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教案的編寫應注重簡潔明了、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可操作性強等特點,以便更好地指導教學工作。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怎樣寫才正確?接下來給大家整理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1
教學設想: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篇教學設計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師適度的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目的:
一、明確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
二、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以及銳利深刻的戰略眼光。
教學難點:
目的1。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提起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記得哪些關于諸葛亮的詞語、詩句、故事、對聯,說出來讓同學們一起分享。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隆中對》,你們肯定會對諸葛亮有進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對聯等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
二、老師介紹《三國志》,范讀課文。
三、生準備分小組比賽朗讀課文,為課文正音、正字。
四、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參照課文注釋,自己解讀課文,有問題的,做上記號。老師巡視指導,然后集中解答疑難字句,充分相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交流,能夠解決疑難問題,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五、布置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課文,了解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解決課后習題一。
一、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討論:
(用原文回答)
1.劉備的現狀:劉備為什么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勢:曹操、孫權、荊益二州。
3.在此形勢下,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策略及政治藍圖是什么?
二、再讀課文,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業: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諸葛亮。
第三課時
一、本節課進行比較閱讀,將小說中的諸葛亮與史書中的諸葛亮相比較,小說家進行了哪些藝術加工?
二、關于諸葛亮還有哪些故事?請同學們課后閱讀《三國演義》,研究諸葛亮的戰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進一步了解諸葛亮的一生,談談你的感受,寫在周記本上。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引領學生在音詩畫的魅力下感悟余光中《鄉愁》的韻律和情感
2.培養學生比較鑒賞能力,理解在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鄉愁情結
3.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陶冶其對詩歌藝術美的感悟力
4.強化愛家愛鄉愛國的意識和情感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有感情的誦讀詩歌,體味鄉愁
難點:用意象分析法賞析詩歌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借助多媒體教學用具,以讀詩帶動討論,以優美的樂曲創設意境,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眷戀,對我們華夏民族魂牽夢繞的儒慕之思。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六、具體教學內容及步驟
a)導入
放映flash(《鄉愁四韻》演唱:羅大佑作詞:余光中)
同學們,這首歌好聽嗎?它表達了一個什么樣的主題?(鄉愁)這首充滿了意韻的歌曲的詞,原本就是一位詩人的詩--《鄉愁四韻》,這位詩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到了臺灣。從此以后,在他的作品中都充滿了一種思念大陸的鄉愁,這詩人的名字叫:余光中。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現代詩:《鄉愁》。
b)作家簡介(課件顯示余光中照片和文字簡介)
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臺灣。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
c)余光中部分鄉愁詩片段欣賞
余光中的許多詩歌中都彌漫著濃厚的鄉愁情緒,我們先一起來欣賞一些片段,感受一下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情緒,以更好的感受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這篇《鄉愁》中的情感。
課件顯示:昨夜,月光在沙上鋪一條金路,渡我的夢回到大陸。
(《舟子的悲歌》)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當我死時》)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
(《鄉愁四韻》)
我是神經導電的大陸飲盡黃河水也不能解渴捫著脈搏,證實有一顆心還沒死去還吸收,還呼吸雷雨的空氣我的血管是黃河的支流中國是我我是中國……
(《敲打樂》)
d)聽范讀,劃分朗讀節奏和重音
放映flash的《鄉愁》,請學生各自在書上劃分朗讀節奏和重音,然后課件顯示教師的劃分: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伴隨馬思聰的《思鄉曲》請一生甲朗讀全詩,全班齊讀(正音:啊ya那nei這zhei)
e)用意象分析法具體分析(邊分析,邊課件顯示)
i.四節詩以什么為序?找出標志性詞語。
很明顯,這首詩是以時間的變化、推移來組織全課的,全詩共四節,對應的是四個人生階段: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
ii.詩人為這四個人生階段分別找了一個最能表達鄉愁的對應物,我們稱之為意象,詩人都選取了哪些對應物呢?
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
iii.根據這四個意象,我們看到了四個什么樣的畫面?
母子別夫妻別生死別故土別
4.全詩的感情最主要的一個字就是“愁”,但四個場面的“愁”有區別嗎?(三、四節和一、二節不同)
a.一、二節是什么感覺的愁?
b.第三節是什么分離?(死別)和親人永遠的分別時,會有什么感覺?第三小節用什么語調去讀?
還請學生甲來讀(伴隨馬思聰的《思鄉曲》)
c.第四節和前面三節相比,感情有什么不同?(一己親情--家國之思)
d.全詩應該怎么樣讀?
先繼續請學生甲讀,再大家齊讀(伴隨馬思聰的《思鄉曲》)
f)我感覺大家在讀的時候,家國之情不到位,對鄉愁的理解不到位。沒關系,我們先來看看,對鄉愁的理解,古人又有怎么樣的思緒呢?
