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學生教案
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于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并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概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初中地理學生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地理學生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
3、通過使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4、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難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氣候和地形特點
學習方法指導:
1.學會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方面描述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證。
2.學會分析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在地里環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而總結出一個區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學會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區域之間的差別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獅城是那座城市嗎?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在哪個國家嗎?
讓我們一起到東南亞去旅游,你就會得到答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習任務(一)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位置和主要組成
1、說出東南亞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東南亞的主要組成部分
3、總結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讀圖2-3回答:
4、東南亞地區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戰略地位?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探究問題】
為什么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
【教師精講點撥】日本國內需要的石油絕大部分來自于西亞,
油輪必經馬六甲海峽
【探究結論】
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資源小國,礦產資源尤其貧乏,要進行
工業生產,就必須進口石油,沿途經過太平洋,馬六甲海峽,
印度洋,最后到達中東。馬六甲海峽位于東南亞的馬來半島
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日本進口石油的必經之地,因此馬六甲
海峽就成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學習任務(二)、東南亞的自然環境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分析地形與河流的
關系,回憶東南亞的氣候,分析對農業的形象
1、中南半島的地勢特征如何?
2、分析總結中南半島的河流特點(流向與流速)
3、分析判斷馬來群島的地形地勢特點和河流特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總結地形地勢與河流間的關系。
(總結)河流的流向與流速受地形地勢的影響
初中地理學生教案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1.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東南亞地區氣候的分布與特點。
運用地圖與資料,掌握該地區氣候給當地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探究和自主學習,學習東南亞地區熱帶氣候對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進一步加深自然界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認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合作探究學習,培養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東南亞地區氣候特點,分析氣候特點對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
難點:初步認識自然地理要素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與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過東南亞的概況、地形特點等知識,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東南亞。首先有請大家看一張圖片,課件展示圖片,提問:這是誰?——孟非,《非誠勿擾》節目主持人,節目中的獎勵規定是有機會去愛琴海旅游,但是現在去愛琴海旅游不合適,似乎去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合適一些,因為這里長夏無冬,適合度假,那是為什么呢? 這就與東南亞的氣候有關系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東南亞的氣候及其影響。
活動2【活動】自主學習
課件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請全體同學大聲朗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目標朗讀完成后,再請大家完成學案中【知識鋪墊】與【自主梳理】部分
活動3【講授】東南亞的氣候
影響氣候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緯度因素。課件展示:東南亞政區圖,在圖中突出赤道和北回歸線的位置,設問:從緯度位置看,主要位于五帶中的哪個帶?
課件展示:①亞洲氣候圖、東南亞氣候圖,在圖中展示氣候類型。
②兩種氣候的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
③講解分析兩種氣候特點,突出兩種氣候的降水區別。
活動4【導入】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
那么這種氣候特點對農業生產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活動5【講授】農作物
課件展示:當地主要的農作物圖片。
活動6【活動】探究中南半島、馬來群島上的氣候特點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提出探究問題:結合學案以及之前所學的內容,小組討論中南半島、馬來群島上的氣候特點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小組討論完畢后,對于學生的意見進行點評、歸納總結。
熱烈積極討論,(5分鐘),選取代表回答:中南半島上:農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馬來群島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一年到頭均有收獲。
活動7【導入】氣候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上面我們了解了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那么當地氣候又對居民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在小組討論探究之前,展示圖片給予提示。
活動8【活動】探究中南半島、馬來群島的氣候特點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提出探究問題:結合學案以及之前學習的內容,小組討論中南半島、馬來群島的氣候特點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熱烈積極討論,(7分鐘),選取代表回答:衣:此時氣溫高
食:大米產量高
住:下層架空、墻薄、尖頂。
活動9【活動】探究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產生矛盾
剛才我們了解了當地氣候特點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那么當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產生矛盾該如何解決呢?下面再閱讀課本上“方便面與紅猩猩的故事”談談你對于方便面生產與紅猩猩生存矛盾的看法以及解決辦法。
活動10【練習】完成學案
剩余時間,請大家完成學案后當堂訓練題
初中地理學生教案篇3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中東
●范圍: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除阿富汗以外的西亞各國(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
1、 重要的地理位置:中東處在聯系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地位。其周圍有五海,分別是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和紅海。(P51圖8.3中知道:一灣二洋三洲五海的位置)
2、 豐富的石油資源:
① 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這也是一些大國爭奪的原因。
②石油分布: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
