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級教案 > 歷史教案 >

怎么寫歷史教案

時間: 新華 歷史教案

怎么寫歷史教案篇1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事實

掌 握 《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 綜 合

理 解 甲午戰爭引發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借口絞殺義和團出兵侵華,結果簽訂《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討 論

分 析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愛 國

情 感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102年前的國恥與苦難,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熱愛祖國、堅決反抗外侵的優良傳統

思 想

意 識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具有野蠻殘暴的殖民掠奪性質,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抗擊,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教學重點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

教學難點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學期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為什么說甲午戰爭以后,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馬關條約》 割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賠白銀2億兩,增辟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領土和主權更遭踐踏,中國貧弱更加嚴重,列強擴大商品傾銷,還直接進入中國生產領域 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組織學生閱讀“導言框”,了解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甲午戰爭后,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深入,一些外國教會也猖狂地欺壓中國人民。義和團就是在反教會斗爭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

小結、過渡:導言框的歌謠就是當年民眾傳唱的。帝國主義列強對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感到恐慌,他們便拼湊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請大家閱讀新課,記住課題和標題。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八國聯軍侵占北京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9——20頁本目的內容,并在《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9頁中,用筆描出八國聯軍的進攻路線。(可在原線旁另畫一條平行線條)

指導學生聯系地7頁圖文,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在班級內交流:

1、 北京兩次被外國軍隊侵占的情況有哪些不同?

聯軍名稱 侵略國 占領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聯軍 英、法 1860年 咸豐、慈禧

八國聯軍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緒、慈禧

2、根據課本20頁“動腦筋”:請你根據這些圖片敘述當年八國聯軍的罪行。

(可自由發揮和互相補正,但應控制在3人次以內)

二、《辛丑條約》

學生閱讀21——22頁課文(包括小字)、插圖、“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別指出《辛丑條約》關于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規定?(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條約具體內容來感知“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記硬背其條款)

2、22頁“活動與探究1?議一議”:《辛丑條約》簽訂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嗎?(有)為什么?(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掠奪更加瘋狂,清政府幾乎成為列強向中國人民征收“戰爭賠款”的代理機構;帝國主義列強武裝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須為帝國主義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他們完全成了列強的忠實走狗。)

3、22頁“活動與探究2?談一談”:《辛丑條約》中的“使館界”同今天的使館區有什么不同?(“使館界”形同“國中之國”,界內外國人猶如“太上皇”,中國政府無全無權過問其事務;“使館區”雖然仍是外國使節居住的專門地區,但它完全處于中國政府的管轄之下。)

4、隋朝大運河的中心、南北兩端分別在哪里?(洛陽、余杭、涿郡)

5、根據第21頁“動腦筋”:《辛丑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它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要求學生正確指出《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通過反復講練,讓學生理解 “開始淪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這些詞語所反映的近代中國社會變化脈絡)

2、當堂完成22頁“練一練”:下列各條款不屬于《辛丑條約》的是A。(賠款2億兩白銀是《馬關條約》規定的數額)

3、學生集體朗讀22頁“自由閱讀卡”內容后,教師聯系課本相關部分,指出義和團的正面作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具有野蠻殘暴的殖民掠奪性質,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抗擊,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學生完成《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9頁剩余題目。(可延伸到課外)

4、提醒學生預習第6課《洋務運動》。

怎么寫歷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兩漢時期水利興修;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及商業繁榮的表現。

2、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3、認識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時期,手工業發展水平世界領先,這是值得驕傲的;這與兩漢長期的政治統一是分不開的。

教學重難點:

重點:1、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2、絲織和冶鐵技術的進步。?

