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識教案大全
地理科學是研究人地關系的科學,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地理科學從建立之初就強調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交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地理知識教案大全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地理知識教案大全(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學習內容主要包括:地勢西高東低,山脈縱橫交錯。對于“地勢西高東低”,教材并沒有用較大篇幅講述,只是通過一幅地勢剖面圖和三個設計巧妙的問題來解決,但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注意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的能力培養。而對于我國的主要山脈教材則利用圖文結合進行重點講述,側重讓學生通過讀圖直接獲取有關知識,并將已學知識落實到圖上。此外,為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自學能力,教材安排了較多的閱讀材料。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實際上是一種比喻,學生從地形剖面圖上可以形象地看出來,教師只要扮演配角,讓學生做主角,加以引導學生,學生就能分析歸納出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脈是構成地形區的骨架,在本節教材中是一條主線,貫穿于地勢和地形特征中,山脈的學習,先要介紹山脈的走向,也就是山體按什么方向延伸,在實際讀圖過程中,有些山脈的走向并不是標準的正方向,可以取近似值。然后再分類別來介紹各山脈的名稱、位置。這塊知識學生比較難于掌握,因此學法的選擇和指導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總之,本節重要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均在于培養學生閱讀和運用地圖的能力。引導學生如何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總結出這些特征,以及引導學生討論這些特征對其他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影響和人類如何去適應、利用、改造這樣的地理環境。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讀圖了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及各級階梯的分界線,它們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區。
2.了解山脈縱橫交錯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及其在圖上的分布。
3.培養學生讀圖和分析各類地形圖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本節課通過啟發學生回顧已知的國歌歷史背景,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來調動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然后通過分課件展示教學,使學生獲取有關中國地形的知識。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我國壯麗山河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從地圖中獲取地理知識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重點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
2.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四、教學難點
1.分析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優越性。
2.識別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五、教學安排
1課時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講解國歌的歷史背景,將愛國熱情嫁移到知識點的學習]
國歌里有一句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一“時候”,就是日本大舉入侵中國時。當時,日本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坦克、大炮,武器裝備精良,而中國的共產黨、國民黨軍隊裝備較差,日本帝國主義曾叫囂著要在六個月內把中國從世界地圖上抹掉,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但是,中國在六個月內并沒有被滅亡,而是經過八年的抗戰,終于取得了勝利。從地理角度來說,是我國的地勢地形特點,縱橫交錯的山脈,幫了抗戰的大忙,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成了一根救命草,使得日本裝備精良的武器,難于完全發揮作用,讓日本帝國主義罪惡的侵略鐵蹄在二級階梯上徘徊不前,為中國偉大的抗戰取得勝利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究竟我國的地勢有何特點,山脈如何縱橫交錯?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的地形。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講解
[播放幻燈片并引導學生觀察]
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圖2.1觀察"北緯32度線所做的中國地形剖面圖",并且歸納地勢特征:地勢西高東低。
結合課本圖2.2"觀察三級階梯狀示意圖",并且歸納出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講解三級階梯的海拔]
第一級階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形以高原為主;第二級階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第三級階梯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
[講解地勢特征的地理意義]
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使得我國的江河大多自西向東流淌,大江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加強了內地與沿海的聯系。在階梯的交界處河流落差較大,水能資源豐富。此外,西高東低的地勢還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可以說西高東低的地勢是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大優勢。
[設問轉承:各級階梯內有哪些山脈?我們先來了解山脈的走向]
[講解山脈的走向]
要領:在山體的中部建立方向坐標。
[強調]
1.山脈走向的正確描述。
2.在實際讀圖過程中,有些山脈的走向并不是標準的正方向,可以取近似值。
3.字體要順沿著山體。
[播放幻燈片并引導學生明確主要山脈的名稱、位置及走向]
四動學習:1.動眼-觀察山脈的位置。
2.動口-說出山脈的名稱。
3.動手-涂繪山體。
4.動腦-思考山體走向。
[讓學生在課本21頁標注山脈]
藍筆涂繪東北-西南走向;
鉛筆涂繪東西走向;
三角符號標注西北-東南走向;
小圓圈標注南北走向。
高中地理知識教案大全(篇2)
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我國多種多樣的地形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2.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特點,掌握閱讀并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等各類地形圖的技能。?
