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級教案 > 歷史教案 >

歷史復習中考教案2023

時間: 沐欽 歷史教案

歷史復習中考教案都有哪些?關于歷史的研究是廣泛的,包括對特定領域和歷史的一些主題或主題元素的研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歷史復習中考教案2023(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復習中考教案2023

歷史復習中考教案2023篇1

教材來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版

內容來源:初中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主題: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

課時: 1課時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

設計者: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證據

2.教材分析:

距今約七千年,我國開始進入原始農耕時代,典型是距今約七千年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距今約五六千年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們都具備了原始農耕的特征:從事農業生產、使用磨制石器、過定居生活、飼養家畜和制造陶器。

3.學情分析

七年級歷史主要講的是中國古代的史,第一單元是中華文明的起源,距今歷史較為久遠學生不易理解,運用通俗的方式講解是教師主要考慮的問題。通過第一節的課的學習,學生對于中華早期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本節的學習做了一定積淀。

目標:

1.識記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區域、距今年代、房屋特點、種植作物品種、飼養的禽畜品種、使用生產工具、手工業情況。

2.通過比較半坡、河姆渡人在生產生活方面與前人的不同,了解他們所取得的進步。

3、知道原始農業的發展對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的作用

評價任務:

1.依據評價標準自主完成預習單,并根據預習單抽查學生完成情況,并做以評價

2.通過課堂小組合作討論、教師講述解疑、檢測單的完成等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活動進行評價

3.按照評價標準說一說自己的學完本節課的收獲

教學過程:

導入:

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農業起源于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提問:什么是新石器時代),那同學們能夠想象出原始社會的人類是怎樣生活的嗎?我們今天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會,體驗他們的農耕生活吧。

師:我們的地點位于黃河流域的半坡村一帶和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我們分為兩組,分頭出發,一組穿越到半坡村,一組穿越到河姆渡。同學們先結合滿分卷預習課本5分鐘,然后由小組代表描述自己穿越后的日常生活,越詳細越好,可以分類別講述。比如生活的時代,住房,生活工具,生產技術,家禽家畜,種植作物等等。

生:對照課本和滿分卷預習基礎知識。

半坡組

歷史復習中考教案2023篇2

課 題

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

課 標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農業的產生。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

教學目標

通過親身體驗、觀察地圖、分析考古圖片,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概況,理解農耕產生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邁進,學習識讀歷史圖片、列表歸納的方法,提升分析歷史資料、進行合理推理想象的能力,體會祖先智慧,增強民族自信心,認同中華文化。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農耕文明逐步產生的進程和相關歷史概念。

教材學情分析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講述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農耕,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期原始農耕的不同典型。 初一學生剛接觸歷史,偏重感性認識,可以較多利用考古圖片和活動體驗激發興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行基礎的識圖指導。

教學內容和過程

【導入】

回顧上節課講過的原始人采摘、采集維持生存,模擬品嘗菜葉,引出神農氏、農業的產生。

【講授新課】

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

【介紹河姆渡的農耕生活】

出示《河姆渡水稻圖》

教師介紹:中國是重要的農業發源地之一,教材引《白虎通》作為文獻記錄。輔以考古發現佐證先人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

出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

介紹河姆渡遺址的位置、年代、環境,指導學生進行列表梳理。

出示河姆渡骨耜、水牛頭骨、磨制石器、稻穗紋斂口缽、豬紋黑陶盆圖片,進一步認識河姆渡農業的發展。

教師總結考古圖片識讀的簡單方法。

運用考古圖片識讀方法,探究分析河姆渡水井,認識干欄式房屋、母系氏族社會的家庭。

【介紹半坡農耕生活】

歷史復習中考教案2023篇3

【課程標準】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生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閱讀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歸納概括的能力等。

2、過程與方法

采用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重點和難點】

1、重點:黃帝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2、難點:為什么說黃帝是人文初祖?傳說與史實的異同?禪讓制的含義?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么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么稱他為人文之祖?

【展示目標】同課標

【自學檢測】完成《金榜》填空部分

【合作解疑】

講述炎黃戰蚩尤的故事,說明華夏族的形成過程?

