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級教案 > 歷史教案 >

歷史教科書七年級教案

時間: 沐欽 歷史教案

“歷史”是一個統稱,指的是過去的事件,記憶,發現,收集,組織,介紹,以及關于這些事件的信息解讀。寫歷史的學者稱為歷史學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歷史教科書七年級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教科書七年級教案

歷史教科書七年級教案精選篇1

目標 課標要求:知道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國家的產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知識與能力: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

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從而培養比較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由學生看圖說文,提高觀察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具有進步性;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 重、難點 重點:夏朝的建立和分封制。 難點:分封制。 學 案 學生活動及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二、讀書獨學、完成預習(要求:閱讀教材20~25頁,完成自學提綱并記憶。)

1.人物:

①夏朝第二代國王是___繼承父位,從此, 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

“家天下”

②____是夏朝最后一個國王。

③商朝建立者是____,他任用有才干的_______等人做大臣。

④商最后一個國王是_____,是有名的暴君。

⑤周國君________重視農業生產,任用賢人________等,國力逐漸強大。

⑥商朝滅亡,________建立周朝。

⑦商朝遷都的國王是__________。

2.地點:

①夏朝統治中心地區,在今________和________一帶。相傳,把都城建在_______

②夏朝衰敗時,_____ _的商國強大起來。后來商王將都城遷到____。

③西邊______流域的周國發展起來,與商在______大戰,商紂王逃到______自焚而死。西周建立,定都_____。

3.時間:

①約公元前______年,商朝建立。

②商、周牧野大戰發生在公元前_______年。

③公元前________年,西周滅亡。

4.西周分封制:

①目的:為了 統治

②對象: 、 。

③內容:周天子把 和 、 分給 、 ,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 的命令,并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隨周天子作戰。

④作用:開發了 地區,加強了 ,成為一個 的國家。

三、組內交流獨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四、課堂展示及合作探究:

1.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謂大同。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意為“去”),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是謂小康。

讀一讀上面的材料,議一議,從材料一所反映的時代過渡到材料二所反映的時代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談談你的看法。

歷史教科書七年級教案精選篇2

教材來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版

內容來源:初中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主題: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

課時: 1課時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

設計者: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證據

2.教材分析:

距今約七千年,我國開始進入原始農耕時代,典型是距今約七千年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距今約五六千年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們都具備了原始農耕的特征:從事農業生產、使用磨制石器、過定居生活、飼養家畜和制造陶器。

3.學情分析

七年級歷史主要講的是中國古代的史,第一單元是中華文明的起源,距今歷史較為久遠學生不易理解,運用通俗的方式講解是教師主要考慮的問題。通過第一節的課的學習,學生對于中華早期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本節的學習做了一定積淀。

目標:

1.識記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區域、距今年代、房屋特點、種植作物品種、飼養的禽畜品種、使用生產工具、手工業情況。

2.通過比較半坡、河姆渡人在生產生活方面與前人的不同,了解他們所取得的進步。

3、知道原始農業的發展對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的作用

評價任務:

1.依據評價標準自主完成預習單,并根據預習單抽查學生完成情況,并做以評價

2.通過課堂小組合作討論、教師講述解疑、檢測單的完成等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活動進行評價

3.按照評價標準說一說自己的學完本節課的收獲

教學過程:

導入:

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農業起源于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提問:什么是新石器時代),那同學們能夠想象出原始社會的人類是怎樣生活的嗎?我們今天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會,體驗他們的農耕生活吧。

師:我們的地點位于黃河流域的半坡村一帶和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我們分為兩組,分頭出發,一組穿越到半坡村,一組穿越到河姆渡。同學們先結合滿分卷預習課本5分鐘,然后由小組代表描述自己穿越后的日常生活,越詳細越好,可以分類別講述。比如生活的時代,住房,生活工具,生產技術,家禽家畜,種植作物等等。

生:對照課本和滿分卷預習基礎知識。

半坡組

歷史教科書七年級教案精選篇3

課 題

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

課 標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農業的產生。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

