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中考地理教案
九年級中考地理教案都有哪些?火山爆發、地震、板塊運動等內營力造成了高原隆升,是地球的內部動力。流水侵蝕、風力剝蝕等外營力塑造了地表千姿萬態的自然界形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九年級中考地理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中考地理教案精選篇1
知識目標:
(1)利用地圖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特點。
(2)能夠在圖中識別七大洲和四大洋,并能靈活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點。
(3)通過學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養成讀圖、填圖、繪圖等運用地圖解決地理問題的習慣,培養用圖能力。
能力目標:
參與式開放型教學,“以學生參與為標志,以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根據教學進度的需要,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情感目標:
通過對地球的名稱“地球”與“水球”的討論,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積極探究自然界奧秘的精神。通過了解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艱苦歷程,認識到今天正確反映在地圖上的海陸面貌是無數人科學探究與拼搏奮斗的結果,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eq avs4al(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在各種地圖中識別七大洲和四大洋,并能靈活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點。
(2)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eq avs4al(教學難點)
能夠利用地圖,說出各大洲、大洋的地理分布和相對位置。
eq avs4al(?教學設計) (設計者: )
eq x(教) eq x(學) eq x(過) eq x(程) eq x(設) eq x(計)
eq avs4al(●導入新課)
1957年10月4日,原蘇聯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開創了人類探索宇宙空間的新篇章;1961年4月12日,一個名叫尤里·加加林的原蘇聯宇航員乘坐宇宙飛船環繞地球軌道飛行,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加加林遨游地球軌道時說過一句有意思的話,你知道他說了一句什么話嗎?“人類給地球取錯了名字,不該叫它地球,應叫它水球。”
研究顯示:水星無水,地球少地。是不是真的給地球起錯名字了呢?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陸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地球的真實面目。
eq avs4al(●合作探究)
(一)世界海陸分布
[課件] 展示“人類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和“人造地球衛星所拍攝的衛星照片”,然后,指著照片問,藍色代表什么?(海洋。)黃色代表什么?(陸地。)讓學生對比兩圖,然后提問:兩幅圖中的陸地面積大還是海洋面積大?(學生回答:都是海洋面積大。)
[活動] 指導學生先把地球儀上的“地球”拆下,然后隨意地把“地球”拋向上空,讓地球儀轉動,當用手接住“地球”后,注意觀察你右手大拇指的位置——是按在了陸地上還是按在了海洋上,另一位同學統計分別按住陸地和海洋的次數,并計算出海洋、陸地各占的比例。
[教師] 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已經知道按在了海洋上的次數要多一些,當然,由于我們班只有幾十個人,加上拋地球儀的次數有限,所以我們算出的海陸比例是不準確的,那么根據科學家的計算,海洋和陸地各占全球面積的多少呢?
[課件] 展示“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問:人類是如何了解地球上的海陸分布的呢?尤其在過去交通不發達而且各種勘測、探測手段還很落后的情況下。(指導學生看書中的閱讀材料回答)(學生看書回答:只能靠遠行,如絲綢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等等)。
[承轉] 這些古代的遠行活動,可以說對人類認識世界做出了貢獻。目前我們已經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那么分布的情況是怎么樣的呢?(展示“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引導學生回答并板書。)
[板書] 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課件] 接著提問“地球?水球?”
