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地理綜合復習教案
九年級地理綜合復習教案都有哪些?地理學術界的互動模式越來越全面,融入了越來越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特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九年級地理綜合復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地理綜合復習教案【篇1】
《西北地區》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發解西北地區的范圍,主要地區、主要地形區、主要礦產區和工業城市的位置,主要鐵路線的分布;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用圖、畫圖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區自然特征——干旱,并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講述本區自然資源豐富、地域遼闊、草場眾多,看到本區農牧業發展前景很好,從而對學生進行熱愛邊疆的教育,激發學生開發邊疆、建設祖國的決心和信心。教學重點
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難點
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講解法
課前準備
課件、課前學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北方地區,現在,請大家欣賞某個地區景觀圖。(展示課件)請思考:你知道這是我國哪個地區的景象嗎?和我們學過的幾個分區一樣嗎?為什么有這樣的景象呢?今天,我們來學習西北地區。(使用“學樂師生”APP拍照展示學生課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課”活動中展示。)
二、新課學習
師:請同學們,看課件西北地區圖。
思考:誰能指圖說出本區的范圍和作為地理界線的事物,及所包括的省區和相鄰的國家,然后概括出本區的位置特點?(從緯度、海陸和相對位置不同角度引導。)
小結:西北地區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屬于內陸地區,跟海較遠,越往西跟海越遠。
教師提問:本區深居內陸,距離海洋遠,這對本區的降水有何影響?
學生回答:降水少,跟海洋越遠降水越少,即越往西降水越少。
讀圖指導:指導學生用地圖冊“中國年降水量”圖進一步說明本區降水量的分布:在內蒙古東部為400毫米,往西逐漸減少到200毫米以至50毫米以下。所以,干旱成為本區的主要自然環境特征。
想一想:除海陸位置外,還有什么能影響到水汽深入西北內陸呢?(地形)本區有哪些主要地形區?
讀圖: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出: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天山、吐魯番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說明本地主要以什么地形為主?
師:本區主要地形區有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部風蝕作用顯著,戈壁灘上形成奇形怪狀的風蝕城堡、風蝕蘑菇等;塔里森盆地中部有我國面積的沙漠——塔克拉碼干沙漠,沙漠地區隨處可見綿延起伏的新月形沙丘。由此可見,西北地區地形主要是以高原、山地為主。
提問:請同學們在地形圖上找找x疆境內的主要山脈、盆地,說說x疆地形的顯著特征是什么?
板圖:x疆“三山夾兩盆”示意圖(教師在黑板上畫,并指導學生在書本上畫)。
指圖講解:x疆的地形就像“疆”的右半部分——“畺”,從北向南三條橫線依次代表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脈,兩個“田”分別代表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形成“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結構特點,天山橫亙在塔里木盆地與準噶爾盆地之間。
出示投影片:西北地區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圖。
提問:本區地表植被,由東向西有什么變化?為什么?
回答: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指圖講述: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夏季降水稍多,水草豐美,馬牛羊成群。賀蘭山以西的內蒙古西部、甘肅河西走廊、x疆兩大盆地,由于降水越來越少,草原上的牧草越來越矮小稀疏,逐漸成為荒漠。
讀圖:在“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圖”上找出塔里木河。觀察本區河湖有什么特點?
師:本區河流稀少,且多為內流河,其中最長的是塔里木河。湖泊也多為內流湖。與南方地區的“水鄉澤國”形成鮮明對照。原因是:深居內陸,降水少,蒸發強烈,所以河流稀少,水量也小。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發、滲漏,因而水量越來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內流湖,不能流入海洋。
思考:有人說,在西北地區水貴于金子,你同意嗎?為什么?
師:因為本區氣候干旱,水是多么稀少,所以水對于人類生產和生活來說,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農業來說,水源就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
提問:請問西北地區主要適宜發展什么農業呢?(畜牧業)
思考:假如你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位農場主,要建個畜牧業基地,你覺得建在哪里比較合適呢?能在圖上畫出來嗎?還有什么地方可建畜牧業基地呢?
展示投影:由山麓到山頂植被有什么變化?如何利用這里的草場資源呢?山上是冬季牧場還是夏季牧場?為什么?這就是x疆天山山地牧場,因水熱條件引起牧場分布具有垂直分布的特點。
提問:除了發展畜牧業,在西北地區還可適當發展什么農業?(種植業)
水是農業發展的基本自然條件之一,在西北,大氣降水的可性不大,那么水從何而來呢?請你幫助找水,并設想一下種植農業區可能分布在哪兒?為什么?
