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經過一段時間的七年級語文教育任務,作為七年級語文教師的你一定有著許多的收獲,那么你知道如何寫一篇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嗎?它會對你教學帶來積極的影響。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 體會偉人魯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溫和的一面。
2、 學習本文善于從擷取生活瑣事中去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偉人魯迅豐富而細膩的感情世界。
教學過程
(一) 導入:由《紀念劉和珍君》及同學們對魯迅的傳統印象引入。
提起魯迅,總會想起很多詞語:深邃、沉重、嚴厲、倔強、勇毅、果敢……濃黑的一字須,根根向上的頭發,吸著煙斗、面目嚴肅冷峻,這是魯迅通常留給我們的印象,他似乎“對一切人都懷有憂慮和敵意”,但那卻不是他的全部,他活著的時候,周圍有許多文學青年愿意“親近”他,蕭紅就是其中的一個。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蕭紅,1911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
1930年為了反抗父母包辦的婚姻離家出走。
1932年認識蕭軍并與之結為志同道合的伴侶。
1934年在魯迅的幫助下和蕭軍一起來到上海。
抗戰爆發后,上海淪陷,蕭紅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龍。
主要作品:《生死場》、《馬伯樂》、《呼蘭河傳》、《小城三月》。
魯迅說過,“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為了培育蕭紅這朵中國三、四十年代中國女性文學園圃的奇葩,魯迅甘作春泥,甘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傾注了大量心血;魯迅去世之后,蕭紅從悲痛中振奮起來,陸續出版和發表了《馬伯樂》、《回憶魯迅先生》、《蕭紅散文集》、《呼蘭河傳》等名篇佳作,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樣,繼續滋養著中國文壇的茂林佳卉。魯迅和蕭紅之間的動人情誼已經成為文壇佳話,被千千萬萬的讀者傳誦……在林林總總的魯迅回憶錄中,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是一枝獨秀。它不僅是魯迅回憶錄中的珍品,而且可謂是中國現代懷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獻于魯迅靈前的一個永不凋謝的花圈。
由于作者蕭紅跟回憶對象魯迅之間有著直接交往,對回憶對象充滿著緬懷崇敬之情,素材又來自于親歷、親聞、親見,因此作品不僅富于史傳性,而且也富于文學性。
(三)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魯迅留給你的總體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讀討論
1、作者作者選擇了哪些生活場景來表現魯迅的性格的?
蕭紅的這篇懷人散文內容涉及魯迅的飲食起居,待人接物,讀書寫作,休閑娛樂,在內容上沒有嚴格的邏輯順序,材料與材料之間互不關聯,形成某種斷裂,有些片斷即使倒置似乎也無礙于文章的連貫。這就表明,這是一篇非常情緒化的文章。作者動筆之前對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經心,全無預設。動筆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噴涌的泉水,飛湍的激流,盡情傾瀉揮灑,形諸筆墨而成為藝術結晶。凡屬作者感到有詩意潛質和傾訴沖動的內容她就斷斷續續寫出,用感情的紅線將素材的珍珠逐漸織成一幅清晰的畫面。
2、作者通過女性作者的細心體察,敏銳捕捉到了魯迅先生許多有靈性的生活細節,表現出魯迅的個性,情趣,魅力,氣質,試從文中找出這些細微處加以分析。
文章開頭就是神來之筆:“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里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么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煙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寥寥幾句,一個樂觀爽朗、平易近人的魯迅形象便躍然紙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無情”的魯迅形成了鮮明對照。這是蕭紅用自己心靈感受的非常個人化的魯迅,是一個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夠伸手去觸摸的可親的魯迅。文中尚有多處提到了魯迅的笑聲:有一次蕭紅去魯迅家包餃子吃,“餃子煮好,一上樓梯,就聽到樓上明朗的魯迅先生的笑聲沖下樓梯來,原來有幾個朋友在樓上也正談得熱鬧?!笨梢婔斞附^不是一個不可親近的人,朋友帶給彼此的愉悅由此可見一斑;在學校對《海上述林》的間隙,魯迅見蕭紅進來,對著幾乎天天見面的她,居然說出“好久不見,好久不見”這樣隨便,這樣孩子化的語言,透著風趣,透著玩笑;蕭紅時時受著魯迅爽朗的笑聲的感染,也居然學會了以自己的好心情來回報魯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陽出來了,“許先生和魯迅先生都笑著,一種對于沖破憂郁心境的嶄然的會心的笑?!边@又是一種如何溫馨和諧的其樂融融的景致啊。
