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級教案 > 地理教案 >

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

時間: 金成 地理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的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小編帶來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7篇,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

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后,再叫一、兩名同學試著描述自己家鄉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后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域中找出有關區域的術語,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匯總:(大屏幕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牧區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于亞洲面積廣大,國家眾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征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共有幾個分區?中國位于哪個分區?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引導:其他的分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峰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篇2

能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能用事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聯系實際區別天氣與氣候。通過對天氣與氣候的特點分析學生學會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解答地理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良好習慣;增強自身應對變化多端的天氣的防護意識,進而增強對大氣環境的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教學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教學方法:

問題導向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

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法、對比法、綜合分析法。

課時:1課時

教具使用: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請首先請兩位同學表演場景對話,讓學生們注意觀看。

場景對話如下。

小明:天可真熱啊,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對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龍江的齊齊哈爾,那里肯定很涼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對,我得趕快給他打電話。喂,你好!是小亮嗎?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見了,你還好嗎?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熱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這一個星期持續高溫,每天氣溫都在35℃以上,這不,我給你打電話,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萬別來,我這里一連下了三天大雨,電閃雷鳴,樹被風吹斷了,鐵路讓洪水沖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辦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給我打電話吧。

小亮:打電話多費錢啊!我們去看天氣預報吧。

小明:對啊,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天氣早知道。我們現在就去查看天氣預報。

師:謝謝兩位同學的表演,是啊,天氣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天氣的知識。

新授:

一、天氣及其影響——談天論氣話天氣

(一)天氣與氣候

師:多媒體出示一組不同天氣的圖片,請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內容。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剛才幾位同學都描述了圖片中的天氣狀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他們都用了哪些關鍵詞來描述天氣呢?天氣又有什么特點呢?

生:回答

師:天氣就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通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詞語描述,此外還有冰雹、沙塵暴、臺風等。(圖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時間短,變化快。(即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差別很大,同一地點不同時刻天氣不同。)

師:天氣在短時間內是經常變化的,那么氣候有什么特點呢?誰能說說我們當地的氣候呢?

生:回答

師:氣候與天氣恰恰是相反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特點:具有相對穩定性。例如:我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這樣。

問:你能總結一下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嗎?(學生分四組討論,回答)

生:小組代表發言

師:總結發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接著,教師多媒體出示一組和天氣或氣候相關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出該描述是天氣還是氣候。

1.今天風和日麗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4.東邊日出西邊雨

5.我們這個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師:剛才,我們談了很多有關天氣的話題,就是因為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能舉例說明天氣對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嗎?

生:回答

師:

(二)天氣及其影響

師:(課件播放各種天氣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圖片,了解天氣對我們的影響,給學生直觀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我們能預知明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會有很大幫助的。那么我們從哪里會預知明天的天氣呢?學生回答天氣預報,引出話題二。

二、明天的天氣怎么樣——談天論氣話預報

師:同學們你們日常生活中都是通過哪些途徑了解天氣的呢?

生:回答

師:是啊,隨著科技和媒體的發達,我們了解天氣的途徑越來越多,正如同學們所說: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都是我們了解天氣的途徑。

師:那么,天氣預報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通過這幅圖大家會有所了解。多媒體展示天氣預報的產生過程。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通常天氣預報要說明一天或幾天中的陰晴、風、氣溫和降水等的情況,我們先來看看風的符號吧。出示幻燈片。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天氣預報中常常還可以看到衛星云圖,衛星云圖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陰天。

師:帶領學生認識衛星云圖。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為了讀懂天氣預報,通常用專用的符號表示天氣狀況,天氣符號一般與城市名稱一起出現,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的天氣符號。

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篇3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是要讓學生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主要種族和民族,以及他們的分布狀況;了解世界各地區語言的使用與宗教的信仰情況;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國家數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2、本節還介紹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

教學方法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1、讓學生觀看世界各地風土民情、宗教、人種方面的錄像,然后鞏固重要知識點,在隨堂作業中反饋。

2、按教材順序講解課堂知識的同時,穿插講解一些風土人情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2課時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世界人口、人種、

2、了解世界民族和語系的分布;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種族的特征、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與分布;

