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級教案 > 地理教案 >

中考學生地理復習教案

時間: 沐欽 地理教案

中考學生地理復習教案都有哪些?地理學的綜合研究是分層次的,層次不同,綜合復雜程度也不同。高水平的綜合研究,即人地關聯研究,是地理獨有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考學生地理復習教案

中考學生地理復習教案【篇1】

第一節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x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后,再叫一、兩名同學試著描述自己家鄉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 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后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域中找出有關區域的術語,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匯總:(大屏幕顯示)x疆維吾爾自治區——牧區

東南沿海——經濟特區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熱帶——旅游區

長江三角洲——農業區——工業區

想一想:一個地區只能屬于一個地理區域嗎,可以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嗎?

學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活動1:(課文第3頁活動第1題)做完后,讓同桌的同學相互交換劃分結果。

提問:你們是不是發現劃分結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導學生認識到劃分區域要有明確的指標。

同學們,假如美國有一位朋友想給你寄信,你能告訴他你的詳細地址嗎?(提問一到兩名同學)

(大屏幕顯示)

-省(自治區)-縣(自治縣、市)-鄉(鎮)

幾位同學都是首先說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區)然后是縣(自治縣、市),再者是-鄉(鎮)等,大家想一想,這個順序有什么意義呢?不這樣可以嗎?請同學說明,若學生有疑問,教師舉例說明。

(大屏幕顯示)

-省(自治區)——一級行政區

-縣(自治縣、市)——二級行政區

-鄉(鎮)——三級行政區

總結:(大屏幕顯示)

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板書)

舉例:(大屏幕顯示)

活動2:(讓學生自己調查、了解郵政編碼與不同級別的行政區域之間的聯系)檢查學生調查結果:

第一、二位編碼 表示一級行政區

第三、四位編碼 表示下一級行政區

第五、六位編碼 表示投遞局的代碼

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區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呢?

如:長途電話號碼:區號+電話號碼

承轉: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根據不同的理由(或滿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地理區域。(利用多媒體大屏幕顯示中國地形圖)同學們請看大屏幕: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下面我們將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進行區域劃分。(這時,在中國地形圖上出現閃動的區域界線,并附有區域名稱)教師用光標指到哪個區域,即請同學們集體讀出這個區域的名稱。

總結:這就是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板書):第一節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下面我們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原因及區域位置和范圍。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活動,探究)——做第5頁活動題,同學們可互相討論,交流活動結果,最后教師總結,把區域界線、位置與范圍都落實到圖上,并做板書。

活動題目參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線A的確定,主導因素是夏季風的影響,大致與400 mm等降水量線一致——西北地區深居內陸,很難受到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少、干燥。東部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較多,降水較多,屬于濕潤、半濕潤區。

2.①界線B大致與1月0℃等溫線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線B大致與800 mm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線B的確定,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綜合的氣候方面影響。

④秦嶺—淮河。

3.第一、二級階梯的界線基本吻合。

界線C的確定,主導因素是地形因素。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人們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地理區域,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在此基礎上,我們重點學習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位置和范圍。正是由于區域間存在的差異性較大,而同一區域內相同或相似性較多,我們才有必要對它們進行區域劃分,有利于人們因地制宜安排生產、生活。

知識要點與檢測

[反饋練習]

1.填空

(1)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與 (山脈)、 (河流)一致。

(2)西北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是影響的界線,大致與mm等降水量線一致。

(3)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及北方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與、級階梯分界線一致。

2.判斷

(1)一個地區只能屬于一個地理區域。(×)

(2)同一類型的區域沒有級別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區別。(×)

(3)我國的地理區域只有四個。(×)

(4)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個地理區域。

x疆維吾爾自治區 北方地區

x藏自治區 南方地區

北京 西北地區

上海 青藏地區

4.填圖(圖見課本)

在中國政區空白圖上填繪下列地理事物:

秦嶺、淮河、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脈

中考學生地理復習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運用地圖說明我國冬夏季氣溫分布特點以及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2.掌握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3.學會閱讀等溫線圖、年降水量分布圖、氣溫年變化曲線圖、年降水量分配柱狀圖、溫度帶圖、干濕地區圖,并能獲取相應數據進行分析,歸納出正確結論。

