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地理中考教案
九年級地理中考教案如何寫?地理學初期的綜合性來源于學科的多樣化,但隨著分支學科的深入發展,地理學越來越呈現出一種空心化的現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九年級地理中考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地理中考教案(精選篇1)
課標依據 1知道構成地球的巖石圈是由六大板塊構成的
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 出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本節教材主要內容有兩部分有三部分:海陸變遷的證據、大陸漂移學說與板塊的運動。海陸變遷與大陸漂移學說講述證據,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火山、地震等地質災害。可鍛煉學生的觀察力,整個教學 過程都以學生為主,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這一教學理念 二、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對經緯網的學習,和地圖 閱讀的學習、和大洲大洋的學習,同學們對海陸分布方面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怎樣才能讓學生更感興趣,對這節課的內容有更加深的認識呢?為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非洲和南美洲的輪廓特點,理解板塊是運動的。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地殼是由六大板塊構成的;
板塊是相互運動的
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的分析,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過程與
方法
通過對相關證據的找尋方向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的科學性、指向性,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六大板塊的相對位置
板塊運動理論的提出和證據 教學難點
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的證據 五、教法學法 小組合作交流、探究;教師多媒體演示、講解疑難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導入
1.“滄海桑田”原意是指______變遷,現代科學研究表明,______的變動和海平面的________,是 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此外,人類的活動,例如_______等,也會引起_____的變化。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國家______,有一半以 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陸地。
2. 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這里過去是________。過程:由______變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
3.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 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類活動的遺跡,說明這里過去是________。 過程:由___ ___變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
4.. 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是___國的科學家__________。
5..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A.人為改造 B.地震和火山活動
C.地殼活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D.巖漿活動
6.在一次野外地理考察活動中,小華和同學們在河邊發現了一處巖石分層十分清晰的陡崖,于是他們對這些巖層進行了細致的考察,發現有一段巖石質地比較細,而且上面有帶有海螺印記的化石。這一事實說明( )
A、海洋生物也可以在陸地上生活 B、陸地可以變為海洋
C、地球上的生物首先是誕生在陸地上的 D、海洋可以變為陸地
二.新授課
自主學習:閱讀教材圖文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1.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由 大板塊拼合而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 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2. 板塊構造學說主要觀 點有哪些?
3.觀察世界火山與地震分布圖回答:
①.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兩大地帶?
②.結合板塊構造圖說明為什么這兩大地帶多火山地震?
= 3 GB3 ③ .我國是否是一個多火山、地震的國家?為什么?
4. 板塊之間的交界地帶的兩種運動形式,并用板塊運動分析下列世界著名山脈、裂谷的成因。
⑴第一種是相互碰撞(運動方向相對)的板塊邊界,常形成 _______,例如:
九年級地理中考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3.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方法】
講授法、觀察法、討論法。
【重點】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難點】
1.海陸變遷的原因。
2.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表形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用課件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美麗的星球上,不論是多姿多彩的陸地,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你知道“滄海桑田”的成語故事嗎?(讓一兩個學生講講)傳說我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后人就以這種滄海桑田的變更,來比喻世事變化很大。(如果學生講到,不必重復)其實這個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陸的變遷,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二)學習新知,拓展探究
板書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一、滄海桑田
1.設置懸念 電腦展示課本P33圖2.10“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圖2.11“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和圖2.12“荷蘭的圍海大壩”。請同學們觀察這些地理現象,進而思考下面有趣的問題。
(1)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2)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什么狀況?
(3)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為什么在不斷擴大?