2、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小組討論說明:后人為什么稱黃帝是‘人文初祖”?

3、分析歷史傳說與歷史事實的異同?

4、你能說說堯、舜、禹的故事嗎?從他們身上,你能學到哪些優秀品質?你能根據課本內容說說禪讓的含義嗎?

【激勵引導】

夏朝的建立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

【總結檢測】

小結:結合板書小結本課知識,重點記憶。

練習:《金榜》

【板書設計】

歷史復習中考教案2023篇4

【教材分析】

《華夏之祖》是六年級歷史上冊的第3。它講述了起源于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的基本概況,包括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遠古傳說時代的歷史發展進程、尤其是中華文明的演進奠定了基礎,并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獲取歷史知識、團結協作的能力及以古鑒今的學科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炎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么說黃帝、炎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教學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分析

【設計理念】

歷史是一門充滿人類懷舊情緒的程,對古史的探秘欲望是學生走進歷史的最大興趣支點,而它以古鑒今的學科思想又成為指導自己規劃人生、探索生命的理論起點。歷史堂應該給予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讓他們能在撫古追今中相互碰撞,相互激發,不斷地豐富知識,達到深邃思想、升華情感的目的。這就是本節設計的基本理念。

【前準備】

、前根據預習學案,自主先學,分組探究

分組:全班分成9個大組——1-3組是戰地記者組,4-6組是部落采訪組,7-9組是會議報道組。

2、分組探究題目:

-3組

[結合教材13—14頁『炎黃戰蚩尤』一目分析、討論,最后將本組成果,以的形式呈現并匯報成果,選出中心發言人。]

、說說有關炎黃戰蚩尤的相關情況,包括時間、地點、交戰雙方、過程、結果。

2、華夏族是怎樣形成的?

4-6組

[閱讀教材14—1頁『炎帝和黃帝』一目,思考、討論,最后以的形式匯報成果,并選出中心發言人。]

、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分別有哪些貢獻?

2、你如何評價炎帝和黃帝呢?

7-9組

、選出演員,排練本劇《部落聯盟首領的產生》

2、結合教材內容,討論:什么是禪讓制?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3分)

、在背景音樂《黃帝頌》中播放《祭黃大典》的視頻。

2、看完后教師提出:巍巍華夏,歷史悠悠。通過《祭黃大典》的視頻,我們被萬人祭奠的浩浩場面所震撼。作為我們祖先的黃帝為什么至今仍受到炎黃子孫如此的敬仰?讓我們帶著困惑與探究的欲望,穿越時空,去探索歷史……

2、展示交流(20分)

(一)戰地記者組

學生

、首先請從涿鹿大戰的戰場上歸來的戰地記者組的中心發言人擔任小老師,借助其小組,報道有關『炎黃戰蚩尤』的戰況。

2、然后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在1-3小組內補充、及4-9組的組外補充相結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與黃帝在涿鹿大敗蚩尤的概況。

教師

點撥或強調炎帝與黃帝被稱為“華夏之祖”的第一個因素——“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

(二)部落采訪組

學生

、首先請炎黃部落聯盟歸來的采訪組的中心發言人,擔任小老師,借助其小組,報道、討論、爭辯有關他們探究到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的貢獻。

2、然后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在4-6小組內補充、及1-3、7-9組的組外補充相結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的貢獻。

教師

、看《黃帝介紹》的視頻,更深化學生理解黃帝的貢獻對后世源遠流長的影響及后人對其的敬仰。

2、教師點撥炎帝與黃帝被稱為“華夏之祖”的第二個因素——炎帝和黃帝對后世的重大貢獻。

(三)會議報道組

學生

、從部落聯盟會議上歸來的部落會議組,以本劇的形式展他們的探究成果:

學生表演本劇——《部落聯盟首領的產生》。

2、采取組內同學、全班同學及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從歷史的表現、人物的刻畫等方面進行評價。

歷史復習中考教案2023篇5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事實

掌 握 《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 綜 合

理 解 甲午戰爭引發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借口絞殺義和團出兵侵華,結果簽訂《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討 論

分 析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愛 國

情 感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102年前的國恥與苦難,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熱愛祖國、堅決反抗外侵的優良傳統