過程與方法

通過地圖及相關資源分析、歸納、總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確氣候也是一種資源。

【重點與難點】

1.我國氣溫的特點,溫度帶的地區分布。2..讀圖、識圖技能的培養。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讀圖分析。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觀看視頻:冬季的廣州和哈爾濱

同一個季節,為什么廣州和哈爾濱的景色有如此大的差異?導入新課學習。二、新課學習

第一課時

(一)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1.冬季氣溫分布特點

(1)計算:海口和漠河的溫差(16℃-(-28℃)=44℃)特點:南北溫差大

讀圖可知,氣溫自南向北逐漸降低(2)思維拓展

冬季氣溫分布特點的成因

探尋原因

成因①:緯度位置的影響

中國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緯度近50度,冬季時,太陽直射南半球,至使北半球緯度越高,太陽高度越低,晝長越短。北方太陽高度比南方小,北方晝長比南方短,太陽照射時間短,所以北方得到的熱量少于南方。

成因②:冬季風的影響

北方靠近冬季風源地,冬季風使北方降溫幅度大。距離和地形對冬季風的消弱與阻擋,冬季風對南方影響小。這些加劇了南北溫差。

(3)總結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①1月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②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2.夏季氣溫分布特點

(1)計算:海口和漠河的溫差(28℃-16℃=12℃)全國平均氣溫在多少攝氏度以上?(20℃)特點:普遍高溫

讀圖可知,氣溫自南向北逐漸降低(2)思維拓展:夏季氣溫分布特點的成因

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陽高度比南方小一些,北方晝長比南方長一些,北方得到的光熱與南方相差不大。所以夏季南北氣溫相差不大

(3)探究:夏季我國哪里氣溫偏低?為什么?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

(4)總結我國氣溫分布特點: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夏季氣溫偏低)

(5)拓展延伸:我國南北溫差順口溜

領土面積廣,南北跨度大;冬季溫差顯,北棉南穿夾;夏季普高溫,南北差不大;秦嶺淮河線,零度等溫劃;最寒在1月,高溫在7月。

(6)了解我國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熱的地方3.溫度帶

(1)溫度帶的劃分依據:氣溫的南北差異和農業生產實際(2)讀圖,了解5個溫度帶和1個高原氣候區位置。(3)總結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③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

(4)對號入座: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島、漠河、塔里木盆地它們分別位于哪個溫度帶?(高原氣候區、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寒溫帶、暖溫帶)

(5)體會我國氣溫南北差異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1.水果

拓展延伸:中國各個溫度帶的主要植被2.房屋

3.農作物及其熟制

總結過渡:我們已經知道了我國氣溫分布特點,那么你知道我國降水的情況嗎?現在讓我們一起去探索吧!

第二課時

(二)東西干濕差異顯著1.降水空間分布特點

(1)讀“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圖,分析從整體看,降水的空間分布均勻嗎?(不均勻)(2)觀察分析

圖中的等降水量線有幾個數值?(如圖)

圖中等降水量線數值變化的方向有何規律?(如圖)降水空間分布特點:(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3)總結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④800毫米年降水量線過的地方(4)了解我國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2.降水時間分布特點:

(1)讀“中國南北四個城市的季節差異”圖,回答問題標出四城市降水較多的月份(如圖)四城市降水集中在____月~_____月(4;10)在圖中從南向北圈出這四個城市(如圖)

總結:南方雨季____,開始____,結束____;北方雨季____,開始____,結束____:(早;長;晚;短;晚;早)

得出降水時間分布特點:季節分配不均(2)

讀“北京年降水量極值”圖,回答問題

該圖反映的是北京降水的季節還是年際上的變化?(年際)總結降水時間分布特點:年際變化大

這種現象會帶來什么影響?(影響生產和生活)3總結: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特點

空間上: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時間上:季節分配不均(南方雨季長,開始早,結束晚;北方雨季短,開始晚,結束早。);年際變化大