難點: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首先我們對上節課所學的內容來回顧一下,經過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的風雨夾擊,漢高祖劉邦建立了漢朝,西漢之初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怎樣的景象?統治者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又是如何做的呢?(P67)

生:經濟蕭條、國家貧困、一片荒涼的景象。

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賦稅、徭役、兵役負擔,注重農業發展。

漢武帝時實現了政治、經濟、思想、軍事上的大一統。

[師]經過統治者的治理,西漢經濟有了發展。東漢時期統治者也勵精圖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兩漢經濟的發展這一節。

首先,請同學們分成三組自由閱讀,了解本課的大致概況,然后分別進入實況:以農民、手工業者、商人的身份介紹自己的國家和生活。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教師適當加以指導。(10分鐘)

一、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師]:在兩漢時期,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使黃河之水變的水旱從人,統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漢武帝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王景負責治理。(學生復述)

[師]:由此看來,兩漢時大規模治理黃河有兩次,一次是漢武帝時,一次是東漢明帝時王景負責治理。

[板書]漢武帝時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王景負責治理黃河

補充:黃河原稱“河水”,西漢初年開始有了黃河的稱呼。先秦時期,黃河流域環境狀況良好,適合農業生產。中游氣候溫和,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下游氣候濕潤,湖泊較多。秦漢時期,這一區域的森林開始遭到破壞。到了秦始皇時期,因大興宮室,砍伐殆盡。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積而抬升,黃河開始泛濫。因此,治理黃河成了漢朝統治者不得不時常關心的大事。漢武帝與東漢明帝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正是認識到了“農業是天下之本,水利是農業之本”。不過同學們應該明白的一點是漢武帝也不是一開始就想治理黃河的,他對黃河水患的認識有一個可以說是相當漫長的過程。聽任黃河水泛濫了二十多年,直至影響到了國家財政收入,他才下決心治河的。現在哪位同學來回答第一個動腦筋題目?

生:田蚡是為了個人的私利不讓治河的。因為他的田產在黃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免除水患。

武帝又迷信思想,所以會聽田蚡的話。

當黃河決堤影響到財政收入了,漢武帝才派人去治理,而且親自力行。

[師]:這次治理有何效果?

生:黃河有八十多年沒有泛濫。到景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這次黃河有八百多年沒有改道。

[教師過渡]:兩漢農業的發展,除了水利興修之外,它的另一個表現為農具的改進。

[師]:如果你生活在兩漢時期,你是一位農民,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你可以怎么做?

生:①在耕犁上安裝犁壁。便于翻土碎土。(這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

②發明了耬車,用于播種,大大提高了播種速度。

③使用二牛抬杠的方法,節省了人力,提高了速度,增加了產量。

(扶犁者用牛鼻串環來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來控制犁的深度。)

[板書]農業工具:犁壁出現、二牛抬杠法、耬車

[補充]課本第73頁耬車

耬車的構成分為種子箱、播種器、輸種管、開溝器、牽引裝置。由牛牽引,利用前進時的搖擺振動,使種子由種子箱落入播種器和輸種管,然后通過開溝器上的小孔搖落于耬腿開的溝內。優點在于將開溝、下種兩項作業合二為一,播種均勻,深淺一致且能節省種子,一次可播兩行,提高了勞動效率。

[師]:由此可以看出生產工具的改進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漢代我國農業生產處于世界先進行列的原因是什么?

生:(1)勞動人民善于創造和發明,制造了一批先進的生產工具。

(2)統治者重視農業,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負擔。

[師]:下面我們再看下農作物的種植(哪位同學來回答一下,當時種植的農作物有哪些?)

生:南北分別以水稻、小麥為主;桑麻廣泛種植。

[師]:請同學們想一下,當時大規模的種桑、種麻為了什么?

生:種桑為了養蠶,種麻為了織布。

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二目,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二、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師]:你是位手工業者,你以何為生?

生:我進行紡織,我用提花機織出的絲綢質地精良、薄如蟬翼,我還會染色,能織出精美的花紋,這些東西深受外國人的喜愛。

[補充]:絲綢是中國馳名世界的傳統產品,古代西方稱中國為“絲國”,中國通往西域各國的商路叫絲綢之路。種桑養蠶最早的是中國,而且長期是世界上唯一種桑養蠶的國家。到了漢代就已經有了很高的紡織技術。20世紀70年代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給我們提供了實物證據。僅在一號墓中,就出土了絲織品成衣五十多件(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還有繡枕、香巾、鞋襪和香囊等。絲織品種類別也由很多,簡單就是一個漢代絲綢博物館。其中一件素紗單衣,衣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薄如蟬翼,輕軟透明,總重量才49克令人贊嘆不已。

[師]:除了紡織,還有其他的嗎?

