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級教案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知識教案

時間: 沐欽 地理教案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地理知識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地理知識教案

高中地理知識教案精選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生通過運用地圖及圖表對青藏地區的學習,掌握學習區分地理的方法和步驟,了解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山脈、河流等基本情況,掌握青藏地區“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根據青藏高原農牧業的特點,培養學生具體分析和掌握地理環境差異性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閱讀等活動,使學生能在地圖上找出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訓練學生學會用分析與歸納的方法學習中國區域地理。

2)通過讀圖、閱讀等活動方式,培養學生分析與歸納的地理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讀圖、閱讀等活動,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因地制宜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2)通過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感受青藏地區的美麗、神奇,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通過對青藏高原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的講述,使學生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國一個重要的資源寶庫,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開發邊疆,建設邊疆的雄心壯志。

二、.重點難點

1.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地高”、“天寒”是本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環境各要素變化的主導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對地理各要素的影響,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觀形成的根本原因。

2.“高原農牧業”,青藏高原獨有的農牧業生產特點是受其氣候影響而氣候又是受其地形地勢的影響,對于這個問題要層層分析,使學生掌握形成高原農牧業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三、.課時要求:1課時

四、教具:多媒體展示平臺

五、教學環境

多媒體教室。

六、教學過程

1、歌曲激趣、營造情境

同學們,你們知道青藏地區嗎?你想領略世界屋脊的美麗,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嗎?讓我們在歌聲中一起走進美麗、神奇的青藏地區。PPT 1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斷,然后顯示雪山畫面。)

2、讀圖求知,提升興趣。

1.由PPT 2和3展示;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區圖、所含的省級行政單位及行政中心;

PPT4展示青藏地區的山脈、面積、人口等。

2.請學生在“青藏地區”圖上(PPT 4)找出各大山脈、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魯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3.再由雪面引導學生得出青藏地區自然環境主要特征:高、寒。PPT5顯示(陸高海深)并完成課本P26的活動。

4、獨特的自然環境

過程1.由PPT 6展示:青藏地區圖、青藏地熱資源圖、雅魯藏布大峽谷圖、柴達木盆地鹽場圖、青藏鐵路圖。(P27)

(要求學生閱讀地圖,并分析:青藏地區自然環境獨特性的表現是什么?PPT7展示)

小結:

1.青藏地區水資源豐富,是我國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高中地理知識教案精選篇2

第四節 生物多樣性保護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生物多樣性的層次,地球物種數量與分布。

2.了解物種滅絕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3.理解生物物種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意義,逐步樹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1、

難點:物種滅絕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教具準備:多媒體圖片

教學方法:講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學法等

教學過程:

導入:“參差多態,乃幸福的本源。”是羅素追求的人類社會各人群、各種族及多元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共存、交流與和諧相處。但今天,我們追求參差多態的現實可能更多地轉移到人類賴于生存的自然環境。?由于目前人類活動對森林、草地和濕地等生態系統造成的消極影響,地球物種滅絕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減少正愈演愈烈。生物多樣性保護已經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

一、物種滅絕的原因——自然因素

1、生物多樣性與物種滅絕關系:

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而物種滅絕是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具體表現。

提問:物種滅絕和物種瀕危是否是一回事?

點撥:物種滅絕和物種瀕危的區別是它們分別處于某一特定物種走向消亡過程的不同階段。物種多樣性保護的對象是瀕危物種而不是已滅絕的物種。

提問:同學們能否舉出一些物種滅絕的例子?

舉例:(1)兩億四千五百萬年以前,所有動物的95%,幾乎是整個動物王國,全部灰飛煙滅,這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恐怖的物種滅絕事件。

(2)《美國國家地理》發表文章指出在過去600年中,至少有4.4萬種昆蟲從地球上銷聲匿跡,更令人吃驚的是,大量昆蟲滅亡這一趨勢將逐年惡化,預計在未來50年里,可能會有數十萬種昆蟲走向滅絕之路。

提問:物種滅絕僅僅是一種偶然的不幸事件嗎?

點撥:答案是否定的。物種和它的個體一樣,也有發生、發育和消亡的過程。

?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107最后兩自然段和課本P108頁閱讀材料,從而認識到:物種滅絕不是一種偶然的事件。提示學生從數量、分布、壽命三個方面進行對比。

點撥:通過上面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物種滅絕本來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

2、物種滅絕本來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

提問:那么物種滅絕與哪些自然因素有關呢?

