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級教案 > 歷史教案 >

歷史教案萬能反思簡短

時間: 新華 歷史教案

歷史教案萬能反思簡短篇1

一、關于教學

1、備課:做到深和通。教師必須按教學進度提前寫好單元教學計劃,在備課組組織下集體備課,深入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弄清本課在承上啟下的教學計劃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務,熟悉教材的全部內容,寫好課時教案。教案設計要做到規范化。另外,認真做好導學案,考慮到學生語數外的學習任務較重,導學案要求在課堂完成。

2、上課:

(1)明確目標。明確單元及課時目標,整個教學過程要緊扣教學目標,及時反饋,合理調控,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2)設計好導語。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好導語,以新穎的方式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到教學目標上來,為實施教學目標創設良好的學習氣氛。

(3)把握好內容。重點要突出,講授要得法,要在重點、難點和關鍵地方下功夫,防止面面俱到,貪多求全和主次不分的現象。

(4)注意啟發式教學。講授知識富有啟發性,努力做到科學準確,深入淺出,具體形象,生動有趣;要注意啟發式的提問,精心設置問題意境,做到難易適中,形成探索性問題群;討論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鼓勵發表獨到見解,引導學生討論圍繞中心,逐步深化。

(5)學法要指導。鼓勵學生多動口、動手、動腦,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自學能力和探索精神。

(6)課堂重訓練。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教師精心組織,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的訓練過程,課堂習題配備要精當,有梯度,使優生和后進生都能得到訓練。

(7)優化教學環節。做到語言要精煉,富于啟發性和趣味性,板書板畫設計要科學;書寫規范工整、大小適宜;教態親切自然,感情真摯;注意儀表,衣著樸素大方,堪為表率。

(8)采用現代教學手段。自覺地將現代教學媒體引進課堂教學,運用多媒體教學要恰當有效。

(9)運用課堂教學機智。對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要按照寬容的原則,恰如其分地處理,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化消極為積極,變阻力為動力。

3、作業:根據年級組的要求,我們歷史學科盡量不布置課外作業,作業在課內完成。這就要求作業要適當。緊扣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難易適度,有層次性。注意“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使學生綜合運用知識。

二、加強教課研。

1、認真學習新課改的理念:包括學習課標、考綱、高考題;深入鉆研教材、加強集體備課和研討;積極開展和參加各層次公開課的觀摩、學習和交流;本組內教師進行推磨聽課(具體見附表)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素質。

2、本組年輕教師爭取在本學期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及時總結,寫心得、感想或反思。能撰寫教學論文。為每年各級論文評比做準備。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和使用

按照學校教務處的要求,根據教研組的統一安排,高一年級的校本教學的內容為《大國崛起》。通過學習,能從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角度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激發學生探索真知的欲望。

四、教學資料庫的建設

本組教師把自己的教案、課件整理,形成自己的和備課組的資料庫。另外每人上交一篇質量較高的教學案例和課件,也可參加各級評比。

歷史教案萬能反思簡短篇2

一、教學設計思想

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體現了世界文明傳承的空間聯系,重點介紹了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對外交通線──絲綢之路,生動展現了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在新的時代里,古老的絲綢之路又重新煥發青春,繼續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本課內容的難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就自己熟悉的問題發表見解,以提高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分析、運用能力。在教學方法上,堅持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在課堂上創造故事情境、漫畫情境、實驗情境等方法以增強教學效果,從而激發學生想象和思考的積極性。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通過動手繪制絲綢之路的示意圖,了解絲綢之路的概貌。了解我國古代絲路的線路、交流的內容,及其在古代經濟、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對照古代絲路,了解當代亞歐大陸橋在各國交流中的優勢。

過程與方法:通過讀圖,能夠分析出圖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將書本中的信息轉化到圖上;通過對古代絲路和現代亞歐大陸橋的學習,逐步具備對比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絲路的美麗風光,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與難點

重點:絲綢之路的歷史作用。

難點:引導學生客觀、辨證地看待歷史現象。

教學方法

學生展示法、分析討論法、圖表講解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繪制絲綢之路示意圖;收集絲綢之路、亞歐大陸橋、古樓蘭消失的資料圖片。

教師準備:搜集相關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二、教學實施

(一)情景激發,定向引導

1.激情導入(約1分鐘)

以多媒體顯示一組絲路風光并配上《西游記》的主題歌曲,在學生的興奮與好奇中,提問唐僧“西天取經上大路”中的“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從而導出主題-—絲綢之路。

2.揭示目標(約1分鐘)

我們剛才領略到的是今天的絲路風光,到處是沙漠,戈壁,但昔日這兒卻延伸著一條繁華的絲綢之路。這么具有西域風情、沙漠風情的絲綢之路是由誰來開辟的呢?