生:我還會冶鐵。

怎么寫歷史教案篇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于初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于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齡、杜如晦、魏征三個人物,也可以讓學生講述有關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的女皇帝。(強調)

展示武則天畫像,邊引導學生看圖,邊簡介武則天經歷。

重點介紹武則天的統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對其統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討論: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的看法。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怎么寫歷史教案篇4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與其前后知識之間有直接的因果聯系。羅斯福新政是美國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實施的。它使美國擺脫了危機,并且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對二戰后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學好它,有助于學生較好地理解二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因而本課內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啟下作用。

2、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整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內容、特點,理解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教師提供有關統計數據,利用影視作品或圖片生動再現當時情景,同時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唯物主義思維方式。

2.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展開互動式討論,并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及時給予中肯的評價。

3.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角色扮演,體驗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培養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羅斯福應對危機的學習,培養學生以人為本,關注現實,迎難而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通過對羅斯福新政內容和影響的講述,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資本主義國家的改革和內部調整。幫助學生懂得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如何借鑒資本主義的先進經驗。

二、學情分析

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是施教的出發點。依據新課改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學生開始具有相對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和獨立思考意識,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學習方法和習慣還待養成。因此,我認為應該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及特點。

(依據:到底是什么樣的新政不僅使美國度過危機而且對后來影響深遠?這個問題是學生必須要分析并掌握的重點知識。)

難點: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依據: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起怎樣的作用?這個問題是學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難點問題。)

四、說教法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學過程實質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由于本課理論性較強,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尤其對于世界史內容比較生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故采取“設置情景---激發興趣---師生交流---落實重點---啟發誘導---合作探究—-引導分析---突破難點---學以致用”過程,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師生互動貫穿其中。

五、說學法

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教學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改變其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理解和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關于經濟危機破壞性和羅斯福新政的資料、新聞圖片,電影片段等資料,并制成多媒體課件

學生:閱讀課本,根據興趣自愿結合成幾個小組廣泛查閱、收集有關經濟危機資料,了解有關羅斯福應對危機的措施,模擬羅斯福的智囊團,為新政出謀劃策。

七、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教學程序設計意圖

課1、播放2分鐘的《大國崛起》片段(反映大危機對美國的破壞)

2、(幻燈打出)設疑:1929-1933年的大危機對美國造成什么嚴重危害?(學生通過錄像片段,歸納出危機是全面的:金融、工業、農業、社會矛盾、失業問題等)影像設疑、溫故知新:

本環節采用直觀錄像、復習舊課的方法導入,不僅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而且讓學生明確新政的時代背景,從而為學習新政的內容作鋪墊。

對于“羅斯福新政”的背景,課前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搜集相關資料,課堂上教師課件出示

1.設疑:

經濟危機期間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公民,你會投誰的票?能說明一下你的理由嗎?

2.引導學生從以下兩方面分析:

(1)學生說說所了解的羅斯福,從中發現他具有哪些可貴的品質?

身殘志堅愛國救民樂觀自信改革創新。

(2)羅斯福擊敗胡佛就任第32任總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創設情境,感受歷史

再現歷史場景,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各抒己見,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理論和政策已經過時。羅斯福當選總統,推行新政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設計問題,探究討論: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學習羅斯福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頑強的毅力。

果1.探究活動

假如在座的同學們是羅斯福的“智囊團”成員,請你們為羅斯福總統出謀劃策。分組討論,共同探究:分成金融、工業、農業、社會福利四個方面說一說。(提示:出謀劃策前首先要了解此領域的狀況和問題,再提出有效性的方案和措施,并說明你提出這些方案的目的和原因?)