師:對,大家的眼光不錯,在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可以引黃河水灌溉,這里因為有了水,而發展成為物產富饒的綠地,因而被譽為“塞外江南”。
提問:還有哪兒可發展農業?怎樣解決水的問題?
師:夏季,因為夏季時氣溫高,冰雪融化。
提問:那么,怎樣利用地下水呢?
展示投影:介紹坎兒井原理。
師:坎兒井真是保護灌溉、節約用水、防止蒸發的一處好方式。
小結在西北地區發展農業,必須要有水灌溉,那么這種農業,我們叫做“灌溉農業”。師:西北地區流行一句話:麻雀、孔雀東南飛,這話什么意思呢?
要想發展西北就必須有世界眼光,而世界發展的出路無非是工業化問題,怎樣才能邁上工業化的道路呢?讓我們找找西北地區發展的優勢。
展示:西北地區礦產資源、主要城市、交通分布圖。
提問:西北地區要發展經濟,靠的是什么?工業分布有什么特點?西北的交通情況怎
學生回答。
小結: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近幾十年來,利用本區資源和特有的地理環境特點,大力發展相關工業,交通運輸條件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展示圖片:有關西北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動物遭殺的圖片。
過渡:但是,西北地區氣候干旱,沙漠廣布,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所以,在資源開發中必須要注意什么問題?
學生:生態環境的保護。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西北地區是一個干旱的地區,它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深居內陸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河流稀少,多內流河。農業以畜牧業為主。西北地區礦產資源也很豐富,但我們開發時,一定要保護好生態環境。
四、課堂練習
1.我國面積的_______沙漠,位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_______地區。
2.西北地區的地形以_______、_______為主。
3.青藏地區最顯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____。
4.我國四大牧區中位于西北區的有_______、_______。位于青藏地區的有_______、_______。
5.青藏地區的畜種有_______、_______、藏山羊。
五、作業布置
西北地區主要以什么地形為主呢?
六、板書設計
西北地區
一、干旱的土地
1.位置、范圍——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深居內陸
2.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三山夾兩盆”)
3.地表景觀(由東向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4.河流稀少,多內流河
二、農業——以畜牧業為主
1.主要畜牧業基地:內蒙古牧區、x疆山地牧區
2.種植業少,為灌溉農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x疆沙漠綠洲)
三、礦產資源豐富:(x疆)石油、天然氣;(甘肅金昌)鎳礦;(內蒙古)煤
四、生態環境脆弱
九年級地理綜合復習教案【篇2】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第一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x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后,再叫一、兩名同學試著描述自己家鄉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后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域中找出有關區域的術語,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匯總:(大屏幕顯示)x疆維吾爾自治區——牧區
東南沿?!洕貐^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熱帶——旅游區
長江三角洲——農業區——工業區
想一想:一個地區只能屬于一個地理區域嗎,可以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嗎?
學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活動1:(課文第3頁活動第1題)做完后,讓同桌的同學相互交換劃分結果。
提問:你們是不是發現劃分結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導學生認識到劃分區域要有明確的指標。
同學們,假如美國有一位朋友想給你寄信,你能告訴他你的詳細地址嗎?(提問一到兩名同學)
(大屏幕顯示)
__省(自治區)__縣(自治縣、市)__鄉(鎮)
幾位同學都是首先說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區)然后是縣(自治縣、市),再者是__鄉(鎮)等,大家想一想,這個順序有什么意義呢?不這樣可以嗎?請同學說明,若學生有疑問,教師舉例說明。
(大屏幕顯示)
__省(自治區)——一級行政區
__縣(自治縣、市)——二級行政區
__鄉(鎮)——三級行政區
總結:(大屏幕顯示)
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板書)
舉例:(大屏幕顯示)
活動2:(讓學生自己調查、了解郵政編碼與不同級別的行政區域之間的聯系)檢查學生調查結果:
第一、二位編碼表示一級行政區
第三、四位編碼表示下一級行政區
第五、六位編碼表示投遞局的代碼
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區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呢?
