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級教案 > 歷史教案 >

歷史復習教案中考

時間: 沐欽 歷史教案

歷史復習教案中考都有哪些?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學習歷史可以是明智的。”通俗地說,學習歷史可以讓你變得聰明,讓你變得更聰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歷史復習教案中考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復習教案中考

歷史復習教案中考(篇1)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五)推薦作業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歷史復習教案中考(篇2)

學習目標: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節儉的史實;盛世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繁榮概況。

2、理解“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內在聯系。

3、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國措施和結果上的共同之處。

重點難點: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工具的改進。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熟讀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題,并把有關內容標注在課本上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當宰相。(2)重視地方

(3)崇尚節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5):創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越窯最為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1)大都市有、和

(2)長安城內分為,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1)時間:統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二、合作交流:根據下列問題分組討論,教師深入學生,適時點撥。

1、材料分析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請回答: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為什么?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游,當你領一個旅游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游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游詞)

三、探究展示: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適時進行點撥。

小結:唐朝建立以后,經過貞觀之治、武周統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達到鼎盛,安史之亂后,唐朝衰落。

四、課后檢測:

1.在舊金山、紐約等地,人們把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作“唐人街”,可見唐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為()

A.文景之治B.開皇之治C.開元盛世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燒毀宮內一批珠玉錦繡,意在表明()

A、這些錦繡已經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節儉,致力發展的決心

C、唐朝此后對絲織業進行限制D.皇帝以后決不穿絲織品

3.種茶、制茶、飲茶的發源地是()

A、中國B、日本C、朝鮮D、印度

4.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做出了不少的創造發明,其中唐朝時期創制的農業生產工具是()

A.耬車B.翻車C.水排D.曲轅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黃、綠、青三種顏色加以裝飾且聞名于世的藝術珍品是()

A、越窯的青瓷B、邢窯的白瓷C、唐三彩D、景德鎮瓷器,

6.如果你是電視劇《唐玄宗》的導演,結合歷史的發展劇情中你不會設置的場景是()

A、茶坊里飲茶的場景B、田野里用曲轅犁耕田的場景

C、大戶人家擺設著唐三彩D、后堂掛著“開元之治”匾額

7.下列關于唐朝長安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長安城里可遇到身著各式服裝的西域人B、長安城內街道兩邊有排水設施

C、長安是當時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區內有許多店鋪,商業繁榮

8.唐朝一位皇帝在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這位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則天D、唐玄宗

歷史復習教案中考(篇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于初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 李淵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于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齡、杜如晦、魏征三個人物,也可以讓學生講述有關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的女皇帝。(強調)

展示武則天畫像,邊引導學生看圖,邊簡介武則天經歷。

重點介紹武則天的統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對其統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討論: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的看法。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歷史復習教案中考(篇4)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表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

2.培養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3.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養成自學習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難點:青銅文明

三、教學方法:講述法、問題討論法

四、教學設計

環節一——新課導入

師:2006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奧成功5周年,同樣的歡樂再次留在人們心中,請同學記住7月13日,2006年7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決定,安陽殷墟獲準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3處世界遺產。大會對殷墟的評價是:與古埃及、巴比倫、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銅文化、玉器、古文歷法、喪葬制度及相關理念習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國考古學搖籃聞名于世,文化影響廣播而久遠,真實性完整性強,具全球突出普遍價值,有良好的管理與展示。河南安陽商代遺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 以其莊嚴的造型,龐大的體積和神秘的花紋,成為商朝貴族王權與神權藝術的最典型代表,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中國青銅文明的杰出代表。那么青銅文明究竟有哪些杰出成就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第五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師: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本26、27頁“青銅器的高超工藝”這一字目內容。在閱讀的時候思考三大問題:

1.青銅器是如何發展、演變的?(提示:分時期,原始社會、夏朝、商朝、西周的

2.

3. 青銅器制作有何特點?

青銅器在夏、商、西周三代發展的狀況及特點。學生閱讀教材自行歸納其狀況,教師條理:我國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已出現青銅器;夏朝:種類逐漸增多;商朝: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并投影大量圖片說明之,如青銅器的種類,青銅器的鑄造過程并提問有沒有完全相同的青銅器,巨大的司母戊鼎,精品四羊方尊;西周:種類更加豐富,大量用于祭祀。強調自夏至西周青銅文明的延續性,說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提問:夏商西周三代的統治中心在什么地區?南方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投影青銅立人像、青銅面具,說明我國青銅文化不僅水平高超,而且分布地區廣泛。根據前面講述及教材,討論三代青銅器的特點有哪些?教師整理并補充:工藝高超,品種繁多,應用普遍,分布廣,連續性。

這一時期發達的手工業除青銅制造業外,百花齊放,全面發展。

2.陶瓷業和玉器制造業的發展。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由“中國”的英文字母小寫即“china”意為“瓷器”可見一斑,后來在中原與周邊少數民族或其他國家交往的物品中除了絲綢,更多的就是瓷器。講到玉器并不陌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就能制作簡單的玉器,投影栩栩如生的商朝玉虎和玉象。

夏、商、西周的手工業發達,規模龐大,占用了大量的勞動者,而專門生產糧食的人就少了,但還是滿足了人們吃飯問題,請討論:你認為手工業繁榮的基礎是什么?