2.學生討論后,教師課件展示表格,要求學生逐條分析其作用。在分析各條措施時,教師要補充一些典型事例,使措施具體化,而不是簡單的文字敘述。

打出示范空白圖表:(幻燈打出)

領域措施作用

金融

工業

農業

福利

以誘達思、講授新課

學生結合金融、農業、工業、社會福利方面面臨的問題,進一步推導出羅斯福新政的具體內容,讓學生在探究、討論的過程中更深刻地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及其在資本主義運行機制調節中的作用。

本環節的設計可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理解、歸納的學習能力,學習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點探究問題一:

羅斯福新政“新”在哪里?(學生思考回答)思考探究,落實重點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貫徹誘導學生思考探究的理念,讓學生得出結論。

價探究問題二:

1.介紹當時的人們看待新政的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你如何看待這些觀點?我們應當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呢?指導學生學會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

2.分組討論: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學生回答后,歸納總結。(指導閱讀材料)深入分析,突破難點:

本內容是本節的難點。讓學生通過原始材料進行主動探究,自覺得出新政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避免了教師空洞的說教,又引用羅斯福的內心獨白,較有說服力。新

響設疑:

新政的實施會產生什么影響?

①新政的實質②直接影響

③間接影響④深遠影響引導分析掌握方法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暢所欲言,最后總結,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用探究問題三:

羅斯福新政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哪些有益的啟示?

課堂延伸學以致用

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用這節課學到的相關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一種關心社會,學以致用的意識。

小結

歸納利用板書串講本節課的知識點,再次明確新政的背景、內容、特點、和影響作用。(打出板書)承上啟下,埋下伏筆:

串講式的小結能夠把本課內容濃縮,再現學習思路和重難點。

反饋

練習精選例題反饋練習,掌握方法

怎么寫歷史教案篇5

一、教學對象分析

1、教學對象:首輪復習的本校高三文科班學生

2、學生情況:

①知識基礎:已對中外歷史有了較為系統、完整的學習;自主閱讀與語言文字口頭表達有一定的基礎;已掌握一些科學的方法論;具備政史地學科綜合運用的條件。

②心理特征:

a、高中生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盛,學習態度明確,對歷史有較高的興趣。

b、自我意識發展迅速并趨向成熟,獨立自主性日益強烈,不輕信、不盲從;也具備一定的團結協作的能力,能進行對象交流合作討論,互啟互激互助互進。c、記憶能力有很大發展,善于運用意義識記;抽象邏輯思維由感性認識不斷向理性認識發展,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深刻性、靈活性日漸提高,但不成熟。

d、能夠初步應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解決具體問題,但歸納、概括、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尚有較大的差距。

e、情感上日益豐富,階級立場愛憎分明,逐漸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意趣。

f、面臨日益逼近的高考壓力,追求熟練掌握知識的系統性以及與高考能力相適應的知識的深度、廣度。

二、本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①從歷史進程來看,明治維新是日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國家一躍而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是日本成為亞洲能夠繼續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的最主要原因。同時也是近代日本從受外敵入侵迅速走上對外擴張侵略道路的分水嶺。

②從歷史發展階段來看,它發生在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時期,反映出掃除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是這時期歷史進程的主要任務,也可進一步揭示出資本主義的發展,仍是這時期歷史發展的主潮流。

③從教材的上下布局來看,它上承第四節《19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下啟第六節《資本主義列強在全球的擴張和爭奪》,內容及影響上具有緊密的聯系。

④從歷年高考來看,本節內容也多有涉及,可以繼續挖掘教材,變換角度,創設新情景,培養新能力。

2、教學目標

①基礎知識目標

19世紀中期幕府統治的危機;倒幕派的形成與武裝倒幕;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及其意義;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②思想教育目標

a、通過明治維新社會背景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國內人民的反抗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導致幕府封建統治的危機;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入則使危機進一步加劇。日本面臨內憂外患、國勢衰微的嚴峻現實。b通過對明治維新意義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改革乃是強國之路: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迅速成為亞洲強國。改革的成功又為亞洲國家一些立志擺脫落后狀況,實現民族振興的人們提供某些經驗。

