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級教案 > 歷史教案 >

華東師大版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時間: 曉晴2 歷史教案

歷史是“昨天”的人與事,“今天”的人和事“明天”就成了歷史。歷史就是本來面目,是過去真實事件的記載;歷史是人們對過去事實及前人經驗的概況和總結。 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華東師大版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華東師大版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中世紀晚期,農村墾殖運動的發展,分析歐洲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夠概括租地農場的特點以及新的手工業經營的特點;通過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認識中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了解中世紀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材料、觀看圖片,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奴隸社會的奴隸,亦即“他人之物”逐漸過渡到中世紀農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紀晚期,演變為農村或城市的“自由人”,這也預示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到來,感悟人的價值在不斷追求自由中體現出來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莊園制度的變化

教學難點:認識到中世紀晚期是歐洲社會的一個轉型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封建莊園是在土地的層層受封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土地的封受關系及與此相應的等級制度乃是西歐一切封建關系和整個封建制度的基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3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1.教師提問:11世紀以后,農奴和領主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農奴對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越來越弱,農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強。農奴可以用貨幣購買勞役豁免權,不再為領主提供勞役,以此獲得對自己勞動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過繳納遷徙稅,獲得離開莊園、擺脫領主人身束縛的機會。

2.展示材料:馬克思說:“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指揮官,成了他們的剩余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現在只和這種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發生直接關系,而且是單純的貨幣關系和契約關系。”

3.問題思考:談談你是如何理解馬克思說的這段話的。

提示:這反映了歐洲農村資本主義萌芽的情況。租地農場主就是后來的農業資本家。他們和農業工人之間是一種雇傭與被雇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4.教師提問:中世紀晚期,手工業的發展有什么變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業者逐漸脫離農業,另一方面他們不再僅僅為自己生活而生產,更多是為了適應市場而勞動。手工業者開辦作坊,家人、幫工和學徒一起生產,規模比較小。

5.教師提問:為了繳納封建賦稅,農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產工具為商人從事手工生產。這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呈現一種什么狀態?后來又有什么變化?

提示:這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呈現分散的一種狀態。后來逐漸轉向集中狀態。

目標導學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農民原先是某莊園的莊頭,負責替領主管理莊園生產和其他事務。他們有較強的管理能力,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由于農業發展、貨幣地租取代勞役地租,農民向領主繳納貨幣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在財富普遍積累的基礎上,一批富裕農民脫穎而出。他們是土地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法蘭西,他們占有的土地達到總面積的1/5,有的地區甚至達到1/3。

提示:反映了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這些富裕的農民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也是現代農業的最早發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業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約關系賦予的權利。

材料二13、14世紀,英、法等國的市民階層作為第三等級,出席國王召集的會議,不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1)材料一中,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叫什么?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護?

提示: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會的特許狀和城市保護法的保護。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問題?

提示:反映了市民階層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權利的擴大。伴隨著市民階級在政治、經濟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種新的世俗生活觀念逐漸形成,這為以后出現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奠定了基礎。

三、課堂總結

11世紀后,隨著西歐城市與工商業復興,社會經濟的閉塞局面得到改觀,對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紀,英、法等國開始了消除割據、推動中央集權化的政治進程。近代歐洲文明在這一時代孕育。

西歐中世紀的文明并非“黑暗時代”所能涵蓋,特別是中世紀后期,王權興起、基督的宗教文化的發展以及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正是西歐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書設計

1.莊園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農場的出現

3.資本主義雇傭關系的出現

4.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

華東師大版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2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慕尼黑會議;德吞并捷克;突襲波蘭;二戰全面爆發;奇怪的戰爭;德攻占丹、挪、盧、荷、比;敦刻爾克撤退;法國潰敗和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不列顛之戰;德軍侵入巴爾干;突襲蘇聯;二戰擴大;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2.思想教育目標:

①慕尼黑會議是英、法犧牲小國以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陰謀,英、法縱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世界大戰首先在帝國主義國家英、法和德、意之間全面爆發,英、法嘗盡苦果。

②二戰初,德、意和英、法之間是帝國主義的非正義戰爭,中國等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蘇聯進行的是反法西斯衛國戰爭。