蕭紅還形神兼備地描繪了魯迅的一些習慣動作,比如走路很輕捷,“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這些動作表現出魯迅一往無前、義無返顧的大無畏精神。淡淡幾筆,就畫龍點睛般地勾畫出一個獨一無二、鮮靈生動的“活的魯迅”。
魯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說:“誰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見得……”他自己就從來不注重穿著,但卻從不缺乏審美觀,那些美學的診斷足見他獨到的眼光,那根桃紅色的束發的綢條馬上引來了魯迅的嚴正反對 “不要那樣裝飾她……”看來自然樸素、莊重嚴肅還是魯迅追求的美的境界。 “你不穿我才說的,你穿的時候,我一說你該不穿了。”如此一句簡單的語言哪里可見魯迅的尖銳與咄咄逼人,它體現了魯迅怎樣的人情練達啊。
魯迅“歡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飯也歡喜吃硬飯”;就是生病的時候也不大吃牛奶、雞湯; “魯迅先生前面擺著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飯的飯碗”,他從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東西,簡單隨意的生活也隱隱透露著魯迅剛毅倔強的個性。他雖然胃不好,但對著蕭紅親手做的點心,就算做的不好,魯迅也還是在桌上舉著筷子問許先生:“我再吃幾個嗎?”,言辭間自然地流露出對妻子尊重與依賴的愛意,還有更多對小輩的體恤。
描寫特別生動具體的是魯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請馮雪峰的場面。蕭紅筆下的馮雪峰開朗健談,學問淵博,廣聞多見,“走過二萬五千里”,被魯迅戲稱為販賣精神武器的“商人”。馮雪峰——為毛澤東和魯迅牽線搭橋的人,在觸摸巨人心靈的同時,他用自己的思想、學識、膽略,影響著魯迅,魯迅亦承認“還沒有人解剖過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這個部分魯迅的詼諧風趣,自然隨和,當可為我們所見,對于青年人的愛護,對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進一步得到體現。
“青年人寫信,寫得太草率,魯迅先生是深惡痛絕之的。”“但他還是展讀著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濟時,便戴起眼鏡來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時光。”他強烈地要求著別人,嚴格地約束著自己,卻仍能寬容地對待別人,誰說魯迅不可親近?他對于青年人的愛,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魯迅的可親的體溫,他是那個寒冷年代的一個無可替代的強大的熱源。
(五)小結
閱讀魯迅的著作,讀者可以感知作為思想家和文學家的魯迅;今天又通過蕭紅的回憶,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生活化真實化的魯迅,魯迅是人而非神。他有著普通人的心態,他可以對人的穿著品頭論足,他可以和年輕人開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樣飲食、起居,他同樣可以享受親情,享受天倫之樂。正如他的詩歌所說的那樣:“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p>
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能準確理解文章內容。
2.對批注進行再批注,品味文章風趣幽默的語言。?
3.感受科學研究者專注忘我的工作精神以及對動物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默讀文章,運用互評批注的方式,品味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的特點。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風趣幽默的特點,形成表達完整的語段,并能夠獨立按要求做批注。
一、導入
進入初中后,我們的閱讀質量有了飛躍性的提升??吹酱蠹以絹碓蕉嗟爻两跁阒?,老師非常欣慰。周末期間,很多同學都閱讀了《所羅門王的指環》一書,現在哪位同學愿意把自己讀書的體會與大家分享一下?