③能力培養目標

a、通過引導學生從政治體制、力量對比、改革措施和國際背景等方面,分析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理論對重要的歷史現象和歷史事實,進行較為全面深刻的分析、歸納,提高知識遷移與史論結合的能力。

b、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明治維新取得的積極成果和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辨證地、全面地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提高政史地學科之間綜合運用的能力。

c、通過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領導力量、具體措施、國際環境等方面與中國戊戌變法一成一敗的原因的比較,逐步提高學生對比、分析、綜合、概括的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靈活應變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科滲透聯系的能力。

d、通過引導學生對明治維新前的落后與改革后的強大的鮮明對比的認識與思考,進行理論的滲透與思維的擴展,培養和鍛煉學生思維的品質,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3、重點、難點及確立依據

①重點: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意義

依據:只有通過深入了解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的具體內容,才能正確認識這場改革的資產階級性質,認清改革的目的在于鞏固以天皇為首的地主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才能理解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也能從中了解到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及其特征。而通過明治維新意義的把握,就能夠更清楚的認識到這場改革所應當解決的歷史任務的程度以及對日本歷史乃至世界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便于加深對明治維新作用的兩重性的理解和認識。②難點: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依據:明治維新前,日本的社會階級關系發生急劇變化,各階層的不同地位與斗爭,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化蛻變,西方列強的入侵,加劇了社會矛盾的尖銳化和復雜化。表現出與同時期的歐美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既有共性也有個性。而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有機聯系,理論性較強,不易理解和把握。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表現在多個方面,有其特殊性,教材也偏重于深層次的理論分析,較難掌握。

怎么寫歷史教案篇6

一、關于教學

1、備課:做到深和通。教師必須按教學進度提前寫好單元教學計劃,在備課組組織下集體備課,深入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弄清本課在承上啟下的教學計劃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務,熟悉教材的全部內容,寫好課時教案。教案設計要做到規范化。另外,認真做好導學案,考慮到學生語數外的學習任務較重,導學案要求在課堂完成。

2、上課:

(1)明確目標。明確單元及課時目標,整個教學過程要緊扣教學目標,及時反饋,合理調控,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2)設計好導語。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好導語,以新穎的方式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到教學目標上來,為實施教學目標創設良好的學習氣氛。

(3)把握好內容。重點要突出,講授要得法,要在重點、難點和關鍵地方下功夫,防止面面俱到,貪多求全和主次不分的現象。

(4)注意啟發式教學。講授知識富有啟發性,努力做到科學準確,深入淺出,具體形象,生動有趣;要注意啟發式的提問,精心設置問題意境,做到難易適中,形成探索性問題群;討論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鼓勵發表獨到見解,引導學生討論圍繞中心,逐步深化。

(5)學法要指導。鼓勵學生多動口、動手、動腦,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自學能力和探索精神。

(6)課堂重訓練。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教師精心組織,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的訓練過程,課堂習題配備要精當,有梯度,使優生和后進生都能得到訓練。

(7)優化教學環節。做到語言要精煉,富于啟發性和趣味性,板書板畫設計要科學;書寫規范工整、大小適宜;教態親切自然,感情真摯;注意儀表,衣著樸素大方,堪為表率。

(8)采用現代教學手段。自覺地將現代教學媒體引進課堂教學,運用多媒體教學要恰當有效。

(9)運用課堂教學機智。對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要按照寬容的原則,恰如其分地處理,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化消極為積極,變阻力為動力。

3、作業:根據年級組的要求,我們歷史學科盡量不布置課外作業,作業在課內完成。這就要求作業要適當。緊扣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難易適度,有層次性。注意“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使學生綜合運用知識。