4.干濕地區

(1)劃分依據:氣候的干濕狀況

(2)讀圖,有哪些干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干旱區)(3)讀圖,分析:連線濕潤地區------800mm以上半濕潤地區------400mm~800mm半干旱地區------200mm~400mm干旱地區------200mm以下

(4)體會我國降水特點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1.建筑;2.植被;3.農業類型)

(5)總結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⑤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線;⑥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總結過渡:了解了我國的氣溫和降水,現在,讓我們共同學習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第三課時

(三)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1.復雜多樣:

(1)讀“中國氣候類型的分布”圖,指出我國的氣候類型。(2)我國一些高大山地氣候的垂直變化,更加劇了氣候的復雜多樣(3)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⑦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2.季風氣候顯著

讀“中國氣候類型的分布”圖,我國有幾種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哪里?(3種;東部)

3.歸納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

①1月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②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③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④800毫米年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⑤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線;⑥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⑦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4.我國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

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熱同期

高原山地氣候:全年低溫,降水稀少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四)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1.緯度位置:

我國南北跨緯度大,使得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陽光熱越來越少,所以自南向北,氣溫越來越低。2.海陸位置:讀圖完成表格(1)冬季風的影響源地風向性質影響范圍冬季風亞歐大陸內部偏北風寒冷干燥除青藏高原、云貴高原、臺灣島、海南島以外都受影響對氣溫的影響加劇北方嚴寒,使南北溫差加大(2)夏季風的影響源地風向性質影響范圍夏季風太平洋、印度洋偏南風溫暖濕潤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和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以東以南地區對氣溫的影響帶來豐富降水,影響我國降水量的時空分布3.地形

高大山地阻擋氣流,使山地兩側氣候差異明顯;高大山地氣候和植被的垂直變化;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積廣,形成了面積廣大的高原山地氣候。

三、課堂練習選擇

1.下列我國哪個地區夏季氣溫最低(B)

A.黑龍江省B.青藏高原C.海南省D.吐魯番盆地2.關于我國降水量的說法,錯誤的是

A.從東南沿海一帶,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C)B.從東南沿海和西北內陸遞減

C.山東省降水量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

中考學生地理復習教案【篇3】

教學目標

使學生知道我國的三級行政區的劃分,記住我國33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及位置,并且會在“中國政區圖”上正確填圖。

教學重點

1.準確記憶我國的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位置。

2.培養填繪地圖確認地理事物空間位置關系及空間想象、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方法

學習指導法。

教學手段

每人一份“中國政區圖”,黃、綠、橘黃、粉四色彩色筆,剪刀,若干單個省區政區輪廓圖,8開大的中國空白政區圖(每個學生一張)、“中國政區掛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中國的疆域十分遼闊,為了便于管理好這樣大的國家,我們要進行行政區的劃分。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中國的行政區劃。

【板書】  第二節  中國的行政區劃

一、三級行政區劃

【講授】  我國的三級行政區劃的劃分

【承轉到省級行政區的學習】

【板書】  二、33個省級行政單位

(出示“中國政區掛圖”,同時學生將書翻到第6頁)

【教師指導下師生共同活動】  下列行政區,按(1)至(3)的教學步驟進行。

山西、湖北、廣東、云南、青海、黑龍江、沿海岸線的行政區

(1)認形狀:教師出示一個輪廓圖,讓學生在課本的政區圖上找出該行政區的名稱,掌握輪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邊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圖找到該行政區的位置,并涂上顏色,寫出名稱,注意該行政區與長江、黃河的位置關系;

(3)找鄰居:從北部順時針找起,每找出一個,都要注意指導學生觀察輪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顏色,寫出名稱。

【轉入行政區簡稱的教學】

【板書】  三、各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

請學生將書翻到本節的附表。

【講授】  簡稱的由來

學生在已上色的地圖中填寫簡稱。

【展示投影】  簡稱和全稱連線。

學生練習。

課后練習

練習1.拼圖:把上好顏色的地圖粘在硬紙片上,分行政區剪下制成拼圖。

練習2.不看政區圖,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1)按沿海、沿江、沿陸上國境線(底圖上畫有長江和黃河)拼圖;

