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級教案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

時間: 沐欽 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都有哪些?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并不斷完善理論、方法和手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地理教案大全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篇1】

一、大氣污染現象和大氣污染物

1.大氣污染的概念

由于自然或人為原因,大氣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變,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質,致使大氣質量惡化,影響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嚴重威脅著人體健康和正常的工農業生產,并對建筑物及各種設備設施造成損害的現象。

2.可吸入顆粒物

(1)指標:空氣中直徑10微米以下的固體顆粒物。

(2)危害:免疫功能障礙,危害人體健康。

(3)成因:土地荒漠化加劇、建筑工地遍布、汽車尾氣。

(4)我國的分布:主要在北方。

3.全球性大氣污染

(1)酸雨

指標 pH值小于5.6的降水 主要污染物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危害 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蝕森林;腐蝕建筑物和文物古跡 中國的酸雨區分布 西南地區嚴重,現已擴展到華北和東北地區 (2)全球氣候變暖:CO2排放量增加,森林破壞。

(3)臭氧層破壞:氟利昂廣泛用作制冷劑。

二、大氣污染防治

1.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能源生產和消費。

2.主要防治途徑

節能和提高能源效率、開發潔凈煤技術、開發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機動車污染,以及工業污染控制等。

1.可吸入顆粒物是指空氣中懸浮的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固體顆粒。(×)

2.可吸入顆粒物對人體有百害而無一利,必須嚴加控制。(×)

3.形成酸雨的大氣污染物主要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4.形成酸雨的污染源分為固定污染源和移動污染源。(×)

5.下列情況可造成酸雨的是( C )

①森林遭到亂砍濫伐 ②工業上大量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 ③廣大農村居民燃燒沼氣 ④汽車排放大量尾氣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知識點一 大氣污染及其防治 1.大氣污染物及其危害

大氣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污染物,其主要污染源及危害如下表所示:

污染物 主要成分 主要來源 危 害 碳氧

化物 CO、CO2 CO主要來自汽車汽油燃燒;CO2主要來自礦物燃料的大量燃燒 CO2是溫室氣體,可引起全球變暖;CO是有毒氣體,危害人體健康 氮氧化物 NO、NO2 汽車尾氣 形成酸雨 碳氫化

合物  醛、酮等化合物 汽車尾氣、礦物燃料燃燒、石油冶煉等 在強烈光照條件下,較高濃度的污染物可形成光化學煙霧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鹵氧

化物 氟利昂 制冷劑、發泡劑、溶劑、火箭的燃料 造成臭氧層空洞 可吸入

顆粒物 除氣體外的固體、液體和溶膠 礦物燃料燃燒、汽車尾氣,采礦、建材、冶金等工業企業和人類的農耕活動 被人體吸入可引發多種疾病 2.大氣污染防治

(1)調整能源戰略

能源生產和消費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因而大氣污染解決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就是調整能源戰略。主要途徑如下所示:

(2)大氣污染的其他防治措施

植樹造林、清潔生產、合理布局生產、調整產業結構。

[拓展延伸] 影響大氣污染物擴散和自凈的因素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若排放量小,過一段時間,污染物會自行消失。

(2)氣象條件。在不同的氣象條件下,同一污染源對同一地點造成的近地面空氣污染濃度可相差幾十倍。影響的氣象因素主要包括風速、風向、氣溫、濕度、云況與輻射等。但凡有利于增大風速、增強湍流的氣象條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釋放擴散。而當出現逆溫天氣時,大氣層異常穩定,此時大氣運動很弱,大氣污染物不易擴散而大量積聚,使大氣能見度降低,空氣質量惡化,嚴重時甚至造成急性污染事件。

(3)地面狀況。地形和地貌差異,可以形成局部地區的熱力環流,而局部的氣流對當地的大氣污染也有顯著的影響。在山間盆地和谷地地區以及三面環山的“馬蹄形”地區,煙氣受到地形阻礙,不易擴散,常在河谷和坡地上回旋,特別是在背風坡,污染物最易聚集,污染濃度相對較高,易造成污染事件。

[對點演練]