(白板操作)生簡要介紹:
1.作者勞倫茲;2.《所羅門王的指環》;3.精彩片段朗讀和賞析。
這個片段真是讓人忍俊不禁,其實這本書里有意思的片段非常之多,我們的課文亦取自此書的精華之一,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走進《動物笑談》吧!相信大家會有更深的了解和體會!
二、閱讀課文,提出問題
1.請大家默讀課文,圈點勾畫。并思考:要學好這篇課文,我們需要弄清楚哪些問題呢?
(6分鐘,生閱讀勾畫課文)
2.生根據閱讀及理解的情況,自主提出需要學習的問題。
(經過開學以來的學習,以學生自學能力,大致提出的問題類型應該是圍繞“寫了什么”、“怎么寫的”和“為什么寫”這幾個板塊。)
3.生提出問題,師當堂板書:
生1:本文的題目----動物笑談如何理解?
(由于該題目比較簡單,學生已可以回答,所以直接提問并明確《動物笑談》的題目含義——談論與動物有關的趣事,及題目的作用。)
生2:勞倫茲是一位怎樣的科學家?
生3:文章寫了哪些趣事?
生4: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
生5:作者是怎么寫這些與動物有關的趣事的?
4.整理排序:我們應該先解決什么問題?為什么?
明確:先解決生3的問題“寫了哪些趣事”——應先分析“寫了什么”,再考慮其他。
三、問題化學習:概括事件
1.迅速閱讀文章,概括“有趣的場景”。
要求:(1)語言準確簡潔;(2)突出“有趣”。(生速讀勾畫,師巡視指導。)
2.生分別根據文章內容概括四個有趣的場景。師適時點撥引導,生相互補充。
明確:學母水鴨叫聲,屈膝爬行;
為喚回可可,在公眾場合模仿鸚鵡難聽的鳴叫聲;可可咬掉老教授身上的扣子,整整齊齊各排一堆;可可把鮮艷的毛線纏到門前的檸檬樹上。
3.思考:作者對于這四個場景,用的篇幅筆墨是一致的嗎?明確:有詳有略,作者根據行文的重點和主旨決定詳略。
四、問題化學習:品味細節
1.接下來解決哪個問題?為什么?
明確:應該學習“作者是怎么寫這些與動物有關的趣事的?”——進一步應解決“怎么寫的”。
2.作者是如何活靈活現地展現這些有趣場景的?明確:細節描寫
3.自主學習:再讀課文,尋找喜歡的細節描寫,并進行品味賞析。
4.小組討論交流及展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共同賞析,分享交流成果。
(約三對學生上來合作讀、賞喜歡的細節,并操作白板進行批注。)
五、問題化學習:語言風格
1.能活靈活現地展現有趣的場景,作者自身的語言素養也是功不可沒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勞倫茲的語言風格。微課:勞倫茲的語言風格
明確并板書:清晰干凈、生動傳神、富有幽默感。
2.針對他語言的詼諧幽默,你還能找出文中的其他語句來進一步證明嗎?
六、問題化學習:探究作者及拓展延伸
1.不管多么尷尬的場面,作者都能一笑置之。什么樣的作者才能寫出這樣生動而幽默的語言?
解決最后一個問題:勞倫茲是個怎樣的科學家?從哪看出?生思考并明確:熱愛動物、獻身科學
2.思考:學習本課,我們可以受到什么啟發?
明確:我們要平等對待和尊重其他生命。越走近自然,才會越熱愛和敬畏自然。
在這一點上,勞倫茲的體會是最深刻的。
3.生齊讀勞倫茲的話:
“你對大自然知道得越多,就會更深刻、更持久地為它的真相所感動?!?/p>
——康拉德·勞倫茲《所羅門王的指環》
七、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的梳理和回答,學會了概括內容、品味細節,并由文及人,探究了作者的語言風格和精神境界,還收獲了思想啟迪。希望大家今后都能以這種問題化探究的形式來走進每一篇課文,相信一定會有更長足的進步!