課件顯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傷心欲絕的鄉愁)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迷茫困惑,不知何處是故鄉的鄉愁)
--崔顥《黃鶴樓》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
從何處來?(回鄉后不被故鄉接納的另一種更深沉的悲哀)
--賀知章《回鄉偶書》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
他鄉.(那種四海為家豁達豪邁的.胸襟)
--李白《客中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輾轉反側、揮之不去的鄉愁)
--李白《靜夜思》
g)古人出門游學,四海漂泊,人在旅途不得意,何人不起故園情?對古人失意后的鄉愁我們很好理解。但是,余光中功成名就,他的鄉愁又因何而起呢?他究竟有什么樣的鄉愁情結?讓我們到他的詩中去尋找答案吧?(課件顯示余光中鄉愁詩片段)
“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
(《十年看山》)
“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淚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聲……”
(《五陵少年》)
昨夜,月光在沙上鋪一條金路,渡我的夢回到大陸。
(《舟子的悲歌》)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當我死時》)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
(《鄉愁四韻》)
我是神經導電的大陸飲盡黃河水也不能解渴捫著脈搏,證實有一顆心還沒死去還吸收,還呼吸雷雨的空氣我的血管是黃河的支流中國是我我是中國……
(《敲打樂》)
這是一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眷慕,是血濃于水的民族情結。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是龍的傳人,都是華夏兒女,你們能否體會這樣一種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之愛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然后仍請學生甲讀,最后大家齊讀(伴隨馬思聰的《思鄉曲》)
h)從古到今,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大的社會變動都會帶來很多人的遷徙和遠行。那些游子或義無返顧或悲哀啜泣,或無可奈何。縱使心有千千結,也都無一例外地卷入鄉愁這首無言的史詩當中,哽哽咽咽又蕩氣回腸。因為我們的祖先早已把所有龍族的一切都烙上了中國印。(放《鄉愁四韻》)
同學們,無論你們將來是離開了學校,離開了南京,離開了江蘇,還是離開了我們所深愛的中國,我希望,總有兩個字能始終縈繞在你們的心頭,這兩個字就是--鄉愁。
好,同學們,讓我們伴隨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的歌聲,把這濃濃的鄉情帶入課下,帶到大家以后的人生歷程中去細細品味。
課件顯示:《鄉愁四韻》作詞:余光中作曲并演唱:羅大佑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酒一樣的長江水信一樣的雪花白
醉酒的滋味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滋味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血一樣的海棠紅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沸血的燒痛母親的芬芳
是鄉愁的燒痛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七、布置作業
i.背誦全詩
ii.在周記本上寫下自己的鄉愁感受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3
【課前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
1溫習上堂課內容—-作家知識、一二段段意、課下注釋詞語解釋。
2讀三四段,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意。
【課堂學習】
1復習提問
(1)提問學生關于范仲淹的知識
(2)文章一二段都寫了什么內容?
(3)解釋詞語
謫守越明年百廢具興增其舊制屬予作文
勝狀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大觀遷客騷人得無異乎
2導入
同學們已經說了,文章第二段,簡單寫了洞庭湖美景,然后轉到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那么,這覽物之情到底如何呢?下面就來繼續學習。
3學習過程(精講內容)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譯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詞語。
淫雨霏霏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催
薄暮冥冥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
(3)概括此段內容:
描繪洞庭湖天氣的惡劣,淫雨、陰風、濁浪是主景,進而寫遷客騷人之悲。
(4)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注意讀準字音。
(5)指名譯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詞語。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長煙一空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此樂何極崇辱偕忘把酒臨風
(6)概括此段內容:
描繪洞庭湖陽關燦爛及月下的.美妙景色,進而寫遷客騷人之喜。
(7)從內容、寫法、表達方式、句式及修辭等角度分析這兩段-----
采取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最后共同歸納總結的學習方法。結論見板書設計
4練習
解釋詞語
淫雨霏霏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催
薄暮冥冥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長煙一空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此樂何極崇辱偕忘把酒臨風
5反饋練習
從內容、寫法、表達方式、句式及修辭等角度解析這兩段?
6知識總結
我們主要學習了三四段的內容,多個角度進行了學習,希望同學們要認真理解,課下努力消化。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 通過自讀課文注解,理解、把握本首詩詞的思想內容和情感。
2. 反復朗讀詩詞,感受詩詞的意境,把握朗讀節奏,提升朗讀水平。
3. 領會本詞作者所表現出來的壯志雄心,結合現代生活,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愛國情操。
4. 品味名句,增加語言積累,豐富文化積淀。
教學重點:
朗讀這首詩詞,理解并感悟這首詩詞的思想內容和情感。
教學難點:
結合本首詩詞與現實生活,樹立遠大志向和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馬上就要到了,緊接著中秋節,我們又將迎來國慶長假,此時的你們,想回家嗎?想放假嗎? 有那么一群人,也許想家,但卻不輕易說想家;即使放假,也要堅守自己的崗位。他們把自己的青春獻給軍營,把自己的柔情化作萬丈豪情,揮灑在戰場上。他們是誰?——對,他們就是軍人,士兵。那么,今天就讓我們隨著辛棄疾的詩詞《破陣子》一同去感受他們的壯志雄心。
二、積累感知
1. 解題
“破陣子”,詞牌名。陳同甫,名亮。這首詞是辛棄疾贈送給他的好友陳亮的,二人均為南宋詞人,又都主張抗金,收復中原。辛棄疾在作這首詞時,已辭官在江西上饒農村閑居,但心中時時不忘殺敵立功,統一祖國。
2.自讀課文,注意正音。
3. 范讀課文,提醒學生注意節奏。
4. 學生男女比賽朗讀,齊讀課文。
5. 感知:“在朗讀的過程中,你覺得題中的哪個字可以集中的表現出這首詞的感情基調?”
明確:“壯”。
三、分析探討
1. 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回答:本文圍繞“壯”字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軍營生活,戰斗場面,雄心壯志
2. 這首詞的氣氛和格調有何變化?氣氛和格調的背后隱藏的是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提示:由“壯”轉“悲”。“壯”表明作者有報效祖國的凌云壯志,“悲”又反應出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心境。
3. 觀看《破陣子》朗讀音頻,談談自己的感受和感想。
四、遷移拓展
辛棄疾的這首詞表現的是南宋軍人士兵的鐵血丹心,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是否意味著我們先人的豪情在今日的軍人的身上就不存在了呢?來看下面一段視頻,你就會知道答案。
(播放電視劇《士兵突擊》中馬小帥入鋼七連視頻片斷,思考:男兒的豪情壯志是不是只能存在于古代軍人身上?是否只能存在于男兒身上?是否只能存在于軍人身上?當今的我們,如何來成就自己的“英雄夢”,如何來練就自己的“鐵血丹心”?)