2、教學難點:按具體情況區分種族和民族這兩個概念。

三、教學準備

世界人口分布地圖、地球儀、投影片、世界地圖光盤、世界人種圖。

四、教學過程

(一)世界人口:

1、增長速度很快;

⑴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億人口日;

⑵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達57。7億;

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⑴亞洲東部、南部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人口稠密,占全球1/3;

⑵極地、沙漠和熱帶森林地區人口稀少,南極地區目前無人定居。

(二)種族和民族:(參考《人文地理》種族篇,P8)

1、種族:

⑴白色人種(歐羅巴人種):人數世界第一,占54%;

①特征:膚色、眼色、發色較淺,頭發呈波狀,鼻梁高、嘴唇薄;

②分布: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⑵黃色人種:(蒙古利亞人種)人數世界第二,占37%;

①特征:皮膚呈淡黃或棕褐色,眼珠黑、頭發黑而直,面龐扁平;

②分布:亞洲東部、東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紐特人)。

⑶黑色人種(尼格羅人種):人數占8。5%;

①特征:皮膚黑、頭發卷曲、鼻寬唇厚;

②分布: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美洲也有一部分;(故鄉在非洲)

⑷混血種人種占0。5%,南美洲最多。

2、民族:

(1)民族是由于經濟、生活、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歷史發展的不同而形成的;

(2)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3)大多數國家是多民族,也有單一民族;

(4)猶太人、吉卜賽人遍布于許多國家。

(三)小結:

語言人種

居民(板書)

宗教民族

課后作業

1、作業本:P2—3第1—9題

2、填圖冊:P

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篇4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3.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

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

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

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

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

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9°W~66°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

(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如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學會看地圖。

2、初步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運用比例尺換算實際距離,了解圖例與注記的含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看地圖、運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繪圖能力。

2、通過學習運用地圖認識周圍環境和地域,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高計野外旅行線引導學生豐富課余生活,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掌握地圖的三要素,懂得辨別方向,運用比例尺換算實際距離,了解圖例和注記。教學難點

弄清比例尺大小與所表示的范圍、內容詳略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繪制學校平面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要求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準備的自己繪制的學校平面圖,教師選幾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間也相互檢查。

二、課前熱身

1、師:地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呢?

點撥:用繪繪平面圖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區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縮小,并用符號畫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為一幅地圖。

請幾位同學對照自己的地圖介紹一下所在的學校。

2、全作探究

(1)整體感知

師:你還見過哪些地圖?地圖有多少種?你會看地圖嗎?請同學們圍繞這些問題自學課本P6~10。

(2)四邊互動

互動1:在龐大的地圖家庭中地圖分為幾類?各有哪些類型?

明確:地圖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前者包括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自然植被圖等,后者包括工業圖、農業圖、商業圖、交通圖、人口分布圖等,另外還有電子地圖等之類的地圖。

盡管地圖種類繁多,內容不一,但每幅地圖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縮小后,用符號、文字來表達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互動2:閱讀地圖,一定要學會辨別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嗎?(教師在黑板上面畫一個“米”了開,要求學生把方向標上。)

東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還有其他方法確定方向嗎?

明確:有的地圖用指向標批示方向,指向標箭頭一般指方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來確定方向。

學生將自己繪制的地圖拿出來,分組交流:學校大門、辦公樓、池塘、花壇、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師指導學生閱讀P8“確定平面方向”)

你還有其他的確定方向的方法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獲了幾種確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動3:在一般的地圖里,按一定的比例將地理事物縮小,縮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計算呢?指名學生根據小學的收獲寫出比例尺的計算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提示:圖距與實距之間經常要進行單位換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師:比例尺有哪三種形式?

