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案
歷史教案篇1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與其前后知識之間有直接的因果聯系。羅斯福新政是美國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實施的。它使美國擺脫了危機,并且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對二戰后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學好它,有助于學生較好地理解二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因而本課內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啟下作用。
2、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整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內容、特點,理解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教師提供有關統計數據,利用影視作品或圖片生動再現當時情景,同時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唯物主義思維方式。
2.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展開互動式討論,并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及時給予中肯的評價。
3.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角色扮演,體驗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培養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羅斯福應對危機的學習,培養學生以人為本,關注現實,迎難而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通過對羅斯福新政內容和影響的講述,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資本主義國家的改革和內部調整。幫助學生懂得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如何借鑒資本主義的先進經驗。
二、學情分析
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是施教的出發點。依據新課改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學生開始具有相對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和獨立思考意識,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學習方法和習慣還待養成。因此,我認為應該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及特點。
(依據:到底是什么樣的新政不僅使美國度過危機而且對后來影響深遠?這個問題是學生必須要分析并掌握的重點知識。)
難點: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依據: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起怎樣的作用?這個問題是學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難點問題。)
四、說教法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學過程實質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由于本課理論性較強,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尤其對于世界史內容比較生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故采取“設置情景---激發興趣---師生交流---落實重點---啟發誘導---合作探究—-引導分析---突破難點---學以致用”過程,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師生互動貫穿其中。
五、說學法
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教學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改變其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理解和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關于經濟危機破壞性和羅斯福新政的資料、新聞圖片,電影片段等資料,并制成多媒體課件
學生:閱讀課本,根據興趣自愿結合成幾個小組廣泛查閱、收集有關經濟危機資料,了解有關羅斯福應對危機的措施,模擬羅斯福的智囊團,為新政出謀劃策。
七、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教學程序設計意圖
導
入
新
課1、播放2分鐘的《大國崛起》片段(反映大危機對美國的破壞)
2、(幻燈打出)設疑:1929-1933年的大危機對美國造成什么嚴重危害?(學生通過錄像片段,歸納出危機是全面的:金融、工業、農業、社會矛盾、失業問題等)影像設疑、溫故知新:
本環節采用直觀錄像、復習舊課的方法導入,不僅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而且讓學生明確新政的時代背景,從而為學習新政的內容作鋪墊。
講
授
新
課
新
政
背
景
對于“羅斯福新政”的背景,課前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搜集相關資料,課堂上教師課件出示
1.設疑:
經濟危機期間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公民,你會投誰的票?能說明一下你的理由嗎?
2.引導學生從以下兩方面分析:
(1)學生說說所了解的羅斯福,從中發現他具有哪些可貴的品質?
身殘志堅愛國救民樂觀自信改革創新。
(2)羅斯福擊敗胡佛就任第32任總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創設情境,感受歷史
再現歷史場景,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各抒己見,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理論和政策已經過時。羅斯福當選總統,推行新政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設計問題,探究討論: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學習羅斯福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頑強的毅力。
內
容
及
效
果1.探究活動
假如在座的同學們是羅斯福的“智囊團”成員,請你們為羅斯福總統出謀劃策。分組討論,共同探究:分成金融、工業、農業、社會福利四個方面說一說。(提示:出謀劃策前首先要了解此領域的狀況和問題,再提出有效性的方案和措施,并說明你提出這些方案的目的和原因?)
2.學生討論后,教師課件展示表格,要求學生逐條分析其作用。在分析各條措施時,教師要補充一些典型事例,使措施具體化,而不是簡單的文字敘述。
打出示范空白圖表:(幻燈打出)
領域措施作用
金融
工業
農業
福利
以誘達思、講授新課
學生結合金融、農業、工業、社會福利方面面臨的問題,進一步推導出羅斯福新政的具體內容,讓學生在探究、討論的過程中更深刻地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及其在資本主義運行機制調節中的作用。
本環節的設計可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理解、歸納的學習能力,學習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新
政
特
點探究問題一:
羅斯福新政“新”在哪里?(學生思考回答)思考探究,落實重點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貫徹誘導學生思考探究的理念,讓學生得出結論。
新
政
評
價探究問題二:
1.介紹當時的人們看待新政的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你如何看待這些觀點?我們應當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呢?指導學生學會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
2.分組討論: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學生回答后,歸納總結。(指導閱讀材料)深入分析,突破難點:
本內容是本節的難點。讓學生通過原始材料進行主動探究,自覺得出新政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避免了教師空洞的說教,又引用羅斯福的內心獨白,較有說服力。新
政
影
響設疑:
新政的實施會產生什么影響?