教學目標

通過親身體驗、觀察地圖、分析考古圖片,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概況,理解農耕產生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邁進,學習識讀歷史圖片、列表歸納的方法,提升分析歷史資料、進行合理推理想象的能力,體會祖先智慧,增強民族自信心,認同中華文化。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農耕文明逐步產生的進程和相關歷史概念。

教材學情分析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講述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農耕,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期原始農耕的不同典型。 初一學生剛接觸歷史,偏重感性認識,可以較多利用考古圖片和活動體驗激發興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行基礎的識圖指導。

教學內容和過程

【導入】

回顧上節課講過的原始人采摘、采集維持生存,模擬品嘗菜葉,引出神農氏、農業的產生。

【講授新課】

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

【介紹河姆渡的農耕生活】

出示《河姆渡水稻圖》

教師介紹:中國是重要的農業發源地之一,教材引《白虎通》作為文獻記錄。輔以考古發現佐證先人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

出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

介紹河姆渡遺址的位置、年代、環境,指導學生進行列表梳理。

出示河姆渡骨耜、水牛頭骨、磨制石器、稻穗紋斂口缽、豬紋黑陶盆圖片,進一步認識河姆渡農業的發展。

教師總結考古圖片識讀的簡單方法。

運用考古圖片識讀方法,探究分析河姆渡水井,認識干欄式房屋、母系氏族社會的家庭。

【介紹半坡農耕生活】

歷史教科書七年級教案精選篇4

【課程標準】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生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閱讀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歸納概括的能力等。

2、過程與方法

采用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重點和難點】

1、重點:黃帝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2、難點:為什么說黃帝是人文初祖?傳說與史實的異同?禪讓制的含義?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么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么稱他為人文之祖?

【展示目標】同課標

【自學檢測】完成《金榜》填空部分

【合作解疑】

講述炎黃戰蚩尤的故事,說明華夏族的形成過程?

2、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小組討論說明:后人為什么稱黃帝是‘人文初祖”?

3、分析歷史傳說與歷史事實的異同?

4、你能說說堯、舜、禹的故事嗎?從他們身上,你能學到哪些優秀品質?你能根據課本內容說說禪讓的含義嗎?

【激勵引導】

夏朝的建立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

【總結檢測】

小結:結合板書小結本課知識,重點記憶。

練習:《金榜》

【板書設計】

歷史教科書七年級教案精選篇5

【教材分析】

《華夏之祖》是六年級歷史上冊的第3。它講述了起源于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的基本概況,包括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遠古傳說時代的歷史發展進程、尤其是中華文明的演進奠定了基礎,并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獲取歷史知識、團結協作的能力及以古鑒今的學科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炎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么說黃帝、炎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教學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分析

【設計理念】

歷史是一門充滿人類懷舊情緒的程,對古史的探秘欲望是學生走進歷史的最大興趣支點,而它以古鑒今的學科思想又成為指導自己規劃人生、探索生命的理論起點。歷史堂應該給予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讓他們能在撫古追今中相互碰撞,相互激發,不斷地豐富知識,達到深邃思想、升華情感的目的。這就是本節設計的基本理念。

【前準備】

、前根據預習學案,自主先學,分組探究

分組:全班分成9個大組——1-3組是戰地記者組,4-6組是部落采訪組,7-9組是會議報道組。

2、分組探究題目:

-3組

[結合教材13—14頁『炎黃戰蚩尤』一目分析、討論,最后將本組成果,以的形式呈現并匯報成果,選出中心發言人。]

、說說有關炎黃戰蚩尤的相關情況,包括時間、地點、交戰雙方、過程、結果。

2、華夏族是怎樣形成的?

4-6組

[閱讀教材14—1頁『炎帝和黃帝』一目,思考、討論,最后以的形式匯報成果,并選出中心發言人。]

、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分別有哪些貢獻?

2、你如何評價炎帝和黃帝呢?