3.能力培養目標:通過思考題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復雜情況下分析戰爭性質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慕尼黑陰謀,法國的潰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2.難點:二戰初期性質的復雜性。

(三)教學時數:4課時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講述,談話法,投影,錄像

(五)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德、意、日三國勾結,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

[導入 新課] 由于德、意、日三國勾結,瘋狂地對外侵略擴張,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威脅,加速了發動侵略戰爭的步伐,終于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講授新課]

一、慕尼黑會議(板)

(掛93頁圖)1936年,德國無視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將軍隊開進菜茵非武裝地區。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奧地利,這兩次行動都是違反巴黎和約的規定的,但都沒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來越大,他的下一個目標,便對準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西北部的蘇臺德區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們在捷克屬于少數民族,希特勒唆使當地的納粹黨羽提出蘇臺德區“自治”的要求,接著又提出蘇臺德區與德國合并,捷政府拒絕了合并要求。希特勒便在德捷邊境集結軍隊,進行戰爭威脅,而對德國的侵略行為,捷、英、法分別是什么態度呢?(P92小一)

英法政府既害怕戰爭,又妄想禍水東引,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希特勒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使其兩敗俱傷坐受漁翁之利。因此英國首相張伯倫挾著一把雨傘,風塵仆仆兩度飛往德國和希特勒談判。 同時,又向捷政府施加壓力,強迫捷政府接受希特勒的條件,慕尼黑會議正是法西斯德國對外擴張政策和英法縱容的產物。

1.慕尼黑會議(板)

1938年9月底,德、意、英、法首腦希特勒、墨索里尼、張伯倫、達拉第在德國的慕尼黑城召開會議,并簽訂了協定,協定的內容是什么呢?(P92大二)他們在沒有捷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就決定了捷克的命運。(P92小二)

英、法出賣了捷克的利益,德國又在侵略擴張的道路上邁出了一步。

(討論)英、法與捷本無利害關系,況且法還是捷的同盟國,那么,它們為什么與德、意一起策劃慕尼黑陰謀,支持德占捷呢?(①英、法國內普遍存在畏戰情緒,千方百計避免戰爭;②仇視蘇聯,禍水東引)這是大國強權政治的表現,這種犧牲小國利益,滿足自己私欲的行為是卑劣的,也必然是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慕尼黑陰謀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使希特勒看清了英法的軟弱可欺,得寸進尺,慕尼黑協議的墨跡未干,德軍就長驅直入布拉格,1939.3吞并了整個捷克。

2.德國吞并捷克(板)

吞并捷克后,法西斯德國的軍事、經濟力量大增,在戰略上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侵略的野心更加狂妄,但希特勒考慮到,自己目前的力量不足,必須避免兩線作戰,鑒于蘇聯的強大,他打算先打敗吞并英法的盟國和中立國,打垮英、法,再進攻蘇聯。所以,在吞并了捷克后,便于1939.4下達了永遠消滅波蘭的作戰計劃,經過精心的策劃后,于1939.9.1閃擊波蘭。

3.德軍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板)

9.1德軍以58個師、2500輛坦克、6000門大炮、2000多架收音機的強大兵力,對波蘭發動了“閃電”般的突然襲擊,這無疑等于對波蘭的盟國英、法一記響亮的耳光,使其非常難堪,加上國際輿論的壓力,英、法兩國政府向德國提出了停止軍事行動的要求,又遭拒絕,被迫于9.3對德宣戰。全面爆發。

二、德國占領西歐(板)

英法對德宣戰后,實際上是宣而不戰,始終按兵不動,坐視波蘭孤軍苦戰而亡,因此被稱為“奇怪的戰爭”。

1.奇怪的戰爭(板)

在西線,英法擁有115個師,而德國只有23個師,但英法卻沒有利用這一優勢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卻躲在鋼筋水泥工事里相望。到39年底,法軍只損失了1400人,英國遠征軍損失3人,10.2波蘭滅亡,波蘭人民倍受苦難,整個戰爭期間,被德國法西斯殺害的高達600多萬人。(問)英法國為什么靜坐觀戰呢?(禍水東引之心未死)

(錄像片:波蘭淪陷20′)

