以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對于天體系統的層次,教材是以圖加材料說明的形式從小范圍到大范圍來講述,并讓學生填寫層次的框圖來鞏固。為了說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關數據歸納成圖表,引導學生應用數據分析探究,把地球與其他行星進行比較,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一顆普通的行星。而對于本節的重點內容,教材主要從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和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備了生命存在的溫度、大氣和安全的宇宙環境等條件,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特殊的'行星。本節課后活動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現生命的條件作為一個參照,培養學生遷移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但要有理論根據。

教學過程:

展示圖片:(宇宙上看到的地球組圖)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顆行星,也是我們人類

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園,本章我們主要學習的是關于地球的一些情況。

本節導入: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與所處的宇宙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季節的轉換、晝夜的更替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等。所以要研究地球首先要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閱讀歸納:宇宙環境的組成成員(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注意形容詞)

小結: 天體:恒星、星云、行星、衛星、流星、彗星

宇宙環境

星際物質:氣體、塵埃

過渡:物以類聚,任何天體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且天體之間能夠形成不同層次的天體系統。

概念:天體系統(強調關鍵詞:相互吸引、相互繞轉) 地月系

活動探究:完成天體系統的框圖

太陽系銀河系宇宙(總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

過渡:從天體系統中我們明確了我們的地球是處于太陽系中的,那么,地球在太陽系中的地位是如何的呢?我們說,地球是太陽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不過在這之前,我們首先要學習的是太陽系具體包括哪些具體的成員。

巧記: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探究活動:

1.讀圖表得出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圓性,最終得出結論,地球在運動特征方面沒有特殊的地方。

2.讀課本八大行星數據圖,列表比較九大行星特性

最終得出結論:地球質量和體積方面,與水星、金星、火星相比,也沒有特殊的地方。

總結與過渡:從以上可以看出,地球在運動特征和物理性質方面沒有特殊的地方,所以我們說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的行星。但是,我們為什么又說地球又是一顆特殊的行星呢?

回答: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

探究、資料分析: 距日適中 適宜的溫度

生命存在的條件: 質量、體積適中; 適宜呼吸的大氣;海洋的形成;液態水的存在

活動:討論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方向。

課堂總結;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并沒有什么特殊性,它也是一顆普通的行星,但是地球由于自身的原因而使地球上有智慧生命的存在,從這個方面來講,地球又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旅游資源開發的基本條件。

2.初步學會評價旅游資源開發的條件。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對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 難點:旅游資源的價值分析 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以及課件

教學方法:

電化投影、設問導疑、教師講解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資源價值

(一)評價旅游資源的質量

主要看其是否具備較高的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高質量的旅游資源,才會對旅游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1.美學價值——自然風景名勝區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探究活動:自然景觀的美包括哪些類型?

說明:山水組合可產生動與靜、剛與柔、曠與幽等不同美感。人們常說的“山無水不活,水無山不轉”,就是山水在自然構景中相依相存關系的充分體現。在山水風景的基礎上,動植物不僅豐富了自然美的內容,而且使自然界煥發生機;變化萬千的氣象,以及氣候上的季節變化,使自然美因時因季而不同。 2.科學價值

眾多的風景名勝區,在地學上往往都具有某種典型性。

探究并討論:說明下列風景名勝區分別具有什么科學價值?

①夏威夷的火山 ②東非的大裂谷 ③瑞典的峽灣風光

④我國的泰山、廬山 ⑤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⑥黃山 ⑦長江三峽

(提示:夏威夷是世界著名的活火山,東非大裂谷、我國的泰山、廬山的形成與斷層有關,瑞典的峽灣風光是冰川侵蝕地貌;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黃山為高山花崗巖地貌;長江三峽是典型的河流峽谷地貌,由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對研究地質地貌有重要作用。另外許多名山、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是生物資源豐富的地區。風景名山對研究高山氣候、山地垂直自然帶、云霧的成因等,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3.歷史文化價值——主要指人文景觀而言

人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物古跡(如古建筑群、摩崖石刻、書畫題記,以及名人活動的遺跡和舊址等),對于研究歷史上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4.經濟價值

旅游資源的開發,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旅游業已發展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產業之一。

(二)旅游資源的集群狀況

探究活動:在資源價值相同的情況下,孤立的景點與景觀群中的景點比較,哪一種旅游價值大?

