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識學習教案范文
地理學的研究不僅是涉及物質和能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還涉及到物質和能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既包括對自然過程的刻畫,還涵蓋對人文和社會經濟過程的辨析,更包括人地系統的耦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地理知識學習教案范文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地理知識學習教案范文【篇1】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類型,以及人口遷移的意義。
(2)掌握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標:
利用資料或圖表,就具體的世界或地區人口遷移特點分析說明某地區或某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情感目標:
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與發展的觀點,全面認識人口的發展理論,使自己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二、 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難點:
正確理解人口遷移與環境的關系,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三、 教學過程設計:
圖片引入:伊拉克戰爭帶來的難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
(一) 區分概念:
1、 人口移動和人口遷移
人口移動泛指人口在空間位置上的變化,如旅游、出差、購物等。
人口遷移是人口移動的一種特殊類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即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空間移動,這種移動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遷出地到遷入地永久性或長期地改變。
“人口遷移”這個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間移動,居住地變更,時間限度(永久性或長期)。移動距離的長短并不能作為人口遷移的標準!人口遷移的特點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1)人口遷移的規模大小(或人口流動的流量大小)(2)人口遷移的方向(或遷出區和遷入區的分布)(3)人口遷移方式(例如自發的,政府組織的,外力強迫等)(4)人口遷移特點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等)(5)人口遷移的意義(或作用),包括對遷出區和遷入區的作用。
2、 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
這是人口遷移按是否跨越國界而劃分的兩種形式。
(1) 國際人口遷移:指人口跨國界并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一年)的遷移活動。
跳轉到第(二)部分的世界人口遷移在二戰前后的不同變化。
(2)國內人口遷移:指在一國范圍內,人口從一地區向另一地區移居的現象。
跳轉到第(三、四)部分的美國的人口遷移和中國的人口遷移。
(二) 國際人口遷移
讀圖:國際人口遷移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流向(該圖可主要分二戰前和二戰后兩個時期)
問題:分析世界人口遷移的規律,可能影響的因素,帶來的影響。(由學生討論分析)
歸納:
二戰前 二戰后 遷移特點 舊大陸->新大陸
已開發國->未開發國
集團性、大批量 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
高中地理知識學習教案范文【篇2】
1.生物多樣性的層次、地球物種的數量及分布。
2.物種滅絕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3.通過案例分析,提出保護生物多樣性應采取的措施。
一、物種滅絕現象正常嗎
1.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
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2.地球物種
(1)數量:500萬~5 000萬種。
(2)分布:3/4生活在熱帶地區。
(3)壽命:平均大約為 500萬年。
(4)自然滅絕:平均 1.1年滅絕一個物種。
二、人類活動加速了物種滅絕
1.物種滅絕的速度:不斷增加。
2.物種滅絕的種類:植物和昆蟲為主。
3.物種的作用
對人類的價值以及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也無從估計。
4.人類的措施
扭轉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的趨勢,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1.物種滅絕是一種正?,F象。(√)
2.人類活動對森林、草地和濕地等生態系統的破壞,不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
3.隨著人口的加速增長,物種滅絕有加速的趨勢。(√)
4.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要把所有瀕危動植物移出原生長地,移入動植物園進行特殊管理和保護。(×)
5.我國在黃河三角洲上發現大面積的野生大豆種群,國家有關部門下令大力保護。保護野生大豆種群的主要原因是( A )
A.保護生物多樣性,可從中獲取人類有用的生物基因
B.野生大豆是上等的飼料,經濟價值高
C.野生大豆的水土保持作用比較其他植被強
D.野生大豆是常見的美化綠化植被
知識點 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問題探究]
讀教材P67圖4.13,探究下列問題。
(1)從圖中可以看出300年來世界人口數量呈________趨勢,世界物種滅絕數呈________趨勢,兩者之間呈________相關。
(2)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結論或推論?