2.學生討論 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觀察圖片,結合思考問題的提示展開討論。
3.點撥過渡 學生代表發言,教師評價后點撥歸納。
(1)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區,在地質時期曾經是海洋,現在變成了陸地,也就是說海洋可以變成陸地。
(2)我國東部海域發現了古河流和古人類活動的遺跡,說明了我國東部海底大陸架,在地質時期曾經為陸地,現在變成了海洋,也就是說陸地可以變成海洋。
(3)荷蘭是著名的“低地國”。荷蘭人通過圍海造田,使本國的國土面積不斷擴大,說明了我們人類的活動也能使海陸發生變化,不過這種變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規模的,而且這種活動還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否則,要受到大自然的報復。那么,引起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4.學生探討 引導學生探討分析喜馬拉雅山為什么會由海變成陸?而東部海域為什么由陸變成海?在學生探討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演示分析歸納。
5.演示歸納
(1)演示喜馬拉雅山由海變陸的變遷過程。
鼠標點擊,演示由畫面1漸變為畫面2。說明喜馬拉雅山原來是海洋,海底巖層中沉積有海洋生物化石,巖層受到擠壓逐漸抬升形成了山地,由海洋變成了陸地。
鼠標點擊,演示由畫面3漸變為畫面4。說明東部海域原來是陸地,地面上有森林,地表巖層受到擠壓逐漸凹陷海水進入,由陸地變成了海洋。
由此可見,地殼的變動是海陸變遷的一個主要原因。可能有同學要問,地殼為什么會變動,這個問題問得好,學習就要有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學習了下一節課的內容就知道了。
(2)演示東海海域由陸變成海的過程。鼠標點擊,回到“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畫面;再鼠標點擊,使海平面逐漸上升淹沒沿岸部分陸地,說明海平面上升可以使陸地變成海洋。繼續鼠標點擊,使海平面下降,原來被淹沒的陸地又露出水面,說明海平面下降可以使海洋變成陸地。
由此可見,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陸變遷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對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與氣候有關,氣候變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氣候變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了無論是地殼的變動,還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陸發生變遷。所以,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板書 海陸變遷←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6.承轉過渡 剛才的幾個例子,說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陸是可以變遷的。那么,從全球來看,現在的海陸分布大勢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嗎?怎樣形成的呢?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變的呢?還是在不斷變化的呢?你同意哪種觀點呢?(學生議論)請大家不要著急下結論,現在我們從世界地圖上來看看會得到些什么啟示。
板書
二、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1.學生閱讀 讓一名學生朗讀課本P36閱讀材料“偶然的發現 偉大的假說——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
2.啟發引導 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成功與失敗,就隔著一層紙,你能比別人多想一步,堅持不懈地去努力,這層紙被捅破了,成功就會向你招手。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就是在偶然中比別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大陸在漂移這一偉大的假說,并為此獻出了生命,他這種熱愛科學,獻身科學事業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大陸真的在漂移嗎?
板書 大陸漂移
3.讀圖觀察 電腦動畫演示課本P35圖2.15“大陸的漂移”。第一次鼠標點擊2億年前的海陸分布狀況;第二次點擊漂移成6500萬年前海陸分布的狀況;第三次點擊漂移成現在的海陸分布的狀況。教師邊點擊,圖文結合,邊講述,邊歸納板書(見板書設計)大陸漂移說的主要內容。
4.列舉證據 讓學生閱讀課本P34圖2.14“難道僅僅是巧合嗎”。思考:大陸漂移說的提出是偶然發現了什么現象受到啟示的?閱讀課本P35圖2.16“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和課本P36圖2.17“海牛,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思考:你認為大陸漂移說,是空想的呢?還是有依據的?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展開討論。列舉出證據,選出代言人,在全班交流。
5.評價點撥 學生交流后,教師補充小結魏格納從地圖上得到啟示,進而大膽提出大陸在漂移的證據。
(1)各相鄰大陸的邊緣大致吻合。
(2)調查發現,各相鄰大陸,特別是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相吻合。
九年級地理中考教案(精選篇3)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面貌。
2.理解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海、海峽、洋等概念,并能判別。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運用地圖說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通過課程引入,培養有關航天科學的興趣。
2.學會在地圖上確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圖文和空間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熱愛人類的家園──地球的感情。
教學重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
教學難點:認識七大洲的輪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確定。
教學方法:啟發、反思、互助、探究、討論、提問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七大洲和四大洋掛圖、拼圖、音樂、圖片;學生準備:地球儀。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聽音樂:高山流水
師:這首古箏曲的名字叫“高山流水”。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這首樂曲不僅深受中國人的喜愛,你知道嗎?1978年美國探測外星生命的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帶有一套“地球之聲”唱片,集中了代表了地球人的聲音、科學、形象、音樂、思想和感情,作為人類送給外星人的第一份禮物。在音樂節目中,有貝多芬、巴赫的名曲,還有各國的民族樂曲,這其中就有中國的這首古樂“高山流水”。
今年,可以說是人類太空活動頻繁的一年。有誰知道,最近在我國的航天航空領域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發生嗎?
生:嫦娥1號衛星成功發射。
師:可以這樣說,人類現在已經進入了重返太空的黃金年代!(出示圖片)我們知道,前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是到太空旅行的第一人。1961年4月12日,東方1號宇宙飛船載著他圍繞地球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軌道飛行。在這次長達108分鐘的旅行中,他飛越了40,000千米。前蘇聯宇航員進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經說過,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應該叫水球。加加林為什么這樣說呢?
生:從太空看,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它更像一個“水球”。
板書:地球?水球?
師:雖然我們不能像加加林那樣遨游太空,親身觀察我們的地球家園。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小游戲感受到這個現象。
游戲:滾動地球儀
(通過滾動地球儀,大部分同學接觸到海洋部分。以此證明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師:剛剛通過這個游戲,接觸到洋部分的同學請舉手。你有什么收獲?