游景觀協調布局和組合,形成一定規模的旅游資源結構模式,才能形成一定的開發規模,獲得較高開發效益,故旅游資源的結構和規模應是其評價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三)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如果所要開發的資源與鄰近的景點雷同,甚至在質量上還略遜一籌,其游覽價值就會大大下降。只有類型豐富,搭配協調,旅游資源的價值才能得到更大的發揮。 二、地理位置與交通

旅游地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直接影響其開發價值。

圖2.11展示了天柱山優美的風光,結合文字資料,掌握以下知識:①長期以來,天柱山景區游人稀少的.原因是交通不便;②近年來,由于鐵路和高速公路的開通,游人大增。

通過閱讀圖文資料,了解以下內容:西雙版納位于云南南部,從飛機通航后,游客量大增。便利的交通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旅游資源開發的重要條件。

課下探究活動:列舉出因優越的交通區位條件而增強了吸引力的世界著名旅游點(區)。 (提示:新加坡、香港等)

三、客源市場

對客源市場的分析與評價,是進行旅游資源開發的前提。客源市場評價的主要指標有客源地、游客人數、游客量的季節變化、停留時間、客源地與旅游地的距離,以及游客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水平等。其中,客源地、客源地與旅游地的距離是兩個最基本的指標。

1.客源地:

⑴概念:游客的來源地;

⑵客源地的形成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⑶客源地主要是經濟發達地區。如國際上的西歐、北美、日本。

2.旅游地與客源地之間的距離:是影響客源市場的重要因素。因為旅游地的吸引半徑是有限的。一般來說,靠近經濟發達地區或國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資源,其開發利用的價值要優于遠離經濟發達區的資源。

了解以下知識:

我國城市居民旅游的客源市場隨距離的增加而衰減,80%的出游市場集中在距客源地500千米以內的范圍內。

四、基礎設施——決定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直接影響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

公共設施:主要包括水、電、交通、郵政、通信等 配套服務設施:住宿、餐飲、購物、健身、文化娛樂等。

圖文結合,了解到:

廬山每年夏季有大量游客來山上避暑,原因與廬山的基礎設施完善、交通方便有很大關系。

通過對案例①的學習,了解到:①武夷山景區自然景觀優美,并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丹霞地貌和生物多樣性)、歷史文化價值(豐富的文化遺存),具有極高的旅游資源價值。

②地理位置優越和交通條件便利、基礎設施完善。

③武夷山的國內客源市場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國際客源市場主要分布在以新加坡、日本為主的亞洲。游客多,市場廣闊。

通過分析,進一步了解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基本內容。

了解了武夷山著名景區、景點的分布。 根據案例,試對武夷山景區的開發條件進行評價

提示: 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性格,自由組合分組。

2.仔細閱讀本案例,各組確定自己感興趣的評價項目,并通過新聞媒介、網絡、書籍等進一步收集有關信息。

3.小組信息匯總,進行組內討論。

4.小組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

課下探究:選擇其他世界遺產或是學校所在地附近的某一旅游景區,從旅游資源本身和外部環境,對旅游資源開發條件進行簡單的分析評價。

(提示:可通過新聞媒介、網絡、書籍等收集有關信息。)

板書設計

§2.2 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

一、資源價值

(一)評價旅游資源的質量

美學價值 科學價值 歷史文化價值 經濟價值

(二)旅游資源的集群狀況

(三)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二、地理位置與交通

三、客源市場

1.客源地

2.旅游地與客源地之間的距離: 四、基礎設施

公共設施:主要包括水、電、交通、郵政、通信等 配套服務設施:住宿、餐飲、購物、健身、文化娛樂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10】

一、教學目標

共同完成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任務,讓學生掌握各類基礎地理知識,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學習潛能,增加對世界各地地理知識的認識,讓學生們養成互助、合作、共同進步的良好精神狀態。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認識大洲

本章主要內容是了解亞洲、歐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的地理位置,學習并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人口等知識。本章的重點內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點。難點是比較七大洲的氣候以及影響七大洲氣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區

本章主要內容是學習并掌握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及南北兩極的有關的地理知識。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資源、人文、經濟等。本章的重點內容是掌握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的地形與氣候,以及南北兩極的地理概況。難點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與氣候差異對農業的影響。

第三章走近國家

本章主要是學習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國家,如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澳大利亞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資源氣候、經濟文化等。本章的重點是掌握以上各國的地形特點和典型的氣候特點,掌握各國重要的自然資源。難點是美國的農業帶的分布。

三、重點、難點:

1、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2、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幾個大國的人文特征,能簡單分析人—地內在關系;

3、初步學會國家和地區的分析方法;