(3)人類應采取哪些措施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答案:(1)上升 上升 正
(2)人類活動(人口增多)加速了物種滅絕。
(3)建立自然保護區——就地保護、將瀕危物種移入適宜環境——遷地保護和建立瀕危物種.種子庫——離體保護以及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等措施。
[總結深化]
1.物種滅絕的原因
物種滅絕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及生活加速了物種的滅絕速度。
原因 表現 自然原因 物種的平均壽命大約為500萬年,地球歷史上最近2億年以來,平均1.1年滅絕一個物種 人為原因 人類社會早期 以狩獵和采集為生,加劇物種滅絕,300萬年的狩獵歷史,是許多地區的野獸瀕于絕跡的原因之一 工、農
業生產活動 大面積砍伐、火燒和開墾森林,草地過度放牧和過度墾殖,以及工業、城市和交通發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導致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破壞和大量喪失,保留下來的也都支離破碎,對野生物種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對物種的高強度捕獵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種難以正常繁衍;外來物種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種受到嚴重威脅;土壤、水和大氣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別是給相對封閉的水生生態系統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2.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由于人類活動正在加速物種滅絕的速度,生物多樣性正在趨減。保護生物多樣性主要有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大類措施,具體措施如下:(1)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生態系統;(2)把某些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適當環境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如建立動植物園、瀕危動物繁育中心等;(3)建立瀕危物種.種子庫,如植物種子庫、動物精子庫等,以保護遺傳資源。此外還應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
[學法指導] 圖示法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層次及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原因
[對點演練]
1.閱讀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中華秋沙鴨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鳥類,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華秋沙鴨生活在河流與小型湖泊等濕地中,主要以淡水魚、蝦等為食。以長白山某河流作為繁殖地的中華秋沙鴨種群,春季為50余只,秋季遷徙時,數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達贛東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華秋沙鴨在遷徙途中不斷死亡、導致數量減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護對策。
解析:中華秋沙鴨在遷徙途中不斷死亡、導致數量減少的可能原因應從遷徙路線上缺少休憩和覓食地、誤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動物的獵殺等方面分析;保護對策應從恢復濕地、治理污染、嚴禁獵殺、進行觀察與保護、做好宣傳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遷徙路線上缺少濕地等休憩和覓食地,疲勞饑餓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魚蝦;人或動物的獵殺等。
保護對策:在遷徙路線上建設與恢復濕地,使濕地間距小于單日遷徙距離;治理水體污染;嚴禁獵殺;在遷徙路線上建立觀測點,組織志愿者觀察與保護;做好保護中華秋沙鴨的宣傳工作等。
2.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黑冠長臂猿是動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主要實驗動物,僅分布在海南島和西雙版納。因人類的捕殺,海南島現僅存黑冠長臂猿約30多只,主要生活在霸王嶺林區。
材料二 根據法國《科學與未來》雜志轉載的數據,目前全世界瀕危動植物已經達到 10 954種,其中動物達5 423種,植物達5 531種。以動物為例,全世界現存魚類的三分之一、哺乳類和爬行類動物的四分之一都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此外,與1996年的統計數字相比,全世界生存受到威脅的鳥類已經從2 059種上升到2 133種,哺乳類動物從1 978 種上升到2 133種,爬行類動物從407種上升到454種。
材料三 下圖是哺乳動物和鳥類物種滅絕原因圖。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態問題是什么?
(2)哺乳動物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人類為何盡力保護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解析:第(1)題,通過材料提供的數據,說明世界生物多樣性正在減少,物種滅絕加速。第(2)題,由材料三圖中信息可知:哺乳動物受威脅的兩大主要原因:偷獵和棲息地的喪失。第(3)題,保護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既有利于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又能更充分地利用生物的各種價值。
答案:(1)生物多樣性減少,物種滅絕加速。
(2)偷獵、棲息地的喪失。
(3)一是為了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且能給后人留下廣闊的生存空間;二是許多生物的利用價值還有待于人類研究和開發利用。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1992年在巴西當時的首都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個國家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據此回答1~2題。
1.生物多樣性不包括( )
A.遺傳多樣性 B.物種多樣性
C.生態環境多樣性 D.生態系統多樣性
2.下列關于物種滅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物種滅絕本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所以對于物種滅絕人類無能為力
B.物種的數量如此巨大,所以我們不必杞人憂天
C.大規模的物種滅絕,在短期內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物多樣性,但是災變過后新的物種又在生成,使生物多樣性重新增加
D.人類新發現物種數量超過滅絕或瀕危物種數量,所以對生物多樣性應保持樂觀態度
解析:1.C 2.C 第1題,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第2題,物種滅絕雖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但人類活動能加速或延緩其滅絕速度。物種滅絕會減少生物多樣性,但物種滅絕后還會產生新的物種,又增加生物多樣性。
3.世界上物種主要分布在( )
A.熱帶地區 B.溫帶地區
C.高山地區 D.寒帶地區
解析:選A 地球上的物種估計有500萬~5 000 萬種,其中3/4生活在熱帶地區,以生活在熱帶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種最為豐富。