點撥:物種大規模滅絕的原因可能是火山爆發、隕石撞擊地球、氣候變化。

過渡:雖然物種滅絕本來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但當代人們對現今世界上動植物物種的消失速率越來越感到擔心。科學家警告:地球上的生物的滅絕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自然》雜志稱,50年后100多萬種陸地生物將從地球上消失。人口急速增長、全球氣溫變暖和自然環境惡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經歷有史以來第六次大滅絕。

二、人類活動加速了物種滅絕

1、人口數量與物種滅絕數量的相關性:

讀圖4.13,分析下列問題:

(1).300年來世界人口數量變化的趨勢怎樣?

(2).300年來世界物種滅絕數量變化的趨勢怎樣?

(3).世界人口和物種滅絕數量變化有怎樣的相關性?

(4).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結論或推論?

點撥: 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物種滅絕數量也不斷增加→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種滅絕數量是正相關。人類活動加速了物種滅絕。

2、不同時期人類活動與物種滅絕關系:

提問:不同時期人類活動對物種滅絕有什么不同?

點撥:人類早期狩獵和采集加劇物種滅絕,現今則是由于污染和破壞生態系統加速物種滅絕。

3、人類活動對物種滅絕速度的影響:

讀課本P109頁案例和補充材料,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造成物種滅絕的速度在不斷增加。

補充材料:

每小時一個物種滅絕 地球貼上死亡標簽

每一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永遠從地球上滅絕,人們很難想象,一個經歷了千萬年物競天擇的進化而生存下來的物種,就在一個小時內終結了它堅強的物種進化史。這只是野生動物被人類趕向滅絕之路的一個縮影。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人類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不斷發展的歷史。然而,工業革命以來的近200年,伴隨著人口數量膨脹和經濟快速發展,野生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以驚

人的速度減少。據科學家估計,由于人類活動的強烈干擾,近代物種的喪失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萬倍,物種的喪失速度由大致每天1個種加快到每小時1個種。據世界《紅皮書》統計,20世紀有110個種和亞種的哺乳動物和139全種和亞種的鳥類在地球上消失了。16世紀以來,地球上滅絕的鳥類約150種,獸類95種,兩棲及爬行類約80種。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種鳥、400多種獸、209種兩棲爬行動物以及20000多種高等植物瀕于滅絕。

造成物種滅絕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歷史及自然災害因素外,人類活動是其主要原因,特別是由于商業貿易而導致人類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掠奪式利用,是造成物種瀕危乃至滅絕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野生動物非法走私的規模已經達到驚人的程度,成為僅次于軍火、毒品走私的第三大非法貿易。1只訓練有素的獵隼價值5000到20000美元;1只鸚鵡約值4000到40000美元;1公斤麝香價值50000美元;1條藏羚羊絨圍巾價值35000美元;1株蘭花的價格也可高達2000美元;1株大燭臺仙人掌竟可達7000美元。這一切的貨幣規模至少達到60多億美元。

高中地理知識教案精選篇3

生物多樣性保護

——————— 情景導入先思考 ———————

思考探究:該圖反映了當代面臨的哪種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物多樣性遭破壞。原因是森林被毀、草原遭破壞、環境受到污染以及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大量捕殺,致使許多珍稀的生物種群已經或者瀕臨滅絕。

——————— 基礎知識要記牢 ———————

一、物種滅絕現象正常嗎

1.生物多樣性的層次

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2.地球物種的特點

(1)數量:500萬~5 000萬種。

(2)分布: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以生活在熱帶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種最為豐富。

3.演化

有發生、發育和消亡過程,物種滅絕本來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

二、人類活動加速了物種滅絕

表現 狩獵、采集、污染、生態破壞 影響 加速了物種滅絕 滅絕種類 大部分是植物和昆蟲

——————— 重點難點掌握好 ———————

一、物種滅絕的原因

物種滅絕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及生活加速了物種的滅絕速度。

原因 表現 自然原因 物種的平均壽命大約為500萬年,地球歷史上最近2億年以來,平均1.1年滅絕一個物種 人 為 原 因 人類社會早期 以狩獵和采集為生,加劇物種滅絕,300萬年的狩獵歷史,是許多地區的野獸瀕于絕跡的原因之一 活工、農業生產動  ①大面積砍伐、火燒和開墾森林,草地過度放牧和過度墾殖,以及工業、城市和交通發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導致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破壞和大量喪失,保留下來的也都支離破碎,對野生物種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②對物種的高強度捕獵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種難以正常繁衍;③外來物種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種受到嚴重威脅;④土壤、水和大氣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別是給相對封閉的水生生態系統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大措施,具體如下所示:

