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級教案 > 地理教案 >

2023九年級地理學生教案

時間: 沐欽 地理教案

九年級地理學生教案都有哪些?地理元素的空間分布可以通過研究地圖來分析,不同時期地圖的對比可以為地理空間演化的研究提供直觀的支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九年級地理學生教案2023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九年級地理學生教案

九年級地理學生教案2023(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世界主要的語言,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和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記住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地區,并能夠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達出來。

2.閱讀材料,說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區及他們的建筑特色。

3.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情感目標

培養唯物主義觀念,理解并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別。

教學重難點

1.知道世界主要的語言,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和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記住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為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新課。

新授:

一、世界的語言

教師啟發: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語言?除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外,你能說出世界上還有其他什么語言嗎?

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列舉出知道的語言。

設計意圖: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73第1自然段,P74圖4.12“不同的語言文字”和閱讀材料“世界語言知多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①世界大約有多少種語言?

②哪6種語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③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④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較廣的語言,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語言?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就上述問題以及他們所知道的其他語言,自由發言,相互交流。使學生拓寬和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了解。

過渡:這些語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請在圖上找到。

活動二:

學生分組讀“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圖,完成課后活動題表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師:前面我們了解了世界六種主要語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宗教信仰有何差異呢?下面我們學習世界三大宗教。

活動一:交流自己搜集的關于宗教的各種資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關知識。

教師通過課件提供有關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補充。

教師: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響。我們對信徒們都應該十分尊重。你能說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嗎?你信仰宗教嗎?你周圍有信仰宗教的人嗎?

學生看資料后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宗教的產生、影響及區別,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動二:組織學生讀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圖找到其分布地區。

小結: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民俗、經濟、哲理等諸多要素。所以,宗教發展到今天,不能簡單地視為迷信,而應該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對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視反對,而應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護宗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宗教信仰。

結束:讓學生總結學習的主要內容,并談談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始至終做課堂的主人。

九年級地理學生教案2023(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運用地圖說出世界主要語言的使用地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區。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學會從圖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能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增強民族榮譽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

2.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建筑。

【教學難點】

1.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區。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從《人在囧途》到《泰囧》再到《港囧》,徐錚導演每一部“囧”系列電影的票房成績都十分傲人。《港囧》上映期間徐錚曾表示,他會延續囧系列搞笑風格,把“囧”做成品牌,他的下一部“囧”系列電影也正在謀劃中,可是一些問題始終困擾著徐錚:

1.跟《泰囧》、《港囧》一樣,下一部“囧”系列電影的拍攝地選在哪里?

2.劇情該怎樣編寫才會更有趣,也更加真實?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徐崢劇組決定來我們班招募一批對世界各地的語言、宗教等文化比較精通的人進劇組共商事宜。

活動2【導入】組織教學

在本節課學習過程中,小組代表每回答正確一個問題,可以得到相應的分數,最終選出得分的小組。

(設計意圖:借生活中學生熟悉的電影及劇組招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通過小組競選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

活動3【講授】一、世界的語言

提問:1、假如劇組派你去采訪并邀請下列人物來友情客串,你該說什么語言?

展示人物圖片:1奧巴馬 2齊達內 3普京 4阿拉伯人 5梅西 6姚明

提問:2、聯合國的工作語言都有哪些?

學生回答。

活動4【活動】合作探究  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

探究步驟:

1、在“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圖的圖例中,找出本組語言的代表顏色;

2、根據顏色在圖中找出本組語言的分布范圍,并用彩筆在導學案上的“世界輪廓圖”中畫出該語言的大致分布地區;

3、參照“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圖”,用大洲名稱及方位詞歸納本組語言的分布地區,完成課本P79表格。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找出六大語言的分布范圍,給予學生明確的探究步驟,引導學生將語言的分布范圍畫在導學案空白圖中,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語言分布地區的直觀印象。)

活動5【活動】小組代表展示  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

分小組派學生代表上臺展示本組畫出的語言的分布地區示意圖;

小組代表結合展示畫出的示意圖說出本組語言的分布地區;

教師用投影儀展示六種語言的分布地區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展示,找出六大語言的分布范圍,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語言分布地區的記憶。)

思考:哪種語言使用范圍最廣?哪種語言使用人數最多?