7-9組

、選出演員,排練本劇《部落聯盟首領的產生》

2、結合教材內容,討論:什么是禪讓制?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3分)

、在背景音樂《黃帝頌》中播放《祭黃大典》的視頻。

2、看完后教師提出:巍巍華夏,歷史悠悠。通過《祭黃大典》的視頻,我們被萬人祭奠的浩浩場面所震撼。作為我們祖先的黃帝為什么至今仍受到炎黃子孫如此的敬仰?讓我們帶著困惑與探究的欲望,穿越時空,去探索歷史……

2、展示交流(20分)

(一)戰地記者組

學生

、首先請從涿鹿大戰的戰場上歸來的戰地記者組的中心發言人擔任小老師,借助其小組,報道有關『炎黃戰蚩尤』的戰況。

2、然后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在1-3小組內補充、及4-9組的組外補充相結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與黃帝在涿鹿大敗蚩尤的概況。

教師

點撥或強調炎帝與黃帝被稱為“華夏之祖”的第一個因素——“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

(二)部落采訪組

學生

、首先請炎黃部落聯盟歸來的采訪組的中心發言人,擔任小老師,借助其小組,報道、討論、爭辯有關他們探究到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的貢獻。

2、然后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在4-6小組內補充、及1-3、7-9組的組外補充相結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的貢獻。

教師

、看《黃帝介紹》的視頻,更深化學生理解黃帝的貢獻對后世源遠流長的影響及后人對其的敬仰。

2、教師點撥炎帝與黃帝被稱為“華夏之祖”的第二個因素——炎帝和黃帝對后世的重大貢獻。

(三)會議報道組

學生

、從部落聯盟會議上歸來的部落會議組,以本劇的形式展他們的探究成果:

學生表演本劇——《部落聯盟首領的產生》。

2、采取組內同學、全班同學及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從歷史的表現、人物的刻畫等方面進行評價。

歷史教科書七年級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識記水平 了解 了解黃帝及其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原始社會走向終結 掌握 原始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情況 能力

訓練

過程

方法 概括提煉 本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要點(從炎黃戰蚩尤到禹建立夏) 聯系歸納 原始社會發展全貌(華夏文明起源和人類社會的演進進程) 評價論證 涿鹿之戰的意義、有關“人文初祖”黃帝傳說的依據 分析判斷 遠古傳說與歷史事實的聯系和區別 整理表述 課本以外有關黃帝、堯、舜、禹的傳說故事、為活動課做準備 情感、態度

價值觀 愛國情感 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我們引以為榮 道德意識 黃帝、堯、舜、禹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黃帝——人文初祖

難點

堯舜禹

“禪讓”的含義

教學方法

1.利用地圖冊,使學生了解黃河流域的空間位置以及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動區域,使他們對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間的征戰有更直觀的了解和認識。

2.對于“涿鹿之戰”,直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征戰的部落雙方、過程、結果做出解答、在此基礎上,得出涿鹿之戰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礎的認識。

教學結構和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反映出原始社會晚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農耕經濟有了更大的發展,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都出現了。)

引導過渡:與大汶口考古發現可以互相印證的傳說很多,本課將使你了解到十分有趣的內容。

集體朗讀“導入框”內容,《祭黃帝文》中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抵御外侮、振興祖國的精神象征。大家再看國父孫中山先生說過的一段話,p12中華開國5000年,從什么時候開始算起的呢?——中華文明的始祖黃帝。軒轅氏指的就是黃帝,魯迅也把黃帝作為偉大的民族象征。他在一首詩中說:“我以我血薦軒轅”,就是說要用自己的鮮血來保衛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過去了,黃帝的形象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為人類作出更多的貢獻。那么黃帝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他對我們民族有過什么功績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課華夏之祖——黃帝

資料:黃帝為什么叫“黃”帝呢?這在古書里是有解釋的。《淮南子》一書說:“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幫助)后土(管土的神),執繩(法)而制四方”。這是說因為黃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領,他專管土地,而土是黃色,故名“黃帝”。黃帝為什么又名軒轅氏呢?根據史料記載,黃帝曾發明一種車戰法,打仗的時候,將士都站在戰車上;停戰休息時,將戰車連接起來,圍成一圈,指揮員在中間,只留一個空當作為出入的門,起到了保護指揮員的作用。古人把帶有布幕的戰車叫“軒”,把兩輛戰車中間的空當叫做“轅”,因為黃帝是這種車戰法的發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黃帝叫做軒轅氏。