③主要的產油國: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伊朗等。
④大部分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油輪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③石油輸出路線:(P53活動3 )
a: 運向日本(東行航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日本
b: 運向西歐、美國(最短西行航線):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漢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美國
C:運向西歐、美國(較遠的西行航線):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西歐、美國
3、 匱泛的水資源:是戰爭的導火線,是本區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中東地處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和內部,終年炎熱干燥,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僅在地中海沿岸分布著狹小的地中海氣候。匱泛的水資源對中東各國的生產以至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中東地區氣候干燥(主要有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亞熱帶和熱帶沙漠氣候,其中熱帶沙漠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少雨)河流稀少,分布不均,多國共用。
4、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伊斯蘭教、-、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著圣城。
5、 中東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這些國家被叫著“阿拉伯國家”。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蘭教。猶太人主要分布在以色列,信仰猶太教
6、
§2、歐洲西部
1、 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歐洲西部指歐洲的西半部,占歐洲面積的一半多,人口稠密,國家眾多,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
2、 歐洲西部有個區域性組織,叫歐洲聯盟(歐盟),其成員國有27個,都是發達國家,歐盟在世界經濟領域和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們使用統一的貨幣叫 歐元
3、英國的首都是倫敦,法國的首都巴黎;德國的首都柏林,意大利首都羅馬。
4、 歐盟進出口居世界首位,是世界貿易的地區。歐洲西部的工業以制造業為主,制造業是把原料進行加工,制造成各種工業產品的工業部門。
5、 工業發達,以加工制造業為主。歐洲西部從事制造業的人口比例很高。工業中心多,分布密集,呈“十”字形分布。自英國向東到波蘭境內,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的工業密集地帶。
6、 歐洲畜牧業發達的原因是:氣候——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特點:全年溫和多雨) 形成多汁的牧草;地形——地勢低平,以平原為主.致使草場廣布 。歐洲西部的人稱牧草為“綠色的金子”。因此歐洲西部的畜牧業發達。
7、 歐洲西部的地形特點是:地勢低平,以平原為主,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廣大。平原分布在中部,以萊茵河為界,以西為西歐平原,以東為波德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半島上。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呈東西走向,有利于大西洋暖濕流深入內陸。
(參考P64圖8.23,記住: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比利牛斯山脈、亞平寧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客爾巴阡山脈、西歐平原、波德平原、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大不列顛島、冰島、多瑙河下游平原、大西洋、地中海、黑海、北海、波羅的海、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8、 荷蘭、丹麥等國是世界上主要的乳畜大國。
9、 繁榮的旅游業:歐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異常豐富。南歐陽光燦爛的地中海海邊風景區和沙灘浴場,北歐曲折、幽深的峽灣,引人入勝;中部高聳的阿爾卑斯山,是登山和滑雪運動的好場所;獨特的風土人情,古老的城堡,莊嚴的教堂、為數眾多的博物館,使歐洲西部成為世界旅游業發達的地區。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成為歐洲的三大旅游國。
10.主要的旅游地其所在國家:倫敦塔橋(英國),風車(荷蘭),北歐峽灣風光(挪威),阿爾卑斯山滑雪(瑞士),巴黎埃菲爾鐵塔(法國),西班牙斗牛,地中海沿岸風光(意大利),雅典巴特農神廟(希臘)。
§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于世界上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處于低緯度地區。地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以高原為主。(P67圖8.26:印度洋、大西洋、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剛果盆地、幾內亞灣、撒哈拉沙漠、尼羅河、好望角、乞力馬扎羅山)
2、 本區90%以上是黑種人,故薩哈拉以南的非洲又有“黑非洲”之稱。
3、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幾內亞灣沿岸和剛果盆地,即主要分布在本區的西部。
4、 非洲峰-------乞力馬扎羅山 ,稱為赤道雪峰。
5、 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出口物品主要有礦產、森林、畜產等初級產品:進口物品為機械、汽車等工業制品。這樣的經濟特點使非洲許多國家失去了市場主動權 。(掌握P70活動2,圖8.32)
①概念:過分依賴某一種或幾種產品生產的經濟;
②弊端:初級產品價格低廉,工業制成品價格昂貴,制約了本國經濟的發展;
③形成原因:長期受到殖民主義者的統治和控制;
④出路:發展多樣化農業,振興民族工業,建立出口加工區,發展旅游業,以改變本國經濟依賴單一產品的局面。
6、 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為2.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更高達3.0%),人口增長過快,超過糧食及經濟增長速度,己構成了日益嚴重的人口問題和糧食問題。由于殖民主義的長期統治和控制,本區科學技術落后,農牧業生產水平很低,糧食始終不能自給。而人口增長過快,需要更多的糧食和肉類,于是人們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擴大耕地面積,或過度放牧,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劇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解決措施:控制人口數量;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保護自然環境。
7、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主要的氣候類型有:熱帶草原氣候(分布最廣,特點是:全年高溫,降水季節差異大,分明顯的干濕季)、熱帶雨林氣候。在熱帶草原地區的國家常受到旱災的威脅
8、 糧食供應不足,生產水平落后,開墾草地和森林,致使環境惡化,成為本區各國普遍遇到的問題。
9、 本區氣候以熱帶氣候為主,因此是很多熱帶經濟作物的故鄉,如咖啡、可可;
10本區很多礦產資源在世界中占有有重要地位,如金剛石、銅。
§4、澳大利亞
1、 澳大利亞的四個別稱:世界活化石的博物館、獨占一塊大陸的國家、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2、 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澳大利亞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是世界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6500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同其它大陸分離,孤居一方,獨立發展。長期以來,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演化緩慢,又沒有大型食肉動物的侵擾,許多珍奇的原始動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特有的動物有:袋鼠、鴯鹋、樹袋熊、鴨嘴獸等。
3、 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
4、 澳大利亞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形成了四個不同的農牧業區。(P74圖8.37,了解農牧業帶的分布。)
5、 澳大利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平均人口密度僅為2.5人/平方千米,大約為中國的1/46。農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高,出口產品中,除羊毛之外,還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小麥出口國。
6、 澳大利亞的地形:東部是山地,中部以平原為主,西部以高原為主。東部有自北向南縱貫的大分水嶺。全國的河流墨累河,從大分水嶺西則發源,向西南注入印度洋。東北部沿海有世界的大堡礁。西部廣闊的低矮高原,占全國面積的一半左右。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勢最低處有艾爾湖。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在平原中部地勢低的地區鑿井,地下水可以自動流出地面,成為自流井,因此人們也把那里叫做“大自流盆地”。(在P75圖中了解澳大利亞的主要地理事物:大分水嶺、墨累河、澳大利亞盆地、北艾爾湖、太平洋、印度洋、塔斯馬里亞島。)