八、課后作業
1.課后練筆:寫一個與動物相處的場景(模仿勞倫茲的語言風格)或寫寫本課的讀后感。
2.拓展閱讀:《所羅門王的指環》
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有關寓言的文體常識。
過程與方法
通過續編或改編寓言,以加深對該體裁特點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寓言主題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的特點。
【教學重點】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寓意,嘗試編寫和創作寓意。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講授法、練習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產生。諸子百家著作《莊子》《孟子》《韓非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印度的《五卷書》,拉?封丹、萊辛、克雷洛夫、謝德林這些世界文學的寓言大師,都為我們留下了獨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下面讓我們共同走進寓言的世界:《寓言四則》。
二、作者簡介
伊索(公元前620~前560),希臘寓言家,生活在小亞細亞,弗里吉亞人。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并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后獲得自由。自由后,伊索開始環游世界,為人們講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臘人民的喜愛。公元前5世紀末,“伊索”這個名字已是古希臘人盡皆知的名字了,當時的古希臘寓言都歸在他的名下,后來被德爾菲人殺害。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讀出人物的語氣。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的寓意,并說說你是根據哪些具體情節概括出這些寓意的。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這則寓言通過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觀臆斷而在事實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獅子》:寫蚊子在獅子面前夸口,終于戰勝獅子,正當它得意忘形時卻被蜘蛛吃掉了。諷刺了那些能夠戰勝強敵卻因得意反被弱者戰勝的人。
四、課文精讀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來到人間的動機和目的是什么?
來到人間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暗示他是一個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神。
2.赫耳墨斯笑著問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中的“笑”說明了什么?
一個“笑”字,描寫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顯得真切。赫耳墨斯聽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個銀元,他驕矜地“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躍然紙上。
3.“后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這個想法表明了什么?
這段著意于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動。他心想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他竟然認為自己的身價能超過父親——作為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話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為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勢利的,阿諛奉承的,他這樣猜度別人,足見其心靈的卑劣。
《蚊子和獅子》
1.這則寓言是怎樣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的?
本文的擬人,能抓住蚊子和獅子的自然特征,擬得逼真神似,生動有趣。把蚊子勝利后的叫聲說成“吹著喇叭”、“唱著凱歌”,以狀其戰勝獅子得意忘形之態,十分新鮮、妥帖。
2.這則寓言用動物之間的關系來概括社會現象,諷喻了什么?
描寫蚊子和獅子“戰斗”的過程,蚊子被蜘蛛網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點,用來概括社會現象,真是兩相妙合。諷刺了那些能夠戰勝強敵卻因得意反被弱者戰勝的人。
3.蚊子臨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過哪個詞語表現出來的?它的悲痛說明了什么?
蚊子的醒悟是通過“嘆息”表現出來的。
“自己同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句中的“大”與“小小”、“較量過”與“消滅了”形成強烈反差,兩相比照,尖銳地諷刺了勝利后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識。
4.蚊子敢于向獅子挑戰,而且能夠取勝,這說明了什么?
蚊子的“挑戰宣言”貌似狂言。實際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抑制了獅子的優勢。它的膽量、信心,是建立在敵我雙方力量進行冷靜分析的基礎上的。啟示人們,世上萬事萬物,各有所長所短。強者有短處,弱者也有長處。弱者如果能揚長避短,就可能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五、文章脈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第一層:寫赫耳墨斯來到雕像者的店里,打算了解自身價值。
第二層:寫赫耳墨斯詢問諸神雕像的價格。
《蚊子和獅子》:
第一層:寫蚊子向獅子進攻。
第二層:寫蚊子戰勝了獅子,卻喪生在蜘蛛網上。
六、文章主旨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過寫自命不凡的天神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獅子》通過蚊子擊敗獅子,卻成了蜘蛛的俘虜的故事,諷刺了那些取得一點成績就得意忘形,忽視自己短處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大的勝利也不能驕傲,要始終謹慎行事,否則可能在小處受到挫敗的道理。
七、寫作特點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短小精悍,構思精巧。采用三問三答,略有變化,有起有伏。正當赫耳墨斯的虛榮心越來越旺盛時,卻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話,陡轉之下便戛然而止。文章的陡轉,給讀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結局,諷喻之意已暗含其中。短短的一百多字,卻寫得跌宕有致,耐人尋味。