4.下列關于人類活動對物種滅絕影響的敘述,錯誤的是( )
A.人類的狩獵和采集活動加快了物種滅絕的速度
B.人類活動造成的工業污染和生態破壞加速了物種滅絕
C.當前物種滅絕加速,主要是自然環境的變化造成的
D.人口數量的多少與物種滅絕的速度相關
解析:選C 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是當前物種滅絕加速的主要原因。
5.我國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獵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環境問題是( )
A.土地因此荒蕪導致荒漠化
B.水土流失加劇
C.藏羚羊尸體腐爛,污染大氣
D.生物多樣性減少
解析:選D 現在藏羚羊的數量已經很少了,已接近滅絕的邊緣,如果不保護,由于種群數量少和人類的獵殺,藏羚羊可能會滅絕,這樣會使生物多樣性減少。
6.下圖是世界物種滅絕趨勢圖。讀圖和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自然保護區是人類為了保護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環境而選擇的典型區域,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從無到有,蓬勃發展。自1956年建立首個自然保護區至今,已經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1 757個,覆蓋國土總面積約13.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88個。有22處自然保護區被納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
(1)最近400年里,地球上物種滅絕的速度呈__________變化的趨勢。
(2)試分析物種滅絕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人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高中地理知識學習教案范文【篇3】
【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以“西氣東輸”為例,讓學生認識到,資源跨區域調配不僅要關注對資源調出區和調入區的影響,而且還要關注對資源調配中所涉及的有關區域的影響。
“舉例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要求學生通過實例分析資源跨區域調配對調出區和調入區地理環境的不同影響。這種影響需從利弊兩方面分析,從而教給學生看問題要“一分為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由于自然條件的地域差異很大,我國資源的空間分布很不平衡。在區域分布上都存在著相對富集和相對貧乏的現象,與目前的經濟地理格局不相適應。東部沿海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卻面臨著資源短缺的困境;西部廣大地區資源量豐富,卻因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和技術落后而得不到大規模開發。為了盡快改變這種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國現有資源,我國先后實施若干資源調配工程。這對我國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教材“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主要介紹了我國東西部能源資源分布、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通過比較強調天然氣作為能源具有的特點,來突出它在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意義。這是本課時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材“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是在學生了解天然氣資源調配原因的基礎上,對西氣東輸工程的意義具體分析和概述,這是本節內容的重點。教材運用大量資料,介紹了西氣東輸工程對東、西部地區的影響。強調西氣東輸不僅僅是一條輸氣干線,而且為沿途各省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真正體現了西氣東輸工程不僅實現了“東、西部雙贏”,還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課標要求] 舉例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知識結構】
SHAPE MERGEFORMAT
第一課時 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了解天然氣資源的特點,我國天然氣資源分布和利用開發現狀,學會分析跨區域資源調配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我國天然氣資源利用開發現狀的分析,培養學生地理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學生閱讀分析圖表文字信息,提高學生歸納和把握事物重點的能力。通過活動設計,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我國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實施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
難點:掌握西氣東輸工程實施原因的分析方法。
【教學方法】
教法:研究性學習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
1.課前各班分小組自主探究源于該課時地理課程的研究性學習小(微)課題。
2. 通過課前導學案復習與該課時地理課程相關內容及預習該課時地理課程內容。
3. 通過課內導學案進行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展示交流、教師引導、點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1.請同學們根據課前導學案自主學習,獨立復習、預習重要知識點。
2.借助課內導學案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對重點問題和案例進行小組討論、分析、歸納。
3.課前自主探究源于該課時地理課程的研究性學習小(微)課題,加深對地理內容的理解,拓展知識面。
4.把自己的疑難問題、易錯題、易忘知識,及時整理在導學案中。
【教學過程設計】
【溫故知新】布置[課前預習學案]:
課前各班分小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課程的研究性學習小(微)課題: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背景
2.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二、復習及預習內容
復習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預習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教學過程】分發課內探究學案。
【導入新課】材料導入
[學情預設:先讓學生看“世界石油資源分布及流向圖”
然后再展示“中國油氣等資源分布圖”和“中國人口、城市分布圖”通過對初中區域地理相關知識的再現,引導學生對圖片進行仔細地觀察、比較,按從世界到中國由遠及近的順序,從整體直觀感知資源區域流動的方向和初步感知資源調配的必要性]
(從資源的分布和消費來看,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存在著必然性)
合作探究一:油氣管道建設的區位條件
閱讀材料1:
材料一 教材P82圖5.1 西氣東輸線路示意
材料二 “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起始于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邊境,經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到達中國霍爾果斯。該天然氣管道將與正在建設的“西氣東輸”二期相連,構成一條橫貫東西的中國天然氣“主動脈”。
【討論與活動】
西氣東輸油氣管道建設的區位條件?