五、總結
不止是辛棄疾有壯志雄心,不止是古代戰士們有壯志雄心,不止是軍人這個職業有壯志雄心。我們每一個人,你,我,他都可以有。就讓我們憑著這壯志雄心,像雄鷹一樣展翅翱翔,自由地飛到天空,去成就夢想吧!
六、作業布置
寫一篇日記,題為“我有壯志雄心”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將詩歌意象與生活情景的聯想相結合,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2.抓住這首詩“真摯的感情、鮮明的形象和優美的韻律”這三個明顯特征,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現代詩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深切感受詩人的思鄉愛國之情。
2.培養學生分析現代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感受并理解詩歌優美的韻律。
[教學方法]
以多媒體教學為輔助手段,綜合運用反復誦讀、師生互動和教師總結歸納的方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flash動畫。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結合學生剛剛學過的《靜夜思》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兩首詩,指出“鄉愁”在中華兒女的身上代代相傳,而臺灣人民的思鄉之情更深切、更感人,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先齊讀,再聽配樂朗誦,找出差別,然后請一兩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誦,聽后師生一起評價,特別注意朗誦時的語氣和節奏。
提問:作者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抒發鄉愁?(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這些形象的?(以時間為順序)
二、師生互動,想象構圖
1.教師范讀詩歌的第一節。
(1)讓同學們聯系自己在外上學、思念母親的實際情況理解詩歌內容。
(2)請同學說出自己的聯想。
2.請同學朗讀詩歌的第二節,教師進行指導。
(1)構建生活場景理解內容。
(2)補充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加強同學們的語文知識積累。
3.請同學深情地朗讀詩歌的第三節,教師進行指導。
(1)讓同學們想象三五十年之后,母親去世后自己的內心感受,加深對詩歌第三節的內容理解和情感體味。
(2)回顧前三節意象選擇的典型性,加深學生對作文選材典型性的認識。
4.第四節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也是同學們在內容理解上的重難點。
(1)首先應對學生進行引導:作者思念故鄉、想念親人,那為什么不回到他們身
邊呢?僅僅是由于有一道臺灣海峽嗎?
(2)再從作者生世和寫作背景出發,結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學們真切體會詩人
的思鄉之情和企盼祖國早日統一的強烈愿望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課堂練習]
結合自己的真情實感,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模仿造句。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條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別離時媽媽不斷的揮手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在車站久久的站立
[課堂小結]
正是由于具備了真摯的感情、鮮明的意象和優美的韻律,余光中的這首小詩才會成為海峽兩岸廣泛傳頌的名篇,這也正是我們分析不少現代詩歌的重要途徑。
[課后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鄉愁》和《夜雨寄北》這兩首詩。
板書設計
時間、空間、鄉愁
小時候、母子、異地、郵票
長大后夫妻分離船票真摯的感情
后來墳墓內外墳墓鮮明的意象
現在海峽兩岸海峽
鄉愁是……數量詞、疊詞
我在這頭……在那頭、優美的韻律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舴艨、載的讀音,能有感情地朗誦全詞,
過程與方法: 掌握幾種表達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學會運用誦 讀品詞對比知人論世等方法賞析古典詩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古典詩詞的音韻美節奏美語言美。
4.體悟詞人的情感,理解詞人的內心世界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品味詞的意境與語言。
教學難點:
1、 鑒賞詞作的意境。
2. 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引導法、 誦讀法,點撥法
教學媒體: 在多媒體課件上結合白板功能的使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今天老師帶領大家認識一位宋代婉約派的女詞人,也是老師喜歡的一位詞人,他被成為“一代才女”,她就是李清照,下面我們來賞讀他早期的作品《如夢令》,看這首詞中,表達了詞人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九百年前的這位曠世才女孤獨而高貴的靈魂,學習她后期的另一首作品《武陵春》
二、 讀愁
1、自由朗讀這首詞,大概了解詞的內容,讀完后告訴我你的感受。(愁——板書)
2、為什么作者前后期的作品有如此大的感受?(介入背景)
3、強調字音 : 舴艋 、 載 、擬
4、強調語速、語調和節奏
5、全班帶有感情的齊讀
6、聽讀,在聽讀的同時,試著理解這首詞。
三、 解愁
1、結合詞中的內容,談談你對這首詞的理解和感受。
2、學生自由賞析,老師適當引導
四、 賞愁
1、聽說雙溪的春景不錯,可是作者去了嗎?(沒有)為什么?
明確:“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2、回想一下前人在詩詞中也有許多描摹愁的詩句,他們是怎么寫“愁”的?寫出了“愁”的什么特點?
(學生交流積累的詩句)
3、老師展示搜集的資料
4、那么,我們看一下詞人李清照是如何寫“愁”的?“愁”怎么能用船去載呢?這個詞是不是用錯了?
