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級教案 > 歷史教案 >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的教案

時間: 曉晴2 歷史教案

通過了解歷史,我們常常會發現身邊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祖先的事跡那里找到答案,這有助于我們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的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的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西歐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是莊園;知道領主和佃戶之間的關系;了解西歐莊園的管理情況、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通過西歐莊園里領主和佃戶之間的關系以及莊園的管理,分析西歐莊園的特點;通過小組討論,比較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和接受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系變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西歐莊園的特點

教學難點:比較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農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斷)

在領主自營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頭六臂。他駕著一隊耕牛穩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齊的田壟、田溝。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氣爽,但阿布拉黑頭腦中經常出現管事和他的助手,他們可以處罰他——甚至會鞭笞他——如果認為他偷懶的話。

阿布拉黑腦海里也會浮現修道院長和其手下僧侶的形象,他們穿戴著干凈的襯衣、襯褲、兜帽、長襪、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侶每年都領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卻沒有衣服可換,依舊穿著污跡斑斑的長上衣和綁腿,甚至它們破舊不堪。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西歐莊園》,走近西歐中世紀的莊園生活。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莊園的領主與佃戶

1.展示:《莊園圖解示意圖》

2.教師講述:“典型的莊園”包括著一個農村和周圍的田地。但是普通的莊園,并不如此整齊。較大的莊園往往包括著幾個農村,小的莊園有的只占著一個農村的一部分。莊園的土地是封建領主所有,而直接生產者的農民通過各種地和形態,從封建領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權利,進行個體生產。

3.學生自主學習:在西歐莊園里主要生活著哪些人?在莊園里土地是如何劃分的?

提示:領主、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莊園的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稱為“直領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戶的“份地”),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稱為“共用地”,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按照規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莊園的主要工作是農業,同時也有手工業,有木匠、鐵匠,莊園自己釀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師,總之,莊園生產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產品。

材料二從日出勞動到日落,勞動的報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簡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籬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從上面下來的雨和雪使泥地變得又濕又冷。農民在一只箱子里塞進些稻草當他的床鋪。他的伙食粗糙而單調——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餓。餓死的事情決不是沒有聽說過。他當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懼的犧牲品,也時常受到邪惡的領主管家的欺騙。他還要交很多的租稅并服役,可以說,他是一個被蔑視、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可憐蟲。

5.問題思考:材料二中農奴的生活說明了什么?結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歐莊園的性質。

提示:農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6.材料展示:莊園里的佃戶除了耕種自己的份地之外,還要為莊園主耕種土地,每周都要有幾天為莊園主干活,莊園主直接控制的農奴每周的大部分時間都要為莊園主干活。領主還向佃戶征收其他捐稅。

7.問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分析領主與佃戶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提示:領主與佃戶之間是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佃戶有義務為領主勞動,領主也不能隨意沒收佃戶的土地,他們之間具有一定的契約關系。

目標導學二:莊園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戶因為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田地,被罰款6便士;佃戶的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被罰款6便士;只要領主的磨坊能夠磨面粉,就不得到莊園以外磨面粉,違者罰款20先令。

材料二無權享用公共牧場但仍在牧場內放牧的人,侵犯了全體村民的權益,判令他們從牧場牽走他們的牲畜,從此不得占用牧場,違者還要被罰款;某人不按規定的價格賣酒,也要被罰款。

2.教師提問:

(1)材料反映了西歐莊園具有什么權?

提示:司法權。

(2)根據兩則材料分析莊園法庭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罰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為會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戶在勞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勞役、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到莊園以外磨面粉、侵犯全體村民權益的行為等。

(4)西歐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是什么?

提示:習慣法或村法。

(5)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歐莊園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莊園法庭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也有利于維護佃戶的權益,同時莊園也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課堂總結

正因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奇特的政治現象和自給自足的莊園奇景,構成了中世紀西歐文明的獨特性。但歷史辯證法總是彰顯著永恒的道理,當一種新制度建立的時候,卻孕育了否定這個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書設計

1.興起的時間、發展

2.性質: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

3.居民:佃戶(自由農民和農奴)

4.領主與佃戶的關系: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

5.莊園法庭:特點與作用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的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6世紀前日本的狀況;能簡單說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簡述大化改新的內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統治的建立;弄清幕府與天皇朝廷之間的關系,認識武士道的實質

過程與方法:討論:中日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么朝代雙方往來相當密切?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養結合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日本學習與模仿中國文明進行的大化改

新,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度到了封建社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大化改新

