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優秀公開課教案
初中的政治教育是一項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老師們應該提高重視。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初三政治優秀公開課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初三政治優秀公開課教案1
【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以后出生的一代。熱愛祖國、志存高遠、積極向上、勤奮刻苦是學生的主流,但調查發現,部分學生對理想認識模糊,不能正確樹立理想;胸無大志、理想信念比較淡薄,甚至較為庸俗;有理想的沖動但缺乏實際的行動,怕苦畏難……這些現象盡管不是普遍,但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通過本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適應社會進步,增強愛國情感,發展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擔負起振興中華的崇高使命。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理想的含義、崇高理想的作用;了解我們的理想和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及其關系;明確當代青年的崇高使命。
2.能力目標:懂得人生不能沒有理想、人人需要為理想而奮斗的道理,自覺樹立遠大理想,提升實現理想的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認同共同理想;引導學生積極適應社會進步,增強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感,形成和發展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擔負起振興中華的崇高使命。
【教學重點】
1.樹立遠大理想和確認肩負歷史使命的必要性,崇高理想是激勵人們前進的動力;
2.了解我們的理想、共同理想,正確處理理想、共同理想與個人理想的關系。
【教學難點】
自覺樹立遠大理想,并為理想而奮斗。
【教學過程】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我國或當地政府制定的奮斗目標的資料。
一、新課導入
1.上課前,播放CCTV-2《贏在中國》主題歌《在路上》,營造氛圍。
2.投影:
理想
流沙河
……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
師:同學們要成為祖國需要的人才,既要放眼世界,又要志存高遠。讓我們放飛理想,收獲明天的希望!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關于理想的話題——理想伴我成長。
二、課堂活動
模塊一:認識理想
初三政治優秀公開課教案2
承擔對社會的責任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懂得作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要胸懷天下,承擔關愛社會的責任,主動服務社會,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意識。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出、解答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教育學生,作為公民應從小就胸懷天下,承擔起關愛社會的責任,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難點:熱心公益,服務社會
教學方法 例舉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法
學習方法 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反思。
媒體類型: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
“以天下為己任” ──毛澤東
請同學們討論這三段話的含義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并說說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他們的做法會產生什么社會影響?我們今天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又該如何去做?
[講授新課]
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活動1討論:請你來參加
1、出租車司機小李向全市發出“文明在的士,美化新城市”的倡議;
2、一位市民向環保部門舉報某化工廠在夜間偷偷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
3、九年級某班的部分同學利用雙休日在市民廣場舉辦了“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公益宣傳活動;
(1)請你寫出三種你已經參加過或想參加的類似的活動。(答案:略)
(2)并說說以上這些活動是應該做的嗎?這樣做會產生什么社會影響?
(答:①是。作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面同時,要胸懷天下,承擔起關愛社會的責任。②能共同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1、共同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活動2:學生閱讀課本第22頁的“相關鏈接”,思考討論:我們新時代的青少年應該從這些革命前輩身上學習什么?(答:從革命前輩身上感知承擔社會責任必須從小立下志向。)
2、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利益
活動3: 學生閱讀第23頁的第一個材料,小組代表發言,小組間互評。
(1)作為外企員工,他們遇到了什么考驗?(答:自身高薪待遇與維護國家尊嚴和選擇。)
(2)作為外企員工,他們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答:在他們的心中,祖國榮譽、利益和尊嚴是最重要的。)
(3)如果你是該公司的員工,你會怎么做?
(答:讓學生理解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表現出對祖國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
3、與國家共渡難關
問題1:公民應該怎樣承擔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的?(參見:①P22中、②P23中上、③P23下中、④P23下)
4、青少年要肩負起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
二、熱心公益 服務社會
活動4:閱讀P24中,思考:
(1)小石所從事的志愿者工作并不輕松,但他為什么不覺得苦呢?(參見P24下)
(2)小石付出了什么?收獲了什么?