(2)按課本本節末“課堂活動(一)”的要求,進行拼圖游戲比賽。

板書設計

第二節  中國的行政區劃

一、三級行政區劃

二、33個省級行政單位

三、各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

中考學生地理復習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根據圖說出中國人口總數和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過錄像說出中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的特點。

2.能通過調查表和國家有關人口統計表,說出中國人口素質低、即將面臨人口老齡化、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遷移與農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現狀。

3.根據調查表分析人口與家庭經濟生活關系,分析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和環境的關系;

4.根據我國面臨的人口問題,提出解決人口問題的措施。

5.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口觀,明確人口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教學重點

中國面臨的人口問題。

教學難點

人口與經濟發展、環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

談話法,圖示法,講授法。

教學媒體

錄像機、投影儀、板圖。

板書設計

一、中國人口分布特點(上節課內容)

二、中國人口的特點

三、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附表

投影(1)

我國各種文化程度人口比例表

我國文盲半文盲占15.85%居世界第一位。

投影(2)

世界主要國家每萬人在校大學生人數、工程師與科學家人數統計表

投影(3)

城鎮與農村人口比例表

1996年我國城鎮人口35950萬人,農村人口86439萬人

投影(4)

預測我國60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表

投影(5)

家庭調查表(學生一)

家庭調查表(學生二)

家庭調查表

中考學生地理復習教案【篇5】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設計

一、課 題: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二、課 時:2課時

三、教 材: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為貫徹實現地理教學的三大技能(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培養興趣),根據本節內容特點及素質教育的內涵,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及認知能力,我確定以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能用相關數據說明地球的大小;

(2)通過制作地球儀,能夠了解地球儀的基本大小;

(3)通過觀察地球儀,能夠比較和歸納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的特點;

(4)能夠熟練利用經緯網確定某一地點的位置。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故事的引入,激發學生好奇心。

(2)通過演示地球儀,學生自主學習,比較歸納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

(2)通過學生課堂制作簡易小地球儀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通過學生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艱難與坎坷,培養學生對真理勇于探索、執著追求的精神。

(4)通對地球的探索和認識,激發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經線和緯線

2.難點

(1)東西半球劃分。

(2)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第一章第一節,學生第一次接觸地理,還沒形成學習地理的思維能力,初中學生的空間想象思維較差,針對初中學生在思維和接觸層面的弱勢和優勢,在教學方法上以實物進行展示和講解,如經線和緯線,可以用一個只由經線和緯線構成的經緯儀,直觀展示給學生看,更能增加學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根據教材和學生具體情況,設計如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1.教學方法:啟發法、比較法、圖片分析法、演示講解法。

2.學習方法:探究法,自主學習法,總結規律法

六、教學過程結構流程圖:

七、教學過程:

(一)生活中引出課題。

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那么,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樣的?

(二)新課內容

1.地球的形狀

(展示地球衛星照片)

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引導學生閱讀圖1.1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討論學習,共同探究古人對地球的認識過程。)

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什么過程呢?

(學生自主學習,舉手發言)

總結:人類認識地球是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古代由于認識的局限性,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后隨著認識的擴大,人們認為“天如斗笠,地如覆盤”,隨著認識的加深,尤其是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成功,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而地球衛星照片更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

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能夠作為地球是球形證據的事例呢?

a.(事例1)發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展示教材圖1.3)

b.(可能出現的事例):站在海邊,搖望遠處駛來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

c.還有地球儀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小組進行充分的討論并作答,教師啟發、解釋。)

2.地球的大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不斷深入。觀察地球赤道半徑與極半徑圖,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差值。

(學生計算、回答)

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但想對于地球來說,這個數據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3.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承轉:地球很大,怎樣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們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為什么做成正圓呢?