如:長途電話號碼:區號+電話號碼
承轉: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根據不同的理由(或滿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地理區域。(利用多媒體大屏幕顯示中國地形圖)同學們請看大屏幕: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下面我們將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進行區域劃分。(這時,在中國地形圖上出現閃動的區域界線,并附有區域名稱)教師用光標指到哪個區域,即請同學們集體讀出這個區域的名稱。
總結:這就是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板書):第一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下面我們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原因及區域位置和范圍。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活動,探究)——做第5頁活動題,同學們可互相討論,交流活動結果,最后教師總結,把區域界線、位置與范圍都落實到圖上,并做板書。
活動題目參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線A的確定,主導因素是夏季風的影響,大致與400mm等降水量線一致——西北地區深居內陸,很難受到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少、干燥。東部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較多,降水較多,屬于濕潤、半濕潤區。
2.①界線B大致與1月0℃等溫線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線B大致與800mm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線B的確定,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綜合的氣候方面影響。
④秦嶺—淮河。
3.第一、二級階梯的界線基本吻合。
界線C的確定,主導因素是地形因素。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人們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地理區域,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在此基礎上,我們重點學習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位置和范圍。正是由于區域間存在的差異性較大,而同一區域內相同或相似性較多,我們才有必要對它們進行區域劃分,有利于人們因地制宜安排生產、生活。
知識要點與檢測
[反饋練習]
1.填空
(1)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與(山脈)、(河流)一致。
(2)西北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是影響的界線,大致與mm等降水量線一致。
(3)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及北方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與、級階梯分界線一致。
2.判斷
(1)一個地區只能屬于一個地理區域。(×)
(2)同一類型的區域沒有級別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區別。(×)
(3)我國的地理區域只有四個。(×)
(4)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個地理區域。
疆維吾爾自治區北方地區
藏自治區南方地區
北京西北地區
上海青藏地區
4.填圖(圖見課本)
在中國政區空白圖上填繪下列地理事物:
秦嶺、淮河、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脈
九年級地理綜合復習教案【篇3】
第一節 中國的疆域(兩課時)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并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并在圖上量算出我國的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進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優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用具:《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地球儀、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掛圖”。
課時安排:二課時
板書設計
第一章 中國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節 中國的疆域
一、偉大的祖國
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2、跨近50個緯度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制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欲望。
聽著這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于什么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第一章 中國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節 中國的疆域
一、偉大的祖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活動)讀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圖
我國在南北半球中在哪個半球、東西半球中在哪個半球?
〔提問〕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從圖上看出中國位于哪個半球?
〔歸納〕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限為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正好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我國正好位于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的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的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并用紅色的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于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鄰?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提問)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提問)讀圖并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歸納)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領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之一。
(板書)二、遼闊的疆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活動)我國的面積很大,我國領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以及最西端分別在什么地方呢?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圖”上,并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
最西:x疆帕米爾高原,經度75°E附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總結:北-頭頂黑龍江
南-腳踩曾母暗沙
東-嘴喝兩江匯合水
西-帕米爾上擺擺尾
(讀圖)課本3頁中國的疆域圖
(提問)算一算我國最南端與最北端緯度約相差多少度?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按五帶劃分,我國最南處于哪個熱量帶?最北接近哪個帶?大部分領土位于哪個帶?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于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寒帶。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何益處。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展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近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于東5區至東9區,共5個時區,即最東和最西時間相差5個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提問〕夏季,當北京時間為6點時,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和西部的帕爾米高原各是什么景象,為什么?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于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邊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邊的帕爾米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多少千米。
〔歸納〕我國東西之間距離約為5000千米,南北之間的間隔約5500千米,再加上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人們常用“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來表述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和悠久的歷史,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第二課時
板書設計
三、海洋和島嶼
1、東臨四海一洋
2、領海和內海
3、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
4、優越的海陸位置
四、陸上疆界、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復習提問〕我國的四至點分別在什么地方?我國緯度位置的特點是什么?我國緯度位置的特點是什么?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何優越性?
〔新課導入〕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陸地面積廣大,而且還有廣闊的海域。
〔板書〕三、海洋和島嶼
〔活動〕讀課本圖1-4
〔提問〕由北向南我國瀕海的海洋分別是哪些?
〔講述〕我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南至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臺灣島以東的太平洋洋面。渤海與黃海大致以渤海海峽為界;黃海因海水呈黃褐色而得名,長江口北岸為黃海和東海的分界線;臺灣海峽的南端為東海與南海的界限;南海是我國面積,海水最深的海區。
〔板書〕1、東臨四海一洋
2、領海和內海
〔承轉〕我國東臨遼闊的海洋,但這些海洋并不全部是我國的領海。
〔提問〕我國的領海寬度是多少海里?
〔講述〕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洋,因此,黃海、東海和南海的一部分為我國領海,12海里以外則為公海。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環繞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則為我國的內海,其全部海域均屬于我國行使主權的范圍。我國的領海面積大約有300萬平方千米。
請同學們在圖冊上找到我國的的臨海和內海。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我國的海域。
〔提問〕我國大陸海岸線有多長,居世界第幾位?