引導: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狀態?——是感情、是抽象的東西
而能用船裝載的是什么?——東西、貨物,有形有重量
明確:在這里,詞人把無形抽象的情感當作有形具體的事物,化虛為實,巧用比喻、夸張,其實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點?(重——板書)
5、小結
李白寫出了愁的韌讀,李煜寫出了愁的長度,而李清照則別出心裁的稱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見一斑,給我們以后的寫作也有了一個啟示:要另辟蹊徑,做到標新立異,別出心裁。
五、誦愁
1、在古箏曲《月滿西樓》音樂的伴奏下,誦讀這首詞。
2、比賽看誰背得快、背得好
六、寫愁
古人把愁寫成了各種形態,請你也仿寫幾句摹愁的句子。
小結: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內心的愁苦的情感,領路了他遣詞造境的文學才華,希望同學們能愛上李清照、愛上中國古典詩詞。
七.作業布置
1、 繼續寫愁
2、賞析《聲聲慢》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7
設計思想:
古人行文很講究文氣,或曰氣脈,特別是駢偶句式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與此相適應,誦讀課文時要整體整篇地讀,一氣呵成地讀,分段分句、支離破碎地讀容易破壞文氣,所以進行誦讀訓練時一定要把好這一關。
課時安排:
本文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有關岳陽樓的情況:可從岳陽樓上鐫刻的詩詞歌賦談起,也可從岳陽樓的修建歷史談起;可放錄像或多媒體資料,也可由學生介紹。
二、結合課下注釋、工具書正音正字。
三、初讀課文兩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內容。
四、齊讀或個讀文章,教師進行誦讀指導。
五、教師介紹作者情況和相關的背景知識。
六、熟讀成誦,也可組織背誦比賽。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師生通過討論、串講等方式了解主要內容。
三、從表達方式、對比反襯、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學習本文情景相生的寫法。
四、討論:聯系現實生活和個人的成長談談怎樣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樣樹立“憂國憂民”的意識。
五、整理文言字詞,積累文化常識。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8
【設計思想】
古人行文很講究文氣,或曰氣脈,特別是駢偶句式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與此相適應,誦讀課文時要整體整篇地讀,一氣呵成地讀,分段分句、支離破碎地讀容易破壞文氣,所以進行誦讀訓練時一定要把好這一關。
【課時布置】
本文布置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有關岳陽樓的情況
可從岳陽樓上鐫刻的詩詞歌賦談起,也可從岳陽樓的修建歷史談起;可放錄像或多媒體資料,也可由同學介紹。
二、結合課下注釋、工具書正音正字
三、初讀課文兩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內容
四、齊讀或個讀文章,教師進行誦讀指導
五、教師介紹作者情況和相關的背景知識
六、熟讀成誦,也可組織背誦競賽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師生通過討論、串講等方式了解主要內容
三、從表達方式、對比反襯、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學習本文情景相生的寫法
四、討論
聯系實際生活和個人的生長談談怎樣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樣樹立“憂國憂民”的意識。
五、整理文言字詞,積累文化常識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識記文言字詞及文學常識。
2、品讀課文,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
3、領會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走進本單元,我們在一篇篇文質兼美的古文中汲取古代文化的養分,一個個富有人格魅力的古代文人墨客鮮活地站在我們面前,令我們崇敬萬分:陳涉不甘心受剝削命運的“鴻鵠之志”,柳宗元對民生疾苦的悲憫情懷,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襟,陶淵明對安定平等社會的向往。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從這篇美文中體會失意時的他表現出的曠達的情懷。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和停頓,必要時再書上做標注。
2.教師出示本科字詞投影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掌握字形。
教師強調重點
滁()壑()瑯琊()潺()釀()
輒()暝()傴僂()洌()蔌()
射者中()弈()觥籌()翳()晦()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4.同桌各讀課文一遍,相互糾正讀音錯誤。
5.全班齊讀,要求讀出節奏和停頓。
三、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1.學生結合頁下注釋和工具書自行疏通文意,劃出不解之處。
2.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組內互助解疑。
3.組內無法解決的疑問,全班交流解決。
4.生一人一句翻譯全文,師生同為譯者糾錯。
四、自學交流一:走近醉翁亭,感受景物之美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因而醉翁亭秀麗的景色在作者的筆下充滿了詩情畫意。劃出文中描繪美景的句子,大聲朗讀。
明確;要讀出醉翁的欣喜、熱愛之情。
學生朗讀、交流、評價。
2.選擇其中的一幅畫面,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些自然美景加以形象的描述,并給畫面加一個小標題。
學生交流、評價。
五、自學交流二:小組合作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互相交流完成下列問題。(時間5分鐘)
1、在美景中,作者到底都在“樂”些什么呢?在文中畫出表現作者之樂的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
學生看書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交流明確:
除山水之樂外,滁人游樂,太守游樂,太守與游人“同其樂”。
2、結合本文的創作背景,你是怎樣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現的“醉”與“樂”呢?本文的主旨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寫“山水之樂”,表現的是歐陽修的寄托,雖然遭受貶謫,但能排除政治失意的悲憤,從山水之中自得其樂。寫游人之樂,表現的`是歐陽修的政績,滁人游樂是由于生活安定,太守游樂是由于政務清閑。寫太守與游人“同其樂”,表現的是歐陽修的理想。可見,作者欣賞山間美麗的景色,與賓客喝酒游戲,對游人的快樂感到高興,都表現出他的樂趣在于:把滁州治理好,讓人民過上和平快樂的生活。這正是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美點尋蹤,當堂達標。
學生仿照例句探尋本文的美點所在。
例句:美在自然景物呈現的優美的意境,看那山水相映、晦明變化、四季變幻、禽鳥和鳴。
引導學生從語言、結構、表現手法以及表現的情懷等方面展開探尋交流。
七、背誦課文。
學生在充分感受到作品美之所在后,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課文。
八、作業布置。
歐陽修的人生態度與范仲淹《岳陽樓記》中“遷客騷人”有何不同?歐陽修的人生態度對你有何啟發?
