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歷史教案對七年級歷史老師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夠幫助老師順利開展教學任務,并對他們提升教學質量有許多的幫助。快來寫一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吧。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遠古傳說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漢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黃帝與農業起源傳說的實質
3.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4.培養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傳說印證史實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
1.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熱愛歷史的情感
2.了解華夏族形成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體會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秀品行,培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信心和決心,進一步確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重點
1.農業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貴的品行
3.“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教學難點
1.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以及他們之間的戰爭與融合
2.“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教師準備
炎、黃帝的肖像掛圖、對二人陵墓的簡介課件、祭奠活動的圖片、禹治理水的幻燈、布置學生收集我國歷的傳說
學生準備
了解、收集我國古代的傳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疑導入
1.同學們都應該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你們知道我國一共有多少個民族嗎?
2.肯定補充學生的回答,在5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占了九成還要多一些,而你們知道漢族的由來嗎?
3.根據學生的表現引出內容:簡要敘述漢族的由來(重點抱握幾個轉換: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而華夏族是由炎黃部落的組合發展而來的。告訴學生,在歷史發展、人類演進的進程中,華夏族不斷融合周邊的民族,逐步發展壯大,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局面,因此,漢族和其她少數民族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
二、炎黃的斗爭與融合
1.談話轉承:剛才我們將到了漢族的由來,下面就讓我們具體去了解一下緣故時期的部落是這樣一步一步融合成今天的漢族的。大家都知道,在遠古時代,人類是以部落為單位群居的,而由于生存等方面的需要,部落與部落之間結成聯盟,聯盟中會推舉出一位德才兼備的人作領導。大約四千多年前,我國黃河流域出現了兩位的部落首領,這就是炎帝和黃帝。
(積極叫學生思考炎帝和黃帝就是古代的皇帝嗎?)
2.答疑:炎帝和黃帝不是古代的皇帝,至于原因我們會在以后的學習中慢慢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出示炎帝和黃帝的掛圖,講:這兩位就是炎帝和黃帝,他們是我們共同的祖先。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他們分別領導了黃河流域的部落,由開始的斗爭到后來的聯合,再到后來的不斷融合。最終成為了漢族的前身(華夏族)。古往今來很多華夏兒女都以各種形式祭奠自己的祖先。
4.播放課件,講述:這就是為了紀念他們而修建的陵墓。炎陵在湖南,黃陵在陜西。每年清明節或者是其她重大的節日,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會回來祭奠我們的祖先。
5.播放陜西祭奠活動的記錄片,向學生作介紹。
6.設疑:同學們看到的是今年在陜西舉辦的祭祀盛況,那么,老師請教你們一個問題,為什么人民會如此虔誠地懷念遠去的炎帝和黃帝,他們究竟做了哪些貢獻?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看教材上是怎么介紹的。
7.鼓勵學生匯報閱讀收獲,并適時補充引導,讓學生認識炎帝和黃帝在華夏子孫心中的崇高地位。
匯報閱讀收獲:A.炎帝:改進農具、發明醫藥、是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藥的創始人,號稱神農氏;發明陶器,開辟集市。B.黃帝:創制歷法,指導人民生產;發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工具;還發明了車船、銅器等;C.他們都是杰出的部落首領,為人們所愛戴。
三、組織討論
A.炎帝和黃帝的貢獻、他們的精神、他們給后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及其在華夏兒女心中的地位,還應包括學習體會等。(教師)
B.與同學充分討論把今天學習的知識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有關見聞結合起來,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體會,使自己在學習知識、了解傳說的過程中受到傳統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第二課時
一、講解傳說引入新課
1.激發方式講: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等傳說,引發學生的興趣,引出大禹治水的傳說,告訴學生,早期的人類幾乎住在大江大河邊,就為水患埋下了伏筆,也是大禹治水的傳說提供了依據。
2.設疑:為什么是大禹治水而不是其她人呢,大禹有什么特別的能耐嗎?(這都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大禹治水與“禪讓制”
1.出示大禹的頭像圖片,講解大禹治水的經過及其相關知識,包括治水的方法、所用的時間、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
2.設疑:同學們還不知道吧,大禹治水是舜給她的一個鍛煉的機會,鍛煉什么呢?辦事能力啊。在那個時候,部落首領都是大家民主推選出來的,這種推選產生首領的方法,歷稱為“禪讓”。這個制度大概興起于黃帝以后的很多年,首先是堯擔任首領,接著是舜,后來就是禹。
三、討論小結
1.引導:傳說畢竟是傳說,因為它無從考證,它是人們在口頭流傳的,但卻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思想認識等情況,反映了當時人類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認知水平有限,世界上的傳說大都帶有神學的色彩,也就是把人都神化了。盡管如此,傳說對于我們仍然有一些學習和了解的價值。象大禹治理水的這個傳說,他的智慧、毅力、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無不是我們學習的好素材,所以,現在你們就了解到的大禹的故事,大膽的發表你的意見和看法。
(明白傳說有利有弊,但是值得大家學習的仍然很多,利用傳說也很重要)
2.巡查、傾聽、融入學生的討論活動
3.小結本課,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篇2
一.課前導學
(一)認清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要求:
1.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情況;
2.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
3.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學習重點:科舉制度的創立、完善、影響;
學習難點:科舉制度的影響。
(二)課前自學
