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閱讀課教案
經過一段時間的語文教育活動,作為初一語文老師的你一定有著許多的收獲,那么你知道如何寫一篇初一語文閱讀課教案嗎?它會對你教學帶來積極的影響。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初一語文閱讀課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初一語文閱讀課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情感朗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軍民用鮮血凝成的情誼。
2.行動探究,體會南斯拉夫母親的內心活動。
3.語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摯感人的人性美。
教學重難點
朗讀.探究.體味南斯拉夫母親豐富的內心世界。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
解決字詞;查閱資料(二戰有關資料)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燭光引讀。
教師呈現《燭光里的媽媽》圖片。
同學們,我們面對著搖曳的燭光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是啊,面對這樣的燭光,我們感受到了老師那份情同__的愛。可同樣的蠟燭,在南斯拉夫老婦人的手里,卻有著不同的意蘊,下面就讓我們來學習西蒙諾夫的《蠟燭》,它會使我們感受到怎樣的一種超越國界的情感呢?(板書課題及作者)
作者簡介:西蒙諾夫,蘇聯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后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獎金,《生者與死者》獲列寧獎金。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述課文內容。
2.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它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3.讀了課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這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贊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觀體察。
設置問題情景一:
課文以蠟燭為題,這里的燭光,你認為有什麼特殊的象征意義呢?
討論明確:紅軍烈士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設置問題情景二:
課文中的老婦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嗎?
討論明確:
①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②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③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④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設置問題情景三:
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盡量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劃一劃,然后歸類)。
文章不斷對炮火(11).老婦人的黑色圍巾(4).老婦人的動作“跪”.“爬”(各3).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6)等內容進行了反復交代和描寫。
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反復加以描寫?
①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突出了當時環境的危險,更突出了老婦人不顧生死.臨危不懼的高尚品格,同時也使我們為老婦人的行為而感動。
②對“蠟燭”的多次描寫,說明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征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見證。
③對“黑圍巾”的多次描寫,表現了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渲染了肅穆氣氛,突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④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四、語段品讀,體會精神。
學生品讀課文語段,暢談感受。
例:課文倒數第二小節。
感受:勾畫了戰后的環境.燭光的背景,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肆意踐踏,再次點出燭光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勝__,它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五、內心體驗,互動釋疑。
1.內心體驗:
①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a老婦人為什么不說話?她心里是怎樣想的?
b老婦人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②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課后小結
總結存儲:請各小組學生針對本文的學習,以“我學到了……”進行小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從知識上考慮,還要從方法.思想情感上考慮。
學生可能這樣說: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__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升華。
課后習題
①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②把你想像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初一語文閱讀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學_語文的興趣。
2、掌握初中語文的學_方法。
3、明確本學期語文教學常規要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走近語文,魅力無窮。
1、“家”字解析-----上面是“宀”,表示與室家有關,下面是“豕”,即豬。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多在屋子里養豬,所以房子里有豬就成了人家的標志。
2、笑話------公交車上超擠,有一女人站在門口。從車后面擠過來一個GG要下車,跟那女的說了一句:“讓一下,下車”。那個女的沒有動。GG擠過去時就踩到她了。
結果那女人好厲害的,不停地罵:“神經病啊你!神經病啊你!~~”,還超大聲,搞得全車都在看。GG一直沒有說話,下車時忍不了了,回頭對那女人說:“復讀機呀你!”
后邊有幾個搞笑的小孩,不停地扮演剛才的一幕,甲說:“你神經病呀你!…………”乙說:“你復讀機呀你…………”全車人暴笑~!
后來,有個小MM也要下車,擠過去怯怯地說:“我~我~我想下去,我不是神經病~!”
全車人再次暴笑~!那個女人沒有說話,可是從邊上飄來一句話:“你是不是沒電了?”