7、 坐在礦車上的國家:澳大利亞礦產資料十分豐富,許多礦產儲量居世界前列:如西部的鐵礦;東部沿海的煤礦和東北部的鋁土礦。澳大利亞礦產品的開采和出口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澳大利亞開采的礦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礦產品的主要出口國之一。礦產分布:鐵礦(西部)、煤礦(東部)、鋁土(北部)。(P77圖8.40知道幾種礦產在圖中的位置)
8、 服務業成為澳大利亞的經濟支柱產業。
9、 澳大利亞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首都堪培拉,悉尼是全國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全國第二大城市。(P77圖8.40記住主要城市在圖中的位置)
10、 南回歸線穿過澳大利亞大陸的中部,澳大利亞位于熱帶和南溫帶,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最廣。(P76圖8.39 指導澳大利亞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11、地形與農牧業:西部海拔不足1000米的廣闊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大型肉食動物,適合露天圍欄放牧。
12、氣候與農牧業:澳大利亞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區為廣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和熱草原氣候區,較為干燥,適宜牲畜過冬和繁殖。東南部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西南部地區冬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干燥,這樣的氣候特點既適宜畜牧業也同樣適宜耕作業,因此這些地區發展了混合農業。
13、澳大利亞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東南部沿海的混合經營地帶,其它廣大地區放養的羊只相對較少。因為東南部和西南部地區地形較為平坦,西南部地區氣候適宜,降水相對于其它地區較為豐富,東南部地區雖然處于大分水嶺的雨影區,但引水灌溉可以滿足其小麥種植和畜牧業的利用,因此這個地區發展混合農業比較有利。
初中地理學生教案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這個結論,學生已經了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為什么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陸地和海洋》以及《天氣和氣候》兩章的內容,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后面章節《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以及《人類的居住地》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為今后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人口增長、分布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并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學情
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地理知識已有了一定積累,但是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有可能激發學習興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門。人口問題是現在社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話題,各國、社會各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盡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說教法
1.讀圖分析法:教學中采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對于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啟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于一身,。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如下:
1.圖導圖練法。引導學生識圖、析圖、說圖、填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鞏固地理知識,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2.收集資料法。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志、因特網等搜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通過以上方法的運用,使學生能夠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五、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部分
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內容為:戰爭使人們忘記了自己的文明,忘記了自己的傳統,在征服與被征服、吃人與被吃的不斷循環中,這些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島人完全退化,終于又自食惡果地退回到極度原始的狀態中。通過視頻導入的方式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看完視頻后,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問題如下:這只是世界的一個角落的故事,那么,整個世界的人口狀況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1)播放嬰兒的啼哭聲,引導學生說一說這聲音意味著什么?通過直觀展示聲音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長
(2)請兩名同學以播音員的語氣播報以下兩則新聞。
資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本報薩格勒布7月11日電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院的產房里傳出了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誕生在地球上。
資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誕生,成為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
引導學生思考: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同時以動畫形式呈現世界人口增長曲線,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
通過讀圖,引導學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長特點是先慢后快。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速度的快慢應如何表示?從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65練習題,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加深學生對人口增長的了解,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展示世界地形圖和世界人口分布圖。學生自主探究,找出人口稠密地區,并分析該地區人口稠密的原因。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總結:人口稠密的地區,一般自然條件比較優越,所以在人類歷農業發展較早,現在也是工業、交通發達、城市集中的地區。
(2)指導學生分小組合作完成67頁活動1,在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使學生明確并深入理解把握人口密度的概念為: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3、人口問題
(1)小組討論由于人口過多、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然后在組內交流,推薦代表進行陳述。陳述結束之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人口過多、增長過快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控制人口的增長,比如我國和印度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但是,現在有些國家卻出現了鼓勵生育的政策,比如說德國和科威特。那么,人口增長過慢會引發什么問題?人口增長過快、過慢都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人口應該怎樣發展,才科學呢?教師進行歸納總結: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但現在世界主要人口問題是人口過多,人口增長過快。所以正確的人口觀應是: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2)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
將學生分為兩組,結合課本圖片從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利弊兩個方面進行自由辯論、發言。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社會問題,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三)小結