〔講述〕我國大陸海岸線漫長曲折,約18000千米,沿海島嶼星羅棋布,共有5000多個(如果加上島嶼的海岸線,我國海岸線總長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許多優良的港灣,便于船舶停靠。
〔讀圖〕在教師指導下,找出圖中的臺灣島、海南島、南海諸島、雷州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瓊州海峽和臺灣海峽等。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上述島嶼、半島和海峽。
〔板書〕3、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
〔讀圖〕讀“世界政區掛圖”,請學生在圖上找出中國、英國、蒙古和美國。
〔提問〕從海陸位置來看,我國與英國、蒙古有何不同;與美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英國為歐洲西部的一個島國;蒙古為歐亞大陸上的一個內陸國家;美國雖然與我國一樣屬于海陸兼備的國家,但是其東西臨海洋,這與我國東臨大洋,西靠大陸又有所不同。
〔活動并討論〕分析我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歸納〕我國東邊瀕臨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這使得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雨量充沛,有利于農業生產。沿海地區便于發展海洋事業,以及同海外各國的友好往來,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交往,便于與周圍國家的邊貿往來,在這里,古代有的“絲綢之路”,現有橫貫歐亞大陸的鐵路線。
〔板書〕4、優越的海陸位置
〔承轉〕我國不僅海岸線漫長曲折,而且還有20000千米的陸上疆界。
〔板書〕四、陸上疆界與鄰國
〔讀圖〕讀教材中的“中國行政區劃簡圖”,按逆時針方向,自東向西依次讀出我國陸上鄰國及隔海相望的國家。
〔掛圖〕中國政區掛圖(中國的鄰國示意圖)。
〔歸納〕我國陸上鄰國有15個,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布丹、緬甸、老撾和越南。
其中:東 亞――蒙古、朝鮮
東南亞――越南、老撾、緬甸
南 亞――印度、巴基斯坦、布丹、錫金、尼泊爾
西 亞――阿富汗
中 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北 亞――俄羅斯
同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
【教學后記】該節知識覆蓋面廣,知識容量大,要求多組織學生多參與活動。
九年級地理綜合復習教案【篇4】
中國的自然環境
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我國多種多樣的地形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2.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特點,掌握閱讀并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等各類地形圖的技能。
3.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4.了解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范圍以及主要的災害性天氣。
5.舉例說明我國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6.了解我國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長江和黃河的開發利用和治理情況。
教學重點
1、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以及地勢對中國地理環境的影響。
2、中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對不同地形區應該合理開發和利用。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分析地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培養學生樹立因地制宜的觀點。
教學媒體
投影儀、投影片、中國地形圖掛圖、板圖。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中國的地形
一、地勢西高東低
二、地形復雜多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當我們了解了我國疆域和行政區劃之后,下面要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祖國。
〔復習提問〕我們已經學過了一些國家的地理,請同學們思考自然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學生回答〕地形、氣候、河流、動植物等。
我國的地形情況也是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內容之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板書〕 第一節 中國的地形
中國地形的第一個特點是從地勢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換句話說也就是中國那邊高,那邊低的問題。
〔指圖提問〕這是一張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約是多少,請同學們讀圖分析中國地勢那邊高那邊低?談談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西部棕黃色的區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淺黃色的區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東部綠色的區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師總結〕西高東低就是我國地勢特點的第一部分。同學們可以想像一下(教師用手勢來說明西部高東部低)。
〔板書〕一、 地勢西高東低
〔轉折過渡〕如何用圖更好的表現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呢?下面我要給同學們介紹一種特殊的地圖――地形剖面圖。
〔分析講解〕什么是剖面圖呢?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假設在我的講臺上放著一個窩頭,豎著,沿窩頭中部切開,同學們將看到的形狀,就是一個窩頭的剖面圖。地形剖面圖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過這一刀不是切在窩頭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將窩頭畫一幅俯視圖,畫出的是什么圖?(分層設色地形圖)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打開教科書看沿北緯36度線所做的中國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剖面圖在筆記本上畫一幅簡略示意圖。
東
西
學生在筆記本上繪圖,請一名同學在黑板上畫。
〔啟發提問〕觀察這幅圖高低起伏的趨勢,說出我國地勢起伏變化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板書總結〕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轉折過渡〕我們知道了中國地勢大致呈三級階梯,那每一級階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區呢?階梯的界限又在何處呢?