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發展

第二大組問題

1. 夏、商、西周農業發展的表現?

2. 畜牧業發展的表現?

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其發展的表現,教師整理并強調:農業上后代稱為“五谷”的農作物商周時期已經齊備(品種),已知道選種、施肥和治蟲害(技術),西周已用一定數量的青銅農具進行生產(工具),提問: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銅農具與之相比有什么優點?青銅器堅硬、鋒利,說明人類進入青銅時代是巨大進步。畜牧業上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種商朝時都已經有了(品種),還建有牲畜圈欄,商王室和貴族還有專門的牧場(方式)。生產發展,產品日益增多,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商朝人很會做生意,故把做生意的人稱做“商人”。

討論:既然此時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都很發達,為什么課題要以“青銅”作為當時文明的象征呢?青銅時代是介于銅石并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是人類使用青銅制作生產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被稱為“青銅文明”。

高度發達的奴隸制文明是由奴隸創造的,他們的境況如何呢?

奴隸的悲慘生活

投影“商朝戴枷的奴隸俑”“安陽商王大墓”,介紹“人牲”“殉葬”“青銅器記載奴隸價格”,說明夏商西周奴隸制的殘酷、野蠻,得出結論:奴隸制經濟的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壓迫基礎上的。

本課小結:我們較詳細地學習了夏商西周時期手工業、農牧業和商業發展的狀況,全面掌握了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的高度發達,而創造奴隸制文明的奴隸卻生活悲慘。

板書設計: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青銅器在夏、商、西周三代發展的狀況及特點

2.陶瓷業和玉器制造業

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發展

奴隸的悲慘生活

方法指導:講到經濟發展一般需從農牧業、手工業和商業三方面考慮;農牧業又從品種、技術、工具、產量、水利工程等方面歸納,手工業則從部門、技術、工具等方面歸納,商業則從交通、貨幣、城市、商品等方面歸納。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 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

2、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二)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

二、過程與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手上網查資料,搜集史料, 體會 夏 、商、周青銅文明的輝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篩選資料的能力;

三、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學生學習歷史和考古知識的興趣。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點]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教學難點]

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奴隸的悲慘生活與青銅文明的關系;

[課時]

1課時

[課型]

歷史復習教案中考(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青銅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理解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是當時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繁榮的結果。

3.了解奴隸的悲慘生活,知道是奴隸創造了燦爛的奴隸制文明。

【教學重難點】

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難點: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的概念和內涵,理解奴隸的生活與燦爛的青銅文明的關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2分鐘)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原始社會里人們普遍使用石器作為工具。那么,當人類進入奴隸社會的時候,普遍使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工具?(青銅)在奴隸社會里,人們用青銅器創造出燦爛的文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5課(板書課題: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二)展示學習目標

大屏幕展示目標(學生讀目標),教師強調重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是青銅器的高超工藝,難點: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的概念和內涵,理解奴隸的生活與燦爛的青銅文明的關系。)。

二、先學(13分鐘)

(一)自學教材(10分鐘)

過渡語:讓我們帶著目標,依據導學案第一部分走進本課的學習之旅。8分鐘,好,開始!

任務一:閱讀教材第26~27頁,在課本上標出知識點并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什么時期開始出現青銅器?什么時期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其特點怎樣?

2.著名的青銅器代表有哪些?

3.青銅文化代表是什么?那里出土的 、 _ 、 等引人注目。

4.概括 夏、商、西周時期手工業、農業、畜牧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

任務二:閱讀教材第28頁,

舉例說明奴隸的悲慘命運。

(二)自學檢測(1分鐘)

1.青銅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鑄造時期是( )

A.黃帝時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2.下列選項中,表述正確的是( )

A.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B.后代稱為“五谷”的農作物,夏朝已齊備

C.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種,西周才有 D.夏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

(三)我的疑惑(2分鐘)

過渡語:請你將自學和測試過程中的疑惑舉手提出來,請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三、后教(22分鐘)

(一) 教師點撥,拓展延伸。(15分鐘)