1.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生態系統。

2.把某些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適當環境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如建立動植物園、瀕危動物繁育中心等。

3.建立瀕危物種.種子庫,如植物種子庫、動物精子庫等,以保護遺傳資源。

4.國家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

[拓展提升]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生態價值:維系能量的流動、凈化環境、改良土壤、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豐富多彩的生物與它們的環境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

(2)經濟價值:提供食物和木材、纖維、油料、橡膠等重要的工業產品。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歸根結底依賴于自然界各種各樣的生物。

(3)食用價值:許多野生生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上等食品。

(4)藥用價值:許多野生生物能為人類提供重要的藥材。

(5)科研價值:仿生學、動植物品種的改良都需要野生生物。

(6)社會價值:千姿百態的生物給人以美的享受,是藝術創造和科學發明的源泉。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環境的多樣性。

——————— 應用體驗不可少 ———————

1.(全國卷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中華秋沙鴨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鳥類,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華秋沙鴨生活在河流與小型湖泊等濕地中,主要以淡水魚、蝦等為食。以長白山某河流作為繁殖地的中華秋沙鴨種群,春季為50余只,秋季遷徙時,數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達贛東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華秋沙鴨在遷徙途中不斷死亡,導致數量減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護對策。

解析:中華秋沙鴨遷徙途中不斷死亡,導致數量減少的可能原因應從遷徙路線上缺少休憩和覓食地、誤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動物的獵殺等方面分析;保護對策應從恢復濕地、治理污染、嚴禁獵殺、進行觀察與保護、做好宣傳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遷徙路線上缺少濕地等休憩和覓食地,疲勞饑餓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魚蝦;人或動物的獵殺等。

保護對策:在遷徙路線上建設與恢復濕地,使濕地間距小于單日遷徙距離;治理水體污染;嚴禁獵殺;在遷徙路線上建立觀測點,組織志愿者觀察與保護;做好保護中華秋沙鴨的宣傳工作等。

2.(海南高考)高速公路屬于全封閉的帶狀人工建筑物,當其通過自然保護區時,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很大。試述高速公路對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的不利影響,并提出減少其不利影響的合理建議。

解析:高速公路是全封閉的,當它通過自然保護區時,會切斷野生動物的遷徙路線,縮小野生動物的活動范圍,同時過往的車輛會給野生動物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高速公路在經過自然保護區時,要注意修建野生動物通道,或者是采用高架橋的形式。

答案:不利影響:野生動物棲息地和食物源減少、遷徙通道受阻、活動區域縮小等;噪聲干擾動物的生活。(干擾動物的擇偶、產仔、哺乳等行為)。

建議:修建生態走廊或生物通道;采用隧道、架橋等通過方式。(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eq avs4al([教材問題提示])

P67思考提示 1.迅速增加。

2.不斷增長。

3.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種滅絕數量是正相關關系。

4.人口的大量增加,使人類對物種的采獵過度,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速了物種滅絕。人們必須保護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環境,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P69思考提示 1.很多熱帶雨林物種在人類還沒有了解其價值之前就從地球上消失了,將會使人類抵御危機的能力大大降低,并面臨生存威脅。人類必須加強對熱帶雨林物種的研究,保護熱帶雨林。

3.野生生物和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大自然環境中,我們不要食用野生生物,要保護野生生物的生存環境。

高中地理知識教案精選篇4

課標要求: ?

