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課教案
歷史教案對七年級歷史老師是很重要的,它能夠幫助七年級歷史老師順利開展教育活動,并對他們提升教學質量有許多的幫助。快來寫一篇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課教案吧。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課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課教案篇1
一、識記和理解
1、記住春秋時期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的名稱。
2、理解齊桓公為什么能夠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3、理解越王勾踐能夠轉敗為勝,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的原因。
4、了解“退避三舍”“一鳴驚人”“問鼎中原”等成語的來源。
二、能力與方法
1、通過閱讀教材上的材料,培養閱讀、分析和理解能力。
2、通過學習管仲改革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3、通過學習城濮之戰,初步了解、分析和評價古代戰爭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習齊、魯、越國的發展史,認識到改革對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我們今天的改革是為了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推動我國社會進步。
2、我們只有積極投身改革,才能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3、通過了解齊桓公與管仲的關系,認識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4、通過學習勾踐的事跡,從小要樹立遠大理想和不畏艱險、奮發圖強、持之以恒的優良品質。
教學重點及難點一、教學重點:“春秋”和“春秋五霸”;齊桓公首霸
二、教學難點:王權衰落的原因、表現及影響課型新課教學準備教師準備:
1、建議學生采取繪畫、表演等方式來展現春秋時期的成語故事。
2、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準備活動。
3、教師制作多媒體。
學生準備:
1、提前查閱資料,對春秋時期的成語故事進行熟悉。
2、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成語故事短劇。
教學方法
討論法、表演法、講解法、提問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講到了周幽王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后他的兒子宜和他的外公申侯領犬戎大軍攻破鎬京西周滅亡,西周滅亡之后,中國歷史又進入了春秋時期,那為什么這一時期在歷被稱為春秋呢?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與我國的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有關,說:郭沫若有一次到上海的普陀山游玩,半路上拾到一封女孩的絕筆信,經打聽郭沫若找到了這個女孩,經過反復勸解,最終讓女孩放棄了輕身的念頭,臨走時郭沫若送給女孩一首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在這幅對聯中我們來找一下有哪個典故是屬于春秋時期。到底這個歷史故事又是怎么來的呢?
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進入今天新課第六課——春秋爭霸的學習。
一、“春秋五霸”(板書)
(師)西周滅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兒子宜也就是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到了洛邑(河南洛陽),從此我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那么我們為什么把這一歷史時期叫做春秋呢?春秋時期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到什么時候結束?
(生)答略
(師)春秋原為書名,是指孔子修訂的魯國編年體史書《春秋》,因此書記載從魯隱公至魯哀公的歷史時期與周平王遷都到周敬王這一時期大體一致,因此,人們習慣上以“春秋”來命名這段歷史,這段歷史從公元前770年開始一直到公元前476年,歷時近300年。
這段歷史是我國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周王室權利衰落,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周王出行請求諸侯給予車馬,上一代周王去世后,還要向各方諸侯要錢為父親買棺材。請大家想想,在春秋時期,王權為什么會衰落,王權衰落又表現在什么地方呢?
(生)答略(師)首先:我們來看看分封制度的發展,在分封制度之下,諸侯對封國有完全的經濟、官吏任免、和軍事權利,當封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達到能夠和周王室抗衡的地步時,封國還聽不聽周王室的調遣呢?
其次:我們來看看周平王如何當上國王的,周平王和外公申侯引犬戎軍隊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這相當于兒子殺父親,老丈人殺女婿,這是與我國社會倫理不相容的,周王室發生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各方的諸侯還會聽周王的調遣嗎?
從這兩方面的原因來看,王權的衰微在所難免。那么,王權的衰落表現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們來比較一下:
西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春秋——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國無大事,唯祭祀和征戰”,我們從上面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在西周時,祭祀和征戰都由天子命令,到了春秋時卻變為了諸侯,可見到春秋時期,王權已經衰落了。
在王權衰落的同時,各方諸侯為爭奪土地、財產、人口而進行長期的爭霸斗爭,一些諸侯被打敗,一些諸侯卻強大起來,做起了天下的霸主,他們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歷把他們稱為“春秋五霸”。當然歷“春秋五霸”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但是宋襄公十分窩囊;秦穆公僅獨霸西方,勢力未入中原,因此歷“春秋五霸”更偏重于第一種說法。(學生活動)
(師)齊桓公何在?(學生甲)在此!