我國西部和中亞油氣資源豐富;管道沿線地勢起伏較小,工程施工較容易;沿線地質較穩定,地質災害較少;沿線多經過城市,市場消費量大;東部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油氣資源的需求量大。
高中地理知識學習教案范文【篇4】
青藏地區(教學設計)
授課教師:張艷 使用時間:2014年9月 授課類型:省優質課
【教學目標】
觀看視頻,結合課前微課的學習,讓學生歸納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以氣候特征作為探究重點,學會描述一個區域氣候特征的方法,并通過分析氣候特征的成因,明確高原地形對氣候特征的影響;通過構建知識體系,深刻理解本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勢高,樹立整體性的觀念;
評價青藏地區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讓學生認識到高寒的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的影響,具體分析河谷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教會學生辯證統一地看待地理現象和問題,建立因地制宜、趨利避害發展的思想,;
借助青藏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化,以青海礦產資源和西藏旅游資源的開發為例,讓學生深切體會到青藏地區經濟的發展必須處理好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走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以青藏地區為例,教會學生掌握復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面向高考,注重學生答題思路和方法的指導,并及時進行課堂學習的反饋,自評、組內互評與小組互評相結合,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補充,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教學重點】
青藏地區的氣候特征及成因、河谷農業發展的條件、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難點】
青藏地區光照強與氣溫低的原因
【課堂探究】
【導入新課】讓學生品嘗青稞酥、牦牛干,導入青藏地區
【考情展示】列出2008-2014年高考考查情況
一、自然地理特征——雪域高原
【知識回顧】觀看視頻,結合微課所學知識,從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五個方面歸納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
【承轉】突出高寒特征,重點探究氣候特征及成因。
【學生活動】依據圖示資料描述拉薩的氣候特征,注重答題思路的指導。
【學生活動】運用“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原理,分析青藏地區相比于同緯度地區,光
照強與氣溫低的形成原因。(播放微課予以指導)
【歸納提升】構建青藏地區地形、氣候與水文、生物、土壤特征的聯系
【學生評價】自評
【承轉】農業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最大,看一下該地區農業生產的狀況。
二、自然地理特征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河谷農業
【學生活動】在圖上指出青稞、牦牛兩種農產品的分布地區,
并說明理由。
【小結】強調河谷農業的主導區位因素是熱量。
【學生活動】創設情境,走進雅魯藏布江谷地,通過兩道高考題,重點分析河谷農業的發展條件。
(1)(2013年江蘇卷)你認為拉薩河谷地種植水稻是否可行?理由是什么?
(2)(2013年海南卷)西藏年楚河河谷所產油菜籽籽粒大、品質優,單位面積產量比我國東部平原高一倍。分析年楚河河谷油菜籽單產高、品質優的自然條件。
【歸納提升】注意答題思路的點撥和答題方法的指導。強調青藏地區發展的高寒牧業與河谷農業都是由高寒環境所決定的,體現了“因地制宜,趨利避害”的思想,同時,劣勢也可以變優勢,形成辯證的思維。
【學生評價】組內互評
【承轉】青藏地區的農業生產深受高寒環境的影響,那么其它產業的發展呢?