過渡:邊展示泰囧電影中關于佛教的圖片,邊提問學生能不能看出泰囧中反映了哪一個宗教的文化?——佛教。世界上共有3大宗教,除了佛教以外,還有兩個。-

(設計意圖:借泰囧電影中的佛教文化過渡到世界的宗教部分知識的學習,不僅跟課堂導入時的情境相呼應,也可以再次借泰囧電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地理知識。)

活動6【講授】二、世界的宗教

播放視頻:關于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分布地區、建筑類型及一些習俗的介紹

學生邊看視頻,邊完成導學案上的表格。

教師小結: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分布地區、建筑類型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更形象更直觀,便于學生記憶這部分知識,比教師一味的灌輸效果好。)

總結:1、世界主要六種語言的分布地區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區及建筑特點

活動7【練習】課堂練習   智勇大闖關

1.選擇去教堂結婚的人多信仰 ( )

A.道教 B.佛教 C.-教 D.伊斯蘭教

2.到西亞、北非去進行國際人道主義援助,會 ( )

A.法語 B.德語 C.阿拉伯語 D.英語

3.下列國家中,主要信仰-教的是 ( )

A.伊拉克 B.印度 C.英國 D.中國

4.下列國家不是以英語為主的是 ( )

A.澳大利亞 B.美國 C.加拿大 D.日本

5.下列語言中不是聯合國工作語言的是 ( )

A.西班牙語 B. 阿拉伯語 C. 俄語 D. 葡萄牙語

6. 發源于阿拉伯半島的宗教是 ( )

A.猶太教 B.佛教 C.-教 D.伊斯蘭教

7.看投影出的人物圖片,他們分別信仰什么宗教?

8.從便于語言交流的角度解釋這三部電影分別在中國內地、泰國和中國香港拍攝的原因?

9.結合“世界語言的分布”,從便于語言交流的角度為下一部“囧”系列電影劇組推薦理想拍攝地。

闖關形式:學生搶答,教師給小組加分,最后算總分,評選出獲勝小組

(設計意圖:借由闖關搶答進行課堂練習,再次活躍課堂氣氛,思考題的編排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水平,并且第8、9題的設計不僅緊扣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還與本節課一開始創設的“囧”系列電影的情境巧妙的貼合起來,首尾呼應。)

九年級地理學生教案2023(篇3)

一、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1、自然資源:在自然界中,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礦產、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類:

可再生資源——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能夠循環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資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礦產資源。

3、特點: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不足,相對短缺。

二、土地資源(6月25日世界土地日)

1、利用類型: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2、各類土地構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難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不足。

3、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⑴優勢:總量豐富、類型齊全,為我國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⑵劣勢: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種土地資源破壞嚴重。

4、分布地區

⑴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和低緩的丘陵地區;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的山地。

⑵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這里難利用土地多,土地資源的利用程度低,牧業在該地區的農業生產中占主要地位。

⑶北方旱地與南方水田的差異: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為主。

5、存在的問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占耕地等。

6、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三、水資源(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2-28日中國水周)

1、水是寶貴的資源

⑴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資源絕大部分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是深層地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僅占全球淡水資源的0.3﹪。

⑵水危機的原因:用水量增加、水污染、水浪費。

2、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⑴時間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際變化大。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平均,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有必要興建水庫、跨流域調水等工程(如:引黃濟青、南水北調)。

⑵空間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我國水、土資源的配合不合理,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

⑶措施:①解決季節分配不均——興修水庫。②解決空間分布不均——跨流域調水。如引灤入津、引黃濟青、南水北調等。③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