(學生甲飾齊桓公)晉國、楚國、燕國、吳國、越國國君何在?(學生乙、丙、丁、戊等)
(學生甲)各國聽令,限你們在秋后,按照以前的禮制,把你們國家的財寶、特產、車馬、軍隊敬獻給周天子,可曾聽見?
(學生乙、丙、丁、戊等)是(面面相覷,不情愿)
(師)從剛才的短劇里,我們能感覺到齊桓公性格怎么樣?(生)
(師)那么如此霸道的齊桓公又是怎樣成為中原霸主的呢?他又有哪些政策呢?
二、齊桓公首霸(板書)
(師)首先,我們在地圖上找找齊國的地理位置,請同學們想一想,齊國的地理位置對請過稱霸天下有什么樣的優勢呢?
(生)答略
(師)齊國位于現在的山東北部,是一個靠海的國家,國內盛產魚、鹽,齊國將本國的特產販賣到其他內陸國家,因此,齊國經濟實力雄厚,這也為齊國奪取中原霸主奠定了基礎。
史書有云:“爭天下者,必先爭人”齊桓公手下有沒有這樣一個能為他爭霸天下出力的人呢?這個人是誰?
(生)答略
對,這個人就是管仲,其實最開始的時候,齊桓公和管仲還是冤家對頭,在齊桓公與他哥哥公子糾爭奪齊國國君時,管仲曾站在齊桓公哥哥公子糾一方,還用箭射過齊桓公,要不是衣服上的衣帶鉤,齊桓公早就一命嗚呼。假如你是齊桓公,你將怎樣對待曾經想要自己命的管仲呢?下面我們來看一幕歷史短劇,看看一代霸主齊桓公師怎樣對待這件事情的。(學生活動)
(學生甲)氣沖沖的樣子:管仲,我非殺了你不可,快,快,對魯國增兵,逼他們交出管仲,我要讓管仲死在我面前。
(學生乙飾鮑叔牙)君上,息怒。
(學生甲)哼!鮑愛卿,為何為管仲求情,再求情,我連你一起殺掉。(學生乙)君上,天下和管仲誰更重要?
(學生甲)當然是天下,鮑愛卿是想讓我為爭天下而不殺管仲?
(學生乙)非也!君上若只想治理好齊國,有臣等盡職盡責也就差不多了,君上若要稱霸天下,沒有管仲是不行的,齊國不能失掉管仲這樣的人才啊!正所謂:得管仲者得天下。
(學生甲)哦?這樣,容我想想。(深思中)旁白:當管仲從魯國回到齊國后
(學生甲)快將管仲請上殿來。(學生丙)君上(拱手作揖),罪臣在此。
(學生甲)管仲,聽鮑愛卿說你很有才能,以前的事情我既往不咎,我封你為齊國的丞相,希望你好好為我效勞。
(學生丙)謝君上不殺之恩,管仲定當不辱君上使命,為齊國肝腦涂地。
(師)感謝剛才幾位同學的精彩表演,從這則歷史短劇中,我們能看出齊桓公怎樣的用人原則?
(生)答略
(師)我們從剛才的歷史短劇中能看出來,齊桓公任人唯賢,為齊國爭霸天下,和管仲擯棄前嫌,體現出齊桓公作為春秋首霸的不計前嫌、寬宏大量。因此孔子曾今又這樣的評價:“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這里我們也不得不敬佩齊桓公的大度。
管仲在當上齊國宰相之后進行了哪些改革呢?請同學們在書上勾畫下來。(生)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
(師)非常好,齊國經過管仲的改革后國力更加強盛。現在,齊桓公終于又實力爭霸天下了。下面請同學們在書上找一下,齊桓公為使自己成為天下的霸主又有那些舉措呢?
(生)答略
(師)我來歸納一下:1、“尊王攘夷”2、“葵丘會盟”。
所謂尊王攘夷是:尊:尊重,王:沒有權利的周天子,攘:排除,夷:周邊少數民族。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齊桓公打出尊重沒有權利的周天子,幫助周天子攻打周邊的少數民族,甚至還召集四方諸侯為周天子戍守洛邑,這樣做有利于齊桓公團結四方的諸侯,再則有利于齊桓公“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子的名義征戰四方。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以霸主的身份在葵丘大會諸侯,宋、衛、鄭許、曹等國應約而來,周天子也派人送來禮物,葵丘會盟也標志著齊桓公成為中原霸主,霸業也臻于鼎盛。
齊桓公任人唯賢,任用管仲成就了一方霸業。當齊桓公去世以后,齊國內亂不斷,從此衰落下去,齊國帥落后,又有哪兩個國家開始爭奪中原霸主地位呢?