〔板書〕1、三級階梯概況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對照教科書第24頁的地圖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教師繪制中國輪廓板圖〕教師在板圖上填繪階梯分界處的山脈,請一名同學說出山脈的名稱,其他學生將山脈名稱在書上畫出。
組織學生完成第20頁的“活動”
〔轉折過渡〕我們明確了階梯的界限,再來分析一下階梯內部的狀況。
第一級階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為主
第二級階梯
平均海拔1000-2000米,以高原、盆地為主
第三級階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為主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我國的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結合“中國地形圖”說出各階梯內部的主要地形種類和海拔高度。
(轉折過渡)以上我們學習了我國的地勢的基本特征,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這樣一個特點對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其它要素有沒有影響?
分組討論。將全班分為三組,分別從氣候、水利和交通三個方面討論地勢特征的影響。
各組學生代表發言。
(教師歸納總結)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使得我國的江河大多自西向東流淌,古詩云“大江東去浪濤盡”,又有“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些大江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加強了內地與沿海的聯系。在階梯的交界處河流落差較大,水能資源豐富,我國的大型水電站大多建設在這些地帶。此外,西高東低的地勢還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梢哉f西高東低的地勢是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大優勢。
(轉折過渡)前面我們從總統上分析了我國地勢的總體趨勢,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我國地形的特點。
(復習提問)地形有哪些主要類型?(學生回答: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中國地形圖”,找出中國分別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師總結)五種地形類型在我國都有分布。
(板書)二、地形多種多樣
(轉折過渡)我國地形種類齊全,哪種地形所占面積?哪種最小呢?請看分層設色地形圖。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教科書23頁“中國地形圖”。
(教師講解)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這樣算起來我國山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3,這說明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
(板書)二、地形復雜多樣
(轉折過渡)地形種類齊全和山區面積廣大是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這種地形特點對我國人民的生產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學生分組討論,各組選代表發言,相互補充。
(教師歸納總結)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發展農、林、牧、副等多種經營形式提供了條件,但不利于大型機械作業。山區面積廣大為發展林業、旅游業和采礦業等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同時由于平原面積少,我國的耕地資源相對不足。
(一)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掛圖〕“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自制,為排除干擾,僅包含東北-西南、東西走向的山脈,且底圖為政區圖)讓學生找出與陰山走向相同的山脈,并說出名稱。
讓學生觀察山脈的標注有什么規律。
〔教師概括〕注記文字應與山脈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勻分布于山體上。引導學生找出東西走向的所有山脈,每找出一條,教師都要引導學生說出其所在的行政區位置,并將其在投影片上重繪一次,同時讓學生在已準備好的中國政區空白圖上繪出該山脈。
用同樣方法學習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概括板書〕(見板書設計表格)
〔教師概括〕東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緯向長城”,稱“三橫”;東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脈好像“三條瀕海峻嶺”稱“三縱”。
〔教師引導〕欣賞歌曲《珠穆朗瑪》,讓學生思考珠穆朗瑪峰的位置。
引導學生看課文中關于喜馬拉雅山的介紹,并思考:
(1) 喜馬拉雅山的走向?
(2) 喜馬拉雅山峰的位置、名稱、海拔?
(3) 找同學到板圖上畫出喜馬拉雅山,并標注珠穆朗瑪峰。
(教師概括)喜馬拉雅山是弧形山脈,其峰珠穆朗瑪峰位于中、尼邊境,海拔8848.13米,是世界峰。其雄壯、神奇吸引了無數登山健兒。結合“珠峰探險”的課文,激發學生勇于探險,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但又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探險活動)。
(板圖)中國輪廓圖。復習、概括,深入探討。
教師在繪中國輪廓圖的同時讓學生描繪一張課本中的中國輪廓圖。
繪好后,教師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賽的形式讓學生按照要求挑選寫有山脈名稱的吹塑紙條,粘貼在板圖的正確位置上。沒到黑板前做練習的同學按要求在自己描繪的圖上寫上山脈名稱。
如:(1)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2)位于山西、河北兩省交界上的山脈等。
讓學生將前面學過的山脈全部粘貼在板圖上。
(教師承轉)我國山脈很多,除了以上山脈以外,還有一些山脈也很重要。
如:(1)在中俄邊境上畫出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阿爾泰山,與其走向相同的還有甘肅、青海兩省邊境上的祁連山。
(2)在西南有一組南北走向的山脈,橫斷山脈。
(教師引導)學生用鉛筆在自拓的圖上,將走向一致的山脈首尾相連。教師在黑板上演示畫圖。
整個中國就好像被一張網所覆蓋,這張網有什么奇妙之處嗎?