教后反思:學生不同學習體驗的碰撞、沖突、認同,引發學生反思不和諧的原因,激起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學過程中,既充分尊重他們的興趣、體驗和想法,也注意調和學生的獨特體驗與課文文本的價值取向之間的矛盾,以一定價值取向的文本積極地影響學生的個人情感,學生最終認識到歐陽修是為“山水之樂”和“百姓之樂”而醉,也就理解了他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10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
2.理清故事情節,能夠抓住要點復述故事內容。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以小見大的寫法及曲折有致安排情節結構的方法。
2.理解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的語言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閱讀課文了解我國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培養學生重視、搶救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人物形象。
2.體會作者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的語言,加強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3.品味詞句,體會文章的語言風格及練習人物速寫,體現人物的“奇”“絕”。
突破方法:通過學生采用單口相聲、快板等形式對課文中感興趣的情節進行復述,這一環節使學生自然地感受到本文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然后通過拜師學藝這一環節可使學生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這樣學生在這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充滿興趣與激情地去表演。學生通過口頭敘述身邊的奇人奇事的練習學會寫人物速寫。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運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聲調、語氣,讀出情趣,要讀得活靈活現、聲情并茂。
2.討論點撥法。本文文字淺顯,情節簡單,閱讀障礙不大,教學中可采用學生自主活動、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品讀法。集中鑒賞本文獨特的語言風格,揣摩語句的豐富意蘊,可小組交流,口頭評析,也可寫短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引“奇人”
設計(—)山東電視臺有一個節目叫“奇人絕技榜中榜”,你在看電視的時候,一定有令你難忘的具有特殊本領的人,請你舉一個例子。
如:騎車走鋼絲,徒手撕鐵盆,鼻子拉汽車等。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天津衛這個地方有什么奇人絕技。
設計(二)中國歷代的史書,大多只給帝王將相、偉人名人立傳,其實生活在我們市并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間也不乏奇人高手,今天就讓我們認識兩位俗世奇人。
二、朗讀課文——說奇人
1.朗讀課文,初步感受奇人。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也可播放錄音讓學生仿讀,標出難以認讀的字詞。
要求:讀出聲調、語氣,要讀得活靈活現,聲情并茂,讀出單口相聲的味道來。老師可先范讀幾段,學生再讀。
交流明確:
字詞積累。
(1)讀準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2)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
八面玲瓏:原指窗戶寬敞明亮,后用來形容人處世圓滑,誰也不得罪。
逢場作戲:碰到機會應酬一下,湊湊熱鬧,并不認真對待。
看風使舵:比喻看情勢或別人眼色行事(含貶義)。也說見風使舵。
左右逢源:比喻事情隨便怎么辦都很順利。也比喻辦事圓滑。
2.再讀課文,說奇人。
教師:請同學們再次閱讀課文,就你喜歡的情節用快板的形式、單口相聲的形式,或者是說書的形式說出來。其他同學點評。
注意語氣、語調、神態、動作,突出人物性格,做到聲情并茂。
三、合作探究——學奇藝
1.語文活動設計:拜師學藝。
多媒體展示:通過聽以上幾位同學聲情并茂地話說奇人,相信你對他們也產生了興趣,如果文中的奇人現在要招徒弟,你最想跟哪一位奇人學藝?并說說你的理由。
2.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交流反饋。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點評,引導學生體會奇人之“奇”,并深入感知人物形象。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我拜“泥人張”為師,因為我想學他的一手絕活——捏泥人。他能從鞋底摳出一塊泥巴不聲不響地就捏出了海張五。
我拜“泥人張”為師不但因為他有高超的技藝、無人能比,而且他行事沉穩,鎮定自若,后發制人。他是一位個性內斂、應對從容的令我佩服的奇人。
我拜楊七為師,因為他有絕活,能制出與眾不同的茶湯。要不是他制的茶湯名聲遠播,中堂大人也不會來這里喝茶。
師:泥人張就撮了一個海張五,你為什么就認為他技藝高超無人能比呢?
討論明確:這是文章以小見大的寫法。
我拜“好嘴楊巴”為師,因為他聰明機智、人情練達、機敏過人,被中唐大人誤解后,巧妙辯解,既讓對方明白其誤把芝麻當臟土了,又給對方留足了面子,從而化險為夷,又獲獎巨銀。他是一個機警聰明、巧于辭令的奇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更好地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
(教師可在這一環節讓學生質疑引出:如何評價好嘴楊巴的圓滑、見風使舵、八面玲瓏等性格?
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明確作者對楊巴的圓滑、精于人情世故大加褒揚,并不是出于純粹的道德判斷。舊社會民間藝人處于社會的底層,在謀生過程中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輕視、排斥、剝削和擠壓。這種生存環境,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楊巴的圓滑、見風使舵、八面玲瓏等性格與其說是性格上的弱點,不如說是應對生存環境的特殊策略。)師:文中說楊巴是“好嘴”,其實作者就讓他說了一句話,那么楊巴的“好嘴”好在何處?
討論明確:從說話的難度看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亂飛”潑了一地”,眾官員都“嚇懵了”,可見形勢緊急,千鈞一發,需要“敢說”;再者,左右為難:說是芝麻,等于“罵中堂大人”,不說是芝麻,“等于承認給中堂大人吃臟東西”,自己要吃大虧,甚至掉腦袋,需要“巧說”;第三,時間緊迫,必須趕在中堂大人說話之前說,需要“快說”。
從說話本身看,“不知道”“不愛吃”既沒說是芝麻,也沒說不是芝麻,既明確告訴李中堂這是壓碎的芝麻粒,不是臟東西,又給中堂大人留足了面子。
從說話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轉危為安,而且使李中堂對楊巴“心生喜歡“賞銀一百兩”,從而使楊巴“威名大震”。
這也是文章以小見大的寫法。
4.教師小結:“泥人張”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捏出“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的`泥人,一言不發而以奇招制敵實在令人佩服;楊巴危難之際顯身手,話雖不多,但敏捷、巧妙、適時,也是高手!值得拜師。本文中的兩位奇人,作者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均只選一件小事來寫,情節簡單,但又極富戲劇性,情節一波三折、曲折有致,這也正是作者謀篇布局之奇,同學們在寫作中可以借鑒。
四、品評賞析——品奇語多媒體展示:《俗世奇人》所塑造的奇人形象生動,使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得益于作者那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有人說馮驥才的語言幽默風趣,酷似單口相聲;也有人說他的語言傳神生動、富有表現力;還有人說他的語言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津味”十足,還有人說他用詞準確凝練。請你再次閱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一二例揣摩評析。
學生思考并交流。
活動成果展示:
幽默風趣,單口相聲風味。如“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熬小魚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手藝再高,東西再好,拿到生意場上必得靠人吹。三分吹,七分說,死人說活了,破貨變好貨,買賣A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傳神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今兒,兩人自打到這世上來,頭次里外全新,青褲青褂,白巾白襪,一雙手拿堿面洗得賽脫層皮那樣干凈”。可見他倆對中堂大人的到來不是一般地重視F再如“李中堂正要嘗嘗這津門名品,手指尖將碰碗邊,目光一落碗中,眉頭忽地一皺,面上頓起陰云,猛然甩手.啪,地將一碗茶湯打落在地,碎瓷亂飛,茶湯潑了一地,還冒著熱氣兒”。
著實形象地寫出了中堂大人當時的氣憤,形勢之危機,渲染了氣氛,也為下文楊巴要扭轉局面作鋪墊。
“津味一十足。如“只見人家泥人張聽賽沒聽…‘就賽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茶湯不愛吃,反倒獎巨銀,為嘛?傻啦”“必須趕緊想輒一個泥團兒砍過去”等富有濃郁的天津味。
用詞準確凝練。如“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戳”,一個“叭”字可以看出泥人張內心的憤怒、鄙夷與不屑。再如“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地找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那些話在他手里這團泥上全找回來了”中兩個“找”字用得實在是妙。這本是海張五在“找樂子”,找“泥人張”的樂子,而“泥人張”便把他找樂時的丑態捏成了泥人,一個“找”字看出“泥人張”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機智,還看出海張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換成其他的詞語就看不出他的“被迫還擊”和“機智應對”了。
五、自由探討
學生再讀課文,自由質疑,可向同學、老師提問。
學生可能問到的問題有:
現在天津還有“泥人張”那樣的高人嗎?還有那樣的茶湯嗎?他們的技藝是否流傳下來了?