3.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影響因素。?4.了解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范圍以及主要的災害性天氣。?5.舉例說明我國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6.了解我國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長江和黃河的開發利用和治理情況。?教學重點?1、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以及地勢對中國地理環境的影響。?2、中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對不同地形區應該合理開發和利用。?教學難點?1、引導學生分析地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2、培養學生樹立因地制宜的觀點。?教學媒體?投影儀、投影片、中國地形圖掛圖、板圖。?課時安排?四課時?
板書設計?
第一節中國的地形?
一、地勢西高東低二、地形復雜多樣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當我們了解了我國疆域和行政區劃之后,下面要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祖國。?〔復習提問〕我們已經學過了一些國家的地理,請同學們思考自然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學生回答〕地形、氣候、河流、動植物等。?
我國的地形情況也是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內容之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板書〕?第一節?中國的地形
中國地形的第一個特點是從地勢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換句話說也就是中國那邊高,那邊低的問題。?〔指圖提問〕這是一張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約是多少,請同學們讀圖分析中國地勢那邊高那邊低?談談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西部棕黃色的區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淺黃色的區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東部綠色的區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師總結〕西高東低就是我國地勢特點的第一部分。同學們可以想像一下(教師用手勢來說明西部高東部低)。?
〔板書〕一、?地勢西高東低?〔轉折過渡〕如何用圖更好的表現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呢?下面我要給同學們介紹一種特殊的地圖――地形剖面圖。?〔分析講解〕什么是剖面圖呢?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假設在我的講臺上放著一個窩頭,豎著,沿窩頭中部切開,同學們將看到的形狀,就是一個窩頭的剖面圖。地形剖面圖的原理也是如
此。只不過這一刀不是切在窩頭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將窩頭畫一幅俯視圖,畫出的是什么圖?(分層設色地形圖)?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打開教科書看沿北緯36度線所做的中國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剖面圖在筆記本上畫一幅簡略示意圖。?學生在筆記本上繪圖,請一名同學在黑板上畫。?
〔啟發提問〕觀察這幅圖高低起伏的趨勢,說出我國地勢起伏變化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回答: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板書總結〕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轉折過渡〕我們知道了中國地勢大致呈三級階梯,那每一級階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區呢?階梯的界限又在何處呢〔板書〕1、三級階梯概況?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對照教科書第24頁的地圖思考以下兩個問題。?〔教師繪制中國輪廓板圖〕教師在板圖上填繪階梯分界處的山脈,請一名同學說出山脈的名稱,其他學生將山脈名稱在書上畫出。?組織學生完成第20頁的“活動”?
〔轉折過渡〕我們明確了階梯的界限,再來分析一下階梯內部的狀況。?〔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我國的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結合“中國地形圖”說出各階梯內部的主要地形種類和海拔高度。?
?(轉折過渡)以上我們學習了我國的地勢的基本特征,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這樣一個特點對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其它要素有沒有影響
分組討論。將全班分為三組,分別從氣候、水利和交通三個方面討論地勢特征的影響。?各組學生代表發言。?
第一級階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為主?
第二級階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以高原、盆地為主?
第三級階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為主?
東?
西?
