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級教案 > 語文教案 >

初一語文教案模板

時間: 奕玲 語文教案

在語文的教學中,老師除了教學生領會文章作者的情感外,還要教他們學習作者好的寫作方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初一語文教學設計教案模板【7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初一語文教案模板

初一語文教案模板篇1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 :

1、能說出文中描繪了哪些具有特征的景物。

2、能體會作者練字的精妙之處。

3、通過對精妙語句的剖析,欣賞本文的語言藝術。

4、反復朗讀,沉浸到詩的意境中去,品位詩獨有的藝術魅力,進行審美的再創造。

5、通過創作詩歌來體會特有的魅力,加深對本文的理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

1、導入 :可由前兩課自然導入 ,也可由古代名家詩句導入 。

2、默讀課文

3、讀一讀,寫一寫。

4、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讀。

5、逐節研討。

研討目的:理解每一節詩的意思。

研討方式:四人一組合作探究,提出疑問,共同解疑。每節由兩組代表報告探究結果,不能解決的疑問可請全班同學研究,或請老師解答。教師點播引導的方向,可依語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驟要求。

6、齊聲朗讀,盡量達到背誦。

7、再創造實踐:

寫一首短詩,題目為《我眼中的》。全班交流,體會詩歌獨有的藝術魅力。

8、強調讀詩的重要性,介紹古今中外的著名詩人以及他們的詩集,鼓勵學生課外多讀詩,多寫詩,培養詩化的語言,詩化的表達。

9、作業 :

——完成《課課練》。

——熟練背誦課文

初一語文教案模板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品味積累文章精美語言。

2、過程與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材簡析:

《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作者在選材上頗具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輝映太陽的光輝”的道理,精心選材,以小見大,文章只是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就表現了一個重大主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有傳統在新的時代的得到了發揚光大。結合實際生活 ,體會身邊的親情,培養尊老愛幼的人文素養是本節課的重點。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話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

二、 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1、 讀準字音

2、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3、用一句話說說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4、題目“散步”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確定的,你能換個角度為本文再擬一個題目,并說說理由嗎?

品味探究

(一) 朗讀鋪墊

1、指名學生范讀

2、學生自主評價,總結朗讀要領。

3、學生相互挑戰讀

4、教師范讀片段,學生評價。

(二) 學法指引

① 教師示范,提問題,學生解答[來源:學,科,網Z,X,X,K]

② 教師引導學法 “問題探究法”

(三)、深入探究

①學生分組探究學習

②全班集體交流

交流引導的重點:

A、理解主題,感悟親情

B、感悟積累精美語言

(四)、拓展延伸

1、比較閱讀:學生分組合作討論交流

讀文章《三代》,與課文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在生活中,你覺得自己應該怎樣做到尊老愛幼。

2、說說你知道的關于尊老愛幼的故事、成語、諺語、俗語、歌曲、詩歌、美文。

(五)、小結:談談本節課學習的收獲

初一語文教案模板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練掌握文中生字詞的字音、字義。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分析文中重點語句,掌握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以及側面描寫的寫作手法。

2、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體會文章中作者所表達的對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贊美之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保持童真童趣的天性,能夠用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發現生活的美。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側面描寫等寫作手法并運用。

2、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對童真童趣的贊美之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自主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預習反饋

1、檢查、矯正課前預習。

2、交流作家作品情況。

二、朗讀課文,梳理文章內容

1、本文是一篇寫景散文。請逐段朗讀課文,想一想:各段都寫了哪些景物?

第1段:樹林全貌;

第2段:垂柳、楊葉、蘆葦;

第3段:斷繩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蒼蠅;

第5段:鳥巢、鳥兒;

第6段:廢紙、貓、瓦;

第7段:浮萍、魚兒;

第8段:老頭、孩子。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風的?寫出了風怎樣的特點?

文章先從樹林子開始著手,呈現給我們一幅恣意的狂風圖。接下來,從形狀、聲狀方面對被風吹得亂了的垂柳、楊葉、蘆葦進行了生動的描寫,繼續展現狂風大作的畫面。寫了幾組自然物,作者的筆鋒陡轉,寫到了動物,寫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進行景物描寫來具體表現風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讀課文,學習寫作技巧

1、課文寫“風”,看不見一個“風”字,卻寫出了狂風的肆虐;寫“雨”,不著一個“雨”字,卻為我們展現出了風雨夾擊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種什么寫法?

側面烘托。

2、“樹林子像一塊面團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這句話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將樹林子比喻為一塊面團,并用一個“鼓”字、一個“陷”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樹林地狂風中飄搖的情景。

3、“一頭羊從柵欄里跑出來,四蹄在撐著,忽地撞在一棵樹上,又直撐了四蹄滑行,末了還是跌倒在一個糞堆旁,失去了白的顏色。”你認為句中哪些動詞用得好?為什么?