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基礎知識回顧:

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1、西氣東輸概況: 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的輪南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依次經過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上海等9省市;經過的地形區有: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寧夏平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等;經過我國地勢的第二和第三級階梯。

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①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②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③今后,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3、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征: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四大氣區: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的鄂爾多斯。 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4、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西氣東輸工程的大量投資,將推動中西部地區天然氣勘探開發和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②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成為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2)對東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的狀況,優化東部地區的能源消費結構

②改善城市大氣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③促進能源生產,輕重工業的結構調整

④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3)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協調發展

(4)對環境的影響:改善東部地區大氣質量,緩解沿線地區因能源問題而造成的環境壓力

二、產業轉移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②? 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③? 市場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為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并成為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①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②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③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④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于減緩就業壓力

考題選講:

[20__年高考福建文綜]圖2示意我國及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帶能源自給率的變化情況。完成1-2題。

1. 圖中四條曲線代表西部地帶的是

A.Ⅰ B.Ⅱ C.Ⅲ D.Ⅳ

2. 下列地區可以大量調出能源輸往Ⅳ地帶的是

①東北地區 ②西北地區

③青藏地區 ④西南地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認真讀圖,聯系我國三大地帶能源生產和分布的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分析。第1題,長期以來,我國中部地區是能源生產集中分布地區,如山西和內蒙古的煤炭,黑龍江的石油在全國占有突出的地位,產量遠大于消費量,因而自給率高,但近些年來,由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的能源得到大力開發,加上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能源消費量小,因此能源的自給率超過中部地區,因而可以判斷出曲線Ⅰ代表中部地帶,曲線Ⅲ代表西部地區,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達,能源消費量大,能源不能自給,其自給率低,故曲線Ⅳ代表東部地區,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能源的消費量迅速增加,能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自給率不斷下降,因此曲線Ⅱ代表全國。第2題,結合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等我國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工程可知,我國西北和西南地區的天然氣和水電可以大量輸往東部地帶。

答案1.C 2.D

[20__年高考安徽文綜]根據材料和圖13,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一方面爭取了國產大飛機總裝等項目,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轉出部分制造業。同時,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優化,制造業集中分布區不斷調整。圖13表示上海市20__制造業就業比重的空間分布。

(1)圖中甲地為           (功能區),簡述判斷理由。(7分)

(2)分析國產大飛機總裝基地落戶上海的原因。(12分)

(3)從產業轉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滬皖籍從業人員返鄉創業的原因。(11分)

【解析】

圖中甲地位于上海市中心,交通便利,土地租金高,從圖中可知甲地制造業就業比重比周邊低,再根據提示從功能區來分析,圖中甲地為商業區。

高中地理知識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了解天然氣資源的特點,我國天然氣資源分布和利用開發現狀。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我國天然氣資源利用開發現狀的分析,培養學生地理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學生閱讀分析圖表文字信息,提高學生歸納和把握事物重點的能力。通過活動設計,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我國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地區差異、油氣資源分布和開發現狀。

教學難點:與煤炭資源相比較,天然氣、水能資源具有的特點、分布和開發現狀。 教學方法: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我國水土資源分布圖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巧妙引入: 我國的四大標志性工程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它們的主要作用是實現了區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了跨區域資源調配。對于這些我國著名的資源調配工程,我們怎樣才能全面、客觀地了解它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以西氣東輸為案例,來討論我國資源調配的一系列問題。

板書:

第五章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二、提出問題(包括習題、材料等)主動探究: 西氣東輸工程是我國正在建設的大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之一。它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板書:

第一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一、西氣東輸線路

課件展示:西氣東輸線路示意圖)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圖5.1“西氣東輸線路示意圖”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教師出示下面四個題目)

1.西氣東輸工程包括哪三部分?

2.管道運輸有什么優點?

3.東輸工程主干管道建設途經我國哪些省、市、自治區?

4.所經西部地區地理環境有何特點?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1.西氣東輸工程包括天然氣開發建設、主干管道建設和東部用戶管網建設三個部分。

2.管道運輸的優點:運具與線路合二為一,運量大,晝夜不停運輸等。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最終達到上海。全長4200千米。經過的省級行政中心有:鄭州、南京、上海。沿途經過的省級行政區:屬于西部經濟地帶的有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四個;屬于中部經濟地帶的有山西、河南、安徽三個;屬于東部經濟地帶的有:江蘇、上海兩個。

4.該工程的西段大致與古代的絲綢之路相接近,存在的環境問題是荒漠化。經過新疆的綠洲,甘肅的河西走廊、寧夏平原有灌溉農業區,經過黃土高原地區,該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板書:

西氣東輸工程包括天然氣開發建設、主干管道建設和東部用戶管網建設三個部分。

我國西部地區能源資源非常豐富,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資源量就占全國天然氣總資源的22%,但為什么卻長期得不到充分勘探、開發呢?