⑷南水北調工程的三條計劃線路:①東線方案:在江蘇揚州市把長江水抽進京杭運河,用閘控制,逐級提升,過黃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達天津市。②中線方案:首先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到華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峽巨型水庫建成后,利用高峽出平湖,筑渠輸水自流進漢江。③西線方案:計劃提高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的水位,再開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長江水引入黃河上游,補充西北的水源。

3、我國水資源的特點:⑴水資源短缺;⑵時空分布不均。

九年級地理學生教案2023(篇4)

一、地勢和地形

1、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⑴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西部多為山地、高原和盆地,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⑵三級階梯概況

階梯名稱海拔高度主要地形類型主要地形區

第一級階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東緣

第二級階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內蒙古高原、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

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級階梯500米以下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間分布東南丘陵、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對我國氣候、河流、交通產生的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了豐沛的降水。②對河流的影響:西高東低的地勢,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入海洋;河流從高一級階梯向低一級階梯流動時,落差大,產生巨大的水能。③對交通的影響: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但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2、地形復雜多樣(P24中的圖2.4)

⑴四大高原的特點: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廣布、雪山連綿。

黃土高原:世界上面積最廣的黃土分布區,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廣布,地表崎嶇不平。

內蒙古高原:我國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蕩、一望無垠。

⑵三大平原特點:

東北平原:我國面積的平原,地勢坦蕩,黑土廣布。

華北平原:我國最完整的平原,又稱“黃淮海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的“魚米之鄉”。

⑶四大盆地特點:

塔里木盆地:我國面積盆地,有我國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和我國內流河——塔里木河。準噶爾盆地:我國面積第二大盆地,相對濕潤。

柴達木盆地:我國地勢的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四川盆地:也稱“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積較大的成都平原,農業發達,物產豐富,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⑷主要山脈(P26中的圖2.6)

①東西走向的三列:北列:天山——陰山;中列:昆侖山——秦嶺;南列:南嶺。

②東北——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長白山——武夷山;東列:臺灣山脈。

③西北——東南走向的三列:北列:阿爾泰山;中列:祁連山;南列:巴顏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北列:賀蘭山;中列:六盤山;南列:橫斷山區。

⑤弧形走向:喜馬拉雅山脈,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國和尼泊爾邊境。

⑥中國五岳:東岳泰山(山東),西岳華山(陜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3、山區面積廣大

⑴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2/3。

⑵山區的開發利用:

有利條件:山區在發展旅游、采礦和農業多種經營等方面優勢較大,森林、礦產、生物資源、山區水能豐富。

不利條件:地形崎嶇,交通不便,易發生自然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開發利用山區時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預防和避免山地災害的發生。

二、氣候多樣、季風顯著

1、南北氣溫的差異

⑴冬季氣溫分布特點: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北寒南暖,而越往北氣溫就越低。原因:主要受緯度影響,北方比南方獲得的太陽熱量少,氣溫低;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而南方由于山嶺的阻擋,受到的影響較小。

一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⑵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全國普遍高溫,大多數地方南北相差不大。原因:主要受緯度影響,南北獲得的太陽熱量差不多。

⑶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龍江的漠河鎮;夏季最熱的地方:x疆的吐魯番。

⑷我國溫度帶的劃分:①依據:A、農業生產的實際;B、將≥10℃持續期內的日平均氣溫累加起來,得到的氣溫總和,稱為活動積溫,它是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針。②五個溫度帶和一個高原氣候區。(P33中的圖2.15)

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高原氣候區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一年一熟兩年三熟到一年兩熟一年兩熟到三熟一年三熟一個一熟

2、東西干濕的差異

⑴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⑵我國降水最多地方是臺灣省的火燒寮;最少地方是x疆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⑶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可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類型。(P36中的圖2、17)