一、炎黃戰蚩尤

黃帝是原始社會末期一個氏族部落的首領,那么他的部落居住在什么地區呢?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氏族部落及首領呢?大家把地圖冊打開翻到《涿鹿之戰》和《炎黃戰蚩尤》,在地圖上找到黃帝、炎帝、蚩尤部落的活動區域,他們共同生活在我國的黃河流域,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第12頁上面小字部分,在當時,氏族部落為了爭奪食物和地盤,經常發生戰爭,大家參照課文講述一下當時發生的一場戰爭“涿鹿之戰”(講述的內容征戰雙方、征戰過程、征戰結果等方面進行啟發)。黃帝戰勝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為共同的領袖。后來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統稱為華夏族。華夏族就是中華民族的前身。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黃子孫”。古書記載,黃帝以后我國歷史上出現的堯、舜、禹,和后來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黃的后代。不僅中原的漢民族這樣說,北方的匈奴、西邊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也都自稱是炎黃的子孫。

歷史教科書七年級教案精選篇7

一、根據新課標要求,突出教學目標設計的多層次要求,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完成預定目標。教學目標的設計不在僅僅局限在以往的認知性目標,更要發展學生的能力,對每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作認真分析和解讀,尤其是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等,力求確立有深度、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型教學目標。如《華夏之祖》一課,按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應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及相關遠古傳說,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一定基礎,同時初步培養學生進行歷史感知、歷史想象的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全面、系統思考問題和追蹤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并通過課文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發展觀。為達到上述不同層次的目標,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在上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書籍、網絡等多種渠道搜集、獲取遠古文明的知識,在課堂上將所搜集信息加以匯總,并與課本內容相互補充,在上述自己動手的過程中使學生對中華文明起源產生初步認識。然后,讓學生觀察課本中黃帝像、嫘祖紡織等插圖,并要求以故事、小品等形式表現出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情況,想象黃帝對中華民族文明進步所作出的各種貢獻,從而達到培養歷史感知、歷史想象的形象思維能力的目的,并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在生產技術和文化方面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選擇活動與探究的第一題,即讓學生分組分析、討論遠古傳說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最后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全面、系統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創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教材是為了有效反映和傳遞課程內容諸要素而組織的文字與非文字材料及所傳遞的信息。新課程理念強調“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言簡意賅地表達了教材的性質。新的教材觀認為,教材是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主要載體,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資源(而非唯一資源),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僅是依據),是“教學的工具”和教學的抓手。因此,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開始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案時,必須確立新的教材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靈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為一種動態的、生成性的資源。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包括教師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通過一個多學期以來的探索,我覺得在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下面幾點:

1、重視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如《華夏之祖》一課,黃帝——“人文之祖”是全課的重點子目,如何讓學生對這一點產生深刻認同呢?第一,通過介紹炎、黃戰勝蚩尤,打破了氏族之間狹隘的界限,促進了相互間的交流和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而被尊為華夏族的祖先。第二,可以利用課文中提供的“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這副插圖,使學生很直觀的認識到黃帝發明了衣裳、舟車、宮室、挖井等,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后人認為他對中華早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締造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故稱之為華夏的“人文初祖”。第三,還可以利用人們祭拜、憑吊黃帝嶺的圖片資料,說明黃帝在中華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識的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如學習《華夏之祖》一課,不僅要使學生認知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之祖,更要適當提升高度,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祖先在人類文明進步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培養愛國之情和民族自豪感。這一點,我是選擇讓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工作,通過各種途徑盡可能多的搜集有關黃帝和遠古文明的故事、資料,使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對黃帝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產生直觀、深刻的印象。在課堂上,同學們分別敘述完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資料之后,再反過來思考、想象如果沒有上述發明,人們的生活會是怎么一幅狀況?這樣通過正反強烈對比進一步突出中華民族遠古祖先對人類文明發展所做的偉大貢獻。