(教師進行方法引導)同學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我國西部豐富的天然氣資源長期得不到充分勘探、開發的原因。

1.西部地區天然氣主要分布區的自然條件。

2.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

3.西部地區的技術力量。

4.西部地區的能源消費需求。

生略。(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

1.西部天然氣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如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等,氣候干旱,人口較少,交通不便,給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2.相對來說,西部地區經濟實力較弱,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天然氣的勘探、開發。

3.西部地區技術力量較弱,且缺乏相應的配套設施,而天然氣勘探、開發的技術要求較高。

4.西部地區人口稀少,經濟落后,對能源的需求較少,形不成促使天然氣勘探、開發的市場動力。

我國東部地區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情況怎么樣呢?請同學們讀圖后回答。

課件展示:

課本P89圖5.2,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能源生產、消費占全國的比例。

(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較為豐富的地理與生活的素材來為學生的討論和探究提供素材,從而培養學生從多樣的信息中,尋找證據,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引導讀圖分析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能源生產與能源消費的具體情況)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使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西部地區因經濟水平的限制,使豐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

我國區域資源賦存量與區域發展水平很不匹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能源生產與能源消費存在著顯著差異。實施跨區域資源調配——西氣東輸勢在必行。

板書:

二、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

課件展示:煤炭和天然氣作為能源的特點比較圖。

高中地理知識教案精選篇6

考綱要求:

1、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的自然背景。

2、我國實施西氣東輸工程的原因。

3、西氣東輸工程對區域發展和地理環境的影響。

考勢預測:

1、以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為背景,結合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考察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線路,對社會,經濟,環境等的影響。

2、以某區域工程建設為背景,考察我國資源分布特點及跨區域調配的意義。

知識回顧:我國自然資源的分布特征。

自主學習:

一、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很不均勻,存在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

(2)自然資源在區域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2.經濟原因

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不匹配。

二、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1)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一直以煤炭為主,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2)礦產資源中具有清潔優勢的天然氣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比重很低。

(3)長期以來北煤南運給鐵路和公路運輸造成很大壓力。

3.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1)天然氣分布的總體特征: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2)四大氣區:新疆、青海、川渝、鄂爾多斯。

(3)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三、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②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對東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緩解能源緊缺狀況,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②推動天然氣化工、發電等產業的發展及用戶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發展 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將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與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優勢合理配置,利于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 對環境的影響 ①東部地區:天然氣部分代替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氣質量;

②沿線農村地區:推廣使用天然氣,緩解因植被破壞帶來的環境壓力 合作探究

一.資源跨區域調配的背景

資源跨區域調配是在經濟、社會發展必需的前提下進行的,根本原因是資源生產與消費的地區差異,而且已經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資源跨區域調配的背景分析往往從資源調入地區和資源調出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與資源配置狀況入手。如下表所示(以西氣東輸為例):

地區 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配置 西氣東輸工程 資源

調出

地區 ①資源儲量豐富;

②資源產量(或潛在產量)巨大;

③區內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資源消費量遠小于資源生產量,能夠滿足輸出 西部地區天然氣儲量巨大,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天然氣消費量小,天然氣資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經濟、社會發展較慢。

高中地理知識教案精選篇7

教材分析

自然資源的分布是很不均勻,存在著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我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很大。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而西部地區因經濟水平的限制,豐富的能源資源卻得不到充分的開發利用。針對上述情況,我國實施了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工程。本節內容以西氣東輸為案例,說明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于區域發展的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本案例來拓展視野,探討南水北調、北煤南運和西電東送的原因和現實意義,以進一步了解我國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是國家通過宏觀調控來實現資源優化組合的重要舉措,將有助于我國自然資源分布和生產力分布不協調問題的解決,是實現東西或南北經濟社會雙贏的戰略。

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要求學生了解自然地理的基礎知識,還要求學生可以聯系經濟地理中的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分析思路,從而準確的把握本節內容的重難點。本校學生基礎較差,興趣不高導致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所以我在講授新課的時候會創設情境,留疑問,多啟發,讓學生的思維緊緊圍繞本節內容的重難點展開,讓他們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提高興趣,和老師產生共鳴。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了解實施資源區域調配的原因。