(設計意圖:《西游記》是學生很感興趣的一部影片,尤其是其豪邁動聽的主題歌曲,能夠迅速地引發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同時,在欣賞今天的絲路風光時,可以引發學生的好奇與聯想,古代的絲綢之路又是怎樣的呢?從而引入主題。)

(二)任務驅動,協作探索。

1、自學教材、探究新知:(約3分鐘)

讓學生閱讀P97的內容與圖,活動:

1)綢之路是誰開辟的?什么叫絲綢之路?

2)想你從長安出發,沿絲綢之路西行,你會經過今天哪些國家和地區?同時,還經過哪些地形區?四人小組合作,小組作好記錄。

3)作絲綢之路的路線簡圖。

2、交流反饋,體驗成功:(約4分鐘)

反饋學生探索收獲,讓小組選出代表上臺講解,老師和同學們給出評價與激勵,讓學生感受到成功與喜悅。并對學生探索過程中的有代有性的問題集中講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學和實踐,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感受到新課程中歷史與地理知識的滲透。)

3、循序漸進,突出重點:(約10分鐘)

1)提問:觀察線路圖,你認為在當時我國境內的絲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區呢?

2)活動:如果你是當時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選擇好你的貨物。

3.準備和對方商人交換什么貨物?

學生表演(繁榮背景,如何交易,籌備干糧,水等)

3)絲綢之路的開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義呢?請同學們自學課文,找出一句話來概括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實來印證這句話。

(設計意圖:在熟悉路線的基礎上,讓同學通過表演感受絲綢之路當時的盛況,再步步突出重點:當時交流的物品及絲綢之路的橋梁作用。這樣不僅讓學生有親臨其境之感,而且得出的結論也是水到渠成。)

4.深入學習,突破難點:(約10分鐘)

1)樓蘭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城市,并且曾經很輝煌,為何后來消失了呢?請根據查找的資料解釋這一現象。

2)事實上,“絲綢之路”并不是只有這一條,廣義上的絲綢之路是指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除了張騫開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綠洲絲綢之路”外,你們還知道其他的絲綢之路嗎?

3)曾經繁榮的“絲綢之路”為何會衰落下去呢?

學生演示所查資料并討論,老師點評。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讓學生通過展示體驗學習的樂趣,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組內的互助、協調能力以及小組間的競爭精神,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而且通過拓展,可以鍛煉學生查詢資料和探究歸納的能力,同時通過查詢資料來解釋歷史現象,使學生感受到因歷史的、地理的因素,使絲綢之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而培養學生辨證、客觀地看待歷史現象的能力。)

(三)古今對比,感悟新知(約6分鐘)

1.過渡:千余年過去了,由于航海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喜歡上了更為方便的海上運輸,于是曾經輝煌的絲綢之路漸漸被人們放棄,敦煌也同樣衰弱了,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但是隨著全球化發展的需要,一條新興的絲綢之路重新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那就是亞歐大陸橋。

2.展示:亞歐大陸橋資料片。

亞歐大陸橋的簡介:新亞歐大陸橋東起江蘇連云港、山東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蘭鹿特丹、比利時安特衛普等歐洲口岸,是橫跨亞歐兩大洲,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實現海──陸──海統一運輸的洲際鐵路,經過了三十多個國家。新亞歐大陸橋的貫通,代替了昔日緩緩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駱駝隊,被稱為當代的新絲綢之路。

3.提問:那么,亞歐大陸橋與昔日的絲綢之路相比較有什么優勢呢?在今天有著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組活動)

1).經過的國家更多,到的地方更遠;

2).交通工具:駱駝,馬──洲際鐵路,火車;

3).節省時間,節省運費。

4).東西方溝通:間接──直接。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使學生感受到,亞歐大陸橋雖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橋,但卻是起著橋梁的溝通作用。新亞歐大陸橋的誕生,預示著世界經濟在江河經濟、海岸經濟的基礎上,將逐步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時代--陸橋經濟時代。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拓展,同時也鍛練了分析對比能力。)

(四)課后延伸,拓展思維(約3分鐘)