過渡語:同學們自主學習的效果如何呢?現在老師檢查一下,請看大屏幕。

1.教師精講點撥,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見課件)。

點撥:青銅文化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7分鐘)

過渡語:請同學們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題,小組之間討論統一答案。

歷史復習教案中考(篇6)

課題名稱 《燦爛的青銅文明》 科  目 歷史 年 級 初一 教學時間 1課時(45分鐘) 學習者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為初一年級學生,他們都是剛剛入學的新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歷史這門新的學科,還有些許陌生與彷徨,學習方法也尚待掌握,本課就需要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和分析的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夏商周時期奴隸制下青銅文明的輝煌燦爛,全面發展。

2.感悟我國歷史文化的悠久,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過程與方法

1.多媒體課件展示,加深學生的體驗與感知。

2.分組討論,合作交流。 三、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比較全面地找我夏商周時期以青銅器制造業為代表的手工業以及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發展狀況,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生活。

2.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培養自己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青銅器的高超工藝及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發展概況。

2.“青銅文明”的概念。 教學資源 學案式導學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1 導入新課(5分鐘)

課件展示聯合國50周年前夕,中國人民贈送的珍貴禮物——“世紀寶鼎”(具體信息)。引出課題夏商周時期“燦爛的青銅文明”。 教學活動2 1.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1) 用10分鐘時間閱讀課本,圈點勾畫自己獲取的信息,然后完成學案上提供的知識網絡。

2) 小組代表發言,教師校對,學生完善內容。 教學活動3 1.教師課題釋義,向學生講述“青銅”“青銅文明”以及“青銅時代”,讓學生形成一定的認識。

2.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增強學生學習的直觀性和生動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活動4

1.小組合作學習 (15分鐘)

歷史復習教案中考(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通過本課學習,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堂討論、交流、表演和課后動手制作、實踐活動,感知遠古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逐步積累客觀真實的農耕知識,加深對早期人類生產、生活狀況的理解,體驗勞動人民勇于創造的精神。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4.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探究導入】

教師出示探究問題一: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探究問題二:推測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系“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采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于是便開始出現了。大家想不想了解原始農業時代我們的祖先生產、生活狀況?(生:想)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他們的世界。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

【知新過程】(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師:同學們,課文講了哪幾個原始居民代表?

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師:課件展示中國氏族主要遺址圖 ,讓學生對農耕時代原始居民的遺址形成地理空間的直觀印象。

師:首先我們來學習第一個問題: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同學們看課本7-8頁內容,完成導學案的第一標題知識結構空白處的填寫。(教師強調注意動手動腦洞口和標志疑難點)

師:巡視指導學生填寫、把握時間。

生:交換學案互相檢查。交流。

師:組織學生展示,同時指點,適當評價、播放課件圖片。

引導學生合作探究1和2.分組討論論形成總結,展示。

師:河姆渡原始居民展現了長江流域的農耕生產生活狀況,接著我們看一看黃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二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師:模仿導學案第一標題的知識結構圖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8-9頁,“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一目的內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內容要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生:看書、思考、設計。填寫。

師:巡視、指導、把握時間。

生:交換學案,相互檢查,交流討論

師:讓兩位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知識結構。教師評價、補充。學生完善。

師:引導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3比一比。(見課件)

師:我們了解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境,他們的進步再現了我國遠古居民戰勝自然的毅力,下面我們來共同感受一下那個時代的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經濟又有了哪些更大的進步?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師:同學們看課本9-10頁。完成自主探究3.(巡視、指導、把握時間)

生:完成展示。聽師的評價,觀看多媒體展示的圖片。

師:引導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4、5

【鞏固小結】

師:原始農耕的出現是人類歷史一件時代的大事,我們的祖先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勞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推動著社會不斷向前進步、發展。為了便于同學們記憶,我把這節課的內容歸納成歌謠;(多媒體展示)

原始居民有農耕,磨制石器已實行。河姆渡人種水稻,干欄房屋挖水井。

半坡居民普植粟,地穴溫暖有灶坑。生產發展大汶口,貧富分化不平等。

生:完成導學案上的歸納整理部分。

【測一測】(見課件)

【板書設計】

351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江| 蒙城县| 康马县| 屏南县| 永春县| 吴川市| 乌兰察布市| 英山县| 南和县| 昌都县| 土默特右旗| 嵩明县| 故城县| 浙江省| 蕲春县| 沙坪坝区| 辽阳市| 晋江市| 昌邑市| 肇庆市| 达州市| 成武县| 增城市| 彭山县| 广东省| 灵山县| 商水县| 永康市| 北辰区| 林周县| 当涂县| 忻州市| 西昌市| 满洲里市| 微博| 林周县| 哈尔滨市| 榆中县| 临猗县| 海丰县| 南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