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學活動教案
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地球表層。它是由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人類智慧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形成的自然—社會綜合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地理學活動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地理學活動教案篇1
【課標要求】
1、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2、以某農業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的發展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地理條件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以致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特點、布局和發展方向。本章教材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這一中心,從農業、工業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闡述。本節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首先從氣候、地形、土壤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方向介紹了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地理條件,然后從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角度指出了該區農業的布局特點,著重介紹了商品糧基地農業生產的突出特點,最后從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鹽堿化和草場退化、自然災害頻繁和環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從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該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其中,區域農業發展條件及發展方向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學習本節內容應抓住:區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決定區域發展特點→區域發展方向這一主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通過閱讀地形和氣溫、降水分布圖,了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3.通過對比和分析,了解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并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4.結合具體發展模式,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網絡、報刊、雜志等各種媒體收集地理信息及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地理信息,如結合本地的農業、發展條件,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理論和方法對本地區的農業地理信息進行梳理、分析、解釋,得出本地區的農業發展特點、發展中存在問題,及今后發展的方向。
2、關注中央的農業政策和經濟發展的策略調整,了解全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
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學重點】
1.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3.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教學難點】
1.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教學方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三、農業布局特點——三大農業生產區域
東北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地域差異顯著,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突出。根據氣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差異(圖4.4~4.5)及農業生產方式的不同,東北地區可劃分為三大農業生產區域。
思考:閱讀圖4.3、圖4.4和圖4.5,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東北地區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呈現什么規律?
點撥:從東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氣溫總趨勢是逐漸遞減的。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響,局部地區不符合上述趨勢。
2.東北地區自然條件南北向地域分異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點撥:緯度
3.東北地區自然條件東西向地域分異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點撥:海陸位置和地形
耕作農業區
林業和特產區
畜牧業區
分布
平原地區: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遼河平原。
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
主要(樹、畜)種
玉米、大豆、小麥、水稻等作物
興安落葉松、樟子松、紅松、蒙古櫟、白樺等
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特殊分布
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種植比例逐漸減少。②小麥和大豆種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漸增多。③水稻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④隨著育種和種植技術的進步,水稻種植已擴展到北緯50°以北的黑龍江沿岸。
①大小興安嶺是我國的林區(圖4.6)。②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③延邊盛產蘋果梨。④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五陵區是我國的柞蠶繭產區。⑤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①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的三河牛和三河馬,是聞名國內的良種。②松嫩平原西部是東北紅牛的商品生產基地,有良好的半農半牧飼養條件。③廣大農區的舍飼養畜業發展較快,主要飼養豬、-、肉牛、奶牛等。牛奶及乳品業發展較快,并向專業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
特殊分布
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種植比例逐漸減少。②小麥和大豆種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漸增多。③水稻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④隨著育種和種植技術的進步,水稻種植已擴展到北緯50°以北的黑龍江沿岸。
①大小興安嶺是我國的林區(圖4.6)。②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③延邊盛產蘋果梨。④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五陵區是我國的柞蠶繭產區。⑤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①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的三河牛和三河馬,是聞名國內的良種。②松嫩平原西部是東北紅牛的商品生產基地,有良好的半農半牧飼養條件。③廣大農區的舍飼養畜業發展較快,主要飼養豬、-、肉牛、奶牛等。牛奶及乳品業發展較快,并向專業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
活動:1.歸納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的自然條件,并填寫表4.1。
點撥表4.1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的自然條件
農業生產類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條件
農業生產類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條件
耕作業
有利條件是平原廣闊,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熱量不足,只能滿足對熱量要求不高的農作物,且能一年一熟。
林業
有廣大的濕潤半濕潤的山地丘陵,溫度低,樹木成材時間長,病蟲害少。
畜牧業
有一定面積的草原,但長達半年以上的低溫天氣,降水又少,草類枯干期長,不利于畜牧業的發展。
2.在《地理2》中我們已經學習了水稻種植業的特點和地區分布。根據水稻在東北地區的分布特點,討論農業生產應怎樣處理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水稻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
——由于育種和種植技術的進步,水稻種植已擴展到北緯50°以北的黑龍江沿岸。
點撥水稻種植多選擇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區。由于培育耐低溫的水稻品種,種植技術的進步,縮短了水稻的生產期。
3.東北地區畜牧業分布較廣,但是農區畜牧業在畜牧業總產值中仍占絕對優勢。這與全國其他地區的情況相似。
(1)農區發展畜牧業有哪些有利條件?