思 想

意 識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具有野蠻殘暴的殖民掠奪性質,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抗擊,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教學重點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

教學難點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學期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為什么說甲午戰爭以后,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馬關條約》 割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賠白銀2億兩,增辟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領土和主權更遭踐踏,中國貧弱更加嚴重,列強擴大商品傾銷,還直接進入中國生產領域 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組織學生閱讀“導言框”,了解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甲午戰爭后,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深入,一些外國教會也猖狂地欺壓中國人民。義和團就是在反教會斗爭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

小結、過渡:導言框的歌謠就是當年民眾傳唱的。帝國主義列強對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感到恐慌,他們便拼湊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請大家閱讀新課,記住課題和標題。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八國聯軍侵占北京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9——20頁本目的內容,并在《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9頁中,用筆描出八國聯軍的進攻路線。(可在原線旁另畫一條平行線條)

指導學生聯系地7頁圖文,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在班級內交流:

1、 北京兩次被外國軍隊侵占的情況有哪些不同?

聯軍名稱 侵略國 占領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聯軍 英、法 1860年 咸豐、慈禧

八國聯軍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緒、慈禧

2、根據課本20頁“動腦筋”:請你根據這些圖片敘述當年八國聯軍的罪行。

(可自由發揮和互相補正,但應控制在3人次以內)

二、《辛丑條約》

學生閱讀21——22頁課文(包括小字)、插圖、“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別指出《辛丑條約》關于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規定?(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條約具體內容來感知“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記硬背其條款)

2、22頁“活動與探究1?議一議”:《辛丑條約》簽訂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嗎?(有)為什么?(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掠奪更加瘋狂,清政府幾乎成為列強向中國人民征收“戰爭賠款”的代理機構;帝國主義列強武裝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須為帝國主義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他們完全成了列強的忠實走狗。)

3、22頁“活動與探究2?談一談”:《辛丑條約》中的“使館界”同今天的使館區有什么不同?(“使館界”形同“國中之國”,界內外國人猶如“太上皇”,中國政府無全無權過問其事務;“使館區”雖然仍是外國使節居住的專門地區,但它完全處于中國政府的管轄之下。)

4、隋朝大運河的中心、南北兩端分別在哪里?(洛陽、余杭、涿郡)

5、根據第21頁“動腦筋”:《辛丑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它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要求學生正確指出《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通過反復講練,讓學生理解 “開始淪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這些詞語所反映的近代中國社會變化脈絡)

2、當堂完成22頁“練一練”:下列各條款不屬于《辛丑條約》的是A。(賠款2億兩白銀是《馬關條約》規定的數額)

3、學生集體朗讀22頁“自由閱讀卡”內容后,教師聯系課本相關部分,指出義和團的正面作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具有野蠻殘暴的殖民掠奪性質,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抗擊,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學生完成《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9頁剩余題目。(可延伸到課外)

4、提醒學生預習第6課《洋務運動》。

歷史復習中考教案2023篇6

洋務運動

基礎知識 了 解 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在于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所以在客觀上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重要步伐,但是又具有明顯的保守性

掌 握 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主要內容(企業類別或階段劃分)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綜合理解 本單元標題“近代化”就是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尋求新出路的過程。其主要內容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等

討論分析 文的基礎上討論分析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及其局限性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辯證態度 從歷史發展趨勢觀察,洋務運動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使中國邁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但它作為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卻明顯地失敗了

思想意識 我們批判清政府禍國殃民的行徑,對于它的“自救”本能要有清醒的認識;同時我們也要正確認識洋務運動在客觀上所起的進步作用,懂得只有承認落后、愿意學習先進文化,才有擺脫落后的可能

教學重點 洋務運動的概況

教學難點 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北京再次被外國軍隊占領,戰爭和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北京兩次被外國軍隊侵占的情況有哪些不同?