結合下圖,回答1~2題。

環保重點城市污染物濃度年際變化

1.我國城市空氣污染物主要來自(  )

①工業、生活排放的污水?、诮煌ㄟ\輸中的汽車尾氣 ③城市生活垃圾?、芄S排放的廢氣、工地揚塵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要繼續降低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中大氣污染物的濃度,應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②鼓勵購買家庭轎車?、酆侠聿季殖鞘泄I?、軆灮茉唇Y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C 2.C 第1題,交通運輸中的汽車尾氣,工廠排放的廢氣、工地揚塵,都是城市大氣的污染源;工業、生活排放的污水不會造成空氣污染,城市生活垃圾主要為固體廢棄物污染。第2題,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可以減少車輛的出行,提高交通效率,減輕交通導致的大氣污染;鼓勵購買家庭轎車,會加重交通壓力,增加交通帶來的大氣污染;合理布局工業可減輕大氣污染;優化能源結構,可減少能源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大氣污染。

知識點二 酸  雨 [問題探究]

讀教材P28圖2.18,探究下列問題。

(1)我國的酸雨區主要分布于________。

(2)我國酸雨的總體分布特點為________地區多,________地區少。

(3)形成上述我國酸雨分布特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長江以南

(2)南方 北方

(3)①南方有色金屬冶煉工業發達,且降水多,有利于酸雨的形成。②與土壤性質也有一定關系,北方土壤大多為堿性,飛揚的塵土可以中和空氣中的酸性氣體,而南方土壤多為酸性,缺少這樣的中和。③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風速小,酸性氣體不易擴散,而北方地形平坦開闊,風力較強,易于擴散。

[總結深化]

含 義 人們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稱為酸雨 形成 形成酸雨的大氣污染物在一定條件下發生變化,生成硫酸、硝酸和鹽酸,并隨雨雪降落到地面 主要污染物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污染物來源 自然

污染源 火山噴發、地震等自然活動放出的酸性氣體 人為

污染源 固定

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人們為滿足生活需要,燃燒化石燃料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工業污染源 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和燃料燃燒過程中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移動污染源 交通工具行駛過程中排放的尾氣含有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酸雨類型 硫酸型

酸雨 由硫氧化物緩慢氧化形成硫酸隨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主要分布在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的地區 硝酸型

酸雨 由氮氧化物緩慢氧化形成硝酸隨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主要分布在能源消費結構以石油、天然氣為主的地區 對環境

的影響 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態,農作物減產;③腐蝕樹木,毀壞森林;④腐蝕石材、鋼材,造成建筑物、鐵軌和文物古跡損壞 酸雨的主要

分布地區 歐洲;北美東部和加拿大南部;亞洲的印度、日本、中國、東南亞地區 [學法指導] 對酸雨問題考查的側重點

(1)不同地區之間的酸雨類型存在差異,如歐洲主要為硝酸型酸雨,我國主要為硫酸型酸雨。

(2)不同地區的酸雨危害強度差異的分析,如我國北方酸雨輕于南方,主要因為北方降水少、風力大、堿性土壤對酸性氣體的中和等。

(3)風帶對污染物轉移的影響:北歐酸雨受西風帶的影響。

(4)防治措施:調整能源戰略、實行清潔生產、植樹造林、調整產業布局和結構等。

[對點演練]

圖1為生態系統中的硫循環示意圖,圖2為我國三省原煤生產量、煤炭消費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狀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圖1           圖2

(1)大氣中的硫主要來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影響圖示省區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國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卻比北方嚴重,產生這種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酸雨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南方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雖然不及北方,但南方多降水。從圖示能源消費情況,結合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和能源現狀,不難看出中國硫化物的主要來源是煤炭。

答案:(1)化石燃料 無機硫 硫化物

(2)煤炭消費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的生長繁殖;土壤酸化,影響森林和農作物的生長;危害人體健康;腐蝕建筑物和文物古跡。

1.下列關于大氣污染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大氣具有自凈能力,因此向大氣中排放廢氣不會造成大氣污染

B.大氣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變,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質

C.大氣污染都是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造成的

D.大氣污染表現在大氣中氧氣和水汽的含量增加

解析:選B 大氣的自凈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向大氣中排放的廢氣數量超出了大氣的自凈能力,就會造成大氣污染,大氣污染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主要為人為原因。