“跑”、“撐”、“撞”、“跌”、“失去”,幾個動詞形象地寫出了“斷了繩的羊”的一連串表現,從側面烘托了風之狂。

4、“一個穿紅衫子的女孩沖出門去牽羊,又立即要返回,卻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轉,銳聲叫喚,離臺階只有兩步遠,長時間走不上去。”這句話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是什么?

夸張。只有“兩步遠”卻“長時間走不上去”,讓人如同身臨其境,浮想聯翩,可見風之大。

5、“槐樹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腳,一下子像一條死蛇,嘩嘩啦啦脫落下來,軟成一堆。”這里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將葡萄蔓比作“一條死蛇”,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葡萄蔓被風吹落的情狀。

6、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動詞的使用及側面烘托手法的運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還能從課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說說它們的作用嗎?

四、合作探究,體會行文妙處

1、有人說結尾寫到大雨了,你贊同這種看法嗎?為什么?

同意這種說法。文章結尾,寫孩子們“全趴在門縫,驚喜地疊著紙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來,孩子們的腳下、門外,已是積水漫漫,否則又怎么可以放紙船呢?

2、讀課文最后一段,說說文章結尾的場景和情調與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認為作者寫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結尾處,與前面風雨中無法自主的植物、驚恐萬狀的鳥畜不同,孩子們天性活潑,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風驟雨也阻擋不了快樂的游戲。至此,揪著讀者心的這場風雨總算有了溫暖的畫面,可以松口氣合上書閉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兒童天真純潔性情的謳歌和贊美之情,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布置作業

學了本文,你一定收獲不少。請選擇某一熟悉的景物寫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盡量用上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和側面烘托的表現手法。

初一語文教案模板篇4

多做題完全符合我們教育學和心理學中的規律:我們認識一個事物就應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一、常識填空

1、《次北固山下》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作者是王灣,是唐代詩人。

二、用/劃分這首詩的朗讀節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三、按要求寫出詩句

1、《次北固山下》這首詩的頷聯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四、探究提高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1)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12.⑴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⑵請你描述“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展現的畫面,并揭示其中蘊含的哲理。(3分)

初一語文教案模板篇5

一、教學目標:

1、能讀通讀懂課文,并能很流暢的讀。

2、能根據課下注解理解課文內容。

3、能對課文中的描寫部分展開豐富的想象。

4、了解對山市的科學的解釋。

二、重點和難點:

1、第2、3、4點為重點。

2、第3、為難點。

三、課時安排:共四課時(本教案主要為第4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對鬼的認識:

1、世界上有沒有鬼?

2、鬼是什么樣子的?

3、你看過鬼沒有?

4、為什么稱之為鬼?

——————在黑板上板書《鬼市》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見教材全解

三)、文意疏通(預計三個課時)

學生剛接觸文言文,學起來難免會有些吃力,所以在授課的時候老師一定要詳細,最好能把重要字詞的解釋都板書在黑板上(具體見課本)。此過程非常重要,一定要強化和深化

EG: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吃驚疑惑不解心想附近,近處

一切烏有

通“無”沒有

第四課時 -

1、什么叫山市?

——————山里面的海市蜃樓

2、誰知道海市蜃樓是怎么產生的?

——————(這一問題應該很少有同學能回答上來)

大家現在對這個問題應該是很難解釋的,我們想想遠在好幾百好幾千年前的古人他們知不知道是怎么產生的了?——他們不知道,不明白海市蜃樓象產生的真正的原因,如果硬要他們來解釋的話這種現象的話,猜猜

他們會怎么解釋——————鬼神在作怪————所以在古代人們又把海市蜃樓叫做“鬼市”。

鬼市:古時的人們由于科學知識不夠全面法解釋山市等大自然的現象,總以為是鬼神在作怪,所以把這些解釋不了的現象稱做“鬼市”

海市蜃樓產生的現象:海市蜃樓,是大自然中一種光的折射與反射現象。

首先要明白為甚么光線在空氣中會被折射。原來,不同溫度的空氣有不同的折射率,就好像許多不同的介質一樣。靠近地面的空氣較熱,折射率較低。我們可以把空氣想像為許多層的介質,而每一層的折射率都不同,越接近地面,折射率越低。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知道甚么是全內反射。如果光線微微傾斜地從玻璃射進空氣,一部分的光線會被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就會被折射,從玻璃中走出來。由于玻璃的折射率較空氣高,所以折射角總是大于入射角。當入射角越來越大,被折射的光線便會越來貼近空氣與玻璃的界面,直至入射角大于臨界角度,光線便只會被反射,而不會折射出去。這個現像叫做全內反射

3、(海市蜃樓不是每天可以看到的,但是因為他的神奇和變換,它仍然被評為縣里的八大景觀之一,作者在寫孫公子他們看到的山市時也寫得非常的詳細,我們一起再來看一下課本,)

作者筆下的山市是怎么樣的?