二、加強教課研。

1、認真學習新課改的理念:包括學習課標、考綱、高考題;深入鉆研教材、加強集體備課和研討;積極開展和參加各層次公開課的觀摩、學習和交流;本組內教師進行推磨聽課(具體見附表)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素質。

2、本組年輕教師爭取在本學期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及時總結,寫心得、感想或反思。能撰寫教學論文。為每年各級論文評比做準備。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和使用

按照學校教務處的要求,根據教研組的統一安排,高一年級的校本教學的內容為《大國崛起》。通過學習,能從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角度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激發學生探索真知的欲望。

四、教學資料庫的建設

本組教師把自己的教案、課件整理,形成自己的和備課組的資料庫。另外每人上交一篇質量較高的教學案例和課件,也可參加各級評比。

怎么寫歷史教案篇7

清朝統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

重點:①保路運動;②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難點:清政府“預備立憲”的實質。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電影資料剪輯《武昌起義》。

教學過程:

首先提問學生:“《辛丑條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清政府面對如此困難局面,將會有何打算?”,引入本課主題。

一、“預備立憲”和立憲派

關于“預備立憲的背景”,教師介紹《辛丑條約》簽訂后,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合流,以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為主體的愛國運動蓬勃發展,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使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關于“預備立憲的過程”,教師要說明其三個階段的典型事件和每一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影響:①下令考察憲政——立憲派形成(關于“立憲派”,請參見“擴展資料”部分相關內容);②下詔“預備仿行立憲”,頒布《欽定憲法大綱》——立憲派掌權的政治企圖開始破產,立憲派開始發生分裂,部分人倒向革命;③成立“皇族內閣”——統治集團內部分裂,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漢族官僚地主階級離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最后由學生分析“預備立憲”的實質,教師補充。

二、保路運動

關于“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由學生討論回答。(詳見“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保路運動”,教師首先補充說明在保路運動中,四川保路運動的規模,斗爭最為激烈的表現(成立了保路同志會;提出“路存與存,路亡與亡”的口號;宣布以“保路、廢約”為宗旨;聲明“川人之極端反對者,不在借款,而在借此喪失國權之款,不在路歸國有,而在名則國有,實則為外國所有”使保路運動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色彩)。

然后教師出示以下材料解析題:

材料一:川人極端反對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喪失國權之款;不在路歸國有,而在名則國有,實為外國所有。

——《保路同志會宣言》。

材料二:(四川同盟會展欲-清政府)適此令下,與吾人以時機,故集合同志,開會于成都,決議借名保路,提攜人民,組織民軍,共同革命。

——曹叔實《四川保路同志會與四川保路同志軍之真相》。

請回答:①材料一中,川人極端反對的“不在借款”,“不在路歸國有”,那么在于什么?

②結合材料一、材料二說明,“吾人”與“川人”在對待“保”問題上有何一致性,又有何區別?)

最后讓學生從背景、、手段(方式)、結果和影響等方面整理“保路運動”兩個階段的不同特點。最后說明其影響。

三、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關于“武昌起義的成功”,教師首先讓學生看教材,掌握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深刻的社會原因,并且讓學生加以補充說明;然后讓學生看電影資料剪輯《武昌起義》。

關于“湖北軍政府的成立”,教師首先提問學生: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的首要任務是什么?然后結合課本知識和電影資料剪輯《武昌起義》中的相關內容,回答關于湖北軍政府的成立相關問題。

關于“武昌起義后的形勢”,教師結合教材內容簡單說明:武昌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紛紛起義響應,各省相繼擺脫清朝統治而獨立,清政府的統治呈現土崩瓦解之勢。與此同時,各省的立憲派、舊官僚相互勾結,采取各種形式進行篡權活動,使辛亥革命從一開始就潛伏著嚴重危機。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對于保路運動相關問題和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勝利的原因的分析,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對于相關問題的設置,學生答問的補充,電影資料剪輯《武昌起義》的適時放映,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三節清朝統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