(生)答略
三、晉楚爭霸(板書)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晉國和楚國的地圖。從地圖中找出晉國和楚國的位置。
晉國地處今山西境內,為爭奪中原霸主,晉國向南發展,而楚國也在同一時期向北發展,兩國戰爭一觸即發,晉楚爭霸帶給我們一個成語:退避三舍。這個成語怎么來的呢?
原來春秋時期,晉國曾經內亂,晉國公子重耳也就是后來的晉文公外逃到楚國避亂。在楚國,公子重耳曾向楚國國君許諾,如果晉國和楚國交兵,晉國將主動撤退,恭迎楚國軍隊。在陶丘兩軍相遇,晉軍主動“退避三舍”(90里),退到城濮,楚軍主帥子玉不知是計,以為晉軍害怕楚軍,于是領楚軍深入追擊,在城濮被晉軍團團圍住,楚軍幾乎全軍覆沒。這叫做“兵不厭詐”。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取得了勝利,于是迫不及待的在踐土會盟諸侯,周天子也趕來參加,并承認晉文公的霸主地位。晉文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二個中原霸主。
楚國在城濮之戰中失敗,楚國能甘心嗎?楚國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一鳴驚人的楚莊王,那么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又是怎么來的呢?(生)答略
城濮之戰失敗后,楚莊王即位,他任用孫叔敖整頓內政、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加強軍事訓練,楚國國力日漸強盛。公元前606年,楚軍揮師北上,并在東都洛邑附近檢閱軍隊,周天子被迫派人犒勞楚軍,楚莊王遂向來人“問鼎之輕重”,這就是“問鼎中原”成語的出處。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楚莊王問鼎中原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答略
(師)楚莊王問鼎之輕重,表明他有取代周王室的野心。公元前588年,北進中原的楚軍與晉軍在邲(今河南滎陽東北)相遇,邲之戰爆發,楚軍取得了邲之戰的勝利,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又一霸主。
但晉楚爭霸遠沒有這樣結束,晉楚之間為爭奪中原霸主的地位,相互進行戰爭長達80年之久。
晉楚爭霸結束后,又出現了哪兩個國家爭霸中原呢?(生)答略
四、吳越爭霸(板書)
讓我們來看看吳國和越國的地理位置。并在地圖上找出吳越兩國的地理位置。
春秋末年,位于南方的吳國和越國也加入了爭奪霸主的行列。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吳國稱霸。
吳王闔閭成為春秋霸主得益于兩個方面:1、重用人才。如:伍子胥、孫武。2、改革內政、訓練軍隊、建設城郭。
吳王闔閭即位后,采納伍子胥的建議,派軍事家孫武為將軍聯合晉國攻打楚國,
并于公元前506年大敗楚軍主力,五戰五捷攻下楚國都城郢城,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吳王闔閭攻越,越國大敗吳國,闔閭受傷去世,子夫差即位,“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夫差立志為父親報仇。于公元前493年大舉伐越,越國大敗。越王勾踐成為夫差的階下囚。夫差滅掉越國后乘機北上,相繼打敗魯、齊、衛等國,并在黃池會盟諸侯,成為中原霸主。
吳國滅掉越國后,越王勾踐成為夫差的階下囚,伍子胥曾多次勸夫差殺掉勾踐,但夫差不聽。越王勾踐乘機進獻美女——西施,并在夫差面前發誓愿意一輩子為夫差牽馬、提鞋,借此來麻痹夫差。果然,夫差中計,非但沒有殺掉勾踐,還把勾踐放回越國,這叫“放虎歸山,終為后患”。
勾踐回國后“臥薪嘗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訓練”,乘夫差北上會盟諸侯,國內空虛的時機,大舉伐吳,經過幾次激戰,吳滅,夫差自殺。勾踐也效法夫差,北上會盟諸侯,勾踐也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
“春秋無義戰”,各方霸主發動戰爭只為擴大自己的統治范圍,爭奪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財產,而在戰爭中,受牽連的是千千萬萬的貧苦老百姓。因此后世有“寧做太平狗,不為亂世人”的說法。但是,在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中,一些大國吞并周邊一些小國,這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為民族間的融合打下基礎。通過兼并戰爭,國家逐漸減少,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創造了前提。
吳越爭霸已經是大國爭霸的尾聲,歷史已經跨進了“七國爭雄”的戰國時代,欲知戰國風云,請聽下回分解!五、新課回顧:(略)
都城:洛邑(河南洛陽)
平王東遷時間:公元前770年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管仲改革
齊桓公首霸
“尊王攘夷”和“葵丘會盟”
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晉楚爭霸
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
吳國爭霸
吳越爭霸
越國爭霸
六、課堂反饋:(略)
七、課后思考:
從齊桓公、楚莊王、越王勾踐身上,我們學到了什么?
