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1年初三政治教案
在初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需求,創設符合教學實際的教學情境,拉近師生關系,改善教學方法,進而激發學生的政治學習興趣。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2021年初三政治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2021年初三政治教案1
夯實法治基石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增強法治觀念,自覺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能力目標: 梳理中國法治建設的歷程,理解建設法治中國的要求。
知識目標:知道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知道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二、教材分析
本框所依據的課程標準是“我與國家和社會”中的“法律與秩序”, 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3.2“知道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體會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有賴于每個公民的參與是全體公民的共同責任”。
本框由“夯實法治基石”和“凝聚法治共識”兩目組成。通過對中國法治道路探索歷程的梳理,闡述法治的要求、闡述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以及如何建設法治中國。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八年級下冊的教材,圍繞“公民與國家關系”的主題,以憲法精神為主線,學習憲法主要內容,學生的公民意識、國家意識、法治意識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強,這為第四課建設法治國家的學習打下了基礎,但學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法治思維,沒有形成堅定的法治信仰。而本課所講的法治及全面依法治國給學生提出了更具時代性的法治要求,所以應進一步學習,夯實法治基礎。
四、教學過程
任務1:你心中的法治是怎樣的?
反饋指導:
[觀察思考]
[交流分享]:
(1)這些生活場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有關系嗎?
(2)社會生活的有序、安全靠什么保證?說說你的理由。
[小結]
法治,意味著依法治理。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讓人們能夠建立起一個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
任務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反饋指導:
[材料分析]
材料1:《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自20__年5月1日起施行。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受法律保護,禁止歪曲、丑化、褻瀆、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跡和精神,宣揚、美化侵略戰爭和侵略行為,將依法懲處直至追究刑責。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增加了關于實行河長制的規定,進一步完善水環境監測制度,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等等,為解決現存比較突出的水污染問題和水生態惡化問題提供了新的強有力的法律武器。
材料2:自20__年起,中山市每年舉辦“我為中山善治獻一策‘金點子’大賽”,6年來共收到市民提出的建議超過4500條;“全民獻智改革”活動從20__年啟動,中山相關部門連續3年面向社會公眾征集改革工作意見,至今共收到改革建議超過600條……中山市搭建全民參與的平臺和機制,推動社會治理全民“齊參與、愿參與、能參與、真參與、常參與”,探索出覆蓋各類群體的社會治理共治模式。
思考:
(1)結合材料1談談“法治中國”建設過程中為什么要不斷制定、完善法律?
(2)結合材料2談談“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
[小結]
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良法應當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的發展規律,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符合公平正義要求,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法治要求實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礎上,通過賦予公民更多的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實現公共利益的化。
任務3:近代中國探索法治的歷程是怎樣的?
反饋指導1:
[閱讀教材]第47頁的內容
[思考交流]:近代中國探索法治的歷程是怎樣的?
[小結]
1840年以后,變法改制成為救亡圖存、國家振興的必然選擇。直到新中國成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才走上一條探索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道路。
任務4: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法治藍圖是怎樣的?
反饋指導2:
閱讀教材第48頁相關鏈接,了解改革開放以來的法治進程。
閱讀教材第48頁正文,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閱讀教材第49頁相關鏈接,了解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
[小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法治建設。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中國法治建設做出新的戰略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將依法治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聯系起來,作為社會主義的一個本質要求,這是對依法治國的新定位。
任務5:怎樣建設法治中國?