《蚊子和獅子》構思尤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節卻大起大落,寫出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轉化。人們不常見蚊子戰勝獅子,聽蚊子的“宣言”還以為是吹牛,再一看,還真不假。人們常見蚊子被蜘蛛網粘住,但是蚊子剛剛戰勝獅子,正把自己看得無敵于天下時,它卻被打敗了,這反而讓人覺得出乎意料,再一想,卻又毫不奇怪。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結起來,構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節,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八、板書設計
赫耳墨斯與雕像者
赫耳墨斯來到店里→詢問宙斯雕像的價格(一個銀元)又問赫拉雕像的價格(還要貴一些)再問自己雕像的價格(算“添頭”)諷刺了愛慕虛榮而不被重視的人
蚊子和獅子
蚊子向獅子挑戰(蚊子向獅子沖了過去)獅子氣得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戰勝獅子)蚊子飛走時被蜘蛛網粘住了(它嘆息自己戰勝了強大的獅子,不料被小小的蜘蛛消滅了)諷刺了那些取得成績就得意忘形的人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兩則《伊索寓言》,其實我們中華民族也有許多優秀的寓言故事,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
二、作者簡介
1.《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先秦雜家代表著作。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全書二十六卷,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一百六十篇。
2.《列子》舊題為列御寇所著,據后人考證,可能是晉代人的作品。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列御寇,相傳戰國時的道家人物,鄭國人。
三、整體感知
1.朗讀兩篇短文,讀準字音、停頓。
2.學生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翻譯全文,理解大意。教師巡視課堂,解決疑難。
3.重點字詞歸納。
(1)掌握下列字詞。
溉汲:打水澆田。
及:待,等到。
道:講述。
聞之于宋君: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個人使喚,指得到一個勞動力。
亡:無,沒有。
曉:告知,開導。
若:你。
行止:行動,活動。
奈何:為何,為什么。
只使:縱使,即使。
中傷:傷害。
四虛:四方。
舍然:消除疑慮的樣子。舍,同“釋”。
(2)一詞多義:
之:
宋之丁氏家無井:助詞,的。
有聞而傳之者曰: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國人道之: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聞之于宋君: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詞,的。
求聞之若此:定語后置標志。
四、課文精讀
1.學習《穿井得一人》。
(1)宋君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詢問這件事呢?
因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于道聽途說的傳言,萬勿輕信,必須認真地思索,進行實際的考察,否則很容易把事情搞錯。
啟示:凡事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調查研究,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
2.學習《杞人憂天》
(1)杞人“憂”什么?“憂”到什么程度?后來杞人的情緒發生了什么變化?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舍然大喜
(2)“曉之者”是怎樣解“憂”的?
由表及里、化消極心態為積極心態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這句話?
日月星辰,也不過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氣體,即使墜落,也不會擊中甚至打傷人。這句話揭示了杞人的無根據的瞎擔心。
(4)從這則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憂天”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這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地瞎擔心,后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
(5)如何看待《杞人憂天》中那個熱心人的解釋?
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學習的。
五、寫作特點
1.故事短小精悍,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啟示。
2.通過對話展現人物性格,揭示主旨。
【課堂小結】
《穿井得一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于道聽途說的傳言,萬勿輕信,必須認真地思索,進行實際的考察,否則很容易把事情搞錯。
《杞人憂天》告誡人們不要對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事表示憂慮,凡事要講科學。
【作業布置】
任選一題自編寓言。
題目:a.嘴和眼睛的對話;b.樹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畫筆和顏料;e.蜜蜂與花朵;f.貓和老鼠。
【板書設計】
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崇高的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精神。
2.學會歸納各段內容要點。
3.理解文中的對比手法及其作用。
4.本文句式整齊,節奏明快有力,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的說理力量。
【教學重點】
1.對白求恩同志共產主義精神的理解。
2.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有這樣的一個人,他生的光榮,死的偉大,你知道他是誰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篇文章《紀念白求恩》
二、我會讀-——預習展示
派遣( ) 狹隘( ) 滿腔熱忱( ) 拈輕怕重( )
以身殉職( ) 鄙視( ) 晉察冀( )
(明確:學生先自讀,再展示,接著學生互評、老師點評)
三、我來解——整體感知
同學們,回想一下,當你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你最想知道什么呢?以此讓學生生成課堂問題,帶著問題再讀課文,問題總結如下:
1、白求恩是誰?