地區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

干濕狀況降水量>蒸發量降水量>蒸發量降水量<蒸發量降水量<蒸發量

植被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多荒漠

3、我國氣候特點

⑴季風氣候顯著:①季風:季風是指隨季節變化而變更風向的風。②季風的成因:海陸熱力差異是形成我國季風的主要原因。③季風氣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風,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風,溫暖濕潤。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稱為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其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P39中的圖2.21)⑤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區別:季風區降水豐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風區夏季風難以到達,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較干旱。⑥我國東部地區主要的降水形式:鋒面雨。

⑵氣候復雜多樣:(P42中的圖2.26)①東部: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②西北部:溫帶大陸性氣候。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區):高原山地氣候。

4、我國氣候的影響

⑴氣候復雜多樣,有利于發展多種農業經濟,使我國的農作物和各種動植資源極其豐富。

⑵季風區最突出的氣候特征是雨熱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時候,也是氣溫的時候,這時也正是農作物生長時期,雨熱搭配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⑶容易帶來各種災害性天氣。冬季風活動強烈,會爆發寒潮;夏季風活動不穩定,也會導致水旱災害的發生。

主要災害性天氣:主要有寒潮、臺風、旱災、洪澇等。其中水旱災害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

九年級地理學生教案2023(篇5)

《多變的天氣》

課題:多變的天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能用事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聯系實際區別天氣與氣候。通過對天氣與氣候的特點分析學生學會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解答地理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良好習慣;增強自身應對變化多端的天氣的防護意識,進而增強對大氣環境的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教學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教學方法:

問題導向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

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法、對比法、綜合分析法。

課時:1課時

教具使用: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請首先請兩位同學表演場景對話,讓學生們注意觀看。

場景對話如下。

小明:天可真熱啊,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對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龍江的齊齊哈爾,那里肯定很涼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對,我得趕快給他打電話。喂,你好!是小亮嗎?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見了,你還好嗎?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熱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這一個星期持續高溫,每天氣溫都在35℃以上,這不,我給你打電話,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萬別來,我這里一連下了三天大雨,電閃雷鳴,樹被風吹斷了,鐵路讓洪水沖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辦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給我打電話吧。

小亮:打電話多費錢啊!我們去看天氣預報吧。

小明:對啊,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天氣早知道。我們現在就去查看天氣預報。

師:謝謝兩位同學的表演,是啊,天氣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天氣的知識。

新授:

一、天氣及其影響——談天論氣話天氣

(一)天氣與氣候

師:多媒體出示一組不同天氣的圖片,請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內容。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剛才幾位同學都描述了圖片中的天氣狀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他們都用了哪些關鍵詞來描述天氣呢?天氣又有什么特點呢?

生:回答

師:天氣就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通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詞語描述,此外還有冰雹、沙塵暴、臺風等。(圖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時間短,變化快。(即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差別很大,同一地點不同時刻天氣不同。)

師:天氣在短時間內是經常變化的,那么氣候有什么特點呢?誰能說說我們當地的氣候呢?

生:回答

師:氣候與天氣恰恰是相反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特點:具有相對穩定性。例如:我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這樣。

問:你能總結一下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嗎?(學生分四組討論,回答)

生:小組代表發言

師:總結發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接著,教師多媒體出示一組和天氣或氣候相關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出該描述是天氣還是氣候。

1.今天風和日麗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4.東邊日出西邊雨

5.我們這個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師:剛才,我們談了很多有關天氣的話題,就是因為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能舉例說明天氣對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嗎?

生:回答

師:

(二)天氣及其影響

師:(課件播放各種天氣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圖片,了解天氣對我們的影響,給學生直觀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我們能預知明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會有很大幫助的。那么我們從哪里會預知明天的天氣呢?學生回答天氣預報,引出話題二。

二、明天的天氣怎么樣——談天論氣話預報

師:同學們你們日常生活中都是通過哪些途徑了解天氣的呢?