①新政的實質②直接影響
③間接影響④深遠影響引導分析掌握方法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暢所欲言,最后總結,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學
以
致
用探究問題三:
羅斯福新政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哪些有益的啟示?
課堂延伸學以致用
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用這節課學到的相關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一種關心社會,學以致用的意識。
小結
歸納利用板書串講本節課的知識點,再次明確新政的背景、內容、特點、和影響作用。(打出板書)承上啟下,埋下伏筆:
串講式的小結能夠把本課內容濃縮,再現學習思路和重難點。
反饋
練習精選例題反饋練習,掌握方法
歷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包括水利興修與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繁榮的主要史實,并了解漢武帝經濟上的大一統措施。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通過講解、讀圖、討論的形式培養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通過思考和概括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經濟社會的發展時期,農業生產有很大的發展,手工業取得了許多新的成就,居于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教學重點
治理黃河,農業的進步,絲織業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教學難點
在學習古代生產史科技知識的過程中培養想象力。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西漢和東漢初年統治者各采用了什么經濟政策?出現了什么局面?(西漢初年統治者重視農業,輕徭薄賦,獎勵農耕,提倡節儉,使“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現;東漢初年,光武帝多次下令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懲處貪官污吏,出現了“光武中興”)
導入新課
由于漢朝統治者對經濟的重視,使兩漢的經濟比前代有了很大發展。讓學生朗讀課文導言,導入新課。
(板書: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
古代中國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所以首先讓我們看看當時的農業有什么進步?
一、農業的進步(板書)
水利(板書)
(投影黃河水咆哮的畫面)
在農業發展的相關因素中,水是極其重要的。但有時水不能帶來利益,反而成為禍害。比如養育了中華民族的黃河,在歷史上就經常決口,給附近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漢朝的統治者十分重視治水,多次對黃河進行治理。提問:漢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過黃河?分別起了什么效果?
學生討論回答后板書,并稍加補充指出:
漢武帝治理黃河(板書)
漢武帝時期,黃河下游決口,泛濫十幾個郡,漢武帝親臨現場,下令治理黃河。其實漢武帝并不是一開始就想治理黃河的,但他決心修河之后馬上就去實行,命隨從的文官武將都去堵塞決口,終于取得了治黃成功,此后八十多年黃河下游沒有發生過大水災。提問:漢武帝親自治理黃河這一事件說明了什么?(漢武帝重視農業)
(2)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
到西漢末年黃河水患又嚴重起來,直到東漢明帝時,水利專家王景率領幾十萬人,修筑了千余里黃河大堤,從此黃河八百多年沒有改道,下游被淹的土地變成了良田。
漢代的農民為了興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們還不斷地改進耕作的工具和技術。
農耕技術的改進(板書)
歷史教案篇3
課題
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和閉關政策
教學目標
重難點
1.重點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和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
2.難點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障礙
教學過程
訓練引導及反饋調整
指導啟導疏導
一、導入新課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板書〕
1、康熙帝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
a、獎勵墾荒屯田〔板書〕
b、重視興修水利
c、多次減免租稅
d、提倡勤儉節約
小結這些措施的實行鞏固清朝的統治
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雍正帝繼承父業,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到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
2、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
a、耕地面積的擴大與人口的增長
b、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c、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
農業的發展是手工業的前提
問清朝前期的手工業比明朝更加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鼓勵商人開礦
②、南京、廣州的絲織業后來居上,超過蘇州
③、景德鎮制瓷業的規模比過去大
④、邊疆少數民族手工業也發展起來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商業業繁榮起來
3、商業發展和商業城市的出現