如圖是可吸入顆粒物的形成示意圖。讀圖回答2~3 題。

2.下列不屬于可吸入顆粒物產生原因的是(  )

A.冬季燃煤取暖

B.汽車尾氣排放

C.農村大量使用沼氣

D.尾氣處理技術的落后

3.針對可吸入顆粒物污染現狀,可行的措施是(  )

A.禁止煤炭的使用

B.限制汽車工業的發展

C.全部使用電動交通工具

D.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和城市綠化

解析:2.C 3.D 第2題,由圖可以看出可吸入顆粒物主要是由SO2和NOx造成的,因此污染物主要來自于煤炭和石油的使用過程。第3題,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可以減少交通擁堵,進而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從而減輕NOx的排放,是可行的;城市綠化率提高,可以凈化空氣、吸附粉塵等。

酸雨被稱作“空中的死神”或者“天堂的眼淚”,酸雨嚴重危害著人類生存環境。酸雨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據此回答4~5題。

4.我國下列地區中酸雨危害最嚴重的是(  )

A.黃土高原 B.四川盆地

C.東北平原 D.華北平原

5.防止酸雨最根本的途徑是(  )

A.大力植樹造林

B.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C.減少酸性氣體的排放量

D.大力發展水電

解析:4.B 5.C 第4題,四川盆地降水多,工業較為發達,酸性氣體排放量大,盆地地形不利于酸性氣體的擴散,因而酸雨危害嚴重。第5題,酸雨的形成主要與酸性氣體的大量排放有關,因而減少酸性氣體的排放是防止酸雨最根本的途徑。

6. 下表反映的是我國化石燃料在產生相等能量的情況下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的數量差異。據此回答問題。

灰分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碳氫化合物 煤炭 148 700 10 29 石油 14 400 5 16 天然氣 1 1 1 1 (1)表格的污染物中,能夠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石燃料排放的主要氣體中,還有一種氣體表中沒有顯示,這種氣體是________,該氣體的排放會對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3)我國是一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大氣中60%的灰分、87%的SO2、67%的NO2均來自煤炭的燃燒。為減輕大氣污染,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請提出合理化建議。

解析:第(1)題,形成酸雨的物質主要是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第(2)題,化石燃料排放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第(3)題,注意設問的角度是“從能源利用角度”提出減輕大氣污染的建議。

答案:(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2)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可以作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促進植物生長;二氧化碳能使大氣增溫,產生溫室效應。

(3)推廣潔凈煤技術、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調整能源結構,大力開發水能、太陽能、風能等潔凈能源。

(時間:30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50分)

閱讀材料,回答1~3題。

材料一 我國部分城市空氣質量周報。

城市 污染指數 首要污染物 空氣質量級別 北京 92 TSP Ⅱ 貴陽 69 TSP Ⅱ 注:總懸浮顆粒物為TSP 材料二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北京每年2 000萬噸煤的燃燒、200多萬輛機動車的排氣,5 000多個建筑工地的揚塵、大大加劇了北京的大氣污染。貴陽曾經被聯合國有關組織列為世界十大酸雨污染城市之一,是貴州省酸雨污染區的中心,也是全國酸雨最嚴重的城市之一。20世紀90年代,貴陽市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超過國家2級標準兩倍多,酸雨出現頻率占全年降水的21%。

1.北京和貴陽的首要污染物分別是(  )

A.可吸入顆粒物 可吸入顆粒物

B.可吸入顆粒物 二氧化硫

C.二氧化硫 可吸入顆粒物

D.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

2.北京與貴陽主要大氣污染物的不同主要體現在(  )

A.北京大氣污染物中汽車尾氣含量小于貴陽

B.北京大氣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含量大于貴陽

C.貴陽大氣污染物中可吸入顆粒物含量最低

D.貴陽大氣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含量大于北京

3.貴陽酸雨污染嚴重,除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大量使用高硫煤外,可能還與下列哪些因素有關(  )