討論:古老的絲綢之路在今天的價值。

學生從發展旅游業角度討論──絲路旅游方興未艾。

(設計意圖:將知識向課外延伸,培養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也可通過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回顧總結,概括要點(約2分鐘)

(六)課后作業,挑戰自我(約5分鐘)

上海某中學要組織高二學生去西部領略絲路風光,請替他們設計一條旅游線路和沿途景點介紹,看誰的方案最佳。

(七)板書設計,知識結構。

(八)課后反思,精益求精

成功之處:知識的學習融入有競爭性的、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之中,是本課最大的成功點。由于學生對事物好奇心強,又喜歡挑戰自我,參與活動熱情很高。

“組內互助、組間競爭”的教學形式也是本課的一大成功之處。在挑戰時,學生們先在小組內模擬演練,讓每一個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得到加強,然后推選出最有實力的人參加全班競選,學生的集體主義感使他們群策群力,互相協作,使課堂真正成為一種合作、和諧、團結的氛圍,使學生學得開心。

不足之處:學生查詢的資料如果再精練一點,課堂效果會更好些。

歷史教案萬能反思簡短篇3

一、課程標準

1、描述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

二、學習目標

1、能夠利用各種地圖或文字材料,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魯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

2、能夠說明山區人們是如何利用山區來發展生活的,描述他們生產生活的特色。

3、學會分析山區人們生產生活的特色與山區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色。

難點: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

讀圖法、情景教學法、合作討論法等。

五、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欣賞圖片:

欣賞安第斯山脈地區風光,同時配上印第安人音樂,引起學生的興趣。

設問: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的.這些風光圖片美不美?

學生答:美!

問: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這么美麗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學生答:想!

(一)尋找安第斯

1、通過幻燈片向同學們展示兩張圖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圖),請同學們來說一說,安第斯山脈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過幻燈片展示一幅當地圖片,設計問題:“走進山區,探索山區的生產生活是怎樣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燈片展示秘魯山區農業活動示意圖:

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人民又是如何利用當地的環境發展生產的呢?

學生回答:低海拔處……高海拔處……

2、幻燈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脈東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觀變化示意圖:

設計問題:秘魯安第斯山區從山麓到山頂自然景觀的變化原因?

學生整理(教師引導)回答: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高海拔山區從山麓到山頂,導致自然景觀呈現垂直變化。

3、教師引導過渡:

設問:秘魯山區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奇特的生產方式出現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創造出的呢?

學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師出示印第安人圖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遺址圖片。

(三)走進安第斯

1、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目標要求

1)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

2)這樣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如何?

2、學生成果展示:

衣:羊駝毛質地輕柔,纖維細長,保暖性強,極為珍貴,有“纖維上帝”之美譽。

食: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居民的主要糧食。秘魯人培育出抗寒的馬鈴薯品種,還利用晝夜溫差大發明了常年保存馬鈴薯營養價值的方法。

住:如圖(PPT)

行:駱馬能在崎嶇的高山峻嶺間行走自如,體小但耐饑渴。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

3、展示秘魯國徽:

問題:秘魯國徽左上角是什么動物的圖案?它出現在國徽上面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駱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師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秘魯人“靠山吃山”的生產、生活方式讓我們懂得了?

學生回答: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歷史教案萬能反思簡短篇4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慕尼黑會議;德吞并捷克;突襲波蘭;二戰全面爆發;奇怪的戰爭;德攻占丹、挪、盧、荷、比;敦刻爾克撤退;法國潰敗和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不列顛之戰;德軍侵入巴爾干;突襲蘇聯;二戰擴大;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2.思想教育目標:

①慕尼黑會議是英、法犧牲小國以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陰謀,英、法縱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世界大戰首先在帝國主義國家英、法和德、意之間全面爆發,英、法嘗盡苦果。

②二戰初,德、意和英、法之間是帝國主義的非正義戰爭,中國等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蘇聯進行的是反法西斯衛國戰爭。

3.能力培養目標:通過思考題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復雜情況下分析戰爭性質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慕尼黑陰謀,法國的潰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2.難點:二戰初期性質的復雜性。

(三)教學時數:4課時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講述,談話法,投影,錄像

(五)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德、意、日三國勾結,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

[導入 新課] 由于德、意、日三國勾結,瘋狂地對外侵略擴張,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威脅,加速了發動侵略戰爭的步伐,終于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講授新課]

一、慕尼黑會議(板)