四、教學措施

1、認真鉆研教材,理清知識結構和教學思路,把握教材重點、難點。運用現代化教學設施,制作教學道具等,創設教學情境,設置多種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2、強化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鞏固學生讀圖、填圖和繪圖的能力。利用地圖、地理填充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理性認識。同時做到教學過程中做到穿插回憶前面所學知識,增強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系統的知識結構,為今后的繼續學習作好鋪墊。

3、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好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注意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并及時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情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4、開展多種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設施,多方位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

五、教學進度

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節自然環境21

第二節人文環境22

第七章第一節日本23

第二節東南亞34-5

第三節印度36

第四節俄羅斯37-8

第八章第一節中東28-9

第二節歐洲西部29-10

期中考試11

第三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

第四節澳大利亞213

第九章第一節美國314-15

第二節巴西215-16

第十章極地地區217

期末復習418-19

期末考試20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11】

新年伊始,又是一個新學期,本學期本人擔任七年級六個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導下編寫的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新教材。新課標,新教材,新環境,高要求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為順利完成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并取得良好成績,我根據七年級地理學科的特點,特制訂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以課堂建設為突破口,推進三課建設工作。使每位受教育者做的自己”的“多彩教育”核心價值觀,落實“尊重生命、以生為本、基于生活、生態發展”的核心育人理念,以“多彩課程”建設為載體,以“多彩課堂”構建為著力點,以課題研究為手段,構建多元的、滿足學生需要的課程體系,發展多樣的、適合學生學習的教與學方式,生成開放的、獨具二七標識的“多彩課堂文化”,努力實現“多彩教育”的發展目標。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世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2、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能夠查找出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并且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

3、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有一定的地理初步知識,但大多數學生空間概念缺乏,比較零碎。不善于綜合分析問題,抽象思維能力差,缺乏科學的探究精神,一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學習積級性高,學習地理的興趣濃厚,求知欲強,但一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學習積級性不高,厭學情緒較重。

四、教學設想

1.構建“多彩課堂”,發展多樣的、適合學生學習的教與學方式。“多彩課堂”是尊重差異、鼓勵特色、釋放個性、精彩紛呈的課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要注意

(1)自主開展多種形式的多彩課堂學習交流活動,統一認識,轉變觀念,從而推進“多彩課堂”的構建。

(2)落實新學期第一課進行課程綱要的分享,與課程標準的細化解讀、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作業建設。

3)抓住三個關鍵點。(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多元評價

(4)學校要制定特色化的多彩課堂研究建設方案,堅決執行我校特色的課堂教學范式—一學二導三練模式,進行高效課堂教學

(5)開展符合地理特色的活動。

轉變課堂氣氛,轉變學習方式,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知識的主人,加強基礎,培養能力,實行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法,培養學法,提高能力。開展地理學習興趣小組,開展地理手抄報,知識小達人等比賽等活動

2.要爭取把多媒體應用到地理教學中,優化教學過程,創設情景、解剖難點。充分利用本學期教室安裝的班班通資源,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通過網絡資源自主學習,教師重點答疑解惑,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成績,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試中努力提高優秀率,提高中等成績的比率,爭取沒有不及格學生。

3.認真備課,完成教案和導學案,堅持每天寫授后感、心得體會和教學博客,多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及時反思和改進。

五、教材分析和教學進度計劃

1.教材分析

1、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亞洲的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特點,人文環境特點。

2、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突出日本自然災害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日本經濟與其他國家的聯系,東南亞地勢變化、地形結構特點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等。印度人口的特點。俄羅斯地理位置的特點。

3、第八章《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

中東地理位置的特點,石油資源,宗教,歐洲西部,歐盟,畜牧業,旅游,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農業生產,文化習俗。澳大利亞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4、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

美國移民國家,農業地域專業化,高新技術產業,巴西,民俗。

5、第十章《極地地區》

自然環境的特殊性,科考與環保的重要性等。

2.本期教材重點、難點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2)幾個大國的人文特征.