點撥:農區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場夏季生長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來源季節不均的問題。欄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凍。②養畜業與種植業結合,廢物互用,充分利用資源。③能防止環境污染。
(2)結合《地理2》中學習的大牧場放牧業,為我國廣大牧區畜牧業的發展提出你的建議。
點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①人工播種優質草種,改良牲畜。②將草場劃片進行管理,執行輪流放牧的經營生產方式,但不宜種植糧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場沙化。③增打機井,保證人畜飲水。
4、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商品糧基地建設
⑴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農場經營規模大,有利于推廣先進技術,實現機械化生產(圖4.9)。東北地區成為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地區之一。
⑵地區專業化生產
農業生產的地區專業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條件內部分異的基礎上,東北商品糧基地已經形成了糧食作物的地區專業化生產(圖4.10)。
東北地區商品糧基地主要分布在濕潤和半濕潤的東北平原地區。
主要糧食作物品種
主要分布區
水稻
東部的山間河谷盆地和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
小麥(以春小麥為主)
北部地區,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玉米
松嫩平原,這里已經形成我國的“玉米帶”
中美兩國的玉米帶的比較:詳見《導學》第四章第一節“重難核心突破”之拓展延伸“中美兩國的玉米帶的比較”
(閱讀)什么是農業地區專業化生產呢?請閱讀P66“閱讀:農業地區專業化生產”(此閱讀材料簡單介紹了農業的地區專業化生產的特點、發展演變的大致過程)
(活動探究)請自主探究P66“活動”
閱讀表4.2,結合已有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東北商品糧基地糧食商品率比較高的主要原因。(我國東北商品糧基地糧食商品率比較高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東北地區的大型國營農場集中,農業機械化水平和地區專業化生產水平高,糧食總產量居全國首列,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7;東北地區人均糧食占有量高,如2001年全國4個農村住戶平均每人出售糧食超過500千克的省份中,3個是東北的3個省,其中吉林和黑龍江是僅有的兩個超過1000千克的省份,出售的商品糧數量占全國商品糧總量的1/3。)
(2)東北平原不僅現在是我國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而且將在我國的商品糧供應方面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你認為這一論點有道理嗎?為什么?(從農業生產條件看,東北地區在全國的比較中具有較強的優勢,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較高,更具有農業規模經營的基礎。同時,伴隨著全國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步伐。耕地資源將繼續呈現下降趨勢,影響糧食總量的增長。因此,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的商品糧供給仍是一個比較緊張的格局。鞏固東北的商品糧基地,將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隨著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和濕地保護工程的實施,東北地區靠擴大耕地面積(開墾荒地)來增加糧食產量的途徑將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東北地區在全國商品糧供應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徑有哪些?(這一部分可以參考下一個標題“農業發展方向”中的“平原區農業發展方向”中相關內容。)
高中地理學活動教案篇2
一、地形、地勢區別與聯系
如何描述一個地方的地形地勢
描述地形有三個步驟:
1、簡單描述地勢(如,東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況(如,沿海有小面積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參考資料,還要求描述海拔等
應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勢特征?