英、法靜坐觀戰的局面持續了7個多月,這就給法西斯德國以從容調配兵力,準備新的進攻的時間。德國并沒有東進去進攻蘇聯,而是集中力量對付英法。

當英、法軍隊坐失戰機的時候,法西斯德國已經做好了西進的準備,丹麥、挪威是控制北海、波羅的海的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瑞典鐵礦輸往德國的交通孔道。1940.4.9清晨,德軍突襲了丹麥、挪威,四小時內占領丹麥,傍晚又占領了挪威的首都奧斯陸,挪威軍隊退到內地繼續戰斗,英、法軍隊在挪威沿岸登陸援助挪威,但是遭到炮火的攻擊而被迫退卻。6.10德軍占領了挪威。

1940.5.10德軍在西線發動了攻擊,希特勒計劃先占領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再迫使法國投降。盧國小力弱,不戰而亡,荷蘭抵抗了四天以后宣布投降,比利時進行了英勇的戰斗,到5.28才宣布投降。當時,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盟軍約有40萬人,被迫向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撤退,遭到德軍的包圍轟炸,經過努力,約有34萬人得以撤到英國海岸,但是全部重型武器卻落到了德軍手中。

(錄像:敦刻爾克大撤退21′)

2.敦刻爾克撤退(板)

這次撤退為反法西斯戰爭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攻打比利時的時候,德軍主力已經從比利時繞到了馬奇諾防線的背后,于5.14突破法國要塞色當,隨即轉鋒南下。6.5德軍向法國發動了總攻,意大利看到法國就要失敗,趕忙趁火打劫,于6.10對法宣戰,同時出兵進攻法國的南部,6.14德軍未發一彈占領了巴黎,22日,法國投降,法國號稱帝國主義強國之一,僅僅在一個多月的戰斗中就潰敗了,法國長期對德推行縱容政策,結果把自己葬送到希特勒的鐵蹄之下,戴高樂將軍堅持抵抗德國的侵略,流亡到英國,領導“自由法國”的運動。

3.法國的潰敗(板)

希特勒在歐洲的軍事勝利,盟軍的連連挫敗,引起了英國國內對張伯倫政策的嚴重不滿,就在挪威即將陷入德軍手里的時候,5.10張伯倫被迫辭職,邱吉爾繼任英國首相。

法國淪亡后,希特勒想勸說英國談和,遭到邱吉爾的拒絕,于是,希特勒下令,準備入侵不列顛。

(錄像片:不列顛之戰22′38″)

4.不列顛之戰

1940.7.10德國為了控制空權,發動了稱之為“不列顛之戰”的大空戰。每天,德國出動幾百架次甚至上千架次的飛機對英國輪番轟炸。但是,空襲沒有挫敗英國人民的斗志,反而增強了他們反法西斯斗爭的決心。希特勒入侵英國本土的計劃被無限期地擱置起來,法西斯德國第一次遭到重大失敗。

三、蘇聯衛國戰爭的開始(板)

消滅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是希特勒德國的一貫目標,為此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1941年夏季,德國已經占領了歐洲的許多國家,控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好了侵略蘇聯的準備。6.22法西斯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190個師、3700多輛坦克、5000架飛機的龐大兵力,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規模之大,史無前例。

(錄像片,擴大戰爭12′)

1.突襲蘇聯(板)

德國妄圖在1.5~2個月內打敗蘇聯,蘇聯被迫進行衛國戰爭,二戰擴大了。

2.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板)

蘇聯衛國戰爭的初期,由于準備不足,使德軍在幾個月里,深入蘇聯境內,北路圍攻列寧格勒,南路深入烏克蘭,尤其是中路德軍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形勢危機,對此,英勇的蘇聯軍民,在斯大林和蘇聯政府的領導下,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寸土必爭,誓死保衛莫斯科,捍衛國家,成功地阻止了德軍的進攻,保衛了莫斯科。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是德軍在二戰開始以來的第一次大失敗,蘇聯紅軍粉碎了希特勒軍隊“天下無敵”的神話,使全世界人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鞏固小結]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德國無視凡約,在歐洲擴大戰禍。英、法為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召開慕尼黑會議,犧牲捷克,滿足德國,但德國野心更大。1939.9.1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面對德國的進攻,英、法宣而不戰,坐視波蘭滅亡。波蘭滅亡后,并沒有按英法的希望去進攻蘇聯,反而對付英法,不久法國滅亡。德又對英國進行空襲,但沒有成功。1941.6.22德突襲蘇聯,二戰擴大,蘇聯人民開始了衛國戰爭,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偉大勝利,粉碎了法西斯德國天下無敵的神話。

