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級教案 > 歷史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

時間: 奕玲 歷史教案

對于歷史課來說,教師的講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師要盡量做到少講、精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7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1)

課標內容:

1、了解隋朝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2、以大運河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隋朝的建立;

②隋朝統一的時間及其意義;

③大運河開鑿的時間、南北起止及中心點;

④大運河的作用;

⑤隋文帝開科舉制的先河;

⑥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⑦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1、結合《隋運河》圖講解大運河的開鑿,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結合圖文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

2、聯系隋以前中國古代的主要選官制度,說明隋創立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培養學生綜合說明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隋煬帝的評價,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4、通過課后題“比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們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隋朝統一及其歷史作用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2、結合課中題,補充歷代詩人對隋大運河的詠嘆,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進行討論。結合卡通問答中有關科舉制的介紹和課后題,對科舉制的作用進行討論。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進一步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2、了解隋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它的開鑿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舉制的作用,初步認識人事制度建設對國家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大運河的開鑿

2、科舉制的創立

二、難點:

1、大運河為什么在隋朝時開鑿?

2、進士科的創設標志著科舉制正式形成。

3、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和科舉制的作用引導學生勇于多角

度提出問題,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釋。

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復習上冊知識,導入新課)

一、隋朝統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長安,要求學生歸納隋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統一南北講清時間及所滅的政權。其意義結合“隋朝出現了

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講解。

二、大運河的開鑿:

1、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

2、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3、大運河的作用

三、科舉制的創立:

1、隋文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

2、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3、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導學小結)

就隋的建立和統一南北的有關知識提問,指出隋開鑿的大運河和創立的科舉制對后世影響巨大。請一至二位學生簡要歸納這兩個歷史事件的影響。

課后作業:

1、()年,()廢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2、()年,隋朝滅掉南方的(),南北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下令開鑿大運河。

4、大運河以()為中心,北通(),南達(),全長()多千米。

5、開鑿大運河的意義或作用: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和()起了很大的作用。

6、開鑿大運河的目的:隋朝統一后()。

7、開科舉制先河的是()。()又創設(),科舉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創立科舉制的目的:改革()的辦法,通過分科考試()。

9、科舉制打破了()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的機會;同時,為統治者()拓寬了道路。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對后世影響深遠,以后各朝都相繼沿用。

10、隋末農民起義軍中()、()領導的()勢力最大。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x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x,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__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x對農民起義的影響、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x、秦二世的x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著較大的內在聯系,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系,分析因果關系,串聯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

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圖課件

2、秦x內容的課件

學生:

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

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x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x,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x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x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x。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么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歷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巨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五、教師總結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教學難點

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程序

教學內容及預見性問題方法與措施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藍田人d、山頂洞人

2、“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據這一材料,請你判斷他屬于()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進化c、大腦的進化d、勞動

4、下面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a、幾十人圍在一起喝小米粥

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設下陷井捕捉野獸

c、人工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

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趕野獸和照明

5、有關山頂洞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其面貌還保留著一些猿的特征

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針

c、集體居住在山洞里

d、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6、山頂洞人是比北京人更進步的遠古人類,是因為:()

a、手腳有明顯分工

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

d、過著群居生活

7、北京人與元謀人的相同之處不包括:()

a、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征

b、人工取火御寒

c、過著群居生活

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頂洞人抵御野獸的攻擊,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b、木棒c、火把d、弓箭

9、在同一地點發現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頂洞人

c、山頂洞人半坡原始人類

d、河姆渡原始人類半坡原始人類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圖是什么人?距今約多少年,位于哪條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黃河流域

②圖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石器和木棒

③圖中人物的體質特征有何特點?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但頭部還保留著猿類的一些特征。

④圖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對人類有何意義?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類的體質,增強了與大自然斗爭的能力。

合作探究學習

11、考古學家對北京人遺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現在我們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下頜骨、牙齒、肢骨碎片、脛骨等,分屬40多個不同年齡的個體。同時還有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的灰燼,其中獸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還有已經滅絕了的劍齒虎、腫骨鹿等……

(1)請根據有關資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勞動:婦女和兒童等采集果實,男子打漁,集體捕獵野獸,獲取食物;

一天中的學習:長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獵的本領和生活的經驗;

一天中的娛樂: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會,競技比賽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專人負責看管火種;

其它: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

三、瀏覽鞏固。

原始人類名稱生活地點距今年代體質特征工具制造觀念用火情況

元謀人云南約170萬年會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約70萬~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獵等使用天然火

山頂洞人北京約18000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從事采集、漁獵等活動懂得愛美人工取火

四、抽測達標。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制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制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__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__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起義,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游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會為游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游,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游線路呢?那么,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__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游。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制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__地一日游的設計線路。最后,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游。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3、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4、推薦作業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1、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了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采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系。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3、教學重點:貞觀之治

【依據】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發展,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重點掌握這一內容有利于后面的學習和對整個唐朝歷史的認識。以及這一時期我國文化在當時乃至現在世界特別是亞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學難點:對唐太宗的正確評價

【依據】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根據時代背景,實事求是的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往往會帶著感情色彩,單純的從“好”和“壞”出發,不能客觀的分析,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二、說教法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教學的共同體,應將學生置于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發展的空間與機會。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但知識積累較少,所以,

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自主獲取信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通過課件演示,增加歷史學習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課堂氣氛。

課件演示:《武則天》的影視劇照

師:“影視劇里的武則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們所熟悉的武則天是怎樣的一位皇帝?”