(展示地球儀,邊展示邊講解。)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軸組成的;地球儀上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它指向北極星附近,是一個假想的軸,與球面的交點為北極點和南極點。在地球儀上還有縱橫交錯的網——經緯網,通過它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當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沒有,它是人為畫出來的。下面我們來學習經線和緯線。

中考學生地理復習教案【篇6】

地理是初一學生剛接觸的新學科,在教學中是通過大量的幻燈圖片,從學生接觸到的地理知識或地理現象入手,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地理,引導學生認識地理,親近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并初步知道學習的方法,就是我這節課的主要目的。

本節課分三大模塊來進行:

一、“什么是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我國東漢王允對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地理的意思是“大地的記述”。

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我們居住的地球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對地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的科學。它包括自然地理:如地貌、地質、天文、水文、氣候、土壤等;人文地理:如人口、人種、宗教、城市、經濟等合作探究:談談我們身邊的地理

二、“為什么要學地理”?

(一)解開地理之“謎”

運用圖片展示學生熟悉的地理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地理問題?

(二)地理與日常生活

教學中從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合作探究:我國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為什么?

(三)地理與生產建設

主要從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等入手,重點列舉了歐洲發達的國家“荷蘭的風車”,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對荷蘭農牧業的影響。

想一想:建設服裝廠、乳品加工廠該如何選址?

(四)地理與風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圖片,從服飾、體育活動等入手觀看不同地區的風俗活動。在授課時,我以“阿拉伯服飾”為重點,分析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學生對千姿百態的風土人情非常感興趣,老師引導學生學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鄉隨俗”。

三、“怎樣學習地理”

地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提出必要的學習要求:

1、課前:準備好《地理課本》、《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

2、課堂上:

(1)會聽,根據預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聽講,聽重點、難點。

(2)會看,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途徑,養成“一手書一手圖”的習慣

(3)會記:對重點知識做好標記,同時也要做好筆記。

3、課下:及時復習所學知識,認真完成作業。

中考學生地理復習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感知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

2、 用相關數據說明地球大小

3、 了解地球基本形狀

4、 建立地理空間概念,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經度、緯度的特點

重點和難點:

重點:1、觀察地球儀,

2、經線、緯線的意義及其特點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東西半球劃分

難點:1、觀察和使用地球儀

2、經線、緯線、經度、緯度的判定

教學準備:

教學地球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明亮的圓球;在十五的晚上,我們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圓盤。但是,我們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狀?我們自己卻不容易地球的整體面貌。古人如何認識地球呢?我們現在呢?

板書: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 地球的形狀、大小

(1) 地球的形狀。展示地球儀

提問:地球是什么形狀?(是一個球體)

引導: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已經得到肯定,不過這個問題在古代卻是有許多的爭論。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看教材圖p2 圖1.1

提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根據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實(地球真實形狀)嗎? (不能)

引導:可是,我們卻能夠從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實。好像比如。。。(舉出遠處船只、發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釋)其中,我們地球儀和麥哲倫環球航行更可以證明地球是圓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地球是球形?(小組充分討論)

總結:最能準確、科學反映的就是太空員在太空拍下的地球衛星圖片

討論:從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中,你領悟到什么?

總結:如何一個真理的發現都不是輕而易舉,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生命

過渡:我們看上去地球是圓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個完全、精確的圓形嗎?(不)

板書:(2)地球的大小

看p3 圖1.2讓學生讀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4萬千米)

講解: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所以說,地球其實是一個中間略扁的橢圓的球體。不過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通常我們就用平均半徑來表示。

展示地球儀:

提問: 觀察地球儀,請同學們想象一下:

(1)地球儀和真實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別?

(凹凸、國界、地軸、經緯線等等)

(2)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繪制國家邊界、地理事物的總體觀念、分辨地理事物)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總結:特點: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 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這樣可以方便我們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369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宁县| 临海市| 怀集县| 虎林市| 阳泉市| 麻栗坡县| 尤溪县| 迁安市| 仪征市| 五台县| 招远市| 柘城县| 陆河县| 凤凰县| 茂名市| 东源县| 冕宁县| 西充县| 绥阳县| 苍山县| 修武县| 芜湖市| 福安市| 唐海县| 渝北区| 文成县| 平乡县| 正宁县| 通州市| 高邑县| 韶关市| 南投县| 崇仁县| 乃东县| 霍州市| 无为县| 灵山县| 贵定县| 黄大仙区| 东宁县| 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