二、地形概況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三級)
通過表格分析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界線和主要地形區
思考: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分布狀況對氣候、河流和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有利影響
(1)西高東低,有利于東部太平洋濕潤氣流
深入內地
(2)決定了我國許多大河東流入海,既有利于溝通我國的海陸交通,又便于我國東西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
(3)由于地勢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別是第一、二級階梯交界處,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響
階梯交界處不利于交通運輸線、工業、農業、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思考:我國地形對氣候、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1)、地形多樣,山區面積廣,利于發展多種經營
(2)、山地的迎風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嚴重
(3)、我國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東西向的山脈對寒冷的偏北風有削弱作用,成為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秦嶺
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溫帶降水小于800mm
以南:最冷月高于0°C__熱帶降水大于800mm
(4)、許多山區降水少,干旱面積廣,不利于從事生產、生活活動
讀中國地形圖進行空間定位
要求學生掌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歸線、300N、400N、500N經過的地形單元
三、主要地貌類型
(一)縱橫交錯的山脈(具有界線意義的山脈重點分析)
1.東西走向的山脈
北列: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中列:昆侖山脈----秦嶺
南列:南嶺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西列: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中列: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東列:臺灣山脈
3.南北走向的山脈:
橫斷山脈等
4.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祁連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脈:
喜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確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三)四大盆地
確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四)三大平原
確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四、地質災害
(課堂小結)略(課堂練習)略
(作業布置)區域地理第126至128頁能力提升訓練
高中地理學活動教案篇3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并說明中國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理解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區形成的原因
3、學會運用地圖來說明災害的分布狀況。
過程與方法:利用中國主要地震帶圖、中國泥石流多發區圖,中國滑坡易發區圖了解我們國 家地震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分布,結合相關相關資料了解地震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危害。最后發揮空間分析能力將地震災害多發區分析出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這些突發性的災害發生的地點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預防,也了解我國災害分布的基本國情。
教學重點: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與危害
教學難點:災害分布規律的原因
教學方法:講授法 讀圖分析法 列表比較法
教具準備:中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圖 中國泥石流多發區的分布圖 中國滑坡易發區分布圖
教學過程:
導入:“泥石流來了,如何自救”
( 4 等高線地形圖,實線表示泥石流路線,分析,若有人正
( 處于一時發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線應該選擇那一條?
(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們國家主要的地震與地質災害及分布
板書: 我國地震與地質災害
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
師:(復習)什么是地震?產生原因?震級與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帶在?思考這些地震帶與我們國家的關系是?
總結:世界兩大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而我們國家西南處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東部沿海地區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影響范圍之內,所以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
師:閱讀課本相關介紹
師:讀圖“中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分析總結我國地震活動的分布?
板書:
分布:1、東南的臺灣和福建沿海(屬于環太平洋地震帶)
2、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3、西南青藏高原與四川、云南(屬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4、西北陜、甘、寧和新疆地區(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
師: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閱讀“20世紀后半葉以來中國的幾次強震”來理解。
總結:人員的死亡,財產的損失,自然資源與地表環境的破壞
師:(轉折)地質災害除了地震災害還有?下面來學習一下泥石流災害,
板書:泥石流的分布于危害
高中地理學活動教案篇4
教材分析與設計意圖
本 節內容是高三地理復習“中國的自然災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學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的能力,能夠運用“化害為利、趨利避害”的原則認識自然災害。這部分內容教材介紹的比較概略,只是從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分布地區、形成條件兩大方面進行了介紹。然而這三種災害在我國無論是危害地區還是危害程度都有擴大和上升的趨勢,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進行了適當的 拓展。同時也把這節課做為自然災害的專題來復習,內容更加豐富,對學生知識儲備、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維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本節專題學 習的自然災害具有突發性和連發性的特征,對人類生產和生命造成較大的危害,因此,面對各種自然災害,我們首先要了解它、認識它,同時還要防御它,保護自己,珍惜生命。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三種自然災害的含義、特征及在我國的分布地區。
2、分析、比較三種自然災害的形成條件,提高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根據三種自然災害的特征,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危害。
二、過程與方法
1、結合案例,分析三種自然災害的形成。
2、小組討論交流分析三種自然災害的關聯性,人類活動對三種自然災害的影響;人類采取的應對措施。
3、通過課堂訓練環節,達到對當堂內容的鞏固和提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理解和認識,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在小組討論、交流中,形成團隊合作意識和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3、積累戶外出行的經驗,養成自我保護意識,形成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
教學重點
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
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形成條件,尤其是人類活動對三種自然災害的影響。
教學方法
問題討論法、案例分析法
學法指導
針對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學會在對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提高對自然災害造成危害的認識和防御意識。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視頻播放:“滑坡、泥石流”
教師與學生交流:這種災害聽說過嗎?在哪里怎么聽說的?你經歷過嗎?但愿沒有經歷。
觀看視頻和師生互動 觀看視頻、設計情景,把學生的思路帶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環境中去,從而開始本 節課的學習。 1、滑坡、崩塌:山體巖石在重力、地震和 流水作用下,產生的 斷裂、滑落、堆積。
2、泥石流:大量的泥沙、石塊等固體物隨山洪流動。
1 、提出問題:根據上述災害的含義和對圖片的閱讀,你能看出這些災害大多分布在什么地形?