①貴陽地處山間盆地、風小、濕度大,不利于污染物擴散 ②貴陽大風天氣多,比較干燥 ③南方多為酸性土壤,加劇了酸雨危害?、苣戏浇邓看蟆⒋髿庵泻袎A性沙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A 2.D 3.B 由材料一可知,北京和貴陽的首要污染物均為可吸入顆粒物。由材料二可知,貴州是我國重酸雨區之一,而貴陽為我國酸雨最嚴重的城市之一,故可推知貴陽的大氣中二氧化硫含量大于北京。而貴陽酸雨嚴重的原因,既與其地形有關又與其氣候和土壤有關。

為了過濾大氣中PM 2.5(粒徑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顆粒物)中又細又粘的物質,有大學生發明了PM 2.5捕集裝置(如圖)。讀圖完成4~5題。

4.大氣中PM 2.5濃度升高帶來的影響主要是(  )

A.危害人體健康

B.加劇自然災害

C.改變水資源分布

D.制約城市化進程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旅游活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了解現代旅游發展的特點,認識現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學重難點:

重點:現代旅游的主要特點和基本要素

難點:現代旅游的主要特點。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旅游的發展及現代旅游的特點

1.旅游活動的歷史發展

旅游活動自古就有。根據旅游活動的歷史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現代旅游。

(1)古代旅游:

時間:1840年以前

特點:只局限于一定社會階層的少數人,事務性出游占絕大多數,出游的距離較短,沒有出現提供旅游專業化服務的企業。

(2)近代旅游:

時間:1840年~1950年

標志:1841年,英國首次出現以盈利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專門化旅游服務,隨后誕生了旅行社

特點:仍是高消費活動,普及程度、活動范圍和規模仍然有限,沒有形成完整的旅游產業結構。

(3)現代旅游:

時間:1950年以后

發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

原因: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迅速發展,世界局勢也日趨穩定,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安定,使人們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強。②交通條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機的出現,使世界各地的距離日益“縮短”。

2.現代旅游的特點

(1)旅游主體的大眾化

圖1.1國際旅游人數及收入的增長通過讀圖,了解到:

國際旅游人數及收入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反映了旅游逐漸成為大眾化的消費活動。據世界旅游組織的統計,全球旅游人數每年多達30億人次。

思考

1.作為一名旅游者,應具備哪些基本條件?

點撥:旅游者的基本條件:閑暇時間、經濟條件(即金錢)、動機(即旅游欲望)。

2.旅游主體的大眾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點撥:旅游主體的大眾化說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廣大人民的經濟收入提高,勞動時間縮短使閑暇時間延長,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錢和時間的保證。此外,隨著競爭的激烈化,人們逐漸進入了節奏快、強度高、風險大的工作狀態。在這種背景下,大眾對旅游休閑的需要也隨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樣化

常見形式:觀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務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現的特種旅游形式:農業旅游、紅色旅游、尋根旅游等。

圖1.2 農村果園采摘

圖1.2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農業旅游的真實寫照。農業旅游又稱觀光農業,是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新型的交叉行業。

圖1.3 革命圣地——延安

圖1.3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遠景。

閱讀形形色色的現代旅游

通過閱讀材料,了解了其他國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進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樣化。

思考

1.你還知道哪些旅游項目?選擇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紹。

點撥: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列舉出不同的旅游項目。有人把現代旅游細化為觀光旅游、休閑旅游、度假旅游、購物旅游、商務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體育旅游、健身旅游、公務旅游、修學旅游、科研旅游等。

2.發揮你的想象力,策劃設計一些新的旅游項目。

點撥:建議把學生設計的旅游項目在全班范圍內進行展示和交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旅游空間的擴大化

旅游空間的擴大化既包括范圍的擴大(如極地地區),也包括覆蓋面的擴大(如鄉村地區)。每個地方都可能成為旅游地。

(4)旅游目的的娛樂化

旅游目的的娛樂、消遣,既是現代旅游的一大特點,又是旅游發展的一大原動力。

思考為什么娛樂、消遣成為現代旅游發展的一大原動力?