八、課后反思: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課教案篇2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地點、距今時間、生產工具、農耕作物、建造房屋、原始的飼養業、手工業各是怎樣的?
一.自學目標
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情況,以他們為例說出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主要情況,認識到他們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性。
2.通過對河姆渡、半坡遠古居民的了解,認識到中國不僅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地之一,激發熱愛祖國的感情,增強民族意識。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
二.自學重點、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新石器”的含義。
難點: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導學與談話
學法:觀察與比較、討論與探究
四.自學指導:
【導入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導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么獲得食物的?(采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采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么問題?開始一種什么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了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的遺址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4分鐘)。
【出示目標】:學生閱讀或教師提示。
導學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時間的什么地點?生產工具怎樣?他們種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樣的房子?主要飼養何種家禽?手工業制造有哪些?學生閱讀第一目后回答。
討論: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
引導學生從生產工具、農作物種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飼養業和手工業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干欄式的房子,過定居的生活,已會挖掘水井、飼養家禽、會制陶器,并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的樂器。(5分鐘)
導學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是這樣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況如何呢?請大家仿照第一目學習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學生閱讀第二子目后回答。
比較: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干欄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卻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環境的影響長江流域地勢低洼,潮濕溫熱;而黃河流域干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所以,我們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
想象:我國原始的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分工?
引導學生結合現實想象。婦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獵、制陶;老人:做家務。(5分鐘)
導學3、請大家自學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象?
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現了貧富懸殊。(5分鐘)
【小結】:指導學生填表對今天所學知識進行歸類:(5分鐘)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情況原始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五.當堂訓練(15分鐘)
〖單項選擇〗:
1、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頂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下列不屬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生產活動的是()
A、種植粟、黍等農作物B、已經挖掘水井C、制作簡單的樂器和原始音樂D、飼養家畜
3、在北方農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遺址在()
A、云南元謀B、西安半坡C、陜西藍田D、浙江余姚河姆渡
4、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居民是()
A、元謀人B、河姆渡人C、大汶口人D、半坡人
5、同屬于黃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A、北京人和山頂洞人B、半坡人和大汶口人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D、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
〖填空題〗:
1、半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過著的生活。
2、原始居民會制作簡單的和原始。
3、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石器。
4、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鮮麗的彩陶,上面會有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陶器上還有一些刻畫符號,有些學者認為這是我國雛形。
〖連線題〗:
1、半坡原始居民A、種植水稻,生活在長江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B、出現了貧富分化
3、大汶口原始居民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種植蔬菜
〖列表題〗:
剛才我們已經做了這么多的基礎題目,現在關上課本,考考你的對比能力
名稱
項目
半坡遺址
河姆渡遺址
所在地區
糧食品種
出現時間
原始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
六.課后小結: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課教案篇3
【第一課:我的家在哪里】
一、課程目標
(1)1-1使用地球儀、地圖等等工具,知道它們的主要特點和功能。
(2)1-2恰當地運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術語。
(3)2-2參與調查活動,了解本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生活的主要特點及顯著變化。