三、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開發與保護
【學生活動】創設情境,引入青藏地區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
根據材料一,歸納1995-2013年,青海與西藏產業變化的不同點。
2. 結合材料,評價目前西藏、青海兩省的產業結構是否合理。
材料二 2006年青藏鐵路通車,2007年西藏旅游業直接創收48.52億元,比2006年增長75.1%。2013年,西藏旅游創造經濟收入165億元,占全區生產總值的20.5%,成為西藏第三產業發展的主導產業。
【歸納提升】強調青藏地區有著豐富的資源,為了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必須要開發資源帶動建設,這是因地制宜的表現。但是因為青藏地區的生態環境極為脆弱,一旦破壞很難恢復,所以,一切發展都應該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的,只要這樣區域才能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學生評價】小組互評
【課堂總結】以青藏地區為例,總結區域復習的一般方法:在認識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從事因地制宜的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在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
【課后交流】本節課的收獲與困惑
【課后基礎練習區】
右圖為雅魯藏布江地區的等值線分布示意圖,其等值線的數值c>b>a,讀圖回答1-2題。
1.等值線不可能反映的是( )
A.海拔 B.氣壓 C.降水量 D.氣溫
2.峽谷附近的察隅有“西藏江南”的美稱,原因是( )
A.地勢低,位于喜馬拉雅山的南麓?
B.受赤道低壓帶的控制,終年多雨
C.大西洋西南氣流帶來大量的水汽
D.近年來“溫室效應“增強的結果
高中地理知識學習教案范文【篇5】
課題 5.2.1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1) 主備教師 葛金輝 使用教師 葛金輝 【鞏固練習】
1.全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是( )
A.山西 B.山東 C.黑龍江 D.河南
2.主要產在華北平原的農作物是( ? )
A.春小麥、大豆、甜菜 B.冬小麥、花生、棉花
C.玉米、高梁、青稞 D.水稻、油菜、甘蔗
3.目前我國最大的能源基地是( )
A南方地區 B北方地區 C西北地區 D青藏地區
4.目前能緩解華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緊張狀況,且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措施有( )
A.增加地下水的開采量 B.縮減農田面積以降低農業用水總量
C.直接利用工業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廣噴灌、滴灌,發展節水農業
5.位于北方地區的主要地形有( )
A.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遼東丘陵 B.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黃土高原
C.黃淮平原、黃土高原、江淮平原 D.長白山地、興安山地、內蒙古高原
6.溫帶落葉闊葉林景觀在哪個地區可以見到?
A.北方地區? B.南方地區? C.西北地區? D.青藏地區
7.北方居民的主食為
A.大米 B.面食 C.小米 D.玉米
8.我國北方地區的耕地以( )為主。
A.水田 B.旱田 C.草地 D.梯田
9.我國北方民居具有的特點是( )
A.屋頂坡度較小 B.屋頂坡度較大 C.墻體較薄 D.墻體較高
10.我國第一大油田是( )
A大慶油田 B勝利油田 C中原油田 D遼河油田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北方地區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2.了解北方地區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 重點
難點 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與農業生產 教學過程 (學法指導:閱讀課文P6-8面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填空)
【自主學習一】北方地區概況
高中地理知識學習教案范文【篇6】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第四章的的開篇之作。一方面,它與上一章教材中“農業的區位選擇”遙相呼應,在學習方法上極為相似,同時本節課也是后面有關“工業地域的形成“、”傳統工業區與新興工業區”等學習內容的鋪墊,是本章的學習基礎。
本節課在設計時充分考慮新課標要求,借助學生小組探究營造一個雙向互動的教與學信息平臺,通過生生、師生的信息交流,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目標。
二、根據課程標準及我所任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課堂教學目標體系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結合實例掌握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學會分析工業的主導區位因素與工業的區位選擇
3. 聯系實際理解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趨勢,及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組討論法等,提高學生分析總結地理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生提取并加工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過程中建立起科學的發展觀、環境觀。
依據課標規定及教學實際,考慮到本節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掌握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2.判斷影響工業區位的主導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教學難點
是判斷影響工業區位的主導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工業區位因素發展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四、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對生活已有一定的了解,同時由于前面已經學習農業的區位選擇相關內容,應該說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本節課的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所以在課堂上應重視對學生進行實際生活的啟發,創設情境,讓他們對自己周圍的地理事物體會由感性認識逐漸過渡到理性認識,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并養成自主學習和動手參與的習慣。
五、學習方法指導
本節課學習方法立足于學生的合作探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新課程倡導合作探究,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和案例分析進行學習,發揮群體智慧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方法及手段
在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充分運用圖文、活動、案例、進行形象、生動、直接的啟發,主要采用學生自主探究法和案例教學法以及多媒體教學法,力求實現學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學生學得積極、愉快,主動地參與了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提高了學生的整體地理素質。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播放鋼鐵廠生產片段,用多媒體將學生引領到工業生產情景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則是國民經濟的主導,首先讓學生說出身邊有哪些工業部門,在此基礎上教師設疑:什么是工業生產?同時引導學生讀圖4。1進入到工業生產的學習。
(一)討論得出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引導:提問:假若你是一個工廠的廠長,讓你選一個地方投資建廠,你要考慮哪些因素?才能獲取最高利潤呢?