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作者來探討。作者馮驥才,近年來全身心投入對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發起“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對現代社會進程中瀕臨滅絕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進行普查和保護,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的守望者”。
通過探討使大家認識到我國民間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它們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有著巨大的文化價值,這些遺產如今正受到巨大的沖擊,我們應當保護我們的民間文化遺產。
六、作業設計——聯系生活,寫“奇人”
1.繼續閱讀《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目。
2.學習《俗世奇人》的寫法及語言,發現身邊的奇人奇事,以“身邊奇人之……”為題,寫一篇短文。
教學反思
該課的教學設計最突出的亮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自選方式復述課文
這一環節,激發了學生興趣,同時使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了一個大致的r解,同時,又能初步感受作者幽默、富有表現力及富有地方風味的語言。并為下一環節的“拜師學藝”作好鋪墊。
二、結合教材設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并體會作者選取典型事例、以小見大刻畫人物的方法,以及極富戲劇性、一波蘭折的情節。學習作者獨具匠心安排文章結構的方法。
三、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質疑.自然引出“關注民俗”這一話題,引起學生重視、搶救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意識。并深入了解作者為保護民俗、搶救民間文化遺產所作出的貢獻。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通過《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的對比閱讀,了解二者的異同;欣賞二者的立意美、結構美和語言美;背誦這兩篇課文。
教學重點:
同“教學目標”前一項。
教學時數:
3~4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是歷代傳誦、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這兩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導改革當時弊政而被貶官降職后的作品。這兩篇佳作在立意和藝術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處,又有迥然不同之點,可以說是異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們把這兩篇世人公認的優美散文放在一起來比較閱讀,通過比較來提高我們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和欣賞能力。
(二)學生泛讀課文及閱讀提示與全部注釋。
(三)簡介兩篇散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四)學生試讀課文。
(五)正音正字。
(六)欣賞兩篇散文的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
(七)學生分小組討論兩篇散文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的異同點。教師巡回指導和啟發。
(八)各組代表發言論述本組集體意見或分歧。
(九)教師.總結討論情況并歸納兩篇散文的異同。
相同點:兩篇散文都是借觸景生情來抒發自己的抱負和情懷,都表述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兩篇散文的語言都非常優美,讀起來瑯瑯上口。
不同點:1.結構技巧有別。《岳》文開頭扼要記事,中間生動寫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議論,點明主旨。作者把記事、寫景、抒情、議論四者巧妙融合,從而使得文脈結構嚴謹而不板滯、條理清晰而有波瀾,行文變幻跌宕,曲徑通幽,引人入勝。有時明明要酣暢淋漓地描繪一番,卻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徑;有時似乎文章已經寫盡,卻又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洋洋灑灑鋪陳的,卻非要旨,但也并非閑筆;鄭重感慨議論的,貌似正確,卻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論,精辟入理,一鳴驚人。《醉》文則以“樂”字提挈全篇,環環相扣,構思精巧。開篇用長鏡頭層層推進的寫法,點出“醉翁亭”,以后又從解釋“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樂”,接著連用幾層描寫和敘述來抒寫“山水之樂”。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照應和伏筆。細品全篇,“醉”字或隱或現,聯前顧后;“樂”字或明或暗,前伏后應。總之,整篇文章以“樂”“醉”來貫通,不蔓不枝,一氣到底,形成了嚴謹而完整的藝術構架。
2.語言表述有別。《岳》文在語言上駢句散句結合,抑揚頓挫,參差溢美;四字短語成雙成對,瑯瑯上口,婉轉有力。文章既整飭嚴密,句麗辭暢,又張弛有度,議論縱橫。且立意深刻,造詞精警。讀之,音調鏗鏘;思之,文情壯美。《醉》文雖也使用駢散結合的句式,但多用長句,且又有創新。僅用對偶句式就別具一格,獨領風騷。有單句成對的,有雙句成對的;還有三句成對的。醉翁用它敘事,則明快簡潔;用它寫景,則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則深沉含蓄。特別是二十多個“也”字的運用使得文章層次分明,聲律節奏起伏,音韻和諧悅耳。這些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飛升。
3.主題深度有別。《醉》文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達主題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仕途進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懷,并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風亮節。這精警之句振聾發聵,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奮進。從這一點來說,范公明顯高出醉翁一籌,也是醉翁難以企及的。