3、教學進度:本學期教學時間為15周,每周2課時,共30課時。

2、課時安排:

周次教學內容

第一周七年級下冊課程綱要分享課第六章第一節位置和范圍

第二周第二節自然環境(1)自然環境(2)

第三周復習第六章第六章測試

第四周第七章第一節日本第二節東南亞

第五周第三節印度第四節俄羅斯

第六周復習第七章第七章測試

第七周第八章第一節中東

第二節歐洲西部

第八周第三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四節澳大利亞

第九周復習第八章第八章測試

第十周第九章第一節美國第二節巴西

第十一周復習第九章第九章測試

第十二周第十章極地地區復習第十章

第十三周第十章測試

全冊章節匯總復習

第十四周總復習總復習

第十五周期末考試

六、教學措施

1.通過“活動”和“閱讀材料”兩種形式,切實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注意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盡可能多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鮮活的。

2.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示意圖、景觀圖、投影儀、多媒體等,加強地理教學的實踐性。教學活動應該是由教學內容、學生、教師、教學環境整合而成的系統,不僅要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更應注重師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重視學生學習的經歷和經驗,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

3.根據地理科的特點,注意在教學中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級性。初一每個班級都有個別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在教學中應該對這類學生給予特別關照,生活中要關愛他們,學習中要特別關注他們的.一言一行,要從基礎抓起,從良好的學習習慣抓起,不放棄每一位學生。

4.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5.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教案。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6.每次單元測試后,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質量分析。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總之,在本學期中,我會努力以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教學策略和方法去引導教育學生。從而切切實實地提高教育質量,取得新的成績。向學校、學生、家長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12】

一、基本情況:

通過七年級上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識圖以及分析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地理學科基礎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一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知識還沒有形成系統,讀圖、識圖的能力欠缺,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我將本著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開展本學期教學工作,在新的學期里希望揚長避短,深入學生,力爭取得更有效的教學效果。

二、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盡快適應“快樂,高效”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探討、更新教學方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三、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具備必要的基本技能,對我們國家有一個明晰的了解。使學生知道我們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了解我國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

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

初步知道我國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環保觀念,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地球。

四、本冊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共計4章。第四章 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主要學習我國的各種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了解我國工業的發展趨勢,還有交通對經濟的影響。第五章 地方特色文化與旅游;學習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還有培養學生保護地方特色文化的意識。第六章 我國的區域差異;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和內部特征。第七章 認識我國的區域,了解我國幾個特殊地域的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特點,人文環境特點等,學會分析一個區域的地域特征。

五、教學措施:

1、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學會讀圖、填圖,從客觀上了解地理單元的知識。充分利用地圖冊來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2、進行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數據的強化記憶,對地理知識進行必要的儲備。同時,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穿插回憶上學期的地理基本知識,讓學生對地理能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和掌握,也為他們今后地理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

3、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好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注意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并及時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情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4、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5、認真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教案。

6、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13】

活動目標知識與技能:

(1)準確區分經線和緯線,能說出經線的特征。(2)掌握經度的劃分方法。(3)記住南北半球的劃分。

過程與方法:由于教材內容較為抽象,學生難于理解,所以應采用直觀教學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綜合分析的水平。

(2)通過經緯度變化規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有規律的,而規律又是可以被認識的。

活動重點:經線和經度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東西半球的劃分。活動難點:經線和經度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東西半球的劃分。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活動過程一、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緯線和緯度的知識,但要確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圍等地理特征,還需要學習經線和經度的知識。

多媒體圖略(課本P7圖1.9經線和經度、經線的說明文明)

讀圖思考,并結合觀察地球儀,自學完成下列問題,把答案填入表中。1、什么叫經線?

2、經線的形狀、長度和指示方向與緯線有什么不同?

3、經度是以哪條經線為起點的?(此題較難,以教師回答為主,并引導學生看圖,說明本初子午線及其標志)

4、經度從本初子午線開始分別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圍是多少?有什么規律?(教師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數的經線有幾條?如何區分它們?各用什么符號表示?有沒有不做標注的經線?

6、在地球儀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組成的經線圈,比較哪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少?(提示學生組成經線圈必須是相對應的兩條經線,即兩條經線的度數和是180°)

學生自學教師及時巡視,引導學生與緯線和緯度的特點進行比較學習,組織學生邊自學,邊將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體圖略(課本P7圖1.8“東西半球的劃分”)讀圖思考下列問題:

1、東西半球是如何劃分的?這樣劃分的意義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東半球的有哪幾個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讓一位學生上來指圖說明)

討論評價學生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后強調東西半球的分界線,然后轉入下面的課堂練習。

多媒體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點,沿緯線方向一直前進,最后能回到出發地嗎?為什么?(能,緯線成圓)沿經線呢?(不能,經線是半圓)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處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極)3、根據圖甲和圖乙所示,說說經緯度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評價點撥在學生對圖理解的基礎上,為便于學生記住其變化規律,可以概括為“北大北緯,南大南緯,東大東經,西大西經”。

當堂檢測四、板書設計

第一節地球和一球儀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活動課教案

活動目標:

知識與技能(1)掌握地球公轉的概念及特點

(2)知道地球公轉引起晝夜長短變化和四季變化。(3)記住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五帶的名稱和范圍及各帶的特點。

(4)理解公轉所產生的現象與公轉特點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利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啟發式等教學方法,使學生

了解地球公轉的概念、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地球上的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

有關系,對學生進行唯物論與無神論的教育,使學生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活動重點:四季交替、五帶的形成。活動難點:地球公轉產生的四季變化。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地球儀活動過程一、導入

我們上節課學習了地球自轉的.基本規律,知道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自轉時,周期為一天在,北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公轉,地球公轉產生哪些影響呢?

講授新課

同學們,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地球是傾斜著身子,而且地軸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教師出示地球儀說明)。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會產生什么自然現象呢?

活動1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觀察產生的現象。2、投影展示演示比較表

3、教師用地球儀在講桌上分別進行演示,要求學生以學生小組邊觀察、邊思考、邊討論、邊記錄表中內容。

4、組織學生交流各小組觀察、討論的情況后,教師指出:同學們,通過以上對比演示。正是由于地球在繞日公轉時地軸傾斜,且它的空間指向不變的轉動特點,才使我們在一年內有了現在這樣冬去春來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

過渡那么,一年內冬去春來的季節變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們以北半球為例,進行演示分析。板書季節變化

活動1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最厲害?(中午最厲害)那么,你能從這一現象中總結出什么規律來嗎?(引導學生議論發言)使學生認識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進而給學生說明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課本中提到的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點時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不用大小來說,而是用高低來表述,太陽高度高,也就是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獲得的熱量就多;太陽高度低,也就是說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獲得的熱量就少。一天之中我們感到中午比早晚熱,就是中午的太陽高度比早晚高,獲得的太陽熱量多的緣故。陽光直射是指太陽高度為90度,陽光斜射是指太陽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14】

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地區,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11個(20__年)。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尼日利亞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亞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極洲外);人口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長率最低的是歐洲。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自北向南依次為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島。東臨太平洋,西臨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是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國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為主,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日本為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對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圖7.2p18,活動p19)

3、日本的.首都是東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橫濱。日本由于地域狹小,資源貧乏,二戰以后,經濟高速發展,對工業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國內供給不足,對外依賴很強。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地區。

第二節東南亞

1、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圖7.17-18p26-27)

2、東南亞最大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唯一的內陸國是老撾。

3、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濕熱的氣候條件,使得東南亞成為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東南亞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地。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圖7.22p29活動p30)

3、中南半島上山脈、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國家

河內紅河(上游為元江)越南

金邊湄公河(上游為瀾滄江)柬埔寨

萬象同上老撾

曼谷湄南河泰國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為怒江)緬甸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15】

教學目標

1、以自學為主了解歐洲西部位置、 地形、氣候概況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了解歐洲西部主要的國家和特征。

3、了解歐洲西部發畜牧業的有利條件和主要畜產品。

4、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及學科參與意識,使學生獲得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學習方法,拓寬學習空間;

教學重點

歐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氣候概況

教學難點

利用地圖說明其位置、地形、氣候特點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法學法

直觀演示,輔助講解,分組討論,合作突破

教學內容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

閱讀教材43--------46

導入新課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對外敞開了國門。我們周圍也出現了很多出國留學、打工 或旅游的人。不管他們以何種目的的出國,他們一般會選擇什么樣的國家呢? ( 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世界上有一個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你們知道在哪兒嗎?( 歐洲西部)關于歐洲西部,你們都知道些什么?( 歐洲西部著名的旅游景點;歐洲西部的經濟:歐元、歐盟等)這么好的地方,同學們想不想去看一看?要想去歐洲西部,首先我們要確定它的——?[(地理位置 )我們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出門旅行,尤其行程 較遠的時候,我們要隨身攜帶一些衣物,這就需要提前了解歐洲西部的——?(氣候狀況)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備無患。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了 解歐洲西部有哪些獨特的自然景觀;要觀賞這些景觀需要到哪些國家去;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為什么會出現在這些地方。這就需要了解歐洲西部的——?(地形、地貌概況以及河湖狀況 )

重難點教學過程

一、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特征: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歐洲西部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是推動歐洲各國求同存異,走向聯合的動力。本區主要國家是英、法、德、意等。還有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大家馬上就可以進入“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異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請隨老師進入“氣候”圖中,觀察山脈走向的變化及暖濕氣流的深人情況。 提問: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維 亞山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候會有變化嗎?(生:阿爾卑斯山脈變為南北走向,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就不能長驅直人,歐洲西部大范圍也不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而應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消失,有利于海洋氣流的深入,使整個島嶼顯示溫帶海洋性氣候。)

二:氣候和農業

歡迎大家進人“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時別忘了動動你腦。請大家在欣賞之余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可 以相互討論、研究。

1、歐洲人酷愛乳產品和牛羊肉,他們的這種飲食結構與哪些地理因素有關?