2. 理解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地理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歸納和把握事物重點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2.通過創設自主和合作相結合的探究氛圍,使學生掌握運用地理信息進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全面、辯證地看待問題,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2.培養學生因地制宜、分層次、有步驟的進行國土整治,變區域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教學重點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及實施資源跨區域調配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影響的分析方法

課的類型:新授課

教學方法:討論法、案例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自然資源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也有差異,往往出現區域資源賦存量和需求量之間的矛盾,人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協調好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呢?本節我們學習資源跨區域調配——以西氣東輸為例。

一、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概況

1.跨區域資源調配的必要性

(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很不均勻的,存在著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且自然資源在區域之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2)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區域可能自然資源的賦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區域可能自然資源的賦存量多。

2. 我國正在實施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大型工程

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

3、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典型案例——西氣東輸工程

包括天然氣開發建設、主干管道建設、東部用戶管網建設。

(1)基礎:新疆天然氣資源

(2)目標市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一線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最終到達上海,全長4200千米。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結合、配套建設進行,主干管道輸氣規模設計為年輸商品氣120億立方米。

二線工程主干線西起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向西與中亞天然氣管道相連,南至廣州,全長4900多千米,規劃20__年全線貫通,年輸氣量300億立方米。

(4)經過的地形區:

一線依次經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幾大地形區。

二線依次經過:準噶爾盆地、河西走廊、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華南丘陵、珠江三角洲洲等地形區。

二、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 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如教材P83圖5.2所示)

——使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自的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從而影響了各地區的進一步發展。

(1)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使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擁有我國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費量很大。但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卻是能源資源極度貧乏的地區,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區外供給。

(2)西部地區因經濟水平的限制,使豐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

新疆的能源資源非常豐富,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資源量就占全國天然氣總資源量的22%。然而,新疆及其周邊省區對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改變過分依賴煤炭的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具有清潔能源優勢的天然氣比重。

(1)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現狀——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2)大量使用煤炭作為能源帶來的問題:

①可吸入顆粒物的主要來源之一;

②造成我國酸雨影響范圍大、危害嚴重(燃煤排入大氣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燒的廢渣都會造成環境污染;

④長期以來北煤南運還給我國的鐵路和公路運輸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3)煤炭和天然氣作為能源的特點比較

煤 炭 天然氣 優點 ①開采成本低②儲存、運輸方便③價格便宜 ①清潔②使用方便③燃燒效率高④比較價格低 缺點 ①使用不方便②燃燒效率低③廢氣、廢渣排放量大 ①開采、儲運難度大②技術要求高③投資大、回收周期長 思考

A. 從世界范圍看,天然氣的大規模開發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點撥:從天然氣的開采、儲運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等方面思考。

B. 發達國家在大規模開發天然氣之后,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穩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點撥:從隨著科技進步和人類對環境的認識,煤炭的缺點逐漸明顯,加之天然氣清潔、使用方便、燃燒效率高、比較價格低等方面思考。

C.20__年,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世界平均為23%,而我國只有2.7%。由此怎樣看待我國天然氣開發利用的前景?

點撥:通過比較我國和世界能源消費結構,可以預測我國天然氣開發利用的前景廣闊,其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3. 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這是由我國油氣資源的分布和開發利用現狀所決定的

(1)我國油氣資源的分布

總體特征是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上天然氣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陜甘寧的鄂爾多斯4大氣區。

(2)開發利用現狀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東北、華北地區一直是我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的主要基地。目前,這些地區的大部分主力油氣田開采已到了中后期,陸續進入了產量全面遞減階段,增產難度大,導致東部地區油氣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區則成為我國油氣工業新的戰略接替區。

266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乡县| 西峡县| 秦安县| 建阳市| 前郭尔| 鄢陵县| 庄浪县| 涿鹿县| 大石桥市| 荔浦县| 镇康县| 城口县| 潮州市| 来凤县| 石门县| 灌南县| 集贤县| 青海省| 巴里| 华池县| 自贡市| 聊城市| 台湾省| 营山县| 垣曲县| 泾川县| 多伦县| 西充县| 玉田县| 明光市| 丹寨县| 元氏县| 长岭县| 德州市| 佛冈县| 陆河县| 随州市| 滨州市| 施秉县| 江达县| 松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