點撥: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使娛樂性、消遣性的旅游占絕對優勢,據統計,在全部的現代旅游中,以娛樂、消遣為目的的旅游占75%。

第2課時

二、現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購、娛

圖1.4現代旅游六要素通過讀圖,了解到:

現代旅游由食、住、行、游、購、娛六個基本要素構成的。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動,一般包括品嘗旅游目的地的餐飲、住宿當地的賓館飯店、乘坐交通工具、游覽景區、購買旅游商品、進行娛樂活動。

自主學習問題設計:

1.旅游六要素中,旅游活動的基本條件是什么?為什么?

點撥:在旅游六要素中,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動的基本條件。人們外出旅行,首先必須實現從常住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空間轉移,這就是旅行。除近距離的游覽或少數具有特殊意義的徒步旅行外,絕大多數的旅游者都必須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實現旅游的愿望。

2.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點撥:“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覽活動主要依托旅游景區開展。

3.旅游六要素之間有何關系?

點撥:旅游六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

案例①

通過案例①的學習,進一步了解旅游六要素之間的關系。

香港的旅游特色在“購”,而購物旅游又進一步促進了其他要素的發展。據統計,每年進入香港的國際旅游者中有60%左右的人是為了購物,其購物費用也占全部旅游費用支出的60%左右,使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成為世界的“購物天堂”。

思考:

1.從旅游六要素的角度看,香港的“購”是如何促進旅游業發展的?

點撥:到香港購物是許多游客來港旅游的主要動機。“購”是香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促進了整個旅游業的發展。

2.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的地位,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

點撥:香港是自由港,商品來自世界各地,由于大部分商品不收關稅,香港的商品價格就相應較低。此外,這里每年都有許多換季大減價的促銷活動,能為游客提供真正的實惠。香港店鋪中銷售著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貨品,而且大部分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都受過專業訓練,態度殷勤友善,以客為先。購物成為香港吸引游客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板書設計

§1 現代旅游

一、旅游的發展及現代旅游的特點

1.旅游活動的歷史發展

(1)古代旅游

(2)近代旅游

(3)現代旅游

2.現代旅游的特點

(1)旅游主體的大眾化

(2)旅游形式的多樣化

(3)旅游空間的擴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娛樂化

二、現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行: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動的基本條件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篇3】

【課標要求】

1、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2、以某農業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的發展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地理條件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以致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特點、布局和發展方向。本章教材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這一中心,從農業、工業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闡述。本節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首先從氣候、地形、土壤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方向介紹了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地理條件,然后從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角度指出了該區農業的布局特點,著重介紹了商品糧基地農業生產的突出特點,最后從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鹽堿化和草場退化、自然災害頻繁和環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從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該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其中,區域農業發展條件及發展方向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學習本節內容應抓?。簠^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決定區域發展特點→區域發展方向這一主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通過閱讀地形和氣溫、降水分布圖,了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3.通過對比和分析,了解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并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4.結合具體發展模式,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網絡、報刊、雜志等各種媒體收集地理信息及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地理信息,如結合本地的農業、發展條件,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理論和方法對本地區的農業地理信息進行梳理、分析、解釋,得出本地區的農業發展特點、發展中存在問題,及今后發展的方向。

2、關注中央的農業政策和經濟發展的策略調整,了解全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

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學重點】

1.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3.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教學難點】

1.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教學方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一、發展區域農業的一般步驟

1.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區位、市場等各種因素——確定區域農業的大方向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的農業。同一區域的自然條件往往適合發展多種農業,所以還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市場需求,發展本區域有生產優勢的農業。

2.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布局小區域農業。

一個區域在確定農業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據區域內部的地理分異特點,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布局,使區域的農業發展與區域內特定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如:我國重要的商品農業生產基地——東北地區。

該區自然地域完整,農業生態類型多樣,生產部門齊全

二、地理條件

1.范圍: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2.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

3.地理條件分析

⑴氣候條件——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①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

②東北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思考:1.東北大米因質量優而廣受市場歡迎,這與氣候條件有什么關系?

點撥東北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作物生長期長,因此品質上乘,再加之氣候寒冷,農作物病蟲害少,幾乎不需要施用農藥,天然具有綠色大米優勢。

2.東北地區農業生產季節性強的特點,為農村的綜合發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條件?