2、提出問題:根據地形分布的特點,分析我國哪些地形區具備這樣的地形特點?
3、閱讀地圖,指出我國上述災害的多發地區。
4、提出問題:如果一個地區具備了山高坡陡的地形條件,就一定會發生滑坡、泥石流嗎?是否還有其誘因?
5、討論:從氣候區、降水特征分析上述地區的氣候特點。
例:冰雪融水、地震
6、討論:有時三種自然災害在同一地區同時發生,這是為什么?
(①三種自然災害形成的地形條件相同—地貌、氣候。②滑坡、崩塌為泥石流提供物質來源。)
資料:不科學地開挖山坡,劈山造田,毀林開荒,人工爆破采石等,則是誘發滑坡的人為因素。據世界有關部門統計,全世界大約有70%的滑坡,都是由于人類不科學的工程施工等所引發的。
近十幾年來,三種自然災害 在長江上游地區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這是否和人類活動有關?你認為和哪些人類活動有關? 觀察圖片(或視頻)嘗試給滑坡 崩塌 泥石流下個定義。
根據畫面情景說明三種自然災害的特性。
[來學生交流發言,闡述理由。
學生交流發言,闡述理由。
閱讀“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分布”圖,準確說出分布地區。
學生可聯系剛才觀察過的圖片或視 頻,結合災害的爆發,逐步得出氣候因素的影響。
高中地理學活動教案篇5
陸地和海洋
教學目的
1、了解世界的陸地和海洋的分布情況(即世界的大洲和大洋)。
2、讀圖了解各大洲的分界線。
3、進行知識的遷移---世界主要海峽的輪廓及其重要性。
4、了解陸地的五種地形及海底地形。
重點和難點
各大洲的分界線;世界主要海峽的輪廓及其重要性。
七大洲的地形特點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板塊運動和世界的六大板塊。
教學用具準備
學生用書、高考圖冊、資料書等。
教學方法
引導讀圖法、講授法、講練結合、學生自主學習等。
課時:5課時
第一課時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一、學生通過獨學、對學完成導學案008基礎知識梳理部分(15分鐘)
老師歸納總結:
(一)世界海陸分布:陸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陸:亞歐(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極、澳大利亞六塊大陸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 格陵蘭島-世界最大
群島:馬來群島-世界最大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
(二)七大洲
概念: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極洲跨東西半球
亞、歐—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
亞、非——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南、北美——巴拿馬運河
亞、北美——白令海峽
南美、南極——德雷克海峽
歐、非——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大洲面積:亞洲4400 非洲3000 北美洲2400 南美洲1800
南極洲1400 歐洲1000 大洋洲900
(三)四大洋
太平洋:面積最大(將近一半)、水溫最高、水體最深、島嶼最多。
大西洋:呈“S”形,熱帶海洋面積大。
北冰洋:最小、緯度最高、水溫最低。
海:一般面積較小,靠近大陸由半島和島嶼同大洋大致隔開
(陸間海—地中海 內海—渤海 邊緣海—東海、南海 )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第二部分:課堂練習
學生完成導學案008課后習題。
第二課時 大陸與大洲
一、學生通過導學案009,掌握
常見的五種地形
溫馨提示:從海拔、地勢起伏、相對高度等方面來掌握
六大陸的經緯網和輪廓特征(查地圖冊)
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完成導學案部分),對照地圖冊
二、課堂練習—導學案 課堂研究、隨堂練習
三、作業布置(見導學案009)
第三課時 世界各大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一、學生分組展示,然后點評
七大洲地形特色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征 對氣候的影響 亞
洲 ⑴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⑵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⑶大陸東緣有島弧帶,外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季風環流典型;青藏高原隆起使大陸性氣候增強
高中地理學活動教案篇6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陸分布:陸地占29%,海洋占71%;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無論南北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
1.大陸:亞歐(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極、澳大利亞六塊大陸
2.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 格陵蘭島-世界最大
群島:馬來群島-世界最大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
(6) (7) (8) (9) (10)
第2課時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概念: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1.大洲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極洲跨東西半球
大洲面積:亞洲4400 非洲3000 北美洲2400 南美洲1800 南極洲1400 歐洲1000 大洋洲900