地形概況
教學目的
1.了解地勢的概念,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基本特點。了解地勢對我國氣候、河流的影響。
掌握三級階梯的界線。了解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
掌握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特點及其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2.通過對地勢特征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并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的能力。
3.通過對我國地勢及地形等知識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祖國面貌的了解,進而激發他們學習中國地形的興趣和自覺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是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本節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中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教學方法 講解法為主。
課時 1課時。
教具 中國地形圖,中國階梯狀示意圖的投影片,中國地圖冊。
教學提綱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1.地勢的概念
2.三級階梯的概況
3.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
4.我國地勢對降水、河流的影響
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1.五種地形齊全
2.山區面積廣大
3.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高中地理知識教案大全(篇3)
課標解讀:
高中地理2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對于這個標準我的理解有以下幾個方面:
學生能夠粗略了解這兩個概念提出的背景。
第二,學生能夠正確理解這兩個概念的含義和提出的意義。
近兩千年來,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長,而且增長速度不斷加快。公元初,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億到3億,而目前已經達到了65億,在約兩千年的時間里,世界人口增長了20多倍。據預測,21世紀末全球人口可能達到100億以上。目前,只有地球上有適合人類生存的條件,而地球的空間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自然地關注人口增長與地球承載能力的關系問題。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它的資源是有限的,顯然,它的承載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類的活動必須保持在地球承載力的極限之內。
為了估算環境承載力的大小,通常用環境人口容量這個指標來衡量。環境人口容量表示環境能夠容納、撫養的最多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也稱為適度人口,它是建立在環境人口容量的基礎上,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它實際上是一種理想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理論于19世紀中期以后形成并流行于西方世界,尤其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尤為盛行,研究者們旨在尋求一種處于“人口過剩”和“人口不足”狀態之間的理想人口狀態。
由于人口合理容量的系列理論最初都是由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和人口學家創造和宣揚的,并且還被用來解釋資本主義社會所發生的諸種現象,因而有掩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之嫌。有許多學者對人口合理容量的理論實質產生了懷疑。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來審視,人口合理容量是有可取之處的。尤其對于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人口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保持一個合適的比例,探求人口合理容量和適度增長率無疑對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有著重要的意義:
(1)人口合理容量是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但它的確定對于解剖某個區域的人口過剩狀況以及與之有關的人口現象有重要參考價值, 所以區域人口合理容量的確定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制定、區域規劃和城市規劃的修編、區域未來人口預測以及各專項事業的評價等都有重要意義。
(2)就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而言,人口合理容量的確定是制定國家人口戰略的基礎和出發點,它有利于更好地執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認識人口政策的科學性、穩定性和連續性,避免對現行人口政策的誤解。
(3)對于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轉變而言,人口合理容量確定也有重要意義。發達國家的人口轉變基本上都是在經濟發達的條件下順其自然地實現的;而發展中國家則完全不同,它們不僅經濟落后,實際上大多數國家的人口已遠遠超過其人口合理容量。所以,只有及早確定科學的人口合理容量,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進人口轉變,并使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相適應,以持續增長的經濟實力保障人口轉變的完成,這才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第三,學生能夠認識到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這兩個概念的影響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
第四,學生能夠分析、比較、交流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差異,明確這兩個概念對社會發展的指導意義。
第五,學生能夠體會這兩個概念所蘊涵的人口觀、資源觀、消費觀、環境觀、發展觀等方面。
第六,學生能夠關心、反思自己所在區域的生活、生產狀況,知道一個公民對發展應擔負的社會責任。
教材分析:
必修《地理 2》第一章人口的變化,在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分析人口的基本過程之后,用一節的篇幅闡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點說明 人口與環境的關系 ,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口觀。教材設置“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地球上適合養活多少人”這兩個問題作為段落的標題,激發學生探求答案而進行學習,當然在學習過程中并不能得到這兩個問題的精確答案。但是通過對“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問題的探究,知道了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資源、科技發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對環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響;通過對“地球上適合養活多少人”問題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認識到人口增長必須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人類才能可持續發展,才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教材最后安排了一個“活動”意在使學生領悟到人口劇增對環境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認識到節制人類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確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和提高人口素質對我國的重要意義,知道個人應擔負的責任。
本節知識結構框架圖:
EMBED PBrush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到人口劇增給予自然環境極大的壓力,了解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理解環境人口容量兩重性——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3、舉例說明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說出這兩個概念的現實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結合“木桶效應”原理分析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討論我國東西部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短板”。
2、對“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的三種觀點提出依據并進行小組辯論,交流自己的觀點,學會分析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變化。
3、對比分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事例說明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對性以及探討研究人口合理容量的意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人口合理容量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消費觀、環境觀、發展觀看待問題。
2、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觀念,逐步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關心、反思自己所在區域的生活、生產狀況,知道一個公民對發展應擔負的社會責任。
教學重點: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
教學難點: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探究法、小組辯論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1)學生收集人口數量增長過快給地球帶來的種.種問題。(2)學生收集有關地球能夠容納最多的人口數據和地球最適宜容納的人口數據。
【讀圖提問】讀世界人口增長示意圖,如果人類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長,世界人口增長的最大值將是多少人?