一、“預備立憲”和立憲派

1.背景

2.過程

3.實質

二、保路運動

1.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

2.保路運動

三、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1.武昌起義的成功

2.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3.武昌起義后的形勢

怎么寫歷史教案篇8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

1、鐵制農具的使用

要求學生記住我國鐵器出現的最早時間、使用鐵器的最早時間、春秋戰國鐵制農具使用情況。理解鐵制農具使用的重要意義。

2、牛耕技術

要求學生記住牛耕技術開始使用推廣的時間,掌握牛耕技術運用的歷史意義。同時,使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長達五百余年,牛耕技術的逐步推廣是漸進的過程,且受農戶經濟條件的制約。

3、水利事業的發展

讓學生掌握當時中原地區普遍使用的灌溉農田工具是桔槔。根據書中的地圖,要求學生記住春秋戰國時期興修的主要水利設施。

(二)手工業

要求學生通過列表的方式,總結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的發展情況。

(三)商業

要求學生記住當時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業中心。

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

使學生了解: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私田。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剝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這種新的剝削方式使私田主人與耕種者之間形成了新的生產關系,即封建地主與封建農民之間的關系。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和變法

1、春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

指出春秋時期,各國通過改革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點介紹齊國管仲改革和魯國的“初稅畝”。

2、戰國時期的改革

首先,讓學生理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的大背景。

其次,簡要介紹吳起變法和李悝變法。

最后,重點講解商鞅變法以及歷史意義。

重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改革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適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現,為進一步改革殘存的奴隸制,運用政權的力量,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齊國和魯國的稅制改革,戰國時的李悝變法、吳起變法、鄒忌改革和商鞅變法。其中最典型、成效的是秦國商鞅變法。

從改革的內容來說,主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政治上,主要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加強封建君主專制。經濟上,消除奴隸制土地制度,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發展生產。軍事上,獎勵軍功,提高軍隊戰斗力。

從改革的作用和效果來看,因為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內部階級力量的差異,其效果是不同的。齊國等國雖較早的過渡到封建社會,但由于舊貴族勢力較大,變法受到很大阻力,所以變法不徹底。有的國家出現了內亂,政權不穩定。只有秦國借鑒了各國變法的經驗,改革比較徹底,功效。總起來看,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廢除了奴隸制政治經濟制度,鞏固和發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經濟制度,大大促進了封建制的建立和發展。

重點——鐵器的使用和牛耕對社會生產的促進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標志著我國生產力的顯著提高。而牛耕技術的推廣,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農業動力的革命,有助于農業勞動力的解放。生產力的提高,導致大量私田的出現,封建剝削方式、生產關系也隨之出現。經濟基礎的變化,引起各國政治改革。通過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及封建制度得以確立。我國進入的封建社會。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改革、變法運動發生的必然性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農業生產大大提高,出現了大量的私田。與之相伴,出現了封建生產關系和封建剝削方式。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走向瓦解。由于經濟基礎發生變化,導致上層建筑也隨之改變。各國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先后進行變法,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封建制度。因此說,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易錯問題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一切歷史現象的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是春秋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使社會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公田”外,新開墾的“私田”將成為可能的和需要的了。所以,私田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都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易錯問題——西南地區的開發始于戰國時期

我國西南地區的開發始于戰國時期,而不是漢武帝在西南地區設置郡縣開始。早在戰國時期的秦國開始開發西南,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這是開發西南地區的開始。開發西南地區的開始與中央政權設置郡縣地方行政機構是兩個不同的歷史現象。

473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溪县| 花莲市| 马山县| 陇西县| 炉霍县| 临安市| 聂荣县| 扎兰屯市| 金乡县| 彰化县| 偏关县| 南京市| 松原市| 成安县| 邢台县| 五家渠市| 邯郸市| 宝鸡市| 南木林县| 廊坊市| 汽车| 宜宾市| 霞浦县| 丰台区| 泸西县| 蒙城县| 浪卡子县| 叙永县| 大同县| 新丰县| 扬州市| 资源县| 乌什县| 平度市| 喜德县| 富川| 晋江市| 永丰县| 阳信县| 监利县|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