(教師引導講述)(1)指出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喜馬拉雅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
(2)指出昆侖山、祁連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
(3)指出昆侖山、天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
(4)指出祁連山、秦嶺、太行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
(5)指出阿爾泰山、天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
(6)指出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
每指一個網格,學生都可能會說出一個地形名稱,若有問題,教師給以補充。使學生明白每個網格中都有一個地形區。引導學生討論山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九年級地理綜合復習教案【篇5】
《中國人口》
一、說教材
《中國人口》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第三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布的情況。是中國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識,是學生學好中國地理,尤其是學好我國工業、農業、交通、城市等知識以及分區地理知識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才能合理布局工業、農業、交通和城市。因此,學好本節教材,掌握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將為學好后面各章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 說出我國人口總數,
2、 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并簡陋分析建國后我國人口增長快的原因。
3、 學會制作人口增長曲線圖
4、 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分布概況
5、 使學生明白實行____是我國的基本估國策,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出路,也是我們每一位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布是本節教材的重點,為我國人文地理的學習打基礎。
如何交換學生分析圖表和動手作圖是本節的難點。本節教材出現了四種類型的圖表:如扇狀統計圖、柱狀統計圖、線狀統計圖、人口密度分布圖,因此,如何教會分析上述圖表和繪制人口增長曲線圖是本節的難點。
四、說學情
經過七年級世界地理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學習,使學生已經具備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圖的閱讀能力,這將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八年級的學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視地理課也將使本節課的難點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戰。
五、說教法、學法
計算機多媒體輔助創設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加以點撥。
六、說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創設:第13億個公民誕生的圖片資料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中國人口》的學習
新課學習:
活動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體展示《2000年世界人口構成餅狀圖》,中國占21.2%
b. 多媒體展示《我國省級行政單位人口數量圖》找出5000萬以上人口大省,9個。
c. 生活中人口擁擠的畫面:下班的路上、海濱浴場、春運的候車室
說明:讓學生感受13億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觀地在他們的腦海中建立起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形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從而解決了本節的一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活動二 我們來發現:
我國人口達13億,那么我國人口的發展狀況如何呢?
a. 展示 我國人口增長示意圖 公元0年---- 公元2000年的變化狀況,這主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
歸納:慢
較快
飛速發展(基本國情),解決了教與學的重點。
b. 師生共同完成建國以來我國人口增長的曲線圖,教會學生作人口增長曲線圖,從而突破了教學難度。這個難點的突破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合作的教學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國建國后人口增長曲線上進行自主分析,自主發現問題:
1949-1990 變
1990-20__ 化 變慢,原因:____
d. ____的國策
說明:整個活動中,主要是學生自主活動,去動手做,去觀察,去發現,不
僅能力得到了培養,而且也初步樹立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口觀、情感態度、價值觀。
活動三 探討人口分布的特點
13億人口在我國有的地區多,有的地區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復習:比較中、俄、美、世界。橫向比,我國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級單位的人口密度圖,找出d小大的省區、分布概況。
c. 展示人口密度圖 歸納總結:東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過程,使由簡---難,由分析、推測---科學證實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又突破了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人口分布特點。
課后拓展延伸:探究
1. 為什么我國人口東多西少
2. 我國人口過多帶來了哪些人口問題
七、說板書
一、 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 人口多
2、 人口增長快、原因 國情→國策
3、 國策:____
二、 人口分布不均:東多西少
這篇八年級地理說課稿:《中國人口》說課稿就介紹到這里了,希望大家喜歡!