教學難點:幕府與天皇朝廷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武士與櫻花:一般國家都會以猛獸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櫻花來比喻武士。看過櫻花的人都知道,單個的櫻花并不美麗,但是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并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謝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謝有個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揮自己的價值,之后便毫無留戀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1課:古代日本。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6世紀前的日本

1.教師講述:3世紀時,在本州中部出現了一個較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叫“大和國”。5世紀初,大和統一了日本。說說大和政權是如何進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國的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

目標導學二:大化改新

1.教師提問: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國內:社會矛盾尖銳(根本因素);②國際:中國隋唐的制度先進;朝鮮的新羅國興起(催化因素)。

2.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

提示:內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

3.問題思考:大化改新對日本的影響。

提示:通過這一系列改革,解決了土地國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權制問題,打擊了舊貴族在經濟、政治上的頑固勢力,有利于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達到了改革的目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4.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國隋唐文化的影響,你還知道中國先進文化對日本產生深刻影響的哪些事例?你怎樣看待日本民族對待外來先進文化的態度?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目標導學三:武士和武士集團

1.教師提問: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封建莊園經濟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有實力的莊園主開始把一部分莊民武裝起來,組成以主從關系和血緣關系相結合的武士集團。武士集團對內鎮壓民眾抗爭,保衛莊園;對外侵占別人的土地,擴大自己的勢力。

2.教師講述:武士集團之間不斷進行爭斗,最后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兩大武士集團。1185年,平氏政權滅亡。1192年,源賴朝從兩條上皇處得到“征夷大將軍”的稱號,鐮倉幕府正式建立,開始了日本歷武士專政的幕府統治時期。

3.教師提問:幕府與天皇之間關系怎樣?

提示: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

4.教師提問:武士效忠的對象是誰?武士道的實質是什么?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國家。武士道的實質就是以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實奴仆。

5.資料鏈接: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為主君毫無保留的舍命獻身的精神。“武士道”沒有是非觀念,只重視維護自己所在集團的榮譽和安全。

三、課堂總結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國學習,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學習,這些都使日本不斷進步、強盛。

板書設計

1.5世紀初,大和統一日本

2.大化改新:背景、時間、內容、意義

3.武士集團的形成和武士道

4.幕府統治的建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的教案3

《大河流域》

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歷史,包括埃及、巴比倫、印度等文明古國的相關歷史知識。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整合教材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圖和相關地理知識,培養學生轉換思維視角,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金字塔既是埃及國王奴役勞動人民的歷史見證,更是古代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創造的一大世界奇觀。 重難點 重 點: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化遺存; 金字塔的建造;漢謨拉比法典.。

難 點:為什么說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種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時代的階級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提示目標(2分鐘)

1)、導入新課:利用課文導言中的獅身人面像的故事導入新課。

2)、出示學習目標:(教師解讀)

1、學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的文明特色,掌握三大流域文明的精髓。

2、大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人類文明具有多樣性。

3、世界上的文明雖然各具特色但作為創造文明的人,卻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以此培養學生樹立國際意識和世界主義精神。

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8分鐘左右)

1)顯示自學提綱:

1、古埃及何時出現奴隸制小國?何時出現統一的國家?國王叫什么?陵墓又叫什么?公元前6世紀被哪國所滅?

2、“新月沃地”有兩條河叫什么?什么人何時在兩河流域建立奴隸制小國?公元前18世紀,是誰統一了兩河流域?并頒布了哪一法典?

3、古印度何時出現奴隸制小國?雅利安人進入后,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什么制度?每個等級名稱叫什么?由哪些階層組成?

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是哪四國?各有哪些文化遺存?

2)、按自學提綱自學。自學時,對不會的問題要做好批注,作為合作探究的問題進行探究。

3)、教師檢查學情,指導學生自學,并適當點撥。

三.、合作探究,建構知識(15--20分鐘)

1、組內互探。自學中遇到不會的問題在組內互相交流。組內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記好,到質疑時提出,聽其他學習小組或教師講解。

2、師生互探。對自學提綱中重點的內容及學習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展示、糾錯和點撥。

3、教學內容:一、金字塔的國度 利用多媒體手段,放映有關尼羅河風光、金字塔及獅身人面像的資料,讓學生盡可能多角度地獲得課本外的知識信息。

2組織學生討論:利用課文的“動腦筋”,用多媒體打出討論題:

問題一:為什么說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

問題二:金字塔是通過什么方式建筑的?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國:

1.兩河流域的自然條件和尼羅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點?