【學生回答】
【教師追問】有關科學家預測,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長,2025年世界人口將達85億,2050年94億,2100年108億,2600年630億,除南極洲外,地球的陸地都將擠滿人。當然人類如果再這樣繁衍下去,將是自我毀滅。如果在這個圖中添加上資源數量曲線,隨著時間推移,資源數量這條曲線將如何變化?
【學生作圖回答】隨著人類對資源的消費,資源逐漸減少。
【教師評點】人類生活的地球,空間是有限的,礦產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只能供養有限的人口。地球究竟能容納多少人口?一個國家或地區又能容納多少人口?因此,人們自然地關注人口增長與地球承載能力的關系問題。那么什么是環境承載力?
【投影展示】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
【案例分析】如果人類的人口增長不考慮環境承載力,會有什么后果呢?閱讀復活節島的悲劇一文,我們從中能吸取到什么教訓?
復活節島的悲劇
復活節島位于東南太平洋上,在南緯28°和西經108°交會點附近,面積約l17平方千米,它離南美大陸智利約3000千米,離太平洋上其它島嶼距離也很遠,所以它是東南太平洋上一個孤零零的小島。
早期拉帕努伊人發現的這是一塊物產豐富的豐饒的土地。他們的人口在島嶼上快速地增長,在大約1680年人口膨脹到了大約8千到2萬人。但是這個島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養活2000人。為了養活增長的人口,他們無節制地開發、 使用資源。早在公元800年,森林的毀滅已經開始。隨著森林的消失,所有的陸地鳥類和半數以上的海鳥種類全都滅絕了,人們已找不到木頭建造船只,也就再也無法出海捕捉海豚。他們只能在淺海捕魚,使得淺海的生態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甚至連海貝也基本被吃光,而只能吃些小海螺。拉帕努伊人從漁民變成了農民:他們開始注重養雞,雞成了主要的蛋白來源;他們種植甘薯、芋、甘蔗,但是產量越來越低,因為森林的消失造成了水土流失,在風吹雨打日曬之下,土壤變得越來越貧瘠。人們普遍處于饑餓之中,吃他們所能找到的任何東西,這除了老鼠,還包括島上最大的動物:人。為了補充蛋白質拉帕努伊人開始吃人肉。原來頗為復雜的社會結構崩潰了,整個社會處于戰亂之中。在1700 年左右,歷經饑饉、混亂,島上的人口只剩下了兩千人左右。在19世紀70年代幸存的拉帕努伊人紛紛搬到塔希提島,到1877年,由于種.種原因島上人口只剩下了111人。
【學生總結教訓】
【教師點評】
在嘆惜復活節島的悲劇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因為復活節島就是地球的縮影。就象復活節島一樣,我們的地球也是茫茫宇宙中一個孤獨的島嶼, 而我們也在一點一點地、越來越快地破壞著地球的資源。
地球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它的資源是有限的,顯然,它的承載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類的活動必須保持在地球承載力的極限之內。為了估算環境承載力的大小,通常用環境人口容量這個指標來衡量。那么什么是環境人口容量?