(六)板書設計 :

華東師大版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3

史前時期的人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大約300多萬年前,非洲生活著早期人類——南方古猿 現代人劃分為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 母系氏族社會形成的原因和特點 該亞的傳說 父系氏族社會形成的原因和特點 厄瑞斯忒的傳說

①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中的《人類的出現》、《南方古猿頭像和猿人頭像》、《黑種人、白種人、黃種人頭像》,了解人類的起源,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結合圖文形成歷史觀念的能力。

②通過課后的溫故知新題,思考原始農業的產生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③通過課后題“想一想,人類在形成過程中要戰勝哪些困難”、“就早期人類生活的一個片段畫一幅想象畫”等,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結合本課的圖片,或播放有關錄像資料,揭示人類的起源,引導學生科學地認知世界。

②介紹早期人類的生活情況,思考人類在形成過程中要戰勝哪些困難,使學生感知人類早期生活的艱辛;同時體驗到在適應自然與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勞動創造了人與自然,也創造了美。

③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第一目的課中思考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類的起源及其進化,養成唯物觀,培養其崇尚科學的精神。

②使學生會懂得勞動創造了人,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從而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正是在人類創造性的勞動中前進的,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③通過討論第一目的課中題,培養學生平等、博愛的觀念。

重點難點

重點:南方古猿 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形成的原因和特點

難點:三大主要人種的形成及其原因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初一年級所學的有關內容,提問:你知道哪些關于人類起源的說法?你贊同哪一種?為什么?科學家是根據什么知道人類是古猿進化而來的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關于人類的起源有許多說法,包括許多神話傳說,但現在一般認為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世界上最早的原始人類以及人種的形成等知識。

新課教學

一、人類的起源

1.早期人類——南方古猿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中國鏡內最早的古猿——元謀人的一些基本情況,然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了解有關南方古猿生活的時間及所在的大洲等情況,再進一步分析:南方古猿已經能夠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說明南方古猿處在由猿到人的轉化過程中。將南方古猿與元謀人進行比較,說明我國是世界上古人類較早生活的地區之一,而且是世界上發現早期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提問:人類是怎樣由古猿進化而來的?什么標志著古猿演變成了真正的人呢?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指出:①首先是勞動促使了古猿的直立行走和手腳分工,手腳分工解放了上肢,能更好地滿足勞動的需要。②制造工具是人在勞動過程中的創舉,動物怒會制造工具。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隨著腦力和生產活動能力的不斷增強,現代人產生了。

2.三大主要人種的形成

人類隨著適應自然的能力增強,逐漸到從未涉足的地域生活。由于各地自然條件的不同,而又相對隔絕,主要的種族逐漸形成。按膚色、發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人類學者將現代人類劃分為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

思考課中題:“西方國家某些人認為白種人起源于智人,而有色人種起源于古猿和猿人;白色人種是天然的優等民族,而有色人種是天然的劣等民族。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為什么?”在學生會討論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有關地理知識思考人種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學生看書了解了三大主要人種的分布情況后,提問:美洲的黑人是怎么來的?從而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人種的形成,除了自然原因外,還有歷史原因,并指出世界上的人種,隨著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因人種間通婚,還形成了混血人種。

二、母系氏族社會

1.母系氏族社會形成的原因及特點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并歸納母系氏族社會形成的原因及特點。

原因:在當時險惡的自然條件下,個人無法單獨生存,只能維持群體的生活。

特點:是以母系的血緣為紐帶的穩固的集團;婦女在生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中國的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加深學生的印象。思考課后溫故知新習題,認識原始農業在人類發展的巨大作用。