2.簡單講述兩河流域人類文明的產生,著重向學生介紹蘇美爾人的城市國家和古巴比倫王國的建立。

3教師重點從三方面講述漢謨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

1、教師結合課本《古代印度》和插圖《印度河流域的古城遺址》講清古代印度地理范圍,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條件,并簡述古印度文明的產生、發展。

2、種姓制度:教師講授印度的種姓制度,組織學生討論:

問題一:種姓制度是怎樣產生的?四個等級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創造的? 問題二:不同等級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有什么區別?種姓制度的實質是什么?對印度未來社會產生什么影響?

4.課后小結:通過本課學習,了解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的建立、發展以及它們的文化遺存。

5、學生熟記本課知識點:朗讀或默記:3—5分鐘

四、鞏固新知,學會運用(13分鐘)

1、教師多媒體出示訓練題、提高題。學生當堂回答,及時鞏固新知識。

2.布置課堂作業:《基礎訓練》第2課部分重點內容,學生當堂完成。

3、教師檢查學生課堂作業完成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自主學習第3課:西方文明之源 自主備課記錄

自主備課記錄

教研活動記錄

教研活動記錄

板書

設計 第2課 人類文明的搖籃

一、金字塔的國度1.尼羅河的饋贈 2.金字塔與木乃伊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國1.兩河流域2.古巴比倫王國3. 《漢謨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1.印度河、恒河流域2.雅利安人與種姓制度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的教案4

一、教學目的

知識和能力:人類從類人猿進化而來:“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種;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產生;原始社會瓦解;國家產生。

過程和方法:

1.在教帥的幫助下,要求正確認識到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從而培養學生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評價問題。

2.通過對本課的閱讀和教學,提高學生閱讀、了解和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人類出現的學習,使學生科學地認識到人類的進化過程,勞動創造了世界和人類本身。

2.通過人種的出現是由于自然和歷史條件形成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種之間是互相平等的。

3.通過對氏族、國家的產生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社會也不斷向前發展。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氏族社會、國家的產生

難點: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的關系

三、課堂教學環節

(一)導入

人類的歷史是從人類的出現開始的。那么人類是怎樣起源、發展,不同的人種又是怎樣產生的呢?人類最初的社會是什么樣的?國家又是怎樣產生的?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學習第一課——人類歷史的開端,共同去追尋早期人類生活的足跡吧!

關于人類的出現,世界各國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傳說。比如說中國古代最的就有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等神話故事。其他很多國家也有類似的傳說,如《圣經》里的“上帝造人說”等等。但這些僅僅是人們的傳說和想象。我們應該通過閱讀文字資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跡或遺址來學習和了解人類歷史。那么,人類究竟怎樣出現的呢?

(一)人類的出現

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人類是通過勞動和自然進化從類人猿發展而來的,形成于三四百萬年前。最初的人類被稱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學家根據古生物的演化和地殼的運動,將地球的歷史分成五大階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經出現了極低等的菌藻類生物,它們生活在海洋當中。古生代出現了魚類、上陸的爬行動物。中生代是恐龍的世紀,還出現了最早的哺乳動物。新生代后期出現了古猿和人類。

1.“完全形成的人”

現今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兒?“完全形成的人”又分為哪幾個階段?結合中國的歷史,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中國的古人類有哪些,他們分別屬于哪個階段。

2.人種的差異

現代人種何時出現?世界上的人類有哪些人種?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由于體型、膚色等外部形態的差異,人類學家把人類分成了這三大人種。黃種人又叫蒙古利亞人種,如中國人、印地安人等;白種人又叫歐羅巴人種;黑種人又叫尼格羅人種。

人種的差異是長時期不同的自然和歷史條件影響的結果,各人種之間只是在體質的外部形態,如體型、鼻型、眼型、發型、膚色等方面存在差異,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點和智力方面并沒有本質的區別。那種認為人種有優劣高下之分的觀點是反科學的,是別有目的的。當人類出現的時候,人類歷史也就開始了。

(二) 氏族社會

以學生自學、教師引導提問的方式進行。在教師幫助下,師生共同歸納要點。集體生活,但居無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

1.母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出現)

2.父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分離,出現手工業和商品生產) 人類早期為什么要過群居生活?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群居階段逐漸進入氏族社會時期。氏族指的是按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集體,他們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體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爭。為什么最早出現的氏族社會是母系氏族社會?由于那時男子打獵,工具簡陋,不能經常獲得東西,更不能獲得很多東西來,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員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成為比打獵更可靠和經常的生活資料來源。而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都是婦女的工作。由于婦女的勞動能保證全氏族的生活,婦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領導地位。再加上當時的婚姻情況使人們只知道自己的母親,而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所以最先出

現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會。那么父系氏族社會又是怎樣出現的?有什么特點?