生: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師:(展示地球衛星圖片)根據人們的計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板書:1.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師:指導學生觀察圖2.1你的收獲是什么?
生: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板書: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師:讀圖2.4,你還有什么收獲?
生:不論我們如何劃分,任何兩個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積總是大于陸地面積。
板書:3.不論我們如何劃分,任何兩個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積總是大于陸地面積。
九年級地理中考教案(精選篇4)
【學習目標】
1、能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的比例,掌握世界海陸分布的特點。
2、 區分大陸、島嶼、大洲等概念,并在地圖上識別。
3、能在世界地圖上說出并記住七大洲的名稱、大小、位置、輪廓。
【重點】 1.海陸分布特點。
2. 七大洲的名稱、面積大小、位置
【難點】七大洲的位置和輪廓。
【學法指導】1.通過閱讀“圖2.1和圖2.2”掌握世界海陸分布的概況
2.通過閱讀“圖2.5”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海峽
3.通過閱讀“圖2.6”記住七大洲在圖上的位置
【知識鏈接】大陸:從地理的意義來說,是指面積廣大的陸地。地球上最大的大陸是亞歐大陸,最小的大陸是澳大利亞大陸。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并完全被水包圍的陸地。
半島:是指陸地一伸入海洋或湖泊,一半與陸地相連的地貌部分。
【預習導航】
復習
1.等高線密集的地方,是陡坡還是緩坡?
2.等高線向海拔高處突出是什么地形?等高線向海拔低處突出什么地形?
3.中間低四周高表示什么地形?等高線重疊表示什么地形?
4.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綠色表示什么地形?藍色表示什么地形?
5.陸地表面的地形有哪幾種?
預習導學
任務一:閱讀課本30-31頁,思考:
1、全球海陸面積的比例
根據計算,地球表面 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占 ,概括地說,地球上是 分是海洋, 分是陸地。
2、海陸分布的總體特征
從地球儀上看,世界海陸分布很 。
(1)從南北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 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 半球。
(2)從東西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 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 半球。
任務二: 閱讀32-33頁,思考:
1、大陸、島嶼、半島、海峽、大洲的含義
名 稱 概 念 舉 例 大 陸 亞歐大陸 島 嶼 臺灣島 半 島 印度半島 海 峽 馬六甲海峽 大 洲 亞洲 2、七大洲
(1)全球陸地共分為七個大洲,即 洲、 洲、 洲、
洲 洲、 洲 洲。
(2)七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是 ,面積最小的是 。
(3)北美洲的 島是世界面積最大的島嶼。
【課堂探究】
閱讀P33圖2-6思考 問題:
1.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2.主要位于東半球的大洲?
3.赤道穿過哪幾個大洲?
九年級地理中考教案(精選篇5)
寫好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因此,各位老師要特別重視,為了能夠很好的幫助各位老師備課,精品小編特別準備了這篇初一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以供參考!
◆教學分析
(一)課標解讀
本節課對應的課程標準是:在地圖上辨別方向,判讀經緯度,量算距離。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是地圖學習必須掌握的兩項技能,這兩項技能,學生在小學數學課本上有過接觸。本節教學幫助學生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系統的學習,提高對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閱讀各類地圖,使學生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等基礎知識。
2.通過計算、比較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幫助學生建立起地圖的空間概念。
◆【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的設置,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總結、概括、歸納。使學生學會正確的閱讀、使用地圖的方法,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加以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地圖方向的辨別等知識,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方向的辨別。
難點: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教學方法
啟發教學、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展示交流。
◆教學準備
?地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感受地圖之美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大家喜歡旅游嗎?如果要去旅游,需要帶哪些東西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瀏覽一些地圖,一同感受地圖的實用和美麗吧!學生回答:地圖等。
學生通過課件瀏覽世界地圖、中國地圖、臨沂市地圖、景點旅游地圖等地圖圖片。用一些地圖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地圖之美”,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探討地圖之用交流探討?
師:剛才看了這么多美麗的圖,那地圖有哪些用途呢?組內交流
展示匯報通過探討,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地圖知識的必要性。
承轉下面我們就來探討閱讀地圖的方法吧!