3、根據學生的實際,合理調整教材結構體系。教材體系的構建是教材編寫者根據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和心理發展順序而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編寫者考慮的是學生群體共同的發展規律,難以充分體現特定群體和個體在認知和心理發展上的差異。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根據所教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使教學設計最大程度的適應最多的學生。在《華夏之祖》一課的教學設計過程中,考慮到所面對的是初一年級,學生多數還帶著孩童心理,喜歡吸引人的小故事,生動活潑的上課方式。所以,我決定打破教材的安排,在課題“華夏之祖”之后,直接提出問題:誰是華夏之祖?(學生由于預習過,故能順利答出黃帝是華夏之祖)緊接著提問:為什么說黃帝是人文之祖?(要求學生用所搜集的或課本中的史實來說明)學生一般能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各種小故事,有的是根據課本中“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這副插圖進行回答。這樣在整個教學流程中,實際上是將第二子目錄“黃帝——人文之祖”放到了第一子目錄“炎黃戰蚩尤”之前。如此做的好處是:一、配合了學生的課前預習,在課堂一開始便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二、把炎黃戰勝蚩尤放在后面講,通過分析說明黃帝此舉促進了氏族間的交流和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再將其作為黃帝為中華民族進步作出貢獻的一個例證,便水到渠成成了,不會出現學生不易理解的情況。

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教師作為引導者,任務是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景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全面實現課程目標。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教”應該是為了“不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學會把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的過程,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在教學中一直堅持在三個方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課前預習。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應該落實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去,第一環節當然是預習工作。一個富有吸引力的預習任務,往往能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便引發出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為隨后的課堂教學、課后研討作出很好的鋪墊。如《華夏之祖》一課,涉及的重點知識有兩個,“黃帝——人文之祖”以及“禪讓制”。圍繞這兩個重點,我設計的預習任務也是兩個:搜集有關黃帝的各種傳說和查找有關禪讓制的有關知識。這兩個任務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能力自由選擇。實踐的結果,第一個任務選擇的人比較多,且完成效果也很理想,這充分反映了初一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在和能力所及。第二個預習任務,雖然選擇的學生不多,但是完成的質量還是不錯的,只是在課堂上由預習這個問題的同學解釋“禪讓制”時,出現其余學生很難理解的情況。我認為這并不能說明解釋的同學預習工作做的不好,而只是反映了同一個班級中,學生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異。對這種理解、接受的差異,就需要教師進行平衡。因此,通過預習,我們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很快的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訓練。

2、課堂參與。課堂教學不是簡單地把教材搬進教案,把教案搬進課堂、黑板;同時讓學生搬進筆記,搬進作業,作為標準搬進答案、搬進考卷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對話、同共探究、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的學習,而不是聽教師滿堂灌。如在《華夏之祖》一課的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擴展他們的知識面,我通過投影儀展示《黃帝》圖、《炎黃戰蚩尤示意圖》,然后請兩位學生到講臺上來,根據圖示為其他同學解釋黃河流域的空間位置以及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動區域。這樣不僅使學生對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間的征戰有更直觀的了解和認識,而且也鍛煉了他們的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

268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宝市| 福泉市| 固原市| 龙南县| 安阳县| 平果县| 磐安县| 吐鲁番市| 潮安县| 阿鲁科尔沁旗| 封丘县| 年辖:市辖区| 万安县| 方城县| 江油市| 彭山县| 剑河县| 贵阳市| 开鲁县| 盐山县| 靖远县| 东丽区| 伊宁县| 青川县| 上思县| 江阴市| 克什克腾旗| 明溪县| 靖江市| 宁强县| 临邑县| 延寿县| 堆龙德庆县| 九龙城区| 莱芜市| 米脂县| 邳州市| 兴业县| 陕西省| 长兴县| 岳阳县|