全車人暴笑不止~! ( 適當分析,語文在生活中的妙用 )
3、問學生:在生活中,是否見到語文的身影?舉例說明。
----------日常交談、廣告、對聯、合同……
二、語文的概念
1、語文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并不長。1905年,中國官方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與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 30年代后期。葉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現代漢語詞典》的解法是指‘語言和文學的簡稱’”。《新華詞典》注為“‘語言和文學’,也指‘語言和文章’或‘語言和文學’”。今天,語文多指語言文字與文學表達的結合。
2、“大語文”
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
3、聽--- 學會傾聽,聽懂表面意思,聽出言外之意。
說--- 在聽的基礎上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學會表達的技巧,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
讀---- 學會閱讀
寫---- 寫作
三、初一新生如何學好語文
知變化
(1)、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升學壓力小,初中階段學_科目多,任務重,中考壓力大,需要合理安排時間,掌握科學方法,不能再沿用小學階段的學_模式。
(2)、小學語文知識單一,內容簡單,初中知識豐富內容復雜,文體多樣。
(3)、小學學語文以老師教讀帶讀為主,中學學語文則在老師指導點撥下學生自學為主,學生需要自己用心去體會感受。
(4)、小學以上課聽課為主,中學則要先預_再聽課,先復_再做作業,學生自己自主學_,自己發現問題。升入初中后要求學生自學能力提高,老師由過去的“保姆型”變為“指導型”,這就要求學生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
那么、如何學好語文呢?
1、首先,要培養語文學_的興趣。
興趣是的老師,想一想語文的重要性,想一想語文在生活中給我們帶來的樂趣,你就會對學語文充滿興趣。
2、養成良好的學__慣。
(1)、要養成預_的_慣。
預_主要是要解決四個問題:
A、大聲朗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包括不會讀的字,不會解釋的詞,不好理解的語句。
B、了解課文大意,如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介紹了什么人或描寫了什么景,抒發了什么情感、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C、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試完成課后題。
D、讀了這篇文章,你自己有什么真實的感受,能寫下來。
E、圈點勾畫法
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__慣,還有利于我們日后的復_歸納整理,復_時只要翻翻書,重點難點一目了然。勾畫圈點的符號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畫在重要的句子下面(中心句、重點句等)。
“~~~~”畫在文章的主旨句或中心下面。
“△”畫在文章段落旁邊(精彩語段或結論)
“?”點在生字、生詞下面。
“□”圈畫出重要的字,詞或優美詞語。
“!”畫在某句、段旁,表示此處需要認真思考。
“?”畫在某句、段旁,表示自學中或聽課時有疑問,需向人請教或查閱參考書。
“①、②、③”標在有關文段、文句左上角,一般表示文章有幾個自然段,或某段中包含了幾個要點。
書上做的標記符號沒有統一規定,你也可以自己設計一套適合自己學__慣的符號使用,標記符號一經使用就不要隨意改變。但應注意不要在書上標注太多的符號,因為標的太多反而起不到提示作用了。
(2)、學會上課聽講。
要做到:看、聽、記、問、思五點:
A、眼看
科學實驗表明,從記憶的保持速度上說,“看”的記憶為,上課時看老師講課,看黑板上的板書,掛圖、投影等,看課文內容。課堂上老師既是演員又是導演,要注意看老師的表情,手勢等各種體態語言,板書是老師精心設計的一課的重點內容,要一字一句看明白,力爭做到過目不忘,在老師的指導下看課文內容,邊看邊思邊記。眼、腦、手并用,學_效果好。
B、耳聽