引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感想,目的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總體印象,盡快理清思路,達到知識的遷移。
我安排了兩項作業
(四)拓展:家鄉的人口分布情況調查
通過這個實踐活動,使學生增強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加深理解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增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人口分布情況調查分兩步進行:
1.周末對自己的爺爺和奶奶進行一次采訪,問一問:從你的曾祖父母開始,經過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為什么原因?現在的家庭人口是處于增長的趨勢還是呈下降的趨勢?為什么?
設計本問題的目的是通過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變化過程,印證課本上關于人口增長的結論和數據,即理論聯系實際。
2.通過你家的情況,你能否理解雖然我們已在實施計劃生育的政策,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口的總數還在繼續增長,這是為什么?
通過本問題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初中地理學生教案篇5
東南亞
1、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 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圖7.17-18 p26-27)
2、東南亞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的內陸國是老撾。
3、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濕熱的氣候條件,使得東南亞成為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東南亞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產地。泰 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的橡膠生產國,馬來西亞是 世界上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的椰子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
3、中南半島上山脈、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
城市 附近大河 所在國家
河內 紅河(上游為元江) 越南
金邊 湄公河(上游為瀾滄江) 柬埔寨
萬象 同上 老撾
曼谷 湄南河 泰國
仰光 伊洛瓦底江(上游為怒江) 緬甸
初中地理學生教案篇6
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亞洲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 西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為界與歐洲相鄰,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為界與非洲 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以白令海峽為界與北美洲相望。(圖6.2 p2)亞洲的地理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2、亞洲是世界上面積,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注意不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南極洲和北冰洋)
3、地形與河流: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勢影響,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圖6.5 p4,結合圖認真完成第5頁的活動題)
4、亞洲之最:
(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積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世界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海拔-415米);
(3)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發源于中國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歐洲],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亞馬孫河)
(4)亞洲面積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世界面積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貝加爾湖[俄羅斯];世界的群島:馬來群島。
5、氣候:亞洲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第二節 人文環境
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地區,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 國家有11個(20__年)。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 印度尼西亞 巴西 巴基斯坦、俄羅斯 孟加拉國、尼日利亞 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亞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極洲外);人口增長率的是非洲,人口增 長率最低的是歐洲。
第七章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自北向南依次為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的是本州島。東臨太平洋,西臨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是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國家,最的火山是 富士山。地形以山地為主,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日本為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 對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圖7.2 p18,活動p19)
3、日本的首都是東京,日本的港口城市是橫濱。日本由于地域狹小,資源貧乏,二戰以后,經 濟高速發展,對工業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國內供給不足,對外依賴很強。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工業主 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地區。
初中地理學生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東南亞處東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農作物及分布;了解東南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構成;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發達的旅游業。
2.能力目標:
學習搜集資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據圖和相關資料,分析東南亞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學習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結合中南半島地形、河流特點,分析東南亞的自然條件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響,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規律。
3.情感價值目標:
培養尊重不同地區文化和傳統的意識;通過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所在國經濟建設和我國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產。
三、課前準備
1.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位置交通、氣候與農業、自然條件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及風光導游)。
2.向各組布置閱讀教材圖文,上網搜集資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務。
3.教師對學生搜集資料、制作過程予以指導和幫助,并準備一些學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強調的問題向學生提問、補充,或給學生以提醒。
四、教學過程
1.位置交通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政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
文字說明:位置:亞洲東南部,23oN—10oS,90oE—140oE
組成:兩大部分——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在投影屏幕前據圖認識和尋找教材P28活動1中的有關內容;在屏幕前據圖指出馬六甲海峽連接的地區。
(3)師問:“為什么有人說馬六甲海峽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線?這條航線對我國有沒有重要意義?”