九年級地理綜合復習教案【篇6】
【第二節海陸變遷】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地殼是在運動變化中的,以及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
2、能通過思考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了解魏格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
觀察、質疑、假設、驗證——
3、練習表達自己的觀點。
4、嘗試著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觀點。
5、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習慣。
6、嘗試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鼓勵性評價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變化發展中的,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8、提出問題也是一種貢獻。
9、理解科學研究既需要大膽的質疑、假設和驗證,還需要有堅韌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養尊重不同意見的胸懷,學習與持不同意見的人交流。
二、教學重點: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海陸變遷的實證。
三、教學難點: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批判和質疑的思維品質。
四、教學方法:質疑、表達法。
五、課時安排:1個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海陸分布導入海陸變遷。
教師引導
海陸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這樣的嗎?指導閱讀,鼓勵學生將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
學生活動:到講臺前陳述自己的問題。
教師評價:對每位學生的發言給予恰當的評價,重點在于發掘問題中的創造性思維。
乘轉:讓我們來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學家它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師講解:重點闡述魏格納的觀察、思考、驗證以及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通過魏格納探險遇難這一史料,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
學生活動:尋找大陸漂移假說的證據。到臺前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評價:對學生的發言過程和內容進行評價,重點鼓勵其在方法方面的闡述。
教師引導:由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重點講解由假說到學說這一科學研究的方法。
教師講述:舉例說明板塊構造學說對火山地震的解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學生活動:學生宣讀自己搜集的資料,或發表自己的問題或觀點。
課后作業
小論文:已經發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發(附分布圖)
九年級地理綜合復習教案【篇7】
長江沿江地帶(第三課時)
[導入新課]
長江沿江地帶以其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利的長江水道運輸,現已成為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板書)
[講授新課]
1.引導學生閱讀長江沿江地帶工業分布圖和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圖,分析四大工業基地的形成條件。說明工業部門和工業中心的分布。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幫助學生認識自然資源分布與工業分布的聯系。
長江沿岸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目前自東向西已經形成四大工業基地。
由滬寧杭等城市形成的工業帶是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工業部門齊全。形成了以加工工業為主體的強大的工業體系。其特點是:①以加工工業為主體。其原料來自于廣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條件,輸入區外礦產原料發展冶金,基本化工工業;③各部門、各城市間協作關系密切;④發揮經濟、技術、科研方面的優勢,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
2.舉辦小型分組競賽。讓學生以鋼鐵企業和汽車品牌為例,說出長江沿江地帶中主要鋼鐵工業基地和汽車生產基地,認識沿江“鋼鐵工業走廊”和“汽車工業走廊”的分布概況。
活動前在教師指導下分組,選出組長??蓪W生分為四個組,每兩組一個問題。①長江沿江地帶鋼鐵企業分布。②長江沿江地帶汽車工業分布?;顒忧坝山M長抽簽領取問題,在組長的組織下,全組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得出結論。然后每組派一名學生代表在黑板上寫出鋼鐵企業名稱和分布或寫出汽車“品牌”及產地。看哪個組寫的又快又準確。要求學生寫時要從長江沿江地帶的東部上海為起點向西寫。
教師在學生競賽的基礎上,進行講評總結歸納。
沿江地帶有上海寶山、安徽馬鞍山、湖北武漢、重慶、四川攀枝花等鋼鐵工業基地,構成了“鋼鐵工業走廊”的雛形。
沿江地帶有上海(桑塔納、別克、賽歐)、南京(依維柯)、武漢汽車工業基地以及重慶汽車摩托車基地(慶菱、嘉陵),構成了沿江“汽車工業走廊”的雛形。
3.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83頁活動,認識長江沿江地帶相互協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長江沿江中上游地區水能豐富,有二灘、葛洲壩、隔河巖等大型水電站。三峽工程建成后,電力更加充足,但因地處內陸,對外經濟的往來受限制,信息不暢,缺乏資金和技術。
承轉過渡:世界大河流域內大規模的開發治理,往往容易改變流域的生態環境,引發生態問題。長江沿江地帶的開發,也遇到了類似問題。
五、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板書)
考慮到學生對長江沿江地帶生態環境問題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將學生分為四組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1.課前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分組,選出組長。
2.課前公布四個探究性問題——長江上游地區大規模毀林開荒的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災害形成原因、直接損失、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干流地區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沿江地帶及其附近地區三大酸雨區的形成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
3.課前由組長抽簽領取探究性問題。
4.在組長的組織下,全組學生搜集資料并進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5.課上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介紹各小組的研究報告。
針對上述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加快進行生態建設。
①加強水土流失地區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護好現有森林,積極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嚴禁開墾大于25°的坡地,已開墾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還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地和人工草地。開展小流域和山區綜合治理,調整農業結構;改良土壤、推廣免耕法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結合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項目建設,對長江河道及平原湖區進行綜合治理。對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庫、堤壩進行加固,提高防洪標準。抓好清淤疏浚、恢復河道防洪能力。嚴禁圍墾湖泊、侵占江河、灘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亂采江河砂石的行為。
③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做好環境整治工作,對現有污染源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達標。對新建項目要做到生產與“三廢”防治同時規劃,同步建設。對上海、武漢、南京、長沙、南昌等工業聚集程度高的地區,做好城市規劃工作,把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課堂小結]
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長江沿江地帶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在發展經濟同時沒能同環境保護同步,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發展地區經濟必須同環境保護同步。
知識要點與檢測
二、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
以 為軸線的沿江地帶與貫穿南北的 ,以及 ,構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帶的城市
目前長江沿江地帶擁有很多城市。其中, 、 、 、 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 和
作用。
[反饋練習]
1.連線題(把下列相關內容連接起來)
(1)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a.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
(2)鋼鐵、輕紡的重要基地 b.宜昌為中心的工業帶
(3)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c.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工業帶
(4)全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d.滬寧杭工業帶
2.簡答題
長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嚴重地區有哪幾個?