(二) 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么如此評價?

3、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教師走入學生當中了解情況并指導。

4、引導學生概括武則天的政績: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師簡評并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由此進入第二目的學習。

二、貞觀之治

1、 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問題: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

(2)你知道什么是“貞觀之治”嗎?

(3)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走入學生當中了解閱讀情況并進行指導。

3、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思考這段話的含義。

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 大動蕩,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系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通過歷史故事,學生明白“成有勤儉,敗由奢”的道理。

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

見賢思齊:在唐太宗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優點,生活中,你們有沒有因接受他人正確意見而受益非淺呢?請舉例說明。(讓學生說身邊的事情,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時也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簡述:唐太宗以其氣度贏得賢才諫臣的支持,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樣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見,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體展示兩段資料:

“(貞觀初期)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貞觀政要·納諫》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里,米斗不過三四線,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

——《資治通鑒》

學生討論兩段資料的含義,對比說明唐太宗治國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學生歸納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開明的政策外,還有哪些原因?

(設此問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為下一步學生學習唐朝歷史作鋪墊。)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師:正是唐太宗實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開始富強,你

是如何來看待唐太宗的統治呢?

三、試評價唐太宗的統治。

提出問題1:“通過學習,唐太宗給你們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說說你們的想法。”

四、教師小結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到武則天統治時期,仍然繼續唐太宗的政策,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難怪郭沫若先生評價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五、課后探究

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對武則天的學習與探究相對不多,無法滿足學生對武則天強烈的好奇心,所以,課后布置一道探究題給學生。

1、出示圖片:無字碑。武則天留了一塊無字碑給后人,她認為她的千秋功過應由后人評說,你怎么看?

七、板書設計

一、女皇武則天

1、政績:“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2、原因:(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貞觀之治

1、原因:(1)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2)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

(4)廣大勞動人民的努力

2、內容: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

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3、影響: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6)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煬帝為什么要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專講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繁盛一時”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于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開鑿大運河是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糧食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依靠陸路運輸,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無法滿足需要。而我國主要河流大多為東西走向,開通南北運河,利用水力運輸,已是勢在必行。其次,隋滅陳后,需要加強對江南的控制。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不可否認,隋煬帝想坐龍舟游江南也是開鑿運河的動機之一。而隋文帝統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則為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隋朝大運河,與長城一樣是古代世界最雄偉的工程之一。大運河的開通,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的局面。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導入框”中講述的“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師講述,但切勿補充過多史料。只要講清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發生就不難理解了。

3.講述“隋朝的統一”,教師可制作一幅揭貼式地圖,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4.講述“隋初經濟的繁榮”,可分為兩個步驟,先展現“繁榮”的表現,再探究“繁榮”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農立國,“繁榮”的基礎是農業。教師可用兩張投影片作具體描述:隋初隋盛時結論

人口三千多萬人四千六百多萬人人口激增

墾田一千九百多萬頃五千五百多萬頃墾田擴大

糧倉長安太倉洛陽含嘉倉;洛口倉糧倉豐實

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

后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歷史上是少見的。

再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

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講“繁榮景象”重在感受,講“繁榮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讓學生記憶。

5.“大運河的開通”一目是全課重點,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教師要善于設問置疑,引導學生從教科書中多渠道(導入框、課文、“動腦筋”、地圖、“活動與探究”之二)獲取信息,作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組織系列式的議論或討論,并與教師的講解相結合。

(1)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參見重點分析)。這也為下面討論“開通大運河的作用”做準備。

(2)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么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引導學生找到“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這句話(這是本課書兩目之間的內在聯系),由“已知”引出“新知”(從新的情境和角度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3)利用《隋朝大運河》地圖(有條件的學校可用現代化手段做成課件)介紹隋煬帝征發幾百萬人,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邗溝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的人工運河),開鑿大運河的概況。使學生認識它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4)利用導入框和〔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制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問題一: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

問題二:大運河對我國歷史發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討論題后,先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尋找“論據”:

①閱讀理解教科書第4頁的歷史材料;

②思考〔動腦筋〕2提出的問題;

③閱讀《開鑿大運河想象圖》,想想該圖的含義;

④聽聽〔活動與探究〕中兩個小朋友的不同意見;

⑤在“大運河的開通”一目的正文和閱讀文字中找出評價大運河作用的話。

討論時先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再選派小組代表發言和個人發言。教師在引導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一是看問題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后,教師可利用本課課題“繁盛一時的隋朝”作全課小結,投影圖示:

繁盛一時的隋朝“繁盛”

①國家統一

②經濟繁榮

③大運河開通

“一時”──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中“以正文為綱,從多渠道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參加課堂討論,鼓勵獨立思考和表達不同見解,逐步培養學生勤于動腦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

3.指導學生閱讀簡短的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么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思路:

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

②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征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2.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說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再想一想,水運糧食在中國古代為什么重要?

