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級教案 > 語文教案 >

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案模板

時間: 金成 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小編帶來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案模板7篇,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案模板

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案模板篇1

教學目標:

知識儲備點: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能力培養點:

賞析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

學習描繪秋天的手法,背誦詠秋的名句。

情感體驗點: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前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并正確注音。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計 :

一、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曾在詩中詠嘆“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這是中國古代詩人的一種典型的悲秋氣節)。但是秋天也是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二、生自由朗讀課文。

出示問題組:

a.為什么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朗讀之后,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征;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三、研讀賞析:

a.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幅圖。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蕩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鳊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里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b.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景的? (由遠及近的順序)

c.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七、布置作業

1.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2.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并做點評。

九、教學后記:

本課采用了以讀帶講兼以學生自學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指導,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領會詩歌。整體感知部分,考慮到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情感體驗,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拓展延伸部分進行比較閱讀,將本課學習引向縱深。安排摘抄寫“秋”的詩文,并做點評,是培養學生養成摘抄的習慣,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有效方式。

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案模板篇2

《語文》(人敎版)七年級上冊

課 題: 風 箏

教材分析:

《風箏》敘述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帶給“我”的一段思想情感的經歷。“我”向來不愛放風箏,并不準自己的小兄弟放,還有一次粗暴地毀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這件事到時隔二十年后突然出現在記憶中,竟然如此劇烈地啃噬著自己的心,以致渴望得到補救 ,卻已經無濟于事 ,只是平添了心頭的沉重。此后每當回憶這事,就感到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

探索這篇散文的內涵: 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 精神,還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感慨。

這篇課文的難點很多,學生學起來困難較大,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由淺入深,解決疑難問題。

教學目標 :

1、知識和能力目標:感知課文的內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愛真情,獲得思想啟迪。

(1)積累詞語,掌握“憔悴、嫌惡、 瑟縮 、虐殺 、苦心孤詣”等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濃濃的親情。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和比較,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3)運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討疑難問題 。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文中濃濃的同胞手足之情,學習魯迅嚴于自省知錯必改的情操與美德

教學重點:

1、多角度理解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來體味文中兄弟間發生的誤解沖突,以及從中展現的濃濃親情。

教學難點: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難懂的語句,理解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畫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閱有關魯迅的資料,閱讀《滿天的風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師:備課時可以借鑒總――分――總的思路,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研究一個個局部問題,理解課文。

教學方法:品讀法 點撥法 討論法

3、多媒體輔助教學 歌曲<三月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滿天的風箏》寫了什么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魯迅的《風箏》與《滿天的風箏》抒發的情感 全然不同。怎樣的不同呢?讓我們來學習魯迅的《風箏》,了解文章的內容,探究其深刻的內涵。

二、教師板書課題 ,出示目標

大屏幕出示學習目標:

1、感知課文的內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愛真情,獲得思想啟迪。

2、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和比較,

3、運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討疑難問題 。

三、識記字詞

大屏幕出示字詞

讀一讀: 墜 憔悴 蕩漾 瑟縮 什物

解釋: 嫌惡 恍然大悟 苦心孤詣 肅殺 訣別

過度詞:風箏時報春的天使,看見風箏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為什么卻感到驚異和悲哀?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從中尋找答案。

四、讀與思

教師導讀:

閱讀分幾步走,由淺入深。第一步:通過學生自讀,概述課文內容,體會手足之情。第二步:教師示范并啟發提問,學生邊聽邊思考,進一步理解課文。第三步:重點精讀,揣摩疑難語句。

1、學生默讀,要求整體感知課文,思考這篇文章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讀完,分組討論交流問題 ,然后全班交流,教師給予鼓勵。

2、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思考大屏幕出示思考題

(1)為什么小時候會把放風箏看成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事?

(2)為什么說不允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

(3)魯迅對待自己錯誤的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學生四人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給予肯定、鼓勵。

教師小結:

作為兄長的“我”,小時候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事,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嚴格管束,是為弟弟好。現在反思起來,當年是因觀念落后所支配,所以說是“精神的虐殺”。對待自己的當年的行為,“我”深深譴責自己。不因自己當年的動機是好的而原諒自己。不因時間久遠而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的剖析自己。

學生針對疑難問題、句段齊讀或者自由讀。

教師過渡:這篇文章的難點較多,需要同學么多角度理解。只有多角度理解,才能感悟文章的深刻內涵,獲得思想的啟迪。

五、自主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吧課前準備的疑難問題和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四人組,合作研討,教師巡視,參與討論。有不同意見,集中全班討論,教師適時點撥。

(學生問題預設)

1、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3、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教師必要時給予引導和點撥

教師引導歸納

《風箏》這篇散文籠罩著深沉的悲哀。探究內容,可以體會到魯迅的兄弟之情,自省精神,感受到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感悟到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的道理 。同學們學習了這篇散文,還有什么收獲呢?你從魯迅身上學到什么精神呢?