隨著勞動工具的不斷革新,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適合男子的犁耕農業和畜牧業不斷發展,男子在生產生活中逐漸取代了婦女,占據了支配地位。男女經濟地位的變化導致彼此社會地位的變化,母系氏族社會逐漸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 由于生產的發展,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標志著原始社會逐漸解體,人類社會開始進入階級社會。奴隸社會是人類歷第一個階級社會。

四、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思考題

五、教后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的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結合圖片和相關資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環境特點,理解尼羅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們對于人類文明發展的意義;理解古代埃及法老與金字塔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分析自然環境影響文明產生,進一步認識大河對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產生的多源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埃及的金字塔,圍繞金字塔之迷,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學難點:分析自然環境對文明產生的影響;理解古代埃及法老與金字塔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希羅多德說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多的令人驚異的事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多的非筆墨所能形容的巨大業績。”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課:古代埃及。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自然環境——尼羅河

1.展示國際空間站拍攝地球夜景:尼羅河岸燈火通明

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詩歌《贊美尼羅河》: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出,養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帶來了肥沃的土壤,讓我們歌唱!你滋潤了太陽神賦予的土地,養育著所有的人民,讓我們在干涸的沙漠里暢飲!你慷慨無私地給予我們所有美好的東西!

3.教師提問:

(1)解釋歌詞“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

提示:尼羅河是水源,為人類生存提供條件。

(2)解釋歌詞“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帶來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濫,利于農業發展。

(3)還有什么“美好的東西”?

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師小結:尼羅河為人們生存繁衍提供了條件,定期泛濫促進了古埃及農業的發展;而其平緩的河水以及盛行風又提供了便利的航運條件;這些有利條件促進了尼羅河流域的統一。

(二)象形文字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對照表”

2.教師提問:請學生猜測其中幾個文字的含義并說說象形文字有怎樣的特點?

提示:與事物形狀相似。

3.資料鏈接:紙莎草紙

古埃及人在距今5000年前發明了紙莎草紙,紙莎草紙的制作材料是紙莎草。它盛產于尼羅河沿岸的水生植物。人們將紙莎草的粗莖切割下來,剝去外皮,將里面柔軟又有韌性的莖芯兒切成薄片。再將切成片兒的莖芯橫、豎編織或疊放。然后用錘子將兩層莖芯兒敲打,直至融合成一張薄紙。融為一體的薄片兒在經過曬干、打磨等工藝處理后,世界上最早的紙就誕生了。

4.教師小結: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創造的文明成就。

目標導學二:金字塔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圖片

2.教師提問:埃及有句古諺語:人類畏懼時間,而時間畏懼金字塔。介紹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想象一下古代埃及人是如何搬運、建造金字塔的?

提示:學生自由回答;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幾種推想:(1)用一個巨大的杠桿,一段用繩子綁住石塊,另一端通過人力將石塊吊往上方,然后將石塊逐步往上堆砌。(2)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質滾軸將石塊拉上去土堆是環繞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認為,第(2)種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而推測開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桿。也有些人認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為他們覺得古人沒有這么高的智慧來建造這么偉大的建筑。

目標導學三:法老的統治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法老的圖片

2.教師提問:說說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樣的?

提示:法老作為全國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在宗教上,他被認為是“神之子”,具有無上的。

3.思維延伸:埃及法老們為什么要給自己修筑金字塔?

古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死”,修筑豪華的陵墓,以備在冥世間繼續生活,同時也是為了宣揚法老至高無上的宗教神權和世俗專制統治的權力。

三、課堂總結

金字塔外形雄偉壯觀,內有許多甬道和墓室相通,還有繪畫、雕刻等藝術品,實際上是一座地下宮殿。國王的尸體經防腐處理,制成了干尸,放置在棺木中,這就是“木乃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板書設計

1.自然環境?

2.文明歷程:

3.文明成就:太陽歷、數學、象形文字、解剖學、金字塔等

4.法老統治

29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畴县| 曲沃县| 保靖县| 板桥市| 西畴县| 霍州市| 凤台县| 申扎县| 汽车| 广德县| 安顺市| 苍溪县| 德格县| 平谷区| 天祝| 广河县| 铜梁县| 德保县| 定南县| 尚志市| 新竹县| 营山县| 垦利县| 二连浩特市| 清丰县| 宁晋县| 浪卡子县| 应城市| 观塘区| 新民市| 布拖县| 大埔区| 海伦市| 云龙县| 苏尼特右旗| 平江县| 德保县| 水富县| 且末县| 鄂尔多斯市| 东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