2.該亞的故事

教師指導學生看課本小字,了解該亞的故事,使學生初步認識神話傳說與歷史的關系。鼓勵學生在課后進一步了解更多的神話。

三、父系氏族社會

1.父系氏族社會形成的原因及特點

教師要求學生看課本,整理父系氏族社會形成的原因及特點。

原因:隨著生產的發展,男子逐漸取代了婦女在生活中的主導地位。

特點:以父系的血緣為紐帶;男子在生活中占主導地位。財富增多,出現私有財產。

2.厄瑞斯忒的傳說

要求學生看書后能用自己的話講出來。

教師總結指出,今天的人們一方面是根據考古發現,另一方面是依靠神化傳說對原始社會進行研究探索的。

小結鞏固

歸納本課的基礎知識,從人類的形成、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等認識到勞動、生產在人類進化中的作用。從人種的形成、原始農業對人類發展的作用等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

課后探究

上網查找有關人類起源的知識。

華東師大版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4

亞非文明古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古埃及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金字塔 古巴比倫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漢謨拉比法典》古代印度城邦出現和奴隸制小國的建立 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

①指導學生思考和探索金字塔的建筑歷史,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②指導學生分析《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印度的種姓制度,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問題、認識歷史事件本質特征的能力。

③組織學生探討“古代文明的產生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自主閱讀、問題探究,使學生了解亞非文明古國的有關歷史。

②通過看文字、圖片、錄像資料,使學生感知亞非古國燦爛神奇的文明。

③通過組織研究性學習小組探討“金字塔的建造之謎”,指導他們收集資料、構建論據和獨立思考。同時,鼓勵學生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學習,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增強學生的團對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探討“金字塔的建造之謎”,使學生認識到金字塔是埃及國王殘酷奴役埃及勞動人民的歷史見證,也是古埃及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②通過討論《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使學生認識到法典保護奴隸主利益的實質,也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奴隸主專政的實質。

③通過學習“印度的種姓制度”,使學生認識到它是為鞏固奴隸主對奴隸和其他勞動人民的統治服務的,是印度奴隸社會的特點。

重點難點

重點:金字塔 《漢謨拉比法典》

難點:印度的種姓制度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教具準備

多媒體軟件。

教學建議

本課有很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可借此并運用多媒體軟件,通過視覺、聽覺的刺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一問一答,一問多答,拓展學生的思維,進行互動式的教學。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的第一個階段。隨著生產的發展,原始社會逐漸解體,人類步入文明時代。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跡,舉世聞名的金字塔,令人神往的空中花園等等,你們知道它們是如何建造的嗎?人類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時候、從哪里開始的?這些文明古國現在還存在嗎?我們今天就來了解這些內容。

新課教學

提問:同學們知道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大文明古國是指哪些國家嗎?學生回答并在地圖上指出各國的位置,指出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和中國。

要求學生看書,注意思考以下問題:這些文明產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點?為什么古代文明多產生于大河流域?各個文明是怎樣產生、發展的?

一、古代埃及

1.尼羅河流域文明的產生

埃及位于非洲東北部,那里到處是五谷不生的荒野、沙地,終年雨量稀少。然而,發源于蘇丹的湖泊、匯集著沿途雨水奔涌而來的尼羅河改變了這一切。由于尼羅河定期泛濫,河水灌溉了兩岸的土地,還給地面鋪上了一層肥沃的淤泥,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埃及人逐漸在這里定居下來,他們依靠集體的力量用粗糙的工具在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后來這里成為古代的糧倉,古代埃及也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陸續出現了40多個奴隸制小國,產生了尼羅河流域的文明。

2.埃及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形成

公元前3100年形成,首都孟斐斯

3.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金字塔

提問:①為什么叫“金字塔”?②為什么古埃及的國王熱衷于即位后大肆修建自己的陵墓?并要將陵墓修建成金字塔的形式?③你知道哪些有關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知識?④金字塔的修建有何歷史影響?

指出:修建金字塔給古埃及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加劇了古埃及國內的階級矛盾,削弱了國力。公元前6世紀,埃及被西亞的波斯所滅。

二、古巴比倫王國

1.兩河流域奴隸制國家的出現

約公元前3000年,西亞兩河流域南部出現了許多城市國家,它們之間為爭奪奴隸、土地不斷戰爭。兩河流域南部時而統一,時而分裂。

2.古巴比倫王國的建立

公元前18世紀,首都巴比倫

2.《漢謨拉比法典》

實質: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特點:是歷以知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由于階級矛盾尖銳,古巴比倫王國長期處于混亂和分裂狀態,國家并不鞏固,約公元前16世紀早期被外族所滅。

三、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

1.印度河流域奴隸制城邦的出現

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了一些城邦

2.種姓制度

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提問: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樣產生的?不同等級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有什么區別?種姓制度的實質是什么?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有什么影響?