北京、蘇州、揚州都是繁華的城鎮
4、讓學生思考,集體討論
清朝前期的經濟,為何能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啟導
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為什么?〔康乾盛世〕
疏導
人民的反抗斗爭
清朝政府調整政策
人民群眾辛勤勞動
歷史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內容即宗旨、基本立場、基本目標、基本準則及其決定因素,理解我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所作的貢獻。
2.了解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能力目標】
1.學生能根據教學情境進行深入分析我國外交政策的具體實踐。
2.學生能根據教學情境歸納出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
3.學生能夠在展現中國和平外交的情境中,生成對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我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激發學生為祖國的繁榮和穩定貢獻力量的決心和意志。
教學重難點
1.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內容即宗旨、基本立場、基本目標、基本準則及其決定因素,理解我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所作的貢獻。
2.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豎版世界地圖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新課
(一)解讀三維學習目標(內容同前)
重點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知識目標的“主要內容”和“走和平發展道路”標記并解釋。能力目標強調分析材料的能力。
第一目 中國外交碩果累累
教師ppt展示新中國外交經歷的五個階段,我國外交經歷的五個階段,即20世紀50年代“一邊倒”、 60年代“兩只拳頭打人”、70年代“一條線、一大片”、80年代以來無敵國外交、現在,我國對外活動進入更為活躍時期。(簡單解釋)
(二)綜合探究一:你能夠列舉其他材料說明我國對外關系取得的豐碩成果嗎?
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回顧IPAID上的電子書——《我國外交的輝煌歷程》,整理導學案,理清思路,回答問題。
事先把學生分成外交成果組、外交政策組、和平發展組以及技術支持組。分別展示匯報。
外交成果組學生用ppt展示我國2014年的外交成就。展示一組習近平會見各國領導人的圖片,播放視頻短片:2014年中國外交豐收之年。
教師總結,中國的外交,布局更加完善,氣勢更加恢弘,影響更加擴大,道路更加寬廣。中國外交碩果累累。
第二目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師ppt展示外交政策的含義:它是指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目標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主權國家做標記,。
結合習近平訪歐材料——一橋飛架中歐,談談你對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材料如下: 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習近平訪問歐洲,以下是__的重要講話片段:
1.“我這次歐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歐洲朋友一道,在亞歐大陸架起一座友誼和合作之橋。”
“我們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座橋梁,建設更具全球影響力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2.“我們絕不走‘國強必霸’的道路,但我們也再不能重復堅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歷史悲劇。我們必須有足以自衛防御的國防力量。”
3.“在南海問題上,我們不惹事、不怕事,有關我國領土主權完整的事情,當然要堅決捍衛!”
4.“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沒有私利。對于一切有助于局勢緩和政治解決的方案,中國持開放的態度。”
(三)綜合探究二:談談你對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學生分組討論,各個小組匯報。
然后請外交政策組學生播放視頻:習近平主席在柏林發表的一段講話。據此來談對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教師總結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內容即宗旨、基本立場、基本目標、基本準則及其決定因素。重點講解講解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獨立自主,中國說“不”,引導學生看教材106頁。
(四) 小試牛刀
本題練習時找一名同學上前勾畫重要語句,并書寫答案要點。再找另外一名同學點評。其他同學書寫在導學案上,教師針對講解并介紹答題方法。采用計時器,計時5分鐘。著重運用電子白板的批注功能。
習題:習近平主席寄望亞洲構建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在今年的第四次亞信峰會上他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在周邊國家贏得廣泛共識。
談發展時,習近平主席引用形象的比喻,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印度被稱為“世界辦公室”,雙方應該務實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談及雙邊關系,習近平主席指出 “我們有一種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愿望”,“中印用一個聲音說話,全世界都會傾聽”。
上述中印材料是如何體現我國外交政策的?