(掛93頁圖)1936年,德國無視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將軍隊開進菜茵非武裝地區。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奧地利,這兩次行動都是違反巴黎和約的規定的,但都沒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來越大,他的下一個目標,便對準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西北部的蘇臺德區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們在捷克屬于少數民族,希特勒唆使當地的納粹黨羽提出蘇臺德區“自治”的要求,接著又提出蘇臺德區與德國合并,捷政府拒絕了合并要求。希特勒便在德捷邊境集結軍隊,進行戰爭威脅,而對德國的侵略行為,捷、英、法分別是什么態度呢?(P92小一)

英法政府既害怕戰爭,又妄想禍水東引,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希特勒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使其兩敗俱傷坐受漁翁之利。因此英國首相張伯倫挾著一把雨傘,風塵仆仆兩度飛往德國和希特勒談判。 同時,又向捷政府施加壓力,強迫捷政府接受希特勒的條件,慕尼黑會議正是法西斯德國對外擴張政策和英法縱容的產物。

1.慕尼黑會議(板)

1938年9月底,德、意、英、法首腦希特勒、墨索里尼、張伯倫、達拉第在德國的慕尼黑城召開會議,并簽訂了協定,協定的內容是什么呢?(P92大二)他們在沒有捷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就決定了捷克的命運。(P92小二)

英、法出賣了捷克的利益,德國又在侵略擴張的道路上邁出了一步。

(討論)英、法與捷本無利害關系,況且法還是捷的同盟國,那么,它們為什么與德、意一起策劃慕尼黑陰謀,支持德占捷呢?(①英、法國內普遍存在畏戰情緒,千方百計避免戰爭;②仇視蘇聯,禍水東引)這是大國強權政治的表現,這種犧牲小國利益,滿足自己私欲的行為是卑劣的,也必然是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慕尼黑陰謀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使希特勒看清了英法的軟弱可欺,得寸進尺,慕尼黑協議的墨跡未干,德軍就長驅直入布拉格,1939.3吞并了整個捷克。

2.德國吞并捷克(板)

吞并捷克后,法西斯德國的軍事、經濟力量大增,在戰略上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侵略的野心更加狂妄,但希特勒考慮到,自己目前的力量不足,必須避免兩線作戰,鑒于蘇聯的強大,他打算先打敗吞并英法的盟國和中立國,打垮英、法,再進攻蘇聯。所以,在吞并了捷克后,便于1939.4下達了永遠消滅波蘭的作戰計劃,經過精心的策劃后,于1939.9.1閃擊波蘭。

3.德軍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板)

9.1德軍以58個師、2500輛坦克、6000門大炮、2000多架收音機的強大兵力,對波蘭發動了“閃電”般的突然襲擊,這無疑等于對波蘭的盟國英、法一記響亮的耳光,使其非常難堪,加上國際輿論的壓力,英、法兩國政府向德國提出了停止軍事行動的要求,又遭拒絕,被迫于9.3對德宣戰。全面爆發。

二、德國占領西歐(板)

英法對德宣戰后,實際上是宣而不戰,始終按兵不動,坐視波蘭孤軍苦戰而亡,因此被稱為“奇怪的戰爭”。

1.奇怪的戰爭(板)

在西線,英法擁有115個師,而德國只有23個師,但英法卻沒有利用這一優勢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卻躲在鋼筋水泥工事里相望。到39年底,法軍只損失了1400人,英國遠征軍損失3人,10.2波蘭滅亡,波蘭人民倍受苦難,整個戰爭期間,被德國法西斯殺害的高達600多萬人。(問)英法國為什么靜坐觀戰呢?(禍水東引之心未死)

(錄像片:波蘭淪陷20′)

英、法靜坐觀戰的局面持續了7個多月,這就給法西斯德國以從容調配兵力,準備新的進攻的時間。德國并沒有東進去進攻蘇聯,而是集中力量對付英法。

當英、法軍隊坐失戰機的時候,法西斯德國已經做好了西進的準備,丹麥、挪威是控制北海、波羅的海的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瑞典鐵礦輸往德國的交通孔道。1940.4.9清晨,德軍突襲了丹麥、挪威,四小時內占領丹麥,傍晚又占領了挪威的首都奧斯陸,挪威軍隊退到內地繼續戰斗,英、法軍隊在挪威沿岸登陸援助挪威,但是遭到炮火的攻擊而被迫退卻。6.10德軍占領了挪威。