上課時要耳聽一方。聽老師的講析,聽老師的提問,聽同學的發言,跟上老師講課的思路,積極思考,聽出重點、難點、疑點。只要認真用心聽,聽出這幾個關鍵,不僅可以以點帶面,提高記憶力,還可以增強理解力。
C、筆記
老師提的要求是重點,如“段要重點分析理解,內容了解即可。”老師講的結論也是重點,這往往是“畫龍點睛”之筆。
記在哪?語文課上一般記在書上即可,學完一課后再歸納整理記到筆記本上,整理總結的過程又是一次消化吸收的過程。
怎樣記?充分利用老師講課的間隙,如重復、停頓、板書時搶記,逐漸培養聽記結合的能力。
D、積極答問
課上答問,一種是“內心獨白”自問默答;另一種是老師提問時,與同學齊答或舉手起立獨答。
E、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用用心思考,才能獲得屬于自己的知識,但是如果在老師啟發下,自己有了比較好的想法,可以在筆記本上記下來,等下課后再去深入思考或請教老師和同學。總之,課堂上的“分心”,是學_的大敵。。
(3)、認真復_
德國有一位的心理學家名叫艾賓浩斯,他是發現記憶遺忘規律的第一人。他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_一段課文,甲組在學_后不久進行一次復_,乙組不予復_,一天后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后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可見,及時復_可以在學_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課后應及時把老師講的和板書的知識像放一樣,在腦子里過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開筆記,查找漏缺。
B、復_之后,再做作業,不能夠一邊做作業一邊翻書找答案。不懂做的題目先放一邊,把會做的題目做完,剩下那些不會做的,就是接下來再次復_的重點。將相應的知識點復_一遍之后再做作業。一定要做到做完作業,就已經將今天的知識全部掌握下來。
C、要反復復_。學完一課復_一次,學完一個單元,復_一次。學_一階段系統總結一遍。期末再重點復_一次。通過這種步步為營的復_,形成的知識聯系就不會消退。
3、關于寫作
(1)廣泛閱讀、博覽群書。
養成睡前閱讀半小時的_慣,可以讀名著,也可以讀微型小說,或自己感興趣的文學作品,并學會做批注,盡可能的寫讀書筆記。
(2)、多寫多練。
養成寫日記、周記的_慣,并且做到言之有物,不寫流水賬,把每天的所見所聞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點記下來,并有自己的觀點看法。
還應做到把文質兼美的課文當作自己學_寫作的范文,尤其是初一學生寫作文應從有意識的模仿開始,然后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四、本學期教學常規要求
1、練字
每天一頁,先摹后臨,要求上交檢查。并做到一月一個小進步,一學期一個大進步。可以自由寫,也可以每天專門只練某一個字。
2、預_檢查
準備一本預_本,將預_所做到的步驟逐一寫到其中,有些步驟可以附上相應內容,也可以寫在書本上一起檢查。
3、周記
每周一篇,字數400以上。由教師指定相應主題。
4、讀書筆記
讀名著,寫感受或摘抄并賞析優美句子,或者其他有效形式皆可。
5、作文素材積累
指定主題的人物事例或名言積累。可以和讀書筆記相結合。
6、名著
《魯賓遜漂流記》,每周一定的閱讀量,并且在單元考中占據一定比例分值。
五、作業
按照預_要求,完成第二課的預_作業。
初一語文閱讀課教案篇3
教學目標 :
1.自我介紹,建立良好的師生初次見面印象
2.談語文學_的作用,培養學生學_語文的興趣
3.提學_語文的要求,規范學_行為
基 本 過 程
同學們,大家好:火熱的八月見到火熱的你們感到非常的高興和激動!今天是新學年的第一課,我有個_慣,第一節語文課不講課本上的東西,咱們隨便聊聊。既然是聊,當然還得有聊的主題,思前想后,我還是決定同大家聊五個方面的內容:古有“仁、義、禮、智、信”,講的是如何修身養性,今我獨創“緣、趣、意、信、法”說的是如何學_和學好語文。(奇怪吧,這是什么意思,且聽我慢慢道來)