生:回答

師:是啊,隨著科技和媒體的發達,我們了解天氣的途徑越來越多,正如同學們所說: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都是我們了解天氣的途徑。

師:那么,天氣預報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通過這幅圖大家會有所了解。多媒體展示天氣預報的產生過程。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通常天氣預報要說明一天或幾天中的陰晴、風、氣溫和降水等的情況,我們先來看看風的符號吧。出示幻燈片。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天氣預報中常常還可以看到衛星云圖,衛星云圖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陰天。

師:帶領學生認識衛星云圖。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為了讀懂天氣預報,通常用專用的符號表示天氣狀況,天氣符號一般與城市名稱一起出現,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的天氣符號。

師:帶領學生認識天氣符號。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一個城市出現兩個天氣符號會表示什么意思呢?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活動:請學生結合圖片說說相關地區的天氣狀況。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活動:根據圖片所示內容,回答問題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僅注意每天的天氣變化,而且越來越關注每日的空氣質量。你喜歡什么樣的空氣呢?

師:出示兩幅不同地方空氣質量的圖片,你喜歡什么樣的空氣?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生:回答

師: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

三、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談天論氣憂空氣

師:空氣質量的高低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學生看課本自學完成。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氣的現象?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從身邊發現問題)

師:展示一些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圖片,讓學生感受人類不合理的做法導致的空氣質量問題,及常見的沙塵暴、霧霾等污染天氣圖片。

活動:(學生分四組)

各抒己見獻良策:面對這樣的大氣環境,我們應該怎么辦?學生討論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鞏固練習:為下列現象出謀劃策

1.城市里的汽車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車的數量增加很快,汽車尾氣會對空氣造成污染,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2.為了冬季取暖,北方地區經常有一些鍋爐房的煙囪黃煙滾滾。怎么辦?

3.家庭裝修過度,出現頭暈、惡心的現象。

4.建筑工地拆除舊房子,沒有防塵措施,造成大量灰塵。

課堂小結:

師:一節課的學習,使我們收獲很大,請同學們談一談收獲和感悟。

生:回答(略)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要養成一種習慣,即收聽收看天氣預報;樹立一種意識,即保護大氣環境。

板書設計:

多變的天氣

一、天氣及其影響

1.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2.天氣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明天的天氣怎么樣

1.天氣預報

2.風力與風向

3.衛星云圖

4.天氣符號

三、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

九年級地理學生教案2023(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東、南、西、北四端點,知道我國的領土面積和瀕臨的海洋,認識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并能運用地圖找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

過程與方法:運用地圖分析法和比較法說明我國的領土大小和鄰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培養學生的領土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認識我國的鄰海。

教學難點:認識我國疆域的優勢。

教學方法

運用地圖分析法和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思考、分析我國的疆域優勢。

教學工具

PPT,地圖

教學過程(雙邊活動)

(師)導入: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嗎?我們一起來看向這幅世界地圖,想一想,回憶一下,待會請一個同學來回答。(播放世界地圖)

(生)回憶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學了我國的地理位置,我國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位于亞歐大陸的東部和太平洋的西岸。

(師)不錯,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的所處的半球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知道我國是一個既鄰海又有廣闊大陸的國家,我國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優越性。接下來的這節課,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我們的祖國,并探究一下為什么說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

教授新課:請看地圖冊上的中國地圖,并從中找出我國的最東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將它標出來,寫下經緯度坐標。(播放中國地圖)

同學們都找好了嗎?那個同學能起來分享一下你找到的點,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閱讀地圖冊,圈點分享我國的最東端在烏蘇里江匯入黑龍江的交匯處,即135°5′E附近;最西端在烏孜別里山口即73°40′E附近;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附近。

(師)在ppt上展示我國的東西南北四端,再一次強調我國四端的位置,我國的最東端在烏蘇里江匯入黑龍江的交匯處,最西端在烏孜別里山口附近,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