參考答案:
①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的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立亞洲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②中國提出新的亞洲安全觀,贏得周邊國家的廣泛共識,體現了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
③中國提出共同,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并提出務實合作,優勢互補的發展戰略體現了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之一;也體現了我們外交政策的宗旨。
④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體現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
第三目 譜寫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新篇章
教師引導,我國的外交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與我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從 “一邊倒”、到“兩只拳頭打人”;從“一條線、一大片”到80年代以來無敵國外交。我國外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五)綜合探究三:我國外交輝煌外交成就的取得還有哪些條件?新時期我國在世界上又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和平發展組學生用ppt展示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肩負國際責任的能力不斷提高。中國在世界上扮演了一個負責人的大國形象。
教師總結,我國取得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和正確的外交政策。中國外交政策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進一步增強,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外交正譜寫著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新篇章。
(六)構建體系
3.結束新課
重溫這幅豎版世界地圖,共同構建世界夢,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4.板書設計
9.3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宗旨
一、碩果累累
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決定因素 國家利益 國家性質
2. 基本立場 獨立自主
3.基本目標 維主、安、發利益,促發
4.宗旨 維和,促發
5. 基本準則 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歷史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表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
2.培養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3.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養成自學習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難點:青銅文明
三、教學方法:講述法、問題討論法
四、教學設計
環節一——新課導入
師:2006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奧成功5周年,同樣的歡樂再次留在人們心中,請同學記住7月13日,2006年7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決定,安陽殷墟獲準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3處世界遺產。大會對殷墟的評價是:與古埃及、巴比倫、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銅文化、玉器、古文歷法、喪葬制度及相關理念習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國考古學搖籃聞名于世,文化影響廣播而久遠,真實性完整性強,具全球突出普遍價值,有良好的管理與展示。河南安陽商代遺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以其莊嚴的造型,龐大的體積和神秘的花紋,成為商朝貴族王權與神權藝術的最典型代表,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中國青銅文明的杰出代表。那么青銅文明究竟有哪些杰出成就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第五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師: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本26、27頁“青銅器的高超工藝”這一字目內容。在閱讀的時候思考三大問題:
1.青銅器是如何發展、演變的?(提示:分時期,原始社會、夏朝、商朝、西周的
2.
3.青銅器制作有何特點?
青銅器在夏、商、西周三代發展的狀況及特點。學生閱讀教材自行歸納其狀況,教師條理:我國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已出現青銅器;夏朝:種類逐漸增多;商朝: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并投影大量圖片說明之,如青銅器的種類,青銅器的鑄造過程并提問有沒有完全相同的青銅器,巨大的司母戊鼎,精品四羊方尊;西周:種類更加豐富,大量用于祭祀。強調自夏至西周青銅文明的延續性,說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提問:夏商西周三代的統治中心在什么地區?南方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投影青銅立人像、青銅面具,說明我國青銅文化不僅水平高超,而且分布地區廣泛。根據前面講述及教材,討論三代青銅器的特點有哪些?教師整理并補充:工藝高超,品種繁多,應用普遍,分布廣,連續性。
這一時期發達的手工業除青銅制造業外,百花齊放,全面發展。
2.陶瓷業和玉器制造業的發展。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由“中國”的英文字母小寫即“china”意為“瓷器”可見一斑,后來在中原與周邊少數民族或其他國家交往的物品中除了絲綢,更多的就是瓷器。講到玉器并不陌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就能制作簡單的玉器,投影栩栩如生的商朝玉虎和玉象。
夏、商、西周的手工業發達,規模龐大,占用了大量的勞動者,而專門生產糧食的人就少了,但還是滿足了人們吃飯問題,請討論:你認為手工業繁榮的基礎是什么?
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發展
第二大組問題
1.夏、商、西周農業發展的表現?
2.畜牧業發展的表現?
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其發展的表現,教師整理并強調:農業上后代稱為“五谷”的農作物商周時期已經齊備(品種),已知道選種、施肥和治蟲害(技術),西周已用一定數量的青銅農具進行生產(工具),提問: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銅農具與之相比有什么優點?青銅器堅硬、鋒利,說明人類進入青銅時代是巨大進步。畜牧業上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種商朝時都已經有了(品種),還建有牲畜圈欄,商王室和貴族還有專門的牧場(方式)。生產發展,產品日益增多,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商朝人很會做生意,故把做生意的人稱做“商人”。
討論:既然此時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都很發達,為什么課題要以“青銅”作為當時文明的象征呢?青銅時代是介于銅石并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是人類使用青銅制作生產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被稱為“青銅文明”。
高度發達的奴隸制文明是由奴隸創造的,他們的境況如何呢?