閱讀地圖之法識圖例(一)地圖“語言”──圖例
課件顯示一些常用圖例
師引導點撥:圖例是對地圖各種符號和注記的說明。1.嘗試對照課件或課本自學本部內容
2.以競賽活動的形式練習運用:寫出下列圖例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采用學生自學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以競賽活動的形式,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
閱讀地圖之法學比例尺(二)地圖“語言”──比例尺
多媒體出示本小節的學習問題:
(1)比例尺表示_______比____縮小的程度。
公式= 。
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______式、________式、________式三種。
(2)乙圖中,臺灣島地圖的比例尺的表達方式為 式,轉化為數字式為 ,用文字式表達為 。
(3)在臺灣地圖上,量得高雄到臺北地圖上的直線距離約是7厘米,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約 為 千米。
(4)比例尺的大小:數字比例尺的分母愈小,比例尺愈 ;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
師引導點撥:
強調:計算時注意單位的統一。1千米=100 000厘米
歸納總結:比例尺是一個分式。分子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1.學生對照自學提示,嘗試學本小節內容
2.組內質疑交流,提出未解決的問題。
3.找一位同學上前給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的轉換,并講解自己量算高雄到臺北間的實地距離的思路。
學生講解:首先要量出圖上兩點之間的圖上距離,再根據圖上給出的比例尺進行計算,從而得出兩點間的實地距離。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比例尺大小的比較。聯系小學時學過的知識,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
通過學生的講解,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讓學生熟練掌握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兩地之間距離的方法。
承轉在地球儀上是如何辨別方向的?地圖上的方向應該如何辨別呢?
閱讀地圖之法辨方向(三)地圖“語言”──方向
方法一:
一般定向法,動手指一指
課件展示 :地平面上的八個方位。
提出趣味問題:在教室里,我的座位在某某同學的什么方向?
九年級地理中考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理解大陸、大洲、半島、島嶼、海、洋、海峽等概念,并能判別。
2.過程與方法:要求學生學會在地球上確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圖文和空間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激發學生熱愛人類家園——地球的感情。
教學重點: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
教學難點: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確定。
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讀圖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
學法:動手實踐、合作探究法、對比歸納法等。
教具準備:
地球儀、地理圖冊、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與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看地球儀和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 通過衛星照片形象分析出地球是由陸地和海洋組成的地理特征 講授新課
一;地球?水球?
二;七大洲四大洋
分析世界海陸分布圖
分析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
閱讀《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
分析圖片《地球?水球?》
分析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圖
分析大洲和大洋分布圖
閱讀《大洲的命名》
閱讀亞洲與歐洲、非洲的分界圖
九年級地理中考教案(精選篇7)
一、課標要求
學會使用地圖辨別方向和在地圖上量算不同地點之間的實地距離;學會根據學習和生活的某些實際需要選擇常用的地圖,并能自主查找所需的各種地理信息,逐步養成用圖的習慣。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主要包括地圖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圖例,地圖的使用與選擇幾個方面。在地理學習中,地圖是最基本的工具。本節內容對學生學習地理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對學生現實和未來的發展具有實際價值。
(2)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剛從小學升上來,很多仍以小學的學習方法和態度理性對待初中課程。從地理學科看,他們讀圖分析和總結能力非常有限。本節知識與生活聯系緊密,不是抽象的陳述,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初一學生注意力易分散,可以創設適宜的教學情景和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地理樂趣又收獲知識。教師應該適當的加以引導,增強學生讀圖分析、總結的能力,培養學以致用的良好意識。學生呢,則在小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動參與、積極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根據使用目的、需要,合理選擇地圖類型和比例尺。
2.過程與方法
學會用比例尺量算距離,舉例說明如何在地圖上識別方向。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的興趣和精神,逐步養成根據實際需要選用地圖的習慣;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四、重難點分析
重點: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
難點:比例尺大小的辨別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五、教具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法、啟發法、講述法
七、教學時間:40分鐘
八、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謎語導入】 【謎語】“高山不見一寸土,平地不見半畝田。五湖四海沒有水,世界各地在眼前。”猜一地理教學用具。
【提問】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上地圖?怎樣閱讀地圖?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地圖的閱讀這一內容。 猜謎語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鍛煉開口表達能力。 【講授新課】
一、
比
例
尺
【提問】觀察臺灣島地圖,思考:你能在地圖上看到什么?你能從這幅地圖中獲得哪些信息?是怎樣獲取這些信息的?——由此引出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思考】一張地圖怎么能容下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呢?通過“縮小”引出比例尺。
【學生活動】找出比例尺含義及公式,思考比例尺有幾種表示方法?(讀P17第一段)
(分別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練一練】
1.圖上距離1厘米,實際距離500米,比例尺是多少?
2.圖上距離1厘米,比例尺1:200000,實際距離是多少?
3.量算書本P16的圖1.22中臺北到高雄的距離。
【學生活動】自主學習完成書本P22的活動題1。
【講解】比例尺與表示范圍以及地理事物內容之間的關系。特別是難點比例尺大小的比較。
【總結并提問】
1.去北京旅行辦事,應該選擇什么地圖?
2.想了解北京在中國的什么方位時,應該選擇什么地圖?
讓學生開動腦筋。
通過舉例,讓學生更輕松地理解、接受本節課的內容。
通過習題鞏固比例尺的相關內容。
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合作學習、探究的能力。
聯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