經度范圍 緯度范圍 位置特征 亞洲 26°E--169°W 10°S--80°N 北回歸線、北極圈通過、跨南北半球和低、中、高三個緯度 非洲 17°W--51°E 35°S--37°N 南、北回歸線通過,跨南北半球,以熱帶為主。 歐洲 10°W--66°E 36°N--71°N 處于中、高緯度 北美洲 170°W--20°W 7°N--72°N 北回歸線、北極圈通過,跨低、中、高三個緯度 南美洲 82°W--35°W 54°S--12°N 赤道、南回歸線通過,熱帶面積廣 大洋洲 110°E--130°W 47°S--30°N 赤道、日界線穿過,跨東西和南北半球,同時有二個日期 南極洲 360° 62°S以南 跨經度最大的洲,以南寒帶為主
練習:一筆畫“世界”(注意比例和位置)
第3課時
⑵四大洋
太平洋:面積最大(將近一半)、水溫最高、水體最深、島嶼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熱帶海洋面積大 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
北冰洋:最小、緯度最高、水溫最低
海:一般面積較小,靠近大陸由半島和島嶼同大洋大致隔開
邊緣海瀕臨大陸,以半島或島嶼同大洋分開,如我國的黃海和東海。
內海伸入大陸內部,僅以狹窄水道同大洋或邊緣海相通,如我國渤海。
(陸間海—地中海 內海—渤海 邊緣海—東海、南海 )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世界主要海峽:
高中地理學活動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了解能源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2.理解能源開發的條件;
3.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的成就及綜合開發的意義;
4.理解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的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治理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圖表資料,分析能源資源開發的條件及山西能源綜合開發的意義;
2.通過師生互動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
1.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促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2.理解“開發”與“整治”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去評判地理事物的合理與否,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1.評價山西資源開發條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設和能源綜合利用的具體措施與發展方向。
3.山西能源資源的開發過程中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方法與手段。
三、教學方法
導入漸進法、創境設問法、多媒體展示等。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我國近些年能源需求的數據及國民經濟發展迅速的圖片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圖表。
學生討論:我國能源資源開發的必要性。
教師歸納: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能源需求與日俱增,充足的能源供應是保證區域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條件,所以加快能源資源的開發加快能源基地的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舉措。
導入新課:山西省是我國主要的能源供應基地,素有“煤炭之鄉”的美譽。本節課我們就以山西省為案例討論能源基地建設的條件、發展的方向及開發過程中環境的保護和治理。
板書課題:能源的開展——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講授新課】
課堂活動:閱讀教材,學生歸納能源基地建設的區位條件(資源開發條件)。
學生歸納:資源狀況、市場條件、交通條件。
創設情境:“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礦的分布圖”,學生分析山西煤炭資源狀況。
教師強調:區域的資源狀況應從資源的分布、種類、品質、組合狀況、開采條件等角度來分析和描述。
學生歸納:資源狀況——分布廣、煤種全、品質優、開采條件好……
知識拓展:教師講授我國煤層氣的分布及開發利用現狀。
教師轉承:了解了山西省煤炭資源狀況,讓我一起來分析其資源開發的社會經濟條件。
創設情境:多媒體“中國與世界主要能源消費結構圖”、“我國能源生產量與消費量情況對照表”。
學生討論: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對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的意義。
教師歸納:隨著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量還會繼續增加,能源缺口將進一步擴大,而且我國以煤炭消費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改變。這些都為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條件。
創設情境:多媒體展示“我國主要工業中心與城市分布圖”“我國主要鐵路干線分布圖”,分析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的良好交通條件。
學生歸納:位置適中,交通便利。
教師歸納:前面我們從資源狀況、市場交通條件綜合評價了山西煤炭資源開發背景——山西省具備能源基地建設得天獨厚的條件。
板書歸納:
(一)山東省煤炭資源開發條件:
1.資源條件:分布廣、煤種全、品質優、開采條件好;
2.市場條件:市場廣闊;
3.交通條件:位置適中、交通便利。
教師轉承:為了充分發揮山西省煤炭資源優勢,加快山西煤炭的開采和加工轉化,從1982年起,國家加快了建設山西能源重化工業基地的步伐,取得了許多成就。
課堂活動:學生閱讀教材,歸納自1982年以來山西利用能源優勢是如何加快能源基地建設步伐并取得了哪些成就。
學生歸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