還有什么問題,可根據時間情況和同學們繼續研討

六、作業(任選其一)

1、把學習這篇散文的收獲寫在練習本上。

2、記敘一件頗有感觸的親情故事來表現自己對親情的理解。

七、小結

《風箏》是一篇表現魯迅嚴于自責和反省的優美散文,也是一曲人情美的溫馨之歌。這支人情美的頌歌蕩漾在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態里,也回響在風箏被“我”毀壞的“驚慌”、“絕望”的痛苦里,對“我”“全然忘卻,毫不怨恨”的心靈里。“我”不愛放風箏,嫌惡放風箏,不許放風箏并傲然離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而“我”急于補過,終于無可補救的“無可把握的悲哀”中。文中的至愛真情,抒發得深切感人,使人在學習中得到高尚情操得感染和熏陶。

八 、教學反思與設想

1、《風箏》一文通過描寫“我”的內疚自責來表現主題,抒發了作者的悲哀心情。在聽讀課文之后,應提出了頗有建設性的問題——找出能觸動你心靈的句子?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帶有自主性和獨特性,通過品味語言來明確“我”和小兄弟對風箏截然不同的態度,從而體味“我”和小兄弟之間的誤解和沖突,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教育觀。“我”因在二十年后見到小兄弟的麻木而陷入更無邊的悲哀中。

2、只有激發真情,才能加深體驗。在導入新課時如果以對比的方法來切入主題,突出作者的心情和小兄弟的境遇,這就激發了學生閱讀欲望,不禁產生疑問:一個孩子竟然被剝奪了放風箏的權利?為文章奠基了傷感的基調。接著,又通過深情的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中。作業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一篇記述親情的文章,進一步讓學生用心去挖掘、體驗那份親情。

3、通過深入探究語言,才能體會真情。《風箏》一文沒有華麗的辭藻,動人的修辭,但就是這些樸實真摯、白描式的語言,感動了一代又一代。所以在學習這篇文章時,確實應該把這一點作為重點來落實,深入文章語言,體悟文章的真情。因《風箏》歷來存有多論,學生的.理解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啟發學生結合自己的看法來發表合理、獨特的體會。

4、由于《風箏》故事發生的時代距離現在將近一個世紀,學生無法站在時代的高度去審視故事蘊含的深沉思想,所以對主題的挖掘尚未到達理想的境界。

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案模板篇3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②學習并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聯系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課前準備

學生

①預習課文,查工具書識字寫字。

②朗讀課文,讀好自己喜歡的角色。

③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過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你是怎樣處理的?準備好說給大家聽聽。

教師

①安排學生分角色朗讀,課前給予朗讀指導。(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于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里。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剛剛升人中學的你,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對學習,對友情,你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這節課學習的《羚羊木雕》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2、出示學習目標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②學習并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聯系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學生齊讀或教師提示)

[檢查預習](讀、寫)

3、整體感知

大屏幕投影問題: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么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概括,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這場矛盾沖突中,究竟誰是誰非?要談出自己的看法,還要再讀課文研討。

美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是相輔相成的,朗讀有助于體會,體會越深刻,朗讀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讀,請分配到角色的同學到前面來,可以邊讀邊表演。其他同學當評委。

大屏幕投影評價標準:

重音

語氣

語速

[教師導學]

學生評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媽媽的神態:緊緊地盯著

孩了的神態:低著頭不敢看

十分嚴厲

一動不動

語氣{咄咄咄逼人

語氣{聲音有些發抖

堅定

哭著喊了起來

[教師小結]

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態度,爸爸的聲音雖然很平靜,但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逼,一面是無奈,兩個方面展示在同學們的面前,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4、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問題:

①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②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怎樣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③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全班交流。如果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觀點。不論觀點怎樣,教師都要給予鼓勵。

(過渡)生活中,同學們也可能碰到過這一類的事情,你是怎樣處理的?把你的好辦法與大家交流一下。

反思

學生把課前準備的材料在小組里交流,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開求異思維,又是合作學習。

5、小結

《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由此而起沖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于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為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案模板篇4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③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揣摩詞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獨特感受。

三、課前準備

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課前布置學生去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閱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了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四、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感受濟南冬天的溫暖,感受《濟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