.教學要求
(1)知識目標:初步掌握地圖三要素。
(2)情感目標:從自己所在的社區入手,感受社區的生活,體會社區的功能。
(3)能力目標:能根據平面圖上的方向,描述一個地點的具體位置;能用比例尺計算圖上某兩地之間的距離。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地圖三要素
教學難點:地圖知識的運用
三、教學準備
同學們收集的各種各樣的地圖;對自家周圍環境的調查。
四、教學方法
情境式、活動式
五、教學過程
導入
老師上節課請同學們了解自家周圍的環境,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教師總結:我們每個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區里,家在社區中的位置,是我們了解與認識社區的出發點。”引出社區概念。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課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識: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產生的大概時間和標志,記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國歷的地位。了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
2.能力:通過對夏、商歷史特點的概括,培養學生歸納能力。通過對禹、成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剪輯傳說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興趣。
2.瀏覽全文,教給生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3.精講課文內容,以學生的討論、回答、自主、合作式學習貫穿全文,引導生歸納王朝的建立應掌握的基本要素。
4.制表:簡單制一個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師生共同總結,并完成活動與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2.通過夏、商歷史的學習,更多了解祖國悠久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教學難點
1.夏朝建立的標志
2.國家的含義及形成原因
教法與學法
講解法、課堂討論法、提問法、比較法、分析歸納法。
學生課前準備
收集夏桀、商紂暴政的故事收集《封神榜》的故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放映剪輯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旁白:據說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時的人物,夏朝經歷了多少年?夏朝后緊接著哪個朝代?下面將學到這些內容。
看影片、聽師講、讀課題、步入學習狀態
講授新課:
一、夏朝—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演示課件:奴隸社會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學生對奴隸社會有整體的了解。
(生認真聽,對奴隸社會有整體的了解。)
翻書引導生瀏覽全文,談談本課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生閱讀教材,回憶老師教的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問題:
①夏朝建立的時間
(讓生寫寫,特別注意“約公元前2070年”的“約”和“前”不能省)。
②建立者(引導生分析禹身份的轉變)
③都城(中心區域)
演示課件:《夏朝統治區域示意圖》,讓生對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較直觀的認識。
④夏朝建立的標志:(讓生討論什么是“國家”)
⑤夏朝的歷史地位
⑥設問:現在,請同學們歸納每個朝代應掌握的基本要素?
⑦設問:堯舜禹時代,實行禪讓制,現在禹成了國王,他的王位由誰來繼承?還是通過民主選舉嗎?那現在又實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說說與禪讓制的區別嗎?
⑧夏朝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它統治了400多年,由于最后一個王非常殘暴導致了滅亡。你能寫出他的名字嗎?
討論、整理知識要點并記住老師所歸納的要素、并能把知識延伸到以后的的學習中
生討論,并講述啟繼位的故事,區別比較。
寫出桀,并根據小說內容說出他的暴行。
你能說出他的暴行嗎?(在生說到引酒作樂時,課件演示:夏朝的青銅器酒杯)
⑨設問:這樣的暴君,人們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他?滅亡夏朝的戰爭叫什么戰爭?
二、成湯滅夏——鳴條之戰
請以小組為單位,先在地圖上找到鳴條結合地圖,發揮自己的想象,精彩地再現鳴條之戰,說給同學們聽。(注意要素:時間、地點、交戰雙方、過程、結果。)
生愛憎分明地回答:“他。”
生踴躍講述,積極爭取機會。
1.商朝的建立與遷都。
讓學生根據朝代建立要素歸納:
①商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
②商朝的重大事件——盤庚遷殷。在地圖冊上找出遷都的時間、地方,并說說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安陽)寫寫、記記,并說明由于時間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生回憶、歸納,動手寫,動口說。
2.商朝的盛衰。
師引導生看目錄:商朝的盛衰分別指什么?(強盛、衰亡)分別表現在什么地方?
師生共同學習;師肯定生的回答并引導其完善答案。
①勢力范圍:讓生用坐標將商朝的勢力范圍畫在草稿本上。使生確立商朝的勢力范圍大。
②經濟:以提煉知識的方式讓生在書中找出商朝經濟比夏朝進步的表現。(提示從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等方面進行比較、思考)同時結合圖片演示課件:商朝的青銅冶鑄、玉器制作等手工業在商朝時已形成了。
3.引導學生分析完后,教給學生歸納、比較的方法。
4.請說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說說關于他的故事嗎?向學生介紹神話傳說《封神榜》
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生在師的引導下動手畫。
生按老師要求積極開動腦筋,以小組為單位,以多種方式呈現答案。
生踴躍說。
本課小結:
新課介紹完了,請同學和老師一起看著板書復述一遍課文。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課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2.過程與方法
利用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各種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是學生認識到中國是遠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元謀人、北京人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自從有了人類,就開始了人類歷史。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那么,最早的人類產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人類的奧秘。
二、新課學習
(一)元謀人
教師:俗話說的好,樹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那么,同樣道理,我們人類的老祖先是怎樣出現在地球上的呢?關于人類的出現你知道有哪些說法嗎?