(答:付出了勞動、汗水,收獲的是他人的贊許、認可及自身價值的提升)。
1、社會需要相互幫助和關愛
2、積極參加公益活動
活動5:自己參加過哪些公益活動?這些活動對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答:參加公益活動有:植樹造林;宣傳環保知識,防火,防水知識;祭掃烈士墓;到敬老院等。影響:可鍛煉自己,自身價值得到提升,帶動更多人與我同行,創建互幫、關愛的社會)
問題2: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有何重要意義?(參見①P24下②P25中)
播放歌曲《愛的奉獻》,激發學生關愛社會,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情懷,從小就樹立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主人翁意識。
[教學反思]
1、這節課教學內容不多,但目標達成并不容易,本課設計通過豐富的課堂活動,資料展示,學生親身說法來感受社會責任。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體驗,并能夠產生參與公益、服務社會的激情與沖動。
2、不足之處是當學生有了做公益的沖動,老師不便與學生一起去做一次公益活動,安全壓力太大。
初三政治優秀公開課教案3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了解理想的實現是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認識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懂得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覺悟目標:使學生自覺向古今中外艱苦創業的先進人物學習,從小樹立艱苦創業精神。教學教學重點:理想的實現是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
教學難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大力發揚艱苦創業精神。
教學設想:
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為了提高學生對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的重要性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大量生動事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進行討論,提高思想覺悟。同時,通過與學生的對話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和能動作用,培養理解能力。
教學方法:談話法、討論法、層層剖析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通過引導學生回顧當前國家實行鼓勵消費的有關政策,提出問題:“鼓勵消費與艱苦奮斗矛盾嗎?在當前形勢下,還需要艱苦奮斗嗎?”引入課題。
二. 講授新課:
首先,通過列舉古今中外許多科學家取得成功的事例(如達爾文寫成《物種起源》、李時珍寫成《本草綱目》、牛頓關于萬有引力的發現等),闡述理想的實現是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
其次,通過“鐵杵磨針、寓公移山”的故事,學生討論得出艱苦奮斗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列舉革命烈士的先進事跡說明艱苦奮斗的精神在戰爭年代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列舉大慶油田兩代“鐵人”王進喜、王啟明無私奉獻、頑強拼搏、艱苦創業、刻苦攻關的感人事跡,說明艱苦奮斗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繼續發揚光大。
再次,通過對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的分析,說明人類要進步,社會要發展,就要不斷創業。而偉大的創業實踐需要有偉大的創業精神,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需要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
三. 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懂得了無論是個人理想的實現,還是全民族共同理想的實現都必須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雖然,艱苦奮斗精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內涵,但是,這種精神永遠不會過時,也與鼓勵消費不相矛盾,我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中仍要繼續發揚這種精神。
四. 練習及布置作業:
比較題:不同歷史時期的艱苦創業精神有何異同?
板書設計
二.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
1. 理想的實現是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
(1) 艱苦奮斗是理想轉化為現實的重要條件
(2) 事業的成功和理想的實現是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
2.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1) 艱苦奮斗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
(2) 艱苦奮斗的精神在戰爭年代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3) 艱苦奮斗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繼續發揚光大
3. 偉大的創業實踐需要有偉大的創業精神
(1) 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無一不是艱苦創業的結晶
(2) 在全民族樹立艱苦創業精神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證
(3) 我們不僅要艱苦奮斗創造物質財富、勤儉節約,更要始終保持和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
初三政治優秀公開課教案4
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知道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能力方面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歸納整理歷史史實,從而得出正確結論的應用能力和透過歷史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抽象概括能力。
思想覺悟方面
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理想,增強社會主義信念。
教學方法
本節主要采用學生討論歸納為主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近代中國人民救國的奮斗歷程,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2、難點
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統治者相互勾結,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問題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設計
第六框 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一、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
學生自讀課本
學生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找出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為什么會這樣?
2、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現狀如何?
(因為學生已學過歷史,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現狀已有一定的了解)
教師總結:
如果沒有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也會象其它資本主義國家一樣,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是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社會的扭曲發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種社會制度下,廣大人民,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人民急切盼望改變這種社會現狀。
二、舊民主主義革命沒能完成救國的歷史使命
學生自讀課本
學生思考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近代革命志士進行的救國探索有哪些?結果怎樣?
2、以上探索說明了什么問題?為什么?
教師歸納總結
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封建勢力頑固而強大,反對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沒有能力領導民主革命趨向勝利。
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們知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試圖用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是不可能的,要改變中國的社會現狀,只能用新的革命方式,就是中國共產黨領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從而有力地證明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這就是我們下節課要講的內容。
板書設計 :
第六框 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一、近代中國的國情 二、舊民主主義革命沒有完成救國的歷史使命
1、中國的近代國情 1、近代民主革命的幾次斗爭高潮
2、近代中國貧窮落后的狀況 2、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效果檢測與矯正:
為什么說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教學札記:
初三政治優秀公開課教案5
教學目的
1:理解人口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或延緩作用,掌握人口數量的標準;
2:了解世界人口現狀,懂得人口眾多增長過快所帶領的嚴重后果
3:培養學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教學重點 合理的人口數量標準
教學難點 人口對經濟社會的作用
學法指導 借用語文中議論文體裁來分析社會教材。議論文由論點論據論證三部分組成,社會教材大多亦如此,閱讀教材時,注意每一自然段中的首句或末句,它們往往就是本段的論點,其余多圍繞其展開,如第35頁最后一段,首句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勻”就是本段的論點其余都是用論據來論證這一論點的。
教具準備 自制投影片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大家知道嗎,滴答一聲,世界人口就增加3人,等到我們下課時,世界人口將增加多少?