生答:日本是個礦產資源極為貧乏的國家,我們在網上看到過,日本進口物資的一半,進口原油的80%以上均從該海峽輸入,馬六甲海峽被日本人稱為"經濟命脈"
師補充: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遠遠滿足不了需求,進口量巨大,其中從中東和非洲地區進口的石油數量占進口石油總量的70%以上,全部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另外,我國與東南亞、西亞和非洲等地區的其他貿易運輸也要經馬六甲海峽航線,因此,馬六甲海峽對我國的能源安全和貿易暢通意義非常重大。
2.氣候與農業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曼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亞洲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中的天氣示意”,“東南亞居民喜食米飯”,“東南亞的梯田”,“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圖“東南亞的橡膠種植園”,“東南亞的油棕種植園”,“東南亞的椰林”,“馬尼拉蕉麻”
文字說明:東南亞地區處在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屬于兩種熱帶氣候類型。曼谷——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新加坡——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馬來群島。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一起分析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主要分布區;對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天氣過程進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認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
(3)據圖介紹:大家吃過泰國米嗎?很香!東南亞人民的主食和我國南方人一樣,也是大米飯。水稻是東南亞主要的糧食作物。東南亞濕熱的氣候條件,還適宜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這里是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產地
(4)導游:請大家參觀東南亞熱帶作物種植園(據查閱資料對圖片進行講解)。
(5)師問:東南亞為什么以水稻為主要的糧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說明,水稻單位面積產量高,生長需要高溫多雨的氣候,生產需投入大量勞動力。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少,氣候高溫多雨,所以必然選擇水稻作為糧食作物。
3.自然條件與城市分布組展示活動
演示文稿:圖“中南半島的地形、河流與城市的分布”
文字說明:中南半島山脈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經山區,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寬,形成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農業區;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華人華僑及風光導游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比重”
文字說明:華人——中國人旅居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
華僑——中國人旅居國外,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
(2)介紹:大家聽說過“下南洋”嗎?“南洋”就是指東南亞地區,“下南洋”指的是過去我國廣東、福建沿海一帶人民到東南亞一帶去謀生。現在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東南亞地區的華僑華人占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80%以上,他們之中絕大多數已加入當地國籍,成為居住國公民。東南亞的華僑華人不但與當地人民一道披荊斬棘,艱苦創業,遵守法律,和睦共處,為居住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他們在融入當地社會的同時,與祖籍國交往密切,對促進我國的經濟建設和推動居住國與我國的友好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3)演示文稿:圖“越南的下龍灣”,“花園城市新加坡”,“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曼谷佛塔”,“緬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等
民俗風情:“ 沙爹、加厘飯、干加厘牛肉”, “水果天堂”。
(4)介紹:東南亞發展旅游業有很大優勢,有豐富的熱帶自然景觀,眾多美麗的沙灘和島嶼,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馬泰旅游是近些年來國人出國旅游的一大熱點。現在請大家跟著導游一起觀光(對圖片及當地民俗風情的內容加以講解)。
師總結:各組的展示活動非常出色,體現了同學們的智慧和才能及團結協作的精神。祝賀大家的學習和展示活動取得成功。
五、課后作業:
隨常練習 第二節
六、課后小結:
第一課時
板書設計:
一 地理位置和范圍
1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 10S——23.5N
2 范圍: 中南半島,馬來群島(11個國家)
二 地形特征
1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2 馬來群島:地形崎嶇,河流短促,平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圖示的方式描述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介紹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課時
板書設計:
四、物產和旅游資源:
1、主要物產:橡膠、椰子、油棕、水稻、錫、石油等。
2、物產的分布:P15活動。
3、旅游資源:介紹新、馬、泰的旅游資源。
五、華人、華僑:
1、華人:中國人旅居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
2、華僑:中國人旅居國外,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
3、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華人和華僑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