學生討論: 請幾個學生談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導歸納出結論。
多煤體課件顯示:理想的工業區位:充足的原料、動力;廉價的地租;質高價廉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
過渡:作為一個投資者,我們當然想找到一個有充足廉價的原材料、動力、廉價的地租、質高價廉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等各方面都比較好的地方,可是會不會有這樣的地方呢?如果沒有,那么請大家思考一下,我們選址應該怎么權衡這些區位因素呢?最終工廠應該如何選址呢?
(二)主導因素及五種導向型工業
多煤體課件顯示:五種常見的工業生產活動案例圖文資料
教師:大屏幕顯示了五種常見的工業生產活動案例,假設我們班六組同學就是準備選擇項目的投資團隊,每個小組負責一個項目,分別對大屏幕中的五個工業投項目進行選址分析,討論他們選址需要哪些因素?最終如何選址。
為活躍課堂氣氛和公平,可以通過抽簽方式確定每個小組負責的項目,其中有一組同學會抽到評委組,這組同學可以對五組投資團隊進行點評和補充,考驗較大。
合作探究結論: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得出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有多個,然后再對多個工業活動的區位選擇進行分析對比,得出工業選址時,每個因素都達到最優是不可能的,所以找出對工業成本影響最大的因素即主導因素以及在它的影響下工業是如何布局的,進而得出五種導向型工業,各投資團隊分別說出自己團隊的投資項目是什么導向型工業。
追問:大屏幕顯示了幾個工業生產圖文案例,請同學們繼續探討一下他們分別是什么導向型工業?然后總結五種導向型工業的分布及特點?
多煤體課件顯示:五種導向型工業的特點及分布特點
過渡:以上我們分析了影響不同工業區位的主導因素是不同的,從而導致工業布局也有所不同,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市場需求的不斷的變化,科技的不斷進步,這些影響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會不會發生改變呢?工業的選址又會有什么變化呢?
(三)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這部分知識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也是難點,這個環節我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小組討論法。
多煤體課件顯示:鞍鋼和寶鋼的案例,結合課本59頁材料以及大屏幕補充材料鞍鋼和寶鋼職工數的變化以及寶鋼對信息的不斷需求和對市場的依賴材料,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提問:1、同樣是鋼鐵廠,但是建廠時間不同,影響投資建廠的因素發生了怎樣改變?根本原因是什么?
2、鞍鋼和寶鋼職工數量有什么變化?得益于什么條件?根本原因是什么?
3、寶鋼對全球的信息是怎樣獲取的?獲取信息的手段有什么變化?根本原因是什么?
高中地理知識學習教案范文【篇7】
【教學目標】
高考考點 考點解讀 高考展望 中國地形、地勢分布;地形地勢對自然、社會發展的影響;主要地質災害的分布。 1.中國地勢特征及對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2.中國地形特征及對我國自然環境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3.中國主要山脈及主要地形區的分布與特點。
4.中國主要地質災害分布與地形分布之間的關系。 從近幾年高考來看,結合我國區域地形圖或區域等高線圖,考查我國圖示地區的地形特征以及區域內的其他地理特征是高考命題的熱點。 本講重點:
主要山脈、平原、高原、盆地分布,并分析其對氣候、河流、農業發展的影響?;蚺袛嗄承┑乩斫缇€(地形階梯、內外流域、季風與非季風區、牧區與農耕區)的地形單元名稱。
【教學過程】
考點一:中國地形特點:
[情境導入] 仔細閱讀《中國地形圖》,閱讀圖例中不同顏色代表的海拔高度,思考并回答:
(1)中國地勢有何特征;
(2)從該圖中能看出中國有哪些地形類型;
(3)中國地勢和地形特征對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探究點一: ⒈ 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
[自主認知]讀《中國地形圖》,填寫下表并注意分組對照
階梯 界線 主要地形 海拔 一 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 高原、盆地 4000米以上 二 青藏高原往北往東,越過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到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1000-2000米 三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以東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500米以下 [誘導點撥]第三級階梯向東,是我國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屬于我國的近海大陸架,它包括渤海、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石油、天然氣)、海洋生物資源和化學資源等。
[能力提升] 課下繪出我國沿不同經緯度的地形剖面圖:
沿經線作剖面:30°N、38°N、45°N
沿緯線作剖面:90°E、100°E、110°E