由此可見,《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堪稱兩首異彩紛呈的名曲,是散文藝苑中明艷絢麗的奇葩。
(十)學生反復朗讀、背誦。
(十一)檢查朗讀與背誦。
(十二)完成課文后書面作業。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12
●復習目標:
1、掌握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翻譯,教給同學復習方法。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
3、針對本文的寫景和中心進行遷移,強化內容理解,并培養學生聯想能力。
●復習重點:
1、掌握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翻譯,教給同學復習方法。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
●復習難點:
1、表述與遷移。
●復習方法:
1、練習法;2、分類整理法;3、提問法;4、重點強化法等。
●復習環節:
字詞練習.----句子復習.----理解課文內容----遷移練習.----課文理解練習
●教學過程:
一、齊背課文
二、字詞練習
1、做練習篇子;2、訂正打分;
3、強調易錯的字詞;4、總結歸類,教給學生復習方法。
三、翻譯句子
1、出示要翻譯的句子;
2、逐個進行翻譯;
3、這些句子的&39;特點,教給學生抓重點句的能力。
四、理解課文內容
1、各段段意;
2、文章的行文思路;
3、文章的中心。
五、內容遷移
1、景物的遷移;
2、中心的遷移。
六、段落閱讀
1、學生獨立思考
2、明確答案。
七、作業 :1、把九個重點句子寫在作業本上;
2、按照老師教給的復習字詞和句字的方法復習《出師表》。
八、教學反思: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13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2、有感情地誦讀
3、掌握重點文言詞語意義及用法
教學重、難點:同目標2、3
教學用品:錄音機
教學環節
師生共研內容
教學法指導
修正欄
導入:
合作探究
同學們,這里有一副對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你們能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個人嗎?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為官以后始終嚴于律己,以人民疾苦為念,并以所得俸祿在家鄉置“義田”千畝,救濟族中貧寒的人,死后無余財;在朝廷則敢于直言進諫,被歐陽修譽為“立朝有本末”,雖屢遭貶謫,而全不在意。俗話說,“文如其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陽樓記》,看看他是怎樣通過自己的文章來真切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
(一)誦讀課文
1自主朗讀
學生自由讀課文,正音,整體感知課文。
2指名朗讀
3分組活動
【投影】①謫(zhé)屬(同“囑”)(zhǔ)浩浩湯湯(shāng)
若夫(f0)憂讒畏譏(chán)偕(×īé)
【投影】②銜/遠山,吞/長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4聽錄音,可以輕聲跟讀。
5再次自由讀,讀通課文。
6.展示交流
指名學生朗讀,學生自由點評。
【討論】朗讀每一小節應帶著怎樣不同的感情?‘為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談探究,學習一、二節
1.自學尋疑。
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書下注釋和工具書閱讀前兩節。口述文章大意,疑難處作出標記。
2.互助答問
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疑問,回答力求簡潔有個性。
3.積累突破
指導學生積累重點字詞,對照投影內容自我檢測。
【投影】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并理解句意。
①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②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歲賦其二
更若役,復若賦
③予觀夫巴陵勝狀
④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4.引導分析
討論這兩節在文中的作用。
(三)課堂小結
學生談學習收獲。
指名回答。板書岳陽樓記范仲淹
簡介范仲淹
1引導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課文,利用書下注釋、字典或同桌交流解決閱讀障礙。
引導評價
3指導學生對照投影內容,分小組朗讀課文(相互糾正字音和斷句)
6【點撥】第1節用敘述性的平和的語調誦讀。第2節是對洞庭湖美景的氣勢磅礴的描繪,應帶著贊美之情朗讀。第3節是對陰雨天景色的描繪,畫面陰冷,感情悲傷,誦讀時語調要低沉,速度要緩慢,要讀出壓抑感。第4節是對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繪,畫面晴朗,感情喜悅,誦讀時語調要輕快,停頓宜稍短,要讀出喜悅感。第5節要把理性思考的韻味讀出來。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視答疑。
指名回答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14
[教例簡述]
課始,教師定向:這節課的任務是進一步理解課文寫法和內容,并背誦全文:方法是師生一起,從不同的角度歸納段意,明寫法,在此中穿插背誦訓練。
教例實施:
教師:大家能不能從描寫、記敘的角度梳理課文脈絡?在紙上寫一寫,試一試。
(亭外山水風光——山中朝暮四時——亭下官民同樂——宴后太守醉歸)
(點出亭——亭外景——亭中宴——離亭歸)
大家剛才議論的第二種說法的每一層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樂”字呢?
(總寫樂——山水之樂——宴酣之樂——醉歸之樂)
(總寫山水之樂——賞景之樂——與民同樂——自知其樂)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間朝暮四時——醉于升平之樂——醉在內心深知的樂趣)
有不能都含有“醉翁”、“樂”呢?
(醉翁喜山水之樂——醉翁愛賞景之樂——醉翁樂與民同樂——醉翁自知醉翁之樂)
咱們換個說法。能不能從記敘的順序上突破一下?