奴隸的悲慘生活
投影“商朝戴枷的奴隸俑”“安陽商王大墓”,介紹“人牲”“殉葬”“青銅器記載奴隸價格”,說明夏商西周奴隸制的殘酷、野蠻,得出結論:奴隸制經濟的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壓迫基礎上的。
本課小結:我們較詳細地學習了夏商西周時期手工業、農牧業和商業發展的狀況,全面掌握了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的高度發達,而創造奴隸制文明的奴隸卻生活悲慘。
板書設計: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青銅器在夏、商、西周三代發展的狀況及特點
2.陶瓷業和玉器制造業
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發展
奴隸的悲慘生活
方法指導:講到經濟發展一般需從農牧業、手工業和商業三方面考慮;農牧業又從品種、技術、工具、產量、水利工程等方面歸納,手工業則從部門、技術、工具等方面歸納,商業則從交通、貨幣、城市、商品等方面歸納。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
2、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二)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
二、過程與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手上網查資料,搜集史料,體會夏、商、周青銅文明的輝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篩選資料的能力;
三、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學生學習歷史和考古知識的興趣。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點]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教學難點]
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奴隸的悲慘生活與青銅文明的關系;
[課時]
1課時
[課型]
歷史教案篇6
教學目標:識記外交方針的主要內容;中蘇建交。周恩來于1953年1 2月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
重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
難點:建國初期復雜的國際環境對制定外交方針的影響。
課前自主學習
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背景: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 的嚴重對立和激烈斗爭。
2.基本外交方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內容:(1)“另起爐灶”:同 一刀 兩斷。(2)“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 是肅清和取締 。(3)“一邊倒”:堅定地站在 一邊,與其結成盟友。
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背景:(1)在建國后第一年里就同 個國 家建交,另有8個國家承認了新中國。
(2)1950年2月,中蘇簽署《 》,有利于打破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孤立和封鎖政策。
2.提出:為發展同 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1953年底,周恩來總理在接見 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內容: 、 、互不干涉內政、 、和平共處。
4.意義:(1 )它是新中國外交成熟的標志。(2)它成為中國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參與國際事務的基本準則,為開創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3)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解決 問題的基本準則。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1.參加日內瓦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 的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
2.參加萬隆會議:討論 、 、 等問題。針對陰謀、分歧和矛盾,周恩來提出 的方針,為會議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 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加強了中國同 的聯系,會后,中國同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課堂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情景激疑
舊中國的反動統治者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出賣國家主權。如清朝末年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年袁世凱政府與日本簽訂了__的“二十一條’’;1946年蔣介石政府為了求得美國的支持,大肆出賣國家主權,與美國簽訂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所以周恩來說,中國的反動分子在外交上一貫是神經衰弱怕帝國主義的,是跪在地上辦外交的。新中國成立后,實行怎樣的外交方針?