反饋指導:
閱讀教材第45頁相關鏈接,談談你對這段名言的理解。
閱讀資料,體會全面依法治國,黨的領導核心作用。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法治”一詞出現了33次,“依法治國”出現了19次。十九大報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
[小結]
建設法治中國,要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使每一部法律法規都得到嚴格執行,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使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五、板書設計
第四課 建設法治中國
一、夯實法治基石
1.選擇法治道路
(1)實行法治的原因
(2)法治的要求:良法、善治
(3)近代中國探索法治的歷程
2.描繪法治藍圖
(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
(2)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3)建設法治中國
人教版2021年初三政治教案2
《不言代價與回報》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懂得承擔責任會得到回報,但同時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有些責任即使不是自愿選擇的,也應盡力承擔好;了解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者事跡。
能力目標:能夠正確評估承擔的代價和回報,作出最合理選擇,能為自己選擇負責。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有足夠的勇氣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以積極的態度承擔那些不是自愿選擇而應該承擔的責任;崇敬那些不言代價與回報而無私奉獻的人,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衡量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
三、教學方法: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指導、活動情感激勵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什么代價 什么回報
1.第一個活動:“班委改選”
(1)、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展現情境和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2)、由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3)、教師總結:我們在承擔自己責任的時候,不僅對他人有好處,自己也可能獲得回報,如贏得自尊和自信,使自己獨立性更強,得到他人的承認等。但我們也要為承擔責任付出一定的代價,如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給自己帶來負擔,也有可能會因失敗而受到責備等。但我們不能因為害怕付出代價而不承擔責任,因為承擔責任是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注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交流。對承擔責任的代價和回報進行衡量和評估,不能憑一時沖動盲目做出決定。并不是要學生在承擔責任前斤斤計較,而是使學生在承擔責任時更加理性。
2.第二個活動:“對選擇的評估”
(1)、理解小柯面臨的幾種選擇,鼓勵學生設想其他可能的選擇。
(2)、對每個選擇從三個方面進行評估
(3)、教師總結:每一種選擇都可能有相應的代價與回報,我們應該自己做出選擇。一旦我們做出自己的選擇,就 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注意:對每種選擇可能產生的結果,學生會有不同的意見,教師易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同時調控好課堂的節奏。
3.第三個活動:“我的決定”
(1)、教師說明:盡管責任意味著付出,但作為成長中的青少年,我們要敢于主動承擔責任,學會承擔責任,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2)、請學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三個方面各選擇一個新的責任,制定履行責任的行動計劃,鼓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具體落實。
注意:在本單元結束后,教師對這項活動落實的情況進行反饋調查,對按計劃履行自己責任的學生予以表揚。
<二>、我的承擔 我無悔
1.第四個活動:“小青的煩惱”
(1)、呈現情境和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2)、鼓勵學生發表意見,交流自己真實的想法
注意:對承擔責任的深化。對于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自愿承擔的,也應該對此負責。這是學生認識的難點。
2.相關鏈接
3.第五個活動:“弗蘭克的故事”
(1)、呈現情境和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2)、在全班逐一探討三個問題,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
(3)、教師總結:在我們的社會,有些人千方百計逃避自己的責任;有些人會努力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付出自己該付出的,得到自己該得到的;還有些人從來不計較個人得與失,盡心盡力的承擔著社會責任。我們應該唾棄第一種人,努力成為第二種人,對第三種人,如果我們不能成為其中一員,至少我們應該心懷感激,正是因為他們,我們的社會才更加美好。
注意:問題有一定難度,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不要急于要求學生回答;同時問題的答案也并不是的,學生的責任感有不同的境界,對問題的回答也并不相同,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不輕易否定。如果學生給予否定的答案占主流,教師要加以適當引導。
五、課堂小結:
學生談談學習本框后的啟示。(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自己在履行責任時的態度等方面來做答。
六、課堂作業:
可讓學生學會整理本框的知識點,并整理本課的知識結構體系。
七、板書設計
《不言代價與回報》
<一>什么代價什么回報
1、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
2、做出最合理的選擇,擔當應負的責任
3、承擔責任對個人的意義
<二>我承擔 我無悔
1、主動承擔那些不可推卸的責任
2、感激崇敬那些不計回報與代價,履行社會責任的人們
八、教學反思:
1、充分利用課本有效資源及課本中的案例,設計了5個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地思考問題中探索質疑,學習知識, 同時,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學會了主動學習,初步掌握了本學科的學習方法。
2、課堂師生互動比較成功,配合比較好。
3、課堂中學生能積極討論,思考,并回答問題,雖然答題語言不是很規范,但觀點闡述基本正確,這還需要教師今后做進一步引導。
需要改進之處:
1、教師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還不夠!
2、在學法指導上,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這個方面還需加強。
3、在知識的歸納總結這個方面的能力培養上做得還不夠。
人教版2021年初三政治教案3
在競爭中和平發展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哪些?
2、面對機遇和挑戰的正確態度和要求是什么?
3、認識開放的中國的對我們青少年的要求和啟示是什么?
(二)能力目標:
在認識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之后,如何自己得到正確的啟示和要求;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抓住機遇,面對挑戰;我們要樹立全球意識和國家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更好地為祖國服務。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機遇和挑戰;青少年的要求和啟示;
2、難點:對青少年的啟示和要求怎樣?
三、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討論、交流法等;
四、教學手段和教學準備:學生準備一張世界地圖了解世界地理知識、了解一些有關國家的初步情況用于課堂上的交流每人最起碼準備一個國家;教師做好教學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1、閱讀P131材料回答思考問題:
(1)世界各國為什么都在抓住機遇發展自己,請你從世界形勢的不同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
(2)對此,我國應該怎么辦?(或者說有什么啟示?)