(空間順序——時間順序——事件順序—敘議結合順序)
教師:我還從影視拍攝的角度賞析了課文,現在也讓你們欣賞一下。
課文的脈絡是:
一個大遠景鏡頭———組空鏡關——一個長鏡關——一個全景鏡頭
(學生極有興趣地傾聽)
教師:請你各自選出以一種說法,并根據它來協助自己背誦課文,用時6—10分鐘。(學生背誦)
教師:下面我們研究每一段落的&39;內部層次。把它們清理出來,指導背誦就更有依據。我先說第一段,你們分組介紹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
(二、朝—暮—春—夏—秋—冬)
(三、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四、太守歸—游人去—禽鳥樂,從人樂,太守樂)
教師:請大家根據以上線條再背誦課文,用時8分鐘。
教師:下面再布置一個探索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試做:結合課后練習一以及我們對課文一、三兩段的分析,談談文中的照應。
[評析]
這是一節美妙的“線條”課。
課中設計了那么多的興奮點:從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讓同學們反復地梳理課文的脈絡。
眾多的興奮點之中有著一事實上的邏輯聯系:從“亭”到“樂”到“醉”到“醉翁之樂”,重點突出而又能讓學生理解透徹。
嚴密的邏輯性中又點綴有趣味性:教師空插進來的“大遠景”“特寫”、“空鏡頭”、“長鏡頭”、“全景鏡頭”、“蒙太奇”無疑地會使每個孩子全神貫注。
邏輯性再現了教師清晰的思路,趣味性表現了教師的豐富知識,然而這節課中還突現出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優良技藝——科學性。豐富的立體的多側面的分層次的理解訓練,在理解訓練中完成了背誦任務,都生動地表明了這一點。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15
教學目標及重點:
1、學習修辭方法:比喻、擬人、對偶
2、體會詞作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描寫的形象性,蘊含的深刻性。
3、培養學生閱讀才欣賞詩詞的能力,體會詞作展現的意境、作者表達的感情,從中接受美的熏陶。
4、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
5、理解作者通過對北方雪景的描繪所迸發出的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以及當今英雄空前的偉大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北方冬天的雪,紛紛揚揚地飄落,它覆蓋著原野、山村、村莊、道路。漫天皆白,玉龍飛舞,引得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詩興大發。毛澤東同志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的詞作《沁園春。雪》就是詠雪的名篇。(板書課題)
1936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為了國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二、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投影)
正音:分嬈遜數汗
解詞:惟余競折腰紅裝素裹風騷
(二)整體感知
1、范讀全詞(或放朗誦錄音),學生想象詞作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體會詞作所表達的感情。
2、齊讀一遍。
3、教師講解:這首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景,實景有飛雪、冰封、長城、黃河、群山、高原;虛景有雪晴后的紅裝素裹,大氣包舉,氣象雄偉。下闋議論、抒情,評論古代英雄的不足,贊美當代革命英雄,充滿對革命前途的必勝信念。
(三)重點學習與訓練
1、學習上闋。指名學生朗讀,提問,上闋分幾層意思?理出寫景順序。
解題思路: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合;中間七名具體寫,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后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艷麗多姿。
2、逐層分析上闋結構:
①前三句從哪個角度寫雪景?所寫景物有何特點?
解題思路:總寫北國雪景,“千里”“萬里”是互文,千萬里冰封,千萬里雪飄,寫也視野的遼闊。“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一靜一動,動靜結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統領到哪一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脈怎會像銀蛇在舞動,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題思路:字統領到“欲與天公試比高”。“望”字以下是雄偉的景觀。“長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國風貌,而且與“千里”、“萬里”相照應,續寫地域的遼闊。“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飄飛是動態,說山原在、在“馳”是形象地寫出了萬里雪飄,變靜為動,畫面生動活潑,景色壯觀無比!
③問題:“須晴日”三句中,哪個字表明是虛寫?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解題思路:“須”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艷多姿!
3、學習下闋,指名學生朗讀,提問:下闋可分幾層?
解題思路:分三層。前兩句為第一層,過渡;中間七句為第二層,評古;后三句為第三層,論今。
4、逐層理解下闋:
①問題:為什么說前兩句是過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題思路:“江山如此多嬌”總結上闋寫景,“嬌”字表現女性美,與上文“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相照應,“引”字引出下面評古內容,祖國河山如此壯麗美好,使得古往今來無數英雄人物為之傾倒。
②“惜”字包含著作者什么感情?評論了哪幾位歷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輸”、“稍遜”和“只識”有什么區別?
解題思路:一個“惜”字委婉準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也指出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的弱點。“略”、“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略輸”、“稍遜”、與“只識”,前二詞與后者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著作者什么感情?評論了哪幾位歷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輸”、“稍遜”和“只識”有什么區別?
解題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歷的英雄人物來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個字結住評古,氣勢逼人。“風流人物”指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當時毛澤東確立了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欲東渡黃河,大展宏圖,因此“數風流我物,還看今朝”正表現了毛澤東同志這種“天下大任,舍我其誰”的英雄豪情。“風流”不單指建功立業、打江山,還指有文采、有欣賞水平。最后兩句的意思應是:如果數點一下真正才華橫溢、文采飛揚、能夠領略和欣賞江山秀美的人,還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領袖,當然也包括我嘍!
④作者在下闋為什么要議論評說古代帝王?
解題思路:作者以“往昔”與“今朝”對比,“英雄”與“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歷史作用。
5、齊讀這首詞兩遍(可放錄音或范讀,讓學生小聲跟讀一遍,第二遍高聲齊讀)
(四)梳理、總結、擴展
1、總結這首詞的層次與思路。(先引導學生思考,然后教師歸納)
詞作由寫景開始,上闋先概括、再小結(總—分—總)下闋先過渡,由景入情,寫歷史人物,最后深化開掘。整首詞始終洋溢著蓬勃向上、氣貫長虹的豪情與力量。
2、比較閱讀。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寫過一首題為《江雪》的(投影:“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五言絕句描寫了冰封雪凍的千山萬徑,寒江垂釣的孤獨漁夫,言簡意深,請同學們分析,這首詩與《沁園春。雪》在感情基調上有什么不同?(學生思考后回答)
解題思路:柳宗元因參加革新運動失敗而遭貶,他的政治思想和遠大抱負不能實現,內心的苦惱與憤懣反映在詩中,就是那個卓爾不群、孤芳自賞、“獨釣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澤東的詞作大氣磅礴,格調高亢,充滿了熱愛祖國河山、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這種差別,主要是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境遇,特別是胸懷的闊狹造成的。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這首詞。
2、根據自己的印象,寫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數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