[教師] 同學們對地球的名稱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并為學生的奇思異想加油)
[教師] 根據人們的計算,我們知道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占29%,按這個比例來說,地球其實應該叫作“水球”,對嗎?那為什么我們還叫它地球呢?(學生回答,教師及時評價。)
[師生總結] 由于地球上海洋的面積(占71%)大于陸地的面積(占29%),概括地說“七分海洋,三分陸地”,所以可以將地球改叫為“水球”;稱它為地球是因為古人當時并不了解地球的整體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體面積遠遠大于陸地面積,所以叫它“地球”。
[課件] 依次展示“南北半球”“東西半球”“水陸半球”上海洋與陸地的分布特點,讓學生觀察得出世界海陸分布特征。
[教師] 通過剛才課件的演示,我們知道世界上海洋和陸地的分布是不均勻的。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而且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的面積大于陸地的面積。不信,你們可以在地球儀上試一試。
[板書] 世界海陸分布特點(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則大多在南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課件] 展示“世界海陸分布”圖。
[過渡] 從地圖上看,全球的陸地都被海洋包圍著,并被分割成幾塊面積廣大的部分和許多面積較小的部分;面積廣大的海洋也被陸地分割成幾大片。我們也經常聽到大洲、大洋、大陸、半島、島嶼、海洋等眾多的稱謂,這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讓學生讀教材第32頁圖2.5“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從圖上自學“大陸、半島、島嶼、海峽”等地理名詞的含義。
[課件] 依次點擊畫面上的大陸、半島、島嶼、海峽等地理名詞便會進入相應的地圖以及各地理名詞的解釋。
[課件] 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圖,指導學生讀圖回答:世界上有哪幾大洲和哪幾大洋?
九年級中考地理教案精選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大洲和大洋,是學習陸地和海洋的基礎與鋪墊。本節教材內容包括海陸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線三部分內容。
1.海陸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圖從兩方面來說明世界海陸分布及其特點,使學生了解“地球”“水球”稱謂的依據。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從大陸、島嶼、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說明通常情況下,人們把全球陸地劃分為七大洲。通過“讀圖”,分別認識七大洲的名稱、大小和位置,進而通過文字和圖來介紹連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線。另外,還通過“活動”來啟發學生用簡單的幾何圖形表示大洲基本輪廓,引導學生通過輪廓來認識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說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陸地分割,又相互連通。然后介紹了四大洋的名稱,進而通過圖表對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過“閱讀”介紹大洋、海、海峽。
3.各大洲的分界線:利用圖片來說明各大洲的分界線。
二、學生情況
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緯網、五帶的劃分和地圖等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已經涉及到若干本節課的內容,尤其是前幾節中出現的地球人造衛星照片、半球圖等,使學生具備了學習本課的基礎,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總之,只要加以適當的情景創設、問題引導和學法指導,就可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預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學生在小學中已學過一部分地理知識,所以對本節課的內容并不陌生,但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認識等方面都存在著欠缺與不足,針對這些情況,在學習時主要利用地圖和學生的參與,培養讀圖分析能力,并指導學生用“圖上記憶法”記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征在地圖上能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等。 在地圖上能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各種地圖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看圖、析圖、繪圖的能力,學會使用地理的語言──地圖。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提高等形式掌握基礎知識
3.情感目標:通過“地球”“水球”的爭論,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積極探究自然界奧秘的精神. 通過讀圖、繪圖等熟悉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間分布狀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
四、教學重點
1.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
2.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3.七大洲的名稱、面積排序。
4.四大洋名稱、面積排序。
五、教學難點:
1、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2、海峽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六、課型
新授課
七、說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讀圖分析法,討論法,啟發,互動,提問?
學法:學生緊跟老師的思路,學會分析地圖,及時動手記筆記。
八·教學工具
?教具使用:多媒體課件,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九、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居住在這個美麗星球上可是我們真的了解它么?接下來跟著老師一步一步的探索和了解地球吧。同學們,你們知道的中人類第一個乘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人是誰呢?(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那中國第一個登入太空的宇航員又是誰?(楊利偉)
播放PPT,展示太空中拍攝的地球的圖片。提問:看這張圖片有沒發現什么特點?