2、歐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么氣候為主?這種氣候對當地的農業產生哪些影響?

3、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 維亞LU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 候會有變化嗎?

4、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有什么好處? 有沒有弊端?

這里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多陰雨,熱量少,以畜牧業為主,荷蘭和丹麥都是世界著名的乳蓄大國。很多國家的畜牧業產值占本國農業產值的一半以上。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這里盛產柑橘和葡萄,是亞熱帶水果的主要產區。

學生:閱讀46頁,了解歐洲西部農業的特點。

總結應用

我們今天主要學習了歐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圍,了解了本區的自然環境特點和主要國家,還有發達的農業生產。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16】

復習目標:

1、了解全球海陸分布的概況,記住海陸面積比例,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理解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海峽等概念。

2、能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化,包括各種不同的作用。正確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并能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與“世界地形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解釋世界聞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復習重點:

1、海陸面積比例,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理解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海峽等概念。

2、 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并能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與“世界地形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解釋世界聞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復習難點: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

2、正確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

復習時間:一課時

復習過程:

1.海陸分布

(1)海陸分布概況: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陸地組成,海洋面積大,占71%;陸地面積小,占29%。概括地講,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2)半球的海陸分布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在判斷南北半球時,極點周圍是陸地的是南半球,極點周圍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3)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人類對地球海陸面貌的認識,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過程。早期人類所認識的世界,僅僅是陸地上人類足跡和視野所及的非常狹小的天地。那時居住在大陸兩岸的人們沒有交往,海洋被視為天地的盡頭。在古希臘的世界地圖上,古希臘是世界的中心,而我們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稱“中國”。

2.七大洲

(1)七大洲的分布:讀圖復習

(2)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①亞歐兩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②亞非兩洲:蘇伊士運河

③歐非兩洲:直布羅陀海峽

④亞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峽

⑤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⑥南極洲與南美洲:德雷克海峽

3.四大洋

(1)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大洋中跨四個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

(2)四大洋的面積比較:

4.海陸變遷的實例告訴我們:海陸的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

①喜馬拉雅山巖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過去的海洋變成現在的陸地

②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遺跡----→過去的陸地變成現在的海洋

5.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假說

(1)19__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2)“大陸漂移假說”的內容:

6.板塊運動

(1)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讀圖復習

(2)證據:①地中海在不斷縮小——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繼續碰撞。

②喜馬拉雅山在不斷增高——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繼續碰撞。

復習小結:

1.運用歸納法,理清主要知識點:

(1)海陸分布:

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面積最大的大洋為太平洋,最小的為北冰洋(跨經度最廣、緯度最高)。三分陸地:陸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東半球;面積最大的陸地為亞洲大陸,最小的為澳大利亞大陸。

(2)大洲、大陸和大洲的分布

六塊大陸,七大洲,四大洋全部位于北半球,北美大陸、亞歐大陸,歐洲、北美洲,北冰洋全部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南極洲跨南北半球,南美大陸、非洲大陸、亞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全部位于東半球。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非洲、印度洋全部位于西半球,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南美洲跨東西半球。

2.六大板塊的名稱和分布,要通過板塊分布示意圖來掌握。

(1)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其中幾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大陸屬于印度洋板塊。

(2)所有板塊處于在不停運動中,使板塊間的關系不斷發生變化,相互碰撞或擴張,相對上升或下降,從而使地表出現海陸變遷。

(3)板塊交界地帶是相對薄弱地帶,地球內部能量最容易從這里釋放,因此,多火山、地震發生。所以,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交界地帶一致。

3.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分布相比,掌握火山地震的分布。

(1)兩大火山地震帶:①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②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2)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處在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處在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17】

1、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南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澳大利亞主要位于五帶中的熱帶和南溫帶。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澳大利亞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農牧業,形成四個不同的農牧業區,讀圖8.37p74。澳大利亞又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人口密度小,農場規模很大,農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主要農牧產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毛外,澳大利亞還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麥的出口國。