聯軍名稱 侵略國 占領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聯軍 英、法 1860年 咸豐、慈禧

八國聯軍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緒、慈禧

組織學生閱讀“導言框”,了解洋務運動期間制造的軍艦性能,教師指出: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燒了圓明園后,清政府一些官員主張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的統治,形成了所謂“洋務派”。他們所從事的與老外打交道的過程被稱作洋務運動。平遠號軍艦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制造出來的

小結、過渡:這是一場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它在中國歷起了什么作用呢?請看新課。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自強”與“求富”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25——27頁本目的內容,并根據《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10頁的練習題,由學生自己先在課本上做讀書標記,然后與組內同學互相補充訂正,接著當堂進行“接龍”活動。(第一個學生由教師指定,其余由答對的學生選擇自己準備考察的對手,答錯者不得分,答對者得分并有權提問一個同學。出題者可看教材,“接龍”者不能看書,其他人不許插嘴提示。)

1、列舉洋務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中央代表是恭親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

2、洋務派先后提出什么口號?(先“自強”——軍事上,后“求富”——經濟上)

3、洋務運動主要內容是什么?(前期舉辦近代軍事工業,后期還興辦近代民用工業、籌建海軍、興辦新式學堂等)

4、據圖填表,認識洋務運動興辦的近代工業(分為軍事和民用兩種,要求工業名稱與人名、地名“對號入座”)

地名 安慶 上海 上海 武昌 漢陽 福州

工業名 內軍械所 江南制造總局 輪船招商局 湖北織布局 鐵廠 船政局

人名 曾國藩 曾國藩、李鴻章 李鴻章 張之洞 張之洞 左宗棠

類別 軍事 軍事 民用 民用 民用 軍事

二、洋務運動的評價

學生閱讀21——28頁課文(包括小字)、插圖、“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從洋務派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具有什么樣性質?(是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2、從封建統治者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是失敗了。但是它卻在客觀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它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刺激并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3、最近有的影視劇對李鴻章進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愛國者”了!但是,把課本27頁“文獻資料?李鴻章的自白”與民間“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說法相對照,能說李鴻章是愛國的嗎?(允許學生爭論,發表各自觀點,只要“自圓其說”就給分)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學生當堂完成28頁“練一練?選擇連線”

曾國藩 李鴻章 張之洞 左宗棠

安慶內軍械所輪船招商局 輪船招商局 漢陽鐵廠 福州船政局

2、布置學生課外完成[自我測評]。

3、鼓勵學生自選《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10頁練習題剩余部分進行練習。

4、提醒學生預習第7課《戊戌變法》。

歷史復習中考教案2023篇7

民族團結

一、課程標準

了解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實。

1、新中國的建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我國各民族的空前團結和國家的高度統一。

2、我國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結果。

3、認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我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

2、掌握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內容和意義;

3、 了解少數民族的發展狀況,知道西部大開發給少數民族帶來的新氣象;

過程與方法:

1、組織學生收集和整理有關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資料,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的學習方法;

2、通過學習教材中的插圖,使學生學會從歷史圖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歷史史實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2、通過對孔繁森事跡的了解,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

人民政府實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

難點: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

四、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收集有關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圖片和影像資料;

2、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收集有關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資料;分小組介紹民俗文化;

2、學唱民歌;

4、 說說孔繁森的故事

五、教學方法

教師教法:談話法、討論法;活動法;

學生學法:學會探究式學習

一、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行(五十六個民族的分布)

看誰懂得多?交流各自了解的少數民族的情況

民歌竟猜:1、2、3議一議

1、我國一共有多少個少數民族?多少個省級民族自治區?

2、小討論: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

3、說說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有何意義?

二、各民族共同發展

看誰懂得多?看教材P54和你自己了解的情況,談談今天各族人民共同發展的新鮮事。

說說孔繁森的故事。

351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柞水县| 宁津县| 藁城市| 莆田市| 兴文县| 汝州市| 达日县| 虎林市| 武川县| 冷水江市| 共和县| 稷山县| 武穴市| 余庆县| 仁化县| 习水县| 五指山市| 楚雄市| 酒泉市| 福海县| 三河市| 喀什市| 贵州省| 宿州市| 肥城市| 石河子市| 双峰县| 平和县| 会泽县| 建宁县| 米泉市| 常州市| 腾冲县| 大名县| 芦溪县| 清远市| 勐海县| 察隅县| 平塘县| 贵港市| 团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