緣。(懂緣)中國有句俗話,叫“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緣分的巧妙和難得。通常,人們喜歡把老師比喻成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古詩有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對老師職業的及至贊美。我更喜歡把老師比喻成撐船的水手,三年一調頭,送走一批學生就送走了一批渡客。老師、學生,水手、渡客,這就是緣分。(惜緣)時下流行一種說法,表明關系的親密,緣分的可貴:同過窗(同學),抗過槍(戰友),下過鄉(知青)。你們正好趕上了第一條,不管是你們遇到了我,還是你們彼此成為新的同學,請記住,這都是緣分,希望你們倍加珍惜朝夕相處的三年寶貴時間,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倍加珍惜你們的友誼。毛阿敏在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有一句唱詞“今生皆是緣,離合總關情”。這就是老師講的第一個方面。緣。
趣。興趣是的老師。要學好語文學科,興趣最重要。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同學認為學語文很枯燥,沒有興趣。這里,我給大家講講語文的趣之所在。
1、音趣。我們通常被精彩的對白和大師的朗誦所折服,其關鍵就在與他們把語文的音韻之趣嫻熟吧的駕御。在這里,我舉三個例子,請大家共同來揣摩。
(1)我的英文名叫“小沈陽”(不同的讀法)(2)、陳菲兒,老師叫你呢。(《十六歲的花季》)(3)、這里的山路十八彎。(李瓊《山路使八彎》)。
2、字趣。語言文字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的細微變化都會幻化無窮的樂趣。(1)發生在周身上的一件事。有外國記者譏諷到:真是對牛談琴!周禮貌的回敬:對,牛彈琴!一字未改,標點一變,面目全非!
3、句趣。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聊聊兩句,頗含哲理,道盡人世滄桑。4、篇趣。好文章如膾炙人口的《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現代美文》,僅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大家就可見精妙文章的妙處。
意。只學_語文的重要意義。作為基本的語言工具,其基礎作用不言而喻。我只想強調的是,語文學好了對個人地位及人格魅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文采的人,往往能得到大眾的追慕。如李白,杜甫,青歌賽上的余秋雨先生。有文采的妙處,還可從下面的對比中來發現。在春節的時候,很多門戶上都貼“招財進寶“四個字——很一般;“門對青山搖錢樹,戶迎綠水聚寶盆”——語文的檔次就出來了。
信。指信念。每位同學都要堅定學好語文的信念和決心,絲毫不能動搖。我強調三點。一是你們都能學好語文,這不是信口開河。我看過你們的入學試卷,有一部分基礎很不錯,相對差一點的,也很有潛力。二是你們要充分相信正在給你門上課的老師我。高淳縣語文學科帶頭人,多年執教畢業班語文,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三是要對學校有信心。固城中學在整個農村初中是非常有地位的,不信你們可以去調查。同時,我還要特別提醒和告戒大家,語文學科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永無止境,要對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
法。指方法。學_語文沒有捷徑,但絕對是要講方法的。方法因人而異,但原則是需遵循的。古人講:工夫在詩外,很適合現在語文學_的現狀。綜觀近幾年來的中考,我們不難發現,要從課本中尋找到中考試卷的標準答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也就是說,學_語文要靈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為參照,舉一反三,活學活用。
語文學_的要求
三要求:一、預_的要求——找、釋、分、結、問、賞。(細細解讀)
二、上課的要求——認真聽記,大聲讀答,積極互動
三、課后的要求——①作業本等②文海拾貝
準備三本本子:預_本(課代表1負責收發批改,每課一次)
練_本(課代表2負責收發,披閱,每課一次)
文海拾貝(教師批改講析,每周一次)
我會給兩位課代表各一張作業登記表,每次作業分優、良、中、差四個等級登記。按一定比例記入學期結束的成績單中,未及時上交的你要向我說明理由。
所謂“教學相長”,同學們在學_的過程中有什么疑問,意見,請向我提出來。你可以在課后跟我聊天,也可以在隨筆里向我提出來,也可以在qq里講。我希望成為你們的好老師,更希望成為你們的好朋友。
現在我需要兩個非常負責認真又能干的課代表,如果有意向的同學課后可以跟我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