【投影展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環境人口容量下了一個較為精確的定義: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簡單地說,環境人口容量就是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案例分析】清朝以前,中國人口一直保持在一億之內,一般在7000萬之下,康熙初年,有記載的人口為1900萬,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億,清朝時期的人口高峰出現了。開發邊疆,推廣種植高產作物番薯、玉米,中國人多食糧食少食肉的生活習慣等等,都有助于極大限度地養活人口。
(1)乾隆年間的中國能否養活今天中國的13億人口?
(2)中國人若是有少食糧食多食肉的生活習慣,乾隆年間的3億人口可能會怎樣變化?
【案例分析】深圳25年前是一個3萬多人的邊陲小鎮。至2004年末,戶籍人口165萬,居住一年以上的有432萬,還有居住一年以下、三天以上的有470多萬,加起來深圳有統計的人口總共是1071萬,還有一些流動的,加起來管理人口稱1200萬。
(1)深圳依賴自己的耕地生產出來的糧食能養活25年一下子增加的1000多萬人口嗎?
(2)深圳是如何養活這多出來的1000多萬人口?
【學生回答】
【讀圖思考】
1、假如各塊桶板代表不同的資源種類,那么“木桶效應”揭示了什么道理?
2、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內陸地區,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短板”分別什么?
3、人類獲得資源的數量會不會變化?其變化與哪個因素的關系最密切?資源的數量對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響?
【學生歸納】根據上述定義和同學們的討論可以看出,環境人口容量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其中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對其影響最大。
(1)資源──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類生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源狀況,資源越豐富,能供養的人口數量就越多。
(2)科技發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獲取資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變,從而帶來環境人口容量的提高。今天地球上的65億人口,如在原始條件下,是不可能的。
(3)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人是社會性動物,除了生理方面的需求外,還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的變化,對環境人口容量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環境人口容量總是相對應一定的生活消費水平而言的,相同的環境對于不同生活水平所供養的人口數量是不同的。例如,溫飽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三種消費水平,都有與它們相對應的環境人口容量。
(4)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封閉地區,其環境人口容量主要取決于本地的各種資源和其他條件,受到較大的限制;開放地區,外部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得到利用,其環境人口容量比封閉時就會大得多。
【問題討論】
(1)如果讓你估算未來20年內南京地區環境人口容量,你會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2) 未來20年內南京地區環境人口容量會是多少呢?
(3)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是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值?
【師生討論】
【教師總結】
從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估計環境人口容量必須充分考慮影響因素。但各種制約因素是不確定的。比如現有的資源總數不確定,科技發展水平、地區與外界的交流程度及人口消費水平都在不斷變化。時期不同,制約因素必然發生變化,造成環境人口容量的變化。因此,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它不是一個具體明確的數值,而是一個取值范圍或估計值。
但在一定歷史階段,由于技術水平、資源基礎相對穩定,生活消費水平變化不大,環境人口容量又是相對穩定的。因此可以對環境人口容量進行相對定量的估計。這說明環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對確定性。
高中地理知識教案大全(篇4)
【設計思想】
以高中地理新課標的精神為指導,牢牢抓住高中地理新課程中的“可持續發展”這條主線,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本課以“人口合理容量”為突破口讓學生構建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采用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未來公民。
【學情分析】
本教材內容對于高中年齡階段的學生所具備的知識、智力發展水平來說難度不大,所以本節教學主要考慮針對高中學生以問題形式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以及以思考問題的邏輯起點、看待問題的角度、方法入手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課結構明確,主要講述三部分內容:一是“人口爆炸”的現實。二是環境的限制性,著重分析土地、礦產、水資源以及環境對人口的制約。三是人口的合理容量,介紹了地球的環境承載力以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人口容量的特點。
課程標準: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三維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人口爆炸的事實。
(2)了解地球的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以及人口容量的特點。
(3)理解資源、環境對人口的限制性。
(4)理解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5)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眾多文字材料、照片、圖表、錄像等,采用感覺上強烈的對比沖擊讓學生比較和綜合分析地球人口爆炸的事實、原因以及后果,引導學生得出環境對人口的限制性,提高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2)嘗試讓學生從眾多資料和自己的知識積累,發現人口爆炸、環境對人口如何限制、地球能容納多少人、地球上適合養活多少人等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案,切實弄清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培養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究能力。