計算一下我國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緯度差,最東端和最西端的經度差。

(生)東西經度差是61°25′,南北緯度差是49°39′。

(師)我國的東西經度差達到60°,這么大的差距,到底會產生什么奇特的現象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播放烏蘇里江和帕米爾高原在同一時間點上,所拍下的景色)

同學們請看屏幕,同是北京時間6點,烏蘇里江江面已灑滿金色的陽光,而帕米爾高原上還是滿天星斗的漫漫黑夜。這是為什么呢?那個同學能告訴我。(提示:這就需大家回顧以前學的地球知識,地球的形狀和地球的自轉方向)

(生)回答:因為地球是球形的,任何時刻,太陽光不能全部照亮整個地球,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烏蘇里江在帕米爾高原的東邊,所以太陽光先照射到烏蘇里江。

(師)因為地球的自轉運動,總是東方先迎來日出,不同經度的地方出現了時間的差異,且經度差越大,時間的差距越大。烏蘇里江在帕米爾高原的東邊,所以烏蘇里江先日出,又因為兩地的經度差達到60°,這占了地球經度的六分之一,地球自轉一周是24小時,如果拿360°來平均分開的話,也即是說每15°經度差就是一個小時,所以帕米爾高原與烏蘇里江在時間差上相差了4個多小時,這也不難解釋烏蘇里江已金光燦燦,而帕米爾高原還是黑夜了。出國的人們常說的“倒時差”,也是因為經度差而引起的時間差。

以上就是我國東西跨經度大的其中一個表現。除了經度差距大外,我們還計算出了我國的南北緯度差也接近50°,這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了。我們知道經度影響時間差,那么緯度呢?大家想一想緯度會影響什么?氣候五帶是根據什么來劃分的?

(生)回答:氣候五帶是根據獲得的太陽熱量的多少劃分的。

(師)氣候五帶是根據獲得的太陽熱量的多少劃分的。不同的緯度地區獲得的太陽能不同,低緯地區獲得太陽能比高緯地區獲得的要多,所以緯度會影響獲得的太陽能的數量,也即是影響氣候。冬季,位于熱帶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天氣依然非常炎熱,樹木蔥郁,而黑龍江地區已經是白雪皚皚了。這個氣候差異對于身在廣州的我們可是深有體會的了,冬季的時候你們只能坐在電視前看著北方的孩子在玩雪仗了。

現在,同學們是不是覺得我國的疆域很遼闊?那誰知道我國具體的領土面積是多少嗎?在世界的排名是第幾位?

(生)回答: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排世界第三位。

(師)對,我國的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與歐洲的面積差不多。大家記住了,是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因為領土包括陸地領土和海域領土,但在這里,你們只需特別記住陸地領土的面積。陸地面積這么大,那邊界線肯定也不會太短了,據測算,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2萬多千米,這么長的邊界,那鄰居肯定不少了,同學們按照順時針或逆時針找出我國的陸上鄰國有那些,一共有多少個?并將找到的國家填到地圖上相對應的位置上。(發放自制圖標,播放我國疆域與鄰國地圖)

(生)閱讀地圖,查找資料,回答:按照逆時針,我國的鄰國依次是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共有14個鄰國。

(師)除了陸地領土外,我國還有30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域領土,我國的領海范圍是從領海基線起算,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接下來讓我們認識一下我們的海域,請看地圖,從北到南,分別找出我國瀕臨的海洋和島嶼。把找到的海域也填到地圖上相對應的位置上。

(生)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師)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多萬千米,所以鄰近的海洋也會比較多,其中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包圍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是我國的內海。除了四大海外,臺灣東岸直接瀕臨太平洋。近海還分布著我國的島嶼——臺灣島、第二大島——海南島,還有黃渤海諸島,東海上的舟山群島,南海上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從多島嶼。

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順時針從北到南依次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其中朝鮮和越南與我國既陸上相鄰也隔海相望。

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三,海域面積約為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擁有漫長的國界線和海岸線以及眾多的鄰國,現在是不是可以證明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了?