點撥有利于農忙季節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農業生產;在農閑時,發展副業,增加農業收入,還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等。

3.與我國主要農業地區相比,熱量條件是東北地區的劣勢,但是也可以認為熱量條件是東北地區的優勢。試分別舉例說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啟示?

點撥劣勢主要表現為許多對熱量要求較高的作物品種不能種植,僅能種植一些熱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麥、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長冬無法放牧,還要解決

好牲畜的防寒問題,但冬季長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故東北的土壤較肥沃;同時冬季的積雪在春季融化,緩解春旱現象,還可以改善土壤墑情。

⑵地形、土壤條件

①地形條件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

②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而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發展林牧業。

ⅰ西部高原地勢平坦,降水較多,是優質草原牧場

ⅱ中部和東北部平原廣闊,面積占全國平原總面積的1/3

ⅲ周圍山地環繞,森林資源豐富,木材蓄積量占全國總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廣泛分布黑土、黑鈣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

⑶社會、經濟條件

①工業特別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如亞麻紡織、毛紡織、乳品加工等對原料的需求,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②東北地區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農產品、農業種植技術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為拉動本區發展外向型農業提供了重要機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農業經營規?;依诰G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活動:搜集相關資料,分析下列地區(任選一兩個)發展特色農業的地理條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點撥: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的有利條件有:臨近港、澳、臺地區,港口、鐵路和航空等交通發達,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高。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設成為我國的棉花生產基地

點撥: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資源廣闊,山麓地帶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當地種植長絨棉歷史悠久,市場對長絨棉需求大。

3、海南島成為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

點撥:海南島地處熱帶,熱量和降水條件可滿足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市場尤其是國內市場對橡膠等熱帶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點發展花卉種植業農業布局特點

點撥:昆明四季如春,氣候條件適宜發展多種花卉品種,昆明等國內市場對花卉的需求量大。

二、發展區域農業的一般步驟:綜合考慮區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確定區域農業發展方向→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布局農業部門。

1.綜合考慮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確定區域農業的大方向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的農業。同一區域的自然條件往往適合發展多種農業,所以還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市場需求,發展本區域有生產優勢的農業。

2.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布局小區域農業。

一個區域在確定農業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據區域內部的地理分異特點,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布局,使區域的農業發展與區域內特定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篇4】

【課標要求】

1、結合實例,了解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2、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3、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

【教材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術的大眾化應用已成為趨勢,也給地理學科發展帶來了一次好的機遇,同時也是高考的必考點,因此應該高度重視該節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舉例說明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2、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進行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新課引入)在區域的研究中不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還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的研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地理信息技術的知識及其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板書】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2.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

3.應用——廣泛應用于區域地理環境研究

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國土資源管理、國土開發規劃

GPS汽車導航、空間信息網站、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系統等。獲取管理分析應用RSGPSGIS區域地理

自然災害防御檢測國土開發規劃

【板書】二、遙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衛星)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2.遙感的關鍵裝置——傳感器

⑴作用:傳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并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接收站。

⑵工作原理:地面物體的種類、性質、環境條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輻射的電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遙感技術的主要環節和功能

4、特點(優點):

①精度高、質量高、效率高,且節省人力、財力。

(講解)在區域地理研究中,遙感已成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傳統的工作方法經常是從點、線實地觀測入手,逐漸過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運用遙感技術,則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②遙感信息作為重要的信息源,為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從定性到定量、從靜態到動態、從過程到模式的轉化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講解)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感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

5、應用范圍: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領域。

(講解)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感廣泛應用于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領域。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很廣。

案例介紹:

1998年洞庭湖及荊江地區飛機、衛星遙感影像對洪水監測

1998年夏秋,長江流域發生了罕見的大洪水,中科院遙感所等科研部門,利用飛機遙感監測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對洞庭湖及荊江地區洪災情況進行監測,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較全面的資料,給抗洪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奪取抗洪斗爭立了大功。

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感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感廣泛應用于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領域。

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很廣。除了以上介紹的森林火災、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于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許多方面。而且我國的遙感技術也已經在世界上具地位。