(3)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學習過程要增進學習者之間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觀點,通過對各自見解的對話、協商,完善對事物的理解,構建起新知識。所以本節課把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每位學生在融洽的氛圍中成為學習和探索的主體。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讓學生學會用可持續發展的目光看待問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
(2)通過觀察圖片、影象資料、動手計算等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3)關心我國和自己家鄉基本人口國情,從內心樹立起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環境對人口的限制性。
2、環境承載力中的人口規模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別。
3、人口容量的三特點。
難點:1、環境承載力中的人口規模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別。
2、人口容量的三特點。
【教學策略與手段】
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
合作教學的研究者們認為:“在教學目標上,注重突出教學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學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上的均衡達成。”合作教學認為,學習是滿足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只有創造條件,尤其是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既充滿溫情和友愛,又像課外活動那樣充滿互助與競賽。同時,又通過互相關心而滿足了歸屬的需要。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大量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有機會形成良好的人際技能。
小組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結合起來
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三者之間并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間相互之間融合、相互滲透。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的內容,在采用合作學習時必須以自主學習為基礎,而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就是對知識的探究過程。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前準備:
(1)綜合各要素認真落實好學生的四分組及組內分工,明確責職。
高中地理知識教案大全(篇5)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并能說出環境承載量、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三個概念的區別
2.理解環境人口容量與四個制約因素的關系
3.能夠說出人類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貧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國須采取相應措施
(2) 過程與方法
1.培養自我探究能力
2.培養小組合作能力
3.培養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
2.有關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
教學難點::
1.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計
2.理解人類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貧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國須采取相應措施
教學方法:啟發式、小組合作與探究、討論法、歸納法等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4分鐘導入+看書4分鐘
前面兩節我們講了人口增長的兩種類型,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人口的自然增長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人口的機械增長是由遷移率決定。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目前世界人口在不斷的增長,地球是否能夠承受得住呢?有沒有一個極限呢?
提問學生:現在地球有70億左右的人口,你認為地球最多能容納多少人?生:略
教師總結:人類本身所占據的空間并不算大,但人類的生存空間卻要大得多。
有人曾計算出下列有趣的結果:當前全世界所有的人口都可以放在英國的一個小島——懷特島上,而且人人有“立足”之地。當前世界上所有的人,若按每人1.70米高、0.40米寬、0.30米厚計算,全都可以放進一個長、寬、高分別為1100米的大箱子里。顯然,人類是不能這樣“零距離”生活的。
那么地球究竟能容納多少人呢?為了研究這個問題,人們提出了兩個概念:環境承載力和環境人口容量,請同學用三分鐘的時間看書第三節第一個標題“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說說什么叫環境承載力和環境人口容量?
[新課教學]:
一、“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的教學設計
1、區別“環境承載力”和“環境人口容量”兩概念 5分鐘
提問學生:環境承載力的概念——環境能持續供養人口的數量; 環境人口容量概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環境人口容量下了一個較為精確的定義: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簡單地說,環境人口容量就是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教師總結:這兩個概念意義十分相近,都是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為什么要提出環境承載力和環境人口容量這兩個概念呢,其實他們也是有區別的。
環境承載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種資源與供養人口的關系。
環境人口容量指的是一個地區的資源所能承載的最大人口數。
它們的關系可以用書本里的木桶形象的表示。(先簡單了解木桶效應,再說環境承載力和環境人口容量的關系)每塊木板表示不同的資源所能承載的最大人口數,即不同資源的環境承載力,最小的環境承載力決定了環境人口容量。
2、分析“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與“環境人口容量”的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 10分鐘
師:那么環境人口容量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呢?