藍色是海洋,綠色是平原及地勢較低的地方,(越綠地勢越低)黃褐色是山地及海拔較高地,(越黃地勢越高),白色是云團。我們可以看到藍色居多,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個是不是總體蔚藍色的星球
那么人類給地球起名字的時候,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員,當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時候,你會發現地球上有什么?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大洲和大洋(板書)。
設計目的:以加加林、楊利偉等事跡提出地球像一個水球的觀點,使學生感覺真實,既創設了本節課的學習情景,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步驟一:世界海陸分布
教師:翻開課本26頁,我們一起來看下P26圖2.1“世界海陸分布”,學生觀察海洋和陸地的面積后回答:“海洋面積大還是陸地面積大?”
學生:(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2.教師;通過看P26圖2.2“世界海洋和陸地面積比較”,我們是不是清清楚楚的看到海洋和陸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快速記憶,七分海洋,三分陸地(地表的海陸分布:海洋:71%;陸地:29%)(板書)
教師提問:觀察地球儀說明,南北半球海洋和陸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學生回答:略
教師:世界海陸分布并不是均勻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的,而是陸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邊說邊在地球儀上指示)
教師:讀教材P27圖2.3“地球還是水球”,請同學們來選擇一下,你們覺得這個星球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
學生:(叫水球,因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為人類生活在陸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給地球起名的時候為什么不叫水球?因為古人生活的范圍很小,居住在大陸兩岸的 人們沒有交流,海洋被視為天地的盡頭,他們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目的: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談談對地球名稱的看法,不是讓學生爭議地球的名稱是否科學合理,而是通過學生討論、運用地球儀和地圖求證,加深對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認識。)
3、教師:下面閱讀下書本“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部分,談感想。
學生:略
教師總結:?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期的時候科技不夠發達,人類對地球的探索是艱苦的。在這過程,需要敢于冒險,渴望新知的人去勇于探索,人類地球面貌的探索不會停止·····
(目的:了解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艱苦歷程,知道我們今天能夠從課本上認識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大勢,這是無數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險家、外交使節拼搏奮斗和科學探究的結果,培養勇于探索的精神。)
步驟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教師:講完對人類地球的探索過程,接下來讓我們來了解,人類對地球母目前的探索的結果,一起認識下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首先,讀課本圖2.5,認識下“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
(課件展示)大陸:指地球表面面積廣大的大陸塊;
半島:指陸地延伸進海洋的部分;
島嶼:指與大陸分離,面積較小的陸地;
海洋:面積廣大且包圍大陸的水系
教師:了解了這些概念后,下面我們來思考一道題,大家看圖,思考下圖中的abcd分別代表的是什么,小組討論三分鐘后回?答
九年級中考地理教案精選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世界主要的語言,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和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記住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地區,并能夠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達出來。
2.閱讀材料,說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區及他們的建筑特色。
3.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情感目標
培養唯物主義觀念,理解并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別。
教學重難點
1.知道世界主要的語言,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和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記住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為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新課。
新授:
一、世界的語言
教師啟發: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語言?除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外,你能說出世界上還有其他什么語言嗎?
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列舉出知道的語言。
設計意圖: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73第1自然段,P74圖4.12“不同的語言文字”和閱讀材料“世界語言知多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①世界大約有多少種語言?
②哪6種語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③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④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較廣的語言,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語言?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就上述問題以及他們所知道的其他語言,自由發言,相互交流。使學生拓寬和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了解。
過渡:這些語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請在圖上找到。
活動二:
學生分組讀“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圖,完成課后活動題表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師:前面我們了解了世界六種主要語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宗教信仰有何差異呢?下面我們學習世界三大宗教。
活動一:交流自己搜集的關于宗教的各種資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關知識。
教師通過課件提供有關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補充。
教師: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響。我們對信徒們都應該十分尊重。你能說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嗎?你信仰宗教嗎?你周圍有信仰宗教的人嗎?