2、我們為什么要紀念白求恩?
3、我們要紀念白求恩什么精神?
第一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國際主義精神。
第二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號召全黨學習白求恩同志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明確:學生自讀課文,先獨立解答問題,再小組內交流答案,最后全班展示,并且學生要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以此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我會評——精讀評析
以上是對文章的一種略讀方法,為了更加真實地走進白求恩,了解白求恩精神,現在我們一起精讀第二段,同學們邊讀邊畫出本段中描寫白求恩的句子。
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
2、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晉察冀邊區的軍民,凡親身受過白求恩醫生的治療和親眼看過白求恩醫生工作的,無不為之感動?!苯處熛仁痉独首x,并交給學生朗讀技巧,朗讀時要注意讀音、聲音、感情、快慢的把握,并且明確“沒有一個不”“無不”是雙重否定句式。
3、本段中除了寫白求恩,還寫了哪些人?他們又有什么特點?本段最突出的寫作手法是什么?作用?
(明確:對比手法)
五、我有感——我們大家要學習白求恩同志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六、我想說——情感升華
假如你在白求恩同志墓前,你會說些什么呢?
七、教師總結:
最后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像白求恩同志那樣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聲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學會給課文做批注,把握關鍵語句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聲呼告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聯系背景資料,學會給課文做批注,把握關鍵語句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作者端木蕻良的資料,有關寫作背景,結合“閱讀提示”給課文做批注。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首先一起欣賞一個美麗的地方,看完后,談談你的感受。(出示東北地區的美麗圖片。)
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中國的東北地區,她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后這個地方被日本人的鐵蹄所踐踏,東北人民國破家亡、流離失所。那個時候人們內心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東北流亡作家的愛國熾情。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展示自學,夯實基礎
1.展示搜集的作者簡介
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遼寧昌圖人。現代作家。1932年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贰洞蠼贰恫苎┣邸罚唐≌f集《憎恨》《風陵渡》等。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2.東北作家群。
20世紀30年代中期,從東北流亡到上海及關內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群等人,習慣上被稱為“東北作家群”。他們開了抗日文學的先聲,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與東北廣袤的黑土、鐵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團,顯示出一種濃郁的眷戀鄉土的愛國主義情緒和粗獷的地方風格,令人感奮。
3.寫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犧牲也要保衛祖國,使祖國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衛祖國的感情。
4.展示重點詞語讀音,然后多種形式讀寫。
端木蕻良(hóng) 熾痛(chì) 嗥鳴(háo) 讕語(lán) 斑斕(lán)
怪誕(dàn) 漿液(yè) 亙古(gèn) 默契(qì) 田壟(lǒng) 蚱蜢(zhàměng) 污穢(huì) 白樺樹(huà)
5.展示重點詞語的意思。
熾痛:熱烈而深切?!∴气Q:(野獸)大聲嚎叫。
斑斕:燦爛多彩。 讕語:沒有根據的話。
怪誕:奇怪,古怪?!児牛哼h古。
污穢:骯臟的東西。
泛濫: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壞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默契:雙方的意思沒有明白說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四、課堂新授活動
活動一:傾聽誓言,整體感知內容。
現在請大家認真欣賞課文朗讀視頻,整體感知內容,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兩部分的主要內容。
點撥:第一段主要寫,“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主要寫,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牽夢縈,“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由戰斗而犧牲!