1.根據學習目標,結合圖片認真閱讀課文中所有內容,并思考目標中的問題;
2.獨立做好下面的基礎知識練習題,并進一步識記、鞏固:
(1)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2)隋文帝開始用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3)隋煬帝時正式設置,我國科舉制度正式形成。從此,門第不高的,可以憑才學作官;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集中到;
(4)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以、兩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擴充了的規模。進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稱為;
(6)武則天時,開始了,并增設了;
(7)唐玄宗時,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8)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廢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組討論
1.科舉制度是怎樣創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舉制度創立起了什么作用?
四.達標訓練
(一)
1.科舉制度在朝創立,在朝逐漸完善,直到才被廢止;
2.在科舉制度創立的過程中出現的關鍵人物是__;
3.在科舉制度完善的過程中出現的關鍵人物是__;
(二)
1、我國科舉制正式誕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煬帝
2、科舉制創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漢D.魏晉
3、科舉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舉制廢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創殿試、武舉的是()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詩繁榮的是()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關于科舉制度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唐代創立并完善了科舉制度B.科舉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人才
C.進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舉制度激發了讀書人的自信和熱情,推動了唐代社會的發展
8.與科舉制有關的成語“衣錦還鄉”反映的是
A.參加科舉考試還鄉時可獲得一套新衣B.讀書人在科舉考試考中后地位有巨大變化
C.只有身穿錦衣才會允許參加考試D.讀書人用華麗的服飾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三)閱讀下列材料:
“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請回答:
(1)材料中的“選舉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該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這一制度開始于哪個朝代?誰統治的時候正式誕生?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篇3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篇4
學習目標: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節儉的史實;盛世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繁榮概況。
2、理解“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內在聯系。
3、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國措施和結果上的共同之處。
重點難點: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工具的改進。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熟讀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題,并把有關內容標注在課本上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當宰相。(2)重視地方
(3)崇尚節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5):創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越窯最為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1)大都市有、和
(2)長安城內分為,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1)時間:統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二、合作交流:根據下列問題分組討論,教師深入學生,適時點撥。
1、材料分析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請回答: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為什么?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游,當你領一個旅游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游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游詞)
三、探究展示: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適時進行點撥。
小結:唐朝建立以后,經過貞觀之治、武周統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達到鼎盛,安史之亂后,唐朝衰落。
四、課后檢測:
1.在舊金山、紐約等地,人們把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作“唐人街”,可見唐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為()
A.文景之治B.開皇之治C.開元盛世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燒毀宮內一批珠玉錦繡,意在表明()
A、這些錦繡已經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節儉,致力發展的決心
C、唐朝此后對絲織業進行限制D.皇帝以后決不穿絲織品
3.種茶、制茶、飲茶的發源地是()
A、中國B、日本C、朝鮮D、印度
4.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做出了不少的創造發明,其中唐朝時期創制的農業生產工具是()
A.耬車B.翻車C.水排D.曲轅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黃、綠、青三種顏色加以裝飾且聞名于世的藝術珍品是()
A、越窯的青瓷B、邢窯的白瓷C、唐三彩D、景德鎮瓷器,
6.如果你是電視劇《唐玄宗》的導演,結合歷史的發展劇情中你不會設置的場景是()
A、茶坊里飲茶的場景B、田野里用曲轅犁耕田的場景
C、大戶人家擺設著唐三彩D、后堂掛著“開元之治”匾額
7.下列關于唐朝長安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長安城里可遇到身著各式服裝的西域人B、長安城內街道兩邊有排水設施
C、長安是當時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區內有許多店鋪,商業繁榮
8.唐朝一位皇帝在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這位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則天D、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