答案:1.(1)—b (2)—a (3)—c (4)—d
2.華中酸雨區、西南酸雨區、華東沿海酸雨區。
※板書設計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
1.以上海、南京、杭州為中心的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2.以武漢為中心的鋼鐵、輕紡工業基地。
3.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五、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
※活動與探究
結合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圖分析“鋼鐵走廊”形成的條件。
[導入新課]
長江沿江地帶以其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利的長江水道運輸,現已成為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板書)
五、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板書)
考慮到學生對長江沿江地帶生態環境問題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將學生分為四組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1.課前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分組,選出組長。
2.課前公布四個探究性問題——長江上游地區大規模毀林開荒的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災害形成原因、直接損失、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干流地區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沿江地帶及其附近地區三大酸雨區的形成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
3.課前由組長抽簽領取探究性問題。
4.在組長的組織下,全組學生搜集資料并進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5.課上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介紹各小組的研究報告。
6.課上其他同學可針對代表的發言提出質疑,由被質疑的小組學生解答問題。
7.結合學生研究報告,引導學生完成課本85頁活動1、2、3發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師對每組研究報告進行講評,并總結。
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口眾多,城市化程度高,經濟發展快,但環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環境與發展不協調,產生了許多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災害嚴重,影響了可持續發展進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有:
①水土流失。長江上游地區經濟較落后,人們為了眼前利益,毀林開荒、陡坡墾殖,造成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庫淤積,降低了水庫發電,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導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積,加劇了洪水災害。
②洪澇災害嚴重。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洪澇災害頻發區。1949年以來,雖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澇災害仍然不斷發生。1998年長江洪水,受災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經濟損失嚴重,湖泊淤塞、圍墾,造成調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減弱,加上防洪工程標準低,年久失修,險工隱患多。因此,加強水利建設,從根本上防治洪災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③環境污染加重。長江沿岸工業及生活廢水年排放總量約130億噸,約相當于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廢水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每年達100億元以上。許多城市自來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飲用水質量。一些水廠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無錫、蘇州等城市近年來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來水被迫短期停產,影響城市居民生活及工業生產。
酸雨影響范圍日益擴大。酸雨是大氣受污染的一種現象,通常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霧、露、霜等)統稱為酸雨。酸雨可導致水體、土壤酸化,對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蝕性危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酸雨影響地區從西南擴展到長江流域廣大地區。目前,長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響嚴重的地區有:華中酸雨區,它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范圍、中心強度的酸雨區。西南酸雨區,是僅次于華中酸雨區的酸雨污染嚴重區域。華東沿海酸雨區,它的污染強度低于華中、西南酸雨區。
針對上述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加快進行生態建設。
①加強水土流失地區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護好現有森林,積極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嚴禁開墾大于25°的坡地,已開墾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還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地和人工草地。開展小流域和山區綜合治理,調整農業結構;改良土壤、推廣免耕法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結合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項目建設,對長江河道及平原湖區進行綜合治理。對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庫、堤壩進行加固,提高防洪標準。抓好清淤疏浚、恢復河道防洪能力。嚴禁圍墾湖泊、侵占江河、灘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亂采江河砂石的行為。
③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做好環境整治工作,對現有污染源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達標。對新建項目要做到生產與“三廢”防治同時規劃,同步建設。對上海、武漢、南京、長沙、南昌等工業聚集程度高的地區,做好城市規劃工作,把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課堂小結]
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長江沿江地帶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在發展經濟同時沒能同環境保護同步,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發展地區經濟必須同環境保護同步。
知識要點與檢測
二、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
以 為軸線的沿江地帶與貫穿南北的 ,以及 ,構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帶的城市
目前長江沿江地帶擁有很多城市。其中, 、 、 、 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 和
作用。
[反饋練習]
1.連線題(把下列相關內容連接起來)
(1)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a.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
(2)鋼鐵、輕紡的重要基地 b.宜昌為中心的工業帶
(3)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c.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工業帶
(4)全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d.滬寧杭工業帶
2.簡答題
長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嚴重地區有哪幾個?
答案:1.(1)—b (2)—a (3)—c (4)—d
2.華中酸雨區、西南酸雨區、華東沿海酸雨區。
※板書設計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
1.以上海、南京、杭州為中心的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2.以武漢為中心的鋼鐵、輕紡工業基地。
3.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五、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
※活動與探究
結合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圖分析“鋼鐵走廊”形成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