2. 地勢意義:――水汽輸入、水運溝通、水能豐富(即“三水”)
[合作探究]評述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有何優越性:
[梳理總結]
(1)水汽 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利于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受地形抬升,容易形成降水。
(2)水運 大河東流人海,成為我國東西水上交通大動脈,溝通了內地與沿海的經濟聯系。
(3)水能 兩個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流速加快、水能資源集中
(4)“運水”西部大山的冰川,號稱“固體水庫”,淡水儲量豐富,將來如有必要利用西部冰川融水解決東部淡水資源的話,西高東低的地勢就能十分便利地利用大江大河由西向東的流向,將冰川融眾順流而下,可節約大量“運水”的費用。
其不利影響是:東西方向的鐵路、公路施工時難度較大
[補充]位于我國一級階梯和二級階梯交界線上的水電站主要有:黃河的龍羊峽、劉家峽、李家峽等,長江及其支流上的龔嘴、二灘等;位于我國二、三級階梯上的水電站有:黃河的小浪底等,長江上的三峽、葛洲壩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橋、龍灘、巖灘等
探究點二⒊ 地形特點:――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誘導點撥]五種基本類型都有,但以山地33.3%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9.9%,山區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嶇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合作探究]中國地形特征對自然和社會環境有何意義:
①有利影響:地形多種多樣,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平原具有發展種植業的優勢,高原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副業、旅游業和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我國山區面積廣大,森林、礦產、水力、旅游資源豐富,所以在山區應大力發展林業,采礦業及旅游業。)
②不利影響:山區多,平原少,也給大規模商品化生產、生產管理帶來了困難;同時,山區由于地形崎嶇,交通閉塞,經濟文化常常相對落后,并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合作探究]地形對主要地理環境要素的影響以地形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為基礎,以區域定位為紐帶,結合高中地理事物的影響因素和區位因素,從各地理要素人手,綜合分析,下面簡單歸納如下:
環境要素 主要影響 氣候 ①迎風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風坡降水少;②隨著海拔升高氣溫降低,降水也發生變化,形成高山、高原氣候;③對冬季風的阻擋,使部分區域比同緯度氣溫高,如四川盆地、云貴高原;④對熱力環流的影響,如山谷風的形成I⑤影響氣候類型的分布及走向 水文 ①河流流向,從高處流向低處;②河流的落差及流速;③河網密度及河流長度,一般平坦地形河網密度大,山地地區河流短小 土壤 一般沖積平原、沖積扇、河口三角洲、部分沖積盆地、山間谷地等地區土壤肥沃、水分條件好 農業 平原、盆地及山間谷地等平坦地形區,適宜發展種植業,便于機械化操作,而山區適宜發展牧業或林業,便于保持水土,含蓄水源 工業 大氣污染嚴重的工業應布局在開闊的地形中,封閉的地形污染物不易擴散,加重污染 交通 ①海港的建設,一定程度土受海岸線形態、沿岸水深等條件影響;②影響交通運輸線的方向;對鐵路影響最為明顯;③影響線網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下一般交通網密度大 城市 地形平坦、地勢稍高,面積大的區域是建成的理想地形,這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可減少投資。
[總結]不同的地形區有不同的自然條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濕潤半濕潤的平原適宜發展耕作業;山區適宜發展林業、畜牧業和旅游業;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則適宜發展畜牧業;干旱、半干旱區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綠洲區、平原區才可發展種植業。
【例1】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圖1我國地勢三級階梯分布示意圖
(1)由圖可知,我國地勢的總特征是____________,呈階梯狀分布。這種地勢特征對我國河流流向的影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國地勢的三級階梯上,分布著不同的地形區。下面地形區中,位于第三級階梯上的有____。
A.青藏高原 B.長江中下游平原 C.黃土高原
D.華北平原 E.四川盆地 F.東北平原 G.南嶺
(3)我國地形類型齊全,復雜多樣。如圖2所示,我國各種地形類型中,比重最小的是____;圖中字母M代表的地形類型是____。
圖2我國備類地形面積占全國土地面積的比例
(4)習慣上,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我國山區面積廣大,資源豐富,在發展____、____等方面,往往具有優勢。