1940.5.10德軍在西線發動了攻擊,希特勒計劃先占領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再迫使法國投降。盧國小力弱,不戰而亡,荷蘭抵抗了四天以后宣布投降,比利時進行了英勇的戰斗,到5.28才宣布投降。當時,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盟軍約有40萬人,被迫向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撤退,遭到德軍的包圍轟炸,經過努力,約有34萬人得以撤到英國海岸,但是全部重型武器卻落到了德軍手中。

(錄像:敦刻爾克大撤退21′)

2.敦刻爾克撤退(板)

這次撤退為反法西斯戰爭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攻打比利時的時候,德軍主力已經從比利時繞到了馬奇諾防線的背后,于5.14突破法國要塞色當,隨即轉鋒南下。6.5德軍向法國發動了總攻,意大利看到法國就要失敗,趕忙趁火打劫,于6.10對法宣戰,同時出兵進攻法國的南部,6.14德軍未發一彈占領了巴黎,22日,法國投降,法國號稱帝國主義強國之一,僅僅在一個多月的戰斗中就潰敗了,法國長期對德推行縱容政策,結果把自己葬送到希特勒的鐵蹄之下,戴高樂將軍堅持抵抗德國的侵略,流亡到英國,領導“自由法國”的運動。

3.法國的潰敗(板)

希特勒在歐洲的軍事勝利,盟軍的連連挫敗,引起了英國國內對張伯倫政策的嚴重不滿,就在挪威即將陷入德軍手里的時候,5.10張伯倫被迫辭職,邱吉爾繼任英國首相。

法國淪亡后,希特勒想勸說英國談和,遭到邱吉爾的拒絕,于是,希特勒下令,準備入侵不列顛。

(錄像片:不列顛之戰22′38″)

4.不列顛之戰

1940.7.10德國為了控制空權,發動了稱之為“不列顛之戰”的大空戰。每天,德國出動幾百架次甚至上千架次的飛機對英國輪番轟炸。但是,空襲沒有挫敗英國人民的斗志,反而增強了他們反法西斯斗爭的決心。希特勒入侵英國本土的計劃被無限期地擱置起來,法西斯德國第一次遭到重大失敗。

三、蘇聯衛國戰爭的開始(板)

消滅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是希特勒德國的一貫目標,為此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1941年夏季,德國已經占領了歐洲的許多國家,控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好了侵略蘇聯的準備。6.22法西斯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190個師、3700多輛坦克、5000架飛機的龐大兵力,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規模之大,史無前例。

(錄像片,擴大戰爭12′)

1.突襲蘇聯(板)

德國妄圖在1.5~2個月內打敗蘇聯,蘇聯被迫進行衛國戰爭,二戰擴大了。

2.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板)

蘇聯衛國戰爭的初期,由于準備不足,使德軍在幾個月里,深入蘇聯境內,北路圍攻列寧格勒,南路深入烏克蘭,尤其是中路德軍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形勢危機,對此,英勇的蘇聯軍民,在斯大林和蘇聯政府的領導下,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寸土必爭,誓死保衛莫斯科,捍衛國家,成功地阻止了德軍的進攻,保衛了莫斯科。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是德軍在二戰開始以來的第一次大失敗,蘇聯紅軍粉碎了希特勒軍隊“天下無敵”的神話,使全世界人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鞏固小結]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德國無視凡約,在歐洲擴大戰禍。英、法為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召開慕尼黑會議,犧牲捷克,滿足德國,但德國野心更大。1939.9.1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面對德國的進攻,英、法宣而不戰,坐視波蘭滅亡。波蘭滅亡后,并沒有按英法的希望去進攻蘇聯,反而對付英法,不久法國滅亡。德又對英國進行空襲,但沒有成功。1941.6.22德突襲蘇聯,二戰擴大,蘇聯人民開始了衛國戰爭,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偉大勝利,粉碎了法西斯德國天下無敵的神話。

(六)板書設計 :

歷史教案萬能反思簡短篇5

授課教師何自沛

章節內容課題名稱:《北宋的政治》共1課時

時間2020月日班級七年級班

課程標準內容要點: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重文輕武的特點。

認知提示:理解重文輕武與中央集權強化的關系。

北宋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個重要時期。經過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武將擅權、軍閥割據和地方豪強割據等頑疾被革除,中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進了社會安定,有利于國家統一。同時,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還促進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但是,這些新的措施也帶來了諸如官僚機構臃腫、財政負擔沉重、軍隊戰斗力減弱等社會弊端。

教材內容

分析《北宋的政治》是部編新教材七年級下第二單元第1課,主要學習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重文輕武政策兩方面內容。