知識歸納
1.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戰后世界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①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嚴重削弱;②社會主義形成世界體系;③亞非拉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相繼贏得了獨立;④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爭和革命運動。這一時期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和斗爭。
2.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則這一建交原則是: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新中國都愿意與它們建立外交關系。這是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確表示。
3.建國初我國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針所包含的主要內容:(1)“另起爐灶”: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建立新的平等外交關系,使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對外關系。(2)“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首先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取締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鞏固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為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系奠定基礎;然后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問題。(3)“一邊倒”:中國政府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使新中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捍衛和平以及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處于孤立地位。4.建國初期我國外交工作的成就:(1)美國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政治上不承認、經濟上封鎖禁運、軍事上包圍威脅的政策,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2)新中國沖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在建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典例剖析 【例1】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的外交政策基本方針中,使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地位的是( )
a“一邊倒”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另起爐灶” d.團結世界各國人民
【變式題1】新中國成立初期獨立自 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是 ( )
①不結盟 ②另起爐灶 ③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④一邊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知識點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歷史背景:
(1)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
(2)新中國成立后,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民族國家發展友好關系。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原則。
(2)提出:①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②1954年,周恩來訪閩印度和緬甸,又分別與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原則。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新中國開創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典例 剖析 【例2】新中國外交成熟的標志是 ( )
a.1949年《共同綱領》中宣布的原則. 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方針 d.70年代形成的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
【變式題2】我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 )
a.萬隆會議上 b.1953年底中印兩國政府代表團談判時
c.日內瓦會議上 d.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出訪印度、緬甸時
知識點三: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情景激疑
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中國參加的兩次重要的國際會議,中國代表團的努力下,挫敗了西方大國的陰謀,促成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大大提高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在亞非新興的民族國家中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使新中國贏得了許多亞非國家支持,為后來打破美國孤立新中國的政策奠定了堅實基礎。
知識歸納
1.參加日內瓦會議
(1)歷史背景:朝鮮停戰后,美國艦隊繼續盤踞在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并企圖從印度支那地區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
(2)會議召開:為和平解決朝鮮與印度支那問題,由蘇聯推動,中、蘇、美、英、法及有關國家外長,于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內瓦舉行會議。(3)日內瓦公約的達成:會議討論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美國代表團極力阻撓印度支那問題的和平解決。當會議陷入僵局時,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就印度支那停止敵對行動提出合理建議,推動會議達成了《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公約》。
(4)歷史影響: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國際會議,中國代表團在會議上的積極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
2.出席萬 隆會議
(1)背景:亞洲、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2)召開:1955年蓬月,有共同遭遇的亞非29個國家政府首腦,在印尼的萬隆舉行國際會議,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
(3)意義: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 議,代表著國際舞臺上一種新興力量的崛起。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與分歧,周恩來鮮明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亞非會議加強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后,我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典例剖析 【例3】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了處理國家間關系的“求同存異”原則,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當時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的背景主要是 ( )
a.亞非國家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b.亞非國家間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亞非國家存在著嚴重的邊界沖突
d.一些國家的代表在會議中提出“反對共產主義問題”
鞏固測試
1、新中國成立后,首先與中國發展外交關系的是( )
a.美國 b.蘇聯 c.英國 d.日本
2、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出現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是在 ( )
a.1951年 b.1 953年 c.1954年 d.年
3.周思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是在……………( )
a.日內瓦會議 b.聯合國大會 c.萬隆會議 d.亞太經合會議
4、下列關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表述,正確的是( )
①1953年由我國政府首先提出
②目的是積極發展同鄰近國家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友好關系
③運用這一原則成功解決了與蘇聯等國的建交問題
④在國際上產生 了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1954年與中國一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國家是 ( )
a.印度、越南 b.緬甸、越南 c.印度、緬甸 d.泰國、緬甸
6、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外交上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 邊,這是為了……( ) a.團結世界各國人民 b.使新中國在維護獨 立自主的斗爭中不至于處于孤立地位
c.為我國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系奠定基礎 d.開拓外交新局面
7、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的國際關系最主要的特色是……………………( )
a.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b.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被嚴重削弱
c.社會主義開始形成世界體系 d.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尖銳對立
8、總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提出:“經過半個世紀的洗禮,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國家間關系的基本準則,依然放射出真理的光芒。”推斷一下,上述會議是哪年召開的
a.1999年 b.年 c.年 d.20 年
9.閱讀材料:材料一:近代中國由于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蔣介石國民政府實行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據統計,中國近代同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1000多個,被迫開放的口岸有一百多個,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處。賠償白銀十三億兩、割地僅俄國一家竟達一百五十多萬公里。難怪一位外國人說:“中國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
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有國際持久和平和各國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爭政策。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材料一 、二反映舊中國外交和新中國外交政策有何區別?從中可以得出哪些認識?
材料三:世界各國不分大小強弱,不論其社會制度如何,都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各國人民的民主獨立的自主權利是必須得到尊重的。各國人民都應該有選擇其國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權利,不應受到其他國家的干涉,
材料四:如果這些原則能為一切國家所遵守,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就有了保證,而侵略與干涉內政的威脅和對于侵略和干涉內政的恐懼就將成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文件集》
(2)材料四中所說的“這些原則”指的是什么原則?根據兩則材料列出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