明確:比例尺有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三種形式。

練習:學生分組全作、討論轉換表達的形式。

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

1︰300000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250千米0 20 40

學生討論后匯報答案,教師指正。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P10活動第2題,計算實際距離。

教師指導學生比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進行比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練習:比較中國地圖、北京地圖完成表格

中國地圖北京及其附近地區

表示范圍大小

地理事物詳略

比例尺大小

學生討論后教師點撥

明確:圖幅大小相同的地圖,比例尺魘表示的范圍小,內容詳細;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圍大,內容簡略。互動4:教師先指導學生閱讀P10圖例、快速、熟悉。然后搶答題目。

明確:我們熟悉了圖例、注記以后就可以在地圖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達標反饋:

(1)填空

在龐大的地圖家族中,把地圖分為(自然地圖)(社會經濟地圖)

地圖表示的內容雖各不相同,但都具備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

指向標的箭頭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種表達形式,它們分別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2)計算:把實際距離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繪制在30厘米的圖紙上,該選用多大的比例尺?(1︰20_ 000)

某地圖的比例尺為1︰1000000,從甲地到乙地圖上距離為4。5厘米,請問甲地到乙地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45km)

4、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請一名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

(2)方法小結:本節課主要采用了讀圖、比較、計算、合作討論等學習方法。

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篇6

教學課題:

七年級下冊第一章《認識大洲》第二節《非洲》

課型:新授

教材分析:

《非洲》是教材選編的“認識大洲”中的第二節內容。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地理位置、高原為主的地形、炎熱的氣候、豐饒的物產和人口與經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運用地圖,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②通過對地形圖及各種氣候圖的判讀,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和地形區的分布及氣候特征,并學會分析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③學會用圖表、對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文特征。

④從礦產資源、動植物資源等方面了解非洲富饒的物產。

2、過程與方法:

①鼓勵、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來收集有關非洲的地理資料,并進行歸納、分析。

②充分運用每幅地圖,引導學生從地圖中獲得大量的地理信息,進一步探究其形成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非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非洲是一個存在嚴重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的大洲,通過教學可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人口觀、資源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使學生掌握非洲海陸輪廓的特征以及非洲高原為主的地形特征。教學難點:受緯度位置的影響,非洲以熱帶為主的炎熱氣候。

教學方法:

1.主要運用問題探究式學習模式,結合利用網絡媒體資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綜合分析等。

2.采用多媒體演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點撥的活動方式探討歸納。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科書、地圖冊、地球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世界上有一個大洲,它既有世界上最大的盆地,也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和最長的河流,并且也是世界上最熱的大洲,同學們知道這是哪一個大洲嗎?(非洲)那這一節就讓我們向這個神奇的大洲進軍,一起去探索它的奧秘吧。

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

二、自主學習

根據第一節學習大洲的方法,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非洲的地理位置。

(一)、地理位置

活動一:請同學們瀏覽教材P1617,完成下面練習。

1、讀圖,找出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非洲在(東或西)半球的西部,穿過非洲中部,、分別穿過非洲的北部和南部(填寫緯線名稱)。

(2)海陸位置:東臨,西臨,北隔及與相望,東北與之間隔著狹長的,并以為陸上分界線。

活動二:描畫非洲輪廓圖,并填出非洲周圍的大洲和海洋。

思考討論: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的重要地理位置。

(設計思路:面向全體學生,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重在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畫圖的能力。)

(二)、高原為主的地形

活動三:讀非洲地形圖,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征:

(1)讀P6圖1-5,非洲的平均海拔高度居世界各大洲(南極洲除外)的第位。

(2)非洲大陸面積廣大,被稱為“”,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占全洲面積以上,東南部從北向南有高原、高原、高原。

(3)非洲東南部分布有三大高原,西北部除大陸邊緣的山脈外,大多是海拔較低的高原和盆地,故非洲地勢,。

(4)極具特色的地形(三個“世界之最”):中部的,北部的,縱貫東部的。

(5)讀P18閱讀材料:東非裂谷帶及撒哈拉沙漠

簡單了解東非裂谷帶的分布、成因及其地質地貌特征;認識撒哈拉沙漠的范圍及地理位置。

(6)讀課本圖P21-1;P161-17比較歐洲和非洲的海岸線特點,并在非洲圖上找出:最大的半島_、最大的海灣、最大的島嶼_。

每位同學完成自主學習后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

(設計思路:在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畫圖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將圖像與課文內容相結合,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三)、炎熱的氣候

活動四:(1)讀非洲平均氣溫分布圖,分析非洲的氣溫特征:

(緯線)橫貫非洲中部,、、(緯線)分別穿過其南部和北部;非洲絕大部分位于(溫度帶),非洲平均氣溫在攝氏度以上。非洲氣候特征之一是氣溫。北半球7月份的炎熱中心在地區。

由此可得非洲氣溫特點是:氣溫高。這就是它被稱為“熱帶大陸”的原因。

(2)讀非洲年降水量圖,總結非洲降水特征。

非洲赤道附近、幾內亞灣沿岸降水。北回歸線附近的地區,降水;南回歸線附近大陸岸,降水少。

由此可得非洲降水特點是:降水很少,干旱地區廣。

(3)讀非洲氣候類型圖,總結非洲的氣候特征。

赤道附近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是氣候類型。非洲熱帶雨林氣候

的南北兩側是氣候類型。南北回歸線附近主要是氣候類型。非洲最北端、最南端分布的是氣候類型。

由此可得,非洲的氣候帶受因素影響,以為中心呈對稱。

(設計思路:繼續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同時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歸納知識的能力。)

(四)、豐饒的物產

閱讀非洲主要的礦產與農產品分布圖,并分類。

礦產資源:鉻鐵礦、金剛石、黃金、石油、磷酸鹽等。

動植物資源:桃花心木、檀木、花梨木等;咖啡、棉花、劍麻、花生、香蕉、棗椰、油棕等;非洲大象、長頸鹿、斑馬、非洲雄獅等

水力資源:剛果河、尼羅河(讓學生通過閱讀圖

1-27,找出有關兩河的水文特征對比,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地圖,總結問題的能力。)

(五)、人口與經濟

非洲既然被稱為“富饒大陸”,按理說經濟很好,但為何又被稱為“經濟落后的大陸”呢?

(1)讀下表可知:目前,非洲有個獨立國家,是世界上國家的大洲。

(2)據20_統計,有7.94億人口,總數僅次于亞洲,居世界第2位。

(3)非洲在人口壓力沉重的同時,經濟上受到幾個世紀以來的的影響,許多國家的經濟部門單一,且以業為主要經濟部門。

(設計思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樹立非洲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之間互相聯系的觀念)

三、合作探究:完成P16、P17活動題。

四、師生課堂總結:

五、布置作業:課本P20——21活動題。

教學反思:

這節課以多媒體技術為支撐,教學直觀、形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地理教學融為一體,同時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真正體現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用心觀察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不足之處在于:

1、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還不夠,學生的參與面還較有限,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真正意義的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

2、教具的運用比較單一,即使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但個別同學脫離課本,完全依賴于課件,只注重了瀏覽課件這種形式,而不能最大限度的使課件與課本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因而未能充分提高學習效率。

在今后的地理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增長自己的教學能力,在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篇7

一、情景導入

見書問題

二、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們知道,在平面內建立直角坐標系后,平面內的點都可以用坐標來表示,為此,要確定區域內一些地點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標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為原點?如何確定x軸、y軸?選取怎樣的比例尺?

小剛家、小強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學校為參照物來描述的,故選學校位置為原點.

以正東方向為x軸,以正北方向為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圖中1格相當于實際的100米).

點(150,200)就是小剛家的位置.

畫出小強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標明它們的坐標.

歸納:

注意:

(1)通常選擇比較有名的地點,或者較居中的位置為坐標原點;

(2)坐標軸的方向通常以正北為縱軸的正方向,正東為橫軸的正方向;

(3)要標明比例尺或坐標軸上的單位長度.

三、課堂練習

下圖是小紅所在學校的平面示意圖,請你指出學校各地點的位置.

四、課堂小結

怎樣利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

2539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牛特旗| 沂水县| 惠安县| 昌图县| 江山市| 濮阳县| 阳原县| 绥德县| 缙云县| 平罗县| 江西省| 南华县| 芮城县| 万载县| 来凤县| 屏山县| 麻栗坡县| 怀柔区| 宜兰县| 中超| 高平市| 洪泽县| 泰兴市| 梨树县| 冀州市| 绥德县| 大渡口区| 蓬莱市| 日照市| 拜泉县| 敖汉旗| 孟村| 政和县| 手机| 临湘市| 平谷区| 郑州市| 临沧市| 台北县| 集安市| 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