指出: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是為了保護印度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羅門的特殊地位的。它是為鞏固奴隸主階級對奴隸和其他勞動人民進行統治的社會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隸社會的主要特點,對后來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四、亞非四大文明古國

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倫和中國

小結鞏固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亞非四大文明古國。到五六千年前,亞洲、非洲先后出現了一系列文明古國,主要有古代埃及、巴比倫、印度和中國。了解了它們進入奴隸社會的時間和建立統一王國的時間。這些文明禮貌古國在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華東師大版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文明歷程;印度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和傳播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教義的相關材料,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

教學難點: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印度這一名稱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東的廣大地區稱為印度,后來西方人沿用了這一名稱。在我國的《史記》中把印度稱為“身毒”,《漢書》中把它稱為“天竺”,《大唐西域記》中才把它成為印度。現在印度共和國的印地語的國名為“婆羅多”,起源于古代婆羅多族。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3課:古代印度。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師提問:古代印度河上游兩岸土地肥沃。造成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們前面講過的哪個國家相似?

提示:非常準確,就是埃及。

2.教師講述: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們自稱雅利安人,陸續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許多小國。到公元前三世紀,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國經濟發展較快,力量強大,國王阿育王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這種統一是不鞏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狀態。同學們還記得中國歷史元朝史中,元朝統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嗎?

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目標導學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古代印度有幾個等級,他們的名稱是什么,各等級有哪些社會階層,各等級的職責或義務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級制度,也叫種姓制度。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膚色,品質”;第一等級婆羅門,即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政大權。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后者是國家的世俗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牧民、手工業者,要向國家納稅,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以奴隸為主。隨著主產和分工的發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個等級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分析婆羅門祭司將種姓制度賦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種姓制度的實質又是什么?

提示:為了維護反動的等級制度,婆婆羅門祭司把等級制蒙上了一層神圣的色彩。統治者利用婆羅門教的說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羅門的特殊地位。

3.問題思考:它對后來印度的發展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聯系印度現在的發展,談出自己的觀點。

提示: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在奴隸制的發展中,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

目標導學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1.教師提問: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齊天大圣孫悟空輔佐他的師父唐僧到西天取經,實際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經。那么,佛教的創始人是誰?概括一下佛教的教義。

提示: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

佛教教義上要是“眾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來世”,所有這些在當時充滿不平等的奴隸制國家里對于廣人的群眾是有誘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楊的平等是靈魂上的而不是現實中的,佛教并不反對奴隸制,并且把剎帝利擺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國王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該如何評價佛教呢?想想為什么佛教能廣泛傳播?

提示:佛教主張人民應忍耐、順從、放棄斗爭,所以歷代統治階級便利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假平等,掩蓋階級社會中真正的不平等,從而達到維護剝削制度的目的。后來,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為國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統治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3.資料鏈接:喬達摩?悉達多

傳說他年輕時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他想,人總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9歲那年,他離別雙親和妻兒,去深山訪道經過7年的冥思苦想終于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一般專指釋迦牟尼。中國寺院的佛殿稱大雄寶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釋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稱,意思是大無畏的勇士。

三、課堂總結

古代印度是亞洲南部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后來在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半島除南端外一度統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書設計

1.古代印度的自然條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歷程

3.種姓制度

4.佛教的誕生和傳播

29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邑市| 文成县| 南陵县| 东丽区| 台安县| 定襄县| 新闻| 疏附县| 华蓥市| 黄山市| 宾川县| 宁海县| 平武县| 苏尼特右旗| 洪江市| 丁青县| 古交市| 五河县| 蕲春县| 塔城市| 靖州| 大厂| 建德市| 辽源市| 赤城县| 山丹县| 凤翔县| 桑植县| 辽宁省| 河北省| 龙门县| 台州市| 维西| 遂溪县| 乌审旗| 理塘县| 出国| 咸丰县| 尼木县| 本溪市| 建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