閱讀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1.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上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病蟲害和農業生態環境調查及監測,以及農作物長勢監測和估產等方面。

2.遙感在土地資源與土壤調查中應用廣泛。

3.作物估產是體現遙感在農業方面綜合應用的例證。

思考

1.從監測的范圍、速度,人力和財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遙感具有哪些特點?點撥:范圍更廣、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財力投入少。

2.有人說:遙感是人的視力的延伸。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區域的含義。

2.學會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3.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4.掌握閱讀信息復雜(包括分層設色、等值線等信息)的區域地圖的技能。

二、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學會將地理基礎理論應用于實踐的學習與研究方法,培養地理學科綜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3.培養學生從時間與空間尺度建立辯證地、動態地、聯系地看待和分析問題的地理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對地理的興趣與信心。

教學重點

1.了解區域的含義。

2.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3.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教學難點

1.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2.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共3課時

第一課時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第二課時案例研究:地理環境與民居

第三課時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一些具有明顯地理環境差異的照片、圖片,可以是自然環境的差異,也可以是人文環境的差異,便于上課時同學們進行交流和論證自己的觀點。

導入新課

(教師運用媒體呈現如下具有顯著地理特征差異的景觀圖片創設問題情境)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有明顯的差異,那么請同學們推測這三幅景觀圖反映的是我國什么地區的景觀,并且人類的活動會有什么差異?下面就請同學們像科學家一樣進行問題探究。

課件展示:

(方法引導:科學的探究過程是指類似于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過程,具體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尋找證據、證明觀點、交流觀點、形成新觀點、產生新問題。)

(提出假設)請同學們獨立思考以上問題并提出自己的假設。

三幅圖大致反映了我國中緯度從西向東的自然景觀,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會有非常大的差異。

(尋找證據)同學們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設,為了證明自己的看法,同學們能從以上三幅圖中尋找到證據嗎?

從景觀圖中的生物差異情況來切入,尤其注意植被的差異。

(交流觀點)同學們分組討論交流自己的觀點,并請代表來表達小組的共同觀點。

(學生回答以后教師總結)

同學們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基本的共識是地理環境不僅存在差異,而且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人類的活動會產生影響,我們也注意到雖然地理環境有差異,但在一定的空間尺度上地理要素表現出內在的協調性,地理環境特征表現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我們把這樣的表達一定空間尺度的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稱為區域。

推進新課

板書:

一、區域

(一)概念: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依據一定方法劃分出來的地球表層的空間單位。

區域是我們人類活動的基礎,也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內容,區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請大家閱讀中國氣候類型圖。思考如下問題:

1.中國氣候類型圖劃分出了幾個氣候區域?劃分的依據是什么?

2.氣候區的邊界是明顯的,還是過渡的?

3.同一氣候區內部的氣候特征有什么特點?

4.是否可以將下列的一些氣候區合并為更高一級的氣候區?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

以上我們討論了氣候區,但是還有各種區域,例如行政區、經濟區、居住區等等,在回答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我們認識到區域的一些特性,1.區域的內部特性:(1)內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和結構的一致性;(2)內部某些方面有相關性;(3)內部具有共同的職能。?2.區?域具有不同的空間尺度,具有級別。3.區域具有整體性、差異性和開放性。

板書:

(二)特征:

1.具有面積、形狀、邊界等區位特征。

2.內部性質相對穩定。

3.具有不同的級別。

我們認識到每個區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對人類活動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影響到區域發展,下面我們再來對比探究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如何對區域發展產生影響。

板書: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對比區域特征是地理學科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需要注意以下環節:第一,確定對比的區域;第二,明確所對比區域的空間尺度與空間位置;第三,明確所應對比的要素或主要內容;第四,閱讀相關區域地圖,獲取信息,進行全面對比,綜合分析。在區域對比中尤其要注意提高閱讀區域圖的技能水平,以便獲取更多的信息,并能進行嚴密推理,得出科學的結論。

請大家閱讀課本上圖1.1和圖1.2兩個區域圖,對比兩個區域的地理環境有何差異?以及地理環境的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有哪些?