學生看資料后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宗教的產生、影響及區別,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動二:組織學生讀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圖找到其分布地區。
小結: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民俗、經濟、哲理等諸多要素。所以,宗教發展到今天,不能簡單地視為迷信,而應該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對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視反對,而應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護宗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宗教信仰。
結束:讓學生總結學習的主要內容,并談談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始至終做課堂的主人。
九年級中考地理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了解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點。
2、過程與方法:課上通過小組合作,課下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資料,然后進行整理,開拓視野,了解我們祖國豐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樹立各少數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和分布特點及民族政策。
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引入(視頻內容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暉》),請大家看一段錄。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我國人口數量、人口分布的特點,剛才大家也看了視頻,我們知道在我國遼闊的國土上,不僅生活著漢族同胞,還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們漢族一起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書: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構成與數量
【承轉】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個民族呢?生(56個)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一段內容回答屏幕上的問題.請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師總結:相對于漢族而言,其他的55個民族在人口數量上處于少數,因此,稱除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
3人口超過四百萬的少數民族有哪些?4人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圖片歸納知識。
三、民族文化
【承轉】師:同學們請你觀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幣,除了漢字,還有其他文字嗎?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對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幣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學生活動:對照文字。蒙古 維吾爾 藏族 壯族。
【承轉】由于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節日風俗等生產和生活方面獨具特色。讓我走進民族村去領略他們的風采。
播放圖片
思考:為什么有的民族喜愛-,有的喜歡賽龍舟?師:出示答案。騎馬是北方草原牧區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當地具有良好的-條件,同時,通過-活動能鍛煉提高騎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區氣候暖濕,多河湖海灣水域,舟船是當地重要的傳統交通工具,因而人們喜歡賽龍舟。
四、民族分布
【承轉】了解完我國56個民族的人口構成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國民族的分布情況又如何呢?
請大家讀課本19頁中國民族分布示意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我國各民族的地區分布狀況是:漢族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在這些地區,漢族與各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我國幾乎沒有一個縣或市的居民是單一民族的。這充分印證了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板書)
五、中國的民族政策
【承轉】我國的少數民族多分布在邊疆地區,那么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我國是如何管理的呢?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問題。請學生讀課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九年級中考地理教案精選篇5
本節教材屬于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有代表性的國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圍繞環境 —— 資源 —— 人口這一主線,闡明了人地關系,為進一步學習區域地理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知識技能目標: 1. 知道印度的人口數量及人口問題; 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氣候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 了解印度的工業概況。
二是過程方法目標:通過對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的學習,初步學會對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條件進行綜合評價。
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印度人口問題的嚴重性,進一步懂得人類必須自覺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一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農作物分布及其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本節教材的難點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分析,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造成水旱災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較差,難以將諸多的地理因素綜合在一起,得出結論。
重點和難點已經確定,怎樣處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節課我將用兩個課時講解,詳講的內容是印度的人口問題、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 " 以人為本 " 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采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合作討論法和利用圖形展示直觀教學法。我采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 " 二期課改 " 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于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索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印度的人口概況,印度自然環境,農業和工業的狀況"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四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激趣設懸導入新課,采用多種直觀手段,有利于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本節課在導入過程中,首先放映幻燈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風光等),配以解說: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是佛教的發源地,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譽世界。