【解析】 圖1展示了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兩個特點,受地勢影響,使我國許多大河西源東流入海;在我國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主要有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南嶺,而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黃土高原分布位于我國的第一、二級階梯上;由圖2可看出,各種地形類型中山地占據了33%,比重最大,丘陵比重最小,只有10%,M是指我國的平原比重;山區地勢起伏較大,不利于發展種植業,但有利于發展林業、畜牧業及采礦業和開發旅游業。
【答案】(1)西高東低 大河自西向東流(西源東流)(2)B、D、F、G (3)丘陵 平原
(4)(林業、畜牧業)采礦業旅游業
探究點三⒋ 主要山脈:(落實到地圖上)
[操作繪畫] 在中國空白政區圖,將下列幾個方向的山脈畫到圖上
⑴東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間-列是長白山-武夷山;最東列是臺灣山脈,其主峰玉山是我國東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東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陰山;中間-列是昆侖山-秦嶺;最南列是南嶺。
[合作探究]秦嶺是劃分我國南方與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線。秦嶺南北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差異。討論回答秦嶺是我們哪些地理分界線。
⑶西北-東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等。多在我國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國與尼泊爾交界處。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賀蘭山、橫斷山脈等。
[強調]橫斷山脈是由許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它們由北向南地勢逐漸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間,極大地阻礙了東西交通。
[思路歸納]
省區界線附近的山脈:太行山(山西、河北)、賀蘭山(內蒙古、寧夏)、武夷山(江西、福建)、南嶺(湖南、廣東)、大巴山(四川、陜西)、巫山(重慶、湖北)、祁連山(甘肅、青海)。
流域界線:巴顏喀拉山(黃河、長江)、南嶺(珠江、長江)、岡底斯山(雅魯藏布江、怒江)、唐古拉山(怒江與瀾滄江、長江)。
(6)中國山脈的界線作用
山脈是中國地形的骨架。山脈不但是一些重要地形區的分界線,有時也是一些人文地理事物的界限。
[操作繪畫] = 1 GB3 ① 在中國空白政區圖,在山脈兩側填寫下列地形區。
山脈走向 山脈名稱 地理事物的分界線 東西走向 天山 北側是準噶爾盆地,南側是塔里木盆地 陰山 北側是內蒙古高原,南側是黃土高原 昆侖山 北側是塔里木盆地,南側是青藏高原 秦嶺 北側是黃土高原,南側是四川盆地,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 南嶺 北側是江南丘陵,南側是兩廣丘陵,湖南、江西和廣東的省界 東北—西南走向 大興安嶺 西側是內蒙古高原,東側是東北平原 太行山 西側是黃土高原,東側是華北平原,山西和河北的省界 巫山 西側是四川盆地,東側是長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 西側是云貴高原,東側是江南丘陵 長白山 中國和朝鮮的界山 南北走向 橫斷山脈 西側是青藏高原,東側是四川盆地 加蘭山 西側是內蒙古高原,東側是黃土高原 西北東南走向 阿爾泰山 中國和蒙古的界山 祁連山 北側是河西走廊,南側是柴達木盆地 喜馬拉雅山 中國和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的界山 = 2 GB3 ② 在繪出的山脈圖上繪出下列分界線
地形一級階梯和二級階梯的分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地形二級階梯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中國南方和北方的界限:秦嶺——淮河
考點二:二 主要地形區及特征
[情境導入] 在我們繪圖中有我國著名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它們具體的自然特征有哪些呢?
探究點一:(一)四大高原:
[自主認知]對比四大高原,填寫下表
名稱 位置 范 圍 海拔特征
青藏高原 西南部 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喜馬拉雅山
面積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 平均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 1邊緣和內部分布著一系列雄偉的山脈
2 高山上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3山脈之間,高原起伏平緩。
4由于青藏高原面海拔很高,因此,高原內
部的山脈一般相對高度不大,“遠看是山,近看成川”形態的真實寫照 內蒙
古高
原 北部 大興安嶺以西,向西延伸到祁連山麓。它是我國的第二大高原 一般在1000米左右 “地面坦蕩,一望無際”的原野 黃土高原 西起祁連山脈東端,東到太行山麓,北鄰內蒙古高原,以古長城為界;南到秦嶺 1000米左右 1是世界上面積最廣的黃土分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