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水上運輸糧食全靠大運河。

中國古代在沒有鐵路、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條件下,陸路運輸糧食只能利用車、馬,靠人力、畜力進行,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而水運糧食比起陸運,運量大,速度快,費用小。

練一練

隋煬帝為什么要開通運河?

主要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活動與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運河和隋朝大運河有什么區別?

思路:

①今天的運河不經過洛陽;

②今天運河北段已不通航,現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與判斷: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他們誰說的對?你怎么看?

①總的來說是好事,但只用一個“好”字或一個“壞”字來評論大運河的作用太簡單化了。

②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夠全面。不過,說是“好事”的,還是看到了問題的主要方面。

③大運河開通后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也有利于國家統一。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7)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是通過傳說故事導入,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照課本知識獨立解決問題。并通過收集的文本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情景。并會進行對比。自始自終圍繞“會不會制造工具是動物和人類的區別”,“勞動創造人”展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系對比法、閱讀講解法。

●教學媒體

1、教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電腦。

2、素材準備

“女媧造人”、“亞當、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圖、“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的圖片;“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導入: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于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里來的?那么同學們,有誰知道:“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講述,老師總結并補充《圣經》中關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和“亞當、夏娃”的圖片)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那么,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后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類人猿。(展示“人類的進化”圖片)類人猿是一種近似于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那么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板書)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講授新課: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圖)結合課本“我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請同學們數一下早期人類遺址共有多少處,了解20世紀以來中國眾多的遠古人類主要遺址,歸納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的分布特點。請同學回答“看一看”,教師補充總結,引出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發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板書)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關于元謀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長時間?

2、元謀人是什么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么地方?

3、講述一下元謀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一段知識,得出元謀人會制造簡單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師總結補充學生的回答,導出: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板書)

我們通過課本獲得了元謀人的信息,那么科學家們是如何獲得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的信息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是通過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的科學推斷(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元謀人遺址出土石尖狀器、刮削器),通過提問:什么是化石?引起學生注意教師解釋化石的定義。

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再來看看我國比較進化的另一個遠古人類——北京人。

(板書)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播放“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關于北京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么地方?

3、結合北京人的圖像,說一下北京人和現代人長的有什么不同?

4、為什么說北京人是人類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遺址有什么特點?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址”名錄)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盡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腳分工明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說北京人已經是人類而不是古猿了。因為,會不會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猿和人類的區別。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被稱為舊石器時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長相,我們在進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距今約70至20萬年之間。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在溫和濕潤。山上山下,生長著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劍齒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里還生長著大象、犀(音xī)牛和腫骨鹿。(展示“劍齒虎”和“腫骨鹿”圖片),這些野獸嚴重的威脅著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這些野獸作斗爭,并生存下來呢?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圖)

教師總結,北京人會制造簡單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這些同野獸作斗爭,不僅如此,他們還用這些工具采集樹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莖,獵取食物。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著群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

另外,北京人比元謀人更進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北京人不僅會使用火還會保存自然火種,同學們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對北京人有什么好處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組圖片)教師舉例講解對北京人來說,使用火的意義。(照明、防寒、驅趕野獸、增強人的體質)

教師總結,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體的力量,憑借簡陋的生產工具,通過采集和狩獵這樣的生產勞動,艱難地維持生存,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區,出現了另一群遠古人類,他們是山頂洞人。

(板書)

三、山頂洞人

(板書)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

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展示“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請同學們指出山頂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展示“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

(板書)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術: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制衣服,制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解釋“氏族”的定義)

(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境內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對照課本,師生共同商討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制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板書設計

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二、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70—20萬年之間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打制石器,采集,漁獵,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

三、山頂洞人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術: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制衣服,制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293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为县| 霍林郭勒市| 富平县| 新建县| 喀什市| 盐津县| 周口市| 临桂县| 潜山县| 大姚县| 上虞市| 湖北省| 巴塘县| 永仁县| 尼勒克县| 崇明县| 安徽省| 隆安县| 陆丰市| 苍梧县| 石台县| 崇礼县| 灵寿县| 越西县| 武陟县| 航空| 清苑县| 泸西县| 仙居县| 万山特区| 津市市| 巴里| 郧西县| 轮台县| 库伦旗| 嘉祥县| 内江市| 红原县| 双江| 锡林浩特市| 松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