孤塔————宮殿————城郭————危樓————常樓高舍————消失

4、作者一共寫了山市的六種景象,這五種景象都是同時產生的嗎?它們是按照一種什么順序來寫的了?

——————不是,時間順序

忽見————無何————未幾————繼而————逾時————倏忽

(一詞多義)

文中一詞多義的例子:

然:然數年恒不一見(但是)塵氣莽莽然(……的樣子)

數:然數年恒不一見(數詞,幾)層層指數(點數,計算)

5、海市蜃樓變換多端,數年都見不到一次,大家想想孫公子他們看到山市時他的心情是怎么樣的(要答出變化)

疑惑————明白————驚嘆————驚奇————可惜————可惜

相顧緊疑——始悟為山市—居然城郭矣—惟危樓一座——漸小———不可見

6、小結:

目睹山市奇景,是偶爾機緣里的幸運。蒲松齡《山市》文景皆佳,韻味蕩漾。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過程歷歷如畫,無論大筆勾勒或工筆描摹,都給人以身臨其境、賞心悅目之感。我們有理由相信《聊齋志異》中其他近似小品的篇章如《木雕人》(記木偶戲)《鐵布衫法》(記氣功表演)等也有此種妙處。同學們不妨開闊視野,看看這些作品。

7、作業:(學習指導第六、七大題P45)

六、把下列這段話中省略的內容補寫在括號中

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于)樓上,(他們)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孤塔)高插青冥,(孫公子與同人)相顧緊疑,(他們)念近中無此禪院。

七、初生階段:孤塔宮殿

發展階段:城郭

高潮階段:危樓

消失階段:常樓高舍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8、板書:

山市————————————鬼市

山市變幻:孤塔————宮殿————城郭————危樓————常樓高舍——消失

時間順序:忽見————無何————未幾————繼而————逾時————倏忽

心情變化:疑惑————明白————驚嘆————驚奇————可惜————可惜

相顧緊疑——始悟為山市—居然城郭矣—惟危樓一座——漸小———不可見

初一語文教案模板篇6

教學目標:

知識儲備點: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能力培養點:

賞析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

學習描繪秋天的手法,背誦詠秋的名句。

情感體驗點: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前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并正確注音。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計 :

一、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曾在詩中詠嘆“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這是中國古代詩人的一種典型的悲秋氣節)。但是秋天也是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二、生自由朗讀課文。

出示問題組:

a.為什么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朗讀之后,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征;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三、研讀賞析:

a.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幅圖。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蕩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鳊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里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b.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景的? (由遠及近的順序)

c.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七、布置作業

1.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2.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并做點評。

九、教學后記:

本課采用了以讀帶講兼以學生自學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指導,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領會詩歌。整體感知部分,考慮到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情感體驗,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拓展延伸部分進行比較閱讀,將本課學習引向縱深。安排摘抄寫“秋”的詩文,并做點評,是培養學生養成摘抄的習慣,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有效方式。

初一語文教案模板篇7

教學目標

①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 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①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 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 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啦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啦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① 檢查生字詞。

② 教師可配樂范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 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啦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生啦什么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為什么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于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啦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為什么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為一切都取決于我。本段中告訴啦我們:我的母親老啦,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著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于我,所以我感到啦作為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啦兒子走小路,那么,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里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啦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么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啦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后,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么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啦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為我們展示啦什么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么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么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于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體現啦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啦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盡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研讀后,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后一段。

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后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① 這篇短文寫啦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

學生讀后,小組交流,教師鼓勵,并因勢引導:編者為何把《散步》作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啦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啦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贊。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里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②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

③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鑒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啦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后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啦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啦語感,加深啦對課文的理解。

291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泉县| 当雄县| 华坪县| 门头沟区| 麻栗坡县| 漠河县| 东乌| 长兴县| 班戈县| 扬州市| 临沭县| 石阡县| 历史| 哈巴河县| 舟山市| 福安市| 甘南县| 河北区| 区。| 车致| 旬邑县| 赤壁市| 岳西县| 滦平县| 临泽县| 栾川县| 调兵山市| 尼勒克县| 河池市| 右玉县| 兴文县| 托克托县| 北流市| 东丽区| 鸡西市| 莱州市| 龙门县| 双桥区| 大理市| 富宁县|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