我國既是一個陸地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國家,上節課我們探究了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優勢,知道我國地理位置優越,這節課則讓我們一起來探討疆域遼闊有哪些優勢?翻到教材第6頁,小組討論,補充我國疆域遼闊的優勢。待會請小組派代表回答。

總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我國東西時間差異大,南北氣候差異顯著,以及我國的陸地領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有14個陸上鄰國和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從北到南瀕臨的海域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并分析我國疆域遼闊的優勢。

九年級地理學生教案2023(篇7)

地圖

教學目標:

1.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

1.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學難點: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等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章第四節地圖第一課時

導入: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這些不同的地形對我們生產、生活有著不同的影響。那么,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較準確、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圖上反映出來呢?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我們要通過地形圖來反映這些內容。

板書:一、地形圖的判讀

過渡: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多米高,這是為什么?

(因為觀測的基準面不同,測得的高度就不同)

學生讀圖:讀課本P126圖B“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

導讀:看圖,以海平面為基準面,B點的高度為500米,A點的高度1500米,以B點為基準面則A點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為A點的絕對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為A點與B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板書: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講解:在地圖上,必須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單位用米。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

板書: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講解:地面經過地形測量,測出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注在圖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線,這就是等高線。

補充:我們如果用一個水平面去橫截地形,這個水平面與地面的交線就是一條等高線。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層次等高線,再將它們轉繪到平面圖上(實質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圖上)。

補充:強調一下,必須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起來,用平滑的曲線來連接。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這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況。

看圖:地圖冊“坡度陡緩與等高線疏密的關系”。

提問:坡度陡的地方與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的狀況有什么不同?

板書: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過渡: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上所標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等高線和等深線,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態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現也不一樣。

板圖:《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示圖》,邊板圖,邊講解。

板書:

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做練習鞏固:

寫出地形名稱:

⑴⑵

⑶⑷

⑸⑹

讀圖:讀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比較一下這幅地圖與我們所講的等高線地形圖有什么不同?

講解:這幅地圖有等高線,但沒有海拔高度的注記,它是用不同顏色來反映地勢高低的,這種地圖叫做分層設色地形圖。

講解:分層設色地形圖立體感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看圖: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陸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顏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綠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淺綠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淺黃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黃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黃色,表示山地

講解: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一般規律是: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新|課|標第|一|網

過渡:在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閱讀地圖。還有一種更直觀的圖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勢的高低起伏,這就是地形剖面圖。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讓學生觀察地形剖面圖的特點。

講解: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提問:我們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著不同的線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樣

(不一樣。)

講解: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沿著某個方向畫一直線,如P30圖I中的直線AB。然后將該直線與等高線的交點——投射到間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線上,得到不同的交點,把這些交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看下圖(課本插圖P30圖I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方法)

課堂小結:

由各小組同學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選一名代表總結本節學習內容。

布置作業:

課內作業:畫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

課外作業: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書設計:

一、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高度的確定:

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等高線與等高線地形圖

⑴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3、分層設色地形圖

4、地形剖面圖

教學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7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潜山县| 梨树县| 澄江县| 宣城市| 福海县| 海原县| 抚松县| 贡觉县| 张北县| 溧水县| 尼勒克县| 鄂托克前旗| 贵德县| 赤城县| 嵊泗县| 鸡东县| 靖江市| 阿拉善右旗| 阳信县| 应城市| 广德县| 望奎县| 镇安县| 封丘县| 仙居县| 平利县| 修水县| 大同市| 洪雅县| 东至县| 积石山| 邵阳县| 通渭县| 安庆市| 古浪县| 锡林浩特市| 龙川县| 靖边县| 葵青区| 同江市| 正镶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