2、通過上述問題的討論認識我國面臨的戰略機遇有哪些?有同學看書回答理解。
3、我國面臨的嚴峻挑戰有哪些?
由學生回答,同時回憶前框世界發展的趨勢的影響,認識到世界形勢在給我國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使我國面臨嚴峻的挑戰。
4、從相關鏈接的材料上引出問題,材料反映的是什么事實?說明了什么道理?對我們喲什么啟示?可以讓學生回答討論。從而引出下一個問題的學習。
5、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能否抓住戰略機遇期,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存亡。
(二)開放的中國期盼著我。(對青少年的啟示要求)
1、了解開放的中國對我們的總要求和啟示。P133最后一段全球意識和國家觀念、提高自身素質。
2、學習具體的要求和啟示。從P134-135三個具體的要求和啟示。
(1)走想世界,需要用世界的眼光看問題,從而培養自己的全球觀念。
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了解世界?
你知道這幾天的世界熱點問題和新聞嗎?說出來聽聽。
完成書本上的填空部分;
各自交流一個自己熟悉的、查找的國家的情況。其他同學比較這些國家的不同差異。
(2)走向世界,需要具有平等意識和參與意識。
關于平等意識要注意為什么要有平等意識?應該如何樹立平等意識的啟示、要求?
關于參與意識要注意如何樹立參與意識的啟示、要求?
(3)走向世界,還需要善于學習。(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質)
為什么?如何學習、學習什么?在這里還可以同第九課宏揚民族精神的知識聯系。
六、板書設計:
1、我國面臨的機遇有哪些?
(一)抓住機遇2、我國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應對挑戰3、面對機遇挑戰的的啟示要求是什么?
在競爭中和平發展抓住機遇面對挑戰。(略)
1、總體要求(1)
(二)開放的中國期盼著我2、具體要求、啟示(2)
(3)
七、作業布置:
九、教學后記:
人教版2021年初三政治教案4
凝聚價值追求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中華民族精神對于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作用;認識民族精神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達成價值認同與共識。
能力目標:用實際行動弘揚民族精神;提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能力。
知識目標: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及特點,體會其偉大作用;理解構筑中國價值的意義。
二、教材分析
(一)內容分析
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我與國家和社會”中的“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認識國情,愛我中華”。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感受個人成長與民族文化和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提高文化認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責任意識”“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傳統。”
本課作為第五課的第二框,在了解了中華文脈的作用與發展,中華美德的內涵及影響的基礎上,繼續學習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文化具有傳承性與時代性,民族精神是中華優秀文化的沉淀與凝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精神在當代的集中體現。深刻領會中華民族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整合多樣化社會思潮的現實需要,也是培養青少年形成思想共識的必要之舉。
(二)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民族精神的偉大作用
教學難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學情分析
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深入發展,文化特別是民族精神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了解只停留在為數不多的英雄人物身上,尚缺乏對于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的理解。生活在價值觀日趨多元化的今天,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作用受到諸多挑戰,學生可能出現價值觀盲目認同,對青少年而言,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四、教學過程
導入:
【崇尚英雄】
英雄,是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英雄,是平常日子鞠躬盡瘁……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提問:結合你看過的文藝作品,說一說給你留下深刻印象、體現“中華民族脊梁”的英雄人物或故事有哪些?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
教師歸納:古往今來的民族英雄是無比珍貴的富礦,他們身上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精神。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
【學習英雄】
“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英雄精神是精忠報國,愛國是民族精神的脊梁;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漢使蘇武飲雪吞氈,英雄精神是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上”,英雄精神是奉獻精神……
提問:這些英雄人物或故事典故飽含著哪些民族精神?
這些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這體現出民族精神的什么特點?
2.民族精神的內涵及特點
中國人民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
【探究與分享】
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精神得到豐富和發展。
提問:這些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他們對當代中國具有怎樣的精神價值?
3.民族精神的力量
教師歸納:人貴有精神,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柱;是維系各民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牢固精神紐帶;是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不竭精神動力。
【致敬英雄】
“紀念是為了更好的前行”,我們中學生也應該用自己的行動向英雄致敬,走進英雄,表達敬意,傳承精神。
提問:新時代的英雄史詩將由我們書寫,我們將如何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
4.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
教師歸納: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表現在國家危難、民族危亡時的挺身而出;表現在他人遇到危險時的見義勇為;表現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勤勤懇懇,讓我們從自己做起,高揚民族精神。
【探究與分享】
材料一: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材料二:憲法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提問:你還了解哪些“雙百人物”,這些榜樣人物為什么能夠打動你?
