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小編帶來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7篇,希望大家喜歡。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1
一、鄭和下西洋
1、目的:
為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彰顯國力,換取奇珍)。
2、條件:
①明朝前期的國力強盛
②造船術的發達
③指南針在遠洋航海的廣泛運用
④鄭和個人吃苦耐勞的英雄氣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時間: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4、到達地區: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5、意義: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二、戚繼光抗倭
1、騷擾我國沿海地區,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沿海居民稱它們為“倭寇”。
2、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臺州),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詩句抒發了戚繼光怎樣的情懷和抱負: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已任的愛國情懷。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2
課標內容:1、了解隋朝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2、以大運河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① 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統一的時間及其意義;③大運河開鑿的時間、南北起止及中心點;④大運河的作用;⑤隋文帝開科舉制的先河;⑥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⑦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1、結合《隋運河》圖講解大運河的開鑿,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結合圖文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
2、聯系隋以前中國古代的主要選官制度,說明隋創立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培養學生綜合說明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隋煬帝的評價,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4、通過課后題“比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們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隋朝統一及其歷史作用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2、結合課中題,補充歷代詩人對隋大運河的詠嘆,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進行討論。結合卡通問答中有關科舉制的介紹和課后題,對科舉制的作用進行討論。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進一步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2、了解隋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它的開鑿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舉制的作用,初步認識人事制度建設對國家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一、重點: 1、大運河的開鑿
2、科舉制的創立
二、難點: 1、大運河為什么在隋朝時開鑿?
2、進士科的創設標志著科舉制正式形成。
3、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和科舉制的作用引導學生勇于多角
度提出問題,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釋。
教學方法: 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復習上冊知識,導入新課)
一、隋朝統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長安,要求學生歸納隋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統一南北講清時間及所滅的政權。其意義結合“隋朝出現了
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講解。
二、大運河的開鑿: 1、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
2、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3、大運河的作用
三、科舉制的創立: 1、隋文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
2、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3、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導學小結)
就隋的建立和統一南北的有關知識提問,指出隋開鑿的大運河和創立的科舉制對后世影響巨大。請一至二位學生簡要歸納這兩個歷史事件的影響。
課后作業:
1、( )年,( )廢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滅掉南方的( ),南北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開鑿大運河。
4、大運河以( )為中心,北通( ),南達( ),全長( )多千米。
5、開鑿大運河的意義或作用: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開鑿大運河的目的:隋朝統一后( )。
7、開科舉制先河的是( )。( )又創設( ),科舉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創立科舉制的目的:改革( )的辦法,通過分科考試( )。
9、科舉制打破了( )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 )的機會;同時,為統治者( )拓寬了道路。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對后世影響深遠,以后各朝都相繼沿用。
10、隋末農民起義軍中( )、( )領導的( )勢力最大。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3
【活動準備】
1840年,英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五千年文明古國從此慘遭帝國主義列強鐵蹄的蹂躪,四萬萬中國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嚴,為了中華的崛起,中國人民前赴后繼,不屈不撓,譜寫了一曲曲悲壯激越的近代史詩。請你作為一名記者,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將你見到的這幅交織著腥風血雨,凝聚著親仇愛恨的歷史畫卷告訴世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請用你的這正義之筆,將侵略者的殘暴和丑惡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把中國人民的不屈反抗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吧!
一、活動目的
1.通過搜集、選擇、整理近代帝國主義侵華和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圖片、實物、史料,培養學生想象思維和分析、比較、歸納能力。
2.通過模擬時事報道,加深對中國近代屈辱史、抗爭史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時事報道的交流、展示、評比,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4.通過撰寫時事報道的全過程,培養學生感悟歷史,增強愛國主義的情感。
二、活動程序
1.分工選題:全班分成若干組,每組負責教科書第一單元一節課內容,選出正副組長。每組選定一項專題。(若不設組亦可,由學生按其所好選題,使學生更有自由發展空間)
2.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博物館,了解有關近代列強侵華的圖片、實物、史料;考察有關近代反抗與斗爭的歷史遺跡;觀看影視《林則徐》《火燒圓明園》《甲午戰爭》等作品,在擁有第一手資料的前提下,對圖片、實物、材料、遺跡等歷史畫面進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礎上寫出一篇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期間的帝國主義侵華或中國人民反抗的時事報道。
3.閱讀《林則徐》《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中國近代戰爭史》等書籍,擷取有關片段,寫成時事報道。
4.將寫成的報道按標題、作者、撰稿時間、內容、評價的要求在小組交流,由小組選出若干篇到班級評比。
5.按約定的評分標準,用全班投票的方式評出優秀作品一、二、三等獎。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x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x,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_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1、大澤鄉起義2、秦朝的滅亡
難點:1、秦朝x對農民起義的影響、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x、秦二世的x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著較大的內在聯系,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系,分析因果關系,串聯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圖課件2、秦x內容的課件
學生: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x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x,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x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x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x。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么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歷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巨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五、教師總結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教學難點
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程序
教學內容及預見性問題方法與措施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藍田人d、山頂洞人
2、“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據這一材料,請你判斷他屬于()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進化
c、大腦的進化d、勞動
4、下面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a、幾十人圍在一起喝小米粥
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設下陷井捕捉野獸
c、人工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
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趕野獸和照明
5、有關山頂洞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其面貌還保留著一些猿的特征
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針
c集體居住在山洞里
d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6、山頂洞人是比北京人更進步的遠古人類,是因為:()
a手腳有明顯分工
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
d過著群居生活
7、北京人與元謀人的相同之處不包括:()
a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征
b人工取火御寒
c過著群居生活
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頂洞人抵御野獸的攻擊,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b木棒c火把d弓箭
9、在同一地點發現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頂洞人
c、山頂洞人半坡原始人類
d、河姆渡原始人類半坡原始人類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圖是什么人?距今約多少年,位于哪條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黃河流域
②圖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石器和木棒
③圖中人物的體質特征有何特點?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但頭部還保留著猿類的一些特征。
④圖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對人類有何意義?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類的體質,增強了與大自然斗爭的能力。
合作探究學習
11、考古學家對北京人遺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現在我們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下頜骨、牙齒、肢骨碎片、脛骨等,分屬40多個不同年齡的個體。同時還有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的灰燼,其中獸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還有已經滅絕了的劍齒虎、腫骨鹿等……
(1)請根據有關資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勞動:婦女和兒童等采集果實,男子打漁,集體捕獵野獸,獲取食物;