五、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說到冬天,北方的人們一般習慣在它前面加上修飾詞??“冰冷”或“嚴寒”;說到冬天,人們會想到那肆虐的北風,駭人的寒流,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蕭殺”的,可能會令習慣于溫暖的南方的人們懼怕而卻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完全沒有了那種寒冷,那種肆虐,那種蕭殺,而是一個“溫暖”的寶地。可能我們都沒有在冬天去過濟南,那么,就讓我們走進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感知濟南冬天的溫馨,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體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語言之美。

2、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學生交流自己查的資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著對“故鄉”的深情來寫的。(讓學生了解這些,是為了理解為什么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為什么那么濃。)

③感知內容:在聽讀前,檢查預習,教師正音,學生掌握字詞:鑲、響晴、溫晴、安適、肌膚、秀氣、綠萍、水藻、貯蓄、澄清、空靈、水墨畫、藍汪汪

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出示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么?

b.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帶著問題聽朗讀,然后討論,再回答,互相補充。

[明確]

a,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暖的寶地。

b,寫對濟南的總體感:“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

寫陽光朗照下的山

}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寫薄雪覆蓋下的山

再寫城外的遠山,

最后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愛

3、研讀與賞析

①整體感知后,對內容有了基本了解,學生自由探究,進一步深入理解。

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b,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于什么樣的地形特點?

學生速讀第1、2自然段,自主解決后,討論明確。

a.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一?向晴 }寶地

與熱帶相比??溫晴

b.濟南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濟南冬天的特點。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是北邊缺著點口兒。”

此處學生可再體會:①為什么稱“小山”因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與之比較)。②“圈兒”、口兒,,將“兒”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讀一遍,比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兒”與“小”搭配,貼切地表現出其“小”,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并讓學生試著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4、[教師小結]

在濟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正是這特殊的地形特點,使得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②自由探究

[問題組]

a.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b.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學生思考體味、朗讀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明確]

a.“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把濟南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

b.“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著”、“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c.“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臥”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狀樣、情態,仿佛是寫活物,活靈活現。

d.“那”點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害了羞”將雪賦予了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寫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微微”詞用得貼切,因是“溫晴”而不是“熱帶”之熱。

e.“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范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

f.“請閉上眼睛想:一個……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是張小水墨畫”、“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則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意境,表達了作者贊美的真情。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說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讀時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時要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有感情地朗讀。

③合作探究

進一步探討,合作探究,學生間可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明確]

a.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點“溫晴”為主線貫穿全文的。

b.作者緊扣這一點,三段文字寫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寫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將天氣、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d.多用比喻和擬人,形似且神似,生動貼切地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里孕育著的朦朧春意,表達了作者喜愛贊美的深情。

e.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其含義是:這溫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凈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的算是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5、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能描繪出這么精彩的畫面,為什么語言能如此優美?體會在寫法上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么相同之處?

寫好,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過內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么活靈活現,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本文,你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現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里,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為寫好打下牢固的基礎。

③延伸作業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鑒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6、信息反饋:

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案模板篇5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了解作者所訪之“友”。

②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③展開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④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二、教學重點

感知內容,理清思路,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課前準備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本文,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朗讀來理解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四、教學內容

抓重點詞語,感知內容,理清思路,誦讀感悟。

五、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入新課

閱讀標題,揣測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板書課題:山中訪友

如果你沒讀過課文,請展開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

(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圓其說,即可。)

學生可能會說:

訪一位多年不見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藝;

訪一位隱居山中的詩人??煮茶論詩;

訪一位得道的僧人??禪悟人生;

訪山中的動物??要保護動物等……

教師:可作者是怎樣說的呢?

讓我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帶著豐富的想像,跟隨作者,走進山林,走到山澗邊,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會晤作者“山中的眾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動情的話語描繪的那童話般的世界。

②學生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幽徑、逝川、青翠、唱和、湛藍、贊助、玄奧、清澈、禪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滅、返老還童、津津樂道、梔子花

③感悟內容

點名讓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帶著問題聽讀課文。

a、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b.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學生討論明確:

讀到第3自然段,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懸崖??云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研讀與賞析

作者與大自然是那樣貼近,關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訪的都是一些什么樣的朋友?作者分別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①精細地朗讀課文,細細品味,自主探究,討論明確:

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案模板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儲備點:

(1)積累重要詞語,掌握它們的讀音及詞義。

(2)積累語言,揣摩語言

2.能力培養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逐步提高閱讀能力特別是品味鑒賞語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4)夾敘夾議的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文中蘊含的家人之間深沉的愛和歡樂純真的情,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重點、難點:

1.重點:(1)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2)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難點: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學資源:

1.多媒體設備

2.音像資料:歌曲《致愛麗絲》《常回家看看》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環節:

1.朗讀課文,自己查字典,解決字的讀音,找出課下注釋中沒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詞,整理在筆記本上,小組同學之間交流字詞整理情況。

2.朗讀課文,感受親情的和暖。用一句話說說你讀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討環節:

課堂導入:

記得周國平說過,家,是一只船,是避風的港灣,是游子心中永遠的岸。家庭中,正因為有了父母堅強的臂灣,有了他們無微不至的噓寒問暖,我們才感受到無盡的溫情與和暖。如今,他們老了,孱弱的雙肩再擔不起重負,今天,就讓我們攙扶著他們走進暖暖的春天,去共享親情的無限。

(一)初讀入情整體感悟

1、配樂朗讀。

閱讀提示:(1)播放樂曲《致愛麗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家庭的親和力。

(2)思考:課文向我們講了何事?何人?何景?(2)從文中的字里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

我們一起來探究以上兩個問題。)

2、反饋、點評、小結:(1)我們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師生明確:“和美”的家庭。

(二)研讀入境合作研討

(下面就讓我們把自己也融入這樣一個“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們美麗的心靈。討論)

1、展示題目:

(1)在整個散步過程中,你最欣賞誰的表現?理由是什么?(小組口頭表達)

(2)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到底誰說了算?假如是父親或母親,當尊老愛幼不能兩全時,你會怎么做?(班上書面交流)

2、研讀要求:

(1)小組內個人見解獨到、精彩,每人欣賞一個人。

(2)小組觀點一致:中心、補充、記錄、發言代表

3、小組討論,教師參與,點評討論情況。

4、反饋、小結。師生明確:

(1)中年人是家庭的頂梁柱,他一肩挑兩頭,上要贍養父母,下要撫育子女,責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愛幼的親情鏈條綴接而成的。

(3)家和萬事興

(三)美讀入理品味意境

這是一篇短玲瓏剔透、小精悍的敘事散文,但在寫景上也別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賞析本文語言特色。

1、提示:(1)你喜歡文章哪幾個寫景的片段?分別寫了哪些景物?

(2)師生明確:第4段:田野、新綠、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樹、魚塘(“粼、鱗”)

(3)集體朗讀,注意讀出初春的生機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1)從你更喜歡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樣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讀品味

(3)學生簡談文中寫景的作用。(點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對生命的禮贊,同時渲染一種和諧而充滿生機的氛圍。)

(四)賞讀入心學習技巧

(我們品味了本文生機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們來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美。有些句子雖然不是寫景,但我喜歡)

1、展示“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請學生猜老師喜歡的原因?

2、反饋:形式對稱,音韻和諧,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這樣的句子在文中還有很多,請畫出來(每組看兩段,找到一句即可舉手)

4、深情賞讀:領讀輔之以跟讀,評價。

5、師生一齊朗讀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義。師生明確:以小見大,以輕襯重,體現了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讀)

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案模板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現代詩的閱讀方法與技巧,提高閱讀水平。學習借物抒情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思想意識。教學重點:

1、朗讀,把握節奏,重音,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2、探討詩歌的主題。

3、品味詩歌的感情,學習抒發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深層理解文本,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教具安排:ppt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思鄉歌曲,創設情境:

導言:同學們,每到周五,你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將來你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在遙遠的異地工作生活,最容易產生一種什么感情?

(思鄉之情)

“游子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恒的話題,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騷客抒發過這種美好的情愫。那么,請同學們回顧你曾經學過或讀過的作品,說出有關描寫鄉愁的詩,詞,曲。

是啊!游子思鄉,故土難忘。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著多少游子的心!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其鄉愁詩也是異彩分呈。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二、分析本詩的寫作特點。

1、比喻新奇,把這種難以言盡的抽象的鄉愁寄托在四個具體形象上。(借物抒情)

2、結構整齊,且成功運用反復手法(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和疊音詞(小小的,窄窄的),使詩歌富有音樂美,好讀易背。

2527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兖州市| 天气| 恩平市| 延寿县| 环江| 通道| 荃湾区| 榕江县| 新闻| 利津县| 岚皋县| 枣庄市| 泗水县| 喀什市| 新闻| 松江区| 乐平市| 田林县| 筠连县| 长垣县| 仙桃市| 襄樊市| 惠州市| 青阳县| 盖州市| 皮山县| 宁远县| 鱼台县| 甘孜| 成都市| 哈尔滨市| 东辽县| 贵阳市| 安远县| 勐海县| 南陵县| 嵩明县| 瑞安市| 汝南县| 托克逊县| 长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