這是一個視牛為神明的國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這也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已超過 10 億,僅次于中國……猜一猜"這是哪一國家?"使用直觀的手段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揭曉答案— - 印度,轉入新課。教材第一部分內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圍及地形,我將結合多媒體課件,圍繞印度地圖進行講解,通過讀圖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 印度在世界中處于什么位置? 2. 印度的臨國主要有哪些?它們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 (ge) 海相望的國家斯里蘭卡) 3. 找出喜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的特點。這樣處理可使學生對印度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還可以突出地理學科的特點,即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印度人口這一部分內容我采用結合圖表,以問答的形式解決,這樣可以訓練學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 從 1951 年到 2000 年印度人口大約增加了多少億? 2. 讀圖分析印度人口每隔 10 年的增長速度 .3. 學生閱讀"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數據表,分組討論人口過度增長會給印度帶來的影響,讓學生合作討論,我再做歸納總結。
印度除了人口壓力外,還面臨著水旱災害威脅,我用多媒體展示印度的水旱災害圖片,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自然災害的無情,激發同情心,讓學生學會辨證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那水旱災害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個難點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分析。
這部分內容我讓學生讀圖合作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 . 對照亞洲氣候分布圖,看看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以圖7 . 38為例分析該氣候類型的特點。 2. 比較分析 1 月、 7 月盛行風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風對印度的降水有何影響?完成 38 頁表,以說明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風變化的關系。 這樣知識點明確,條理清晰,深入淺出突破了難點。最后我做歸納總結的方法解決,這樣既可訓練學生發散思維,又能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自給有余的糧食生產這部分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1 、"綠色革命 " 2 、印度農作物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其中"綠色革命 " 是次重點,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給學生提供材料讓學生自學的方式解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印度農作物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這部分內容是教材的重點也是難點,我采用結合動畫對比分析的方法解決我先用動畫向學生展示印度的農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圖。讓學生自己觀察得出結論,我再用表格對比的方式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可使知識更加系統化,培養了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業和印度農業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這部分內容我采用引導學生自學的方式解決,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
本節課,我設計了兩類練習題,()一是填空題,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綜合題,考查學生讀圖、用圖、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兩類練習題,起到了鞏固本節內容,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反饋教學效果的功能。這些練習題確定的原則是:遵守教學大綱,突出思想性、基礎性和教學重點、難點;訓練量適中。
對于課后總結這一環節,我的理解是,總結不應該僅僅為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我設計了以下 3 個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 1. 你學了什么? 2. 你的體驗是什么? 3. 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總的設計意圖是回顧知識,強化記憶。
本節課的板書我是如下設計的:這種網絡式的板書設計可使知識條理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重難點更加突出,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業: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作到學以至用,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學習并積極參與。
九年級中考地理教案精選篇6
《海陸變遷》
師:歡迎大家來到《探索·發現》節目現場,今天我帶領大家去地中海看一看,有一座美麗的小島,它卻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幽靈島”,這么美麗的小島為什么會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呢?
生1:可能生長著古怪的植物。
生2:發出古怪的聲音。
生3:一些人游覽后,奇怪地死亡了。
生4:……
師:事實是因為它忽隱忽現,人們把它稱為幽靈島。難道真的是幽靈在作怪嗎?幽靈島因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呢?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幽靈島的神秘面紗。
在我們生活的美麗星球上,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當中,陸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的地方陸地變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變成陸地。究竟什么會引起海陸變遷呢?(書寫板書——海陸變遷)
(展示課件)實驗探究
實驗一:
如果不斷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陸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這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因素引起的海陸變遷呢?
生:人為因素
實驗二:
請同學們設計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陸地變成海洋呢?(材料:水)?
生:加水。
師:為什么加水后插小旗的位置會由陸地變成海洋呢?
生:海平面升高。
師:如果海平面下降,該地海陸情況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有些地方由海洋變成了陸地。
師:這是什么原因引起海陸變遷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
師:除了加水,還有什么方法呢?
生:把沙土挖走。
師:這是我們人為的,自然界中會不會自己發生呢?
(展示課件:實驗二)
生:地殼的下沉。
師:如果地殼上升,該地海陸情況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有些地方海洋變成陸地。
師:實驗二研究證明什么會引起海陸變遷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地殼的運動。
師:綜上所述,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
我們剛才通過實驗分析了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在地球上這樣的實例有很多,下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展示課件:實地考察)
師:觀察荷蘭、海底世界、喜馬拉雅山地區圖片,分析其原因?
生:略。
師:現在,大家能不能來分析一下幽靈島為什么會忽隱忽現呢?
生:地殼的運動。
師:我們知道了幽靈島因何而來,因何而去,小島為什么會多次的出現和消失呢?(為什么此地地殼如此活躍呢?)兩個學說能夠給我們一個解釋,談到這兩個學說就要從一張地圖說起,現在我們從世界地圖上看看會得到什么啟示。
友情提示:同學們觀察一下各大洲的輪廓?你發現了什么?