生:資源,科技發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
師:正確。對于這三點制約因素和環境人口容量,同學們能說說自己的理解嗎?
生:資源越豐富,環境人口容量越大。
師:嗯,這點很好理解,那么科技呢?
生:科學技術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科學技術水平越高,能夠利用的資源越多,能夠養活的人口越多。
高中地理知識教案大全(篇6)
目標要求:
1.? 課標要求: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本條課標的行為動詞是“說出”,屬于了解層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學生能分辨這兩個概念。其目的是要學生認識到環境對人類活動的支持能力有一個限度(或閾值),人類活動如果要想可持續發展,就應該追求達到“人口合理容量”這一長遠目標。
2. 能力要求
⑴ 培養自我探究能力;
⑵ 培養小組合作能力;
⑶ 培養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3.? 德育目標
⑴ 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⑵ 樹立正確的人地觀與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區別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
教學難點:區別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
教學方法:啟發式、小組合作與探究、討論法、歸納法等
教學手段:學生活動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
教學過程:
教學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
運用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通過游戲思考) 1.畫面上投影出“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問學生:①請問這個主題是地球的什么節日的主題? ②和諧──強調誰和誰的和諧?③如何才能使人與自然(地球)和諧發展?
2.我們來玩一個游戲,游戲玩法如下:把兩張大小一樣的白紙(統一規格寬是78厘米,長是110厘米)鋪在地上,分別請幾個男同學和女同學站在紙上,看看紙能容納站多少同學。玩的時候請同學們按不同要求分時段站在紙上。并請坐第一排的同學做監督員。
①先請一男一女站在紙上;問兩學生能否在紙上自由的舒展身體?空間顯得多嗎?是否有點兒浪費?還可再請同學上來嗎?
②接著再請一男一女兩人再分別站在紙上,(男孩子和女孩子不站在同一張紙上)還可以自由的舒展身體嗎?
教師簡述(學生回答完后):只要調整好空間位置就可以,這個時候不浪費空間,顯得有效利用空間。還可以再請同學上來嗎?
③再請兩男兩女:四個人各自可否自由的舒展身體?
教師簡述:無論怎樣調整空間位置,都不可以自由的伸展身體,但可以轉身。這個時候的空間顯得有點擁擠了。但還可以請同學再站上來嗎?
④再請五男五女:九個人可以自由的轉身嗎?
教師簡述:恐怕不行。每人只能動也不動的站在紙上,只有“立足”之地。
教師提問:到現在為止,兩張紙上還能再站人嗎?
教師簡述:男生站的紙已沒有空余的地方,這時候我們可以說這張紙能容納的人數已達到一個最大值,數一下,達到了九個人。那女生那張紙還能站人嗎?是的,還可以。(又請一個女生站上來)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小結論,也可以說這張紙能容納的人數是有一個限度的,這種限度可以用承載力來表示。因為男孩子和女孩子的體格有較大的差異,亦即“消費”紙的面積的水平不同,所以同樣大的紙能容納、承載女孩子十個,男孩子只能承載九個。
游戲到此結束,謝謝這些同學的配合。 學生自由舉手回答
先請一男一女學生分別站在一張白紙上;讓學生在紙上伸展身體;讓學生回答以上問題。
再請一男一女學生分別站在白紙上;再讓學生在紙上伸展身體;并讓學生回答問題。
(坐著的學生觀察思考)
再請學生站在紙上,并讓這些學生回答問題。
讓坐著的學生回答問題。
再請一女學生站在紙上。
學生回到座位上。
白紙兩張 提醒學生平時要多留意身邊的時事,以及喚醒學生的環保意識。
讓學生玩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深入淺出理解課本知識的機會。
過渡到新課 如果這張紙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張紙,那么這張紙巨大無比,其實就是地球這么大,那這張紙可以承載多少人呢?或者說地球這個環境對人口容量的限度是多少?這個限度可以用環境承載力來表示。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環境承載力。 新課 一、環境承載力──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因此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就是人口的數量。 學生思考、做筆記。 電腦 過渡 為了估算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地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科學家們提出了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二、環境人口容量
究竟這個地球能容納或最多能養活多少人?