本課兩方面內容關系如下:宋代加強中央集權是本課的核心,重文輕武既是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結果。北宋是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自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以來,為加強皇權,歷朝歷代最高統治者都在圍繞下面幾個問題做文章:一是皇權與相權的關系;二是軍事權力的掌控;三是對地方官員的控制。

基于以上對“課程標準”、“知識點關系””的分析,本課兩個知識點都是重點內容。

學情分析本課是政治史,比較枯燥,學生的興趣和理解能力有限,調動學生興趣,化難為易才能適應學生認知特點。但是學生已經儲備了一定的宋代著名的人和事,比如一些文學名人,有宋朝腐敗和屈膝求和的印象。

教學設計

整體思路基于“教學評一致性”原則,結合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學情制定出學習目標,并且制定出相應的評價任務,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再設計教學活動,認真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的分組討論,爭取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同時,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努力提高目標的達成度。

學習目標1、背誦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等基本史實。

2、通過研讀史料,歸納并說出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

3、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

評價任務1、評價目標:由學生自己整理科舉制度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了解歷史的縱向發展,加深對科舉制度的認識。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知識框架,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

2、評價方法:以學生互評為主。

3、評價過程:

第一步:學生閱讀第1、2、6課,梳理相關知識,設計出不同的呈現方式;

第二步:教師挑選出有代表性的呈現方式,請學生展示;

第三步:展示后,學生互評。評價時,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掌握標準。好的方式要有科學性,能把教材的知識點有機結合起來,體現出內在聯系和發展線索。同時要簡明扼要,增強識記效果。

4、評價總結:教師可以請學生舉一反三,進行類似整理,如唐太宗、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等。

教學環節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導入設置情景問題:假如你生活在宋朝,你想當一個文官還是武將呢?

通過設置問題引起同學的辯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標1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1.北宋的建立

展示趙匡胤畫像圖和趙匡胤人物介紹。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找出北宋建立的基本信息:

建立時間:960年

建立者:趙匡胤(宋太祖)

都成:開封

國號:宋(史稱“北宋”)

2.加強中央集權

A.收取兵權

展示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圖片及文字材料,引導學生歸納宋太祖收兵權的第一項措施: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軍隊;

展示第二組圖片,由學生討論圖片所蘊含的第二項措施。

學生答:控制調兵權;

展示第三組圖片,由學生討論圖片所蘊含的第三項措施。

學生答: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

B.加強皇權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

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a、文臣任州縣長官(即知州),三年一換、頻繁調動;

b、設通判,分知州的權力;

c、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中央中控稅收;

d、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總結:

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通過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是重點,通過分析材料,提高學生閱讀材料的能力和語言能表達的能力。

目標2

二、重文輕武的政策

1、重文輕武的原因

展示文字材料,引導學生分析重文輕武的原因: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

2、重文輕武的表現

學生閱讀教材自學,分小組匯總答案,五分鐘后展示各組答案。

學生答:①重文臣,輕武將

②重文教,改革發展科舉制

教師評價:評價時,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掌握標準。好的方式要有科學性,能把教材的知識點有機結合起來,體現出內在聯系和發展線索。同時要簡明扼要,增強識記效果。

3、重文輕武的影響

讓學生閱讀教材第31頁右上角“相關史事”中的材料,通過材料分析重文輕武的影響。

學生答:略

教師總結歸納:積極: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

消極:造成了機構重疊、官吏過多、軍隊指揮不靈等諸多弊端。難度較小的知識可以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目標3

三、小小辯論會——重文輕武之利弊

學生自由選擇正方反方,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辯論。1、通過辯論,讓學生學會分析歸納自己掌握的知識,并且學會客觀的評價歷史事物。

小結曾經的北宋既輝煌過,卻又無奈著。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卻也是一個糟糕的時代。擦拭開歷史的塵埃,我們還會看到一個怎樣的大宋,下節課我們繼續來了解。承上啟下。

作業做本課練習冊;

預習下一課內容。

做好復習和預習工作。

歷史教案萬能反思簡短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和閱讀使學生掌握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了解王羲之和《蘭亭序》、顧愷之和《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等基本歷史事實,提高學生綜合歸納整理所學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書法、繪畫及石窟藝術具體內容和其中含義的介紹,初步培養學生的文學藝術的鑒賞能力,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學生填寫“魏晉南北朝文學藝術成就”圖表來培養學生的分類歸納所學歷史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師指導學生制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成就簡表》通過學生總結“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哪幾位科學家,他們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這一問題,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明白這些文學藝術的成就,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健康的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培養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酈道元和《水經注》,大放光彩的書法藝術和輝煌的石窟藝術的代表作。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1、復習提問:請簡要介紹祖沖之、賈思勰、酈道元的科技成就。