澳大利亞服務業已大大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澳大利亞的主導產業。

悉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全國第二大城市。

獨占大陸的國家,三個美名傳天下。特有動物大袋鼠,鴨嘴鴯鹋和考拉。

氣候環狀多樣化,咱是冬來它是夏。地廣人稀好牧羊。煤鐵資源儲量大。

人口集中東南部,暖濕氣侯好安家。港口悉尼墨爾本,首都卻在堪培拉。

第一節美國

1、美國位于西半球,美國本土有48個洲,位于北溫帶;兩個海外洲,一個是位于寒帶的阿拉斯加洲,一個是位于熱帶的夏威夷洲。美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北部與加拿大接壤,南部與墨西哥接壤。

2、美國人口超過3億。是一個移民國家,有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華人華僑集中在舊金山、紐約、洛衫磯等城市。美國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美國地形呈縱列分布,西部為多條平行山脈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綿延于南北美洲西部,為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部平原廣闊,面積占全國總面積一半以上,耕地廣大,約占世界耕地面積的10%。東部為阿拉巴契亞山脈。全國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長河。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蘇必利爾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各湖有水道相通,并通過圣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5、美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實現了機械化和專業化,效率高,產量大。閱讀材料p83,讀圖9.9p85,了解美國農業帶的分布。

6、美國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主要工業區有東北部工業區、西部工業區、南部工業區。美國是世界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位于舊金山(圣弗朗西斯科)東南端的硅谷,是美國興起最早、規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讀圖9.12p86,了解美國的主要工業區和工業城市的分布。

7、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也是世界上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

第二節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讀圖9.18p90,了解巴西的經緯度位置、地形、河流。世界最大的河流是亞馬孫河,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面積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占有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巴西。

3、巴西的鐵礦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東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鐵礦石巴西最大的鐵礦山;伊泰普水電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是僅次于長江三峽的規模第二大的水電站。

5、農業是巴西重要的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熱帶經濟作物咖啡、甘蔗、柑橘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全世界都希望巴西保護的是亞馬孫熱帶雨林。6、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首都是巴西利亞,圣保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把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至中部高原的巴西利亞,既有加強對內地的開發和管理的考慮,也有縮小城市規模,避免出現城市環境問題的考慮。

圖10.1、10.2p100、101南極地區北極地區

緯度位置南極圈(南緯66.5°)以南北極圈(北緯66.5°)以北

海陸位置中間是南極大陸,周圍是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亞洲、歐洲、北美洲

特征是地球最冷的地區,降水很少,風力很大,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之稱,冰山是南極大陸附近海面顯著的自然景觀。比南極溫暖濕潤,但大部分地區也是終年冰封。降水量普遍高于南極,風力遠不及南極。

自然資源豐富的礦產,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沿岸無數的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環境是最為廣闊的天然實驗室。石油、天然氣、煤、鐵,也在科學研究和考察方面有重要地位。

科考站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18個國家140個)

世界之最

最大島嶼-格陵蘭島最大半島-阿拉伯半島最大平原-亞馬孫平原最高高原-青藏高原最大高原-巴西高原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最長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9個國家)最大淡水湖-蘇必利爾湖最大咸水湖-里海最深的湖-貝加爾湖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1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特征。了解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圖,讀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

2.教學難點:晝夜更替,經度時差產生的原因,地方時差計算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學過物理,知道物體是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講解:上節課學習了地球與地球儀,了解了連接南北兩極且穿過地球內部的軸為地軸。

提問:什么是地球自轉呢?(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東升西落)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提問:太陽東升西落的時間是多長(12小時)

一天的晨昏現象呈現怎樣的規律?(交替,連續)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周期為24小時,一天。

提問:由于地球自轉可以導致什么地理現象?(晝夜更替)

分析問題:晝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個不透明的實體,太陽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軸兩側,一側亮,一側暗,一側白天,一側黑夜。)

思考:地球自轉其他地理現象。(經度時差)

(地球自轉周期為24小時,轉過360°所以,一小時轉過15°即經度每轉過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計算:我國東端約在135°E,西端在73°E,當在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四、板書設計:

地球的自轉

1.概念:地球不停地繞地軸的旋轉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24小時(一天)

4.地理意義:晝夜更替,經度時差

5.地方時計算:我國東端約在135°E,西端在73°E,當在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19】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來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域的范圍。

4、了解亞洲的地理分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習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低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美的風景。它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板書:雄踞東方的大洲——亞洲

二、明確學習目標(略)

三、新授:

(一)溫故知新(生回顧亞洲地名的由來)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__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的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躍于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陸地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圍后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為“Ereb”,意為“西方日落處”,后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

(二)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師點撥描述區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

[活動]:看圖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①北:81°N;南:11°S;

②東:170°W;西:26°E

3.讀圖6.2《亞洲的范圍》,了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學以致用]:讀圖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

[活動]: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置和范圍差異。

四、課堂小結:

認識區域,首先要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業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同步練習。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2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樂于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樂于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推陳出新,創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學生分析:分出鄉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么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于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于環境。因而,聚落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課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與環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系必須弄清兩個方面:(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書上的圖,還可以聯系生活,活躍了思維并勇于探索發現和推斷,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學生認同后繼續)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境特征,還深刻地體現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課件中東南-帶雨林區的民居,西-帶沙漠區的民居,學生討論。

轉承:民居建筑適應于環境,更適用于生活,它體現了環境更體現了人類的智慧。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可以說:傳統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發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代民居則體現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并在飛速發展中。

2、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耕文明的發展,生態退化出現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發展農耕中,生態惡化后過早隕落的;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發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閱讀教材總結聚落發展表現及出現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肯定,引發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聚落的關注,先抑后揚,牽引著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并已經把在鄉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作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1)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2)圈建保護。(3)異地遷建保護。

轉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某國某地為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課件中圖片回答,了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中有6處屬于傳統聚落類的文化遺產。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聚落還有很多,這里是?(課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這里?(課件演示)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園區。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于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筑風格與環境的適應,和對蘇州發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內化。

五、歸納總結,收獲累累

學生總結,教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興趣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發展,我們家鄉也在發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有哪些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它的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交流。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篇21】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的含義,并在生活中正確使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能用事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天氣的含義;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夠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情景

教師活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關心天氣的變化狀況,也經常用到反映天氣或者反映天氣變化的術語。那么,請大家思考:

1、你見過那些天氣的現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氣狀況的術語?

3、這些天氣現象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樣的關系?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1、請學生看這窗外,用自己的語言將此時的天氣狀況描述出來。(板書:天氣及其影響——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2、講述:除了我們剛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氣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經常從電視、廣播、網絡、旅游中看到或聽到其他地方的天氣狀況。

(1)、請一位同學將頭一天聽到的天氣預報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的天氣向全班同學做一個預報。(學生活動:預報四地昨天的天氣)第一節多變的天氣(教學設計)

(2)、其他同學做好記錄,并思考:他是從那些方面描述天氣狀況的?(學生活動:是從陰晴、風雨、冷熱、濕度等方面描述的。)

(3)、從我們剛才對天氣的描述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天氣發生的時間長短怎么樣?(學生活動:時間短)

(4)、在同一時間,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的天氣狀況是否相同?從中你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學生活動:不相同。得出結論,同一時刻,不同地點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3、引導學生回想昨天的天氣是什么樣的,看看今天的天氣是什么樣,猜猜明天的天氣又會是什么樣。從中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得出結論:同一地點,不同時刻的天氣不同。)

4、講述:由以上兩個方面,我們可以認識到:天氣到多變的。(學生活動:明確天氣是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的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是多變、)

三、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1、引導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歡什么樣的天氣?為什么?討厭什么樣的天氣?為什么?(板書: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2、請幾位同學上臺分角色扮演不同職業人員對天氣的感受。(學生活動:幾位同學上臺扮演,其他同學作評)

3、講述:由此可見,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不同職業人員的生產和生活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同時請大家結合課本活動題總結一下:天氣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會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從實際出發,舉例說出天氣從哪些方面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1)天氣與交通。(2)天氣與農業。(3)天氣與戰爭。(4)天氣與日常生活。)

4、引導學生結合這項活動,結這項活動擬定一個名稱。寫一篇小短文,或以此為素材畫一副畫。

四、課堂活動:

地理填充圖完成。

8307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浩特市| 同德县| 天镇县| 阿图什市| 台南市| 夹江县| 阿拉善左旗| 枞阳县| 全州县| 西盟| 锡林浩特市| 通江县| 东乌珠穆沁旗| 贡觉县| 镇雄县| 定西市| 天峻县| 策勒县| 卓尼县| 新和县| 易门县| 确山县| 沈丘县| 四子王旗| 忻州市| 盐津县| 松江区| 定西市| 桐庐县| 江达县| 黑山县| 梅州市| 乌鲁木齐市| 玉山县| 鹿泉市| 靖江市| 南昌市| 广丰县| 南丰县| 宁乡县| 丹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