(小組討論)

請大家分小組來共同研究,首先確定將對比兩個區域的哪些方面?在從兩幅區域圖上尋找相關信息進行論證,在組內交流,形成觀點后,派代表來闡述。

略。

在區域對比中,閱讀區域地圖是最重要的地理技能,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如何閱讀區域地圖。

(教師進行方法引導)閱讀區域圖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確定區域的位置,可以通過海陸位置、經緯網、標志性地理事物,如城市、河流、湖泊等來確定和描述區域位置;2.判斷重要地形特征、河流特征與氣候特征。在長江三角洲區域圖中,氣候特征借助等溫線與等降水量線來表達。3.學會如何判斷等值線,判斷等值線的方法主要是:首先,確定地理數據表達的內涵與主要的數據范圍,是氣溫還是降水量,是否為年均氣溫還是月均氣溫,屬于何種熱量帶與干濕區等;其次,判讀等值線的空間分布,也就是具體的數量在空間上的變化情況,從而判斷影響等值線分布的因素,?第三?,判讀等值線的疏密與彎曲的形態,推斷影響其形態的因素。4.綜合圖中信息,描述該區域的地理特征,并從中推導出人類活動與區域發展的情況。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篇6】

一、地形、地勢區別與聯系

如何描述一個地方的地形地勢

描述地形有三個步驟:

1、簡單描述地勢(如,東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況(如,沿海有小面積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參考資料,還要求描述海拔等

應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勢特征?

二、地形概況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三級)

通過表格分析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界線和主要地形區

思考: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分布狀況對氣候、河流和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有利影響

(1)西高東低,有利于東部太平洋濕潤氣流

深入內地

(2)決定了我國許多大河東流入海,既有利于溝通我國的海陸交通,又便于我國東西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

(3)由于地勢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別是第一、二級階梯交界處,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響

階梯交界處不利于交通運輸線、工業、農業、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思考:我國地形對氣候、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1)、地形多樣,山區面積廣,利于發展多種經營

(2)、山地的迎風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嚴重

(3)、我國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東西向的山脈對寒冷的偏北風有削弱作用,成為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秦嶺

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溫帶降水小于800mm

以南:最冷月高于0°C__熱帶降水大于800mm

(4)、許多山區降水少,干旱面積廣,不利于從事生產、生活活動

讀中國地形圖進行空間定位

要求學生掌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歸線、300N、400N、500N經過的地形單元

三、主要地貌類型

(一)縱橫交錯的山脈(具有界線意義的山脈重點分析)

1.東西走向的山脈

北列: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中列:昆侖山脈----秦嶺

南列:南嶺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西列: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中列: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東列:臺灣山脈

3.南北走向的山脈:

橫斷山脈等

4.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祁連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脈:

喜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確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三)四大盆地

確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四)三大平原

確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四、地質災害

(課堂小結)略(課堂練習)略

(作業布置)區域地理第126至128頁能力提升訓練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篇7】

【教學重點】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學手段】土壤標本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土壤是陸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地理環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義是什么?

(閱讀教材“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書)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閱讀教材“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思考)土壤在地理環境中能夠起到什么作用?

(板書)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承轉)土壤與生物圈的關系體現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板書)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觀察土壤標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土壤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些組成物質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物質形態?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理想土壤中各組成物質的比例是多少?物質組成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板書)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閱讀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思考)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與其形成之間有什么關系?哪種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響?

(板書)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本節教材涉及的內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利用學生對土壤的感性認識,并遷移已有的關于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知識,使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中通過對土壤標本的觀察,或實地土壤剖面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學中列舉實例的目的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人類應如何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

板書設計

第五節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268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烦县| 灵山县| 柯坪县| 阳城县| 青田县| 商洛市| 理塘县| 玉田县| 得荣县| 万载县| 洪江市| 隆林| 新密市| 左贡县| 和田县| 焉耆| 二连浩特市| 芷江| 莱州市| 汉川市| 株洲市| 澄江县| 封开县| 卢氏县| 日照市| 长宁区| 灵丘县| 焉耆| 望奎县| 定边县| 西林县| 尚志市| 盐津县| 台州市| 姚安县| 焦作市| 永寿县| 宁晋县| 上栗县| 长白|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