有人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不需要融入傳統文化。”對此,請說出你的看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一種道德自覺,更是一種法律要求,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國家這一倡導?
5.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師歸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根植于中華文化沃土又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價值共識,也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
【閱讀與思考】
富強,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愛國,是合格公民之道。
提問:結合社會宣傳活動,請你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教師歸納: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辨析與討論】
同學們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不同的看法。
提問:你同意他們的看法嗎?請說說你的理由。
7.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做到落細、落小、落實;勤于學習、敏于思考,注重修養、勇于實踐,明辨是非,善于選擇,認真做事、踏實做人。
本課小結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整合多樣化社會思潮的現實需要,是凝練“興國之魂”的偉大工程,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和應有之義。
五、板書設計
人教版2021年初三政治教案5
《生活在民主國家》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樹立熱愛社會主義民主的意識,培養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
能力目標: 提高在生活中感受民主政治氛圍的能力,逐步形成民主習慣。
知識目標: 了解我國民主發展歷程,知道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一種新型的民主,明確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特征是人民當家作主,了解社會主義民主的形式和制度。
二、教材分析
本框所依據的課程標準是“我與國家和社會”中的“法律與秩序”,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3.1“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增強憲法意識”;3.4“增強公民意識”。
本框由“民主的足音”和“新型的民主”兩目組成,通過中國人民追求民主的曲折歷程,說明建設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已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以此為基礎,闡述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形式及制度保障。本框是從國家層面闡述社會主義民主。
三、學情分析
學生受年齡所限,參與民主實踐的機會較少;受知識所限,對民主政治生活了解較少。雖然學生民主意識有所覺醒但缺乏完整的認知。故此,九年級學生需進一步了解我國人民追求民主的歷程,了解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形式及相關制度,幫助學生樹立熱愛社會主義民主的意識。
四、教學過程
任務1:什么是民主
指導反饋:
[鏡頭回放]:九年級(1)班要推出五名品德之星,同學們熱情地議論起來。
甲:班主任直接指定多省事啊!
乙:讓咱們班五個小組長各推薦一名就行了。
丙:這得經過全班投票選舉、民主產生。
[學生思考、交流]:你認為哪種方式最公平、最被大家認可?說說理由。
[小結]:丙同學提出的民主投票評選方式最公平,體現的是一種民主思想。
任務2:中國人民追求民主的歷程是怎樣的?
反饋指導:
[閱讀教材]p31、32、33頁的內容
[小組交流、討論]
(1)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追求民主進行了哪些探索?
(2)這些探索的結果如何?
(3)中國人民探索民主的道路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小結]: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爭取民主艱難探索,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新中國,人民才真正實現當家作主。建設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已經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
任務3:如何認識新型的民主
反饋指導:
[閱讀材料]3則
材料1: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產生與構成
據統計,出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共2980名,他們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選舉產生。其中少數民族代表438名,占代表總數的14.70%,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與十二屆相比,婦女代表742名,占代表總數的24.90%,提高了1.5個百分點;一線工人、農民代表468名,占代表總數的15.70%,提高了2.28個百分點;專業技術人員代表613名,占代表總數的20.57%,提高了0.15個百分點;黨政領導干部代表1011名,占代表總數的33.93%,降低了0.95個百分點。由此看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保障了各地區、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適當數量代表的要求。
材料2:人大代表依法提出議案
依法提出議案,是代表行使代表權利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共收到代表議案325件、建議7100多件。代表建議關注較多的話題主要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大精準脫貧力度,加強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醫療、教育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等。
材料3: 政治協商會議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種重要形式。
人民代表大會是權力機關、立法機關,要對國家重大問題依法決策,而在決策之前需要聽取各界意見。政治協商會議進行充分協商,通過建議和批評發揮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作用。十二屆政協會議期間,政協委員、政協各參加單位和各專門委員會,緊扣國家發展提出議案。經審查,立案23975件。截至20__年2月20日,99%的提案已經辦復,大多數提案的建議得到采納或正在落實。
[小組討論]
(1)材料1、材料2說明了什么?
(2)政治協商會議的作用是什么?
(3)你知道哪些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班選出一名小記者采訪各組,就小組討論的問題交流,小記者簡單總結。
[小結]
(1)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2)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協商民主可以推動人民內部各方面在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中進行充分協商,使決策盡可能取得一致意見。
(3)我國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族區域自治、基層群眾自治等。
五、板書設計
生活在民主國家
1.民主的足音
(1)什么是民主
(2)追求民主的歷史進程
(3)建設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2.新型的民主
(1)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是人民當家作主
(2)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3)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4)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