學生:中國有女媧摶土造人說。
學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說。
多媒體展示
教師: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的神話有一個共同的觀點,人是神創造的。我們人類果真是“神”創造的的嗎?那么我們人類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多媒體展示)
(多媒體展示祖國境內遠古人類遺址圖)
教師:元謀人產生的時間在什么時候?
學生: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教師:考古學家在哪里發現的元謀人足跡。
學生:云南元謀縣
教師:那元謀人的生產生活情況怎么樣?
學生:會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師:元謀人的社會地位如何?
學生: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教師: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國的科學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現兩顆牙齒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經科學家鑒定,這是遠古人類的遺物,距今約有170萬年,我們稱他們為元謀人(多媒體展示)
北京人的發現
教師: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遺址堆積層厚40多米,遺址最先于1921年被發現,后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活動在這里的古人類命名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師:結合文章內容找出重點。
教師:北京人在什么時期出現的?
學生: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
教師:北京人在哪里發現的呢?
學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里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么特征呢?
學生: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教師:北京人的發現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最先于1921年被發現。后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它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俗稱“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學生:1929年,中國青年學者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同年又發現用火遺跡。
學生:1936年,在同一地點發掘出土3個北京猿人頭蓋骨。此后,這一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共出土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萬件石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
教師:北京人發現有什么作用?
學生:為科學家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狀況作出了重要的證據。
問題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
學生: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層里的古代生物的遺物。最常見的化石是由牙齒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動物死后,尸體的內臟、肌肉等柔軟的組織很快便會腐爛,牙齒和骨骼因為有機質較少,無機質較多,卻能保存較長的時間。
學生:化石的發現對我們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環境提供了重要證據。
教師:北京人的發現具有怎樣的社會地位?
學生: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跡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三)北京人的特征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么特點?
學生:頭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壯,顴骨高突,嘴巴前伸,沒有明顯的下頜。
學生:手腳分工明顯會制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師:下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通過比較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你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學生: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多媒體展示圖片)
教師:北京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怎樣?
學生:生活狀況:獵取動物、采集植物果實為食,會使用火來燒烤食物、照明、驅寒。
學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師:在遺址中,還發現了虎、豹、熊、鹿、野豬等許多獸骨化石,在這樣險惡的環境里,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的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多媒體展示)
教師: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韓非子》韓非子為什么這樣說?
學生:猛獸出沒、險惡異常。
學生:打制石器、簡易木棒。
學生:團結就是力量。他們想到的辦法是群居。
學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會。
思考:北京人的火是怎么來的?
學生:煤的自燃
學生:雷電生火
學生:偶然碰撞生火
學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體展示有關火的圖片)
教師:即使沒有兇猛野獸,一個人也難生活,尋找食物成了難題。只有群居,男女分工狩獵和采集才能維持生存。所以北京人采取了群居生活,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會。
教師:請問:他們用火做什么呢?
學生:燒烤食物
學生:驅趕野獸
學生:照明御寒
教師:思考我長得很像猿,卻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嗎?
學生:你長得的確很像猿,但你手腳分工明顯,還會使用天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會制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師: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北京人過群居生活,是由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和環境的險惡所決定的。
教師:北京人發現的意義
學生:北京人的發現對研究古人類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世界迄今所知發現的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學生:1987年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課堂總結
本課我們除了學習了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之外,后來我們通過考古我們又發現了藍田人、丁村人等等很多的遠古人遺址,因此我國成了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豐富的國家,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說明我們腳下這塊土地是一方沃土,我們為之驕傲和自豪。
四、課堂練習
1.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要通過(C)
A.神話傳說
B.史書記載
C.考古發掘
D.學者推斷
2.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A)
A.勞動
B.火的使用
C.直立行走
D.制造和使用工具
五、作業布置
1.背誦本課知識點
2.做練習冊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學習了元謀人、北京人。讓我們知道了人類是從何而來,解開了我們的疑惑。在教學中加入視頻或文獻資料讓學生更加的深入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制造工具
知道用火
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遺跡豐富
打制石器
群居生活
用天然火
北京人的發現
像現代人
制作工具
氏族生活
人工取火
北京人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