一天中的學習:長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獵的本領和生活的經驗;
一天中的娛樂: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會,競技比賽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專人負責看管火種;
其它: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
三、瀏覽鞏固。
原始人類名稱生活地點距今年代體質特征工具制造觀念用火情況
元謀人云南約170萬年會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約70萬~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獵等使用天然火
山頂洞人北京約180_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從事采集、漁獵等活動懂得愛美人工取火
四、抽測達標。
[導入新課]
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么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課堂組織學生自學課文,完成學案
學生充分展示后教師總結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并作為學習資料保存。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6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是通過傳說故事導入,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照課本知識獨立解決問題。并通過收集的文本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情景。并會進行對比。自始自終圍繞“會不會制造工具是動物和人類的區別”,“勞動創造人”展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系對比法、閱讀講解法。
●教學媒體
1、教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電腦。
2、素材準備
“女媧造人”、“亞當、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圖、“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的圖片;“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導入: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于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里來的?那么同學們,有誰知道:“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講述,老師總結并補充《圣經》中關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和“亞當、夏娃”的圖片)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那么,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后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類人猿。(展示“人類的進化”圖片)類人猿是一種近似于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那么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板書)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講授新課: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圖)結合課本“我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請同學們數一下早期人類遺址共有多少處,了解20世紀以來中國眾多的遠古人類主要遺址,歸納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的分布特點。請同學回答“看一看”,教師補充總結,引出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發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板書)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關于元謀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長時間?
2、元謀人是什么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么地方?
3、講述一下元謀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一段知識,得出元謀人會制造簡單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師總結補充學生的回答,導出: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板書)
我們通過課本獲得了元謀人的信息,那么科學家們是如何獲得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的信息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是通過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的科學推斷(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元謀人遺址出土石尖狀器、刮削器),通過提問:什么是化石?引起學生注意教師解釋化石的定義。
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再來看看我國比較進化的另一個遠古人類——北京人。
(板書)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播放“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關于北京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么地方?
3、結合北京人的圖像,說一下北京人和現代人長的有什么不同?
4、為什么說北京人是人類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遺址有什么特點?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址”名錄)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盡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腳分工明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說北京人已經是人類而不是古猿了。因為,會不會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猿和人類的區別。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被稱為舊石器時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長相,我們在進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距今約70至20萬年之間。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在溫和濕潤。山上山下,生長著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劍齒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里還生長著大象、犀(音xī)牛和腫骨鹿。(展示“劍齒虎”和“腫骨鹿”圖片),這些野獸嚴重的威脅著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這些野獸作斗爭,并生存下來呢?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圖)
教師總結,北京人會制造簡單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這些同野獸作斗爭,不僅如此,他們還用這些工具采集樹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莖,獵取食物。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著群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
另外,北京人比元謀人更進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北京人不僅會使用火還會保存自然火種,同學們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對北京人有什么好處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組圖片)教師舉例講解對北京人來說,使用火的意義。(照明、防寒、驅趕野獸、增強人的體質)
教師總結,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體的力量,憑借簡陋的生產工具,通過采集和狩獵這樣的生產勞動,艱難地維持生存,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區,出現了另一群遠古人類,他們是山頂洞人。
(板書)
三、山頂洞人
(板書)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
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展示“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請同學們指出山頂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展示“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
(板書)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術: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制衣服,制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解釋“氏族”的定義)
(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境內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對照課本,師生共同商討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制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板書設計
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二、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70—20萬年之間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打制石器,采集,漁獵,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
三、山頂洞人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術: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制衣服,制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2)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列表歸納本課基本知識,以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課基本知識。
(2)引導學生探索和研究。如:分析常見漢字的構成方法,探究中國古代樂器的演進過程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難點: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教學過程
[教學策略]
1.教法選擇:直觀法、比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2.學法選擇:觀察法、對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3.課堂組織形式:分組討論。
4.教具媒體組合應用:多媒體展示。
5.課程資料開發利用:教材插圖和史料、網上下載的部分資料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板書設計
一、文字的演變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西周晚期出現了大篆
二、天文、歷法和醫學的成就
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記錄
2.歷法產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3.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三、屈原和“鐘鼓之樂”
1.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2.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教學過程]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于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 (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4.金文: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5.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并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天文、歷法和醫學的成就
1.天文:
讓學生找出我國先秦時期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
歸納:古書記載,夏朝時期的某天發生了日食;商朝甲骨文里有關于日食、月食的記載,經現代科學家驗證,都很可靠;周朝有關于日食(公元前776年)和彗星(公元前613年)的確切記載;等等。
2.歷法:
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 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搜集24節氣的諺語。
3.醫學:名醫扁鵲
(1)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2)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三、屈原和“鐘鼓之樂”
1.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斗的精神。)
2.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整合知識:
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總結認識:
(總結出今天的收獲,并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于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