之前我們已經學了當今社會的主題和平與發展問題,今天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摁扣問題。
講授新課
人是社會的主體,能否正確地妥善地解決好人口問題,直接關系到各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系到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它點明了人口問題的重要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有影響,是什么影響呢?為什么?請閱讀課文第一目。
一 人口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或延緩作用
思考:人類要生存和延續,必須進行兩種生產,是哪兩種生產呢?關系怎樣?
如果人類自身生產不適應物質資料生產會怎么樣?人們常說“人多力量大”此話對嗎?為什么?
人多意味著勞動力多,但“人”后面還跟著“口”人是生產者更是消費者。
辨析:人是生產者同時是消費者。( )
人是消費者同時是生產者。( )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中有一項獎勵生育的措施:“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在那時由于人太少,勞動力兵力奇缺,勾踐的這種獎勵措施有利于越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多力量大”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能否把越王的這一措施推廣到今天呢?當然不能。因為人是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人口的過度增長,只會強化人作為消費者的作用,從而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延緩甚至阻礙作用。
所以人類生存和發展要受社會經濟規律的制約。
材料:人體質量70%是水,缺少2%的水就要發燒,缺少20%的水就要死亡,一個人正常生存每天需5千克水,至于生活用水生產用水需求量更大。而地球上適合人類需要又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儲水量的十萬分之七。
這則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說明了人類生存離不開水,而水資源又是有限的。人口的發展還必須控制在生態和環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內,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會帶來災難。所以人類生存和發展還要受自然規律的制約。
綜上所說:人口數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應該適度,適度的標準是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但現實如何呢?
二 世界人口增長過快
1 請看課本36頁圖5-2,什么感覺? 人口過多。1997年世界人口達58億,1999年60億,估計到2050年將達到90億。
2 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率為千分之十五,發展中國家千分之十八,其中非洲達三十,而發達國家為千分之四,有的已出現負增長(出生率低于死亡率)。這組數字能說明什么? 不同國家地區人口增長速度不同。
3 在世界地圖上找出: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俄羅斯、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國、尼日利亞,這十個國家人口均超過一億,其中亞洲占六個,北美南美歐洲非洲各一。七大洲中人口最多的是亞洲,約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三大洋州最少,不到總人口的二百分之一,南極洲至今無常住人口。這組數字又能說明什么?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勻。
世界人口眾多,增長過快,增長速度不平衡,分布不均勻。這些又會帶來什么后果呢?
后果一、人均生存空間越來越窄;
二、自然資源消耗越來越多;
三、全球生態環境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
四、發展中國家失業增多經濟受阻
五、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缺乏,老年人贍養問題。
由人口帶來的種種問題,已引起各國政府和有識之士關注,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許多國家采取措施控制人口過快增長,雖有成效,但由于人口增長具有慣性,世界人口增長勢頭還將延續很長時間。為了喚起各國政府人民對人口問題緊迫性重要性的認識,聯合國將每年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
課堂小節 本節課我們學了人口問題二目內容,一是人口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或延緩作用可以概括為“五個雙重”
雙重生產: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
雙重身份:生產者和消費者
雙重作用:促進或延緩作用
雙重規律:社會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制約
雙重標準: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同環境保護相協調。
二是世界人口增長過快。由于人口過多增長過快,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
課堂練習
是非判斷題
1. 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兩者都是無條件的。
2. 在生產資料限定的條件下,人口增長過多,就會強化作為消費者的作用,從而促進社會經濟以及人類自身的發展。
3. 20世紀50年代初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收入的差距為10∶1,1989年擴大到50∶1。造成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但與人口增長的地區不平衡也有一定的關系。
4. 20世紀70年代開始,許多國家采取措施降低出生率,就使各國人口增長馬上停止。
5. 人口增長過快,貧困加劇,人們擴大了向大自然的索取;而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又反過來使人口更加增多。
選擇題
1.在個大洲中,亞洲人口最多,約占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三;大洋州人口最少,不到世界總人口的二百分之一;南極洲至今還沒有常住人口。可見 ( )
A 世界人口增長過快 B 世界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
C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勻 D 世界人口急劇增加
2.人口發展必須控制在生態和環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內,這說明了 ( )
A 人對生態環境是無能為力的
B 人口發展越慢越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
C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要受自然規律的制約
D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要受經濟規律的制約
問答題
人作為生產者,是有條件的,而人從出生到參加工作前的時間和年邁生病的那段時間,他不是生產者,但仍是消費者,因為他每天都要吃穿住用。
這段話的中心含義是什么?請簡要說明人口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作業 布置 見作業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