人物朝代稱謂主要貢獻

祖沖之南朝數學家、天文學家機械制造家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7位,著《綴術》

賈思勰北朝(北魏和東魏)農學家著《齊民要術》

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著《水經注》

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狀況,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一時期的科學文化的發展狀況。

2、過渡講解:上一課講的是魏晉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這一課將介紹魏晉南北朝的藝術成就和思想成就。

【自主預習】

一、祖沖之和圓周率

首先提問:祖沖之有什么成就?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率。祖沖之在劉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大膽的設想,反復的實踐。終于用割圓術求得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論文集《綴術》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

同時他在天文歷法、機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貢獻。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前蘇聯莫斯科大學“世界大科學家陳列”的走廊上鑲嵌著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環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師繼續提出問題:為什么祖沖之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小字,幫助學生總結出答案: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反復實踐等)

二、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賈思勰

指導學生在閱讀教材后介紹賈思勰。

2、《齊民要術》

指出“齊民”和“要術”的含義后提問:這部書的內容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它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農作物的種植、家畜家禽的飼養、農產品加工等許多方面。這些經驗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它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三、酈道元和《水經注》

1、酈道元

北朝的時候,還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這就是酈道元。(指導學生看書,了解)

2、《水經注》

首先指出:《水經注》是我國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這對我們今天制定城建規劃,興建水利工程,考古、從事歷史研究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這部書不僅為地理學家所重視,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田水利學家、城建科學家所重視。同時,為這部書的文字優美,具有文學價值,因此也受到文學家的重視。

四、書法、繪畫與雕塑?

指導學生閱讀“導入框”和《大放光彩的書畫藝術》課文以及插圖“王羲之和《蘭亭序》”、“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文獻資料?后人贊《蘭亭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動手活動或思考回答:

1、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特征怎樣?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書見長,其字或端莊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游龍”。代表作是《蘭亭序》。)

2、根據“導入框?書成換白鵝”的故事,你怎樣理解王羲之書法承上啟下的作用?(王羲之愛鵝,是喜歡看白鵝劃水的姿勢,因為他可以從白鵝劃水的姿勢中聯想到自己寫字的執筆運筆姿勢。總之,他練習書法很專注,幾乎不放過任何機會,認真汲取前人的書法特長,融匯成自己的風格,為后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所以說他的書法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3、顧愷之繪畫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顧愷之的繪畫題材很廣,他筆下的人物,線條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這時的文化名人有書畫界的王羲之和顧愷之,還有思想界的范縝等。

4、佛教的盛行

指導學生閱讀“佛教的盛行課文

5、輝煌的石窟藝術

指導閱讀“輝煌的石窟藝術”課文及其插圖《龍門石窟佛像》,思考回答:十六國、南北朝統治者開鑿了哪兩個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點?(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其中佛像的特點是宏偉精巧,繼承了秦漢以來造型藝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點。)

【合作探究】

1、有人認為:“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電腦都安裝了字體庫軟件,想要什么字體由你選擇,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再去練字學書法了。”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在當今信息時代,書法藝術是該發揚光大,還是順其自然讓其消失呢?

2、王羲之和顧愷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后人用什么稱呼來贊譽他們?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填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藝術成就表》:

項目主要代表歷史地位

書法家王羲之寫《蘭亭序》“書圣”,天下第一行書

畫家顧愷之畫《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三絕”

石窟藝術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古代藝術寶庫

歷史教案萬能反思簡短篇7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狀況,即農業、手工業較前代有了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明朝中后期我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使學生了解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

通過探索明清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與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通過研讀史料,從材料入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

通過分析、討論“閉關鎖國”政策的后果,提高學生以史為鑒、擁護改革開放政策的自覺性。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是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是中國漸漸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強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學生理解現實、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所以應重點掌握。

“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概念學生較難理解,為本課難點。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明清時期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的圖片,讓學生講出其名稱。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