這種估計、假定、考慮因素(條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果,而且相差的數量還是非常大的。為此還可分成三個派別:悲觀派、樂觀派、中立派。那每個派別是用了什么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并具有說服力的呢?關于這個問題,同學們是做了一個開放性作業的,下面就把時間交給作業完成得較好的小組,讓他們給同學們展示自己小組的觀點及證據。
高中地理知識教案大全(篇7)
3.1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授課班級:二、四 授課教師:劉映紅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判讀大洲、大陸、島嶼、半島;
2.能在找出七大洲,說出與周邊大洲、大洋的相對位置;
3.能夠說出各大洲的分界線并在地圖上找出相應位置;
過程與方法
1.展示圖片和閱讀地圖冊,提高讀圖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2.學習定義,區分不同海陸的定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生讀圖與識圖,提高學生熱于探索的精神;?
2.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對世界各大洲基本狀況的認識。
【學習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全球海陸分布特點、陸地的相關概念;
2.七大洲的地理分布、概況、分界線;?
3.各大洲大致的經緯度范圍及通過的主要經線。
教學難點
1.構建學生的心理地圖,準確描述七大洲相對位置;?
2.說出一些大洲大致的經緯度范圍及通過的主要經線。
【導入新課】?
ppt展示太空視角下的地球照片,引導學生對思考對地球的基本認識。?
提問:準確的說,地球是“地球”還是“水球”
相關知識拓展:人類第一個登上太空的宇航員加加林對地球的描述:“天空非常的幽暗,而地球是藍色的,看起來一切都非常清澈。”并加以解釋:藍色是海洋的顏色,地球上的海陸分布有著其自身的特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
四環導學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1.課前完成《自主手冊》P141相關內容;
2.同學展示其自主學習成果;
【合作探究】:教師指導學生分組完成下列活動,各組派代表展示。
1.結合地圖,描述七大洲地形特征。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征 亞洲 ⑴地形 ,起伏很大, 面積廣;
⑵地勢中部 ,四周 ,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⑶大陸東緣有 帶,靠近 火山地震帶和 火山地震帶。 非洲 ⑴地形以 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⑵東部縱貫著巨大的 裂谷帶;
⑶山脈少,分布在西北和東南角高原邊緣 歐洲 ⑴ 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
⑵地勢 ,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 ,中部 ;
⑶冰川地貌廣布 北美洲 ⑴地勢東西 ,中部 ;
⑵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 ,東部是 、 ,中部是 ;
⑶冰川地貌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 ⑴西部為南北縱貫的 山脈;⑵東部為 、 相間排列 大洋洲 ⑴地勢 。地表起伏和緩;
⑵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 ,中部為 ,西部為高地 南極洲 ⑴世界上平均海拔 一洲(2350m);
⑵大陸冰川廣布,冰層平均厚度達2000米,冰層以下地形多樣 2.在世界地圖中標出各大洲重要的半島、島嶼、海峽、運河和海域。
亞、歐洲: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土耳其半島、朝鮮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中南半島、日德蘭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
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孟加拉灣、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日本海、北海、波羅的海;
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臺灣海峽、朝鮮海峽、白令海峽;大不列顛島、冰島、斯里蘭卡島、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臺灣島、海南島、日本群島、菲律賓群島;
非洲:馬達加斯加島、幾內亞灣、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莫桑比克海峽;
北美洲:墨西哥灣、加勒比海、紐芬蘭島、格陵蘭島、拉布拉多半島、佛羅里達半島、尤卡坦半島、白令海峽、巴拿馬運河;
南美洲:巴拿馬運河、德雷克海峽、麥哲倫海峽、火地島;
大洋洲: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南北二島、新幾內亞島;
南極洲:南極半島、德雷克海峽;
【鞏固提升】:學生當堂完成,檢驗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