生:非洲和南美洲輪廓吻合。
師:你有什么猜想嗎?
生:以前可能是一塊大陸。
師:最早發現了其中的奧秘是德國的科學家魏格納,他是怎么發現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展示課件: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
生:朗讀。
師:同學們的猜想跟魏格納的猜想不謀而合。可見大家非同尋常。
九年級中考地理教案精選篇7
《地圖》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知識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注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游)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說明一到兩種現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難點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2.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圖“對話”,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這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和熟悉地圖的“語言”——圖例。
板書
地圖的基本因素——圖例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
什么是圖例?
指導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3圖1.22中有關圖例的文字說明,以及課本P14第3自然段,使學生知道圖例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字,又稱注記。
組織活動
1.讓學生看課本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自己想辦法盡快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2.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給予指導啟發,如點狀的符號有哪些?分別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線狀的呢?面狀的呢?等等。
3.教師可用電腦逐個展示各種圖例,讓學生辨認,也可用課前準備的“圖例卡片”,進行“找朋友”或“對號入座”等游戲。
4.組織學生進行繪制自己居住房間平面圖的比賽,看誰畫的又符合實際又美觀,圖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設計的圖例等要素。
評價點撥
展示若干學生繪制的平面圖,點撥評價后說明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地圖一般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記硬背,關鍵是要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繪圖中的問題,強調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范準確,特別是注記,應該字體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閱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板書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提出問題
1.當前人們的哪些社會活動會用到地圖,各需要什么樣的地圖?
2.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你是否知道人們除了
利用地圖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獲得有關地表環境狀況的信息?
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閱讀材料“地圖家族一覽”,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列舉說明。
評價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發言情況評價后小結點撥。
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地圖,如氣候分布圖、農作物分布圖、工業區或工業城市分布圖、鐵路、公路分布圖、旅游景點分布圖、商業中心分布圖、政區圖、軍事地圖等。
②根據地圖的內容,通常可以劃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一般特征的地圖,概括程度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地圖則是根據專門用途著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地圖。
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在地圖繪制中的廣泛應用,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地圖,地圖家族中新貴族不斷涌現,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使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成了現實,人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傳輸和獲取地理信息,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
④根據目的和需要,選擇和使用地圖,查找和獲得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好習慣。特別是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地圖,正如人們說的那樣:“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圖學好地理呢?
討論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地圖在自己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體會后進一步引導:
1.運用地圖的方法——上課時要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養成讀圖、用圖的好習慣。
2.運用地圖的步驟:
①看和指——在圖上找到所學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讀和寫——生疏地名反復讀,同音、近形、近義的地名要多寫。
③想和說——看到的事物要多動腦想,想好以后要表達出來,能夠“看圖說話”,把“啞圖”變為“活圖”。
④變和畫——變是指在地圖上獲取的信息,要善于遷移應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畫是指要多動手進行畫圖練習。如照著畫、默著畫、反著畫(如圖上畫的是南半球某種現象,你就畫北半球相反的某種現象)、繁化簡、圖配文、創新畫等。
總之,學地理,在腦海里時時、事事都要裝有一幅活地圖,逐步建立空間概念。
反饋練習
1.電腦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件事,讓各小組去組織分配的活動,看看需要選擇什么樣的地圖,為什么?
2.各小組再去韓國漢城乘坐地鐵,讓學生完成課本P21活動2。
[課堂小結]
根據以下電腦展示,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地圖基本要素的內容,強調養成運用地圖的好習慣。
板書設計
作業布置每個學習小組,用16開紙把學校的平面圖設計出來,以“我為學校提建議”為形式設計未來的學校建設方案;或以“我浪費時間了嗎”為主題,結合現有城市地圖分析本組同學上學的路線是否最為簡捷。地圖上要有自己設計的圖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繪圖小組同學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評比,看哪個組繪的最準確、最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