原產美洲的高產糧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經菲律賓傳入中國后,先在廣東、福建種植,稍后傳入周邊省份。18世紀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傳播,清嘉慶以后,已成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次,還應說明高產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引種推廣的意義。甘薯“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谷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馬鈴薯的產量也很高,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不僅可以緩解人口增長壓力,還能促進糧食商品化和農民轉入手工業生產。經濟作物的引進,則能促進農業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并為手工業生產提供更多的原料。

2、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

出示三則材料:

自元代以來,松江逐漸發展成全國棉紡織業中心;當時流傳“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鎮)紗”的民謠;

“數年來,肅寧(河北肅寧)一邑,所出布匹,足當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徐光啟《農政全書》

山東鄒縣“鬻布于鄰”。——呂坤《實政錄風憲約》

學生從中得到結論:說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

3、絲織業的發展

(1)絲織業中心:蘇州、南京

(2)絲織業的規模:南京的絲織業到清代已擁有三萬多臺織機。

4、制瓷業中心:景德鎮

5、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1)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北京、南京

(學生回憶唐宋時期我國古代商業情況,以便對比了解明清時期商品經濟較前代的空前發展。)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直接導致工商業城鎮興起。(講解《皇都積勝圖》,以說明明清兩代商業發展的盛況。)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晉商和皖南的徽商最為著名。

商人數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活躍的又一突出表現。他們擁有龐大資本,合伙經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業資本集團。(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徽商、晉商”的小字,使學生了解他們的經營范圍。應特別注意他們還有人投資于手工業生產,這是一種新趨向。)

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最早出現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三、“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2)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為抵制國家的領土主權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閉關鎖國”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貿易。

(2)清朝統一后的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前階段: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

后階段:只開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閉關鎖國”的影響

學生討論: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什么嚴重的后果?請聯系當前對外開放的現實,談談你的看法。

閉關鎖國政策的嚴重后果:

①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進而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③中國由于落后,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②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從“閉關鎖國”政策中汲取教訓;②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歷史教案萬能反思簡短篇8

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古代希臘的兩個文明中心發源地,了解希臘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實。

2.能準確簡述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認識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過閱讀教材,了解亞歷山大東征的基本概況,分析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正確認識古代世界主要戰爭的兩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確認識亞歷山大東征

情景導入法、講授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2022年我國將舉辦冬季奧運會,這使北京成為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同學們,你們知道奧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嗎?

(二)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知識點一希臘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

2.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于愛琴海地區。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3.希臘城邦出現的時間:公元前8世紀;突出特點:“小國寡民”;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

知識點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

知識點三亞歷山大帝國

5.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邊陲的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

6.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3.5萬大軍,進攻波斯帝國。

7.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臘城邦

1.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文明最早產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愛琴海地區。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2.希臘城邦的突出特點是什么?這主要與什么有關?

“小國寡民”。與地理位置有關,希臘多山,不利于統一。

3.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區別嗎?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權利,同時,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隸。外邦人沒有政治權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隸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公民與非公民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轉化為公民,極為困難。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閱讀下面的材料,探究問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的制度稱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萬確的,因為政權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而是在多數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決他們私人糾紛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價值而言,無論任何人以何種方式顯露出優于他人擔任一些榮耀的公職,那不是因為他們屬于特殊的階級,而是由于他們個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最高權力機構是什么?

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

(2)如何認識伯里克利時代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

①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②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它本質上仍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

探究三亞歷山大帝國

1.閱讀教材,說出亞歷山大東征的開始時間、背景、過程、結果。

開始時間:公元前334年;背景:馬其頓的強大;經過:擊敗波斯大軍——攻占地中海東岸——埃及——滅波斯;結果: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2.有人說:“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侵略戰爭,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對此,你如何看待?

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

(四)歸納總結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鞏固新知

見本書對應練習。

在本課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探討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亞歷山大東征這兩個重難點問題。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引導學生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要能夠結合當時的背景來分析評價。學生們對于此類探究活動很感興趣,各小組都能夠積極發言,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473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城市| 衡水市| 大城县| 武冈市| 安阳县| 涿州市| 平度市| 望谟县| 阜平县| 阿鲁科尔沁旗| 县级市| 五峰| 浦江县| 公主岭市| 滕州市| 东源县| 县级市| 宣汉县| 普宁市| 桐城市| 苏尼特左旗| 焦作市| 四子王旗| 乌拉特后旗| 新闻| 临沧市| 闽清县| 镇安县| 福安市| 兴国县| 阳高县| 三台县| 和平区| 郸城县| 永平县| 基隆市| 衢州市| 普宁市| 喜德县| 嘉义市| 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