2、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點撥: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烈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币虼?,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
3、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討論:本文抒發了作者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感和對故土的深深眷戀之情,具有強烈的愛國色彩。
活動二:大聲朗讀,觸摸摯愛的土地
同學們,當我們的國土淪喪時,你不悲痛嗎?當我們的人民被蹂躪時,你不傷心嗎?下面請你帶著對祖國的熱愛,有感情的大聲朗讀課文,給課文做批注,自主探究下面問題,然后小組內交流。
1、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怎樣的?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
1)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美麗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故鄉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東風吹起的時候,土壤的香氣便在田野里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里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天空清亮透明,勞動的聲音從這頭響到那頭。秋天,銀線似的蛛絲在牛角上掛著”。
2)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富饒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糧車拉糧回來,麻雀吃厭了,這里那里到處飛。稻禾的香氣是強烈的,碾著新谷的場院轆轆地響著”。
3)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我生活過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我吃過我自己種的白菜”。
4)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神秘獨特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
總結:文中許多描寫像電影特寫鏡頭一樣,疊現出家鄉一幅幅動人的畫面。讓人怎能不熱愛這片關東原野?
2、作者說“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蹦銖奈闹惺裁吹胤侥芸闯鰜?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p>
“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p>
“這時我聽到故鄉在召喚我,故鄉有一種聲音在召喚著我。……使我不得不回去。”
“這種聲音已經和我的心取得了永遠的溝通?!?/p>
“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離開她?!?/p>
“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薄拔乙氐剿纳磉?,我答應過我一定會回去。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p>
活動三:涵詠品味,體會強烈的抒情
同學們,作者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作者不僅在文中直抒胸臆,大聲呼告,還用了其他方法表達自己的感情。現在,我們涵詠品味語句,體會文章強烈的抒情,然后圍繞下面問題進行智力搶答賽,看誰回答的又快又準確。
1、“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薄八偷偷睾魡局业拿?,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边@兩句話使用了怎樣的手法,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點撥: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并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2、“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著一把泥土的時候,或者當我回想起兒時的往事的時候……”這幾句話反復出現“當我……的時候”,有什么作用?
點撥:這幾句話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有利于抒發內心的情感。
3、“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這一段話表達自己的情感時有怎樣的特點?
點撥:選擇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句式構成了排比,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了對東北家鄉的熱愛之情。
4、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點撥: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活動四:字斟句酌,體會關鍵詞句
請大家結合寫作背景,合作交流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第一段中列舉了大量物產、景色有什么作用?
點撥:作者把故鄉寫得如此美好,如此豐饒,能讓我們更愛她,并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憤。這更能激起我們對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復故鄉的美好的信念和決心。
2、“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點撥: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之情。表明“我”將抗擊侵略者,為保衛家鄉犧牲一切,并具有相信最終能獲勝的堅定信念。
3、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的含義?
點撥:“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
4、怎樣理解文中“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個詞語的含義?
點撥:“埋葬”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作者使用“埋葬”形容我的歡笑,是為了說明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所以用“埋葬”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誰埋葬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葬他們!讓埋葬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這其實是使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
5、“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存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這句話里“紅熟的漿液”喻指什么?
點撥:這句話是說作者思鄉的心情就像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涌而出。
“紅熟的漿液”表層是指“大地深處沸騰的漿液”。深層是指作者內心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般。
6、文章結尾一句“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的含義是什么?
點撥:作者愿意為了土地不惜奮斗,為了美麗的東北故鄉而奮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表達了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活動五:拓展閱讀,激發愛國熱情
同學們,當國難當頭的時候,許多作家、詩人紛紛拿起手中的筆,與敵人斗爭,抒發愛國之情,現在,我們欣賞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感受詩人的愛國熱情,熱愛我們的祖國。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把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仿佛使人諦聽得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得到熱血的沸騰。希望我們學習作者那種對故鄉、對土地、對祖國熾熱的愛,努力學習,早日成才,用實際行動回報祖國。
六、布置作業
1.學習本文直抒胸臆、呼告的手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學校的感情。
2.背誦課文中喜愛的語句。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憶:故鄉美麗、富饒
傾訴:熱愛、懷念、眷戀故鄉
誓言:回到故鄉身邊,為她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